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左传》的“闲笔”
“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体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致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
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好。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率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左传》常常在风云激荡处宕开笔墨,写出一两件小事件、小情节,以小事件显示大历史发生的具体情景,以细微处展示大人物真实的心理动态。《左传》定公十年,宋景公宠爱向魅,将公子地的四匹白马转送给向魃,引起公子地的不满,向魆准备逃亡,宋景公伤心欲绝,竞然“目尽肿”,一个细节写出了素公内心的无限悲伤,这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次写出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
钱钟书《管锥编》有“一饭之恩仇”的论述,他指出,一饮一饭,分配不均,看似小事却往往引发政治的连环报复,甚至造成激烈的流血冲突、朝野动荡。《左传》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记载。宜公四年,郑国大夫子宋、子家一起朝见,子宋以其“食指动”,预言此日“必尝异味”,而恰逢郑灵公烹制楚人送来的大鼋,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子宋染指而出,两人最终杀死了郑灵公。襄公二十八年记齐国“公膳日双鸿”,而饔人却将鸡更换成鸭子,御者又换掉鸭肉只送上肉汁残汤,这让子雅、子尾愤怒异常,从而导致齐国庆氏集团被逐事件的发生,而这场宫廷流血事件又恰恰改变了齐国的政治走向, 致使陈氏家族在崔、庆之乱中渔翁得利,篡取了齐国的政权。
“细笔”不细,“闲笔”不闲,《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左传》中“闲笔”涉及的小事件、小情节常在风云激荡处出现,看似无关紧要,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上的双重意义。
B.“正笔”的生命活力离不开“闲笔”,《左传》也正是借助“闲笔”才显示出其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C.“闲笔”往往是叙亊愈紧张出现的频率愈高,它的出现能使历史故亊的叙述张弛有度,制造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D.“闲笔”既是一种文学笔法,也是春秋文学艺术品格的体现,其某些叙述还能从细节处体现春秋人的精神世界、审美偏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闲笔”不闲、“细笔”不细的探讨,揭示了《左传》独到的眼光,也印证了细微处、小事件影响大历史的观点。
B.文章分述了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的喜爱,闲笔对于结构和主题的意义以及闲笔对于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
C.文章围绕美学效果和文学价值这两个方面,列举相应的事例,逐层递进地论证了“闲笔”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D.文章由钱钟书《管锥篇》关于“一饭之恩仇”的论述,引出了《左传》中类似事件的记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左传》描写的晋楚棘泽之役中,晋人张骼、辅跞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人楚军阵营的情景,在对紧张战争的描述中传递出悠闲轻松的意味。
B.仅用“目尽肿”这一个细节便展现出宋景公的伤心欲绝,可见《左传》从细微处展示人物的心理,这也是中国叙事文学中首次出现的动人细节。
C.文章依据《左传》中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大量运用,推论出“闲笔”这一文学概念的出现可提前到春秋时期。
D.齐国“公滕”上双鸡被替、只送上肉汁残汤之事,激起了大臣的愤怒并最终导致齐国易主。这足见小事件能够直接改变国家的政治走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9 12:20: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巡 山

