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日前,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上映,首日票房冲破7000万元人民币。《大鱼海棠》的角色设计主要参考了《山海经》《庄子》等载有上古神话的典籍。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来创作国产影视作品,这不是第一次。

上古神话是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这些先民口耳相传的故事经过了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主要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上古神话如何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首先,主创者需找到上古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这就需要创作者做好充足的功课,深入地了解上古神话的文化内涵,借鉴当前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自己的二度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镌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纹章:鲲鹏、大椿、祝融、貔貅等神话形象汇聚一堂,其姿态动作抓住了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其法术神力抓住了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遗憾的是,创作者想塑造的形象过多,每一个都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

其次,上古神话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而讲好一个故事并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则是影视改编的核心。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大鱼海棠》对主角椿、湫和鲲之间的情感线索铺展不足,人物动机不合理,故事主题也不够凝练,比如灵魂交易的情节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主角为理想不断反抗乃至自我牺牲的崇高感。相比之下,魔幻电影《指环王》情节虽有拖沓之处,但做到了叙事上的合情合理,并始终紧扣人性,对抗恶欲,最终让实现自我救赎的主题得以呈现,这种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上古神话承载了华夏祖先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和想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故地。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也是对当代大众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节选自林炜圣《上古神话如何“重生”》,有改动)

【小题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是对上古神话传说进行改编创作的首次成功尝试。
B. 上古神话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C. 《大鱼海棠》中的形象,抓住了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和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
D. 上古神话经先民口耳相传、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加工,多保存在《庄子》等典籍中。
【小题2】下列关于《大鱼海棠》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如鲲鹏、貔貅等),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B. 《大鱼海棠》的角色设计主要参考了《山海经》《庄子》等载有上古神话的典籍。
C. 《大鱼海棠》塑造的多个形象均未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
D. 《大鱼海棠》在叙事、主题、情节、特技等方面均不如魔幻电影《指环王》。
【小题3】下列关于上古神话影视改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古神话的影视改编,一方面要符合神化精神,一方面要与时代审美契合。
B. 上古神话的影视改编,需要创作者了解上古神话的哲学内涵,借鉴神话研究的成果。
C. 上古神话的影视改编,核心是讲好一个故事,还要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
D. 上古神话的影视改编,是对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也是对当代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在情感线索、人物动机、故事主题方面有许多不足之处。
B. 《大鱼海棠》里灵魂交易情节的设置完全消弭了主角不断反抗并且自我牺牲的崇高感。
C. 《指环王》在叙事的合理性、主题呈现方面,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D. 上古神话承载了华夏祖先对世界的认识和想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故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7 12:0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窗蓝天

陈凤群

贾林遇上钉子户了。

花阳小区的阳台几乎清一色的彩钢遮阳板、乳白色塑钢窗,唯独宁倔强家的阳台无遮无拦裸露着,成为小区里一道迥异、扎眼的风景。

花阳小区下星期就要参评“最美小区”了,评委会对阳台有统一规定,如果宁倔强家的阳台没有整齐划一,“最美小区”的评比是难以过关的。

宁倔强就是贾林眼里的钉子户。人如其名,轴得很。召开住户会议不来,任贾林在电话里怎么说,宁倔强就两字——不装。

宁倔强经营着一间小吃店,白市夜市连轴转,每天早出晚归,神龙见首不见尾,白天家里唱空城计。时间紧迫,贾林决定到宁倔强的小吃店当面做他的思想工作。

宁倔强的小吃店在步行街上,一俟夜晚食客盈门。甫至,贾林就被熙攘的食客和喧嚣的声浪吵得头晕脑涨。宁倔强对贾林的出现视而不见。贾林脸上发讪,只得寻了一小马扎在偏隅落座,等宁倔强闲了再说。

这一等就三个多小时,已是午夜。

见食客稀了,宁倔强点了根烟抽着,贾林这才趋上前去。

“宁老板……”贾林绽了绽笑脸。

“呼……”宁倔强猛地蹿腾起一团炉火,把贾林吓了一跳,一个趔趄差点倒栽葱。

贾林绕到宁倔强右边,挤了挤笑脸:“宁老板……”

