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科学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科学自立,就没有国家自立,而科学自立的前提是科学自信。但毋庸讳言的是,中国的科学自信与民族复兴的需要还远不相称,某些方面尚不及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的状况。核心问题是,价值取向基本上唯欧美马首是瞻。
判断古代中国是否有科学的关键在:是现象描述还是规律把握。中国古代固然有大量学问停留在表观,但并不缺乏理论思维,只是比较晦涩而已。其主要思想是“取象比类”,即把事物的性质与关系纳入“极”、“仪”、“象”、“卦”、“行”等符号系统,根据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点,寻找在其他方面可能有的相似或相同点。作为取象比类之说源头的《周易》博大精深,限于历史背景,蒙有一层神秘色彩,许多思想有待发掘,可以称为独树一帜的“潜科学”。
中国易学传人兼受道家“无为”说与儒家“气节”说熏陶,形成了一种道儒互补的刚直风骨。周敦颐归纳说:“实胜,善也;名胜,耻也。故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务实胜也。”这种价值观念影响了整个社会,著书立说从来就是精英文人推崇的业绩。惟其如此,才有卷帙浩繁的典籍传世,其中不乏科学萌芽。仅一部《本草纲目》,就足令世界瞠目。
中国数学家以比较艰奥的符号系统,一度把数学推向世界高峰。13 -14世纪中国提出的高次方程解法,至少比欧洲早了约400年,如果没有足够的境界和毅力,不可能到此地步。工程技术属于自然科学的延伸,可以称为“准科学”。西方以工匠精神傲视中国,其实这正是中国强项。先秦时期在理论上就有《考工记》,在实践中就有“越王剑”,后者是迄今仍难以超越的技术奇迹。中国古代工艺享誉全球,留下大量稀世珍宝。
李约瑟说:“如果中国和西方的气候、地理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倒置,近代科学就会在中国产生,而不是在西方。”面对国难,无数书生发誓精学救国,“争气”成为强烈呼声,它所产生的力量世人难以想象。数理化学科由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的努力,很快就被引入中国并颇有建树,“李善兰恒等式”属于中国创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中国已有了门类比较齐全的近代科学队伍。在孱弱国力所能企及的数学、生物学尤其是地学上,成果叠出。
极度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科学家以铮铮铁骨坚持教学和科研,培养出了像杨振宁和李政道这样的一流人才,王淦昌关于中微子的研究成果甚至达到当时国际最先进水平。新中国建立,大批旅居海外的中国科学家,毅然放弃了舒适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新中国为科学发展提供的条件,首先不在待遇方面,而在精神方面。“文革”前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就登上了世界巅峰,“两弹一星”几乎是在一张白纸上迅速突破的。郭永怀空难牺牲时,一直与卫士紧抱以保资料安全。类似献身的科学工作者何止万千!科学家不一定有明确的政治宣言,但都明确有“自强”信念。
科学自信不是故步自封,对人类文明的所有成果,都要认真研究、细致吸收。研究和吸收必须坚持主体性、求实性和择优性,坚决摒弃盲目崇拜和门面装潢。
(欧阳志远《论科学自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的科学自信远不及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
B.《周易》中“取象比类”的思想说明古代中国是有科学的。
C.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凭借艰奥的符号系统找到了高次方程的解法。
D.中国门类齐全的近代科学家队伍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有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周敦颐的话作道理论据,阐述了务实奋进是中国古代社会追求的核心价值观。
B.文章以《考工记》和“越王剑”为例,凸显了中国古代的科学理论和工艺已享誉全球。
C.文章以时间为序列举了大量科学家的事例,论证了我国的科学自信主要来自于精神方面。
D.文章分析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论证了我们要有科学自信,指出了怎样才能做到科学自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把事物的性质与关系纳入特定的符号系统,就有可能寻找到事物在许多方面的相似点。
B.近代科学在西方产生,是因为当时的西方在地理、经济条件和社会等方面比中国更有优势。
C.如果中国科学家缺乏毅力和自强信念,那么当今中国科学就不会在某些领域取得较大成就。
D.只要对人类文明的所有成果都认真研究细致吸收,就能重新激发起每个中国人的科学自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2 12:33: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五花山下收土豆的人

