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比 邻

聂鑫森

仲夏时节,五点钟的样子,天就露出了鱼肚色。
七十岁的常惠生,赶忙下床,他的妻子问道:“你到哪里去?”
“到德山家去看看。”
“德山被他儿子接到城里治病去了,那座房子空空的,有什么看头?”
“他临走前把钥匙交给了我,我去开开门,让房子透透气。说不定哪天他就回来了,还来和我们做邻居。”
常惠生从枕头下摸出钥匙,小心地掂了掂,然后塞到口袋里。这一串钥匙可以打开尹家的大门、卧室门、仓库门……不是情如一家人,不会对他这么信任。他走出卧室,穿过堂屋,再打开自家的大门,跨过高高的门槛,站在台阶上,便望见了几百米开外的尹家老屋。
常惠生突然觉得眼睛有些润湿,喃喃地说:“德山呀,我在这里等你回来。”
他走下台阶,沿着一条被林荫遮蔽的小路,朝尹家老屋走去。
这个村有三四十户人家,住得很分散,到处是半裸半掩的土石山丘和坡地,稀稀拉拉地只长矮小的杂树、荆棘和野草。常家和尹家住的这一面坡地,原叫秃毛坡,但现在却有了成片的树林,还有了许多自开自谢的野花。常惠生的儿子常凯是个农民企业家,先在城里经营农副产品市场,早几年回到老家创建农业科技园,事业红红火火。他的科技园就在坡下的小河边,呼啦啦沿河排开几百亩地,瓜果蔬菜全是早熟、高产、优质品种。他不喜欢秃毛坡这个名字,遂改名为锦绣坡,单位则称为“湘楚锦绣坡农业科技园”。
常惠生曾对儿子说:“这面坡是我家和尹家共有的宅基地和自留山,你改名问过他吗?”
儿子说:“问他做什么?他肯定会同意的。这几十年,你们二老对尹家施惠多多,他报过什么恩?”
“混账东西!有你这样说话的吗?就算我们帮过人家一点小忙,老想着人家怎么回报,那么原本的动机就歪了。”
儿子赶忙说:“爹骂得对,我……再不乱说了。”
常惠生缓缓地走在小路上,不时地见到带露的枝叶横到路中来,他像小孩子一样,用手轻轻拈住枝叶放到嘴边,去舔晶亮的露珠,舌尖似乎有了一点甜味。他和尹德山同年,两家人的上一辈子就是邻居,童年时他们清晨相邀去远处砍柴,见到枝叶上的露珠,也是这样去舔,比谁舔得多舔得快。
常惠生忍不住哈哈大笑。
后来,他们都成家了,又都有了孩子。
尹德山个子瘦小,还有哮喘病,儿子尹忠十岁时得急性阑尾炎,是常惠生催促尹德山,两人连夜轮流背着尹忠赶往几十里路外的镇医院,并代交了医药费,这才保住了尹家的这条根。尹忠读初中、高中、大学时,常惠生不时地资助学费……
常惠生从不认为邻里之间相互帮个忙,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为什么一定要人家念念不忘。尹忠大学毕业后当了中学教师,经济宽裕了,一定要归还历年来的欠款,常惠生说:“你爹记的账,我不认,是他记错了。”但这满坡的绿意和清凉,悦目清心,常惠生却不拒绝。
终于到了尹家老屋前,常惠生掏出钥匙打开大门的牛鼻子铜锁,也不急着进去,在高门槛上坐下来,点着一支烟,慢慢地抽。
尹德山去城里治病,一眨眼就十天了。临别时,他对常惠生说:“我的心脏病有日子了,怕耽误儿子的工作,又舍不得常大哥你,一直没言语,现在看来是拖不下去了。这串钥匙就交给你了,让老屋不长霉不生虫。我会……回来的……”
仿佛尹德山真的回来了,也坐在门槛上。他们平日里相互走动时,就喜欢坐在门槛上抽烟、聊天。
风吹满坡树叶,沙啦啦地响,就像他们高高低低的说话声。
常惠生抽完了烟,起身进了堂屋,打开卧室门,进去后再打开朝南的窗户,屋里顿时明亮起来。
……
这年夏至后,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骤然而来,下得昏天黑地,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山洪暴发,各处山体滑坡,不少人家的房子被夷为平地。只有秃毛坡因树木多而密且扎根深,居然岿然不动,常家和尹家的房子毫发无伤。特别是坡下的科技园,因排水系统好,安然渡过这一劫。
常惠生对全家人说:“你们不是说尹家没有回报我们吗?德山几十年栽树、护树,不言不语地护佑我们!”常凯低下了头。
常惠生马上打手机给尹德山,没有回应。常惠生忍不住大哭起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惠生望见尹家老屋后突然禁不住要流下眼泪,既表现出了常惠生睹物思人对尹德山的思念之情,也隐含地写出了常惠生对尹德山病情的担忧。
B.关于“秃毛坡”改名为“锦绣坡”的事情,常凯对于父亲常惠生的质问不屑一顾,反而说尹德山不懂报恩,由此可见常凯是一个以怨报德的人。
C.“我会……回来的……”一句看似简单,实则用心,支支吾吾的语气暗示了尹德山对于自己能不能回来并没有把握,为下文写他的离去埋下了伏笔。
D.小说结尾作者将常家和尹家住的这一面坡地仍称为“秃毛坡”,而非“锦绣坡”,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常惠生和尹德山和谐友好的比邻关系的肯定。
【小题2】常惠生父子二代的人物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现在为叙述起点,却花更多笔墨来写过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6 09:48: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哎呀斑鸠