艾克拜尔·米吉提

    ①他看到了那顶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在那里纹丝不动。居然是在那并不险峻的山脊上。他极目望去,竟是一头岩羊卧在一块大圆石上。按说,那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以它天生机敏,此时它应该有所动作才好。但是,不知怎的,貌似全然无知,一动不动。
②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
③自从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他再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岩羊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获它是要犯罪的。当然,在这天山深处,所有的野兽和动物都有保护等级。这一点,他心里了如指掌。
④这些年来,他只保留了一个习惯,每到初秋,都要到这山上走走,哪怕是看一眼那些野物。他自己将此称为巡山。现在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成群的野猪会趁着夜色跑到牧人营盘附近,将草地翻拱一番兴冲冲地离去,压根不理会牧羊犬凶猛的吠声。肥嘟嘟的旱獭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昂然走过车路饮水上山。有一回走在山林里,不经意间一抬头在树杈上见到了狸猫,那家伙没有丝毫的怯意,两眼直视着自己,闪着幽幽的光。狼和狐狸他也常见。有一次,一只狼叼着一只黑花羊从公路旁高高的铁丝网上纵身腾跃而去,全然不顾飞驰的汽车,横切公路越过另一道铁丝网,在公路另一侧的草原上,朝着那条山梁奔去,估计它的窝就在那边,小狼崽们或许正在耐心等待它满载而归。
⑤他终于从山坳登上了山脊。那只岩羊还在,几乎在那个大圆石上一动不动。
⑥化有些迟疑。这是他此生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情景。一只岩羊,居然还会等着他登上山脊。按说以岩羊的机警,早就应该逃之天天。
⑦他下了马,将坐骑用马绊子绊好,向着大圆石走去。
⑧岩羊依然没动。他的心有点缩紧一一太奇怪了!真是匪夷所思!那只岩羊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
⑨山脊的风很强劲,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被凤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雪山上的雪线已经开始低垂。要不了多久,雪线也会覆盖到这座山脊。
⑩他环视了一下,对今天的奇景疑惑不解。
11他决定攀上大圆石看个究竟。
12他利利索索就攀上了大圆石。
13那岩羊还是没动。
14走近岩羊的刹那,他惊呆了。
15这是一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它根本意识不到人的走近,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那一对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
16他望着眼前这只老岩羊,一阵惊怵像电流般袭过周身。天哪,他想,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
17他将老岩羊双眼的眵目糊擦去,老岩羊却对他视而不见。
18他心疼极了。
19你怎么会老成这样,他在心里问这只老岩羊。
20难道没有哪只狼来成全你么?
21但是他又否决了自己。
22其实,他心里清楚,狼也只吃它该吃的那点活物。只不过是背负罪名而已。哈萨克人那句话说得好,狼的嘴吃了是血,没吃也是血。
23现在,他的心情很沉重。他不忍心就这样抛下这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而去。生命总该有个尽头。他为这只老岩羊祈祷。于是,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将长进后臀皮肉里的犄角尖拔出,面朝东方搁置好羊头,依然保持着它曾经的尊严。他把老岩羊的躯体肢解后放在大圆石上,用枯草揩净手和折扣刀,上马离去。
24这时候,他看见天空中开始有秃鹫盘旋,还有几只乌鸦和喜鹊捷足先登,落在大圆石上开始争食老岩羊的肉。一个艰难的生命终于终结。
25下山的时候,他的心情多少有些缓了过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圆石不是岩羊的歇脚处,天性机敏的岩羊在人靠近时却纹丝不动,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设置了悬念。
B.小说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线索,  “好奇一疑惑一心疼一沉重”连成一条完整的线,带领读者感受一个艰难生命的终结,并启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
C.小说第⑨自然段的环境描写很精彩,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秋天天山深处特有的风景图,也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D.小说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结尾,戛然而止,这种留白的手法给读者思考的空间,有言止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小题2】小说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试分析第④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小说第23自然段“他”割下老岩羊的首级并肢解老岩羊的情节是否合乎情理?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一个实然性的存在,这一客观现实正日益清晰地出现在人类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活动中。从空间上看,当人类实践活动进入到全球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浪潮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客观现实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客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呼唤着主观的或精神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这样,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基础上,自然生成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结果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的提出。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当然也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就是说,人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把握与确认,人类共同利益是我们提出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支点,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珍视、维护和争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
那么,如何有效和顺利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呢?关键是要处理好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关系。矛盾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根据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甚至对立的同一。这意味着,没有众多的存在着种种差异的国家,就不会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产生;没有不同国家的特殊利益,就不会形成人类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这意味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业已形成、人类整体利益日益突出的时代背景下,不能眼里只有自我的特殊利益而无视人类的共同利益,不能以自身特殊利益来损害人类共同利益。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种情况是,一些强权国家私利膨胀,常常以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或理由指手画脚,任性妄为,肆意破坏或损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或别的国家的核心利益。这实 际上也是把狭隘的自我利益至上化、绝对化的强权主义的做法。
(摘编自邱耕田《哲学视阈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客观和主观、实践和意识的统一体,先有客观现实后有主观认识,先有实践后有意识。
B.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在此基础上自然生成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C.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和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两方面的内容。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于人类对利益的追求,这里的利益指人类整体利益而不是某国的利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从实践和意识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B.文章从人类实践活动全球化的角度,着重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以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顺序逐层分析,论证过程严谨。
D.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而有据,论而有理,论而有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和构建,正是对共同利益生成和发展的一种确认和反映。
B.要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世界各国有必要从维护自身利益慢慢过渡到维护共同利益。
C.人类的共同利益由不同国家的特殊利益形成,因此我们要确保不同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D.某些西方国家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其它国家,实际上是把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同类题4

