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日前,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上映,首日票房冲破7000万元人民币。《大鱼海棠》的角色设计主要参考了《山海经》《庄子》等载有上古神话的典籍。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来创作国产影视作品,这不是第一次。

上古神话是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这些先民口耳相传的故事经过了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主要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上古神话如何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首先,主创者需找到上古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这就需要创作者做好充足的功课,深入地了解上古神话的文化内涵,借鉴当前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自己的二度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镌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纹章:鲲鹏、大椿、祝融、貔貅等神话形象汇聚一堂,其姿态动作抓住了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其法术神力抓住了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遗憾的是,创作者想塑造的形象过多,每一个都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

其次,上古神话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而讲好一个故事并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则是影视改编的核心。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大鱼海棠》对主角椿、湫和鲲之间的情感线索铺展不足,人物动机不合理,故事主题也不够凝练,比如灵魂交易的情节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主角为理想不断反抗乃至自我牺牲的崇高感。相比之下,魔幻电影《指环王》情节虽有拖沓之处,但做到了叙事上的合情合理,并始终紧扣人性,对抗恶欲,最终让实现自我救赎的主题得以呈现,这种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上古神话承载了华夏祖先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和想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故地。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也是对当代大众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节选自林炜圣《上古神话如何“重生”》,有改动)