冯世则

(1)暮春时节,紫藤花谢了。晚饭桌上,女儿说,紫藤架顶飞来一对斑鸠,正在那里咕咕地絮窝。饭后,女儿领着我轻手轻脚地去架下仰面观看,老眼昏花,终于看不明白。随后的日子里断断续续听说,它们在那里产卵、抱窝,从春到夏养大了一窝咕咕的鸠雏。

(2)有了如此可喜的房客,超出一向的奢望,忽然想起名叫乔伊斯•基尔默的美国人的诗:“一棵树啊,她也许会在长夏,戴一窝旅鸫,妆扮她的鬓发。”我们的紫藤架如今居然也有了如此的盛装,真是高兴事。

(3)三月里,紫藤开始吐芽舒蔓。到五月,已经枝繁叶茂,疯长起来。柔韧的藤蔓带着浅绿色的嫩芽争先恐后攀上L形的藤架,再覆盖上屋顶,就成了绿色的巨幔。枝柯交错,层层叠叠,竟有一二尺厚。阳光撒不下来,目光也透不上去。一对斑鸠就落户在这一片深深浅浅、明暗掩映的绿色藤萝丛中。我跟着女儿去到紫藤架下,她指指点点,我仰头这看那看,但见深绿浅绿迷离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最多无非有一团绿色特别浓郁而发黑罢,但我确实知道那儿真有一对斑鸠安居。稍后,每逢清晨或黄昏气温适宜时,我夹着笔记本去紫藤架下写字,偶或听见它们的咕咕啼声,有时还听见扇动翅翼的声音。女儿说,是鸠爸鸠妈在轮流外出觅食,喂养它们的鸠儿鸠女。

(4)城里的儿童天然一桩不利之处,是未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斑鸠却是我童年所知不多的鸟儿中的一种。小学国文课上,先生曾细解《卫风•氓》里的两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为什么“无食”?先生解释说,桑葚糖分高,甜,尤其是盛夏烂熟的桑葚,斑鸠特别贪吃。它们不知道夏日炎炎,地表湿热,高糖分的桑葚掉到地上就会发酵成酒,斑鸠个子小,“饮少辄醉”,不用吃多少就会像醉鬼一样东倒西歪,遭到捕食。“桑树林,那地方你们去过的,就有人去捕捉斑鸠……”

(5)“逮它们干嘛?”

