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2017年5月10日,首个“中国品牌日”的到来引起广泛关注。国家层面设立“中国品牌日”,宣示着一个“质造”和“智造”时代的来临。这不只是仪式,更是一种使命。从外部环境看,我们正站在一个生死攸关的路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低成本取胜已难以为继,以质取胜是必由之路。
②这是一个尴尬的现实——全球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其中自有品牌在世界100强品牌当中却只有一个。尽管近年来,阿里巴巴、华为等一大批中国品牌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经济新模式、新动能的生动注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依然存在巨大差距,国际知名品牌少,品牌影响力弱,品牌话语权小,品牌总体形象欠佳。
(摘编自《担起建设品牌强国使命》)
材料二:

2013上半年消费者购买国产智能电视的关注因素
材料三:
①一个小小的马桶盖,备受热议,与其说触及了“中国智造”的痛点,毋宁说触碰了中国品牌的“弱点”。那些卖断货的日本马桶盖,实际上不少产自中国,返销日本,又被中国游客买过来。媒体曾披露了一个案例,杭州一名居民在日本大阪购得一个马桶盖,发现产地竞为杭州下沙,感叹“兜了一大圈,买到的居然还是自家门前生产的东西”。
②很多时候,国货不是质量不行,而是知名度不够;不是价格高企,而是没有形成与品质相匹配的品牌效应。稍微上点年纪的中国人都会记得,中国品牌有过一段群星灿烂的历史。从熊猫彩电、燕舞录音机、雪花冰箱,到双星球鞋、海鸥照相机,再到英雄钢笔、乐凯胶卷、龙虎牌清凉油,国产品牌装点着那个年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国品牌曾经有过的辉煌,足以说明民族工业有基础也有实力,中国制造有市场也有潜力。
③也要看到,在今天的世界市场上,叫得响、立得住的中国品牌还不够多,从“连圆珠笔头上的笔芯钢珠,我们都生产不了”,到中国游客在海外被称为“会走路的钱包”……一幕幕场景逼迫人们思考:如何才能打造更多树得起的中国品牌?其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给出答案:“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不增品种,就难以满足消费者所需;没有品质,就形成不了品牌。
(摘编自王石川《中国品牌当能纵横四海》)
材料四:
①中国的消费市场升级,可能会孕育出一批高品质的本土品牌甚至是伟大品牌。只是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想到,这个故事会发展得这么快。一项大型调查显示,从果汁、化妆品到牙刷,被国际大牌拿走的市场份额,正慢慢被本土品牌拿回来。中国城市快速消费品市场去年增长3%。但本土企业销售额增幅超过8%,相比之下,外国品牌只增加1.5%。
②有观察家分析,中国企业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的最大优势是“察言观色”:及时捕捉个性化消费时代变动不居的需求,准确把握国际流行后适当加入中国元素逆向设计,面对喜好的变化可以更快掉头。而一些跨国公司发展乏力,正是由于决策与市场的分离造成了信息传递的“竖井”。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削弱了国际大牌在大型百货店、超市、免税店的渠道优势,为国产品牌的崛起提供了另一个支点。更懂消费者的产品设计、更轻便的营销模式,让国产品牌在市场升级的过程中获得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③事实上,随着中国消费市场逐渐进入品质时代,打造一批优秀甚至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并非遥不可及的事情。不久前,老牌化妆品牌百雀羚成为有美妆研发“诺贝尔”平台之称的国际化妆品化学家联合会(IFSCC)首家中国金牌会员,几乎同时,它的一次互联网传播,也惊艳了年轻人和营销界。
