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2017年5月10日,首个“中国品牌日”的到来引起广泛关注。国家层面设立“中国品牌日”,宣示着一个“质造”和“智造”时代的来临。这不只是仪式,更是一种使命。从外部环境看,我们正站在一个生死攸关的路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低成本取胜已难以为继,以质取胜是必由之路。
②这是一个尴尬的现实——全球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其中自有品牌在世界100强品牌当中却只有一个。尽管近年来,阿里巴巴、华为等一大批中国品牌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经济新模式、新动能的生动注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依然存在巨大差距,国际知名品牌少,品牌影响力弱,品牌话语权小,品牌总体形象欠佳。
(摘编自《担起建设品牌强国使命》)
材料二:

2013上半年消费者购买国产智能电视的关注因素
材料三:
①一个小小的马桶盖,备受热议,与其说触及了“中国智造”的痛点,毋宁说触碰了中国品牌的“弱点”。那些卖断货的日本马桶盖,实际上不少产自中国,返销日本,又被中国游客买过来。媒体曾披露了一个案例,杭州一名居民在日本大阪购得一个马桶盖,发现产地竞为杭州下沙,感叹“兜了一大圈,买到的居然还是自家门前生产的东西”。
②很多时候,国货不是质量不行,而是知名度不够;不是价格高企,而是没有形成与品质相匹配的品牌效应。稍微上点年纪的中国人都会记得,中国品牌有过一段群星灿烂的历史。从熊猫彩电、燕舞录音机、雪花冰箱,到双星球鞋、海鸥照相机,再到英雄钢笔、乐凯胶卷、龙虎牌清凉油,国产品牌装点着那个年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国品牌曾经有过的辉煌,足以说明民族工业有基础也有实力,中国制造有市场也有潜力。
③也要看到,在今天的世界市场上,叫得响、立得住的中国品牌还不够多,从“连圆珠笔头上的笔芯钢珠,我们都生产不了”,到中国游客在海外被称为“会走路的钱包”……一幕幕场景逼迫人们思考:如何才能打造更多树得起的中国品牌?其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给出答案:“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不增品种,就难以满足消费者所需;没有品质,就形成不了品牌。
(摘编自王石川《中国品牌当能纵横四海》)
材料四:
①中国的消费市场升级,可能会孕育出一批高品质的本土品牌甚至是伟大品牌。只是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想到,这个故事会发展得这么快。一项大型调查显示,从果汁、化妆品到牙刷,被国际大牌拿走的市场份额,正慢慢被本土品牌拿回来。中国城市快速消费品市场去年增长3%。但本土企业销售额增幅超过8%,相比之下,外国品牌只增加1.5%。
②有观察家分析,中国企业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的最大优势是“察言观色”:及时捕捉个性化消费时代变动不居的需求,准确把握国际流行后适当加入中国元素逆向设计,面对喜好的变化可以更快掉头。而一些跨国公司发展乏力,正是由于决策与市场的分离造成了信息传递的“竖井”。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削弱了国际大牌在大型百货店、超市、免税店的渠道优势,为国产品牌的崛起提供了另一个支点。更懂消费者的产品设计、更轻便的营销模式,让国产品牌在市场升级的过程中获得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③事实上,随着中国消费市场逐渐进入品质时代,打造一批优秀甚至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并非遥不可及的事情。不久前,老牌化妆品牌百雀羚成为有美妆研发“诺贝尔”平台之称的国际化妆品化学家联合会(IFSCC)首家中国金牌会员,几乎同时,它的一次互联网传播,也惊艳了年轻人和营销界。
(摘编自何鼎鼎《读懂品牌消长背后的观念之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个“中国品牌日”受到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中国制造而言,它宣示着一个“质造”和 “智造”时代的来临。
B.当前,我国品牌正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低成本取胜已难以为继,以质取胜是必由之路。
C.“连圆珠笔头上的笔芯钢珠,我们都生产不了”“会走路的钱包”等说法逼迫人们思考怎样树立中国品牌。
D.大众在购买国产智能电视时,对品牌的关注度仅处于第三位,远低于质量和价格因素,但高于售后、外形等因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里巴巴、华为、百雀羚等一大批中国品牌脱颖而出,表明了国产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差距消失。
B.从材料二看,六个因素是各自独立的,但若“品牌”产品做到质优价更廉,则其关注度将会占据绝对优势。
C.材料提到的中国游客从日本买马桶盖的事例,反映了国货不仅是质量不行,还有知名度不够等问题。
