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手镯
蒋勋
在印度人开的杂货店看到一只手镯,搁在竹编的篮中,使我想起美丽的妇人。手镯是黑色的,掂起来像乌木,也有细致的纹痕。光泽却像牛角,莹润光滑。我问店主,他细细看了一会儿,说是琥珀。我不曾见过琥珀,也无从鉴别。
镯子很粗,大约有两指宽。为了卸戴的方便,在直径两端切开,成为两个半圆;然后在切口的部位装了银质压花的活叶和栓钮,可以开阖。沉厚的黑色衬着古典压花的银饰,有一种素朴的贵重。
我想它是热带地方民间传统的手镶制品。许多古老原始的民族,用平常的木头、金属、矿石、动物的角骨,做成饰品。在这些物质没有货币价值以前,只是单纯因为它们的质地、色泽、纹理、形状,使人类看重爱惜。因为受人宠爱,连素朴也可以华贵了。
这手镯原来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为他们族里最美的人制作的吧。在她如莹玉般浑圆灵活的手腕上,这只镯子,不仅赞美着美貌妇人,也闪烁着一个民族聪慧灵敏的巧思和爱美之心啊!
我想起汉乐府《羽林郎》中那美丽女子: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当无数美貌的妇人逝去,真正不朽的美,却是一个民族永不停歇的爱美之心,以及在那样的爱美之心中产生的文明的华贵。
不管哪一种繁华,还是因为有着对物质的敬重爱惜,才称得上是文明啊!太过窘陋辛酸的生活,使人贪婪粗鄙。太过富裕繁盛,人也要对物淫溺糟蹋。物质要使人心存敬重,才真正是美丽的物质了。而这美丽的物质,这美丽的棉麻与珠玉,原是为了要歌赞那春日阳光中正当盛年的美貌女子啊!
我每每贪看美丽的人,是因为那美丽中传承着多少优秀文明的品质。千万年来,人类努力从动物的粗陋、野蛮、笨拙,一步一步地使自己更精致、灵秀、聪敏。一切的文明,包括训练头脑的数学、哲学,训练感官的绘画、音乐,训练肢体的运动、舞蹈,无不是为了造就一种“美丽的人”!
一个真正的运动员,他运动起来的身体,仍然使人怀想起古希腊的竞技者,是在哲学的思辩、体能的均衡、道德的自律三者间巧妙配合完成的人的典范。
智慧、健康、善良的极致,都不过是美。
走过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大城,有时候并不容易看到一两个有着这样美的品质的人。有的人太聪明,聪明变成了精刁;有的人太“健康”,肌肉过盛,湮没了灵智;有的人一味善良,善良变成了怯懦和无能……
我常常坐在路边,在Phidias的雕像下凝视着过往的行人,这通往爱琴海的路,走过柏拉图,走过刚刚从诗歌的飨宴上得胜回来的Agathon,摇晃着他金黄的发鬈和那桂冠上花蝶的饰带……。我也在一尊唐代的人像前发呆缅想,是李白写下“夫子红颜我少年”的时代,杜甫也正歌赞着长安城的美妇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我盼望再见一个美丽的人,智慧、健康、善良,值得用一切文明的饰品来陪衬,我也要在她美丽的手腕上戴起这只乌木镶银的镯子啊!
(摘选自《青年博览》2018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对手镯的细致描写,是为了引出戴手镯的美妇,从而水到渠成,引发读者对“美”的深入思考。
B.作者说“走过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大城,有时候并不容易看到一两个有着这样美的品质的人”。这句话并非证明作者为人苛刻,相反,正表明作者对美的人生的不懈追求。
C.本文作者如话家常,娓娓而谈,所引材料信手拈来,而又稳妥贴切,恰如行云流水,不露痕迹,自然高妙。
D.这篇散文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炉,而以抒情为主,很好地传达出作者对美的热爱。
【小题2】请概括这篇散文的主旨。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3 01:17: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芦苇,激荡人心的大美