(摘编自何鼎鼎《读懂品牌消长背后的观念之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个“中国品牌日”受到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中国制造而言,它宣示着一个“质造”和 “智造”时代的来临。
B.当前,我国品牌正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低成本取胜已难以为继,以质取胜是必由之路。
C.“连圆珠笔头上的笔芯钢珠,我们都生产不了”“会走路的钱包”等说法逼迫人们思考怎样树立中国品牌。
D.大众在购买国产智能电视时,对品牌的关注度仅处于第三位,远低于质量和价格因素,但高于售后、外形等因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里巴巴、华为、百雀羚等一大批中国品牌脱颖而出,表明了国产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差距消失。
B.从材料二看,六个因素是各自独立的,但若“品牌”产品做到质优价更廉,则其关注度将会占据绝对优势。
C.材料提到的中国游客从日本买马桶盖的事例,反映了国货不仅是质量不行,还有知名度不够等问题。
D.在中国城市快速消费品市场,2016年外国品牌销售额只增加1.5%,而本土企业增幅超过8%,说明本土企业已占据优势。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品牌成为世界品牌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7 03:2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宝物”圆月桌
聂鑫森
已经70岁的和乐明,一到吃饭的时候,望着餐厅里的这张圆月桌,就愁得眉毛打结。
在古城这条长长的巷子里,和家是一个独立的小庭院。两个卧室,一个是和乐明和老伴儿的,可惜一年前老伴儿因心脏病突发撒手人寰。另一个卧室是两个儿子大和、二和的,但是十多年前,两个儿子相继成家,陆续搬到各自工厂的宿舍区去了,如今都过了40岁,一家一个孩子,分别读高中和初中。
餐厅里那张圆月桌边,吃饭的人数由四个变成三个再变成两个,眼下就只剩下和乐明一个了。当然在节假日,圆月桌有时也会围得满满的,有儿子有儿媳有孙子,但毕竟这样的机会太少太少了。现在,他一个人坐在宽大的桌子边,自己都觉得自己可怜。
圆月桌上年岁了,漆色早已脱落,但却结实。它是哪一辈传下来的呢?和乐明不知道,反正从他懂事时起就在这张桌子边吃饭。
这张圆月桌由两个半圆桌合在一起,分开来各有一个半圆桌面和三条桌腿,合起来是一个整圆桌面和六条桌腿。合起来叫圆月桌,分开来叫月牙桌。
和乐明一个人吃饭,用得了这么大的桌子吗?拆开来就用一个月牙桌吧,他又觉得费事,而且感觉不吉利——圆圆满满,为何要一分为二呢?
隔壁院子的宗学,隔三差五地会来坐一阵子,与和乐明聊聊天。宗学在市博物馆当馆长,快60岁了,一肚子的学问。
在一个月色清朗的夜晚,宗学敲开了和家的院门。他们喝茶、抽烟、聊天。宗学说:“和师傅,过两天是中秋节了,孩子们都会来陪你过节吧?”“都打电话来了,会来的。”“你做饭也是内行?”“这样的机会少啊,他们都忙。每当我一个人坐在圆月桌边吃饭,就愁得不行。”
“圆月桌?是可分可合的圆月桌?”宗学的眼睛睁大了。和乐明说:“一个老物件,不堪入目。要不是图个念想,我早扔了。
宗学到了餐厅,看了桌面看桌腿,又用手在各处敲击了几下,说:“这是黄花梨木做的!”他请和乐明帮忙,各抬一端,把两个半圆桌分开再并拢。“和师傅,这是明代的东西,了不起的一件宝贝!和师傅,我在博物馆干了几十年,这眼力你不会怀疑吧?”“当然不怀疑。”“我告诉你,它的价值在80万元上下。”
和乐明的眼睛直了,然后长长地“啊”一声。
宗学似乎也为他高兴:“这是个吉祥物。家有一‘老’,不亚于一‘宝’。圆月桌,‘圆’者,和谐,快乐;‘月’者,圆满、明亮。正应了你的姓名。这个院子,这件宝贝,你和儿孙们要好好地守护。”“我一天不闭眼,就一天不会离开它。”老和说。
宗学又提醒:“不过,你一个老人守着这样一个院子、这样一件宝贝,怕有闪失啊。你把我对圆月桌的鉴定结果告诉贤侄们吧,他们会想出办法来的!放心,圆月桌是个秘密,我不会对外说的,你们也要嘴严!”和乐明说:“一定,一定!”