D.在中国城市快速消费品市场,2016年外国品牌销售额只增加1.5%,而本土企业增幅超过8%,说明本土企业已占据优势。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品牌成为世界品牌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7 03:2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一方阳光
(1)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这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砖铺地,墙壁、窗棂、门板,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
(2)四合房的主房,门窗向南。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用一层棉纸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
(3)然后,一只用麦秆编成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脚边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狸猫,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4)如果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红润。
(5)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仿佛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大概是暖流作怪,母亲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向她的发根里找虱子,找白头发。
(6)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也总要抱怨她的脚痛。
(7)她的脚是冻伤的。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劳作。寒凛凛的水气,从地下冒上来,首先侵害她的脚,使之永远冰冷。冬天乍到,她的脚面和脚跟立即有了反应:看得见的,是肌肉变色、浮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骨的疼痛。
(8)分了家,有了自己的主房,可是年年脚痛依然。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左足的伤害没有复元,右足受到的摧残反而加重了。母亲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尽管只是身体轻轻地震动,不论我在做什么,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
(9)“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我站起来,推她的肩。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
(10)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11)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
(12)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
(13)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一双赤足埋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梦中的我躺在母亲怀里,光着身体睡得很熟。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渐似下坠……想到这里,她的心立即像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
(14)就在近乎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那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像是一个又陡又长的滑梯,没有尽头。我飞似的滑下去,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15)在难测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的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
(16)于是,她有了混合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17)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不情愿地回来。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18)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他的母亲。
(19)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选自王鼎钧散文《风雨阴晴》,有删改)
【小题1】(1)文章首段写了四合房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2)从全文来看,这段文字有何作用?
【小题2】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1)含笑:
(2)凝视:
【小题3】母亲对我讲了一个梦,这个梦包含了母亲对我的哪些情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审美活动的本质在于养成生命主体纯粹而积极的情趣、奋发而有为的精神和高雅而致远的气度,所谓“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完成的正是这样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美育任务。然而,在社会转型和持续开放的过程中,美育观念则暴露出某些偏颇和消极倾向,一些美育实践表现出技术化、狭隘化或表面化等问题。
对于美育而言,应以其滋养主体生命崇高的人生理想。这里涉及人的基本审美价值判断小而言之,是对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高尚、优雅的审美判断;大而言之,是对超越现实功利的长远的审美理想、对创造幸福、和谐、刚健有为的生活境界的一种美丽梦想的审美认知。后者尤其需要培育国民卓越的审美理想,激发其对中国未来美好愿景的创造激情,否则,何谈一个民族精神生活应当具有的高贵、卓越品质?回望20世纪,历史的残酷和惨烈与袅袅升腾的崇高美,巧妙地融合在民族理想之中;今天,以“崇高感”为核心的审美理想,依然应当是置身于和平与现代化建设中的人们发奋进取、积极建树的精神世界的亮丽灵魂,改革征途中跋山涉水的突破与创新很大程度源自崇高灵魂对理想境界的前瞻。
想象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吝,而通过美育练就审美主体的诗性想象力,则是美育的重要目标。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需要超越安然生活形态的诗性想象力。这种诗性想象力,对国民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与各种人生价值的达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孵化作用。尤其在当前,我们亟待摆脱学科教学中将求知与求美割裂开来的“唯知”主义倾向和技术主义的刻板训练对诗性想象力的束缚。将求知与求美机械割裂开来的“唯知”主义倾向,抽空了教育本应具备的审美内涵,降低了人文学科本应具有的促进生命全面、圆融、和谐发展的积极能量,无助于审美主体想象力的健康生长。实然的知识及其体系固然重要,但是比对单一知识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审美主体对意象的“玩味”和“浸润”。超越文本景象的诗性想象力,才是审美价值提升的精神源泉。
美育之境界,是要通过“体验”和“觉悟”将人的情感世界过滤洁净。高尚的审美情感,应该具有超越卑微的高贵、超越渺小的真纯,从而成为主体人格精神的情意内核和卓越生命的诗意写照。正是基于情感所具有的如此重要的作用,王国维才直接视美育为“情育”。当前,我们正置身于为实现美好梦想而不懈奋斗的艰辛征程,需要培植那种浩气冲天,志在创新的高尚民族精神,需要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乃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的人文主义情怀——这正是以“崇高”为内核的大时代美育的深远目标。
(摘编自潘涌《美育要以“崇高”为价值取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某些美育实践呈现技术化、狭隘化或表面化等问题,未能使生命主体更好地养成应有的情趣、精神、气度。
B.美育是通过审美活动促进生命主体培养纯粹而积极的情趣、奋发而有为的精神和高雅而致远的气度的富有生命力的过程。
C.在社会转型和持续开放过程中,需要培养国民卓越的审美理想,培养精神生活所应具有的高贵卓越品质。
D.不具备基本审美价值判断,改革征途中的突破与创新会遇到阻碍,很难实现崇高灵魂对理想境界的前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想象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而当前的学科教学中将求知与求美割裂的倾向和技术主义的刻板训练束缚了诗性想象能力的培养。
B.人文学科本应具有的促进生命全面、圆融、和谐发展的积极能量降低,于审美主体想象力的健康生长无益。
C.伟大的民旅必然需要超越实然生活形态的诗性想象力,审美主体对意象的“玩味”和“浸润”比单个的知识的接受更为重要。
D.高尚的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人格精神的情意内核和卓越生命的诗意写照,正是基于此,王国维才直接视美育为“情育”。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历史的残酷和惨烈与崇高美融合在民族理想之中,置身于和平与现代化建设中,也应树立以“崇高感”为核心的审美理想。
B.以美育滋养人崇高的人生理想,完全是培养人们对超越现实功利的长远的审美理想以及对这种美丽梦想的审美认知的需要。
C.以美育催生人诗性想象力,促进生命全面、圆融、和谐发展的积极能最,是提升国民的精神文明程度与达成其各种人生价值的需要。
D.以美育陶冶主体生命高尚纯粹的情感,超越卑微、渺小,是置身于为美好梦想而打拼的艰辛征程的需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小题
遭遇沙漠狼
陆梦
王飞是在沙尘暴停了之后发现那群狼的.
