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左传》的“闲笔”
“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体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致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
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好。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率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左传》常常在风云激荡处宕开笔墨,写出一两件小事件、小情节,以小事件显示大历史发生的具体情景,以细微处展示大人物真实的心理动态。《左传》定公十年,宋景公宠爱向魅,将公子地的四匹白马转送给向魃,引起公子地的不满,向魆准备逃亡,宋景公伤心欲绝,竞然“目尽肿”,一个细节写出了素公内心的无限悲伤,这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次写出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
钱钟书《管锥编》有“一饭之恩仇”的论述,他指出,一饮一饭,分配不均,看似小事却往往引发政治的连环报复,甚至造成激烈的流血冲突、朝野动荡。《左传》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记载。宜公四年,郑国大夫子宋、子家一起朝见,子宋以其“食指动”,预言此日“必尝异味”,而恰逢郑灵公烹制楚人送来的大鼋,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子宋染指而出,两人最终杀死了郑灵公。襄公二十八年记齐国“公膳日双鸿”,而饔人却将鸡更换成鸭子,御者又换掉鸭肉只送上肉汁残汤,这让子雅、子尾愤怒异常,从而导致齐国庆氏集团被逐事件的发生,而这场宫廷流血事件又恰恰改变了齐国的政治走向, 致使陈氏家族在崔、庆之乱中渔翁得利,篡取了齐国的政权。
“细笔”不细,“闲笔”不闲,《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左传》中“闲笔”涉及的小事件、小情节常在风云激荡处出现,看似无关紧要,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上的双重意义。
B.“正笔”的生命活力离不开“闲笔”,《左传》也正是借助“闲笔”才显示出其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C.“闲笔”往往是叙亊愈紧张出现的频率愈高,它的出现能使历史故亊的叙述张弛有度,制造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D.“闲笔”既是一种文学笔法,也是春秋文学艺术品格的体现,其某些叙述还能从细节处体现春秋人的精神世界、审美偏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闲笔”不闲、“细笔”不细的探讨,揭示了《左传》独到的眼光,也印证了细微处、小事件影响大历史的观点。
B.文章分述了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的喜爱,闲笔对于结构和主题的意义以及闲笔对于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
C.文章围绕美学效果和文学价值这两个方面,列举相应的事例,逐层递进地论证了“闲笔”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D.文章由钱钟书《管锥篇》关于“一饭之恩仇”的论述,引出了《左传》中类似事件的记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左传》描写的晋楚棘泽之役中,晋人张骼、辅跞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人楚军阵营的情景,在对紧张战争的描述中传递出悠闲轻松的意味。
B.仅用“目尽肿”这一个细节便展现出宋景公的伤心欲绝,可见《左传》从细微处展示人物的心理,这也是中国叙事文学中首次出现的动人细节。
C.文章依据《左传》中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大量运用,推论出“闲笔”这一文学概念的出现可提前到春秋时期。
D.齐国“公滕”上双鸡被替、只送上肉汁残汤之事,激起了大臣的愤怒并最终导致齐国易主。这足见小事件能够直接改变国家的政治走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9 12:20: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追求小说创作的无限可能
在生前,王小波的小说很少有人敢出版,但是他的杂文却已得到广泛认可。作为小说家,他的文笔非常出色,杂文比一般作者的更具可读性。王小波的杂文大多刊登在《三联生活周刊》上,《东方》、《南方周末》等杂志也是他的主要阵地。有编辑回忆说,在当时的思想界,王小波的名气已经很大了,他随便写点什么,就有杂志抢着发表。
但后来,他的杂文越写越少了,他开始把大部分精力重新放在小说创作上。一直以来王小波所热爱的都是写小说,他曾多次在文章中直言这一点。
在王小波看来,小说创作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写小说对他来说是艺术事业,而不是表达自己。王小波特别喜欢意大利著名小说家卡尔维诺,极度推崇他对小说的看法。卡尔维诺认为,一篇小说应该轻逸、迅速、易见、确切和繁复,并且还要连贯。这和许多作家对小说的看法截然不同,很多作家只把写小说当作传声筒,试图通过文字表达一些观点和理念,或者只讲一个故事什么的。