“欻……”宁倔强突然铲出一泼水,贾林慌忙跳开,潲水擦身天女散花。

贾林转到宁倔强身后,勾上个脑袋,努了努笑脸:“宁老板……”

“啊哧……”宁倔强倏忽打了个喷嚏,喷了贾林一脸唾沫星子,随即抻了抻懒腰,“贾同志,你看都这么晚了,有什么事明晚再讲啦。”

贾林还能说什么呢。

翌晚,贾林提前一个小时来到小吃店。来得早,店小二还在准备食材,店里空荡荡的没有一个食客。贾林窃喜,店小二却甩过来一句:“老板外出办事去了。”

贾林只得寻了小马扎在偏隅落座,等宁倔强回来。

这一等就一个多小时,宁倔强终于回来了,可小吃店也食客盈门了。

宁倔强忙得团团转,小吃店闹腾腾的。

贾林知道又要白等了,无奈悄然离去。

次晚,贾林草草吃了晚饭就赶到小吃店。

店里很安静,店小二仰躺在柜台沙发椅上休憩。

见了贾林,店小二乜斜着眼,懒洋洋道:“今晚不开市,老板回乡下去了,要明天才回来。”

贾林决定到宁倔强家守株待兔。

贾林对花阳小区住户门清,宁倔强住在小区最背阳的G栋,G栋有十八层,宁倔强居十七楼。

是晚,贾林径直来到宁倔强家,开门的竟然是一个老婆婆!

宁倔强鳏居,全小区的人都知道,多年来都一个人居住,独来独往,咋忽地就冒出来一个老婆婆呢?

贾林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

老婆婆被贾林目瞪口呆的样子逗乐了,慈爱地笑了笑,问:“你是谁啊?找倔强的吗?他还没回来呢。”

贾林赶紧亮了亮工作证。

一看是小区物业经理,老婆婆连忙把贾林迎进屋。

屋里没有进行室内装修,摆设也很简朴。只扫了一眼,贾林心里便有了底气:敢情这个宁倔强怎么都不肯装修阳台是没钱呀,只要他肯装,物业也不在乎倒贴那点钱!

贾林落落大方地入座,从容地等候宁倔强归来。

老婆婆应该八十好几了,黝黑的脸上沟壑纵横,一看就知道是个饱经风霜的老人。

老人话多,一坐下来就絮絮叨叨地跟贾林说起宁倔强,说宁倔强十三岁便出外打工,说宁倔强省吃俭用买了这房子,说宁倔强贷款盘了一间小吃店,说宁倔强经常回乡下看她,说宁倔强如何如何,满肚子的话都是宁倔强。

贾林耳朵都快听出茧了,起身来到阳台。

敞开的阳台八面来风,一抬头便可仰视天空,真让人舒服。

老婆婆亦步亦趋跟着贾林来到阳台,见贾林仰望星空一副陶醉的样子,高兴地说:“贾同志也喜欢看天空?在我们乡下天空可美了,就跟歌里唱的一样,‘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在我们乡下想怎么看天空就怎么看天空,不像城里人住在铁笼子似的房子里,看不到头顶的蓝天。倔强这孩子孝顺,说了好几年了要接我来城里住,我说不来,住不惯城里的房子,看不到头顶的蓝天,这孩子就说咱家房子的阳台不装防盗网……”

贾林听着,感觉心里有股暖暖的东西在涌动。

“奶奶,我来例行巡查,看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助。喏,这是我的名片,有事就给我打电话,随叫随到!”

