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二
我国古代造纸业有十大产区,皖南堪称其中最显赫者。此地水源丰富,土地贫瘠,树木丛生,劳动力充足,造纸成为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而竞争异常激烈,又促成技艺不断精进。长年浸润、耳濡目染,精妙的手工操作让造纸技艺完美呈现。因此,似乎是上天的安排,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名纸的故乡
泾县便在皖南小岭一带,那里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不仅因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千古绝唱而闻名,更因泾县宣纸而蜚声中外。泾县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的最杰出代表,它在千百年的积淀中逐步成长,与故土血脉相连。“纸之制造,首在于料”,特殊的喀斯特山地适合青檀树的生长,冲积平原则适宜生产长杆水稻,青檀树和水稻杆均为宣纸制造提供了优质原料。
宣纸是“捞”出来的纸,纸帘是捞纸的重要工具,纸帘的制作工艺直接影响宣纸的质量。纸帘的制作原料也与泾县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泾县及周边一些地区产一种苦竹,长者可达二丈有余。这种苦竹,笋苦涩不能食用,但是竹纹的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易于剖成竹篾。用此竹涂土漆制成的竹帘是捞纸的必备工具——纸帘。它不易腐烂,不吃水,且价格低廉。
此外,泾县地处中纬度南部,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正所谓“山下桃花山上雪,山前山后两重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既为宣纸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充沛的阳光,又使原料不至于在暴晒、暴雨和暴冻中风化或腐烂。
宣纸最初是以小家庭、小作坊形式在泾县及周边的老徽州地区生产,千百年来在泾县小岭不断完善、成熟。宣纸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和耗时,从原料采集到成品纸出来,中间要经历皮料制作、草料制作、配料以及捞、压、焙、剪等上百道工序,几乎需要用一年的时间。2006年5月20日,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取材于《宣纸的产地》)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贫瘠:“瘠”的读音是“jí”。
B.耳濡目染:“濡”的含义是“沾湿,沾上”。
C.秀甲江南:“秀”字的笔画共7笔。
D.蜚声中外:“蜚”字也可写作“斐”。
【小题2】对“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名纸的故乡”一句中“这里”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十大产区B.皖南地区C.泾县D.皖南小岭
【小题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不属于泾县宣纸品质上乘原因的一项是
A.特殊的喀斯特地貌为宣纸制造提供了优质原料。
B.当地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水源丰富,阳光充沛。
C.宣纸制作工艺由小作坊发展而不断完善、成熟。
D.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5 06:3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包括医学在内的技术极其落后,懂点医的人大多也从事算卦、占卜的营生。人有了病,他们先用医术看,看不好,再用巫术看。不管王公贵族还是布衣百姓,一旦得了疑难重症,都得这么办。经过一番折腾,有些病人凑巧好转了,那么这个人就是神医了。还有许多病人好不了,他们就编个理由让你等着,其实是等死。所以,在愚昧封建的古代,医术与巫术总是如影随影,辨不清医是什么、巫是什么,因此有“巫医”的叫法。
随着医学的渐渐发展,有些巫医脱颖而出,他们肯钻研、善总结,有了自己的一套经验方法,这些人长期给皇室宗亲看病,被称为御医。西汉时,在医事制度上已设有“女医”,称为“视产乳之疾者”。当时,义姁是很有名气的女医生,在史书中也有记载。她给百姓看病,有口皆碑,尤其擅长医治妇科方面的疾病。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朝廷中,汉武帝得知后便将她召入宫内,拜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女医”的叫法大概源于这时,估计也是为义姁设的。