王小波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道:“写一部小说,或者是作者操作了一些什么,或者是作者自身被操作了一番,我赞成的是后一种。”事实上,每个作者都只是文学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推动文学事业往前行进。因此,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用已有的方式写作,而且要创造新的方式,用那些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方式去探索小说世界的无限可能。
卡尔维诺就是这样的作者。他的一些作品会让人觉得古怪,往往把书看完后,还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我们看一部书,总是希望这部书能够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要有开头,有结尾,中间各种各样的过程也是翔实的,但是卡尔维诺却不这样做,他后期的很多作品根本没有故事。王小波说,他大体明白卡尔维诺的想法,卡尔维诺希望在小说的创作方式上有所创新。
这样做是困难的,写出来的作品也未必吸引读者,但是作为一个作者,总是应该往这条路上走一走、试一试。王小波认为,一个真正的作者,必须如此!他自己是在不遗余力地探索着小说创作的其他可能性。所以看他后期的长篇小说,会发现和别人的作品明显不同。有读者见到他时曾说:“没想到小说原来还可以这么写!”这句话虽然让王小波汗颜,但至少说明他的努力有了成效,他用一种新颖的方式创作出了自己的作品。王小波始终认为:“文学事业可以像科学事业那样,成为无边界的领域,人在其中可以投入澎湃的想象力。”
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曾一再说,王小波的作品属于纯文学领域。他的创作态度就是如此,就是纯纯粹粹地写小说,用创新精神推动着小说事业向前行进。(摘编自乐文城《王小波传》)
【相关链接】
①在中国当代作家队伍中,王小波无疑是一个另类的存在。以1997年为界,身处阴阳两界的他,经历了寂寞与喧嚣的冰火两重天。虽然主流文坛一直对这个“文坛外高手”投以不置评的冷眼,但王小波的文名还是不胫而走,成为大众传媒热议和追捧的对象。(王强《“文坛外高手”缘何不寂寞》)
②在他短暂的自由写作生涯中,他一直在与文坛隔绝的状态下写作,对于那个文坛,既不参与其中的游戏,也不关心其中的规则……他以一种真正的、彻底的自由心态进行写作。
(陈启文《“文坛外高手”﹣﹣王小波逝世十周年祭》)
③整部小说天马行空,怪谈密布,一会儿笑得我岔气,一会儿又抑郁得窒息,真不知那些怪诞的场景是怎么被他想出来的。看完,我兴奋得在家里拍桌子打板凳:《红拂夜奔》必须发出来!
(李静《必须冒犯观众》)。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王小波的小说很少有人敢出版的时候,他已凭借杂文创作在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杂文甚至成为杂志争相发表的抢手货。
B.王小波凭借他非凡的创造力,不懈探求小说创作的新途径,这使他成为中国当代作家队伍中一个另类的存在。
C.王小波被称为“文坛外高手”,不仅仅是因为他本人与文坛隔绝,也因为他的小说没有得到主流文坛的关注和肯定。
D.王小波喜欢卡尔维诺,推崇他对小说的看法,他的小说也因此深受卡尔维诺的影响,让读者往往不易读懂,因此在当时很难出版。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杂文写作给王小波带来了很高声誉,使他在当时思想界名声很大,但他却毅然放弃杂文写作,把大部分精力重新放在小说创作上。
B.不同于一般小说有完整的故事,卡尔维诺后期的作品根本没有故事,甚至让人读不懂,而王小波认为这或许是其小说追求轻逸、迅速等文学特质的缘故。
C.王小波赞同写一部小说是“作者自身被操作了一番”,其观点可理解为写作不是为了表达观念或讲故事,而是要用创新的方式去探索小说世界的无限可能。
D.王小波独特的小说风格大开读者眼界,令人击掌叫绝,李静的高度评价,足以说明王小波的小说作品已经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
E. 王小波就是纯纯粹粹地写小说,不为表达自己,也无功利目的,他不遗余力地探索着小说创作的其他可能性,这种追求使他后期的长篇小说显得与众不同。
【小题3】王小波“追求小说创作的无限可能”的小说创作观意义何在?结合材料概括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写意风格的潜在价值
舒士俊
投资和收藏中国画,而更多的新生代往往喜好近现代名家之作,因这类东西俯拾皆是,看得见也摸得着,——众好所至,遂造成了傅抱石、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等价位的飙升,乃至于大大超过不少明清名家之作。
这种状况有人以为不尽合理,其实,也有其内在的合理因素在。
中国画笔墨总的历史发展规律,是从工笔到小写意,再到大写意。这一规律,其实也反映了画家的精神和创作状态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
明清时期大写意画风的发端在晚明。刚开始放笔写意,要突破古典小写意风格的约束,在绘画情感上要奔放宣泄,总难免会有草率,如徐渭和扬州八怪的画,都难免有草率气。到了海派任伯年和吴昌硕,也难免有草率之作。当然他们这些略显草率之作未必不好,相反因其中充盈着率真的性情,仍有可贵的艺术价值。
前几年有人提出所谓“20世纪四大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的画,都已突破了古典小写意那种婉约风格的约束,含有强烈的近现代中国画特征。与那些仍处在古典小写意的风格相比,显然是放笔写意、直抒胸臆的画风要更贴近近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花鸟画大写意经过前人不断的实践探索,尤其是在海派吴昌硕一系的发展中,已臻于完美成熟,这完美成熟的标志,便是齐白石。
