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完成后面各题。
平凡的世界
(节选一)
……
我们姑且不评论这件事的可行与否,也不谈另有所谋的胡永和;仅就孙少安来说,这件事也暴露出初发达起来的农民的一种心态。一方面,普遍的贫困所引起的社会红眼病,使他们像传统的财主一样不愿“露富”;另一方面,自身长期社会地位的低下,又使他们不甘心寂寞无闻,产生了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欲望。两种心态都情有可原,不必指责。
需要指出的是,财富和人的素养未必同时增加。如果一个文化粗浅而素养不够的人掌握了大量的钱,某种程度上可是一件令人担心的事。同样的财富,不同素养的人就会有不同的使用;我们甚至看看欧洲诸多的百万富翁就知道了这一点。毫无疑问,我国人民现在面临的主要是如何增加财富的问题。我们应该让所有的人都变成令世人羡慕的大富翁。只是若干年后,我们许多人是否也将会面临一个如何支配自己财富的问题?当然,从一般意义上说,任何时候都存在着这个问题。人类史告诉我们,贫穷会引起一个社会的混乱、崩溃和革命,巨大的财富也会引起形式有别的相同的社会效应。
对我们来说,也许类似的话题谈论的有些为时过早了。不过,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预先把金钱和财富上升到哲学、社会学和历史的高度来认识:正如我们用同样的高度来认识我们的贫穷和落后......
我们的少安此次省城之行,准备破费自己刚积累下的那点钱去投资拍电视剧《三国演义》,最少也属于一种盲目行为。我们知道,一年前,他还在破产的泥淖中绝望地挣扎。抹不开胡永和的情面是事实。但在他本人内心深处,也不是没有一些浅薄想法——用钱买个虚名或者企图用小钱赚个大钱。他不想想,电视台的钱就那么好赚?现在有多少国营单位和一些响马式的干部,用“赞助”、“合资”一类的诱饵来套弄像他这样一些浅薄的“万元户”!
但孙少安既然踏上了进军省城之路,心情倒很有些激动。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我们也应该公正地赞扬他的勇敢的进取精神;不管盲目还是失败,只要敢出征的将士,就应该受到尊重。
......
(节选二)
......
"是啊,我们过去太穷了,我们需要钱,越多越好。可是我们又不能让钱把人拿住,否则我们仍然可能活得痛苦。我们既要活得富裕,又应该活得有意义。赚钱既是目的,也是充实我们生活的一种途径。如果这样看待金钱,就不会成为金钱的奴仆。归根结底,最值钱的是我们活得要有意义......不过,钱可不能乱扔!"
“乱扔?我想电视台赔不了钱!说不定还能赚点......再说,还挂个名字......”少安这才道出了最深层次的心里话。当然,他也确实做好了白扔点钱的准备;因为他现在有赚钱的砖瓦厂,心里是踏实的。
少平明白哥哥的真实心理。他叹了口气说:“你现在没必要拿钱买个虚名。再说,你什么情况也不了解,就准备到电视台去赚钱?而要是白扔一两万块钱给电视台,还不如拿这钱给咱双水村办个什么事......"
"拿一两万块钱白给村里人办事?"
“那又怎样?你不是也准备白扔给人家电视台吗?”
“我还准备赚它电视台的钱呢!”
“赚不了呢?”
“那只怪运气不好!”
少平笑了:“说来说去,你这个财主看来并不是像你说的,想给社会疏点财......"
"要是白给村里人办事,还不如把这钱咱们一家人分了!"
......
【小题1】下面有关《平凡的世界》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凡的世界》是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学作品。
B.《平凡的世界》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极力书写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C.作者对作品中的那些积极人物寄予了同情和赞扬,对那些消极人物给予了抨击和批评。
D.小说传达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内涵和精神传统。
【小题2】下列对选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孙少安的内心其实是矛盾的,但此刻还是想出名的虚荣心占了上风。
B.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确实是孙少安应该认真面对的。
C.孙少安文化粗浅而素养不够,面对诱惑,难以理性。
D.孙少平的见解只代表他自己,未必正确。
E. 孙少安想给电视台投资表明他仗义疏财。
【小题3】通过选文和整部作品想想孙少安孙少平对投资拍《三国演义》的不同反映,说明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9 10:03: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匆匆过客

路 遥

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曲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喃喃地念叨着。他蓬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这是一个盲人!