【小题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是对上古神话传说进行改编创作的首次成功尝试。
B. 上古神话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C. 《大鱼海棠》中的形象,抓住了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和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
D. 上古神话经先民口耳相传、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加工,多保存在《庄子》等典籍中。
【小题2】下列关于《大鱼海棠》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如鲲鹏、貔貅等),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B. 《大鱼海棠》的角色设计主要参考了《山海经》《庄子》等载有上古神话的典籍。
C. 《大鱼海棠》塑造的多个形象均未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
D. 《大鱼海棠》在叙事、主题、情节、特技等方面均不如魔幻电影《指环王》。
【小题3】下列关于上古神话影视改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古神话的影视改编,一方面要符合神化精神,一方面要与时代审美契合。
B. 上古神话的影视改编,需要创作者了解上古神话的哲学内涵,借鉴神话研究的成果。
C. 上古神话的影视改编,核心是讲好一个故事,还要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
D. 上古神话的影视改编,是对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也是对当代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在情感线索、人物动机、故事主题方面有许多不足之处。
B. 《大鱼海棠》里灵魂交易情节的设置完全消弭了主角不断反抗并且自我牺牲的崇高感。
C. 《指环王》在叙事的合理性、主题呈现方面,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D. 上古神话承载了华夏祖先对世界的认识和想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故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7 12:0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随着香药输入途径的多元化及香药进口数量的增加,中国史籍中关于香药特性的记载日趋详细准确,香药功用的发掘日益丰富。部分香药虽早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由汉至隋的八百余年间,因传入香药种类及数量有限,加之其使用人群多局限于宗教僧侣及皇宫贵族,故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较为简略。唐宋时期,香药输入的种类及数量虽较之前代有大幅增加,关于香药的记录也更为详细,但人们对香药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程度的偏颇,就连世代经营香药的土生波斯人李珣,也误将本是同物异名的熏陆香和乳香当成两种不同香药。
经过历代本草学家及医者们的不断积累和发现,明代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无论从书写体例还是编撰内容来看,都更为准确详实。
明初以来,随着时人对香药特性的深入了解,东南亚香药在中国的应用重点逐渐从宗教祭祀、熏衣化妆、医疗保健领域扩展至饮食调味。
从记录香药使用情况的书籍类型来看,明以前记载香药的史籍主要为宗教典籍、本草书籍、药书及香谱四大类,香药主要作为药材、香品被时人使用。与前代不同的是,日用类书、沿海方志及海洋图书成为明代记录香药特性及其应用情况的核心资料。例如,《瀛涯胜览》《东西洋考》等海洋图书对于香药的种类、产地、特性及功用皆给予了详细介绍,从这类书籍的撰写者来看,他们或亲赴海外,或身居市舶之职,或久居沿海重镇,耳闻目睹香药贸易之盛况,对海舶香药的记载自然颇为准确,也更具针对性;而《多能鄙事》《便民图纂》等日用类书则以丰富的实例介绍了香药在饮食、保健等日常生活领域应用的过程,荤素菜肴、茶酒汤水、肉脯果干中加入香药的例子比比皆是。从记载内容及书写特点来看,香药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重点在明初发生了重要转变,从疗疾保健转向了美食调味。元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关于胡椒应用于饮食的记录多达三十余条,然而在介绍这些食谱之前几乎都先强调其食疗保健功效,而明代的记录则多略去对其治病保健功效的介绍,更强调香药的调味及腌制功能。
明初以来,随着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各类香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不仅保证了香药在中国市场的供需稳定,且使这一曾经贵为奢侈品的香药真正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这一时期,记载香药应用于饮食的明代书籍则多为面对普通百姓的日用类书,因此,仅从书籍的类型及适度人群来看,明代的普通平民已开始将香药应用于饮食中。此外,明代的医书常用胡椒来形容制作药丸的大小,如“丸如胡椒大”“大如胡椒”等,再次说明了以胡椒为代表的香药在明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之广泛。
(选自《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香药输入途径、使用人群以及香药本身功用的局限性,所以汉至隋的八百余年间的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较为简略。
B.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香药的输入数量、品类,保证了中国香药市场的供需稳定,使寻常百姓有机会接触曾经贵为奢侈品的香药。
C.世代经营香药的土生波斯人李珣误将熏陆香和乳香当成两种不同香药的事说明唐宋之际人们对香药特性的认识并不十分准确。
D.关于香药的记载,明代史籍比唐宋时期的史籍更为准确详实,这与本草学家及医者们的不断积累和发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香药特性了解的局限性使香药主要应用于宗教祭祀、熏衣化妆、医疗保健领域,而香药扩展到饮食领域表明人们对香药的特性已有深入的了解。
B.日用类书记载荤素菜肴、茶酒汤水、肉脯果干中加入香药,说明人们已经将香药应用于饮食、保健等日常生活领域而已忽略香药的治病保健功效。
C.《瀛涯胜览》《东西洋考》等书籍能够对香药种类、产地、特性及功用皆给予了详细介绍,是由于书籍的撰写者熟知香药产地、贸易等情况。
D.从记录香药使用情况的书籍类型来看,明代关于记录香药特性及应用的书籍已扩展到日用类书等,不再局限于宗教典籍、本草书籍、药书及香谱四大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药不仅具有药用、食疗保健等功能,还具有调味及腌制功能,元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就有不少关于香药应用到饮食中的记录。
B.早在汉代已有部分香药传入中国,但直到明初香药才真正进入寻常百姓之家,此时,香药的消费重点也由疗疾保健转向了美食调味。
C.明代的医书常用胡椒来形容制作药丸的大小,如“丸如胡椒大”“大如胡椒”,说明以胡椒为代表的香药在明代社会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D.从现存史籍来看,明代记录香药的书籍与前代相比具有香药特性的记载更为详细准确,香药应用的记录更为丰富及撰写者日益增多等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最近有两则新闻颇受关注:一则是一个小伙子骑车逆行被拦崩溃,称自己“压力好大,每天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一则是有人发起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以此抵制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尽管新闻背后的原因各有不同,也很难准确概括,但或多或少都反映出年轻人的压力问题。

几年前,某知名企业连续发生10多起员工跳楼自杀事件。在分析原因时,共同指向了这些一线员工面临的压力问题。这种压力不仅来自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还有“人几乎变成机器”的精神挫败感。过分注重效率和利润,往往造成了对人性的漠视。但不管怎样,这家企业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加班有加班费,远比那些强制推行996工作制的企业守法和良善得多。从法律意义上讲,996工作制直接把加班转换为对员工的正常工作时间要求,与法律规定的标准工时明显不符。有的企业甚至还赋予996工作制以某些文化、道德色彩,将其与工作积极、奋斗勤勉强行捆绑在一起。即便面对如此的不公平,在就业、房贷、养家等一系列压力叠加之下,许多人只能默默忍受。而一些企业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利用了这一点。

(摘选自丁建庭(正视年轻人压力“爆棚”的危险》)

