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雪窗帘
迟子建
一进腊月,火车就拥挤得要爆棚了,盥洗室也被无座的乘客占满。天已黑了,列车的玻璃窗上蒙着霜花。有淘气的小孩子为了看窗外的风景,就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那声音“嚓嚓”响着,就像给鱼剐鳞的声音。
一个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她在车厢的过道里一遍一遍地吆喝:“还有没有没换票的?”见再没有旅客回答,就走了。
坐在下铺靠窗位置的是一个老女人,她大约是不常出门的,像小孩子一样用指甲刮开车窗上的霜花,不停地朝外张望着。
一个胖乎乎、醉醺醺的中年男人说他要睡觉,让老女人赶快让开。
老女人说:“这是我的铺,你咋让我走呢?”胖男人说:“这是我的铺,我刚刚补的铺!”
一个吸着烟的男人提醒老女人:“你再看看你的票,是不是这个铺的?”
还有的人说:“你是不是从票贩子手里买的假票啊?”
老女人很委屈地说:“这票是我闺女早晨四点钟上火车站排队给我买的。”说着,从裤兜里掏出票来。她的票是这张铺位的,可是,她没有跟列车员换票,所以她的铺被当作空铺卖给了别人!大家把她犯的过失说给她听时,她几乎要急哭了。
酒气熏天的胖男人用轻蔑的语气说:“连火车都不会坐,出的什么门呢?”
那个吸烟的男人对新来的铺位主人胖男人说:“哎,跟老太太说话客气点,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出趟门容易吗?”
“你想当雷锋是不是?那行啊,你把自己的铺让给老太婆睡不就行了么!”胖男人咄咄逼人。
“你这人怎么这么说话呀?”吸烟者掐灭了烟,跃跃欲试地朝胖男人挥舞了一下胳膊。
“怎么着?是不是过年回家没什么带的,想挂点彩回去呀?!”胖男人挑衅地说:“过来呀,老子成全你!”
“你们可别因为我打架啊,这大过年的,把谁打了都不好。”老女人起身拉住胖男人的毛衣袖口说。
那个女列车员过来了。她对老女人说:“这事情怪不了别人,我喊让乘客换票,嗓子都要喊破了,大家都能证明吧?你不换票,火车开出半小时后,就等于放弃了对这铺的权利。这铺属于人家的了。”
老女人可怜巴巴地说:“那我这票就等于作废了?”
“作废倒不至于,不过现在卧铺都满员了,你只能坐着了。”
“那我上哪里坐着呀?”她颤着声问。
“坐边座上吧。”列车员说,“没别的办法了。”
“它立着我可怎么坐呀?”老女人的话引来一片笑声
女列车员一伸手把那弹簧座拉了下来,说:“这是可以活动的座,你要是一起身,它就自动立起来了!”
胖男人一头钻进了被窝,人们都对他投以鄙夷的目光。
先前与胖男人险些大打出手的那个吸烟男人很同情地看了老女人一眼,说:“唉,可惜我买的是上铺,您也爬不上去,要不我就让给您去睡得了。”
老女人说:“不用,你们年轻人觉大,你去睡吧。”
这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说:“我是下铺的,我能爬到上铺去,你让老太太睡我的铺,我睡你的不就把问题解决了吗?”
那个吸烟男人连连摆着手说:“你这么大岁数了,我可不能让你到上铺去!”