李汉荣

①绿树拥岸、蜿蜒流淌的河是很美的,要说河的最美的地方,那肯定是芦苇荡。

②对河流的审美并不需要多高的美学修养,河流有一种天生的打动人的美的力量,她闪烁的波光,她婉转的河岸,她或激越或温柔的流水的声音,她的周围和上空旋绕的鸟的身影,她的波光里明灭起落的星星的倒影、银河的倒影和云的倒影,从她身上弥漫而来的湿润清爽的空气……这一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全方位地感染你、渗透你、浸润你,河流很快就笼罩和充满了你,此时,你没有别的感觉,你只有一个感觉:河流真好,真爽,真美啊。

③你不想再远离河流了,你就入迷地站在河风里,站在河的絮语里,你举目四望,河流太好看了,目光都不知该停放在哪个地方,因为每一个地方都是美景,都是亮点。

④你该把目光投向哪里呢?你知道了“美不胜收”这个词的来历,要是古人不造这个词,面对了河流,你也会在此时此刻造出这个词来的,不然,你会觉得对不起河流。

⑤这时,你看见了河湾里那大片大片的芦苇荡。

那么浓郁热烈的绿,像旗帜招展在河流的身体上。微风吹来,苇浪就开始有节奏地起伏,那么绵软、优雅、节制,那么美好的动作。也许只有芦苇能做出这么美好的动作。风大起来了,苇浪起伏的弧度明显放大了,眼看要匍伏在地上,然而并没有完全伏下去,你也不愿意看见可爱的芦苇做出这么委屈的姿势。芦苇们互相依托着、呼应着,只把柔韧的腰弯到有几份悲壮的程度,就又挺起来,然后随了风继续那哀而不伤、伏而不倒的动人舞蹈。

⑦是的,水在流动,风在跑动,岸在移动,在变动不居的河流里,在变动不居的岁月里,芦苇们不知听到了谁的暗示,不声不响地在低处做着准备,然后集结成浩荡的军队呼啦啦开出来,就在流动的河里,流动的时间里,流动的生活里,切割了这么一些安静的、绿色的岛屿,宣告美的征服和温柔的占领。让我们看到:许多东西在不停地变化、流逝,许多事物在无可挽回地快速远离我们,但是,仍然有一些东西没有变,仍然有一些可爱的事物停留了下来,并且远远近近地陪伴着我们,它们时时眺望着我们,也被我们时时眺望,比如:你正在凝视的那一片片芦苇,此时,它在接受你投去的目光,它那么安静,深邃,它似乎要把你清澈、深情的目光收藏起来,把你的美好年华收藏起来,若干年后,当你老眼昏花了,它再把它收藏的你青春的情怀,把它收藏的你早年的目光,都还给你,重新放进你的瞳仁。

⑧到了秋天,苇花如弥漫的白雪,被覆盖的河滩成了起伏的雪原,走近它,你能听见大地深长、细微的呼吸,你能感受到一种只有从风浪和霜寒中一路走来才会有的那种深沉、忧郁、而依然保持着纯真情操的成熟之美和内在之美。在苇花的雪浪里行走,你会重新发现你内心深处原来有一片柔软地带,此时它正在落雪,正在不断展开灵魂的空阔和洁白。

⑨许多个秋夜,我来到苇花飘曳的河滩,月亮小心地、踮着脚轻轻从上空走过,生怕让这唯美、柔弱的梦受惊。月光落下来,一层层落在苇花上,天上的雪与地上的雪相遇了,尘世的梦与天国的梦汇合了,我目睹并参与了两个梦的交接仪式和汇合过程,并荣幸地成为那超现实梦境中的一个细节。我在大地的一隅邂逅了天堂。

⑩不止一次,我在秋日里看见过这样的情景:一对对情侣在苇花的白雪里走着走着,置身于大自然纯美的诗的意境,即使再没有诗意的人,这时候看过去,也有了几分空灵和超凡气息。我想,也许他们都是很普通的人,以后也将过着庸常甚至琐碎的日子,然而,这一刻,大自然的诗意使他们凡俗的岁月有了经典的记忆,雪白的苇花漫过他们初恋的时光,即使到老了,什么都忘记了,也许他们仍记得那雪白的苇花,以及那贴着苇花飞过的雪白的鹭鸟,还有头顶那雪白的云。这记忆的底色,将漂白时光里沉积的灰暗,在纷繁甚至浑浊的色彩里,他们一生里都将坚持对洁白的崇拜。当他们在尘世间走出去很远,停下来回望,总能望见过去的白雪,那是多么纯真的雪啊。