我顿时感到一种愤愤不平了。当然我首先气这个汽车站——竟然不能解决这样一些完全应该解决的问题。但我更气这个候车室里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肯为这不幸的老人帮忙的!我想我应当帮助这个老人。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上了。我将不得不垂头丧气的滚回单位。但如果我要是先给自己买票,那老头的票也把握不大了。

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

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

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抽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

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他们静静地互相看着对方,两张纯洁的年轻的脸,像大理石雕塑一般美丽。

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

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然后弯了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

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凄冷、沉重的氛围,暗示了人物心情和故事结局。
B.在先给自己买票还是先给老人买票的两难选择中,作者细腻描写了“我”、男青年、青年妇女的不同心理,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
C.男青年因为最后一张票和青年妇女发生了争执,又被小女孩误解,腮帮子抽动,泪花子在眼里直转,都表现出他既懊恼又委屈的心理。
D.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了旅客暗中争相为盲老人买车票的故事,表现了素不相识的人之间存有大爱的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小题2】小说中男青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塑造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田晓霞静静地立在黄原地委门口,一直目送着孙少平的背影消失在北大街的尽头。
暮色已经临近,满城亮起了耀眼的灯火。不远处的电影院刚刚散场,清冷的街道顿时出现了喧闹。嘈杂的人群散乱地流向东西南北,街巷中自行车的铃声响个不停。
片刻工夫,大街上重新安静了。雨已停歇,满天破碎的云彩像溃退的队伍似的在暗夜中向南逃遁。四面的群山只能模糊地分辨出一些轮廓。
田晚霞心绪极其纷乱,一时无心回家去。
她索性离开地委大门口,来到了街道上,慢慢地溜达着。说来奇怪,她怀着某种侥幸,希望孙少平还能在这条路上转回来。她现在才觉得,她和少平两年后第一次相遇,几乎没有交谈多少。唉,实际上,她刚看见少平时,感到又陌生又震惊,简直顾不上说什么!是的,孙少平已经变了,变得让她几乎都认不出来了。这倒不是说他的模样变了——模样的确也变了,但主要的变化并不是他的外表。
上师专以后,本来她已经习惯于同周围的那些男男女女相处。她认为自己也告别了过去的生活,开始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尽管她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但基本上和新的环境融为一体。过去的一切,包括中学时期的朋友,渐渐地开始淡忘;而将自己的生活迅速地投入到另外一个天地。国家在多少年禁锢以后,许多似乎天经地义的观念一个个被推倒;新的思潮像洪水一般涌来,令人目不暇接。她整天兴奋地沉醉于和同学们交换各种信息,辩论各种问题;回家以后,又和父母亲唇枪舌剑一番。她周围的青年,一个个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雄辩家;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思想一个比一个解放,幻想一个比一个高远,对社会流弊的抨击一个比一个猛烈。他们学习刻苦钻研,吃穿日新月异,玩起来又痛快淋漓……可是,她猛然间发现了另外一种类型的同龄人。
孙少平和过去有什幺不同?从外表看,他脸色严峻,粗胳膊壮腿,已经是一副十足的男子汉架势。他仍然像中学时那样忧郁,衣服也和那时一样破烂。但是,和过去不同的是,他已经开始独立地生活,独立地思考,并且选择了一条艰难的奋斗之路。说实话,尽管她以前对这个人另眼相看,认为他身上有许多不一般的东西,但上大学后,她似乎认定,孙少平最终不会逃脱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命运:建家立业,生儿育女,在广阔天地里自得其乐。现在农村政策宽了,像少平这样的人,在农民中间肯定是出类拔萃的人物,说不定会发家致富,成为村民们羡慕不已的“冒失户”。记得高中毕业时,她还对他说过,希望他千万不能变成一个世俗的农民,满嘴说的都是吃。为此,在少平回村的那两年里,她不断给他寄书和《参考消息》,并竭力提示他不要丧失远大理想……后来,她才渐渐认识到,实际生活是冷酷的;因为种种原因,这些不能进入大学校门,又进入不了公家门的农村青年,即使性格非凡、天赋很高,到头来仍然会被环境所征服。当然,不是说农村就一定干不出什么名堂;主要是精神境界很可能被小农意识的汪洋大海所淹没……
尽管田晓霞如此推断了孙少平未来的命运,但出于中学时期深厚的友谊,上大学后,她还不准备断绝和少平的联系。她一生不会忘记这个少年时期的朋友;但她知道,也许在她今后的岁月中甚至不会再和他相遇,充其量只是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往日的朋友……
可是,她今天无意中在黄原街头碰见了他。