材料二: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互联网行业似乎进入了寒冬。多家互联网公司迎来了裁员潮,一直掩埋在深处的各种问题也爆发出来。从来都循规蹈矩地走在精英中产行列里的程序员们发现相对优渥的工资开始涨速变缓甚至下跌,需要随时学习新东西,还有被淘汰的危险。但工作量却丝毫没有减少,甚至还增加了——互联网产品开发的高密度、高强度让技术应用方面的研发早已演变成劳动密集型产业。程序员们的工作被以时间计量,工作的机械性和重复性显著升高;在某些公司,甚至还要求算法工程师排夜班……程序员们用来自嘲的“码农”一词真实地反映出他们的尴尬处境。如今,程序员正逐渐褪去光环,靠消耗体力获取薪资。不论是工作的性质还是时长,他们都正在向车间工人靠拢。这一现实在带给他们伤害的同时,也许也能帮助他们对其他同样工作时间长、收入低、身心均受到损害的劳动者产生同理心。

当程序员群体在996.ICU活动中发出“我们是脑力劳动者,不是代码民工”这句抗议时,既展现了某种传统老派的阶级焦虑,也提示了现代社会环境中劳动者联合的新契机。

(摘编自阿莫(966.ICU反击战:互联网行业寒冬催生的“新未来”》)

材料三:

针对热议的“996”工作制度,马云于2019年4月14日再发文表示:“真正的‘996’不是简单的加班,不是单调的体力活,和被剥削没有关系。因为现在的人并不傻,可选择的机会也不少。我觉得真正的‘996’应该是花时间在学习、思考和自我的提升上。”

马云此前在阿里内部交流活动中也谈到“996”时表示:“今天中国BAT这些公司能够‘996’,我认为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过上美好生活,都希望被尊重,我请问大家,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你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

马云的这一看法在外界引起热议。此后马云在微博再次就“996”发声,称“任何公司不应该,也不能强制员工‘996’”,他“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

(摘编自阿迷《马云长文再谈996》)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996”工作制度过分注重效率和利润,往往漠视人性,某企业即使加班有加班费也并非完全守法和善良。
B.“996”工作制度直接犯加班转换为对员工正常工作时间的要求,与法律规定的标准不符,是违法的。
C.“996”工作制度可能会激发程序员对共他同样工作时间长、收入低、身心均受到损害的劳动者产生同理心。
D.“996”工作制度不是简单的加班或体力活,和被剥削没有关系,而是花时间在学习、思考和自我提升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显示,“996”工作制度是导致年轻人压力“爆棚”的根本原因。
B.材料二认为,靠消耗体力获取薪资的程序员们一致抵制“996”工作制度。
C.材料三中,马云“向奋斗者致敬”的说法实质仍是支持“996”工作制度。
D.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及“996.ICU”活动传达了某种传统老派的阶级焦虑。
【小题3】对“996”工作制度,以上三则材料提供了哪些不同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抉择

刘磊

烟一支接着一支,饭却是一筷未动。

知夫莫若妻,见雷峻这样,洪茹就知道他遇到难事了。

她深知丈夫的脾气,不便过问,只是内心难免纳闷儿。

作为新淮县纪委书记,雷峻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为政多年,脚稳身正,名声颇佳。工作上他坚持原则,雷厉风行,堪称黑脸包公。在家是个模范丈夫,对洪茹呵护有加,体贴入微。只是有一条,那是从他走上纪检岗位就定下的规矩:工作上的事,绝不容许家里人打听一句。

洪茹是育才中学英语教师,半年前校长为侄儿违纪一事找到她,请她回去给雷书记说说,好求个通融。洪茹实在拗不开校长的面子,不得已只好应承下来。

那天,她瞅着丈夫的情绪很好,便吞吞吐吐地将事情说了出来。没料到前一分钟还满脸阳光的雷峻,转瞬间变成了震怒的雷公,斥责如雨点一般向她砸来。

说实话,洪茹对丈夫还是理解的。自有了那次教训,她就再不干预丈夫工作上的事了。

夜越来越深,书房中的雷峻却仍无睡意。他久久盯着墙上那幅放大的黑白照片,眼神变得有些复杂起来。

照片上是形如父子的两个男人。年轻的一个正是二十年前的雷峻,而那年长者面容慈善,发间已微露斑白。照片的背景是雷峻就读的大学操场。

父母早逝的雷峻全赖邻居杭伯的拉扯才没有辍学。杭伯当时做点小生意,虽比一般人家宽裕些,可两个儿子都在读书,生活担子并不轻。三个孩子的学杂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杭伯宁愿一家人节衣缩食,也从没想过放弃对小峻的培养。