(6)“杀肉吃。”

(7)“哎呀﹣﹣”好几个同学齐齐惊呼。

(8)先生举眼看看我们,接着说:“‘哎呀’说对了。‘于嗟’就是‘哎呀’的意思:‘哎

呀鸠呀,别去吃桑葚了!’可惜,斑鸠听不懂诗人的劝告,还是会去吃桑葚的,它们饥饿,而且它们不知道人也会像它们那样忍饥挨饿,会像它们那样熬不住饥饿,更不懂得人有机心……”

(9)为酩酊的斑鸠叹息和担忧,是童年时期的事,相去已经太遥远。至于诗经记录的那一声长叹,就更早。而今的世道可不同了,还会有人捕捉酩酊的斑鸠么?

(10)有啊!而且同样地意外而残酷,尽管华北没有发酵的桑葚,鸠也并不酩酊。

(11)秋日一天,我出门走不多远,便望见左侧列道树丛中异常的律动。心中一动,赶紧快步上前。是一张粘鸟的丝网张在那里,一只斑鸠已然落网,正在拼命挣扎,羽毛凌乱,不复常态。我上前一步,左手轻轻托起了它,想用右手帮它解脱,但那网丝如此之细,秋阳之下这一段闪闪发光,那一段却全然无形,我根本看不见。也就在这一瞬间,它婴儿高烧似的体温和急如鼓点的心跳都传到我手上,还有它的眼睛,惊恐而且绝望。它没有向我求救,它只是奋力挣扎,但它显然已经开始脱力……

(12)怎么办?

(13)忽然有了主意,我朝小区门卫室小跑:当值的保安应当能够解决问题﹣﹣这些河北汉子都是当地人,各自的一亩三分耕地和宅基地都让给了开发商,成了无地农民,住进了开发商给他们修建的七层楼房,少数几个幸运儿还当上了保安,在小区值班看门。张网粘鸟只能是他们干的事。

(14)当值的保安从远处看着我小跑过来,此前大约也已看见了我想要解脱小鸟而未果,明白我的来意。“那网……”我气喘嘘嘘,一时还说不清楚,他就笑着接口了,“是我粘着玩的。”笑容带三分羞涩,三分尴尬。

(15)“放了罢,行么?”

(16)他点点头,随即快步过去,我跟在后面,他背朝我,我看不见他的动作,也赶不上他的脚步。等我走到跟前,斑鸠已经握在他手里,举手向空一掷。

(17)请求保安释放斑鸠,是十月间的事。秋天已经来了,冬天还会远么?果然,现在已经是严冬。紫藤不常绿,一岁一枯荣,冬天里的枯枝败叶不再能提供庇护,即使一切平安,我们的小小的房客一家子也该迁居了。而即使下一个春天如期而至,藤萝再次转绿,它们还敢再来这里营巢、与我们结邻么,既然遭遇了今秋那样的凶险?

(18)恐怕不会了。

(19)但也未必。“南山有鸟,北山张罗”,如今张着罗网的岂止北山?不来,又往哪里去?

(20)于嗟鸠兮,于嗟人兮!

(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引用美国诗人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小题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文章第(7)段中“齐齐惊呼”表现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
【小题4】请探究文章结尾“于嗟人兮!”的情感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从前有座山,

山里有座庙,

可是,

庙里一个和尚也没有……

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村里最好的房子是一座寺庙,早年,庙里还有几个和尚,后来,他们远走他乡,寺庙就空了。空了的寺庙一直毫无用处。

某天,一个村民走进空庙,看到一片零乱中布满蜘蛛网,就拾掇起来。打扫的时候,他发现了几本书,灵机一动:村里人农闲时也没什么事,要是大家没事的时候都来庙里看看书,比蹲在街头聊天强多了。但一想,就这么几本书也不够呀。于是他回家将自己家里的书都拿到了寺庙,还做了一个简易书架。他希望大家空闲时都来寺庙看书慢慢大家都知道空庙不空了,里面有了书也有了看书的人。而且,大家不仅来看书,也把自己家里的书都带了过来。

