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综艺节目需注入更多文化价值
近期,《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以优异的表现,在收视率和口碑上都双线飘红。然而,这股被称赞为“清流”的文化综艺节目热潮,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将要开启中国综艺节目的多元化格局?文化综艺节目走红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其原因深植于我国综艺节目近30年来的内在演化脉络中。
从1990年代初开始,我国综艺节目大致经历了港台综艺模式、欧洲综艺模式、韩国综艺模式三个阶段。在上世纪90年代 ,与《综艺大观》同期的《正大综艺》,是内地引进港台综艺节目模式的发轫。1999年,也是我国综艺节目自身发展周期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当年,所有省级电视台的综合频道陆续全部“上星”,由于成本高、竞争压力大,综艺节目迅速成了各省级卫视的救命稻草。这一阶段以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为代表,包括央视后来的《幸运52》《非常6+1》等。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是省级卫视电视综艺节目中最早的成功案例,中国社会第一次出现因为家庭内部代际审美趣味差异而争夺电视遥控器的社会文化现象。而第二个阶段,是以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从欧洲引进的选秀综艺模式。至于第三阶段,则是主要来自韩国的诸如《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室外真人秀模式。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的快速发展,普通观众的眼界被迅速打开,第一阶段以《正大综艺》等为代表的港台综艺节目模式很快过时。然而,尽管以综艺节目为代表的我国广电行业在第二、第三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隐忧。以流行歌曲选秀类综艺模式为例,无论是标榜唱功技巧的《中国好声音》,还是自恃可以推陈出新的《中国好歌曲》,抑或是主打怀旧牌的《我是歌手》等综艺节目,在种种的炫技、励志、煽情的背后,还有多少流行歌曲表达出了歌唱者对人生、对命运、对社会的理解和感悟?还有哪一首流行歌曲能够像20世纪那样,被全社会广为传唱并经久不衰?
正是由于《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选秀式的欧洲综艺节目模式的最大缺点是规则相对死板,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角色,选手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和这个阶段相比,第三阶段的《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室外真人秀综艺节目模式则有相对更大的发挥余地,这一类综艺节目模式近年来也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只不过这一阶段的综艺节目模式,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呈现出了同质化、过度娱乐化的趋势,并在时下引发了大牌艺人的天价薪酬的争议。当前,一线明星参与录制一季综艺真人秀的收入至少都在3000万元左右,也就是每集综艺真人秀的薪酬不低于200万元。
以上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爆发的基本背景。和此前的三阶段的综艺节目模式不同,近期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看成是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历程的第四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我国不得不探索原创综艺节目模式的阶段。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始,我们的综艺节目模式开始探寻中国观众的基本价值认同,试图从我国传统的文化资源、文化遗产中探索可持续的空间。文化综艺,这种“接地气”的综艺节目模式,既不像港台综艺模式的“嘻嘻哈哈”,也不像欧美选秀综艺模式的“条条框框”,更不像韩国综艺模式的“大喊大叫”,在情感结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上与当下的普通观众更为贴近;同时由于有大量普通人的参与,也没有继续助长大牌明星天价薪酬的恶劣风气,自然受到了持续的热捧。