不仅如此,杭伯还是雷峻的救命恩人。那年冬天,流行性感冒肆虐甚广,雷峻也未能幸免。一天夜里,雷峻突然感到浑身发抖,脑门像火炭一般烫。惊醒后的杭伯眼见土郎中的药不頂寧,立马从热被窝中爬起来,背起小峻就朝县医院跑。医生检查后说,亏你送来及时,再迟一些这孩子就没救了。

想到这里,雷峻的眼窝再次湿润了。是啊,杭伯对自己的恩情太重了!如果没有他,绝对不会有自己今天的。越是想到这些,雷峻就越是无所适从、坐立不安。

他的烦恼,来自一封举报信。

纪委接到举报,揭发了杭裕囯贪污受贿蚋事实。这让雷峻震惊不已,也让这个在案子面前从不曾皱一下眉头的硬汉子陷入两难的境地。

杭裕田是杭伯的二儿子,也是杭伯唯一的儿子,长子在八年前的抗洪抢险中已英勇献身。

许是闻到风声,杭裕田已暗中找到雷峻。他已全然失去昔目官场上的威风,苦苦哀求雷峻看在老爷子的份上放他一马。

一连三天,雷峻都是在极度的精神煎熬中度过的。

第四天,雷峻作出了一个痛苦中的抉择,

也就在这天晚上,苍老的杭伯上门了。雷峻连忙迎上前去,紧紧攥住杭伯的手,杭伯也紧紧地盯着雷峻。

“峻儿,你决定怎么做了吗?”杭伯的声音很轻。

“杭伯,我决定了。”雷峻垂下眼睑,不忍正视老人那饱经沧桑的脸孔和似有祈盼的眼神。

“你准备怎么做?”杭伯依然紧盯不放地问。

“杭伯,对不起!”雷峻的声膏若有若无,还带着几丝喑哑。

雷峻真想不出下面该怎样和杭伯说了,他不敢正视老人的目光。

没料到杭伯听了这话,尽管脸上依然布满悲伤,可神色却放松了不少。

他握住雷峻的手说:“峻儿,你可知道杭伯刚才有多紧张码?我怕你念及杭伯的情面做岀你不该做的事啊!”

雷峻的心头一热,眼睛湿润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标题“抉择”,简洁凝练,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高度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还暗示出主人公雷峻内心复杂的矛盾冲突。
B.妻子洪茹深知丈夫在工作上向来铁面无私、雷厉风行,即使现在违纪的是救命恩人的儿子,她也坚信丈夫不会违背原则,一定会秉公办事。
C.“‘峻儿,你决定怎么做了吗?’杭伯的声音很轻。”杭伯声音很轻是内心很紧张的表现,因为担心雷峻会念及他的情面做出不该做的事。
D.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写杭伯,塑造了杭伯善良、正直、深明大义的形象,对主人公雷峻的人民公仆形象起衬托作用。
【小题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雷峻的心理变化过程。(请写出四点。)
【小题3】小说插叙雷峻对多年前往事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习知水利,巧思绝人﹣﹣郭守敬

郭守敬出身书香门第,父早逝,祖父郭荣,精通数学、天文、水利等多种在13世纪尚属先进的自然科学。郭守敬出身于书香门第。在郭荣的影响与教育下,郭守敬自幼勤奋好学。他从小就喜欢观察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制作仪器。把书上学来的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去。在十五六岁时,他就根据得到的份“璇玑图“,扎制了“竹浑天仪“,用以观察星空,并且将观测所得绘成图,记在纸上。

为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祖父又将郭守敬送到自己的好友刘秉忠门下深造。刘秉忠学识渊博,精通《易经》,深谙天文、算术、律历等各种知识。从此,郭守敬开始了一个全新的系统学习生涯,他聆听当代大儒教诲,刻苦学习天文、地理、律历、数学等方面科学知识。

郭守敬非常重视学以致用。他认为,学来的知识不应用,束之高阁,不仅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空泛谈论的学风。当时邢州城北的河流,泥沙漫流,淤塞河道,淹没了河中石桥,行路人只能涉水而过。郭守敬认真考察现场,审度地形地貌,查看水流方向,进行精确计算,指明方位,挖出了完好的小石桥。他又命人疏浚河道,便利了交通,使周围几百亩农田得到灌溉,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恢复。这一工程,只征调了400名民工,利用冬季农闲的40天就完成了。省时省工又效益显著,郭守敬一时名声大震,这一年他年仅20岁。