沙尘暴来势汹汹,探险队的车刚排到一起,就被沙子掩埋了。一切都安静下来后,大家互相解救,下车清理沙子。在车子底下,趴着一群沙漠狼。它们茫然地看着队员们,然后钻出车底,抖索身上的沙子。有人吓得尖叫起来,也不管沙子还掩埋着车,就往车上爬。大家都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逃命。王飞觉得遭遇狼群比沙尘暴还可怕,十年前,他第一次带领探险队穿越古尔班通沙漠,一点儿经验也没有,在沙漠里,他们和沙漠狼遭遇了,队员们纷纷从车里拽出器械,和狼们大战一场。王飞把头狼的嘴挑豁了,才逃脱狼群的包围。王飞现在已经具备了在沙漠里生存的经验,面对突发事件,总能冷静处理。这次看到这么多狼,他也蒙了。幸亏,那些狼抖落沙子,离开了车队。
看到狼群远去,大家加快速度清理沙子。一切搞定,队员们吃饱喝足,又上路了。
到第三日,他们又遭遇了那群沙漠狼。看到还是那群狼,讲解员百灵鸟特别兴奋,她竟然说,这群狼和队员们是患难之交,可能是想和大家伙儿交朋友。团里的人听了很开心地拍照片,有的甚至想等沙漠狼走近些,好抓拍狼的表情。
队友们吃喝的时候,那些狼就散坐在不远的地方。有几只狼不停地咽口水。百灵鸟扔了一块压缩饼干,一只狼快速叼走,放在地上嗅了几嗅,就不再看一眼。百灵鸟不死心,又把牛肉罐头扔了过去,群狼竟然无动于衷。
王飞看到一头豁着嘴唇,零星的黄牙裸露在外,眼神凌厉的狼时,心一下抽动起来。这就是十年前他挑豁嘴的那只狼。他不相信,世上有那么巧的事,古尔班通沙漠这么大,怎么可能会有二次相遇。再说,这几年旅行者很少能看到沙漠狼了,听说快要绝迹了,就是遇到,人和狼都能相安无事地擦肩而过。这头豁嘴狼,说不定带着它的后代寻仇来了。王飞把自己的担忧对大家讲了,希望大家提高警惕,随时防备群狼的进攻。王飞的话一落,团里的人电打一样爬上车,帐篷也不支了。大家在车里蜷缩着等待着天明。夜深人静时,啊……呜……啊……呜呜的声音此起彼伏.
天露出一丝光亮,地平线开始出现移动的小黑点,一个,两个,三个……沙漠狼开始激动起来,躁动不安地抛撒着沙子。王飞一看远处还有更多的黑点往这里聚集,惊慌地命令大家赶快前进。让人想不到的是,狼群好像得到了指令,竟然排成队,拦住了车头。大家开始紧张起来,胆小的队员吓尿了。
远处的黑点越聚越多。
王飞的车已经被群狼包围得水泄不通。远处的沙包上,豁嘴狼坐在上面,藐视着惊慌的车队。它不时地低嚎几声,每一声发出,群狼都会变换位置,远处的黑点已经变成了狼,把车队包围了。
车队和狼群僵持着。太阳越升越高,灼浪开始翻滚。
如果再这样僵持下去,大家都会变成干尸。
队员们焦急万分,想不出更好的对策。有一辆越野车冲撞狼群,试图杀开一条血路。哪知道,更多的狼快速补了上去,越野车寸步难行。沙包上的豁嘴狼又是一声嚎,越野车跟前的狼开始进攻,啃车轮的,用头撞车玻璃的,咔哧咔哧声,剧烈的撞击声,还有队员惊慌的喊叫声,女人绝望的哭声,在沙漠的热浪里让人窒息。
正在这混乱的时候,王飞的车门忽然打开,王飞跳了下去,车门随即关上,扩音器里传出百灵鸟的声音:大家做好准备,王队已经下去,大家开足马力冲出去!
王飞被群狼包围了。车队掀起滚烫的沙子,脱离了群狼的包围圈。
行驶一百公里后,车队不约而同地停下。王飞为了救大家跳下车,一定被狼吃得只剩下衣服了,连骨头也不会剩下。大家的心情很沉重。那辆越野车调转了车头,顺着原路返回。其他的车子也调转了车头,紧紧跟在后面,百灵鸟紧紧地抓住扩音器,一动不动。
狼群驻足的地方已经不见一头狼,它们就像团里的人做了一场梦,消失得连痕迹也没留下。王飞一个人静静地躺在沙地上,没有了知觉。
回城后,王飞对百灵鸟说:我不怨你,你推我出去时,我也正想跳下去,你也是为了救大家,我理解。当群狼看到你们绝尘而去,留下我一人,它们围着我哀嚎了很久,也迅速撤离了。狼,有时比人更让人猜不透。 
 选自2016年第7期《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对沙漠热浪的描写不仅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还烘托和渲染了人狼对峙时人们心惊胆战、无比紧张压抑的恐怖气氛。
B.从文中的叙述与描写来看,以豁嘴狼为代表的沙漠狼聪明、警醒、凶残报复性极强。比如,当一辆越野车试图杀开一条血路时,群狼开始进攻。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车子原路返回时百灵鸟“紧紧地抓住扩音器,一动不动”,就体现了她紧张、害怕、不安的复杂心理。
D.“这几年旅行者很少能看到沙漠狼了”“就是遇到,人和狼都能相安无事地擦肩而过。”说明沙漠狼在与人类的接触中变得越来越警醒、克制,尽量远离人类,不与人类发生冲突。
【小题2】小说的情节张弛有度,一波三折,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说:“狼,有时比人更让人猜不透。”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环球科学》年度创新榜发布了,毫无悬念,华为又出现在本土企业创新榜中。在中国本土企业创新的闪耀群星中,华为应该是最亮的那颗。过去一年,华为研发投入超过600亿元,排名全球第八。华为一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就几乎占中国大陆地区所有企业研发总投入的5%,在国际专利申请量上,华为位居全球第二。与此相对应的是,华为2016年销售收入达5200亿元。华为崛起,获得了国际同行中“CEO杀手”称谓,个个为之侧目,不敢掉以轻心。
可是,华为感觉良好吗?肯定不是,我们看到领军人物任正非如履薄冰,对于华为创新的前景,任正非最经典的叙述是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他在发言中这样说道:“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
那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的一次隆重大会。任正非这样发言,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他还说道:“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会后,任正非的“无人区”、“困境”、“迷航”等,都成了报道的热词,引起科技界热议。