“别说爬个上铺了,就是让我上树都没问题!”老人拍着胸脯保证着。
“哎,那可不行,万一你有个闪失,我可负担不起!”那人的脸涨红了,他急忙说自己拉肚子,得赶快上厕所,逃之夭夭……
天逐渐地亮了,经过了一夜寒冷的旅行,车窗积满了厚厚的霜雪,所以即使它没有挂窗帘,却仿佛挂了似的,那是一幅严严实实的雪窗帘。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淘气的小孩子“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的声响“就像给鱼剐鳞的声音”,折射出人们内心的烦躁,烘托列车拥挤的混乱氛围。
B.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它交代了“老女人”买了卧铺票却没有铺位的原因,也为后面矛盾的展开作铺垫。
C.作者文笔朴实,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在春运这一特定环境下的火车车厢中相关人物的各种表现,铺展和透视了世事百态,引发读者的深思。
D.“老女人的话引来一片笑声”,这是乘客对老女人的肆意嘲笑,与乘客形成对比的是善良的女列车员,她告诉老人去边座坐,并教给她坐法。
【小题2】请分析小说标题“雪窗帘”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请结合社会生活,谈谈作者创作“吸烟男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31 02:3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关于精神

李书磊

①初夏季节,日里夜里总传来孤单而嘹亮的鹧鸪声,在这热风冷雨的无赖光阴中乱人心肠。“唯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鹧鸪在中国古诗中是感伤的象征,声声鹧鸪曾唤起一代代文人的多少愁怨。认真追究起来,中国古文学对我产生过最深刻影响的精神不是别的,而是感伤。喜或者怒最多只是入心而已,感伤却能彻骨。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诗经》到厚地高天、痴男怨女的《红楼梦》,至少在我初涉人生的少年时代,是这一以贯之的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

②当然,最使我倾心的还是那不知出处的《古诗十九首》。唯其不知出处,那些文字才更显得神秘,有一种天机般的意味,“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人生苦短、天地苍茫的痛楚不时地袭上心头,使那无所依凭的凄凉与空虚挥之不去。教科书里说《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人生的自觉”,我觉得这断语下得贴切。好像是过去的人们一直都没心没肺却也兴致勃勃地存在着,去打仗,去婚嫁,去种去收,去生去死,至此才猛地恍然大悟,发现了人的真实处境,不禁悲从中来。从此这感伤情绪就一发而不可收。后世的感伤文人我最喜欢的有两位,一是李后主,一是秦少游。他们把《古诗十九首》那种无缘无由、无端无绪的感伤具体化也情景化了。李后主丢失了江山,秦少游丢失了爱人,这种人间最根本的丢失使今生今世变成了他们的伤心之地。李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与秦词“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同样美丽的句子正可以互相印证。我们看出这种感伤既是他们对人世的控诉,又是他们在人世的寄托。他们经由这种感伤与人生生出了斩不断的纠缠,他们玩味甚至珍惜这种感伤就像珍惜与生俱来的病痛。这是怎样的孽缘啊。感伤的文人对人世必有的丢失总是耿耿于怀,对人生必有的缺憾不能报之以坦然;然而他们不安于生命的定数又无可奈何,他们对世界有太强的欲望却只有太弱的力量,他们既不能战胜世界也不能战胜自己。这正可以说是一种孱弱和病态,这种病态对于少年人却有无法抵抗的传染性。我那时候对感伤一派真是入迷得很。

③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是因为生命个体所秉承的趋向健康的自然机缘,我的这种感伤病在某一天霍然而愈。我对李后主和秦少游再也没有那样强烈的共鸣了。我转换了兴趣,竞喜爱起了苏东坡的达观。苏东坡_____在怎样失意的情况下,_____能保持心情的平和,能欣赏身边的风景。他在赤壁赏月,在西湖种柳,一派诗心;贬谪黄州他能“长江绕郭知鱼美”,贬谪惠州他能“日啖荔枝三百颗”,对生命的喜悦甚至表露为这样直接的口腹之快。他放弃了对生命的无限欲望,放弃了那种“非如何不可”的悲剧感,随遇而安,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伤害他。他总能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总能保持生机的充盈。他知道怎样在这大不如意的人世间保护自己。这种自我保护的心怀被后人誉为“生活的艺术”。这种“艺术”同样在诸种坎坷中保护了我,使我平安度过了生于人世难免的一次次危机。

④然而,到了今天,我在这青春将逝的而立之年,夜半醒来我突然感到一种大惶恐。我要一直这样平庸而快乐地活下去吗,直到暮年?在这青春将逝的时候我突然对青春有了一种强烈的留恋,突然生出一种要抓住青春、抓住生活的强烈冲动。

⑤我不要感伤但我要唤醒那占有的欲望,不要达观但要保持那种顽强的力量。我发现我内心真正向往的乃是那种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那种对人类悲剧命运了悟之后的承担。我想起了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内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也是一种感伤吗?这是英雄的感伤,这是苍凉。这也是对人类命运的屈服,但这是恪尽人力之后的屈服,这种屈服中包含着人类不可折辱的尊严。我从中受到了莫大的感动,我想我要记下并且记住这壮年的感动。

【小题1】作者在第①段末说“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有毒”与“甜蜜”是否矛盾?结合第②段内容,分析其理由。
【小题2】第③段空格处应填的关联词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由鹧鸪啼叫引出下文,突出中国古典文学对我产生最深刻影响的是感伤精神。
B.作者欣赏苏轼的原因是他坦然达观,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总能保持生机的充盈。
C.作者认为曹操的《短歌行》表达的是一种英雄的感伤,也是对人类命运的屈服。
D.作者在感伤、达观和英雄情怀的比较中,最终表达了对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的选择。