唐朝时候,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为提高百姓的医疗水平,国家开始重视医学发展,医学领域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中医界视作生命线的经典著作,如《内经》《伤寒论》《本草经》等,事实上都是成书和定型于唐代。唐代医学是一个大框架,是金、元、明、清诸子的学术源头,后世不少名家的所谓“发明”,大多可在唐代医学中找出它的出处。唐代设置学***载,中国第一个“女医”是西汉时候的的义姁,她在当时很有名气,尤其擅长医治妇科方面的疾病,被汉武帝召入宫专给皇太后治病。B.唐代为了提高百姓的医疗水平,开始重视医学发展,当时疾病有了比较系统的专科分类,使得医生的称呼也有了食医、疾医等分别。C.宋代医官中有“郎中”一职,而宋朝以后的很多笔记、杂剧、诗文、小说,经常用“郎中”一词来称呼医生或卖药兼治病的人。D.从唐宋的医生有“大夫”和“郎中”两个别称后,黄河以北把中医和西医统称为“大夫”,而黄河以南称中医为“郎中”,西医为“大夫”。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清水里的刀子(节选)
石舒清
①四十日①的前三天,晨光给高高的树梢上淡淡地涂了一抹金色。无数的麻雀在巨大的树冠里异常激越地吵着,让人的心里荡开一粼一粼很温馨的银波。马子善老人正在离树冠较近的高房子里精心的粘《古兰经》,经典历时久了,纸质已经泛黄,而且轻若鸿毛,但上面的字迹却似愈加清晰。
②突然耶尔古拜跑上来有些焦灼地说,老牛吃也不吃了,喝也不喝了,昨夜里放在槽里的清水与鲜草原模原样地放着。马子善老人的心强烈地一动,匆匆随儿子来到了牛棚。牛棚里很干净,有着一种令人感动的牛粪气息。牛安静端庄地站在那里像一个穿越了时空明澈了一切的老人。它依然在不缓不疾、津津有味地反刍着,它平静淡泊的目光好像是看见了什么,又像是什么也无意看。它的肚子明显有些瘪。
③大,你看,这水,它一口都没喝,还有草,都没吃。儿子有些焦灼地说,大,是不是……他知道儿子要说什么,他的鼻腔深处强烈地一酸,喉头处像硬硬地梗了一个什么硬物,他觉得自己的泪水带着一股温热迅疾地流下来了,他连忙转过头,有些踉跄地疾疾地走了出来。终于呜呜咽咽地哭出来了,心像一个大海那样激情难抑,心里满满地都是感动。他觉得有些罪过,把这么了不起的一个生命竟忽略了,竟像畜生那样役使了它几十年。想起犁地时候他打在它背上的鞭子,他觉得愧疚而难过,如果谁用鞭子打他相同的数量以示惩罚,他一定会很乐意很感激的。还想起一件事来,那就是牛一边拉着犁走一边扬起尾巴拉粪,当时觉得没什么,渐渐就觉得这真是过于残忍了,我们人连一个拉粪的机会都不会给它,在它拉粪的时候我们还不放过它,还在役使它——哪里知道它竟是这样一个高贵的生命!
④马子善老人又想起记得老人们都讲过的,说牛这样的生命是大牲,如果举念端正,把牛能用到好路上,那么,这头牛在献出自己的生命之前,会在饮它的清水里看到与自己有关的那把刀子,自此就不吃不喝了。显然,这头不吃不喝的老牛是看到自己的那把刀子了,就在它面前的那盆清水里看见了。马子善老人真切地觉到一种难言的强烈的震动,他那样不能自禁地要为此流一些眼泪。
⑤过了一天,过了两天,牛还是不吃,牛肚子触目惊心地瘪了下去。但牛依旧静静地立着,双眼微闭,依旧在轻轻地反刍着。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了。这了不起的生命,它竟然这样的韬光隐晦,竟为人役使地度过了自己艰辛的一生。马子善老人心里有了一种驱之不散的肃穆。只要他一闭眼,在他内部的视野里,就有一盆清得让人像涟漪那样微微颤栗的水,在这水里,慢慢就会生出一把世所罕见的刀子,在清水的深处像一种暗藏的秘密那样不断地向你闪悠着银光。马子善老人感恩地点着自己的头,泪水在他的脸上流着,他喃喃说,你比我强,你知道你的死,可是我不知道。他记得老人们讲过,像牛这样的大牲,看到清水里的刀子后,就不再吃喝,为的是让自己有一个清洁的内里,然后清清洁洁地归去。原来是这样的一种生命!这两天里,飞散的麻雀又聚在树梢上了,马子善老人把翻阅破了的经典精心粘好,放在桌面上,大大的玻璃窗上,阳光照进来,像金子那样的阳光落在大大的桌面上,落在摊开的古老的经典上。
⑥明天就是四十祀日了。
⑦夜里星星密缀了天空,使整个天空显得沉甸甸的。没有风,偶或撞到极细微的一丝,倒给人一种担心与警觉。夜深的时候,马子善老人顶着满天星光悄然钻到牛棚里去,直到寺里喊邦克②时才钻出来,他的脸有些苍白。耶尔古拜已经起来扫院子了。马子善老人对他说,家里的事你看着弄吧,我去县上买些调料之类的东西。
⑧一直到日落,他才回来,他的脸有些苍白,他先到牛棚里转了一圈,然后他像是下了一个决心,他走进门里去了,但是他很快站住了,他看见一个硕大的牛头在院子里放着,牛头正向着他,他不知道牛的后半个身子哪里去了。他觉得这牛是在一个难以言说的地方藏着,而只是将头探了出来,一脸的平静与宽容,眼睛像波澜不兴的湖水那样睁着,嘴唇若不是耷在地上,一定还要静静地反刍的。
⑨他有些惊愕,他从来没见过这么一张颜面如生的死者的脸。
(注)①四十日:亡人安葬后第四十天忌日。此前,马子善老人的老伴去世,要在四十日杀牛祭奠。②邦克:阿拉伯语的中文音译词,伊斯兰教法学的一种概念,又称为宣礼、唤礼,是提醒和召唤人们做礼拜的专用念词。
【小题1】联系文章的第⑤节,简要分析标题“清水里的刀子”的含义。
【小题2】文中的马子善老人,在最后见到牛被杀之前,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第⑤节画线句子“原来是这样的一种生命!”的内涵。
【小题4】这篇小说在极简洗练中蕴藏哲思,试从“哲思”角度,对小说主旨作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手 铐