严格说来,中国科技企业乃至整个科技界的创新,还远没有全面进入一骑绝尘、环顾左右不见对手的无人区。智能手机方面,华为前面还有苹果和三星;在芯片领域,华为还在紧追高通。但以中国科技发展的态势,中国科技在某些领域从跟随到进入领跑的情况,已经出现,将来会越来越多,最终形成常态。这个时候,任正非首先想到无人区里如何创新,就像当年在华为顺境中想到冬天一样,是未雨绸缪的前瞻性思考,也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应有的思考。
从跟随到领跑,再到进入创新的无人区,应该有很大的不同。这个时候,需要的不仅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渐进性创新,更多是需要源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否则,随时有可能被别人重新超越。华为对此应该是清醒的,数字通信、互联网、手机、计算机芯片,这些华为公司今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术,都不是华为发明,也不是中国人发明。所以,任正非们感到前途茫茫和危机是正常反应;如果感觉不到,那才是真正的危机。
怎么在无人区创新?怎么让中国不断涌现源泉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这可能是中国科技界今天和未来的重大课题。创新最关键的要素是人和环境。无人区创新,对人和环境的要求也应该高很多。想象一下在珠穆朗玛峰顶和宇宙深空探险的情况吧,那可能是无人区创新最形象逼真的场景。在那样的条件下,需要身体素质和勇气都超人的探险者。同样的,在无人区创新的科技人员,科学素质应该也不同于一般人,而且,同样需要勇气。无人区的创新环境,也可以用珠峰探险者和宇航员的装备来类比,只有在精心打造的特殊环境的保障下,他们才能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生存与成功。同样,努力为在无人区创新的科技工作者营造一流环境作为保障,是必须的。
前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先生在谈到创新的环境时这样概括道: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遵循科学规律和维护科研规范;规范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和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
周光召先生列举出的关于创新环境的诸多因素,应该是对无人区创新环境的最低要求。
还有一点不能不说,无人区创新,探索者常常处于任正非所说的“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三无状态,失败的风险大大增加,怎么对待可能的失败?任正非自己给出了答案: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未来的探索本来就没有“失败”这个名词。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
对的。今天和未来在无人区奋斗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无论成败,他们都是英雄。
(选自《环球科学》陈宗周《无人区创新》有册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的是(  )
A.获得了国际同行“CEO杀手”称谓的华为,是中国本土企业创新群星中最亮的那颗。
B.华为在过去一年里研发投入几乎占中国大陆所有企业研发总投入的5%,所以在国际专利申请量上,华为位居全球第二。
C.华为研发投入600亿元,销售收入达5200亿元,让同行巨头们个个侧目,不敢掉以轻心。
D.无人区既是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也是创新的领跑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崛起的华为为例,运用例证、引证、喻证等多种方法,深入探讨企业的创新问题。
B.全文以华为耀眼的成绩开篇,引入华为的危机意识,接着论述了如何解决危机以及在此过程中应有的态度。
C.文章以近一半文字,论述了创新所需要的条件。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遵循科学规律和维护科研规范等,是无人区创新环境的起码要求。
D.创新不仅需要有科学素养和勇气超群的科技人员,更需要有保障的特殊环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科技工作者未雨绸缪、高瞻性的思考,促使中国科技在某些领域已经出现从跟随进入领跑的情况。
B.源泉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是全新的创新,而华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术,都不是自主研发,所以任正非感到前途茫茫。
C.华为只有在精心打造的特殊环境的保障下,科技工作者才能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生存与成功。科技工作者如果拥有探索者和宇航员的装备,就可以成功。
D.探索有可能失败,但在无人区奋斗的科技工作者,无论成败,都是英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俄罗斯的“良心”