说着,贾林躬身退出了门外。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呼”“欻”“啊哧”这些拟声词的运用,使得动作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宁倔强对贾林催装阳台防盗网的愤怒。
B.小说塑造的小区物业经理贾林这个形象性格鲜明:恪尽职守、工作耐心、态度诚恳、通情达理、懂得体贴和关爱他人。
C.小说通过店小二两次对贾林推说老板不在店里,起到欲擒故纵、延宕情节、凸显矛盾的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平铺直叙。
D.小说以贾林的视角来叙述他与宁倔强的交锋、他对老婆婆的印象以及对宁倔强经历的了解,这样叙述既真实,又紧凑。
【小题2】小说叙事是怎样制造波澜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一窗蓝天”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 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阅读答案宝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阅读答案宝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 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小题2】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些年,知识付费逐渐成为互联网的新风口,传统出版行业也主动加入浪潮。通过深耕细分领域,瞄准小众需求,出版业在融合发展中看到了更多希望:而随着出版业的加入,知识付费用户的选择也更加多元。

自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服务发展迅猛,然而市场中的绝大多数平台由互联网创业公司创办,出版业所占份额微小。这种局面已在变化,两午前,中国出版集团旗下《三联生活周刊》曾推出两期封面报道“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读者反响不错。于是,周刊策划推出中读APP,以“我们为什么爱宋朝”为主题,打造10堂音频课,仅一个月,这门课的收入在当月全国知识付费课程排行榜上进入了前三名。这就是互联网在渠道、用户、市场等方面给出版业带来的机会。出版业对优质内容的精准把握,是其他生产商难以相比的,事实证明在豆瓣时间上卖出了数万份的“爆款”课程,都是与出版机构合作推出的。另外人们精神需求的高涨正在使知识付费进入“下半场”——小众需求浮出水面,创造出更大的市场价值。这批用户的特点是青春期延长,一生都在追求成长,也更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往知识付费更多强调“知识改变命运”,是带有教育培训性质的知识服务。

知识付费服务对于出版业而言不仅仅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是出版业自身的一次升级。第一,以前作者写书就是闷头写,但现在作者每次讲课都会得到听众的现场反馈,直接反映到作者的书稿里;第二,建立粉丝群,通过网络报名收集用户,为社群营销打下基础:第三,拉长图书宣传推广期和销售期,解决以往一过3个月推广期热度就下降的难题。现在通过知识付费产品,文字内容的价值被真正开发出来了。但出版业不能直接把文字内容平行搬到知识服务产品之中,必须从稿件中继续提炼IP,围绕IP做产品开发,本质上也是知识的一次升级。但大多数出版社尚未开展改革,一是行为的惯性,出版社习惯做纸质产品,融合发展的动力不足;二是思维的惰性,死守媒体分工,对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此外,传统出版社的组织结构、奖励机制与新媒体的要求差距甚大。

知识服务的内容在细分领域深耕,逐渐成为市场刚需,盈利能力强。但是,如果传统出版机构不能转变其固有理念和机制,未来知识服务领域的成功者就可能只有数字资源整合商,而没有传统出版机构。

 (摘自2019年1月24曰《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出版业近些年主动加入知识付费的浪潮中,是因为在融合发展中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B.出版业对知识何费优质内容的准确把握,使得小众需求浮出水面,创造了更大的市场价值。
C.互联网曾是知识付费的主流,近年来互联网给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双方合作实现共赢。
D.知识付费服务让作者直接能够听到听众的建议,作者可以吸纳观众观点并写入书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出版业自身行业特点、现状及时代发展需求三个方面论证了出版业在知识付费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B.文章第二段用《三联生活周刊》的事例论证了互联网知识付费模式给出版业带来的机遇。
C.文章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方法客观地论证出版业在知识服务中发展契机和滞后并存的现状。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了出版业陈旧的理念和死板的机制是其在当前时代落后的主要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出版业通过互联网的渠道,就可以拥有客户,占领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B.当今人们的精神需求和以往知识付费的用户相比,他们对知识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
C.传统出版业如不转变其固有的理念和机制,未来的服务领域的成功者就只有数字资源整合商。
D.如果传统的出版商大量的加入到知识服务的浪潮中,知识付费用户的选择机会就更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4年中国就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