乡长被抓走的那天,陈大明正在乡长办公室里向乡长汇报高岭乡旅游度假村的建设情况。陈大明清楚地记得,他刚刚汇报完第一件事,办公室的门就被撞开了,两个全副武装的公安走了进来,其中一个人手里举着一张逮捕令,走到乡长面前高声说:“你被依法逮捕了!”另一个人就马上拿出一副锃亮的手铐,“咔嚓”一声铐住了乡长的双手,然后不由分说地把乡长带下楼,塞进了楼下的警车,警车就“呜呜呜”地开走了。

乡长被抓走后,陈大明被县里任命为代理乡长,继续负责旅游度假村的建设。陈大明当上乡长后,眼前老是晃动着那副锃亮的手铐,虽然他与原乡长的贪污案并无牵连,但原乡长被抓的那一幕还是深深地刺激了他,他决心引以为戒。为防止自己意志不坚定,他还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到市场上买了一副仿真的手铐,挂在自己的卧室里,以警示自己。

果然,自从他当上乡长后,前来拜访的人便络绎不绝,有送名烟名酒的,有直接送现金的,还有假借妻子的名义送金银首饰的,他都一一回绝。其实他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妻子常年下岗在家,孩子今年又刚刚上大学,农村老家还有一个经常患病的母亲。事事都得花钱,可是他一个月的工资才一千多块,因此,他几乎月月都出现“财政赤字”。有一次,他感到自己实在顶不住了,很想赌一把,他已经把那个建筑商送来的一万元塞进了抽屉,但就在那一瞬间,他立刻想起了悬挂在床前的那副手铐,就赶紧又将钱退回去。

直到有一天,他的一个老同学到他家来玩,看到了那副手铐。那个老同学就问他:“你这是从哪买来的?”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同学,是从一个地下的工艺品商店买来的。老同学就又将那副手铐把玩了很长时间,然后很认真地说:“没错,就是它,就是它!”陈大明一下子迷惑了,老同学就告诉他,其实这副手铐有着一段传奇的经历,它曾是一位海外华侨的传家之宝;它也不是普通的钢铁制造的,而是用一种稀有金属制成的,至于那位华侨为什么要把手铐作为传家之宝,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这副手铐值钱,最起码值五万元钱!

陈大明对老同学的话将信将疑,就带着手铐到市里一家最有名的古玩店里做鉴定。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老同学的话是真的,这副手铐真的很值钱!陈大明兴奋不已,马上将手铐以四万八千元的高价卖给了古玩店。毕竟,他太需要钱了!

有了这笔巨款,陈大明就可以从容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他把老母亲从农村接到自己身边,还请了一个保姆;他抽出两万元给妻子开了一家油米店,还给儿子买了一台电脑。他的生活压力没有了,他感到无比的畅快,也体会到了有钱的幸福。他从内心里深深感谢那个同学。

从那以后,老同学就成了他家的常客。老同学是个“能人”,陈大明对他是信得过的,很快就安排他承包了一项建筑工程。再后来,陈大明又发现了不少“能人”,一一让他们参与到旅游度假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旅游度假村很快建好了,开业的那一天,陈大明喝了很多很多酒。回家后又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了那副手铐!第二天,他决定去把它赎回来,不论花多少钱!钱对他来说已并不成问题了。他找到了那家古玩店,但古玩店的老板告诉他,那副手铐他是代人收购的,早就被一位客人以五万元的价格买走了。不过幸好老板记下了那位客人在市里的地址,陈大明决定按图索骥。