罗皓菱

2008年8月3日,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河水静静地流淌,89岁的索尔仁尼琴未能等到90岁生日,在莫斯科的家中离开了人世。虽已半夜,但噩耗迅速传遍莫斯科。

他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作家;他曾因叛国(苏联)罪流放20多载;在他的晚年,荣获俄罗斯国家奖。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不仅是他文学创作的素材,更是俄罗斯20世纪巨变的缩影。

他被称为俄罗斯的“良心”,民众冒雨哀悼索尔仁尼琴,告别这位声望卓著的作家。

90年前,索尔仁尼琴出生于北高加索。他是个遗腹子,父亲战死在德国,童年全靠母亲微薄的薪水维持生活。1936年,他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数学物理系,并通过函授就读于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学习文学。

1962年11月,索尔仁尼琴一夜之间红遍苏联。他以劳改营为题材的小说《伊儿·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在杂志上发表,几天内杂志被抢购一空,索尔仁尼琴名震国内外。

1965年,这本书却因反映斯大林肃反扩大化而受到公开批判。但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他随后又在西欧出版了《癌症楼》和《第一圈》。其结果几乎是灾难性的——1969年,他因在国外发表“反苏”作品而被开除出苏联作协。而他在世界文坛却声誉日隆,因“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代所具有的道义力量”,197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他被严厉警告:出去后就别想再回国。索尔仁尼琴最终选择了放弃领奖。

1973年12月,《古拉格群岛》在巴黎出版俄文版第一卷,再一次举世震惊。索尔仁尼琴也因此成为《时代》杂志封面人物,甚至被认为是“苏联的掘墓人”。但由于他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共产主义,遭到苏联报刊的强烈批判,1974年2月12日他被捕。次日,他被驱逐出苏联,自此开始了20多年的流亡生涯,从联邦德国、瑞士一直到美国。

有人说,索尔仁尼琴是一位斗士、一位复仇者。如果说他前期的创作均旨在揭露“古拉格群岛”和“癌症楼”中的黑暗,那么,他自称他的后期创作的唯一目的就是“研究俄国革命的历史”,找出历史变革的内在原因。索尔仁尼琴在很多时候选择沉默。他不光与叶利钦保持距离,与其他党派、组织也不来往。有评论认为,无论是在今天的俄罗斯,还是在苏联,抑或在西方,索尔仁尼琴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与众不同的品格,他从不寻求任何人的庇护,对任何社会来说他都是异教徒。这既成就了他的辉煌,也注定了他的孤独。

他对官僚统治、人民自治、普京功过、土地问题、车臣问题、言论自由等问题都有着自己大胆而独到的见解。1994年后,索尔仁尼琴一度被老百姓视为俄罗斯未来的先知,而他能得到俄罗斯百姓的认同,主要在于“在大家不敢说的时候他说了真话”。

有媒体指出,索尔仁尼琴的一生,就是一个择善、固执的故事。他像先知一样,深入刻画了俄罗斯灵魂的善恶斗争。有外国领导人赞扬他是“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良心之一”。他是继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后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完全有资格进入世界伟人殿堂。

回顾自己的一生,索尔仁尼琴曾在《牛犊顶橡树》中写道:“我一生中苦于不能高声讲出真话。我一生的追求就在于冲破阻拦而向公众公开讲出真话。”索尔仁尼琴逝世后,他的妻子说:“他度过了艰难但幸福的一生。”这是索尔仁尼琴一生的写照。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索尔仁尼琴曾获俄罗斯国家奖,逝世后民众冒雨哀悼他,足以体现他对俄罗斯民族的影响。
B.索尔仁尼琴深入刻画了俄罗斯灵魂的善恶斗争,他已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世界伟人殿堂。
C.索尔仁尼琴前期的创作均旨在揭露社会中的阴暗面,后期创作的唯一目的则自称是为了找出俄国历史变革的内在原因。
D.本文以倒叙开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生动地讲述索尔仁尼琴人生历程中的“辉煌”与“孤独”,为我们展现了一位传奇人物的光辉形象。【小题2】 “他度过了艰难但幸福的一生”,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中的“艰难”和“幸福”?
【小题3】索尔仁尼琴为什么被称为“俄罗斯的‘良心’”?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