每户人家只有几本书,但是几十户人家,也就有了两三百本书。寺庙一下子成了书屋,学习的地方。村里识文断字的人虽不多,但他们主动当老师,还是能教大家认识更多字的。男女老少在这里也没了辈分高低,喜气洋洋地坐在一起学习。

大家不忙的时候,都来得早去得晚。寺庙不需锁门,走时一关,挂上一把锁,来时取下就行。每天,寺庙里满满当当都是人,时常飘出读书声、讨论声、欢笑声。村民们都信心十足,慢慢地他们相信:有了知识有了文化,他们的未来必将充满幸福。

这天,村里来了一位戴着眼镜的收藏家。

收藏家在村里转来转去,转到了村里的寺庙。在寺庙外听到读书声,很好奇就推门进去。进去之后,眼前的景象让他吃了一惊:这样的村,这样的人,他从未遇到过。

收藏家为村民的进取精神感到兴奋。忽然,他被一个村民手中的旧书吸引了,脱口而出了一句:“我可以买这本书吗?”他还指着那本书说出一个钱数。那个村民愣住了,所有的村民都愣住了,这本书值这么多钱?这都可以使人成为村里的首富了。然而,那个拿着书的村民还没决定卖不卖书,“天啊!”另一个村民就嚷起来,“书是我的!”又一个村民也嚷了起来:“不,那本书是我的!”

拿着书的人回过神说:“不,它是我的!我的!”另外两个走上前,都伸手夺书。于是,三个人动起了手。你打了我一拳,我踢了你一脚。很快,三个人都鼻青脸肿,书也被扯坏了,一页一页飞得满地都是。

村民们面面相觑,收藏家更是目瞪口呆,赶忙叫他们住手,可是没有人听。收藏家说:“你们别打了,那本书不值钱,我刚才只是开个玩笑。”一边说一边上前拉他们,可是不但没人听他的,他还被推倒在地。当村民们将三个人一一拉开时,他们还又蹦又跳又吼又叫地争执着。收藏家从地上站起来,一个劲地说:“对不起,我刚才真的是在开玩笑,那本书不值钱。”

三个村民不说话了。

一个村民拿起书架上的一本书,说:“这是我的书,我拿回去了。”另一个村民也上前拿走了自己的书,再一个村民也上前拿了自己的书,其他村民也纷纷走上前拿走了自己家的书。

在拿书的时候,有人拿了别人的书,好几个人为此发生了争执还动了手。收藏家忽然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这是多么难得的一种和谐,却被自己一句话打破了。如果大家把书都拿回去了,书屋就不再是书屋,村民们也只会更加仇恨对方。于是赶忙掏出钱买下大家的书。

卖书的时候,大家都暗自庆幸:多亏拿回了自己的书,否则就便宜了别人,收藏家很不是滋味。

收藏家将书买下后,重新放回书架。他说:“以后,你们还是天天来看书吧。”收藏家希望村民们还像从前一样爱学习爱读书。收藏家觉得,从前的书屋是一个天堂,这里所有的村民都是天堂里的天使。

没有人留下来看书,大家三三两两,骂骂咧咧地走开,刚才争书的气还没有散。收藏家有些遗憾,他想,也许明天大家的气就消了吧。收藏家走出寺庙,关上门,跟着村民回家。他觉得,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庄一定有不少值得收藏的宝贝。他要跟着村民去看一看。

第二天,收藏家没收到什么好宝贝,就离开了村庄。走时路过寺庙,看到庙门敞开,他想,此时里面应该有不少村民在看书吧,便踏进去。空荡荡的寺庙一个人也没有,书架上的两三百本书也不见了。

