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诗词大会》落幕,“飞花令”也在网上成了热搜词。人们在感叹选手涉猎之广的同时,也不由发问,“飞花令”究竟是什么?
“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不过,它比“五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以这种酒令也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
追根溯源,“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诗人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现场吟作。行令人一个接一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
酒令的历史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酒风俗,就有所谓的“当筵歌诗”“即席作歌”。从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实际上就是一种酒令。由此形成的“投壶令”,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到了秦汉之间,承袭前人遗风,文人们亦在席间联句,名之曰“即席唱和”,用之日久,作为游戏的酒令也就产生了。“酒令”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贾逵)尝作诗,颂、诔、连珠、酒令凡九篇。”这里提到的酒令,即是行令的令辞。
中国历史上的酒令虽五花八门,品类繁多,但大致可分为雅令和通令两大类,其中又以雅令最受欢迎,仅见于史籍的雅令就有四书令、花枝令、诗令、谜语令、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对字令、彩云令等。行雅令时,必须能引经据典,当场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令者既要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例如,宋人《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唐朝使臣出使高丽,宴饮当中,高丽有一人行酒令曰:“张良与项羽争一伞,良曰‘凉伞’,羽曰‘雨伞’。”唐使即席应对曰:“许由与晁错争一瓢,由曰‘油葫芦’,错曰‘醋葫芦’。”此令中名对名,物对物,唐朝使臣应对得体,同时也可以看出高丽人对中国文化之熟识。
此外,还有种“一物双说令”。它的行令方式是:每人说出一物,再接两句话,要求这两句话音同而义反,不成则罚酒一杯。如:“风中蜡烛,流半边,留半边。”“梦里拾珠,拾一颗,失一颗。”流、留和拾、失就是音同义反的字,符合此令的规则。不过,雅令中最文的还要算诗酒令,这是文人墨客把酒令与诗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文字游戏。唐代传奇《申屠澄》中记载了一则关于诗酒令的故事:
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被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这是引用《诗经》所行的雅令。话音刚落,主人之女就笑着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看了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少女是在用《诗经·郑风·风雨》里的句子,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巧妙而含蓄地向他表达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便向少女的父母求婚,两人最终喜结良缘。
毋庸讳言,酒令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酒文化中一朵别有风姿的奇葩,是劝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可称为酒席间的“笔会”。自然,为健康计,饮酒还是不醉为佳,不过这就是另外的主旨了。
(选自张梦泽《“飞花令”与中国古代酒令文化》,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刚刚落幕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出现的“飞花令”原本是酒令,因其有特有的形式,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兴趣。
B.“飞花令”要求诗句中的关键字只能用“花”字,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有严格的限定。
C.中国古代的酒令通常可分为雅令和通令两大类,通令颇受人们欢迎,其品类繁多,使用时必须引经据典。
D.行雅令时须当场构思,对参与者要求很高,参与者既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力,同时还要具备机敏的反应能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难度低于民间酒令,它对行令者的诗词基础没有要求。
B.巴金的《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淑英说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又该下边的淑华吃酒。”这是行“飞花令”的一种方式。
C.“风中蜡烛,流半边,留半边”一句不符合“一物双行令”的行令规则。
D.布衣秀才申屠澄风雪之夜,夜投茅屋,主人之女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来对“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对客人饮酒表达出厌恶之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投壶令”是古代一种酒令,它的雏形是由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