齐白石的绘画风格从徐渭、八大山人、石涛、李鱓、吴昌硕的水墨大写意画风发展而来,吸取了徐渭、石涛、吴昌硕用笔的真率随意,但却比他们要凝重、从容;他曾对八大山人用力较多,但在气息上比八大山人更显得天真烂漫。齐白石接踵于前贤,正是在前辈大师的创新画风长期积淀所形成的高坡平台上,创立了自己的新成就。不少藏家喜爱齐白石胜过吴昌硕,就因为齐白石是站在吴昌硕的“肩膀”之上再“更上层楼”,在画格上他要比吴昌硕更完美是并不奇怪的。齐白石的画,既体现了他的独特天性,又体现了简笔大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从晚明直至民国初年渐次积累起来而达到的高度和厚度。
相比之下,山水画在明清至近现代的写意化发展历程,则明显的不及花鸟画顺畅。不过,尽管如此,放笔写意山水与海派大写意花鸟画,毕竟在追求向近现代意趣的转型方面,却有共通之处。也正由于这一点,放笔写意山水画在后来就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值得一提的是,长期恪守古典小写意风格的张大千,晚年的画风变格为泼墨泼彩大写意,使他一下成为倍受世人瞩目的画家。
在当代,有人甚而对写意画提出质疑,要否定写意画风。现当代优秀的写意名家的一时后继乏人,使得前辈名家的写意佳作成了稀世珍品。
写意画之日趋衰弱,遂致工笔画风行于天下,——这与传统书画市场的嗜好相脱节,反过来又使得优秀的写意画在艺术市场中价格快速的扬升。
近些年中国画家对于写意化风格的追求,也明显的已处在暗潮涌动之中。现已有个别突出的画家,对于工笔和写意的变异规律的把握已趋于通透,其画风的拓展,已蕴含“工”中求“写”的灵光闪烁,值得有眼力的收藏家进一步的期待。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中国画写意风格为什么具有潜在价值?
【小题3】当代有人对写意画质疑,这产生了哪些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后生可畏
刘斌立
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儿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我问了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里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其它我们啥事儿也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儿天天待着呢。”
“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我随口应和道。
“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
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他经常应景似地挺时尚,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
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的那张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问到老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呢。他爹差点没气得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一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
“还记得那个玩摇滚的男孩儿吧——从我这儿跑了的那个,又回来了,这次据说是自己主动回来的。今天来求的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儿坐着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后面老李加了几个微信的笑脸图标。
“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调侃地加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那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的交集。至于记忆里的玩摇滚还要考律师的常远,就遗忘得更远了。
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为了整个国家的头条新闻。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她们去争取权利。
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的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
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家属的索赔事务。这条很短的信息,却因为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当我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立刻给了我确认的答复。
“没错儿,这个常远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老李在电话那边肯定道。
“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还真不是。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老李继续说道。
“那地方就在茫崖。听常远爸说,常远在那儿生活过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他自己后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我在电话那头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
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啊!”