1262年,忽必烈继汗位,郭守敬经推荐,得到召见。郭守敬根据多年的治水经验,召陈水利“六事”,深受忽必烈赞赏,被提拔“提举诸路河渠”,负责全国佛道的梳理修复工作。他提出并主持引燕京西北玉泉山下迸涌出来的泉水入京,是其为北京水利所建第一功,也是历史上大规模开发玉泉水利的最早记录。从元代到解放初期,玉泉之水一直是北京城市用水的主要水源。

1264年,大规模的建筑工程在北京展开。为了恢复漕运和打通建筑材料的水上运输,郭守敬又提出和实施了永定河济运工程。他总结金朝引水失败的教训,在金口至北京段开一条宽大且深的溢洪道,解决了洪水泛滥问题,永定河这一典型多泥沙的大河害,被合理开发运用,这在永定河历史上是空前的。

1272年,忽必烈定都北京。为解决城内用水、用粮难题,忽必烈起用年过花甲的郭守敬。

郭守敬已在北京生活30年。30年来,在编制新历,主持太史院工作期间,公务再忙他也没有忽视对大都及附近地区的地理、水文情况的勘察和关注。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次实地勘测,他提出了一个周密的规划,沿北山白浮泉水西流,再掉头南流,经昆明湖而会高粱河,流入积水潭,再引水西流,和并入运粮河道,东流入通州,形成新的运输网络,使南来的粮船直抵都城。1293年8月,工程全线竣工。据史料记载:“工既成,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乃赐名通惠”。通惠河修成后,不仅解决了漕运问题,而且扩大了都城水源,增强了南北物资交流,对当时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通惠河自竣工通船,为北京服务了600多年。

郭守敬不仅在水利方面表现出杰出的才华,而且在天文、历法等领域亦有着突出的贡献。元朝初年,沿用的金朝《大明历》误差较长,往往有“前日中秋节,今宵月方圆”的现象息,郭守敬受命负责改革《大明历》的编纂。他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为此,郭守敬研制出简仪、候极仪和央仪等18种仪表。其中简易仪比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同类仪器早300多年。1281年新历里《授时历》颁布实施,以365.2425天为一年,较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差26秒,与国际现在通行的《格里历》周期相同,但《格里历》晚了301年。

(作者:元夕。原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郭守敬,河北邢台人,中国元代杰出的天文、水利、数学、仪器仪表制造专家。他一生科技成就有二十几项遥遥领先世界水平,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天文学组织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和太空中编号为2012号的小行星分别以郭守敬的名字命名。

(郭守敬纪念馆)