B.酒令就是人们饮酒时行令的令辞。“酒令”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
C.《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的唐朝使臣与高丽人行酒令一事,表明高丽人对中国的酒令文化很了解,也表明两国文化的一致性。
D.酒令流传至今,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它是文明化和艺术化了的劝酒行为,可称得上酒席间的“笔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16 01:32: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电影,升级需要“新力量”
“中国电影已经到了必须通过质量提升来实现产业升级的阶段。”在日前的第二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针对有些人提出的票房滑坡“拐点论”,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电影的发展需要产业本身转型升级的“新力量”。
年初至今的电影市场,呈现出微妙的态势。一方面,主流影片《湄公河行动》突破10亿票房大关,被赞为奇迹;另一方面,个别月份出现了单月票房负增长,引发社会关注。有人悲观地认为,中国电影出现“拐点”、遭遇“寒冬”,其实这并不符合实际。事实上,今年的电影市场虽然增速放缓,但仍然保持着多年不变的增长状态,不仅远远高于北美、欧洲等其他地区和国家电影市场的增幅,也高于中国国民经济整体增长幅度。
电影市场增速放缓,本身有着多重因素。首先,去年作为电影公司营销手段,意在降低票价吸引观众的数十亿元“票补”资金在今年退出,让市场冷静了很多。其次,互联网对院线电影的冲击,比以往更加强烈,网络电影、网络电视剧、网络直播发展迅速,影片院线上映与网络播出的窗口期日益缩短,都为观众选择互联网观影提供了更多理由。而这些变化,也为中国电影吸纳“新力量”带来了机遇。
机遇来自中国电影市场的逐渐成熟。经历了产业化改革以来的第一轮市场培育后,一大批观众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一起成长,他们对中国电影的艺术质量有着更高的期待。同时,电影年产量700部左右,市场投资主体1500家左右,全国银幕总数近3.8万块,观影人次同比增长12.3%,市场容积率达年400部左右……这一切,都决定了中国电影要实现更健康、更长远的发展,必须不断地吸收电影新力量,以高品质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
中国电影发展需要的新力量,不仅包括年轻的电影创作者和从业者,任何在电影语言、电影技术、电影管理方式等方面有所创新的创作者和从业人员,都应当被纳入中国电影新力量的范畴。这其中,既有青年创作者对先进电影技术的应用,也有老一代对传统电影拍摄方式的二次创新;既有青年人对先进电影工业管理体系和方法的学习借鉴,也有老一辈电影工作者对中国电影发展规律的现代性改造。
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上,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军电影行业,中影、上影、华谊兄弟、光线影业、博纳影业等传统电影企业也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和生产能力;乌尔善的《寻龙诀》、陆川的《九层妖塔》、周星驰的《美人鱼》等,让人惊讶于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迅速提升;年轻一代的贾樟柯、曹保平、韩延等导演,也在努力将现实主义的电影语言和观众审美需求相结合,推进传统电影表达方式的升级。
今天,中国电影的观众越来越多,对电影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和旺盛,人们有理由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充满信心,因 为新力量的生长令她始终葆有青春。
(选自2016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中国电影升级需要新力量”理由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电影、网络电视剧、网络直播发展迅速,使电影市场增速放缓,但也为中国电影吸纳“新力量”带来了机遇。
B.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发展一起成长的一大批观众,对中国电影的艺术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
C.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军电影行业,使得年轻一代的贾樟柯、曹保 平、韩延等导演有了推进传统电影表达方式升级的机会。
D.电影年产量、市场投资主体、全国银幕总数、观影人次、市场容积率等在数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年初至今的电影市场,一方面,主流影片票房大卖;另一方面,单月票房负增长,呈现出微妙的态势。
B.中国电影市场虽然增速放缓,电影出现“拐点”、遭遇“寒冬”,但仍然保持着多年不变的增长状态。
C.如果作为电影公司营销手段的“票补”资金没有退出市场,如果互联网对院线电影的冲击没有增强,那么今年电影市场的增速就不会放缓。
D.中国电影的“新力量”不单指年轻的电影创作者和从业者,还可以涵盖任何在电影领域有所创新的电影工作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荷花图
刘刈
陶章甫正待离开,只听“吱扭”一声门开了,但见门口站着位清瘦男子,面貌奇古,酡颜满面,微睁二目,恰似陈老莲画中人一般。
“在下陶章甫,慕名拜会!”
男子错愕不已,望着陶章甫脸色木然。
章甫笑道:“就让我这么站着吗?”