材料三
我国古代等级观念非常强,要体现皇帝和达官贵人、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的差别,除了靠建筑物的大小,还要靠建筑的装饰图案来区别。所以我国传统建筑装饰中不同的动物形象往往象征不同的等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龙的形象了。古人认为龙可以上天入海,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可以表现出一种超自然的神圣力量。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龙便成了皇帝的象征。皇帝的宫殿中,龙的形象无处不在。有人统计,在太和殿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大约有12654条龙。一走进这座大殿,仿佛到了龙的世界。在封建社会,龙的形象只能是皇帝所有,其他人不能在自己的用品中刻画龙的形象。而处于中等阶级的官府或豪门巨宅门前则会放置一对石狮子,使整个建筑更加气派、威严,从而有别于一般的居民住宅。
传统建筑装饰中,动物图案还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整个建筑物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比如,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神”、“皇”的象征意味,因而北海的“九龙壁”,在整个审美视域上给人提供了一种超然的联想余地。
不同的朝代在建筑装饰时,动物形象所表达的寓意大致相同,但是每个朝代所呈现出来的动物造型都有所不同,这主要由于受到当时朝代的审美观影响。比如,南北朝石狮的翼翅造型处理得有点花俏,身上也布满了火焰纹与云纹,虽可以此来显示狮子的无限神威,但也略显做作与怪异。也许这种“做作与怪异”是我们现在人的看法,但在当时这种造型是美的体现。而到了唐代,石狮整体造型圆浑壮硕、沉稳有力,这又与唐代以丰满为美的审美趣味相一致。
(取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动物图案或雕塑探析》)
【小题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不属于传统建筑设计特点的一项是
A.能体现出居住者身份等级的差别。
B.广泛运用动物形象作为设计元素。
C.不同时期相似寓意的图案造型类似。
D.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题2】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动物形象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运用中有哪些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只粗瓷碗

陈双

赵大福是个古董收藏家,虽然有钱,却把享乐看得很淡,喜欢风尘仆仆地四处奔波,享受寻宝带来的乐趣。

前段时间,赵大福听到一个消息,有人在大西北某座山里捡到了商代的古董。赵大福心动了,也跑了过去,想碰碰运气。

在山里转悠了好几天,赵大福没挖到啥宝贝。眼见水和食物都快没了,赵大福决定下山回家。

在路过一处陡峭的山崖时,赵大福一脚踩空,右脚却严重扭伤,水壶也掉进了崖底。

手机一格信号都没有,想打电话找人帮忙也不行。赵大福只能硬着头皮往山下赶,脚脖子越来越肿,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痛。到第三天中午,赵大福实在挪不动了,他躺倒在地,天上一朵云也没有,太阳很是刺眼。赵大福绝望地闭上眼睛,陷入了昏迷状态。

不知过了多久,昏昏沉沉中,赵大福感到有一股清凉的水流进了嘴里。原来,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路过这里,用手里不多的水救了赵大福。

青年把赵大福背了回家,给赵大福弄来一碗盐开水,叮嘱赵大福慢慢喝。然后,又给他整了一些饭菜。

青年不停地忙前忙后,面孔却一直板着。赵大福小心地问青年为啥不开心,青年叹口气,说:“老婆嫌我穷,要和我离婚。”

赵大福皱紧了眉头。忽然,赵大福惊奇地叫了一声,问青年,这碗是哪来的。青年说,这碗是长辈传下来的。赵大福将碗翻来覆去地查看了好几遍,兴奋地一拍大腿:“这可是个好东西啊,是古董!”