【小题4】文章通篇引用古诗词,丰富又准确,请从结构内容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小题5】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古典文学对我们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结合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诗文名句,谈一谈对你精神世界的滋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个人属性中,学习成绩、城市户口、东部地区、一二线城市正向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年级对网络素养的影响为负向。数据显示,初中生的网络素养水平高于高中生。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也显著提高。东部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的青少年网络素养出现“凹陷”状况。以城市来看,一线城市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水平最高。从性别上看,在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方面,女性青少年优于男性青少年;在网上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男性青少年优于女性青少年。
在家庭属性中,上网设备数量、与父母亲密程度、与父母讨论频率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双亲居住,对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能力的提高有显著影响。随着家长对青少年上网行为干预频率的提高,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显著下降。与父母讨论的频率越高,青少年在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的能力越高。
在学校因素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与青少年网络素养呈正相关。数据显示,学校开设有关网络(信息)素养课程对青少年的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以及自我信息控制有显著的正影响;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越高,青少年网络素养越高。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有待提升》)
材料二:
未成年人在家上网的比例最高,且从81.1%增加到94.6%,网吧上网比例从37.6%下降到17.7%。这与青少年整体上网地点分布的变化趋势相同。从网络接入方式看,手机上网使用率从63.0%上升至81.2%,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从75.0%下降到70.2%,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相比于传统的PC(台式机)工具更加适用于碎片化的场景,未成年人更加青睐高度自由化的手机终端,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PC时代或许将没落。在使用行为上,未成年人的搜索引擎使用率有大幅提高,已经从70%左右提高到了85%左右,网络游戏和论坛使用率出现了同步下滑趋势,但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仍然处于69.2%。笔者认为:将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看作洪水猛兽是不合理的,只要进行健康的引导,不失为缓解学习压力和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网络购物使用率从16.1%增加到了43.9%,超过4成的未成年人有网购行为,这其中也包括一定的非理性购买行为,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网购的现象层出不穷,这需要家长、电商、政府的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以保护未成年人网购权益和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
(摘编自《青少年网民群体特征与上网行为的动态变迁》)
材料三:
“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 单位:%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信息获取
搜索引擎
73.9
84.7
82.3
84.1
80.5
81.6
86.6
网络新闻
72.0
70.1
61.8
-
-
73.8
74.5
交流沟通
博客
68.6
74.1
71.9
65.0
76.7
44.4
37.6
即时通信
77.0
82.6
86.0
85.1
91.1
93.0
92.4
社交网站
50.9
62.0
57.7
55.6
45.7
-
-
电子邮件
56.2
55.0
47.2
46.3
37.6
37.8
34.5
论坛
31.7
34.9
25.8
30.7
21.4
21.1
18.0
网络娱乐
网络音乐
88.1
85.1
81.2
82.8
83.7
77.5
80.2
网络视频
67.0
66.6
66.8
66.4
72.9
69.4
75.4
网络文学
47.1
48.1
44.4
46.9
45.0
46.9
44.6
网络游戏
77.2
74.8
72.9
68.4
65.7
64.3
66.5
商务交易
网络购物
26.5
32.9
36.5
45.2
50.0
56.9
61.3
网上支付
22.9
27.8
31.9
41.6
39.0
48.8
62.0
 
(摘自《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注)“娱乐、沟通”是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主要上网动机,青少年对于网络新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QQ、微信等即时通讯网络软件迅速快捷的优势也是电子邮件、博客使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这能够有效满足青少年即时交流和学习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很多家庭都给子女更多的零花钱。