我听到电话那头老李很肯定地重复了这句话。
(选自《小说选刊》 2016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常远他爸让他到律师事务所来见习,是想让他当一名律师,可他却想当一个摇滚乐手,可见他个性张扬,父子关系紧张。
B.听到常远“跑了”的消息,“我”又惊讶又好笑,并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由此看出“我”对常远这类年轻人很不满意,甚至有些鄙视。
C.小说通过“我”和李信的四个阶段的对话,先抑后扬,刻画出常远这一新时代的青年形象,他有闯劲,有社会责任感;对弱者有悲悯情怀。
D.常远跑到青海茫崖的矿区演出,是为了接触中国最底层的民众,了解中国最基层的现实。这次经历使他逐渐地成熟起来。
【小题2】“我”和老李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你是否喜欢小说中常远这个人物?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1953年是“上山下乡”的起始之年,是中国知青文学的起点。此后,文坛便出现了一批描写知识青年回乡建设新农村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有着共同而鲜明的主题,即“革命理想与革命豪情,以及这种理想与豪情在现实斗争中的消长变化,最终升华为对革命理念最大限度的张扬和歌颂”。
“文革”结束后,“归来”的“右派”作家,批判“文革”、反思历史,将历史的伤痕展示于众。以反思“文革”、批判“极左”路线为主题的伤痕文学成为新时期的文学主潮。展示伤痕的同时,作家们不忘记与主流政治价值保持一致,将作品的主题归到“赦免个人,搁置对历史与人性的讨论,团结一致向前看”上面。
“文革”结束后返回城市的知青作家,更多是通过回忆性叙述,书写知青的困惑与迷茫,以及暴露知青岁月时的伤痛与阴暗。这些创作可以归入伤痕文学的大类里,也有些学者将这些作品及之后的知青文学作品归入反思文学。从伤痕文学一脉下来的知青文学,展示蹉跎岁月的壮丽与沉湎于青春失落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并没有对知青这一代人与历史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现代派思想的影响下,知青文学的创作主体开始反省并寻求艺术上的突破。面对现代主义思潮,中国文学的主导文化受到来自创新的新文化的冲击。主导文化中的变革因子与创新文化相结合,催生了寻根文学的发生。
寻根文学是知青作家面对现代主义冲击的自然反应,但同时也是他们追踪现代主义的结果。陈晓明教授认为:“‘寻根’可以从西方现代主义的高度撤退下来,回到熟悉的民族本位,甚至再回到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书写乡村生活,而并不一定会失去现代主义的艺术性质或水准,这是中国作家豁然开朗领悟到的一个境界。”
在新世纪的今天,知青文学已经成为历史。知青文学与政治意识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的厚度与反思的力度有限。很多知青小说反思“文革”,批判极左路线,没有反思人性,更没有反思中国人在那个时期应该承担的责任。随着文学多元化时代的到来,知青文学所秉持的隐晦的价值受到消解,而知青文学也响起了丧钟。总的来看,知青文学是中国特殊时期政治话语的文学表达。当新时期的主导价值观念变成稳定的社会意识时,知青文学便失去了它固有的作用。
(节选自2014年1月《文化观察》,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1953年文坛就已经出现了一批描写知识青年回乡建设新农村的文学作品,在新中国历史上,1953年可以看作是中国知青文学的起点。
B.知青文学作品的主题比较统一鲜明,而且最终升华为“对革命理念最大限度的张扬和歌颂”。
C.“文革”结束以后返回城市的知青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有人把它们归类为伤痕文学,也有人把它们归类到反思文学里。
D.从伤痕文学一脉下来的知青文学,并没有对知青这一代人与历史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更多的是展示蹉跎岁月的壮丽与沉湎于青春失落的情绪。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革”结束以后,伤痕文学虽然在反思“文革”、批判“极左”路线,但作品的主题与主流政治价值保持了一致,搁置了“对历史与人性的讨论”。
B.由寻根文学的出现可见,中国知青作家受到了现代主义的冲击,同时也在追踪现代主义。
C.在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现代派思想的影响下,知青文学的创作主体开始反省并寻求艺术上的突破,于是催生了寻根文学。
D.陈晓明教授认为中国作家已经领悟到:寻根文学可以从追踪西方现代主义的高度撤下来,撤下来也不一定会失去现代主义的艺术性质或水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的主导文化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致使主导文化中的变革因子与创新文化相结合,于是催生了寻根文学的发生。