二人在阴暗狭小的东屋落座,章甫四下打量壁上字画,暗自道:果然高手!
没等章甫开口,男子涨红脸,高门大嗓地说道:“不错,就是我韩闻轩冒仿了您的画!”
二人不再说话。少顷,陶章甫打破沉默:“我在琉璃厂买了韩兄一幅荷花图,笔笔化刚为柔,功力已入化境!虽署着我的名字,画却丝毫不逊于我啊!”
原来,陶章甫在四宝斋看见一幅钤着自己印章的荷花图,越看越喜欢,却想不起自己何时画的,观看良久发现一处破绽——画上闲章他已不用,仿冒无疑。不过,他还是由衷佩服这个造假者。翌日,顺藤摸瓜,找到韩宅。
韩闻轩再次涨红脸:“先生言重。冒先生大名也是生活所迫,还望恕罪!”
陶章甫指着四壁:“韩兄画技如此高超,为何要去模仿别人?”
韩闻轩国苦笑:“一言难尽呐!”
话说从头,这韩闻轩书画无师自通,年轻气盛到北京寻发展,但想在京城书画界有所作为谈何容易。为了生存,韩闻轩给人画插画、画海报,收入微薄,遭了不少白眼,心中郁闷无从宣泄,渐渐养成酗酒的毛病,蹉跎多年,不名一文。父母相继离世,妻子受人欺负,儿子体弱多病,韩闻轩赚钱养家的想法越发迫切。最终,他找到当初让他不齿的画贩子,以冒仿名人字画糊口。
陶章甫一声长叹。他拿出几张银票:“此来想订几幡韩兄的画,不知意下如何?”
“先生取笑!银票还请快快收起,否则就是打我的脸啊!”
陶章甫思量片刻,收起银票:“也好,君子之交淡如水。”
二人重新落座,相谈甚欢,竟有相见恨晚之感。此后,常在一块切磋书画,渐成莫递。
“关于绘画,想对陶兄进一直言。”
韩兄但说无妨。”
“吾兄之画,苍浑秀润,笔法精湛娴熟,只是绘画至境画气不画形,先生这一段时期气局稍显局促。”
“韩兄一语中的!”陶章甫深知自己疲于应付客户,画艺停滞不前,这番话可谓真知灼见,肺腑之言。
陶章甫话题一转:“韩兄是怎么把画仿得如此真假难辨的?”
“唉,陶兄权当笑话听了:造假手段千奇百怪,第一种是以真迹为底本,真刀真枪拼实力。但每人画功不同,有人虽在构图、着墨类似,往往有形无神,稍加甄别,真假昭然若揭!”
“韩兄最擅此类啊。”
韩闻轩不好意思地摆摆手。
“第二种是换颜术,对照真迹改动增减,假画面目一新,很容易糊弄人。”
陶章甫点了点头:“颊倒是非、混淆视听反而更好欺世骗财。”
“这第三种是用印章骗人,利用人们崇拜名家的弱点……”
陶章甫瞠目结舌:“韩兄真是给我上了一课!”
此后,陶章甫越发认可韩闻轩国的画艺为人,每有书画雅集也叫上韩闻轩国,尽己所能鼎力帮助。韩闻轩国心怀感激,振作起来,不再酗酒。
陶章甫给韩闻轩国引荐了一个南洋烟草商人年启庚,年启庚很爽快,当下表示会出一大笔钱收购韩闻轩国的画。韩闻轩国喜出望外,把自己关在房里没日没夜地画。很快作品完成了,他请章甫来家里赏画,陶章甫看了也很兴奋、满意。
交画的日子到了,韩文轩这天穿戴整齐,庭院打扫得一尘不染。晌午,一个人提着个鼓鼓囊囊的包走进庭院:“我是年老板的秘书。”
“哦,是……画已备好,请您过目。”
“不必,画我们不要了!订金不需退,这是违约金,你拿着吧。”说罢,从包里掏出个纸袋。
韩闻轩一时张口结舌。
“我们老板说了,诚信是立身之本!既然当初他答应订你的画,我们就会按合同办事。年老板听说了你韩先生做过的一些事,虽说他大人大量,但我们老板向来不与苟且造假之徒有瓜葛。画如其人,自然也就不必收藏这些画了。”
见对方不接钱,他便放在画案上,转身就走:“韩先生好自为之!”