很快,和乐明就把宗学的鉴定结果告诉了孩子们。
中秋节刚过,和家的长子大和领着一家人住进了院子。此后每天,和乐明高高兴兴地做饭、炒菜,脸上的笑堆得满满的。特别是双休日,二和一家人也会到这里来,热闹得很啊!
三个月后,二和一家人又替换大和一家人住了进来,和家庭院充满了欢声笑语。
隔壁院子,宗学每当吃饭的时候,望着桌子边的自家人,总会想到邻家那张围满了人的圆月桌,圆圆满满,快快乐乐。于是,他想起了自己做的那次“走眼”的鉴定,举筷而笑。
(摘自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3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写了年已古稀的主人公和乐明坐在圆月桌边发愁,既是设置悬念,给读者以疑问,又自然地引出他的家庭故事。
B.和乐明怕不吉利不愿将圆月桌分开使用,以及宗学对圆月桌“走眼”的鉴定,可见两人都有希望家人团聚的心理。
C.和乐明的两个儿子开始并没有察觉到老人需要陪伴,在听说“家有一老,不亚于一宝”后,有所领悟并高兴地轮流陪伴老人。
D.文章中的“宝物”圆月桌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取名“圆月桌”寄托着阖家团圆的愿望,宗学说“圆月桌”寓意和谐、快乐、圆满、明亮。
E. 小说全文采用倒叙的方式,以生活化大众化的语言,细腻刻画人物的心理、动作,情节紧凑连贯,而故事的结局更是出人意料,发人深省。
【小题2】划线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宗学这一人物形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娘的那轮中秋月
余显斌
故乡在山中。那儿有青葱的竹林,有粉白的房子,有密如细雨的虫鸣。这一切,在中秋的晚上,都显得那么温馨,显得那么和谐。这时,一轮月缓缓地升起来。这,是故乡的中秋月。故乡的中秋月下,总少不了响亮的笑声,是一群孩子的笑声。
中秋,对于小村而言,很是热闹。
小村人一直有中秋做月饼的习惯。小村的月饼,做法很简单:村人将芝麻炒熟,粒粒饱满,然后和白糖搅拌在一起,放在石臼中,用石锤研成末,包入蒸馍中;再然后,将蒸馍压平,放在烧红的油锅里,左右翻烤,烤得焦黄焦黄的。咬上一口,又甜又香又烫,很好吃的。
我们喜欢中秋,更喜欢中秋的月饼。
炒芝麻,一般是在黄昏开始的。太阳刚刚落下,天边,还沁着一抹红晕,和天边的蛋青色渗透在一起,亮亮的。这时,家家户户的烟囱上,都冒出一缕烟,蓝蓝地升上高空,在黄昏的余光里显得格外清晰。多年后,行走在异地,回首故乡时,那一幕情景,总是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总会让我的心暖暖的,十分熨贴。此时,炒芝麻的香味也浮荡在小村中,浮荡在小村的角角落落里。我们嗅着了,停止了打闹,一个个扭头向家里跑去。芝麻炒熟,一般放在簸箕中,鼓鼓胀胀地晾着。我们悄悄溜到厨房,抓一把塞进嘴里。每次这时,娘看见了,总会笑着对我说:“小心烫着,馋嘴。”我答应了一声,忙又抓一把,呜地一声跑了。
西天,最后一抹亮光也消失了。可是,东边山头上,一轮圆圆的月亮却慢慢爬上了山顶,刹时,一切都亮了,包括小村、树木、河水,包括田里的庄稼。月光也照着我们,银片一样。我们傻望一眼月亮,然后,也不知谁喊一声月亮出来了,大家都呜地一声散了,各自回到各自的家。因为,月饼快做好了,我们要吃月饼了。
故乡过去吃月饼,就是当做一顿饭。娘系着围裙,用盘子将月饼拿上桌,还炒了菜。我抓了一个月饼就咬。娘急了,连连说:“慢点,小心烫着。”刚拿出来的月饼,真的很烫人的。我有一次一不小心,就让月饼里的馅儿烫着了,呜儿呜儿哭了。