迟子建

①这世上最出色的染匠,一定就是秋霜了。只要它来了,青山就改变了颜色。初霜来的时候,树叶只是微微转黄,这时节的山峦看上去更像是洋溢着丰收气息的麦田。到了第二场霜降临之后,浅黄的树叶变得金黄或浅红,山峦有如戴上了一顶顶红黄相间的呢毡帽。而如果你沐浴着第三场更为浓重的霜走进森林,你是想看到什么颜色就能看到什么颜色。树叶大多是金黄和金红的,但也有黄中带粉、粉中含翠、翠中生红、红中隐紫、紫中有褐的,这时的山峦分明就是一个春天的花园,五彩缤纷的。我们把此时的山峦称作“五花山”。

②五花山簇拥着我们的时候,大雁向南飞了,河水流动得平缓了,天空中的云朵没有盛夏时多了,天显得格外地高、格外地蓝。人们把形形色色的菜籽吊到山墙上,开始了秋收。而秋收中最苦最累的活儿,就是起土豆。

③土豆既能做蔬菜,又能当主食,还能作为家畜的饲料,在那个粮食需要定量供给的年代,土豆被广泛种植也就不足为奇了。一家种上一两亩,那算是少的了;平平常常的人家都要有三四亩;而那些人口多的人家,种七八亩是很普通的。所以说秋收在我们那里,等于是“起土豆”的代名词。人们见了面跟对方说的话往往是“起土豆了吗”,或者是“你家今年能收多少麻袋土豆”。

④起土豆的工具是二齿子和三齿子。当然也有四齿子,但它因为密度高而容易伤着土豆,用它的人家很少。二齿子和三齿子是铁制的,它们的形状常使我联想到“M”和“N”的拼音字母,一握着它们,就老是想发鼻音。人们去离家较远的大地起土豆时,要拉起手推车。去的时候,手推车上放置着二齿子三齿子、空的麻袋、土篮等工具,当然,也要带上水壶和午饭。回来的时候,饭没了,水壶也空了,先前还明晃晃的铁齿上沾满黑油油的泥土,手推车上满载着用麻袋摞起来的土豆。若是赶上晴好的天气,车行起来还不吃力,而要是赶上秋雨连绵,路面的水洼一个连着一个的话,车轮往往会陷在泥泞中,几个人合力拉它,它也只是徘徊,最后只得回镇子朝养了牛的人家借牛,把手推车给从泥潭中拖出来。所以那些养了牛的人家,一到起土豆的时候就很牛气。

⑤人们把土豆运到家后,会把它们划分为三类:又大又光滑的是最好的,它们会被下到菜窖中,一部分作为来年的种子,一部分留做食用;那些中不溜的属于第二类,它们也会被下到菜窖中,作为越冬蔬菜;而那些跟驴粪蛋一样小的、青着半边脸的、被铁齿刨得满脑子都是窟窿的,属于最次的一类,它们通常是被埋在菜园的坑里,没被冻着时由人削削拣拣地随吃随取,等雪降临之后就喂了猪了。土豆地都在山下开阔的平地上,所以起土豆累了,就可以坐在地上欣赏五花山。这时候再鲜艳的鸟进了森林,也会慨叹自己的羽毛不如树叶绚丽。当你低头刨出一墩土豆时,就觉得那大大小小的土豆不是乳黄色的了,而是彩色的了。人们回家的时候,手推车上麻袋的缝隙中往往插着一支小孩子歇息时跑到山上折来的色彩缤纷的树枝,它像一枝灿烂的花,把秋天给照亮了!

⑥溜土豆就是在收获过的土豆地上,在沙里淘金地寻觅仍被遗落在土中的土豆。溜土豆通常要使用四齿子,它的铁齿间隙窄,搜寻土豆的几率高。通常被留下的土豆都不是很大,所以这样的土豆拿回家去,通常是洗一洗后连皮蒸了吃,或者是用叉子磨成粉了。溜土豆的都是如我一样的孩子,大人们是不屑做这种活儿的。我每年都要去溜土豆,其实家里并不缺那点土豆,我只是喜欢在光秃秃的大地上再打捞一份惊喜罢了。那感觉很像是在寻找宝藏。