【小题1】第②段描绘“河流真美”的用意是______。
【小题2】赏析第⑥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或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①段用笔简洁、开门见山,交代本文写作对象。
B.作者通过河流、苇浪、苇花、白雪等意象,以写实的笔法,细腻的描绘,将情与景有机融合,勾勒出大自然美妙动人的图景。
C.第⑦段作者通过写芦苇安静的特点表达一种青春流逝、岁月不居的忧伤。
D.文章后半部分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着力描绘苇花纯白之美,意在表达作者对现实世界浑浊、庸常的不满。
E.第⑩段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情侣在苇花丛中走着的动人情景,表现出初恋的浪漫与纯真。
F.本文用唯美的笔调描绘芦苇荡,在给读者带来清新优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充满着对自然的深刻思索,给人以启迪。
【小题4】分析第⑨段划线句的含义。
【小题5】从全文来看,芦苇激荡人心的大美包含哪些内容?

同类题2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金庸小说的武与侠

新垣平

①金庸辞世之后,各大媒体纷纷发文纪念,除寄托哀思外,更带有“盖棺论定”的意味。耐人寻味的是,许多文章的重点都强调,金庸除去武侠小说之外,还是卓越的报业大亨、政论家,以及参与起草《基本法》、与许多政要交好等事迹。强调这些成就自然无可厚非,不过其中也隐隐有“金庸可不止是写武侠的”的言外之意。这种潜台词彰显出,对于如何评价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金庸现象”,人们仍然感到困惑不定。但毫无疑问,如果没有武侠小说的创作和流传,即便金庸其他方面的成就再翻几倍,影响力也绝达不到今天的一成。
②金庸本人在访谈中有一个说法:“武侠小说的精神是‘侠’字而不是‘武’字,‘侠’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人家主持正义。”这段话传播很广,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以此而论,武侠是传播一种道德精神,自然于国于民有重要意义,所以武侠小说较为高雅的叫法就是“侠义小说”,而低俗的称呼是“武打小说”。
不过对一种文学本质与功能的看法,并不会因为作家本人曾说过而更加合理。把脱离了“武”的“侠”当成武侠的基石有很多说不过去的逻辑。当年韩非子就说过“侠以武犯禁”,脱离了起码的武力,侠客和一般的好人、热心人的区别就不大了。这些人自然也十分值得学习和效仿,但小说读者显然不是为了看这些。
④事实上,金庸小说中的主角,也并非都可以归为一般认知的“侠”,哪怕是有“武”的“侠”。早期的陈家洛、郭靖等人,还多少是按侠客的形象塑造的,有许多为国为民的光彩事迹。到了“神雕侠”杨过,虽然也有些侠义之举,但重点刻画的却是其冲突激烈、爱恨交织的个人情感生涯,后来的张无忌、令狐冲等人,虽然武功天下无敌,却也并不是“侠之大者”。可算是大侠的萧峰,也有不少侠士绝对不应该有的杀戮之罪。到了韦小宝就更不用说了,虽然也讲义气,但和行侠仗义怎么也沾不上边。按照陈墨等金庸学者的研究,在金庸小说发展中有着非常显著的“侠”的退隐现象。虽然金庸作品中显然有着对侠文化的温情,但最终却走向了《堂吉诃德》式的结尾,这使得金庸小说具有了超越弘扬侠义精神这一目标的、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更深远反思。譬如,在日月神教和左冷禅之类庞大森严的江湖势力之下,还有可能出现真正的侠客吗?
⑤然而从另一方面讲,金庸以及许多人对“武”这一面的忽略也是有问题的。金庸等人的认识可能受到时代的限制,而没有找到理解“武”的适当模式。“武”如果只能解释为暴力,顶多是夸张的暴力,那么武侠小说自然是宣扬以暴易暴,怎么看都矮人一头。不过今天的读者理应看得更清楚,武侠之“武”,至少在新武侠以后,事实上已经从相对写实的《水浒》式武技,演变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奇幻。金庸本人所发明或发扬光大的一系列以内力为根基的“武学”——内功的运行、转移、远程攻击、防御、速度加成等等,已经远远超出了现实的基础,而成为一种奇幻的设定。毋庸讳言,读者喜爱的首先也是这些神奇瑰丽的场面和效果,而非深层的人性与社会反思。
⑥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些东西有什么稀奇,就是八九流的写手也在写,怎么没金庸的地位?因为同样是写,功力却大有不同,给人的阅读体验也天差地远。
⑦《雪山飞狐》有一段曹云奇、殷吉、阮士中三人较量轻功的描写,非常值得读。这个桥段和主体情节没有太大关系,对轻功的描写也没有高来高去的玄虚,而是贴近常人跑步、跳高的体验,自然给人现实可信之感,而人物各自的性格、身份和钩心斗角的关系,也天衣无缝地融入了这一段轻功描写中。
⑧金庸武侠的出色之处,正在于建构出了一个想象奇崛又极具真实感的幻想世界。这一重意义,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是经常被忽略的。不过随着《魔戒》《冰与火之歌》等国外顶尖幻想小说的引进,我们能够并更应该从这层意义上去认识金庸武侠的内涵及其美学意义。
⑨即便金庸去世,这个幻想世界仍将存在于亿万人的脑海中,或许这才是他留给后人最重要的遗产。