陈大明很快找到了那座豪宅,一个管家模样的人把他领到一个池塘边,并告诉他,主人就在那边钓鱼。他匆匆地赶过去,发现他的同学正在笑吟吟地等着他。他一下子愣住了,但嘴里却问道:“我的手铐呢?”老同学恰好此时钓起了一条大鱼,他一边收线一边拍着钓竿说:“那东西有什么好?我早已将它改成了钓竿。看,这钓竿多结实,五万块呢!”陈大明一下子明白过来,恨不得马上离开这地方,但他分明听到了老同学在喊他:“别走啊,陈乡长,中午咱们喝鱼汤啊!……”

在此以后的好多天里,陈大明眼前总是没来由地晃动着一副锃亮的手铐。

(选自《微型小说家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手铐巧妙地比作了人生的防线,但陈大明由于一时的糊涂,结果被别有用心的老同学设计了一条“钓竿”,引了他这条“大鱼”上钩。
B.这篇小说在情节构思上颇具匠心,主人公从开始坚持不受贿,到最后发现自己中了老朋友的圈套,波澜顿生,情节发生突变。
C.描写乡长被捕过程,其细节描写真实细腻,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声音都让人心有余悸。
D.这篇小说主题深刻,文章通过主人公因手铐而受贿的故事,说明如果不能廉洁奉公,即便暂时避开了有形的刑具,却无法避开无形的刑具。
【小题2】小说主人公陈大明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小题3】小说以“手铐”为题,很有创意,试结合小说内容从不同角度作出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人文”这个词语起源很早,《易·贲卦·彖辞》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将人文与天文置于对等的地位,可见对人文的重视程度。概括地说,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称之为四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记载孔子的话:“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里有这样的话:“夫民,神之主也”,并说应该先办好人的事,然后再致力于神的事。《左传》里又有这样的话:“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连上天也要顺从人的愿望。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等,都祭祀他们的庙宇。所以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人文精神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些道德素质,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又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就是圣贤。例如孔子被称为圣人;他的三千弟子当中有七十二位最好的,被称为贤人。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在众人之中又以圣贤为中心,只要认真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中华文化中十分可贵的内容。
中华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已经成为至理名言。至于公和私的关系,应以公为先;人和已的关系,应以人为先,正如孔子所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中国有句古话:“敬业乐群。”“乐群”这两个字很能代表中华文化的特点。荀子阐发孟子的人伦说,提出“群居和一”之道,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他认为人能从事有秩序的伦理生活,所以才能驾驭自然物,个体也就得以生存和发展,因而维系群体利益就成为一种美德。
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的本义就是声音相应,也就是声音的和,引申为和谐、和平、和畅、中和、融合、祥和等意义。《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庸》以“致中和”为修养的最高境界。孔子说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的和谐,“文质彬彬”,才称得上君子。“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节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④,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华文化中,人和人的关系与人和神的关系同等重要,在众人之中要以圣贤为中心。
B.“公”就是中华文化所尊崇的“群”,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在“群”的范畴。
C.中华文化认为“致中和”是一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中庸》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
D.“天下为公”的说法在《礼记》中早已提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成为至理名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三个角度阐明了中华文化的属性,以人为中心的特点,是中华文化的可贵内容。
B.文章引用《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的史实,证明中华文化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
C.中华文化以人伦为核心,“乐群”代表中华文化的特点,“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D.文章广泛引用古代圣贤的名言及典籍记载,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厚重感和论证的雄辩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就是圣贤,孔子、孟子被称为圣人,说明他们道德智能完善。
B.人们如果不能从事有秩序的伦理生活,就不能驾驭自然物,个体也难以得到生存和发展。
C.一个人只要文质彬彬,一味追求和谐、和平、和畅、中和、融合、祥和,就是正人君子。
D.弘扬中华文化,需要崇拜祖先和民族英雄,修养道德,以公为先,先人后己,和睦和谐。