⑦我溜土豆的时候,常常会遇见住在北山的刘家的孩子,他们两人一伙,提着麻袋,在别人家的土豆地里溜得格外仔细。经他们溜过的土豆地,可以说是光光溜溜的了。所以一看到他们,我就避开了。他们很有眼力和经验,知道哪片地的哪个地方会有幸存的土豆,每天都会溜上半麻袋到一麻袋的土豆。他们见了我们也不打招呼,只不过有时会顽皮地打几声口哨。有的时候溜土豆溜累了,我坐在地上歇息的时候,会看到黑油油的土地上,那几个穿着暗淡衣裳的孩子,弯腰弓背溜土豆的情景。他们和他们面前的土地是那么暗淡,而他们背后的五花山则是那么的绚烂。他们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可他们因为他们的劳动,而成为我眼前这巨幅画卷中最生动、最永恒的一部分。

(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是过渡段,由描写自然景物过渡到描写起土豆的人,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更加严密。
B.文章回顾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溜土豆给她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C.在绚烂的五花山下,溜土豆的北山刘家孩子显得暗淡,可见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多么渺小和单调。
D.如果说五花山是这幅油画的大背景,斑斓的色彩是它的主色调,那么油画核心就是起土豆的人。
【小题2】请结合全文分析开篇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3】文章写了哪些人?他们有怎样的特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国际舞台上,过去20多年来,我们不断见到有政治家为本国政府的罪行公开道歉。政治学家格拉汉姆·多兹整理了囊括数百年的“一个相当全面的重要政治道歉编年目录”。他的目录始于1077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向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就政教纠纷道歉,皇帝本人赤脚在雪地里站立三天”。此后,历史等待了600多年才见到另一次政治道歉,1711年,马萨诸塞向萨勒姆驱巫审判的受害者家庭道歉。20世纪的第一个道歉来自德国,德国在1911年的《凡尔赛合约》中承认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是这个道歉也许不能作为鼓吹道歉的合适案例。但最近20年的一连串道歉的确标志着各国自我展示的新时代。有史以来,各国领导人第一次将历史事实与国际和解置于国家一贯正确的面子之上。在这一时期,德国为纳粹集中营道歉,美国为拘押美国日裔道歉,苏联对“二战”期间杀害波兰俘虏道歉,英国人向爱尔兰人、印度人和毛利人道歉。

②人类社交节目单上的道歉和其他和解姿态真的能够打破复仇的循环?政治学家威廉·朗和彼得·布莱克在他们2003年的著作《战争与和解:冲突解决的理性和情感》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选择了114对在1888年至1991年间有过国家间战争的国家,外加430场内战,结论是:对国际纠纷而言,情感姿态没有任何作用。显然,成功不取决于象征性的姿态,而是依赖发出代价更高昂的信号。

③朗和布莱克说,有些时候,那些厮杀了几个世纪的宿敌可以成为好朋友——英国和法国,英国和美国,德国和波兰,德国和法国——但是,这样的和好是几十年和平共存的结果,而不是某个和解姿态的直接产物。然而在国际冲突中没有意义的和解姿态,在结束内战方面却有自己的作用。毕竟,内战的双方同处一道国境之内,国旗和足球队给了他们某种想象上的联盟。

④朗和布莱克研究了1957年以来发生的11个象征性结束了内战的和解活动,其中有7个(64%)没有复发暴力。而在没有经历任何和解活动的冲突事件中,只有9%看到了暴力的终结。他们发现,成功的共同条件既不是完美的公正,也不是完全没有公正,而是在一套和解仪式之下实现象征性的和不完全的公正。

⑤南非的和解过程是内部冲突和解的典范。援用科萨人的兄弟概念,尼尔森·曼德拉和德斯蒙德·图图确立了修复性司法,而不是报复性司法,用以愈合种族隔离统治下数十年的暴力压迫和反抗给南非造成的创伤。正如权利革命的各种策略,曼德拉和图图的修复性正义既得自于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思想库,又是对此思想库的新贡献。朗和布莱克发现,莫桑比克、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和萨尔瓦多的国内和平都得益于类似的项目。

