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66%的人认为保健品业滥用孝心绑架消费者
近年来,保健品市场鱼目混珠、夸大宣传等乱象丛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189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47.0%的人表示对保健品的信任度降低,其中20.3%的人对保健品“完全不信任了”。另外,47.0%的人表示“一直对保健品有怀疑”。受访者中,71.5%的人购买过保健品。
保健品到底有没有用
武汉市市民吴先生坦言,自己一直对保健品的功效不大了解,“据说燕窝的营养价值不如鸡蛋,只是被贴上了营养圣品、保胎圣品、美容圣品等各式‘圣品标签’而已,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调查发现,受访者对当前保健品的功效普遍持怀疑态度——51.0%的人感觉保健品“没什么作用”;21.5%的人担心保健品“反而有害”。另有36.0%的人确信保健品“有一些作用”,2.5%的人认为“作用很大”。
北京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周爱琴认为,大多数人买保健品就是买个“安慰”和“放心”。周爱琴参加高考前,母亲曾为她买过保健品,据说“每天一瓶可以舒缓神经,增加记忆力”。她“吃了之后觉得轻松了许多”,但现在想来那只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当时身体其实没有明显变化。”
调查中,30.5%的人觉得很多人购买保健品就是一种“安全感消费”。另有44.9%的人认为,保健品市场火热是因为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39.0%的人觉得很多人“生活习惯不健康,希望用保健品来弥补”。
中国保健协会保健食品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提出,有针对性地服用保健品对身体健康有好处。保健品的一个明显优势是本身有营养,有的还具有医疗辅助作用。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保健品市场的繁荣还将继续。当前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规范保健品市场。
76.6%的人呼吁加大对虚假宣传的惩罚力度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凤指出,如今保健品市场火热,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前消费者对健康高度关注。很多商家正是抓住了这个契机,通过广告宣传等形式向消费者传递信号,比如“小孩子一定要补钙、补锌才能成长”,“成年人要补充各种维生素”等,以此来操纵消费者的购买观念。此外,保健品广告还会通过视觉上的冲击、明星的代言来诱导消费者。
保健品市场存在什么问题?调查中,87.5%的人首选“ 虚假和夸大宣传的情况较多”;66.0%的人认为,滥用“孝心”宣传的情况较多,有绑架消费者之嫌。
周爱琴认为,当前保健品宣传主打“孝心牌”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商家在广告和促销过程中将顾客买不买直接与孝不孝顺挂钩。一些保健品的广告上,还经常描述一个孝子拿着保健品送给父母,一家其乐融融的场面,这是一种变相的“滥用孝心”现象。
调查中,76.6%的人呼吁加大对虚假和夸大宣传的惩罚力度。
《保健品监督管理条例》一直未能出台
对于当前保健品市场存在的问题,73.3%的人直指“市场鱼龙混杂”。
业内人士张先生告诉记者,要解决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的情况,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国家在2009年出台的新《食品安全法》虽然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产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须与标签、说明书一致,但具体的《保健品监督管理条例》一直未能出台。保健品市场没有具体的行业规范,因此相关的监测和监管工作也无法展开。
张先生说,在一些发达国家,保健品类属于食品,与药品界限明晰。但我国很多东西都是药食同源的,比如枸杞子,既可以作为食材,也具有保健作用。所以在我国,保健品介于食物与药品之间,如果相关的界定和审批标准不够完善,会导致界限不明晰。这样一来,很多厂商会将保健品当做药品来宣传,且虚假宣传比较多,从而误导消费者;有的厂商则为节省成本,不走保健品的审批程序,但在售卖时极力宣传其保健功能。
中国保健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政府应尽快出台《保健品监督管理条例》,同时保健品行业应建立安全诚信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成为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另外,国家还应加强营养保健知识的科普宣传和教育,让消费者树立“只吃对的,不吃贵的”的消费观念。
(《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报告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保健品市场的繁荣还将继续。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规范保健品市场。
B.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凤认为,当前消费者对健康高度关注是当今保健品市场火热的唯一原因。很多商家正是抓住了这个契机,操纵了消费者的购买观念。
C.在我国,一些和食材药材相关的界定和审批标准不够完善,从而导致了那些介于食物与药品之间的保健品归属不好界定。
D.规范保健品市场,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应尽快出台《保健品监督管理条例》,保健品行业应建立安全诚信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消费者则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小题2】下列选项不属于目前中国保健品业存在的问题的是
A.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质量难以保证。
B.保健品销售虚假宣传现象严重,特别是一些广告将顾客买不买直接与孝不孝挂钩,有绑架消费者之嫌。
C.我国很多东西药食同源,既可以作食材,又可以做保健品。
D.有些厂商把保健品当药品推销,误导消费者;有的不按保健品进行审批,销售时又把保健功能作为卖点。
【小题3】这次调查反映了购买保健品的中国消费者存在着哪些心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08 08:47: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肉羹汤和韭菜花