吃剩的月饼,娘给收起来,就成了我的零食。我在外面疯玩着,一旦饿了,跑回家喊一声肚子饿了,娘就会拿出一个。我接过,大口吃着。娘问:“香不?”我说香,娘一笑道:“馋猫。”我举着月饼让娘吃,娘低下头轻轻咬了一下,连连咂着嘴,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多年后,在城中,我吃了各种月饼,可都没有娘做的好。行走城中,一晃多少年,记忆最深的仍是故乡的中秋节。
  在故乡,春节守岁,中秋守月。
  吃罢月饼,娘拿一张椅子,还有爹,还有其他人,都坐在院子中。这时,月亮白光光地升高了,爬过了三叔家的屋顶,爬过了二叔家的椿树枝头,贴在当空。椿树上,一个老鸦窝清清楚楚的,淹没在月光中。河里的水哗哗地响着,在院子看去,月光下,河水白白亮亮地流着
村子静下来,有虫声细细密密地响起来。我靠在娘的怀里,望着圆满的月亮。娘告诉我,月亮里有一个女孩,名叫嫦娥。娘说,月亮中有一棵桂花树,很粗很大。娘教我儿歌:“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去带路,一直带到娘门口……”然后,我就在娘的怀中睡着了,朦胧中,感觉到娘用手在轻轻拍着我,隐隐约约听到娘的歌声:“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去带路……”然后,我沉沉睡去,醒来,已经天亮了。
记得一个中秋的夜晚,娘曾问我:“喜欢娘做的月饼吗?”是时,我刚刚四岁,靠在娘的怀中,吃着娘做的月饼,点着头说:“喜欢!”娘又轻声问:“娘老了,你走远了,中秋时回家看娘吗?”我点着头,脆声说:“我还给你买月饼吃。”娘高兴地笑了,一脸的幸福。
一晃,多少年过去了。月亮又圆了,中秋又近了,娘,你还记得那句话吗?一直,我都还记得四岁时的那句话,记得娘一脸阳光的样子。
【小题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详细的叙述了做月饼的过程,这并不是闲笔,而是凸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B.文章两次写到娘对我说“小心烫着”,都表现了娘对我的担心与责备。
C.文章写到“多年后,行走在异地,回首故乡时,那一幕情景,总是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那一幕情景”指的是那时故乡太阳刚刚落下时天边的美景和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冒出一缕烟。
D.往事历历在目,作者描写的儿时娘讲的嫦娥的故事,哼着的歌曲和四岁与娘的对话,都是文章精彩的片段,感人至深,耐人寻味。
【小题2】文中划线句子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这些描写的景物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3】文章标题“娘的那轮中秋月”意蕴丰富,请加以探究。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阿福
杨绛
①阿福也不知是十几岁,看来只像七八岁的小孩,因为从小挨饿,发育到此为止了。他家穷,爹死了,娘养不活大群孩子,就把最小的给别人家做儿子。可是收养他的人又死了;那家把他又给别家,后来收养他的人又死了。人人都说他是个苦命人。我家门房赵佩荣是他同乡,就向我妈妈说:“太太行个好事吧,收留了他,给口饭吃,叫他打打杂也好。”他就到我家来了。妈妈因他命苦,为他取名“阿福”,借吉祥字儿去防御厄运。
②不记得妈妈给了阿福什么好东西,他说要留给他娘。妈妈说这阿福是个好孩子,有良心,得了好东西就想到娘;所以妈妈处处护着他。妈妈平时吃什么东西,总留些给阿福吃,常说:“阿福,你放在嘴里吃了吧。”我们都笑妈妈:“不放在嘴里,叫他哪儿吃呀!”其实妈妈的意思很明显,无非说:这不过是一点点,一口两口就没了。