⑥在很多人看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是最可怕的冤冤相报。即使最最天真乐观的人也不敢说知道如何解决巴以问题。但是,以色列小说家阿默斯·奥兹对解决纷争的想象得到了“和解应用心理学”的支持:

⑦悲剧只有两种终结方式:一是莎士比亚式,一是契诃夫式。莎士比亚悲剧结束时,尽管天空上也许盘旋着某种正义,舞台上却已经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尸体。与之相反的是契诃夫的悲剧,结尾时每一个人都感到幻灭、苦涩、心碎、失望、精疲力竭,但是都还活着。对于巴以悲剧,我想要一个契诃夫式的结局,而不是莎士比亚式的。

(选自《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有删改)

【小题1】与第①段中“鼓吹”一词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宣传B.鼓动C.鼓励D.吹嘘
【小题2】根据上下文和图示,填入第①段划线处的句子应是。(   )
A.图一显示我们这个时代是更有感情的时代。
B.图一显示政治道歉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标志。
C.图一显示最近20年各国领导人的政治进步。
D.图一显示了长久困扰人类的战争有了转机。
【小题3】第④段作者列举了多个数字的作用是。
【小题4】第⑤段中,作者在南非之后列举了莫桑比克、阿根廷等一系列国家的用意是。
【小题5】概括第⑦段中“契诃夫式”结局的内涵。
【小题6】根据全文,概括打破复仇循环的要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楼宇烈:重拾传统文化的珍宝
大暑刚过,窗外虫鸣不止。北京西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坐在家中,面前一杯清茶,背后一面书架,宁静自在。
两个月前,82岁的楼宇烈结束了在北大的最后一堂公开课,但他普及传统文化的脚步仍在继续。近日,他的新作《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由中华书局出版。在信息时代,如何重拾传统文化的珍宝?在他看来,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尊重,是文化自信的根基,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怀揣宝珠,沿街乞讨”
“从幼儿园到高中,我都是在上海的十里洋场中度过的。”和今天的许多城里孩子一样,楼宇烈的青少年时代,没有经受过太多传统文化的熏陶。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楼宇烈开始系统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一晃就是60多年。
“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例明显失衡。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一个是中国的戏曲家,一个是英国的剧作家。但很多人可能只知道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却不知道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甚至连《牡丹亭》都不一定知道。”楼宇烈把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比喻为“怀揣宝珠,沿街乞讨”,“一个国家要有文化主体性,才能去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文化主体意识的缺失会使一个国家的灵魂游荡不定,哪里强就往哪里去,哪里吸引力大就去哪里。失去了文化主体意识,分辨能力就差了,随声附和的东西也就多了。”
然而,楼宇烈不是一个“拒绝现代”的守旧者。用手机看电子书、看电视直播,上网看电影,他都习以为常。而对现代生活的融入,更让楼宇烈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拿到今天来实践,并不是完全照搬,而是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它的人文文化特质,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人文显得格外重要。如果没有人文文化的引领,科技文化就会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因为有人文文化,才会让我们不至于沦为物质生活的奴隶。”楼宇烈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既不做神的奴隶,也不做物的奴隶,“我们如果能坚持人文文化,并用人文文化来弥补科技文化的缺失,这对整个人类来讲,都是重大的文化贡献。” 
但求不绝如缕,不求轰轰烈烈
在楼宇烈的书架上,摆放着不少和夫人、孩子的合影,不难看出他对家的眷恋。
“家应该是一个安乐窝。在中国传统的生命观中,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大家族到家乡,再从家乡到国家都是一个整体。小家稳固了,大家就稳固了。小家和谐了,大家也就和谐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回归我们家的理念。当然,国家也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楼宇烈不是躲在书斋中的学者,对于传统文化,他更强调身体力行,在实践中体会感悟。
楼宇烈常常引用清代学者陆世仪的话:“今士大夫家,每好言家法,不言家礼。法使人遵,礼使人化;法使人畏,礼使人亲。”他认为家礼是比家训、家教、家规、家风更为重要的问题。礼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法”。再烦琐的法律都难免有空子可钻,但如果有了好的社会习俗,法就可以简化。
说起眼下的少儿读经热,楼宇烈认为,实践比背诵更为重要。“我不太主张让孩子去背诵太多经典。四书五经里的很多概念现在都发生了变化,别说孩子不理解,教师要想说清楚都很难。”楼宇烈认为,对于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在平常生活中实践基本的礼仪。
“与其把《弟子规》背得滚瓜烂熟,不如做到其中的‘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晨则省,昏则定’这三条。如果能做到这最起码的三条,孩子跟别人交流、应答的面貌就会发生改变。其他的,可以再一条条实践。”楼宇烈说,传播传统文化,但求不绝如缕,不求轰轰烈烈,“搞得轰轰烈烈,往往会走样。”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10日,有改动)
相关链接:
对于“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如何面对未来”,楼老先生也给出了答案,他认为,近百年来,我们在引入西方科技时,未能摆正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致我们对历史,甚至对身边的地理环境都产生了陌生感。
(《北京晚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楼宇烈不是躲在书斋中的学者,对于传统文化,他更强调身体力行,在实践中体会感悟。但是他认为家礼是比家训、家教、家规、家风更为重要的问题。
B.楼宇烈认为儿童并不需要背诵太多经典,实践比背诵更为重要。对于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在平常生活中实践基本的礼仪。
C.楼宇烈认为儿童学习《弟子规》应首先做到其中的“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晨则省,昏则定”这三条。如果能做到这最起码的三条,孩子跟别人交流、应答的面貌就会发生改变。
D.楼宇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但求不绝如缕,不求轰轰烈烈,是因为“搞得轰轰烈烈,往往会走样”。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楼宇烈认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尊重是文化自信的根基,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近百年来,我们在引入西方科技时,未能摆正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致我们对历史,甚至对身边的地理环境都产生了陌生感。
B.从幼儿园到高中楼宇烈没有经受过太多传统文化的熏陶,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楼宇烈才开始系统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因此,现在的中小学生也不必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C.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例明显失衡:很多人可能只知道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却不知道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甚至连《牡丹亭》都不一定知道。这是“怀揣宝珠,沿街乞讨”。
D.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它的人文文化特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既不做神的奴隶,也不做物的奴隶,对整个人类来讲,都是重大的文化贡献。
E. 楼宇烈很眷恋自己的家。他认为在中国传统的生命观中,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大家族到家乡,再从家乡到国家都是一个整体。小家稳固了,大家就稳固了。小家和谐了,大家也就和谐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回归我们家的理念。
【小题3】结合文本内容,谈谈楼宇烈认为我们应怎样继承传统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老师伍叔傥先生