B.已成为历史的知青文学的厚度与反思力度是有限的,这正是因为他始终与国家的政治意识紧密相联。
C.文学多元化时代已经到来,而且稳定的社会意识成为了新时期的主导价值观念,知青文学所奉守的隐晦的价值也就被消解掉了。
D.从知青文学到伤痕文学,再到反思文学和寻根文学,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文学很容易受到特殊时期的政治话语权影响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刻碑人
那些墓碑,往往比主人风光,活在尘世的时光,也总是比主人更久一些。
每个人,包括亡者,都是独一无二的,同理,作为人们辨识亡者身份的墓碑,每一座墓碑也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在我乡的旷野上经过,你就会发现,我乡的每一座墓碑之上,都有一幅绝无仅有的书法作品。而你看不到的是,墓碑背后,我乡的每一位刻碑人,都是乡间卓越的书法家。这些民间书法家,大多不识几个大字,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们技艺的精湛。他们将丧主家请人代笔的尺幅,紧贴在平整的石料之上,沿着纸上的文字,用朱砂,用刀笔,用凿子,渐次而深地镌刻下一个人的名字及名字覆盖下的一生。他们法天、法地、法自然,勾点撇捺,各有方寸;篆隶行楷,皆自风流。
刻碑人多是穷苦人家出身,舍得出力气,也守得住寂寞、屏得住耐心。倘若是富贵人家的子弟,绝少从事这一行当——在世家大族眼中,这是对自己的祖先和自己的身份的亵渎,往往会遭受本乡本族的排斥和疏远。但我乡历史上的碑刻名宿王久仑似乎是个例外。
我查遍了本乡志书,那些厚厚的地方史料中,没有留下关于久仑先生的只言片语,只有他的一首绝意仕途、颐养山林的七律。但在更民间的父老口中,他的名字和轶事却经久不衰。
在走访了我乡的诸多故老之后,我大体了解到了王久仑先生的家世以及生平:王久仑,右军后人,前清秀才,工书法,善吟诗,有刘伶醉酒之风,存高山流水之德。先生为人豪爽而不乏温和,才华冠于沂州而谦虚谨慎,时人多以结识他为荣。某一年,秋闱未折桂,名落孙山外,先生遂闭门不出三月,三月后孤身移居村外,圣贤之书尽抛,始为人刻碑。先生刻碑,自写自刻,字体多用魏,结体方严、笔画强劲,朴拙中万千变化,端正中无限风采。一时间百里刻碑之业皆为其臣服,乡人遂以“刻碑王先生”称之。久之,简称“刻碑王”。故老传闻,王久仑先生生来一对阴阳眼,一眼看阳世,一眼看阴间,能与生者言,能与亡者谈,因此,他刻的碑,生者欢喜,亡者喜欢。
王先生的故事固然是被故老们夸大了,但即便刨除掉夸大的成分,但就抛弃了功名,俯身丧葬之业来说,也足以引起后人的诧异进而敬佩了,毕竟,先生生在一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毕竟,他的书法和碑刻作品,都在我乡冠于一时,乡人皆以收藏一幅他的书法为荣。
关于“刻碑王”的传奇,最让人惊奇和不断传说的,是盗碑。
野史相传,民国三十五年,世道混乱,乡人填饱肚皮尚难,无暇其他。时有盗贼,辗转鲁南苏北,半月之间,夜盗王先生碑刻23座以图获利,终在徐州城被巡警查获,一时引为奇谈。消息传开,更多的蟊贼夜潜我乡,将王先生所刻之碑偷得一处不剩。何其悲痛呵——艺术向来如命似草芥的歌妓,当碑刻被视为一种艺术,就是它被金钱和利益反复转手之时。这也正是为何今日,作为一个探寻远去的刻碑匠人故事的书写者,我遍寻王碑而终无所获的原因所在了。
摊开本乡志书,面对王先生唯一流传下来的那首七律,我在想,倘若王先生知晓数十年后他辛苦所刻之碑的遭遇,他还会选择做个刻碑人吗?我在想,倘若礼请王先生刻碑的乡人知道自己祖先的墓碑会遭此大劫,还会请求王先生刻碑吗?
没有人回答我。除了那座被盗贼盗走的,但却留在乡人记忆里的墓碑——据说,那是王先生为自己镌刻的墓碑;更据说,那也是先生平生所刻的最小的墓碑。墓碑上面刻的不是大清国秀才王久仑,而是:刻碑人王久仑。
(选自《散文》2017.04,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乡的刻碑人都是一流的书法家,他们法天、法地、法自然,他们能创作各种碑文并将之镌刻在墓碑上,因此每一座墓碑上都有一幅绝无仅有的书法作品。
B.在厚厚的地方史料中找不到关于“刻碑王”王久仑的只言片语,是因为王久仑出身世家望族,却从事刻碑这亵渎自己祖先和自己身份的行当。
C.乡人敬佩王久仑的原因,一是他生在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却抛弃功名俯身丧葬之业;二是他的书法和碑刻作品在本乡冠于一时。
D.这篇散文写的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还用对比和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表现王久仑。
【小题2】文章对盗碑有关内容的叙述,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为什么刻碑人王久仑刻的碑“生者欢喜,亡者喜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