   (节选自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既有场面描写又有景物描写,无论是喧闹的街道还是暗淡的傍晚景色,都烘托出了田晓霞当时凌乱、不平静的心情。
B.作者以从旁叙述的方式展现田晓霞见到孙少平后巨大的心理波动,同时通过田晓霞的回忆,侧面体现生活的磨砺给孙少平带来的变化。
C.中学时代的田晓霞对孙少平另眼相看,毕业后乃至上大学后,依然不断鼓励他,不只是因为同情,更是因为孙少平身上有不一般的东西吸引着她。
D.制造巧合是小说创作的重要手段,这次黄原街头巧遇,使男女主人公本已熄灭的爱情之火又重新燃烧起来,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题2】孙少平的出现为什么让田晓霞心绪纷乱?请结合节选部分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在节选部分,虽然作者对孙少平这个人物形象着墨不多,但在文章中的作用却很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
在我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在凌晨两三点入睡,有时甚至延伸到四五点。
在《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我的早晨都是这样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部书,这似乎也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
在《平凡的世界》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后,首先是一个大量的读书过程。读的书大部分是长篇小说,同时也读其他杂书,政治,经济,历史和宗教等方面的著作。在这些人类已建立起的宏伟精神大厦面前,我开始试着把这些千姿百态的宏大建筑拆卸开来,努力从不同的角度体察大师们是如何巧费匠心把它们建造起来的。而且,我也敢勇气十足地对其中的某些著作“横挑鼻子竖挑眼”,去鉴赏它们的时候,也用我的审美眼光提出批判,
在我所有阅读的长篇长卷小说中,外国作品占了绝大部分。从现代小说意义来观察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在成就最高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书中,《红楼梦》当然是峰巅,它可以和世界长篇小说史上任何大师的作品媲美。在现当代中国的长篇小说中,除过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我比较重视柳青的《创业史》。这次,我在中国的长卷作品中重点研读《红楼梦》和《创业史》。这是我第三次阅读《红楼梦》,第七次阅读《创业史》。
在这次专门的读书活动进行得差不多的情况下,我立刻按计划转入另一项“基础工程”------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
《平凡的世界》将涉及1975年到1985年十年间中国城乡广泛的社会生活。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期,其间充满了密集的重大历史事件,要掌握这十年间中国究竟发生过什么,较为可靠的方式是查阅这十年间的报纸——逐日逐月逐年地查。于是,,我找来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计本。房间里顿时堆起了一座又一座「山」。
我没明没黑开始了这件枯燥而必需的工作,一页一页翻看,并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的大事和一些认为「有用」的东西。工作量太巨大,中间几乎成了一种奴隶般的机械性劳动。眼角糊著眼屎,手指头被纸张靡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继续翻阅。用了几个月时间,才把这件恼的人工作做完。以后证明,这件事十分重要,它给我的写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到此时,我感动室内的工作暂时可以告一段落,应该进入另一个更大规模的「基础工程」——到实际生活中去,即所谓「深入生活」。
我提著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开始在生活中奔波。一切方面的生活都感兴趣。乡村城填、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
在这无穷的奔波中,我也欣喜地看见,未来作品中某些人物的轮郭已经渐渐出现在生活广阔的地平线了。
最后,我决定到一个偏僻的煤矿开始第一部初稿的写作。
······
通过六年不间断的奔跑,现在我已真切地看到了终点的那条横线。
撞线的时刻终于来临了。在我的一生中,需要记住的许多日子都没能记住,其中也包括我的生日。但是,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五日这个日子我却一直没能忘记——我正是在这一天最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大师们的作品,路遥不仅试着拆开进行鉴赏,而且也敢于用自己的审美眼光对某些著作提出批判。
B.逐日逐月逐年地查阅,翻看搜集到的报纸合订本并随手记下“有用”的东西,给路遥的写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C.“一切生活我都感兴趣”表现了路遥对生活的热爱,更重要的是为小说内容,人物准备素材。
D.“一九八五年五月贰拾伍日”这个日子比自己的生日还重要,路遥是为生命而写作的人,这也是他获得矛盾文学奖的原因。
【小题2】在写作《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遥进行了哪些准备工作?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以“早晨从中午开始”为题目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进行探究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吉普车在公路上奔驰着。车窗外掠过冬日苍茫的天际,玄黄色的山峦,以及悬崖上垂持着的白色的冰凌……