钱谷融

我经常深切怀念着我的老师伍叔傥先生,他是我一生中给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伍先生是蔡元培先生当校长时的北大学生,与傅斯年、罗家伦等同时。1938年我考入了当时内迁到重庆的中央大学,读的是新成立的师范学院国文系。一年级时不但没有本系的教师,连系主任都没有,只能与文学院中文系的学生合在一起听课。到二年级时,当时任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才请了伍先生来担任我们的系主任。伍先生很开明,颇能继承蔡元培先生兼收并蓄的精神。他自己是爱好汉魏六朝文学的,戏说他治的是“衰”文(苏东坡曾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尤其善写五古。可他请教员,却能尽量罗致各方面的人才。先后在我系任教的有罗根泽、孙世扬、顾颉刚、乔大壮、朱东润等人。更其难得的是,中央大学中文系一向是比较守旧的,只讲古典文学,不讲新文学。新文学和新文学作家,是很难进入这座学府的讲堂的。可伍先生完全不管这一套,我还在校的时候,他就请了曹禺等人来教课,请了老舍来演讲。我离校以后,他又请了杨晦、吴组缃、吴世昌等人来任教。伍先生曾在中山大学与鲁迅同过事,一向很敬佩鲁迅先生。听说他离开大陆后,一度曾去日本教书,教的课程中就有鲁迅。他懂英文,有时去他房间,看到他手里拿着正在读的往往是英文小说。还知道他常通过日本的丸善书店从国外购买书籍。他与外文系的楼光来、范存忠、俞大缜等先生时相过从,与历史系的沈刚伯,哲学系的方东美、宗白华等教授,往来尤其密切。平日跟我们闲谈,也常常是古今中外,出入文史哲各个领域,真是海阔天空,鱼跃鸢飞,其乐无穷。完全没有那个时代一些教古典文学的中文系教授那种严肃古板、道貌岸然的神气。