③阿福在我家可乐了。赵佩荣有一副小型的木匠家具(可能是他那个木匠儿子给置备的):小斧子、小刨子、小锯子、小斜凿,一应俱全。阿福拣些硬木,锯呀,刨呀,做成大大小小的匣子,有的还带着匣盖,盖上还嵌一块玻璃。他玩得很有意思。如叫他后园去拔草,他就在后园捉蚱蜢,摘野花。阿福有个特殊的笑,不是嘻嘻哈哈,而是塌塌实实的傻笑,笑声如“格以啊”的切音,那是“阿福笑”。一次有客人来了。阿福进来通报完毕,就擅自去招待客人。我们偶在外面听见,他就像猪八戒见了妖精直呼“妖精”那样,大声说:“客人,你请坐呀”(他的乡音是“能请坐(口虐)”),说得字字着实,然后陪上一声“阿福笑”,得意而出。我们谁也没责怪他,不过那位客人一定很诧异。
④妈妈要为阿福攒钱娶一房媳妇,还要教他学一门手艺。我们说阿福手巧,叫他学“小木匠”吧。“小木匠”不是盖房子的木匠,而是做木器家具的。苏州的小木匠有极精巧的工艺,阿福远不够格儿。他也永远没长大成人。他来我家几年后,只长大了一圈,仍然是个发育不全的孩子。
⑤从前在人家帮佣,工钱之外,还有别的收入,例如节赏、年赏、送礼的脚钱,端茶送点心的赏钱等等。尖利的工往往抢干这类“巧宗儿”。我妈妈把这类的钱一律归公,过节时按劳分配。阿福虽呆,总也分得一份,加上工资,很快就攒满百把块银元了。可是阿福每逢他的财富将近百元,就要大病一场。从前的规矩,帮佣的人小病在东家休息,大病或长病就回家。阿福大病回家,钱用完,病就好,又回我家来。妈妈诧怪说:“阿福怎么这样命薄,连一百块钱都招不住。”
⑥我家厨子结婚走了。妈妈就教阿福做厨子,让他上街买菜。他一下子攒了三百元。他在市上活动,结交了三朋四友,准是他向人炫耀了自己的财富,就有人要招他去当“小少爷”。妈妈叫他勿上当,他却执意要去做人家的“小少爷”。他怕妈妈拦阻,竟半夜跑到女佣住的楼上,掀起小阿妹的帐子,要上她的床。这分明是有人教唆的。妈妈没奈何,只好叫佩荣把阿福送到那家去做“小少爷”。
⑦过了两三天,妈妈叫佩荣去看看。佩荣回来说,阿福穿了花缎袍子、黑缎马褂,戴着个红结子瓜皮帽,在做“小少爷”呢。
⑧随后赵佩荣被他的小儿子接走了。随后我家也逃难下乡。但逃难前夕,忽收到阿福乡里人来信,信上是半通不通的文言,大意说:阿福的钱已全给骗光,身上的衣服也剥掉了,赶在地里干重活,阿福就此“生有神经之病”。看来阿福已被赶回乡去。我家也逃难出城了,竟不知阿福如何下落。
一九九○年六月
【小题1】(小题1)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塑造“阿福”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概括。
【小题2】(小题2)文中说:妈妈因他命苦,为他取名“阿福”,请分析“阿福”这一名字的含意?
【小题3】(小题3)第三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阿福”的?表现出他什么样的性格?
【小题4】(小题4)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寻找悲伤
杨轻抒
取出刚买回的这把二胡时,他的手分明抖了一下。
二胡太漂亮了,褐色发亮的琴杆,洁白如水的弓。相比之下,那把二胡像一个得肺结核的病人,斑斑驳驳,马尾也脱得可怜。可是一想起那把二胡,耳边就响起了一段熟悉的旋律:
065643丨2-2·3112丨3·565……
旋律凄凉、悲怆而优美,这是瞎子阿炳的那支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拉这支曲子的是和阿炳一样命运悲凉的他的父亲。
“好悲伤噢!”五岁那年他第一次听父亲拉这支曲子时说。
“你说什么?”父亲吃了一惊。
“我说好悲伤,让人想哭!”