收藏家觉得这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应该负这个責任。于是直接去了县里的扶贫办。一年以后……

从前那座山还是那座山,

山里那座庙变成了学校,

学校里有很多书,

也有了学生……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11月9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个古老故事的开头两句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开头结尾反复点题,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完整,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B.第一个把书带进空庙的村民认识到了文化对于改变贫穷落后现状的重要性,他是善良的,无私的,有远见的,他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C.收藏家指着那本书脱口而出的一个钱数可以使人成为村中首富,可见这本书可能真是个古董,收藏家后来的否认主要是想平息这场风波。
D.村民为了抢书而大打出手,表明以前暂时的和谐抵不过当下的利益,说明很多村民目光短浅只重眼前得失。可见改变村民的思想很重要。
【小题2】小说中的收藏家有怎样的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请分析小说结尾部分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科学进展》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的光污染正在持续恶化——2012年到2016年每年10月份的卫星观测数据表明,人工照明面积正在以2.2%的幅度逐年增长。

研究人员通过扫描夜空照片,考察世界各地夜空究竟有多少人造光线,其中,大部分人工照明面积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开始兴起的时候,工业蓬勃发展的国家需要额外的户外照明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光污染的增长可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相关联。随着南美洲、非洲和亚洲国家的GDP急剧上升,人工照明的使用也在增加。

不过,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工照明情况在卫星图像上显得更加稳定,这是因为研究中使用的卫星只能“拾取”旧灯泡的红色、橙色和黄色光,而发光二极管(LED)的蓝光不会显示在图像中。

LED光源比旧光源效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许多城市和家庭都开始换用这种光源,以减少开支,降低能源消耗。国际空间站采集的图像显示,城市已经从过去的黄色变成蓝色,与此同时,城市的扩张正将这些明亮的边界推向更遥远的地方。

虽然光污染不像空气污染那样致命,但仍会损害健康。时间生物学专家正在研究睡眼和觉醒周期对健康的影响,人造光特别是蓝色人造光容易在人准备入眠时触发觉醒,过度接触夜间光线已经与癌症、肥胖等联系在一起了。

(摘编自房琳琳《全球光污染面积逐年增长》,《科技日报》2017年11月29日)

材料二:

近年来,许多城市用LED灯来代替高压钠灯或金属卤化物作为路灯,这样不仅更亮,还可以节约能源。但由于LED灯散发的光在可见光光谱中占到更大比例,灯光播撒的范围越来越广,随之而来的光污染也不容忽视。研究表明,城市光污染已造成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夜晚看不见银河。不仅如此,它还有可能会让春天提前,甚至会伤害到动物和植物。但从相关调查来看,光污染问题尚未引起民众的关注。

(摘编自刘洁等《关于城市光污染控制管理对策探讨》)

材料三:

光污染很难像其他环境污染那样通过分解、转化和稀释等方式消除或减轻。光污染与传统的环境污染类型相比,不仅具有无形、无味且更易被发现的特点,而且在光照过程中产生的光辐射,会被周围的树木、花草等自然因素或人工建筑及气象环境所吸收或阻断。但光污染带来损害后果的过程往往较为复杂,短时间的光污染不会有太大的损害,如果长期处于光辐射的环境之中,环境自净能力饱和,光污染的危害就会渐渐凸显。结合这些特征,光污染防治应从源头入手,多种防范举措共同作用,事先对光污染有效控制。

(摘编自林唐凌《城市光污染立法探析》)

材料四:

2009年国际天文年期间,天文学家曾呼吁公众自愿参与“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保护黑暗夜空不受光污染。日前,杭州市政府公布《杭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明确提出除特定区城设置功能照明设施外,还应划定城市黑天空保护区。比如在西湖西部群山地区,必须无条件禁止亮灯,以避免该地区受到光污染的影响,“让城市也有看星星的地方”。除了杭州,此前在西藏阿里等地,也有一些类似探索,建立了相关的保护区域。尽管名称不同、形式不一,但选择的都是自然生态条件较好、动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也对减少光污染对这些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一些地区还出台相关规定,以使人们形成对城市照明的正确认识。比如,对照明的时间、地段和形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减少对亮化、美化的过度追求,在城市照明设置中遵循绿色环保、关注自然的原则等。然而,由于目前相关法律还比较滞后,“受到光污染后该找谁解决”“如何处罚光污染制造者”等核心问题还没有明确规定,治理效果也就十分有限。