韩闻轩低下头,含着泪,紧咬牙关,直奔内房,取了酒壶,推门而去。第二天醉醺醺地回来,额头上还渗着血。他走进房内,把那幅荷花图撕个粉碎。此后,把自己关在屋内,不见任何人。
这两天陶章甫心神不宁,夜里梦到韩闻轩国邀自己喝酒,伸手准备接过酒杯,韩闻轩国却化作一缕青烟不见了。
翌日天明,陶章甫匆匆赶到韩家,只见韩妻泪眼婆娑地跪在灵前。陶章甫大惊,跌坐在地,痛哭失声。
韩妻拿出一张荷花图,乃是韩闻轩国死前所绘。陶章甫凝视良久,悲叹道:“这幅荷花自成一家,无论茎秆花叶全以中锋行之,提得起,放得下,真是豪情满怀,书生本色,远超过我的啊!”
之后,有人多方求购韩闻轩的画作,但存世甚少。陶章甫提及此事,总是为之怅然。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韩闻轩外貌,虽寥寥数笔,却形神兼备,勾画出人物清高孤傲、洒脱不羁的形象特点,同时又暗示了人物酗酒的生活习惯。
B.陶章甫拿出银票向韩闻轩订画,思量片刻后又收回,细微的动作传达出陶章甫对韩闻轩微妙的试探,看他是否真是一个逐利之徒。
C.韩闻轩对画艺与造假的分析,让陶章甫感到“上了一课”,陶章甫由此意识到,很多人对他的追捧只是崇拜名家,不辨真伪优劣。
D.小说善于利用细节展示人物心理,“低下头,含着泪,紧咬牙关”“额头上还渗着血”表现出韩闻轩内心羞愤、痛悔、委屈的复杂心理。
【小题2】小说题为“荷花图”,这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同样欣赏荷花的品格,但陶章甫与年启庚对待韩闻轩的态度却迥然不同。请谈谈你的理解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读平常书出非常文章

①姚鼐是清朝桐城派三祖之一,“鼐工为古文,方康熙年间,同邑方苞名一时,刘大櫆继之”,桐城派三驾马车,以谁为首,文无第一,不太好说的,有论是:“论者以望溪(方苞)之文质,恒以理圣,海峰(刘大櫆)以才胜,学或不及姬传(姚鼐),则文与理兼至。”方苞不曾包首,刘大櫆不曾为魁,姚鼐倒算桐城之鼎鼐,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

②文学概论云,文章多生活来。这个指定是不错的,富贵生活出文章,贫穷生活更出文章,只是贫穷生活出的文章未必贫未必穷,富贵生活出的文章未必富未必贵,或者贫穷生活出的文章比富贵生活出的文章更贵。姚鼐祖上曾经阔过,高祖姚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享名宦祠祀,不过到了姚鼐他爹,沦落为布衣。富贵出文章,贫穷出文章,由贫穷转富贵难出大文章,难出好文章,由富贵转贫穷出大文章,出好文章。

③生活出文章,读书也出文章,没生活出不了好文章,不读书怕也出不了好文章。姚鼐文章是从生活出的,更是从读书里出的。“先生幼时家贫,体弱多病而嗜学,澹荣利,有超然之志”,饭不饱肚,而书饱腹,“衣食或不给,意淡如也”,天生一副文弱书生模样,“先生貌清而癯,如不胜衣,而神采秀越,风仪闲远,与人言终日不,而不可以鄙私干。自少及耄,未尝废学。”才是读书的好种子,风仪闲远,跟人讨论,从不张牙舞爪,“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必亲”——学术与之异趣,见之必骂,读书人之杂种相;学术与之异趣者,见之必亲,读书人之标准像。

④文章多从书中来,从甚书中来?姚公作文一生,行将老至,文章与道俱老,“乞终养故里”。不有积学,安有真传?仿佛武林高手,杏林老医,待到其道与人俱老,方可传得卓见。姚公老归故里,“翁覃溪学士来乞言”,老道只道家常,姚公便将毕生读书心得凝为要诀,箴言与教:“时贤皆欲读人间未见书,某则愿读人之所常见书耳。”

⑤文章多从常书来。奇书当然可读,不经见之书,里面或别有洞天,收藏异珍,然则一味去寻奇门遁甲,非秘籍奥卷而不读,也是走偏了。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吃饭睡觉,是佛家之道,睡觉吃饭,是作家之道——用口头语言表达眼前风景,读平常书写出千古文章,也是作家的家常。

⑥鲁迅曾给人开列必读书单,计有《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世说新语》《唐摭言》《论衡》《今世说》等;梁启超给人开列书单,计有《诗经》《楚辞》《说文解字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世说新语》《四书》《易经》《书经》《诗经》,还有胡适等诸公,也给人开列过人生必读书,大家叫人读书,没打诳语,偶或有一本两本“人间未见书”,多半正是在传姚公心法,“某则愿读人之所常见书”。

