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 ,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⑩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标题《人生树下》既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内容——树与人生,又提示了全文所用的手法——象征。
B.“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一句中的引号起强调的作用,以此突出家园与树密不可分。
C.“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一句表达的不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而是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期盼。
D.为了表达对树的敬畏、感恩,作者行文时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咏物抒怀便是其中之一。
E.文章虽然把人生与树犹若亲属的种种亲昵叙写的丰满、细腻,其用意还是在于表达“我们成了路人”的哀痛。
【小题2】联系文章,简要概述哪些内容能体现“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的内涵?
【小题3】请赏析文中第⑦段中画线的语句。
【小题4】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请试着结合文章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6 10:03: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政治、经济、军事等形势的变化,随着地理环境的变迁,王朝对都城所在地的选择也会因时因势而变化。但无论怎样改变,交通便利是都城必备的条件之一。自五代至北宋,统治者选择在无险可守的开封建都,其原因虽不止一端,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封具有“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地理特点,其地理位置接近东南富庶之地。
开封的陆路交通发达。商周以后,出函谷关沿黄河东行,经洛阳、开封到临淄构成东西交通要道,北行渡过黄河沿太行山前大道可到今北京一带,向南也有大道可通东南及南方各地。北宋建设的陆路交通网络是以东京开封府为中心,连接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向四方辐射,并到达全国各地。
北宋运河水系向南沟通淮河、邗沟故道、长江及江南运河,向北沟通黄河、济水及卫河。运河通向四方,连通了全国各大水系,建立起了密集的南北水运交通网。开封居于黄河与淮河之间,这样的水路交通条件在中国古都中是绝无仅有的。以开封为中心的漕运诸渠,既是官方财货赋税的运输航道,亦是中外商旅来往之路。运河对于北方政治、军事的发展和南方经济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北宋王朝的生命线。
然而,作为都城,开封的劣势也与河道水系不无关系。历史上确有数次开封城被黄河河水吞没之记录。北宋后期黄河频繁决口,汴河淤塞,运输能力大大降低。北宋之后,开封的自然地理优势丧失殆尽,十几年短暂的金朝建都开封后,开封作为都城的历史就此结束。此后开封水患日益加剧,明清时期,黄河水多次灌入城内,仅开封附近见于记载的水灾便达40多次。黄河泛滥不仅淹没村舍农田,而且将运河全部淤平。至此,开封的水路交通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取材于张清俐、张杰《南北运河见证东京城百年兴衰》)
材料二
开封,古称东京、汴京、汴州等。作为北宋的都城,开封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商贸都会,其影响力在于规划布局的严整性、山水形胜的优越性和天赋庄严的神圣性,核心在于前所未有的都市规划和发展格局。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城市体系完善。《清明上河图》的图像资料和《东京梦华录》的文字资料,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风貌。开封依据城市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三城相套的格局,最里为皇城,主要为宫殿区;再外为里城,为官衙与市民区;最外为新城,新城与里城相互沟通。一千年前的开封排水设施相当完备,还有专司城市救火的“探火军人”,还有官办的施药局、慈幼局、养济院、漏泽园等福利机构。按西方观念,这是城市“高级现代化”的特征,开封的城市软硬件设施齐备,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街市制度兴起。从西周到唐朝,我国城市建制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分设,比如唐代实行里坊制,里坊有坊墙,每天定时关闭坊门。这种坊市建制以便于统治管理为目的,突出政治中心地位,不利于商业发展。开封是中国城市史上由古典型城市向近代型城市转变的开端,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率先转型的城市之一。当时的开封拓宽街道,拆掉坊墙,允许临街开店,面街而居,形成坊、市合一的局面。商业店铺沿街兴建,形成街市,交易区扩大到全城的各个角落。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沿街建筑鳞次栉比。
商业贸易繁盛。当时宋朝首都东京,人口达百万,居民、商人经商不但不受空间约束,而且没有时间限制,夜市甚至可以通宵达旦。开封城有大量的酒肆、店铺、勾栏、瓦舍,它们毗邻主要交通干道,有的酒楼内设雅间近百间,日客流量突破千人;有的街道甚至以本街区标志性的酒楼命名。这些商贸餐饮娱乐场所的出现,将市民生活提升到新的高度,开封已成为当时最具活力的商业大都会。
一千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中国开封等城市灯火辉煌;一千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拥有这样百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那时的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意大利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等城市规模不过万人。正如《哈佛中国史》的评价:“(宋代)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都市,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