(摘编自陈娟《找回消失的那片星空》,《人民日报》2018年1月1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光污染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污染的持续加重与夜间人工照明的使用增加有关,近几年全球人工照明的面积正在以2.2%的幅度逐年增加。
B.发展中国家的光污染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发达国家,是因为它们工业的蓬勃发展需要额外的户外照明。
C.光污染与其他形式的环境污染相比,不仅无形、无味,而且更易被发现,光照中产生的光辐射也易被吸收或阻断。
D.光污染改变了自然的昼夜循环,这不仅会损害人类健康,还会影响到天文观测、生物的多样性、自然生态系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家庭用LED光源代替旧光源,这不仅可以让城市和家庭的照明变得比原来明亮,而且还能减少开支。
B.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光污染是一种环境污染,因此受到光污染时都采取忍受的措施,不与当事人当面交涉。
C.带来了诸多破坏的光污染,长期被人们忽视,与其危害的潜在性不易被人们发现、人工光源的使用未被人们科学认识等因素有关。
D.《杭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的出台,明确提出设置功能照明设施和黑天空保护的区域,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进行光污染的治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严家炎1933年出生于上海宝山。早在吴淞中学时期,便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1950年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后到安徽做过四期土改工作,,曾发动农民建立互助组,开展生产救灾。对农民生活和农村工作的实际体会和深切了解,为他日后在农民题材文学研究上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严家炎曾任职安徽省委组织部,1952年任安徽铜官山矿务局秘书和办公室副主任。一个不满20岁的青年,已经涉足了社会生活的几大重要领域,这也许是他日后“最倾心”于小说研究的根基之一吧。他说:“在各种文学样式里,小说最便于表现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复杂内容。而要评论小说作品,最紧要也是最困难之处,便是体察人情,体察生活。”
带着这种丰富的体察积累,严家炎先生1956年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副博士研究生,1958年留系任教,从此开始了他的学者生涯。从最初的评论文章起,严先生就坚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原则,对陈腔滥调、空洞无物的文风保持着清醒的警惕。即便在为《文艺报》作业余评论员,需要写一些“命题作文”时,他仍然“坚持先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在心情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将作品欣赏一遍”,以便“为整个批评建立比较牢靠的基础”。从1960年任讲师,到1978年任副教授、中文系主任,他始终坚持“从艺术欣赏入手,在鉴赏的基础上评论,将直观的欣赏和理性的分析结合起来,将美学的批评和历史的批评统一起来”,在情感上的“趁热打铁”与理智上的“冷处理”之间找到一个适度的平衡点。而历史主义的标准则是确定这个平衡点的“唯一正确的标准”。
由于捍卫这一标准,严家炎先生的学术道路既是坚实的,也是坎坷的。60年代初,在对柳青《创业史》的评论中,严先生发表了一系列充满卓越史识的独立见解,遭到全国百余篇文章的围攻,余波延续多年。而今那些围攻已然“曲终人不见”,只有严先生历经岁月考验的不易之论“江上数峰青”。想一想严先生初入学苑的那个时代,应该感受到,他不动声色的文笔中蕴含着多么巨大的真理的力量。他60年代与唐弢共同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曾获首届国家优秀教材奖,至今仍是各大专院校的权威教学蓝本。要说著作,严先生并不算多,厚厚薄薄的也就十余种,离那些“著作等身”的出书大腕远着呢。但学术成就是不能用著述数量来评价的,著述的生命力才是根本。
1986年,严先生曾应邀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任访问教授一年,小传被收入美国《世界五千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词典》第21卷。这样的知名度,不是时间的流逝自然堆积出来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学术创见上的。例如,关于五四文学革命,从20年代至50年代,一直并存着资产阶级性质和无产阶级性质两种观点,严家炎先生深入研究了大量原始材料,经过细密考辨,得出五四文学革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过程这样一个令人信服的科学见解。当时的严先生只有25岁。