⑦读人间之所常见书,自是缘于其书易得,无须费心巴力,花大价钱,倾毕生精力,或可觅得一部“六十四卦”,多成书蠹,难成书家;更是缘于人间常见书,道的是人间家常,人生梦想,《金瓶梅》写的是市井人,用的是市井语;《红楼梦》虽写富贵人家,其人情事理却是人人固有的人性与人生;《三国》与《水浒》,便是存在过的历史与正在发生的现实;《西游记》有点怪力乱神,也多见儿时在瓜棚底下,听爷爷奶奶讲故事,其神话者,也是人、物、神三合一,给人喝的也是三合汤。

⑧平常书其实是富矿,前人发掘了,貌似发掘尽了,其实不然。这个不是深山开煤矿,将煤挖出了,就资源尽矣,后人再也挖不出煤。书,不是煤,书之资源,有其无穷尽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智貌似已见尽,忽然时代前进了,时代有新见识了,再以新见识去发掘经典寻常书,你便独可见,寻常之书有非常。

⑨“儒者生程朱之后,得程朱而明孔孟之旨,程朱犹吾父师也。然程朱或有失,吾岂必屈从之哉,程朱亦岂不欲后人为论而正之哉?”儒学研究,到了程颐与朱熹,有谓其理发掘尽了。尽了吗?永无尽头,程朱悟儒,也是有错误的,其之错谬,你不必屈从,程朱也不霸道,不准你正之;程朱掘儒学,单只有错?也定有没发掘的,正是阁下显身手之时;读《红楼梦》,他读人物,你读风物,他读出典型来,你读出典章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的文章或读出来高峰,你换只眼,也可以做出文章来争锋。经典寻常书,或只有一本,而其中之“微”与其中之“蕴”,可有十百本,千万本,此平常书之无尽藏也,而敢思善思者得之。

⑩姚鼐文章厉害,江苏嘉定(今上海市)王鸣盛便不服,他曾对戴震说:“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彼好多能,见人一长思并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畏也。”姚鼐也是有失的,吾岂必屈从之哉。读书之乐趣便在于此,寻常书经典书,以各自眼力与眼光,也可以读出自家精彩来。

(刘诚龙  2019年01月05日《人民日报》)

注:①源律师:事迹不详。律师是专门从事三藏律部讲授的僧人。②师:指大珠慧海,建州(今福建建瓯县)人,俗姓朱,后人多称慧海为大珠和尚。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或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邑方苞名一时 名重:zhònɡ
B.与人言终日不不忤:wǔ
C.跟人讨论,从不张牙舞爪  张牙舞爪:形容猛兽凶恶可怕。
D.不经见之书,里面或别有洞天      别有洞天:形容书的内容引人入胜。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以文理兼至,中国古文第一的姚鼐起笔,用意之一是肯定其在清代文坛上的成就。
B.第⑤段“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意为以平常自在心对待一切事物,修佛如此,读书亦然。
C.第⑥段中鲁迅、梁启超、胡适等人都给读者开过书单,作者意在倡导读大家所开的奇书。
D.作者认为书是富矿,没有读尽的时候,要有一颗敢思善思之心,“常读书,读常书”。
【小题3】第③段中“这就是读书的好种子”,“这”指代哪些内容?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小题4】作者对读“平常书”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小题5】第⑦段中写道:“《红楼梦》虽写富贵人家,其人情事理却是人人固有的人性人生”,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间接,记言直接。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做“辞”。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汉人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书”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至于《书》称为“经”,始于《荀子》,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到汉惠帝时,才开了书禁,文帝接着更鼓励人民献书,书才渐渐见得着了。那时传《尚书》的只有一个济南伏生。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伏生将《书》藏在墙壁里。汉定天下,他回家检查所藏的《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些,私自教授于齐、鲁之间。文帝派掌故官晃错来从他学。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去。伏生所藏的本子是用“古文”写的,还是用秦篆写的,不得而知;他的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