垃圾在不分类的情况下,往往只有两种处理方式,填埋和焚烧。然而,填埋浪费土地资源,产生有害渗滤液,存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隐患;焚烧会产生有害的灰渣和气体。那些未经安全处理的垃圾,兜兜转转,甚至可能回到我们的身体内。美国CNN做过一个调查,追踪8名志愿者的一周饮食,在他们体内发现了几乎所有的塑料类型。当我们还在为站在食物链最顶端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殊不知,链条的底端早已一片疮痍。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所以,垃圾分类,不仅是分类,更是在自救。有分类,才可能更好地无害化处理。

最近,网络上嘲笑上海强推垃圾分类的段子铺天盖地,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垃圾分类的最大影响就是自己的生活变得不那么便捷了。其实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就被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19年过去了,收效甚微。看来,垃圾分类绝非只是“政府重视,资金到位”就能快速达成的。

(摘编自新浪微博2019年8月21日《垃圾分类,刻不容缓》)

材料二

1962年,林恩(Lynn W.R.)提出废弃物综合管理理念,其中垃圾管理的“金字塔”优先度层级已被全世界广泛接受。2017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简易处理比例为2.3%,卫生填埋处理比例为55.9%,焚烧处理比例为39.3%,生物处理比例为2.5%。

(摘编自《垃圾处理与利用的“金字塔”层级》,《科学世界》2019年第9期)

材料三

垃圾生命周期管理的策略依次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尤以减量化为优先。减量化要求从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就要考虑产品废弃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例如通过减少材料用量、降低重量和缩小体积等一系列手段减少产品废弃后的生活垃圾产量。在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推进可持续消费模式,通过缩减不必要的消费、减少不必要的包装以及尽可能重复利用产品等策略,减少消费过程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处理要坚持大力推进资源化,尽可能回收资源和能量,例如从电子废弃物中提炼金、银、铜等金属资源,废弃塑料进行再生和建材化处置,有机垃圾进行堆肥和厌氧发酵等生物处理回收有机肥和生物燃气,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对于最终无法资源化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安全的填埋处置,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

(摘编自杨建新《生活垃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科学世界》2019年第9期)

材料四

垃圾随意抛掷意味着社会文明还没起步;能够集中堆放,可认定社会文明的开始;如果进行分类处理,就算融入现代文明;只有精细化管理,该国家和地区方能进入先进社会行列。

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垃圾循环利用率达65%左右。其城市垃圾分类实施开始于1904年,至今累计出台与垃圾管理相关的法律800余项、行政管理条例近5000条。从前端收集到末端处理,德国实现了全覆盖和全方位垃圾管理。配有专门的环境警察,每天展开专项巡逻,每周抽查各居民区的垃圾分类情况。

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所以日本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四五年级还专门开设了垃圾分类的课程。日本每户家庭的墙上都贴有两张时刻表——《电车时刻表》和《垃圾回收时间表》;每个社区都有垃圾分类的咨询电话;政府编有详细的《垃圾分类手册》。如果乱丢垃圾,很可能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最高罚款可达1000万日元。

(摘编自汪中求《垃圾分类背后的真相》,《企业管理杂志》2019年7月)

【小题1】依据前三则材料,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垃圾管理的“金字塔”优先度层级中,“减量化”在最顶端,具有最高综合效益;“简易处置”处于最底层,对环境影响也最大。
B.依据林恩的废弃物综合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约95%都采用卫生填埋和焚烧的处理方式,已基本实现“无害化”。
C.“减量化”意味着先从源头减量,在产品设计、生产时就要考虑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后续消费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
D.我们要坚持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处理“资源化”,对其中可以成为资源的部分尽可能地提取、回收、再生、利用,变废为宝,循环使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垃圾处理方式和分类意识还处于落后阶段,因而推行垃圾分类管理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B.“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是说垃圾造成的环境问题,每个人都脱不了干系,所以参与垃圾分类管理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C.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由此可见,垃圾和资源可以相互转化,不存在无法资源化的垃圾。
D.垃圾处理的水平反映了社会文明程度,对垃圾进行精细化管理,是国家和地区进入社会先进行列的前提。
【小题3】结合材料四,说说我国推行垃圾精细化管理还需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