但面对文化综艺节目这股“清流”,我们依然还不能过于乐观,以我国目前文化工业的平均发展水平,在编剧、分镜师、剪辑师等一系列相关环节上,还是相对薄弱,还不能在较为丰富的层次上满足普通观众的文娱需求。在这个意义上,这一波文化综艺节目的原创探索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的综艺节目模式才能够当之无愧地被冠以“中国”字眼。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当前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无论从收视率还是口碑上来看都处在前列,被誉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开启了中国综艺节目的多元化格局。
B.室外真人秀综艺节目模式克服了规则相对死板,选手发挥的空间有限的缺点,在近年来爆炸式的增长中也引发了天价薪酬的争议。
C.目前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历程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第四阶段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D.这是一篇评论性文章,主要探讨了综艺发展实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告诫当前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不要昙花一现。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伴随我国综艺节目近30年来的内在演化发展,出现文化综艺节目走红的现象是一种必然,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深受观众好评。
B.在以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港台综艺模式阶段,中国社会出现因为家庭内部代际审美趣味差异而争夺电视遥控器的社会文化现象。
C.《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韩国综艺模式虽然因为有相对更大的发挥余地受到观众追捧,但也开创了大牌明星天价薪酬的恶劣风气。
D.只要加快我国目前文化工业的平均发展水平,满足普通观众的文娱需求,中国的综艺节目模式就能够当之无愧地被冠以“中国”字眼。
E. 这篇新闻报道比较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段首先分析了综艺节目前三个阶段失败的原因,最后提出现阶段如何解决问题。
【小题3】(小题3)你认为我国目前文化类综艺节目飘红不要陷入昙花一现的状况,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20 08:35: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麦浪,麦浪
①给你讲一讲麦浪的故事吧。麦浪其实是没有故事的,我只记得有两句诗歌,“三月轻风麦浪生,黄河岸上晚歌平”。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诗人的诗,他们写过不少关于麦浪的诗句。有一个现代诗人写过大量与麦子、麦穗、麦浪有关的诗,有人戏称他为麦子诗人,可惜后来他卧轨自杀了。如今,村庄和麦香、黄金与白马的诗歌时代也已过去,所以就不打算和你谈关于麦子的诗歌了。
②可是关于麦浪我又能编造出什么故事来?你知道我是个拙劣的故事家,连个笑话也讲不好,可是在你告诉我你没见过麦浪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我便蠢蠢欲动,想给你讲个故事。你没见过麦浪,不等于没见过麦苗,没见过麦苗,可总见过麦子吧,没见过麦子也没关系,我可以告诉你,你吃的面粉做成的食物就于麦子——关于麦子我只能告诉你这些了。但是麦浪的秘密你是不知道的,这让我有些神气起来,对于一个在麦田里举过镰刀的人来说,编造一点和麦浪有关的故事还是有生活基础的。
③麦浪我也仅仅见过一次。在我十几岁的一个清晨,天还没亮我就在屋内听到院子里奶奶寻找镰刀的声音。奶奶那时候老了,变得啰嗦和唠叨,她出入于东屋、锅屋、偏房、走廊,踮着小脚搬来椅子踩着够到门楼上,那些散落在各处的镰刀被她叮叮当当地扔到院子中央。院子里的自来水管响了一会儿,然后响起磨镰刀的声音,奶奶一边磨镰刀,一边埋怨镰刀锈了,才一年没用,怎么就锈得这么厉害。她还埋怨我和妹妹,这么晚了,怎么还不起床。麦子该割了,雨水刚下过,太阳太毒,再不割麦子就熟掉头了。
④我和妹妹、奶奶三个人站在了清晨的麦田边,太阳在背后大大的,还是蛋黄的颜色。大片大片的麦田中寂寥无人,奶奶开始埋怨天气,凭借她的记忆,她很有把握地认为已经到了收割麦子的好时候。可是到了麦田边,还是发现我们来早了,很多麦穗还是青色的,很多麦叶也是青色的,我想那在穗子里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麦粒,也是青色的……奶奶说,怎么办,来都来了,把麦子割了吧,麦粒已经灌完浆了,割下来放在田里晒一天,麦粒就熟了,再也不能等了,等到下一场大雨,刮一场大风,麦子就全烂在田地里了。