①对很多华北人来说,咸味从韭菜花中来,是最正常的念头,正类皇帝认知中的肉与饭。名与实之间,常常是有距离的。很多时候,说话和听话的人,多是依托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表述;异时异地,那意思便不容易明白。学历史的人,每为此揪心,甚或超过看中国足球。

②话说以前有位皇帝,听臣子奏报说天下大饥,老百姓没饭吃,甚感奇怪,问曰:他们何以不吃臊子肉做的羹汤?后来有红军到了华北,经常缺盐。有同情红军的贫下中农也甚感奇怪,问曰:他们何以不放韭菜花?

③古时的皇帝是名 其实的“肉食者”,生于深宫长于深宫,臊子肉做的羹汤,乃是日常的供奉。故对他而言,肉与饭基本就是同义词。其所表述,正是依托自己的生活经验,实话实说而已。现在的电视剧颇好演义皇帝,剧中的皇帝越来越像革命文艺作品中的政委。即便如此,我们仍很少看见他们年少吃喝时,会被提醒说外面的人并不如此吃喝。

④一般人听到“韭菜花”,直接想到的是某种蔬菜,可以是生的,也可以是熟的;惟对华北一带的很多人,那就是一种用韭菜花制作,味出于盐而几乎咸于盐的佐料。  若听到有华北一带人告诉你什么名小吃不用放盐,切勿往味道偏淡方面想,那多半就是要用韭菜花的;其咸的程度,也不让其他的北方菜肴。

⑤两例其实相近。对很多华北人来说,咸味从韭菜花中来,是最正常的念头,正类皇帝认知中的肉与饭。然而那皇帝被定位为不知民间疾苦的典型,传述于我们认知的历史之中。或者今天的史家已更宽容,我就少见有人抨击当年华北的贫下中农不识我军疾苦。

⑥名与实之间的距离,也反映在其他方面。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个名为《海外赤子》的电影,似乎是表彰留学生爱国的,一度颇有影响。一些没出国的同事之间,逐渐流行“子到海外必赤”之说。那里面,当然有些怨而不怒的意思在。的确,从那时起到今天,从公文到媒体,我们说到留学生回国,几乎总有“放弃高薪聘请”一类的话头,甚少例外。而民间也自有对应,即以为凡回国的留学生,必然是在外国混不下去了;其流行的广度,恐怕还超过官方的高薪说。实际的情形,固可能两皆有之,然也可能是两皆未必。出现这样的状态,也正因生活经验的不同,遂生出差异不小的联想。

⑦有时候,时空的不同,也可能造成名与实的疏离。如所谓“圣诞”,在中国本指孔圣人之生日。在清季学塾里,圣诞亦节,与端午、中秋等同为放假的日期。今则改为西洋之 birthday of Jesus Christ的意思了,且送礼的圣诞老人(Santa Claus)越来越扮演着主角,成为大多数人关于圣诞节的第一联想。  我们毕竟是礼仪之邦,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常经过一番选择和改造。有人类学眼光的人便会注意到:外国人逢圣诞节,必回家团聚;我们如今也过圣诞节,却是大家都外出。城里人那天晚上若碰巧在外,想回家还真要费点周折。这样借其名而用之,反其道而行之,真是充满了创意!如此这般的创意,连我都觉得我们真是“太有才了”,不能不自我佩服。有不少人爱说中国人缺乏创造性,实在是冤枉得很呢。

⑧过去山东鼓词说《孟子》“齐人一妻一妾”章,里面齐人之妻对其夫说:“人生在世,不过是个虚脸。家里的好歹,谁家见来?属驴屎蛋子的,全凭外面光。”不管家里是否穷,只要与场面上的人来往,便有身份。“可知人不在富贵,全在创!创出汉子来,就是汉子。”