(选自《南方周末》2018年11月15日,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加点的词语“盖棺论定”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
【小题2】对第③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承接上文金庸对武侠小说精神的解释。
B.引出下文作者对武和侠的含义的理解。
C.强调作者本人很难干预读者理解作品。
D.强调武侠小说的本质与功能就是侠义。
【小题3】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
A.金庸的巨大影响力主要源于其武侠小说的创作和流传。
B.日月神教等势力统治下的江湖是不会出现真正的侠的。
C.金庸所写的武侠超越了相对写实的《水浒》式的武技。
D.金庸留给后人的遗产就是存于人们脑海中的幻想世界。
【小题4】第⑧段提到《魔戒》《冰与火之歌》等国外幻想小说有何作用?
【小题5】概括作者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的主要观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刘勰所谓词外之情即言外之意,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诗的语言的本质。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所以也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重视用诗的语言表达无穷之意。
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诗中的言词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的语言的这一特征:“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对好友的回忆。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中国古典诗中有以单个的语词为象征的,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例如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这就是以丹橘及其经冬不谢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从而使读者理解诗人的内心生活。中国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共同的传统背景,生活于一个古今一体的“共同体”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能理解丹橘的品质,从而使古人张九龄的个体性的东西得到今人的理解和同情。张九龄的《感遇》可以说全诗都是用象征性语言暗示更深远的意境或情意。又如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全诗写的是实情实景,然而这些富有象征性和暗喻性的语言却指向个没有说出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让读者能心领神会,恍若身历其境。
中国古典诗中有不少描写景物注重形似的好诗,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却更加崇尚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的诗,崇尚有神韵的诗,而不是崇尚单纯形似的诗。王维的《终南别业》诗中有画,而又在画的背后隐蔽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上是一首描写田园山水的单纯写景的诗,但仅仅这样来看待这首诗,则显然未能真正领略其诗意。这几句诗在描写“人境”的现实田园景物时,却隐蔽着语言文字所未说出的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正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摘编自张世英《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勰所说的“情在词外曰‘隐’”其实是指诗的语言具有暗示性,字里行间隐含着言外之意,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思考、感悟。
B.评判一首古典诗歌艺术水平的高下,不仅要看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看已经说出的言辞对其隐含着的意思是否有所启发。
C.在日常口语表达和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时可以长篇大论,反复铺陈,而诗的语言则讲究“言约旨远”,用词越少,其隐含的意旨就越深远。
D.“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两句可以理解为“李白的诗像庾信的诗一样清新,像鲍照的诗一样俊逸”,正好体现了诗的语言“言约”的特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的语言具有象征性和暗喻性,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作品常常借描写具体场面或景物的语言进行象征和暗喻,从而营造深远的意境。
B.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借暮云春树表达对好友的思念,张九龄的《感遇》以丹橘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它们都用全诗进行整体象征。
C.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那些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富有神韵的作品应该受到推崇,而一些描写景物时单纯注重形似的作品则相对逊色。
D.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里的“画”不仅指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物,更重要的是“画”的背后还隐蔽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的诗性有多种表现,即便有些日常普通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读者和听众也能从中感悟到未直接表达出的潜在内容。
B.诗的语言往往在已经直接表达出的内容中,还隐含着很多未说出的内容,这一点是诗的语言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重要区别。
C.并非所有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都具有象征性和暗喻性,但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却很常见,成为其显著的艺术特色。
D.陶渊明的《饮酒》通过组合意象来表达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因此,“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眼前的景象进行反复铺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背灵魂回家