父亲呆了一下,猛地搂过他。“孩子,你真了不起!”父亲说着,眼中噙满了泪水。
其实那年父亲的眼已经看不见东西了。父亲是右派——他那时并不知道右派是个什么东西,但他知道父亲常常在胸前挂了大牌子被那么多的人打骂,家里好多东西都被抬走了,那架比他还高、亮得能照人的钢琴被人抬走时父亲不让抬,结果父亲被人踢了一脚,撞在门框的钉上,眼睛受了伤,一直又没法治,就渐渐看不见了。
搬到乡下的时候父亲偷偷藏下了一把二胡,一把很旧的二胡。
父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拉二胡,因为是在野外的草棚里,没人能听见,他托着腮静静地听。
他问父亲,为什么这叫二胡的东西能发出这么让人悲伤的声音呢?父亲说是人的心悲伤。他不明白。那为什么您能让它发出声音别人不能呢?父亲说父亲当右派之前是教大哥哥大姐姐们唱歌的。
“ 我也要拉二胡!”他说。
父亲没有回答,又接着拉这支曲子,但拉了一会儿,突然停了下来。
看见月光了吗?父亲说,很美丽很干净的月光,照着水,照着落花。
他想了想,说,我咋没看见呢?
你会看见的,会的!父亲喃喃地说,云散了,月亮就出来了。
他似懂非懂地听着。
以后父亲就教他拉二胡,他很快就学会了这支曲子,但是他觉得自己拉这支曲子时没有父亲拉的那样悲伤。
为什么呢?他问父亲。
为什么呢?父亲说,为什么你非要拉得那么悲伤呢?
他把《二泉映月》拉得很熟练的时候已经是许多年后了。许多年后也是静夜,只是地点换成了大学的校园,父亲已经永不可能陪他了。
一抹月光很美丽地落在水上。
他依旧找不到那种悲伤的感觉。
好漂亮的二胡噢!小女儿说,爸,拉一段听听!
他没有出声,但他还是自觉地操起了弓。操起弓的时候,他又听见了那段熟悉的旋律从心底升起。
0·65643丨2-2·3112丨3·565……
好难听噢!小女儿不耐烦地说,爸,您拉《我们永远幸福》嘛!
他似乎并没有听见小女儿的话,继续往下拉。
五岁的小女儿见没理她,赌气扭头就进了屋。
他还是没动。但小女儿不知道就在她转身的那一瞬,他眼中突然盈满了泪。
我找到悲伤了!他的心在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父亲用二胡奏出了凄凉、悲怆而优美的旋律,因为他的父亲的命运和阿炳一样悲凉;他因为聪明,所以听出了旋律中的悲伤。
B.他的父亲教他拉二胡,他很快就学会了拉阿炳的名曲《二泉映月》,但是他拉此曲时总是觉得没有父亲拉得那样悲伤。
C.小说构思巧妙,总体结构是“现实—回忆—现实”。这样构思使小说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完整。
D.小说结尾一句“我找到悲伤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既照应标题“寻找悲伤”,又引人深思,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题2】小说中两处引用阿炳的《二泉映月》中的曲调,有什么作用?