⑤在我弯下腰左手刚刚握住几棵茎叶冰凉的麦子时,一阵风从背后凉凉地爬了过来,紧接着像有人在背后推了我一把,我不禁站起身挺直腰来抵抗风力。我目光所及之处看到的景象让我惊呆了:整块麦田像海浪那样波动起来,整块麦田成了一块巨大的绿色绸子,像是有人在远处不停地用手抖动着它,而且抖这块绸子的人不止站在一个方向,东南西北都有,因为我看到麦浪在随时变换着方向,像是有个顽皮的巫婆穿着她那巨大的斗篷在麦田里左冲右突……
⑥风揭穿了麦田内部的秘密,麦浪起伏处,隐约可见各类瓢虫从麦体的中间展翅飞起,把蛋生在了麦子深处的鸟惊厥地射向了高空,在天上盘旋鸣叫,我还记得那鸟鸣叫的声音,“布谷,布谷,不哭,不哭”——这是一些更小的孩子的说法。当然,在麦子根处,也是偶尔可以见到田鼠和蛇的,这个时候就要握紧镰刀,防备它们从你的脚下窜过去。麦子本来就是有香气的,你没到过麦田,相信你也能通过想象有所了解。单纯的麦田,香气是潮湿的、浓郁的、带着一点点青草的腥气,可麦浪荡起时味道就不一样了,这香味里掺杂了一点点泥土的味道和各类虫子飞起时带来的虫体味……
⑦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麦浪的话,也许我只能用“狂野”了。你能了解一个少年站在田野中间,站在天与地中间被风吹荡着的感觉吗?那一瞬间整个世界没了别的人,也没了别的植物,他的眼睛里是大片大片的麦子在舞蹈,千千万万株麦子。它们有的粗壮,有的细弱,可在风来时它们都仿佛一下子鼓足了勇气,尽管是倒下的姿态,可仍然能令人震惊地看到它们想拔地而起的愿望。风是它们的摇滚乐呐。麦子也有疯狂的时候,那一刻它们大概忘记了自己是人们的食物,那一刻它们身上具备了某种灵性,但我相信它们不是出于即将被收割的恐惧,而是在生命最辉煌时集体参与的一次朝拜。
⑧麦浪起伏,一个少年的懵懂被惊醒,在这“狂野”的麦浪前,我觉得自己渺小得像只七星瓢虫,我摘掉了黑框的眼镜,麦田在我眼里清晰无比。麦子对我敞开了怀抱,让我看到了它们打开的内心——麦子像我一样几乎具备了脆弱和坚强两种性格,这种心灵深处的认同感,让我举着闪亮的镰刀向麦田深处走去。麦叶划动着我的裤管,纠缠着我的双腿让我行走艰难,可这阻止不了我试图在麦田里奔跑的想法,只有奔跑,才能让我感觉自己也是一株麦子。沉睡过一个冬天,被雪覆盖了一个冬天,等到春天来临,雪像眼泪一样渗到土地深处,那眼泪带来营养,麦子遇到温暖的风就会疯长起来。如果五月、六月的时候,经过风吹日晒,用手指测量,你会发现,几乎每天麦子都会以一个指头那样的速度生长,等它生长得足够高,经历过几场大风大浪之后,也就到了它生命的尽头……
⑨也许我这么说是错的,麦子的生命是没有尽头的,它在我们的身体里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我怀疑这些年吃的麦子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因为我再没从中尝出风暴的味道。随着麦浪起伏过的麦子,它的内心会更成熟和沧桑些吧……
⑩这就是我给你讲的麦浪的故事,它其实不算一个故事,因为连我都忘记了麦子什么时候成熟,什么时候收割,我们住的城市里看不到一株麦子,那些麦子在遥远的地方……
(取材于韩浩月的同名散文)
【小题1】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拙劣:读作“zhuō lüè”,笨拙而低劣。
B.蠢蠢欲动:这里可以换成“跃跃欲试”。
C.寂寥:寂静空旷。“寥”第4笔是“ㄱ”。
D.懵懂:形容年少无知,不懂事的样子。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作者因为一个诗人自杀导致他不得不放弃谈诗的打算转而去编故事。
B.第②段,务农的经历既是作者傲视他人的资本,也是他从事创作的生活基础。
C.第④段,奶奶因为记忆力衰退,所以误判了收割麦子的时间,令人十分气愤。
D.第⑨段,历经风暴洗礼后故乡的麦子更成熟,以另一种方式活在我的生命里。
【小题3】动词在描摹事物方面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请从文章⑤⑥两段中任选两个动词分别加以赏析。
【小题4】在第⑦段中,作者用“狂野”一词形容麦浪,请依据⑤-⑦段的内容,解释“狂野”的含义。
【小题5】文中说“麦子像我一样几乎具备了脆弱和坚强两种性格”,既脆弱又坚强,是许多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人物的经历加以分析。
(《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春节假期的中国电影市场引起了全球高度关注。彭博社指出,中国电影市场春节期间创下新的票房纪录,这是因为“中国本土影片的品质和口碑成为最重要的票房保证”,中国本土电影力量正在代替好菜坞主导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美国《洛杉矶时报》指出,春节期间,中国电影票房收获创纪录的9.46亿美元,同时打破了单日总票房最高、单日观影人数最高和单部电影单日票房最高的三硕纪录。中国国产大片主导节日电影市场,