曾晓文

(1)回家的路,总是漫长。

(2)从多伦多出发,经过十三个多小时的航程,再搭乘两个小时的长途汽车,终于抵达中原的一座小城。走进家门,迎面撞见照片上风华正茂的父亲:浓黑的发是青春见证,鼻梁挺直正如他的个性,而他的眼神穿越岁月的雾霾风尘,明亮坦诚。照片下是他留给我的全部遗产:大约三千册书。它们立在质地不同的书架上,却拥有同样静默等候的姿态。

(3)上一次回家是在一年多以前,父亲在尝试了多种疗法后,仍勇士般地与肺癌对峙。谁料不到两个月,他竟在死神面前折戟沉沙。父亲读的是中文系,文采出众,担任学生刊物的副主编。他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甚至荣获省级文学奖。他把《艾子杂说》等译成现代文,并寄给了史学家吴晗先生,得到了赞赏和推荐。文革伊始,父亲因与他的书信往来被定成“黑帮分子”。他小说集被送回印刷厂打成纸浆。我出生那天,他正被关在“牛棚”里。他请看守带一张纸条给我的母亲,上面写着给我取的名字。晓文,通晓文学,他是以我的名字寄托文学梦想啊。

(4)我慢慢地抚触一排排的书籍,书脊上似乎还有父亲的温热。在他蒙冤入狱的那段日子里,我一个人躲在小屋里读他的藏书,以文学的烛光抵抗了生命中的黑暗。我决定从父亲的藏书中精选出几箱,海运到加拿大。

(5)翻开每一本书,都有数不清的仓颉创造的精灵跳跃出来,世界霎时变得不同寻常。在2005年回国时,我带走了《二十四史》的前20本,这一次把后面的46本装进了纸箱,从此至少拥有了历史的完整。我看到了自己写的几本书。父亲在我出版第一部小说之后,兴奋地买下一百本,送给他的老学友们,似乎向他们宣告,我承继了他对文学的拜谒和对文字的热爱,他的文学梦如凤凰涅槃,死而复生。

(6)我的目光被普希金诗歌集吸引了。翻开封面,再次置身于熟悉的场景。多年前父亲站在四壁皆空的小屋中,慷慨激昂地背诵《纪念碑》:

(7)“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在人们走向那儿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不/我不会完全死亡/我的灵魂在遗留下的诗歌当中/将比我的灰烬活得更久长,和逃避了腐朽灭亡/我将永远光荣不朽……”

(8)父亲没有成为诗人、作家,但他得到了众多亲友和学生的爱戴,而我朝朝暮暮用回忆的笔,在无形中写下他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篇章。在我们的心中,耸立着一座专属于他的“非人工纪念碑”。

(9)几个月后,父亲的书被运到了我在多伦多的家里,我无法立即整理。我面对一片纯个人的精神空白,只好在书桌旁坐下来写作。

(10)我请人定制了栎木的书架,还装了灯,终于把父亲的书一一整齐地摆了上去,郑重得如主持一场宗教仪式。我与父亲阴阳两隔,但我在很多本书上发现了他的注解、指纹。在传说中,巫师背逝者的灵魂回家,与生者交流。这些书是成群结队的“巫师”,牵引我与父亲展开不倦的灵魂对话,于是在喧嚣的尘世,我拥有了一小片安宁的净土。

(11)我身居非中文环境的异国,在业余时间用一支不懈的笔,划一方精神清潭,灵根自植,使深情的兰花在水中四季绽放。也许我和千百位海外写作者一起,背载中华文化遗产,永远行走在回家的路上,正“建立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以文字“唤醒人们的善良的感情”。