⑨“创出汉子来,就是汉子”,此语真是精妙绝伦。历来释《孟子》此章者,无出其右。这里的“创”,颇疑既有本义,也有谐音的“闯”字之义,大体是在“闯”中“创”,以“创”促“闯”,终成“汉子”。一旦成了“汉子”,别人也往往以“汉子”待之。在决定人的行为方面,有时认知的作用超过实际。一般世人,便常常循名而不计实际。可惜现在一些学者和研究者,也不免落入这一窠臼。

【小题1】根据第③段中的拼音填写汉字
名fù 其实
【小题2】根据文意,在第④和第⑦段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举了肉羹汤和韭菜花为例后,为什么还要举“子到海外必赤”之说的例子?
【小题4】下列对文意理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历史的人,揪心人们误解了肉羹汤和韭菜花的意思,甚或超过看中国足球。
B.作者说电视剧中的皇帝越来越像革命文艺作品中的政委,意在表达对如今的电视剧不尊重历史事实的不满。
C.对于“少见有人抨击当年华北的贫下中农不识我军疾苦”的现象,作者不赞同。
D.第⑦段举圣诞节的例子是为了体现中国人并不缺乏创造性。
【小题5】简析以“肉羹汤和韭菜花”为题的妙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郝支书
候发山
那时候郝支书还不是石庙村的支书。他刚从部队复员回来,看到村里依旧一穷二白一贫如洗,乡亲们一日三餐拿咸萝卜当饭吃,他就尝试着把庄稼毁了种植药材。当时大伙儿还等着看他的笑话,没想到,三年后他收获的药材居然换回了一大把票子。这事凑巧被王县长(当时还是镇里的书记)知道了,认为他是个人才,就任命他当了石庙村的支书。郝支书上任没多久,王县长就从镇上调到了县里。
根据镇里汇报的材料,王县长得知石庙村现在已脱贫致富奔上了小康,就想到石庙村走一走,看一看。毕竟郝支书是王县长亲手提拔上来的,如果镇里所言不虚,也有他的一份功劳。于是,王县长便忙里偷闲悄悄一个人来到石庙村。为了摸到真实情况,王县长就在村口就下了车。
当年的泥坑路早已被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代替,不时有打扮新潮的姑娘小伙子骑着簇新的摩托“嗖”的一声从身边蹿过。路两旁依山建筑的民居都是碧瓦重檐的楼房,有的房顶上还支着个炒锅一样的电视卫星接收器。正是暮春时节,不少人家门口的水泥墩子上坐着晒暖的老人,他们穿着整齐,眉开眼笑地交谈着什么……石庙村先前可是镇上出了名的贫困村,年年吃政府的救济。老百姓一年四季指靠着那点贫瘠的责任田,连肚子都打发不住。那时候,家家户户住的都是破窑洞,晚上照明点的是煤油灯……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啊!王县长由衷地感慨着,心里犹如电熨斗熨过一样舒坦。
王县长一脸灿烂地边走边看,忽然看到一处破败的院落。院子里晾晒着衣物,说明还有人在此居住。难道是个五保户?可是石庙村有敬老院啊。王县长①迟疑了一下,便走了过去。推开虚掩的篱笆门,王县长看到有位四十多岁的农村大嫂正在石板上努力揉搓着衣服。这位大嫂一脸沧桑,虽说衣着不怎么样,但浑身上下透出一股清清爽爽的利索劲儿。院子里没有小康之家应有的摆设,倒也干净。农村大嫂发现王县长进了院子,忙停下手中的活计,不自然地笑了笑,算是打过招呼。
王县长和蔼地问:“这是你家还是你娘家?”
农村大嫂对他上下打量了一番,②迟疑地说:“俺家。”
王县长便拐弯抹角地问:“郝支书这人怎么样?”
想不到,农村大嫂脸一黑,说:“这龟孙没良心,他的心让狗给扒吃了。”
王县长当即愣住了,思维在瞬间空白了一下,这可是初次听到关于郝支书的反面意见,虽说石庙村的变化有目共睹,难道郝支书经不起诱惑,也腐败了?意念至此,王县长就直言不讳地说:“别人都说郝支书好,你怎么说他的赖呢?”
农村大嫂灰着脸,黯然半天,才讲出缘由。她说:“邻里壁舍在他的带领下都富得流了油,扒了窑洞盖楼房。俺家呢?别人家都看上了29寸的大彩电,俺家连一台黑白的也没有……”
就是呀,石庙村都小康了,怎么还有贫困户?王县长皱了皱眉头,说:“我看大嫂也不是懒惰之人,郝支书也不帮帮你?”
农村大嫂冷冷一笑,说“他不帮俺也好说,可他是烂花棉籽不打油还沾油,帮俺的倒忙,你说气人不气人?”
王县长呆了一下,说:“帮倒忙?”
农村大嫂生气地说:“俺当年辛辛苦苦拾掇了两亩药材,准备弄俩钱后养殖小尾寒羊。谁知,俺还没把钱焐热,他就动员俺把卖药材的钱捐给村小学,说学校漏雨,再不收拾就要出事。俺的心肠软,经不住他三说两说,就依了……反正俺是软柿子,他想咋捏就咋捏。”
王县长的脸色跌下来:“真有这事?”
农村大嫂气呼呼地说,“俺会诓你?那年村里五保户王二爷犯病躺在家里,等着拿钱治。那龟孙又动员俺捐款,俺就拿出卖鸡蛋的钱给了他十块,他还嫌少……”农村大嫂说着就唏嘘有声地呜咽起来。
岂有此理!王县长愤愤不平,说郝支书的家在哪儿?我找他去!
农村大嫂擦了一把脸上的泪,表情有些别扭,说:“这就是他家……俺是他女人。”
王县长恍然大悟,心说怪不得这个院子瞅着眼熟呢。
郝支书的女人叹口气说:“这些年他为了村里的事没黑没明地操心,家里油瓶倒了也不扶……俺一个人照顾不过来,药材种植也给荒了。从别处捣腾俩儿钱,他也贴到了村里……你说,俺家昨能比得上人家呢?”
王县长心里涌上一股说不出的感觉,鼻子有些发酸。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为改变贫穷现状,毁掉庄稼,种植药材,并获得成功。这说明“他”有聪明的头脑,致富的本领,也是“他”被任命为村支书的原因。
B.农村大嫂说“这龟孙没良心,他的心让狗给扒吃了”,与第三段中王县长的所见所闻形成强烈的反差,并引出下面有关郝支书的“反面”材料。
C.文中两处“迟疑”,①处写王县长在“碧瓦重檐的楼房”中突然看到破败院落的疑惑之情;②处写农村大嫂因自家院落破败羞愧难当的心情。
D.文章塑造了一位大公无私并且有领导才干的村支书形象。但并没有对他做正面的描写,而是通过间接的侧面描写和反面的衬托来塑造人物的。
【小题2】小说中的王县长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情节展开过程中有一种“误会法”,即在文章中有意识地设置误会,到结尾时才点明真相。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的“误会”艺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疑问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提出的问题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其实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例如对比东晋的郭象、支遁与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遁的解释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一般来说,在阅读这类经典性的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本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是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一个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读书时不仅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尽管联想式的阅读不大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先天因素,但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先天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相互结合,互为补充,人们需要弄清哪些领域需要研究型阅读,哪些领域又需要知识型阅读,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左东岭《从知识型阅读到研究型阅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者常将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这般在知识型阅读阶段。