(取材于张杰、张清俐《北宋东京城:凸显商业与开放》)
材料三
北宋对东京城市建制的变革,为城市的繁荣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扫清了道路,也为文学的发展和新文化样式的出现提供了无限可能,为历史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时代。北宋的文化政策比较宽松,文人创作较为自由,这种氛围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东京城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市民城市,是市井文明的汇聚地,因此兴起了白话小说、戏剧等。皮影、绘画、木版年画等市民文化产业也十分兴盛。
东京城是文人雅士、巨儒名家的聚集地,他们在此吟诗作对、填词作赋,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相比起唐诗,宋词形式较为自由,内容和词语也更通俗化,这不仅更受底层人民欢迎,也更利于民间传唱。宋代散文承接唐代古文运动并走向成熟,话本小说为新兴的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书法艺术继晋承唐,技接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宋代绘画不仅表现为一门艺术,更表现为一种技术。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书画行业开始兴盛。东京城最繁华的街市高头街、大相国寺一带的庙会,都曾是书画商云集之地。年关节日,门神、钟馗等节令画在市场上热销。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是推动宋代绘画发展的重要因素。宋代由于手工业发达,促成了雕版印刷的发展与普及,东京成为当时国内著名的雕版中心,不少书籍及道经、佛经都附有版画插图,其绘刻之精美让人赞叹不已。
对于生活在北宋时期的文人来说,东京是他们的自豪和骄傲,他们在作品中直接呈现东京的繁盛景象,“一画一书”就是这样的代表作品。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东京开封的城市面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孟元老的笔记小说《东京梦华录》对都城写实性的描述,让后人对这座弥漫着文化气息的都市充满了向往。
(取材于朱金中《开封:繁华如梦境的宋代文化》)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止一端:“端”字的意思是“方面”
B.富庶:“庶”字共十画
C.决口:不能写成“绝口”
D.淤塞:“塞”字读音为“sè”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北宋开封在繁华程度上接近东南富庶之地
B.北宋开封陆路交通发达能够到达全国各地
C.开封水路交通条件在古代都城中独一无二
D.开封是北宋南北水路运输漕运诸渠的中心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汴京已经有了城市的消防和社会福利机构
B.北宋实行里坊分离的制度有助于加强都城管理
C.开封是我国城市由古典型向近代型转变的开端
D.北宋开封已存在大量的商业贸易餐饮娱乐场所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中最能表现开封盛极一时的一项是
A.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
B.汴州城门朝不开,天狗堕地声如雷。
C.画桥虹卧汴河渠,两岸风烟天下无。
D.汴京宫阙秋草长,望风屑涕心凄凉。
【小题5】根据材料三,关于北宋文化兴盛的原因,下列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宽松的文化政策B.文人创作的相对自由
C.商业贸易的繁荣D.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
【小题6】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人雅士的创作为东京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B.北宋书法艺术在我国历史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C.宋代由于手工业发达,促成了雕版印刷的产生
D.“一画一书”都记录了东京的繁荣和运河风光
【小题7】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北宋时期开封能成为繁华大都市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倚天万里须长剑
——二谈识:科学研究中的革命
王梓坤
科学工作人员应该具有披荆斩棘的革命胆识,对于那些阻碍科学发展的陈腐“理论”,必须坚决推翻,在批判错误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学说。“掀翻天地重扶起”,真理与谬论不能并存,非大破无以大立,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化学中的燃素说,生物学中的物种不变论,天文学中的地心说,等等,都是陈腐的“理论”。早自笛卡尔起,物理界流行着“以太假说”,认为以太是一种构造微妙的介质,它充塞于整个宇宙之中。电磁波(包括光)依靠以太传播,正如声波依靠空气传播一样。两个世纪以后,迈克耳孙和奠雷于1887年在克利夫兰做了一次著名的实验,目的是想判断以太是否真的存在。可是,实验的结果表明,不管光线的方向如何,光的速度总是一样。这一结果使人们左右为难,或者必须放弃以太理论,或者必须推翻哥白尼的地动说。物理界为此意见纷纭,许多新的假说匆匆贸然而来,又匆匆悄然逝去。只有爱因斯坦敢于采取革命行动,毅然否定以太说,牢牢地抓住实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并把它提高为一条基本假设:光速不因光源的运动而变。乍看起来,这条假设是与人们的生活常识相违背的。然而,正是从它与相对原理出发,爱因斯坦终于建立了轰动一时的相对论。
非欧几何诞生的故事更为动,人。我们知道,欧几里得几何学是建立在公理的基础上的,它雄视科学界两千年,没有人能动摇它的权威。不过后来人们也发现了第五公理的问题。这条公理现在是这样说的:“通过不在直线上的一个点,不能引多于一条的直线,平行于原来的直线。”可是,怎样才能断定两条直线平行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它们向两端无限延长,并且处处不相交。这当然无法做到。能不能从其余的公理中,把它证明出来,使它由公理变为定理呢?