(摘编自孔庆东《严家炎:豪华落尽见真淳》)
相关链接:
①严家炎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尤其是材料功夫十分了得,他说他做学问,会“抓住阅读中发现的一些可疑之处,紧迫不舍,尽可能充分占有相关材料,深入开掘,最终获得成果”。
(摘编自陈晓明《文学,痴情者的事业》)
②“异元批评”就是你批评我我批评你,在我看来都不对。我觉得文学的各种创作方法可疑
同时并存。喜欢先锋派的不必把现实主义看得很蹩脚,现实主义也有它独特的地方,很深刻很细致,确实把作者的体验写出来了。
——严家炎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严家炎在上中学时,躭在报刊上发表过文学作品,后进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又在地方上做过土改工作,在地方政府部门任过职。
B.严家炎在青年时代就倾心于小说研究,因此离开政府部门,立志做一个有为的学者,1958年留系任教后,开始了他的学者生涯。
C.严家炎与唐弢共同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至今仍是各大专院校的权威教学蓝本,可以说是历经岁月考验的优秀教材.
D.严家炎曾应邀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任访问教授一年,其小传被收入美国《世界五千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词典》中。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严家炎为《文艺报》写“命题作文”时,因为对整个批评建立了比较牢靠的基础,所以坚持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去欣赏作品。
B.严家炎曾对《创业史》发表过一些见解,当时遭到全国百余篇文章的围攻,虽然历经岁月考验,但学术界至今仍有争论。
C.严家炎的著作不多,就十多种,虽然其著述具有生命力,但与那些“著作等身”的大家相比,学术成就存在一定差距。
D.年仅25岁的严家炎深人研究后认为,五四文学革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过程,这一科学观点是令人信服的。
E. 严家炎不赞同“异元批评”,他认为,文学的各种创作方法可以同时并存,现实主义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很深刻很细致.
【小题3】作为世界知名学者,严家炎先生在学术上取得突出成就必然有其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形具快乐生。“形”是一种载体,也是一种形体。无“形”,快乐就成了无本之木。这种形,具体到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就是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一件一件的具体工作。这些工作,或决策,或管理,或科研,或操作等,都是对建设小康社会的参与,对创造新生活的奉献。这些工作,因我参与、我奉献而快乐。因为说到底,形为快乐之质,快乐为形之用。形与快乐,犹如刀之刃、山之峰,形存快乐存,形灭快乐灭。“具”是一种状态,其潜台词叫“足”,同义语为“办”。一件事情与工作之“形”,做起来会有难易,论起来会有高下,但无论非凡或平凡,只有全身心投入进去,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劳苦,百折不回,才有可能将成功脚下踩,使快乐心头生。如果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对事不“具”不“办”,或是三心二意,少“具”缺“足”,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就不能享受经过劳作、奋斗、拼搏而获得成功的快乐。“生”是一种过程,既有出生之意,又有发生之状,更有化生之态。这种有“形”且“具”而“生”发出来的快乐,透视出的是进取,表现出的是愉悦。这种愉悦,既有诸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等在接受外部刺激后的外部感觉,又有诸如运动觉、肌体觉、平衡觉等接受肌体内部刺激后,反映身体位置和运动及内脏不同状况的内部感觉。这种感觉属精神层面,只要不止步,不停地实践、实践、再实践,进取、进取、再进取,就能使快乐陪伴终生。
(选自张保振《形具快乐生》,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述文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请解释“形为快乐之质,快乐为形之用”的含意。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人生怎样才能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