他那时孤身一人,住在一间十分简陋的教员宿舍里。他不愿吃包饭,一日三餐,都是在馆子里吃的。好在那时教授的工资高,他又除了有时候要寄些钱给外地的两个孩子以外,没有什么别的负担。有时他上馆子吃饭的时候,也常拉我陪他一起吃,而且常常一同喝些酒。他喝酒不多,主要是为了助兴开胃。吃饭时,当然也是无所不谈,但他都只是即兴式的,随随便便地想到哪里就谈到哪里,从来没有预先存心要对我进行什么教育,更绝不摆老师的架子;甚至他连他是先生我是学生这样的观念也十分淡薄。他真率、自然,一切都是任情适性而行。他不耐拘束,厌恶虚伪。有时讥评起国民党的达官贵人和一些喜欢装腔作势、沽名钓誉的学者教授来,真是妙语如珠,穷形尽相,入木三分。师范学院国文系有一门必修课叫语文教学法,也许是因为一时请不到合适的人来教,也许是在他的心底里根本瞧不起教学法之类的课程,他就自己来开这门课。他在这门课上讲什么呢?讲《文心雕龙》,正正经经地讲《文心雕龙》。决不因为这门课程的名称是语文教学法,就生拉硬扯地在每堂课的开头或结束的时候搭上一点有关教学法的话头或事例,去装门面骗人,应付学校。他仰慕魏晋风度,却从不把魏晋风度挂在嘴上,可平日举止,确乎能比较地脱落形骸、适性而行。尽管所谓魏晋风度,即便是当年的竹林名士以及稍后的清谈胜流,在显幽烛隐的“科学的”解剖刀下,也难免会露出些不堪入目的本相来。伍先生自然也未必真能超然物外,胸无纤尘。但在那举世滔滔、满目尘嚣的黑暗年代,确有一些读书人能够耿介自守,不肯同流合污,为社会保存一点正气,这不也是大可令人欣慰的事吗?伍先生就是这些读书人中的一个。所以,他在学生们的心目中,不但十分可敬,而且是可亲可爱的。

我作为伍叔傥先生的弟子,由于年龄差距太大,我当时在各方面都太幼稚,无论对于他的学问,对于他的精神境界,都有些莫测高深,不能了解其万一。不过他潇洒的风度,豁达的襟怀,淡于名利、不屑与人争胜的飘然不群的气貌,却使我无限心醉。我别的没有学到,独独对他的懒散,对于他的随随便便、不以世务经心的无所作为的态度,却深印脑海,刻骨铭心,终于成了我根深蒂固的难以破除的积习,成了我不可改变的性格的一部分了!

(注)①钱谷融(1919—2017),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现当代文艺理论家,长期从事文学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