伏尔夫刚·波里埃终身从事于第五公理的证明而毫无成就,他的痛苦心情,流露在他给儿子的信中:“希望你不要再做克服平行线公理说尝试。你花了时间在这上面,但一辈子也证不出这个命题。……我经过了这个夜的无希望的黑暗,我在这里面埋没了人生的一切亮光……”
罗巴切夫斯基于1815年开始研究平行线问题,起初也想走证明第五公理的老路,可是1823年他认识到以前所有的证明都是错误的。1826年,他公开声明第五公理不可证明,并且采用了相反的公理:通过不在直线上的一点,至少可以引两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从这个新公理和其余的公理出发,他终于建立了一种崭新的非欧几何学。由于这种新几何学的结论违反人们的常识(例如,它断定:三角形三内角的和小于180度),常常使人瞠目结舌,不知所云。这种几何学及其他的非欧几何学在天文学、宇宙论等中找到了应用。高斯也得到了同样的正确的结果,甚至比罗巴切夫斯基更早些,但他谨慎地隐藏了自己的发现,没有公之于世。非欧几何的出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可说是人类对空间的认识史上的一次革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题目“倚天万里须长剑”,语出自宋代豪放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水龙吟》。
B.纵观全文,根据作者的观点,“阻碍科学发展的陈腐‘理论’”有化学中的燃素说,生物学中的物种不变论,天文学中的地心说,以太假说,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第五公理。
C.爱因斯坦最终成功建立轰动一时的相对论,正是因为他勇于突破樊笼,推翻了以太说。
D.迈克耳孙和奠雷的实验原本是想证明光的速度受光线的方向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表明科学工作人员应该有推翻陈腐“理论”的革命胆识。
B.作者引用伏尔夫刚·波里埃写给儿子的信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第五公理的证明之难。
C.文章末尾列举高斯的用意是突出罗巴切夫斯基坚持自己的信念,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大无畏精神,表达对他的赞美。
D.文章从事物发展的辩证法说起,介绍了相对论和非欧几何学产生的过程,并以较大篇幅介绍了后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新的假说匆匆贸然而来,又匆匆悄然逝去”采用比拟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当时物理界关于以太理论的假说层出不穷,但是都不长久的情况,为下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做铺垫。
B.如果迈克耳孙和奠雷能毅然否定以太说,就能像爱因斯坦一样建立相对论。
C.违背常识的结论就是阻碍科学发展的陈腐“理论”,必须坚决推翻。
D.相对论和非欧几何学的产生都有动人的故事,都经历了大破大立,建立在批判错误理论的基础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 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 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显得格外有韵致。八月,我回 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 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 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 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 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 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 莹莹的茄子、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 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鱼类。这样的晚 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 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 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 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香港两次,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浸会大学邀请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八位作家进行文学交流,主题是“大自然和写作”。为此浸会大学组织了一些亲近大自然的活动,如去西湾爬山,去大屿山的小岛看渔民的生活。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 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 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有一天下午,走出地铁站后,觉得困倦难当,就到对面的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里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 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 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 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 了。当参加座谈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 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 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 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儿媳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 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 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 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 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 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 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中用“老”字修饰“日子”,强调生活中总有具有恒久价值的东西,奠定全文深沉忆旧的基调。