B.研究型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对阅读对象持怀疑的态度,具备质疑的眼光。
C.研究者在阅读经典古籍时,选择几种权威注本进行细读对比,一定会发现问题。
D.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它关注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异同,目的性较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为引导人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着重论述了研究型阅读的三种主要方式。
B.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了研究型阅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C.文章举出郭象等人对“逍遥”解释的例子,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
D.文章在论述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差别的基础上强调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二者是一种互补关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这两种阅读方式缺一不可。
B.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一个人一旦有了质疑能力就能在学术上取得进展。
C.人们在阅读时,要想获得准确可靠的知识,只有精选阅读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说法加以记忆。
D.联想式阅读会有效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如《窦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精忠旗》的满门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的观念。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圆”的亲和与崇尚。
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
由于“圆”相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为“圆根”,称修行到最高联阶段为“圆成”,称涅槃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大美”和“至美”来解。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要算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个“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由悲转喜、由缺为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即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内容表述,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即使不可能在现实中体现,也可能在梦境中显现。
B.“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并且在宋代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其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尚“圆”观念有关。
C.“大团圆”审美心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在其影响下,中国的悲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
D. 《窦娥冤》等中国戏剧,如果没有“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这一类“大团圆”情节,就不能产生更加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以中国古典戏曲为例,重点论证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B.文章第二段从对自然的观察认识和农业收成多寡的影响因素揭示华夏先民亲和崇尚“圆”的原因。
C.文章最后一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大团圆虽然使中国古典文学领先于世界,但也遏制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D.文章整体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文章的主体内容阐述了“大团圆”审美心理的文化根源以及“圆”的哲学、美学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四季的往复、日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中,智慧的华夏初民逐渐抽象出“乾为天、为圆”的
先进观念,对天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圆”的崇尚与亲和。
B.《精忠旗》的满门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和申冤昭雪、孤儿报仇一样,都是“大团圆”这种传统审美心理的表现。