【小题1】下列对“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信息获取方面看,网络搜索引擎使用率明显要高于网络新闻使用率,这与青少年的主要上网动机“娱乐、沟通”有关。
B.从商务交易方面看,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使用率整体呈增长态势,原因之一是很多家庭为子女提供了经济基础。
C.网络视频使用率整体呈增长势头,是由于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能够满足青少年即时交流和学习的需要。
D.在交流沟通方面,即时通信使用率保持在高位且整体呈增长态势,原因就在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个人、家庭、学校三方面分析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因素;材料二从上网地点、接入方式和上网行为等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变迁。
B.在使用行为上,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这表明:网络游戏是未成年人缓解学习压力、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
C.手机上网使用率上升,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下降,这是因为智能手机比PC工具更适用于碎片化场景,更受未成年人青睐。因此,PC时代或许将要没落。
D.要防止未成年人进行非理性网购,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就需要家长、电商、政府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
【小题3】家庭和学校在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方面分别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军宴
朱胜喜
作家终于登上了南海深处的这座小礁。他头发蓬乱,脸色煞白,嘴角还沾着刚刚呕吐过的秽物,看上去狼狈不堪,完全没有了知识分子的斯文。
他是从北京来驻地采访的。在结束了驻地采访之后,他坚持要到海礁哨所去体验生活。驻地首长拗不过他,只妤派一艘小艇把他送上这个礁。
小艇一离开海岸,他就后悔了。完全没有泛舟昆明湖的舒适感觉,在茫茫大海上,小艇时而左摇右晃,时而上下颠簸,他的肚子里一阵阵翻江倒海。不一会儿,作家就彻底“交开了公粮”(水兵把晕船呕吐戏称为“交公粮”),真正领略到了大海的威力。
小艇颠簸了三个小时,作家也交了三个小时的“公粮”。总算是上了礁,但他已是两腿发软,浑身无力。
礁长看到作家遭罪的样子,忙示意炊事员赶紧打点水给作家擦擦脸,漱漱口。炊事员听到礁长的吩咐后,愣了好一会儿才转身进了厨房。
过了一会儿,炊事员端来了小半脸盆清水搁在作家面前,一只手还端着一杯漱口用的
水,然后小声地对作家说:“您先洗脸,再漱口,记得把漱口水吐在脸盆里。”
作家望了望炊事员,很是不解,但还是按他的话做了。
洗漱完毕,作家正要将用过的水倒进大海,炊事员慌忙走上前端过了脸盆,说:“我来,我来。”说着端起水走进厨房。
过了好一会儿,作家的身体才恢复过来。在礁长的带领下,开始参观整个哨所,他们先来到战士们的文娱活动室。屋子虽小,但打扫得很干净,小凳子摆得整整齐齐,墙上贴着战士们自己画的画,还挂着吉他、二胡等乐器。一个小黑板上写着《战士第二故乡》的歌词。他们又来到战士们的寝室,一样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一条标语映入作家的眼帘:“枕着涛声入睡,迎着霞光上岗。”作家十分佩服战士们的文采。
礁长又领着作家来到厨房,里面的炊具、餐具也都摆得整整齐齐。两位战士正在忙着准备午饭。礁长对两位战士说:“做好点啊,今天有客人,是军宴。”两位战士高兴地答应着并向礁长、作家敬礼。作家看见他用过的那半盆水,竟放在桌子上。
他们又绕着整个礁转了一图,才回到哨所。
开饭了,一菜一汤主食馒头。菜是罐头午餐肉,汤是罐头蘑菇汤。盘子里的馒头一个个都咧着嘴,让人想起久早不雨的大地,又让人觉得是一个人在大笑。作家夹了一块罐头肉放进嘴里,感到味道不对。很想吐出来,但还是忍住了。大概是罐头在高温下放得久了,失去了原有的香味吧,一种说不清楚的怪味让他难以下咽。但看看战士们,一个个吃得有滋有味,尤其喝汤时,一小口一小口地啜着,像是在品尝玉液琼浆似的。于是他鼓起勇气硬生生地咽了下去。
他硬着头皮吃完饭,虽然只吃了半个馒头,喝了一小碗汤,却吃得大汗淋漓,衣服湿透
却不好意思再要求洗脸。礁长看出了他的意思,对炊事员说,再开点水给作家洗把脸。炊事员支支吾吾,最后说,已经没水了。
“水呢?”礁长问。
上次补给船出了故障,只送来了半罐水。”炊事员说。
不行就让作家用刚才用过的也行啊。”礁长说。
炊事员又支吾了半天,最后说:“那半盆水今天中午做饭已经过滤后用完了。”
礁长看看作家,一脸的尴尬。说:“实在对不起,让您受委屈了。”
作家看看礁长,再看看战士们那一张张黑黑的脸,禁不住热泪盈眶。
哽咽了半天,他终于说:“我真的明白谁是最可爱的人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作家上礁时的狼狈模样,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凸显了岛上环境艰苦。
B.小说通过对战士们的文娱活动室和寝室环境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着的乐观精神。
C.小说中的不少细节描写颇见作者匠心,比如那盘干裂的馒头,既能暗示岛上用水匮乏,又能表现战士们的高尚精神。
D.小说从作家、礁长、炊事员、战士等不同角度,展示了礁上交通不便、生活艰苦,表现出南海守礁官兵的平凡和崇高。
【小题2】小说虽然到最后才揭示了“缺水”这一事实,但前文已埋下了不少伏笔。请至少找出三处,并说说这样设计情节有什么有好处。
【小题3】小说题目叫“军宴”,这个题目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从漫长的农耕文明中走来,然后快速步入工业文明的,因此,深刻认识农耕时代与工业时代在文化上的差异,努力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相融相通,在融通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无疑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农耕时代,其主体是立足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农耕文化。农耕时代生产生活方式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土地具有稳定性,土地生产的过程同样具有循环式的稳定性,何时播种、何时施肥、何时收获,年年如此,无需月月创新、年年变革,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特征。