【小题3】对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不同的解读。请从代际的角度,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河流的方向
莫景春
大海是很多河流的母亲。很多河流像个四处流浪的孤儿,散在大地的各个角落,行色匆匆,碰到了一起才知道自己是个被母亲遗弃的孤儿。同是天涯沦落人,大伙儿便汇合在了一起,又急急忙忙往前跑,奔向遥远的母亲。
山里的小河很调皮,在山间欢快地跑着,弯弯曲曲地绕着山坡,像是在跟谁捉迷藏。它们并没有直直地冲出去,急切地找到母亲的怀抱。山里每个偏僻的地方,它都要去转一转,看看那里的哪一棵树孤独了,自己便绕过它的身旁,叮叮咚咚地唱一首动听的歌来安慰它。
我的家乡就有这么一条小河,是千山万弄的雨水汇成的。它知道,山坡上的花草树木离不开自己。山里土壤干燥,十天半月不下雨,那地就干燥龟裂。河流的潺潺歌声袅袅而来,从身边涓涓而过,所过之处,两岸草木葱茏,生机勃勃。
东方微曦,轻轻的几声鸡鸣,谁家勤快的媳妇挑着桶“咣咣”地从茂密的树林深处钻出,互相嬉笑着,打破这里的一片宁静,将一只只空桶投进宁静的河流,“哗”的一声提起来,荡起圈圈波纹。接着,颤巍巍的老太太、调皮的小孩都纷纷地来了。河流变得热闹了,夕阳夕照,河流波光粼粼歌声笑语融成一片。在田间地头干活的人们晚归了,洗脚的,洗脸的,弄得河流哗哗作响,还有小孩戏水戏得浪花四溅。河流哗哗地笑了,它很满足这一番宁静和朴素。
村里的那些年近古稀的老人常常到河边的石头上,久久地在那里静默。什么时候这条河绕着村庄哗哗而过,他们也记不清楚。只记得有年大旱,很多地方的人都跑来这里汲水,河流是村庄涌动的大动脉,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生机。村里的人一代一代地老去,河流依旧年轻,充满活力。
这些养人养物的河流跑着跑着,有的最后把自己跑没了。家乡的小河就是这样,从深山老林里跑出来,突破了山石的重重阻挡,跑到平坦的原野上,无意中看到前面有一条深深的沟,便毫不犹豫地跑了过去。那是家乡人挖开的引水渠。小河一路奔跑,呼呼地跑进一块农田。那干裂的泥块,像是张开了一张张血盆大口,初长的禾苗被太阳晒得蔫蔫的。河流咕咚咕咚地流进这些被撕裂的口子,干裂的土块吸着河水滋滋有声。渐渐灌满了田地,水波荡漾,禾苗恢复了精神。
小河的水丰盈而充沛,哗哗地流掉真让人可惜,村里人就造起了水车,挖了水沟。小河就这样被殷勤的水沟引导着。春天来了,村前的田野上便涌动着种子膨胀发芽的声音。那些芽儿嫩绿嫩绿的,像是给大地涂上了一层亮亮的油漆,接下来的日子更是姹紫嫣红了。在每一块被溪水浸润的土地上,植物都争先恐后地长着,把有些冷清的田野挤得热热闹闹、密密匝匝的,像是从哪儿冒出来的一块绿绿的豆腐,平平整整。继而,禾苗茁壮粗大,叶子密密挨挨,仿佛一丝风也透不进去。乡亲们看着这么喜人的长势,眼睛都笑得眯成了一条缝,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激。
除了用来灌溉的,剩下的河水继续跑着,跑进了农田,跑进了果园,跑进了鱼塘……河流越跑越慢,最后彻底地消失了,再也没有了踪影。我为此感到黯然神伤,也许大海母亲就在不远处亲切地召唤着它,也许它很热切地期盼母亲那种温暖的怀抱,可是现在一切都不大可能了。
其实,要流向何方,河流是很清楚的,它爱怜桃花那盈盈的笑,心疼大地被撕裂的伤口。它知道那一道道崭新的沟痕,那不是回家的路,是撕心裂肺的召唤,它必须赴汤蹈火。
站在田野中央,我无限伤感地怀念着那条河流。微风阵阵,稻浪翻滚,果树哗哗地响起来,枝条轻轻舞动,频频向我示意,像是老朋友似的。那左右摇摆的姿态,让我想起了山里那花草树木对河流的敬意。我想现在这棵树的挥手,会不会是河流向我打招呼呢?河流跑进了田地果园,流进了禾苗果树的身体,变成了禾苗果树的血液。那棵棵挥手的果树不就是河流富有深情的手吗?河流招着手,向人们表明自己的另外的一种方向,也在向远远的母亲表达一种歉意。
没有抵达母亲怀抱的河流并不是没有方向的河流。小河找不到自己的母亲,却成了大地的母亲。
(选自2018年01月10日《文艺报》,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中划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词语,对其加以赏析。
【小题2】第④段的写景很有特色,试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小题3】简析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
【小题4】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简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结合全文谈谈,河流的方向是什么方向?作者以“河流的方向”为题有何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