青年难以置信地说:“不会吧,这么普通的一个碗会是古董?”

赵大福说:“你不懂。”当下,赵大福将碗的形状、瓷质、花纹等特征分析了一番。青年一听,来了兴趣,凑过来问:“您既然对古董这么了解,那您看,这碗大概能值多少钱?”

赵大福笑着说;“我就靠这行吃饭,能估个八九不离十。你这只碗,据我看,起码值这个数!”说着,赵大福伸出了两个指头。

青年人问:“两百?”赵大福摇摇头。青年又问:“两千?”赵大福又摇摇头。青年睁大了眼睛:“难道这破碗值两万?”赵大福还是笑着直摇头。见青年人一脸狐疑,赵大福这才说:“这碗能卖到二十万。”

青年惊讶得叫出了声。见青年不信,赵大福说:“你要不信,把这碗卖给我。我先给你两千块钱作定金,余下的,我回家给你拿来。”说着,赵大福掏出了两千块钱。

回家后,过了些日子,赵大福带上钱,再次来到那个青年的家。出来迎接赵大福的,除了青年,还有青年的老婆。

赵大福把钱给了青年,宝贝一样把那只碗带回了家。

听说赵大福花二十万买了只古董碗,朋友们都很好奇,纷纷跑来看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古董碗。

几个朋友围成一桌,酒过三巡,菜过五昧,赵大福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精致的匣子。打开匣子,又揭了几层绸布,一只粗瓷大碗终于亮相了。赵大福的朋友也都是古董界行家里手,当下,大家一见瓷碗,不由傻眼了。这分明是一只近代的普通粗瓷大碗,这种碗可以说毫无价值。可大家想,他赵大福是何许人,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于是大家又轮流捧着,细细地看了一遍。看完,大家都瞪大眼睛望着赵大福,一脸不解的神情。

赵大福哈哈一笑,说:“实话说,这根本就不是古董,可这碗对我来说比古董还要金贵!”原来,那天赵大福被那青年救回一条命,心里十分感激,却又不知如何报答。当时青年说,老婆嫌他穷,要和他闹离婚,赵大福一听是钱的事,不由眼前一亮,钱他有啊。赵大福怕直接拿钱,青年会不好意思收,所以就编了一个买古董的理由。

末了,赵大福说:“这只碗的主人救了我的命,你们说,它值不值二十万?”朋友们一听,都鼓起掌来。

过了几个月,赵大福碰巧路过那个青年所在的县,就决定绕点路,去一趟青年家,看看他们夫妻俩过得好不好。

让赵大福没想到的是,等他到那一看,发现那个青年和他老婆还是离婚了。不过,这次不是青年的老婆要离,而是那青年自己要离。原来,那青年有了二十万后,很快和村里另一个年轻的姑娘好上了。

赵大福听了,眼前不由一阵茫然。回到家,赵大福拿出那只粗瓷碗,“啪”的一下,摔得粉碎。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一只粗瓷碗”一方面起到线索的作用,小说大部分内容围绕这只碗展开;另一方面又暗示青年家的这只碗不是值钱的古董。
B.小说情节设置前后照应,在赵大福昏迷之前,小说交代赵大福所带的水和食物快没了,脚脖子肿起来了,太阳刺眼,这都为他昏迷作了合理的铺垫。
C.赵大福在青年面前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他鉴赏粗瓷碗时的一系列动作、语言和神态都在暗示青年:这是一件古董,价值不菲。
D.赵大福通过收购粗瓷大碗帮助贫困青年,青年却因经济状况改变而离婚,小说含蓄的讽刺了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缺陷。
【小题2】小说中的赵大福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至“朋友们一听,都鼓起掌来”即可结尾,后面文字实属画蛇添足。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