汉景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到“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文”,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字。恭王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孔安国。安国加以整理,发现其中的《书》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为语言和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所以便一直压在皇家图书馆里。成帝时,刘向、刘欲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敌想将《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经典。当时的
五经博士不以为然,刘敌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这便是后来所谓的今古文之争。
(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记言,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根据传闻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
B.《尚书》是“上古帝王的书”, “书”上加“尚”字,表达着尊信之意。
C.秦始皇烧天下诗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因而《尚书》残缺最多。
D.《今文尚书》是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古文尚书》是用晚周民间别体字写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记事和记言是有区别的,《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但也有记事的。
B.文章逐一介绍伏生《尚书》和孔安国《尚书》,明确二者不同之处,然后提出今古文之争。
C.围绕着《尚书》的性质、成书、流传版本,文章按时间顺序展开论述。
D.文章在论证中引经据典,但又有自己的思考,彰显了文章论学的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尚书》所载内容,我们可以窥知虞夏商周四代的某些社会面貌。
B.如果《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字体一致,那么就不会有后来所谓今古文之争了。
C.有些古书籍能渐渐见着,与朝廷鼓励人们献书以及人们自主献书有关系。
D.伏生《尚书》不是完整无缺的《尚书》,刘向用《古文尚书》校勘伏生《尚书》,自然会校出不同的文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17年是农历丁酉鸡年,雄鸡报晓,四海升平。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再次被重温。鸡是民俗中的神物:鸡王镇宅、祠鬼神皆以雄鸡……古老的自然崇拜中,鸡具有无上的神力和辟邪致吉的功能,通过祭祀、禳祝、衅礼等作用于民众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鸡鸣将旦,为人起居”。古人不但以鸡鸣为一天之首,还认为“鸡日”是一年之首,将正月初一定为“鸡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贴画鸡,或斲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
鸡是“五德之禽”:“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鸡鸣,也成为召唤光明、催人奋进的励志之声。古人闻鸡鸣而早起,是因为古代农业社会一般人缺乏可用的计时器,便习以雄鸡报晓的啼鸣,作为一天开始的标志。先秦时期,连开启城门,也是以鸡鸣为依据。雄鸡还有一个习性就是当一鸡先鸣,立即群起效仿,众鸡齐鸣。因此,古人衍生出关于“天鸡”的神话——认为天将破晓时第一个啼叫的是神奇的天鸡。据《太平御览》引《玄中记》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鸣”。