同类题5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鸿德茶庄李金海
天已放亮,雪还在下个不停。鸿德茶庄的掌柜赵四爷顶着风雪来到了他的店铺。每天这个时辰准时打开店铺的大门,是雷打不动的规矩。喝茶有讲究,做茶的生意,更要讲究个德行和诚信。
赵四爷老远就看到店铺的一角簇着一堆黑乎乎的东西,走近一瞧,大吃一惊,原来是一个人。这是一个小年轻,半边身子已被雪染白,上身棉袄袖口的棉絮都秃噜出来了,这会儿,年轻人睡着了,那被风吹皴了的脸上,有明显的伤痕。
赵四爷叹口气,把小年轻摇醒。“你是做什么的?”“蟊贼,也要饭。”小年轻揉揉眼睛,直瞪着赵四爷。赵四爷仔细打量着小年轻。
“脸上……”小年轻挠挠头。“做事欠点。”
“欠点就对了,不欠你就完了!”赵四爷狠狠地说。
小年轻郑重站起身。赵四爷再次上下打量他。这小年轻中等偏上的个头儿,此时睡眼惺忪,但有几分神采。他弱弱地向赵四爷讨口饭吃,赵四爷却说:“以后就跟我卖茶吧!”
小年轻扑通跪了下来。赵四爷问他叫什么名字。小年轻答:“没名字,爷就给我取个吧!”
赵四爷略一沉吟,说:“就叫大贵吧。”
这是大贵的聪明之处,让四爷给他取个名字。赵四爷阅人颇深,不会看走了眼。眼下,店里正要雇俩伙计,算是就地取材了。此外,他还是个心中有佛的人,见不得有人受苦受难。
大贵在鸿德茶庄待了下来。年轻人一捯饬,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他学东西快,记性好,活络劲儿一点都不缺乏。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知恩图报,对赵四爷绝无二心。
在这条商贾云集的街道上,茶庄有两家,除了鸿德茶庄,街西头还有一家,与鸿德茶庄规模相当,两家茶庄往来较为密切,既是生意上的伙伴,又是竞争的对手。闲暇时,两位掌柜凑到一起,泡上一壶好茶,细细念叨起国事家事茶事。
赵四爷有一独生女儿,已到了婚嫁的年龄,姑娘长相俊俏,懂事知礼。她有时也到店里来,一来二往,和大贵也就熟了。赵四爷心里有了底。
近来,赵四爷愁容满面。原来,鸿德茶庄有一个固定的大客户,住在二百里开外的一个镇子上,每年,满载货物的大车向镇上跑好多趟,可前些日子换了掌柜后,人家进货的地方就换成街西头那家茶庄了。大贵安慰四爷:“爷不用愁,生意场上的事说变就变”
“你懂什么!”四爷嫌大贵多嘴。
十几天后,转向街西头那家的大客户却主动找上门来了,先要一车货,后续的进货就固定在鸿德茶庄了。赵四爷转忧为喜。但他再邀街西头茶庄的掌柜喝茶时,被婉辞谢绝了。
这天,街西头茶庄的一个胖伙计来到了鸿德茶庄,求四爷收留他。
原来,就在前几天,这胖伙计负责去二百里之外的镇上送了一趟货,货物很顺利地交接了,可两天后人家找了过来,原因是一包货物里竟掺了沙土。掌柜和胖伙计当然不认账,交涉无果,来客只好悻悻走人了。就在当天,胖伙计就被掌柜辞退了。
胖伙计说了事情的原因后,又向四爷介绍自己对茶道的精通。
赵四爷沉吟良久,说道:“我不能留你。你看不好自家的货物,照样看不好鸿德茶庄的。”
胖伙计走后,赵四爷把大贵叫了过来:“买卖好起来了,是你的功劳!”
大贵低下了头。
这桩生意的扭转,确是大贵一手策划和操办的。那天,大贵带上一个人,悄悄地跟踪着街西头茶庄送货的大车,天杀黑时,送货人宿在了路边的一家客栈。夜半时分,大贵先把看门的狗给药晕了,然后潜进了停放大车的后院。他们打开缚车的绳索,向一包货物里掺进了事先准备好的沙土。
赵四爷长叹一口气:“你比我更会做买卖,但我不能留你了。”
大贵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过来给赵四爷砰砰砰磕了三个响头,站起身,走出了鸿德茶庄。
第三天,当赵四爷知道女儿跟大贵逃走的消息后,他并没有过多的惊讶和悲伤。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赵四爷看来,喝茶和做茶的生意,都要讲究德行和诚信,因此,每天他总是准时打开店铺的大门,这是雷打不动的。
B.大贵聪明、活络,是个难得的人才,最重要的是他知恩图报,对赵四爷忠心耿耿,从后文他给街西头茶庄货里放沙土可以看出。
C.赵四爷的生意好转之后,再邀街西头茶庄的掌柜喝茶,被婉辞谢绝了,这说明街西头茶庄掌柜的嫉妒心很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
D.送走胖伙计后,赵四爷对大贵说“买卖好起来了,是你的功劳”,这里一语双关,表面上在夸赞大贵,实际上告诉大贵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小题2】赵四爷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
【小题3】对大贵在街西头茶庄的货中放沙土的行为,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