【小题1】文章第一段提到了众多文化名人,有何作用
【小题2】本文语言自然而雅致,整散结合,请举两例作赏析。
【小题3】伍先生为什么在学生心目中“可敬”“可亲可爱”?请结合全文分析。
【小题4】探究文章结尾段画线句的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罗阳:才见霓虹君已去 英雄谢幕海天间
我国自主研制的舰载机歼—15顺利完成起降航母训练,战机美丽雄健的起降身姿,相信会永远定格在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的脑海中。然而,11月25日,就在“辽宁舰”完成训练任务靠岸后,罗阳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殉职,享年51岁。
“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
按照计划,罗阳登上“辽宁舰”,参加舰载机歼—15的起降训练任务。对于航母和歼—15飞机来说,这个训练至关重要。
作为歼—15飞机的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感到责任重大、心潮澎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和罗阳一起在辽宁舰上参加训练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褚晓文说。
歼—15成功起降后,罗阳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由于此前训练任务异常繁重,加之船上有保密要求,直到任务成功完成后,他才跟妻子通了一次电话。罗阳对妻子说,“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没想到这次通话就成了他和家人最后一次通话。
“从上航母前一周到最后牺牲,罗阳的行程紧张,非常劳累。”褚晓文告诉记者,“他率沈飞参加珠海航展,然后飞到北京参加会议,回到辽宁后又搭乘直升机飞赴大连‘辽宁舰’,可以说是马不停蹄。上了航母,把东西放好,他一分钟都没有休息就上了塔台。”
褚晓文回忆,自己曾劝罗阳休息一会儿再干。“前面耽误的活儿太多了,得赶回来。”罗阳这样回答他。
罗阳在航母上的各个监测点一丝不苟地检查,检测各个系统;晚上参加海事协调会,和试飞人员沟通。
褚晓文说:“他非常疲惫。要知道,除了歼—15飞机,罗阳他们还承担着多个重点型号的任务。”
也许是前期的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透支了罗阳本来强健的体魄。11月25日12时许,罗阳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英年早逝。
据了解,罗阳原来每年都会做体检,未曾发现什么异常。今年由于工作异常忙碌,集团年初的体检,他没有能参加,潜在的心脏问题也没有机会被发现。
“航空报国是使命,不是荣誉”
前20年研发设计飞机,后10年制造生产飞机,这是罗阳30年航空报国的人生轨迹。
罗阳1982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任设计员,先后担任九室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从事研发及负责人20年后,罗阳2002年7月改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副董事长,后任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2008年12月兼任中航航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分党组成员。
“我们这一代人,有着自觉承担国家使命的责任感。”褚晓文说,“尤其是航空工业的人,有着强烈的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担当意识。”
罗阳服务过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飞集团曾为中国贡献了歼—6.歼—8等几代主力战机。
近年来,作为我国重要的歼击机制造基地之一,沈飞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型号任务。
“沈飞的责任实质是国家责任。”罗阳生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人的特殊性。和一般企业相比,沈飞有8个字,‘恪尽职守、不负重托’。”
“航空报国是使命,而不是荣誉。”这是人们记住罗阳生前的一句话。
(材料:《人民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罗阳曾就读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小学、天星桥中学。
②罗阳殉职后网友留言:“中国的强大,每一步都充满着艰辛,有汗水,有泪水,更有热血!为国家强大而献身的人永垂不朽!”“当歼-15展翅腾飞的时候,我们要感谢“罗阳们”勤勉踏实地工作,为了国力的提升,罗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向他们致敬!”
③网传歌颂罗阳的歌曲《我的英雄》:“当我叫你英雄的时候你是否听见?这一去请不要 走得太遥远,当我叫你英雄的时候 我泪流满面,双手化翼梦想翱翔蓝天,转身瞬间 你的身影 海天间,我懂了什么是再见,你在眷恋 我在想你的海边,我懂了什么是永远,等到这一天 却说了再见,海的声音呼唤 回头看一眼,壮志豪情 已是云霞满天,长长的海岸线 一行行永恒的诺言,等到这一天 却有些缠绵,浪涛挽留落在 梦里的火焰,生命这样成为阳光点点,深深的大海里 一次次耀眼的闪现。
【小题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最合理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写我国自主研制的舰载机的成功起降,接着却笔锋一转,写现场总指挥路罗阳的英年殉职,大喜继之以大悲,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撼。
B.文章善于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而罗阳的语言朴实自然,浅显易懂,没有什么大道理,着意突出来罗阳低调踏实、平易近人的一面。
C.罗阳以身殉职、为国家使命而牺牲来最可宝贵的生命,这与他在重庆求学期间受到的红岩精神的深刻影响密不可分。
D.罗阳们自觉承担国家使命,为了国立提升而勤勉踏实工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而可歌可泣,值得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合理的两项是
A.“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罗阳的这句话道出了他承受的巨大压力和肩负的重大责任,超乎常人想象。
B.“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这是罗阳最后的话,反映了罗阳完成重大使命后的如释重负之感和由衷的自豪。
C.“前面耽误的活儿太多了,得赶回来,”这是罗阳拒绝休息的理由,也足见罗阳的工作责任心之强,工作热情之高。
D.“沈飞的责任实质是国家责任,”这反映出罗阳在处理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时,具有超越一般企业家的觉悟和思想境界。
E. “航空报国是使命,而不是荣誉,”这说明在罗阳的心里,使命和荣誉是不可得兼的,有时为了国家使命,必须舍弃个人荣誉。
【小题3】有人评论说:“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请从材料中找出此论的相应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