农业生产是靠天吃饭的。这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天人合一”思想,其副产品则是对天地以及土地主的依赖顺从意识。与“天人合一”思想相联系,天地包容万象的博大胸怀和普惠万物的无私大爱,给人以德性上的启迪。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道家的法自然之德,都可以说是源于天地大爱对人德性的启迪。
农耕时代家族集群式生产使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出以家族利益为中心的家族集体观念。与西方的社会文化、国家文化不同,它更多表现为亲情文化、家族集体文化。其副产品则是等级观念与家长制。
工业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是无所不包的所有自然资源,人类能够不断从大自然中获取各种生产生活资料。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形成人定胜天的观念,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对立而不是顺应、和谐。这种人定胜天的天人对立观念是建立在人类对自身力量过分自信基础上,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人。这在工业时代前期表现得比较明显。这种自信也反映出工业时代文化的特质:肯定人的欲望,张扬人的个性,崇尚创新和竞争而不是压抑个性以求稳定。这明显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强调稳定性等思想观念。
在工业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成为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观念的发展。比如,货币使商品的交换变得便利、自由,人与人直接的依附关系因货币的介入而变成人与人通过货币发生间接关系,拥有货币便可以提高人实现欲求的程度和自由度(尤其是物欲的自由),从而促进自由观念发展。再如,货币的等价性使人们在拥有等量货币时获得价值上的平等,从而促进平等观念发展。再如,货币的等价性使人们在拥有等量货币时会获得价值上的平等,从而促进平等观念的发展。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等级秩序等的忠孝文化有着明显差异。
工业时代生产生活方式容易导致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这与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贱货而贵德”等价值观形成极大反差。
农耕时代文化与工业时代文化也有许多共同性与契合点。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建设实现融通,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顺应时代发展、体现中国精神、具有世界视野的先进文化。
(摘编自许建平《在融通中实现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努力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工业文化相融相通,在融通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向工业文化的发展。
B.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农耕文化,农耕时代生产生活方式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C.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使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稳定,这与工业时代的文化崇尚创新和竞争有明显的区别。
D.农耕时代对大自然的依赖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副产品是对天地以及土地主人的依赖顺从意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集体观念和家长制、等级观念的形成,都与中国农耕时代家族集群式的生产方式有关。
B.工业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形成了对自身力量的过分自信,人们相信“人定胜天”,也崇尚创新和竞争。
C.货币成为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后,人与人之间直接依附关系被冲淡,从而促进了自由民主观念的发展。
D.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的等价性使人们在拥有等量货币时获得价值上的平等,从而促进平等观念的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耕时代文化与工业时代文化各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当今时代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定胜天”的观念胜过“天人合一”。
B.中国传统文化虽注重亲情,但忠孝文化里的等级观念和家长制,会在一定程度阻碍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的传播。
C.在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中,可以用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贱货而贵德”等价值观纠正工业时代的拜金主义。
D.农耕时代文化与工业文化具有共同性与契合点,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实现融通,成为顺应时代发展、具有世界视野的先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