进一步打破了好菜坞在中国这一世界第二大票房市场吸引力强大的看法。外国电影产业人士也会看到,春节期间中国国产电影品质明显提升,这种趋势可能会给国外影片造成压力。

(摘编自“猫眼电影”2018年02月26日)

材料二:

材料三:

2月28日,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全球电影行业瞩目的焦点,仅仅1个月时间,中国电影市场就突破了100亿元票房。除夕至大年初六,全国电影票房突破57亿元,题材类型丰富的影片为2018年的春节增添了浓厚文化氛围。

世界电影史上,还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有过这样的发展速度。2012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170,73亿元,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影市场……2017年,全国电影票房逼近560亿元。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油门从来没有松,不断扩大的产业规模,给那些动輒认为“中国电影到了天花板”的论调以有力回击。

或许票房还不足以说明一切。全球电影市场上,好策坞的影响力无人不晓,每一年,好菜坞电影都占据着全球70%以上的票房。但在中国市场,多年以来,国产电影却始终保持着50%以上的市场份颜。

市场份的较量终究是文化话语权的较量。中国电影的迅速崛起,中国电影在本土市场优势地位的坚挺,不仅意味着中国的民族电影工业正在改变着世界电影格局,更意味着以中国电影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审美体系,正在积极地为世界电影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中国电影还有更宏阔的市场空间等待开掘。随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电影人才的成长,他们对广袤的人生和生活的进一步探究,中国电影与观众心灵的共振也将越来越强烈。从这个意义上说,单月票房100亿元的世界纪录,不仅是一个里程碑,更显示出中国电影不断向上的姿态。

(摘编自《100亿!中国电影向上,再向上!》,2018年03月0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13年至2018年,我国影院春节档的票房总额逐年增加,六年间增长近八倍,已经高达57亿元。
B.我国影院春节档票房总额增速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最低的年份是2017年,增速具有波浪式起伏的特点。
C.无论是一线、二线城市的,还是三线及以下各类城市的影院,春节档票房都呈现出逐年不断上升的趋势。
D.我国影院2018年的春节档票房中,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票房增长最为明显,已经占据全部票房的一半以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2018年春节期间,中国电影市场屡创佳绩,刷新了三项世界最高纪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票房市场。
B.春节假期的中国电影市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在彭博社看来,品质和口碑使中的本土电影已经主导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
C.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已经创造了世界电影史的纪录,电影产业规模仍在不断扩大,这有力地回击了那些看衰中国电影的论调。
D.市场份额足以说明一切。国产电影多年来始终保持50%以上的市场份额,可见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中占有优势地位。
E. 作为东方文化和审美体系的代表,中国电影越来越具有文化话语权,这会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自己的贡献。
【小题3】我国电影继续向上的动力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D.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C.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D.《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