C.“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二人相爱却无法在一起,双双为情而死。结局为二人化蝶双飞,这也是讲究“团圆之趣”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D.《窦娥冤》等中国戏剧,如果没有“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这一类“大团圆”情书,就能产生更加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文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现在的人本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而根本不知道它原来是中国文化的土特产。在中国文化中,西周以来就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而西方在公元以后奠定的是以神为本的文化,直至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高举起人本主义的旗帜,启发人不要做神的奴隶,要做人自己。它的思想之一是古希腊罗马文化,而更重要的是16世纪以后传教士们从中国传回去的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
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重点就在于人不是听外在的力量、命运主宰的,不是神的奴隶,而是要靠自身德行的提升。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决定人的命运的根本因素是人自己的德行,是以“德”为本,而不是靠外在的“天命”。
中国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大学》的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个“明”是发扬光大,第二个“明”是形容这个德是光明正大的。每个人都有明德,我们要把它发扬出来。《大学》还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中间修身是关键,所以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自我德行的完善和提升,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认识上,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实践上提升自己。
为了不断提升自我的德行,就必须防止物欲的引诱和腐蚀,人不能成为物的奴隶。先秦末期的思想家荀子在书里记载了一句谚语:“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意思是说,君子能够控制和管理物,而小人会被物控制住。《管子·心术》亦云“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人如果放纵自己,对欲望无止境地追求,就会被物控制住,丧失自己的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而成为物的奴隶。随着科技的发展,受“科技万能”思想的影响,人类喊出了“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为了满足贪欲,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改造异化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这使人沦落为物欲的奴隶,也使人本主义逐渐被异化为人类要去主宰天地万物的“人类中心主义”。
中国文化中的第二个重要传统是“以天为则”。人绝对不能去做万物的主宰,相反,恰恰是要向天地万物学习,道法自然。天地有很多品德。我们看到天地从来没有因为喜欢不喜欢而舍弃一些东西,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也是光明普照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地是这样地广大无私,包容万物。天地又是非常诚信的。《中庸》里讲“诚者天之道也。”我们观察天的变化之道,看到春夏秋冬四时是没有差错的,这就是诚。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也就是说,人道是从天道学来的。天道是诚,所以我们人人也要诚。很多人说中国的文化讲的是“天人合一”,其实更准确地说应当是“天人合德”,即人与天在德行上的一致。
(选自《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先于西方文化产生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它是中国文化的土特产,对西方文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B.西方传教士将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带回欧洲,引发启蒙运动对神本主义的批判,启发人们不做神的奴隶,而要做人自己。
C.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德”为本,即决定人命运前途的根本因素不是外在力量,而是人自身德行的好坏。
D.人内心是具有美好品德的,修身就是要人在思想上、行动上、实践上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我的德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要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的人,就不应该被外物所控制,不能被物欲腐蚀,否则会丧失品德。
B.“人类中心主义”将“人本主义”异化,使人类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随心所欲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主宰天地万物。
C.中国文化强调人要向天地万物学习,人类不能去做万物的主宰,而是要尊重事物的本然状态,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
D.天地包容万物不因喜好而偏私,四时有规律地更替不因喜好而偏废,这是天地以诚待人的体现,更是我们要学习的美好品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人本主义高扬人类理性的独立、自主,这种精神与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B.人要保持品德,就要警惕物欲的腐蚀,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的是人的自我管理,是向内的管住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C.“以人为本”主张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道法自然;“人类中心主义”则主张人决定一切,自然万物都要听从人的主宰。
D.中国文化特别注重修身,古人不论是做学问,还是治家理国,都是以自我修养的完善和提升为根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