除“天鸡”以外,人们还盼望“金鸡”出现。在古代封建社会,鸡也是礼乐制度的一羽:“巽为鸡,亦为号令。”树金鸡于长竿,成为颁布赦诏时的仪仗,是帝王发号施令的象征。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述,大赦之日所树金鸡,“竿长七丈,有鸡高四尺,黄金饰首,衔绛幡长七尺,承以彩盘”。“金鸡赦礼”约始于后凉时期,从此鸡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不再单单是身披华彩、瞋目含火的斗士,作为光明的使者,亦带来了无数人生的柳暗花明。“金鸡忽放赦,大辟得宽赊”。
古人还取鸡的形貌,制成祭祀用的盛酒“礼器”,称“鸡彝”。但是在目前考古发掘获得的商周青铜礼器中,虽多鸟兽形尊,却未见作雄鸡形貌的。不过考古学者邹衡认为,史前时期遗址中出土的陶鬶,就是最早的“鸡彝”。鬶体下部是鼎立的三只丰满的袋足,上承带直颈的鬶口,颈后有鋬,口前伸出尖形的长流。整体看来,其造型正似一只伸喙引颈仰天长鸣的雄鸡,或即夏商时“鸡彝”的前身。据现有考古资料,正式采用雄鸡造型制作盛酒浆的瓷壶始于六朝时期。如出土于南京象山东晋王氏墓的“青瓷鸡首壶”,壶流塑成高冠的鸡首,鸡嘴处开圆孔即为流口。
人们如此喜好关于鸡的传说和以鸡为造型的艺术品,原因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鸡成为农家畜养的最重要的家禽。中国古代养鸡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等处,都有鸡的遗骸出土,表明家鸡在黄河流域驯化的年代可以早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这也是目前已知的国内外最早的养鸡的纪录。稍后,在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大都有家鸡遗骸出土,表明家鸡的饲养日趋普遍。到了青铜时代,商周时期已将鸡列为“六畜”之一,反映出这种家禽与人们日常生活日趋紧密的联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不仅是一种家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还具有丰富的内涵,有无上的神力和辟邪致吉的功能,是祭祀、禳祝、衅礼等民俗活动中的神物。
B.古人认为“鸡日”为一年之首,会在正月初一这一天,鸡鸣而起,燃放爆竹、贴鸡画或斲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以此来辟除不祥和祈福。
C.鸡以其独特的外形以及好斗、呼食、报晓的习性,被视为“文、武、勇、仁、信”五德俱全之禽。“闻鸡起舞”就是比喻志士即时奋发的典故。
D.因为古代农业社会普遍缺乏可用的计时器,古人便习以雄鸡报晓的啼鸣,作为一天开始的标志,闻鸡鸣而早起,甚至连开启城门也以此为依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雄鸡一唱天下白”,神话传说认为天将破晓时第一个啼叫的雄鸡就是神奇的天鸡。天鸡一鸣当先,其它雄鸡立即群起效仿,众鸡齐鸣,给人们带来晨光。
B.在古代封建社会,特别盼望“金鸡”出现的,是牢狱里的囚犯和他们的家属。因为树金鸡于长竿是颁布赦诏时的仪仗,能带来人生的柳暗花明。
C.“金鸡忽放赦,大辟得宽赊”。大辟,是古代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从后凉时期开始,囚犯如遇“金鸡赦礼”,连大辟这样的刑罚也可免除。
D.考古学者邹衡认为,虽然在目前考古发掘获得的商周青铜礼器中,未见作雄鸡形貌的,但是史前时期遗址中出土的陶鬶,就是最早的“鸡彝”。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土于南京象山东晋王氏墓的“青瓷鸡首壶”采用的是雄鸡造型,而正式以雄鸡造型来制作盛酒浆的瓷壶,则最早出现在六朝时期。
B.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鸡成为农家畜养的最重要的家禽。因此人们喜好关于鸡的传说和以鸡为造型的艺术品,就不难理解了。
C.目前已知的国内外最早的养鸡纪录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这个结论的依据是在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等处出土的鸡的遗骸。
D.中国古代养鸡的历史悠久。鸡作为家禽,不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还以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