二十年没回故乡了。走时是兵,现在是炮兵师政委。

故乡,你好,我回来了。

前面出现了一座小镇。

他猛一怔。

你一定记起了什么?

噢,是的。

他让司机把车停在镇子对面的公路边上。

他下了车,走过一座石桥,来到了镇子上。

他静静地立在街口,望着。小镇,是我。二十多年了,你一定不会认出我是谁。

他把军大衣往紧裹了裹,向那个他一眼就认出来的地方走去。

这是一座小学校。

他悄悄地立在校门口,胆怯地向里面瞄了一眼,脸上立刻不由自主地显出一种敬畏的神色,就像当年他第一次站在这里一样。

是的,二十几前,你来这里时,还是个孩子,穿着一身破破烂烂的衣服,背着一卷缀满补丁的铺盖。当你站在这校门口的时候,就像穿越过撒哈拉大沙漠的一个来自原始部落里的虔诚的穆斯林,站在耶路撒冷的神殿前……唉,那时这学校其实是多么简陋!大门哪有这么排场?只不过是一个土豁子(围墙缺口)罢了。围墙也是土的,上面缀满了不安生的手脚所留下的坑坑洼洼。现在呢?看看,这大门和围墙都是一色青砖砌起,多气派!

他咧开嘴巴笑着,呆呆地望了一阵操场上喧闹的孩子,然后用手指头揩了揩眼角,离开了校门口。

他开始绕着学校的围墙走。一边走,一边仔细地往墙根下瞅着。

还在吗?那个我曾像小狗一样爬过的下水洞!

他走着走着,一下子呆住了。

一点也不错,就是那个洞,那个下水洞。二十年过去了,这个洞几乎还原样地保存着,似乎专门等着他今天来重访。

刹那间,那热闹的锣鼓声、丝弦声、秦腔……又在你的耳边骤然间响起来。校园的大操场上正唱戏。

校门的土豁子成了“剧院”的入场口,被剧团雇来的本镇的一些彪形大汉把守着。

同学们都看戏去了,就你一个人踯躅在街头。你没有那三毛钱去买一张票。那锣鼓和丝弦的喧闹,那笑语哗然的人声,那激昂慷慨的戏文,撩拨着你的心。

突然,你一下子记起了那个下水洞。

唉,我当时是怎样从眼前这个洞里爬进去的呀!又黑又脏,臭烘烘。

灾难在我从洞那边一伸出头就降临了。一只蒲扇般的大手一下子扣在了我头上。我脑子“轰”地一声,觉得整个世界都陷入到一片黑暗之中。当我挣扎着企图像泥鳅一般溜掉时,另一只大手已经揪住了我的一只耳朵。