②郭守敬的正确指导思想,是治水成功的前提条件。郭守敬在治水过程中,始终贯彻灌溉、防洪、漕运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赵建坤、孟朋文《浅谈郭守敬治水成就及成功经验)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郭守敬在祖父影响下,自幼勤奋好学,喜欢观察自然现象,制作仪器,这说明深厚的家学渊源对优秀科学家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
B.郭守敬早年向大师系统学习其天文、地理、律历、数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为他后来取得多方面的科学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C.郭守敬在科学研究中既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又注意总结前人的失败教训,二者结合,使他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D.郭守敬从事科学研究,注意抓关键环节,重视实地勘测、调查研究、周密规划,他的每一项成就后面几乎都有他积极实践探索的影子。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郭守敬从小就表现出了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天赋和才能,但直到遇到刘秉忠,在他的教育和启发下,其兴趣才能才得到了完全发挥。
B.郭守敬年轻时即因水利事业而成名,为了北京的水利,他历经30余年,先后成功主持三大工程,为北京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C.郭守敬深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他一生的科学成就都与此相关,因此,没有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要想取得科学研究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
D.郭守敬一生取得了多方面的科学成就不少成就,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影响深远,有的直至现代,这使他赢得了世界声誉,受到后世尊敬。
E. 郭守敬虽然在天文、历法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他那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一生热爱的是水利事业,因此成就远大于天文、历法方面。
【小题3】作为一位成绩卓著的科学家,郭守敬注意学以致用。请结合材料,就系统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关系进行分析。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国古代帝制体系与商业发展存在一直并存的现象,这提示,商业与帝制体系可以实现长期共生关系,商业发达实现的社会财富增殖,也可以成为帝制体系强化与延续的基础。。
商业从交换关系基础上发展而来。人类社会一旦出现社会分工,交换关系就可能发生。交换关系常态化就可能成为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一个专门化的领域,从而出现商业,从事该领域活动的人就可能成为商人。因而从逻辑上说,商业是人类文明早期就可能发生的现象,并不构成与农业基础或农业文明对立的社会成分。从历史经验的角度看,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在古典文明形成之前就发生了商业。中国商代与周代前期,似乎商业与商人受到政府控制,所谓“工商食官”,其程度如何,是否在官府控制之外没有民间商业与商人,尚待澄清,但商业在该时代肯定已经成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门类。结合当时货币流通的大致情况,和对外部贸易的迹象看,绝不能排除商业存在于政府控制之外的可能。基于商周时期已经存在的商业、货币流通基础,春秋战国时代的商业已经肯定地成为中华文明共同体经济系统中的重要门类,商人已经被列为上层贵族以下“士农工商”四个主要社会人群之一,不仅已经存在临淄之类较大规模的都市市场,而且各政权体系之间的贸易已经经常化、规模化,多种货币流通,并出现了陶朱公、玄高、吕不韦、巴寡妇清之类并不归属于官营资本系统的大商人。在帝制时代之前,中国经济就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然的农业“自然”经济体系。尽管农本原则不断被统治者强调,但商业的必要性已经明显体现在社会经济结构之中。这其实意味着,大规模的农业文明系统内部一定有商业。
春秋战国数百年的社会变迁,以王制变为帝制收场,其背后的结构性因由中,应该包括商业贸易发展对更大市场体系诉求的因素。因而,秦统一之后,立即推行统一度量衡与货币之类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便于实现大空间国家控制。但此类举措,在强化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同时,改善了全国交通系统,为大规模物流和商贸活动提供便利。帝制体系既便利了商业系统的发达,也需要商业实现懋迁有无,乃至增加财政收入,甚至需要商业来润滑文化的整体性。这种结构性需求的力量,超过地方势力为保持割据或半割据利益而维系地方壁垒而做的努力,所以地方性的旨在与外部隔绝的经济政策,总是难以持久。帝制体系的突出特征是集中行使的权力。权力集中必然带来人口集中,大量集中的人口一般会带动城市形成。帝制时代的城镇,虽然常与行政设治、军事驻扎有关,但一旦人口聚集,便有商业兴起。所以帝制时代的一个突出现象,是都市的繁荣。都市不能自给自足,必须依赖乡村,也必须依赖市场,呈现城市与乡村互补、国家与社会相需的结构关系。抵至帝制时代后期,由地方集市及远近贸易推动而至繁荣的纯粹商业性城镇比例大增,但并不独立于帝制体系之外,这也就表明了商业是帝制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商业与帝制体系可以长期共生,所以商业发达会使社会财富增殖;商业能润滑文化的整体性,帝制体系也便利了商业系统的发达。
B.商业的出现源于交换关系的发生,当交换关系成为常态化,就可能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出现一个专门化的领域,从而出现商业。
C.古典文明形成之前中国就有了商业,商业于农业务出现且不会与农业基础或农业文明对立,商业发达可以成为帝制体系强化与延续的基础。
D.中国商代与周代前期,“工商食官”的现象说明商业与商人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但官府控制之外仍有民间商业与商人的存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述部分,提出了商业发展与帝制体系之间能够实现长期共生这一看法。
B.文章第二段论述了商业、商人产生的基础,也论述了春秋战国时代商业、商人的地位等情况。
C.文章第三段提到帝制体系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彰显了权力集中有利于促进城市繁荣。
D.文章不仅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王制变为帝制、的根本原因,还论述了王制变为帝制后期取得的种种成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制体系在集中行使权力的同时,为大规模物流和商贸活动提供便利,而商业的繁荣也在某种程度上巩固了帝制。
B.地方性的旨在与外部隔绝的政策难以持久,是由于帝制与商业贸易间相互需求的力量超过地方势力维系地方壁垒而做的努力。
C.人口聚集一般会带动城市的形成与商业的兴起,而商业的发展依赖市场与乡村,于是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互补、国家与社会相需的结构关系。
D.帝制时代后期,纯粹商业性城镇比例大增且繁荣昌盛,但并不独立于帝制体系之外,可见,商业是帝制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