B.作者自述怕狗的这件小事,表明了作者的胆小和家乡生活的不尽如人意。
C.描写“公园长椅上睡觉”是为了表现在香港的流浪感,如同乞丐一样。
D.结尾批判某些垃圾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获得极大发行量,揭示了主旨。
E. 温暖和寒冷是一对反义词,既指自然界的温度,又指现实社会的某种现象。
【小题2】作者写了赴港一月的生活,请联系全文,谈谈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
②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
【小题4】联系全文,请简要探究作者说的“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具体缘由有哪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照通常的理解,前者属于“戏剧”,后者属于“诗”,我们的元曲研究也基本上按此一分为二而进行的。但对关汉卿而言,他是否也有“戏剧”与“诗”的分别呢?如果有,它们的分别在何处?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套数则合一宫调中诸曲为一套,与杂剧一折略同。但杂剧以代言为事,而套数则以自叙为事,此其所以异也。”
实际上,杂剧与散曲(王国维所谓的“套数”)有时并不易分别。赵景深先生《元人杂剧钩沉》中收入的套曲,当归为杂剧,还是归为散曲,是还可以继续探讨的。同样的,《全元散曲》中的很多套曲加上角色、宾白便与杂剧无异。杂剧研究、散曲研究的两分显然不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元曲。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断然将《元曲选》收入的明初贾仲明等所作六种杂剧排除于元曲之外,后来的研究者一般也依从王氏的区分,至于明代前期朱权、朱有燉继续进行的北杂剧创作,自然应归为“明杂剧”的研究范围。作为历史性研究,这样的区分无可厚非,但分割包片的研究有时却不利于较深入的研究。我们现在面对的元杂剧的基本材料主要是《元刊杂剧三十种》以及明万历年间的明抄、明刻本元人杂剧。元刊杂剧为民间坊刻本,错讹、残缺甚多,并不能代表元杂剧创作的“本来面目”。而朱有燉的杂剧现存明永乐、宣德年间的藩府原刻本,由于朱有燉作杂剧有意追求“金元风范”,所以他的现存剧作可能反映出一些杂剧创作的“本来面目”。又如《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最初发现时,曾引起很大的轰动。但半个世纪以来,除孙楷第、王季烈等先生曾作出一些考辨工作外,对于《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特别是其中的抄本杂剧,还缺少进一步的研究,而抄本杂剧可能反映了元杂剧表演形态等方面的问题。朱有燉的杂剧和脉望馆抄本杂剧长期不被重视,当然也有历史原因。前者出自贵族之手,后者染有帝王家的色彩。
80年代以来,戏曲文物研究成为戏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华戏曲》杂志的同仁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山西新绛元墓戏雕的发现以及山西上党《迎神赛社礼节传簿》的发现,都是80年代元曲研究的大事。但是,戏曲文物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绩并没有在同期或稍后的杂剧研究中反映出来。有的研究者习惯于沿着既有的逻辑思路奔驰,昧于纸上而不及地上。如元杂剧的表演体制、元杂剧的流布等问题,如果忽略戏曲文物的研究而径直作出结论,都是很危险的。
自近代以来,“白话文学”、“俗文学”倍受青睐,元曲研究适逢其时。建国以来,重视有“人民性”的文学,元曲因为有“丰富的人民性”也得到高度评价。在雅与俗的取舍之间,元曲似乎总近于“俗”,所以与文人士大夫的雅词属两家。从建设看,也有理由分别归为曲学与词学。但元曲果真属于“俗文学”么?元曲乃宋金词之变,这是明清人比较一致的看法,今人多以为是无根之谈。在近人吴梅、王易等研究者那里,词、曲的研究也仍未分家。赵山林先生对金词、元曲关系演变的考察,或可开阔我们的视野。
元曲研究不能局限于元曲,仅仅凭借《元曲选》、《元曲选外编》和《全元散曲》,外加上《录鬼簿》等,在过去不够,在今日更显局促。多一点纵横上下,很有必要。
(摘编自邹德艳《二十世纪元曲研究刍议》)
【小题1】请根据原文表述和所学过的相关知识,选出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来说,“元曲”是由元杂剧和散曲两部分组成,按照文学作品的样式来说,元杂剧属于“戏剧”,散曲属于“诗”。
B.王国维认为散曲同一宫调的各曲合为一个套数,大体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但杂剧以代言为事,套数以自叙为事。
C.元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之外可以加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剧本有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关汉卿与郑光祖、白朴、纪君祥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D.用两分法进行元曲研究,因一些研究材料在区分界限上的模糊,给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障碍,不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元曲。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元刊杂剧虽为元人杂剧,但因错讹、残缺甚多,反而不如明代朱有燉的杂剧因追求“金元风范”,而能真实地反映元杂剧创作的“真实面目”。
B.近代有的研究者在戏曲文物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绩,但这些成绩并未在同期或者稍后的杂剧研究中反映出来,元曲研究已经步入一个认识的误区。
C.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白话文学”、“俗文学”具有较强的“人民性”而备受青睐,元曲因有“丰富的人民性”而适逢其时,得到了高度的评价。
D.明清时人们认为元曲是宋金之词的延续发展,而现代人多不认同这一观点,但从历史的角度多一些纵横上下,对于当今的元曲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收入的元曲,排除了元代以外的元杂剧,后人也多依从这种区分,但这种研究方法有局限性。
B.《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被发现时虽引起很大的轰动,但对它的研究较少,原因在于它出自贵族之手,染有帝王家的色彩。
C.无论是杂剧研究、散曲研究的两分,还是元曲研究的分割包片,都不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可见元曲研究不能局限于元曲。
D.元曲有“丰富的人民性”,因此收到高度评价;但至于元曲究竟属于“雅文学”还是“俗文学”,一直以来却没有形成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