我被那无情的手从洞子里拉出来,拉在了人山人海的操场上。揪住耳朵的人是镇子上肉铺里的焦二,腰圆膀阔,满脸栽着葛针般的硬须。

“你这个混场的贼溜子……”焦二揪着我的耳朵拉着我走。

我的耳朵疼得就像要掉下来似的,但还不敢吭声,更不敢哭。我只是小声地央告着,不要让他把我交到学校。但焦二大声喊叫说非要把我交给校长本人不可!

我被这无情的手揪扯着耳朵,走过一长溜吆喝声四起的小吃摊。

“焦二,你又造什么薛呀!你把这娃娃的耳朵都快揪下来了!”一个妇女的声音。

“这小子不买票,从水洞里钻进来。哼,叫我给逮住了!”

“手放开!”

“怎?”焦二叫了一声,手立即松开了。——因为被硬塞进了一个烫热的菜包子。

焦二笑了,顾不得其它,烫得两只手来回倒腾着那个包子,嘴“扑扑”地吹着,似乎一下子忘记了我。

一只湿热的手在我的头上摩挲了一下。

“你怎不买票钻水洞子呢?”卖菜包子的大嫂声音充满了无限的怜悯。

在朦胧的蒸气中,我看见了一张慈祥的脸。

“我……没有钱。”

“念书娃娃?”

 “嗯。我就是这学校的。”

一只热腾腾的包子递到了我面前。我不接但被硬塞到了手里。接着,又是那只温热的、母性的手在我头上轻轻地摩挲了一下。泪水顿时像浓雾一般模糊了的我眼睛……

他用模糊的泪眼出神地望着这个二十多年前蒙难的地方,耳边依然响着焦二和卖菜包子大嫂的声音——“不要给学校交,你把娃娃放了!”

“哈呀,人家剧团出钱雇我焦二,我怎能不给人家尽职尽心哩!”

“屁!甭吆喝了!给!我不信这热包子还塞不住你个猪嘴巴!”

“哈哈哈……”

焦二吃着包子,回过头说:“你这个小子还站着干什么?去吧……”

政委望着无边的黄色的山峦,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哦,我的故乡,我的小镇,我的下水洞,我的焦二大叔,我的卖菜包子的大嫂,我的逝去的童年……

他下意识地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耳朵,然后向那个下水洞投去最后的一瞥,转身走向街道。

“菜包子哎——”前面传来一声悠长的女孩子的喊叫声。

他的眼前蓦地闪现出一张慈祥的妇女的脸。

他快步走向前去,来到卖零吃的摊子前。卖包子的呢?

他终于发现了她。是一个脸像山丹丹花一般好看的姑娘。

“多少一个?”

“七分钱一个,你要几个?”

“你妈妈是干啥的?”他竟然这样问她。

姑娘一愣。她说:“我妈是邮电局的干部,你认识我妈?”

“噢……不认识。我买四个。”他为自己的唐突而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

他拿着四个热腾腾的菜包子,穿过小石桥,回到车上。

吉普车重新又奔驰在咸榆公路上。车窗外依然闪过冬日那苍茫的天际,玄黄色的山峦,以及悬崖上垂挂着的白色的冰凌——这凝固了的激情!

(作者:路遥,有删改)

【小题1】赏析小说中画线的两处景物描写。
【小题2】简要分析卖包子的大婶的形象。
【小题3】小说中的叙述人称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小题4】“小镇上”“下水洞”“菜包子”这三个短语,哪个更适合作这篇小说的题目?请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