(选自2015年2月《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注)曾晓文,加拿大华裔女作家。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回家的路,总是漫长”,这条路,既指作者回家的路,也是指她继承了父亲的愿望,两代人在文学上跋涉的路。
B.文章记叙了作者搬运书籍回自己多伦多家中的过程,其间穿插了父亲的一些往事,目的在于交待运书的原因。
C.文章第(9)段说:“几个月后,父亲的书被运到了我在多伦多的家里,我无法立即整理”,是因为我仍然无法摆脱父亲去世后的悲痛,无心进行整理。
D.本文笔调清淡,将回望原乡的姿态,凝成执着而坚定的信念,沉静忧伤,又宽厚温暖。
【小题2】文章第(6)(7)段回忆父亲多年前站在小屋中背诵《纪念碑》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散文标题“背灵魂回家”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那是一个奇特而荒芜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极小。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从一个星系际的优越地位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象海水的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的浪涛上,这些光须就是星系。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作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我们所见到的极其宏伟壮观的宇宙。我们隶属于这些星云,我们所见到的星云离地球80亿光年,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
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上千亿个恒星)组成的,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在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但是从远处着眼,星系更多地让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现物——贝壳,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的永恒的产物。
宇宙间有若干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难道只有一个普通的恒星——太阳——是被有人居住的行星伴随着吗?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80亿光年以外嵌着银河系的星系团催迫着我们去探索。探索太阳和地球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确信,有人居住的这个行星只不过是一丁点儿的岩石和金属,它靠着反射太阳光而发出微光。在这样的大距离里,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的旅程只到达地球上的天文学所通称的“本星系群”。本星系群宽达数百万光年,大约由20个子星系组成,是一个稀疏、模糊而又实实在在的星系团。其中的一个星系是M31,从地球上看,这个星系位于仙女星座。跟其他旋涡星系一样,它是一个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火轮。M31有两个卫星,它通过引力——跟使我呆在坐椅上相同的物理学定律——将矮椭圆星系束缚在一起。整个宇亩中的自然法则都是一样的。我们现在离地球200万光年。
M31 以外是另一个非常相似的星系,也就是我们自已的星系。它的旋涡臂缓慢地转动着——每2亿5千万年旋转一周。现在,我们离地球4万光年,我们正处于密集的银河中心。但是, 假如我们希望找到地球的话,就必须将方向扭转到银河系的边远地带,扭转到接近遥远的旋涡臂边缘的模糊的地方。
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虽然象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但是那些星团不断地从三星系逐渐转化成由数十个恒星组成的松散的星团,再转化成由百万个恒星组成的璀璨夺目的大球状星团。有些双星紧靠在一起,星体物质在他们之间川流不息,多数双星都象木星与太阳一样分离开来。有些恒星——超新星——的亮度跟它们所在的整个星系的亮度一样;有些恒星——黑洞——在几公里以外就看不见了。有些恒星的光彩长年不减;有些恒星闪烁不定,或以匀称的节奏闪烁着。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成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也是X光或射电波的光源。发蓝光的恒星是年青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银河里大约有4千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运转既复杂又巧妙。对于所有这些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
(节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有删改)
【小题1】对地球“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而且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
B.地球不是在行星、恒星和星系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的地方。
C.地球不是在永恒黑暗的真空而且星体非常稀少的地方。
D.宇宙大部分是空的,地球不是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不是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
【小题2】下列对“星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星系是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大部分光须群集在一起,在宇宙中飘荡。地球隶属于这些星云,地球离它们有80亿光年。
B.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组成,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文明。
C.星系在宇宙里有若干千亿个,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与恒星总数大概一样多。
D.“本星系群”宽达数百万光年,包括M31星系,是河外星系,与M31相似的是我们居住的银河系。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恒星是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恒星脆弱,但体积大,它可以容下一万个太阳。
B.太阳是一颗恒星,它是孤独的,但多数恒星通常是成对互相环绕的。
C.“超新星”和“黑洞”都是恒星,它们的亮度跟所在星系的亮度一样。
D.有些恒星是扁圆形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狂热旋转,使自己变得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