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三
对于我们的先祖来说,未来如迷雾中的山林一般,不向世人显露真容。但如今这个时代,未来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大家看到的未来没有什么区别: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驱动之下,意识以数据的形式存在。
数字化生存的远景,意味着人类所向往的终极自由之境建筑在虚拟之上。1969年克兰罗克教授把两部电脑连接起来,创造了名为阿帕网的互联网雏形,人类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大迁徙便不可逆转地开始了。数十年间,从0到1的数据洪流改变了历史的河道,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堤坝冲击得千疮百孔。数据化是一切的归宿,沿着沟通数字化——体验数字化——肉身数字化的路径,人们最终将完成由实入虚的大迁徙。
沟通的数字化,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我们早就习惯了在网上购物,用微信社交。关于体验数字化,除了电子游戏的真实感和浸入感更加逼真强烈以外,还可以畅想这样的情景:人们足不出户,只要点击手机上的购物网站APP,就会身处一个可以互动的全息影像世界中,琳琅满目的商品虽非实物,但却可以看到,感知,触摸。总之在现实世界里人类的一切真实感受,都在这个影像系统里得到了完美的模拟,甚至可以做到试吃试用。肉身的数据化,是现实世界的尽头。社交、购物、健康,人类的一切行为与感知都将迁移到互联网上,人类将离开肉身,进入自己所制造的虚拟世界,一去不复返。这样一来,现实世界有可能成为虚拟世界的能源,就像空疏寥落的
数字化构筑的虚拟世界,本质上是人类现实生存的一种延伸,所以它必须遵守人类社会的普遍法则。在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大迁徙中,人类仍应该始终坚持用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和人文理想来守护人的心灵,促使人性向上、崇善和求美。
(取材于马钺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下列对“由实入虚的大迁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识最终以数据的形式存在
B.它自互联网雏形诞生时就开始了
C.人的一切行为和感知都会迁移到互联网上
D.目前沟通数字化和体验数字化已全部实现
【小题2】下列填入材料甲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景区B.学校C.矿场D.住宅
【小题3】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回答电子游戏创造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哪些联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8 05:47: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深山来客

朱山坡

“我们大清晨撑船出发,晌午到达蛋镇,刚好赶得上电影。”

蛋镇没几个人去过鹿山,那里偏僻,还险峻,不通公路,是深山野岭,现在已经人迹罕至。从鹿山来?蛋镇人吓了一跳,那得经历多少艰险啊!

这个陌生中年人高高瘦瘦的,憨厚老实,脸膛比镇上的男人都白净,还显得比镇上的男人更斯文,背着一个耷拉着头的女人走进电影院。鹿山人的妻子五官长得真好看,是一个美人的模样,很年轻,但身体不好,脸色苍白,嘴唇没有一点血色。主要是腿不好,走不了路,浑身没有力气似的。蛋镇上的人都替她担心,也很疑惑:费那么大的劲来到蛋镇,难道就只为看一场电影?

后来,在镇上几乎每个月都能见到一次鹿山人背着他的妻子送进电影院,自己蹲在电影院外与门卫卢大耳一起烧卷烟,闲聊。

“她哪里也不愿意去。她只喜欢看电影。只要看上一场电影,她就觉得病好了一大半。”鹿山人说。

见过鹿山人妻子的人都相信鹿山人说的话是对的,因为他们发现,从电影院里出来后,鹿山人的妻子原来苍白的脸竟然变得有些绯红,耷拉着的头也抬了起来,尤其是那双暗淡无光的眼睛变得像野草叶尖上闪亮的露珠。甚至,她要尝试着双脚踮地走路。

鹿山人自己说,他曾祖父那代才从武汉搬迁到鹿山的。曾祖父是武汉最有名的戏子。一个国色天香的女子来听他的戏,迷上他了,连听了一个月,两个人走到了一起。曾祖父后来才知道她竟是一个北京王爷的爱妾,就带着她一路逃奔,最终在鹿山安定下来,隐姓埋名。

卢大耳说,鹿山人的妻子是来自武汉的知青。来到鹿山前,父亲跳进长江不见了。来到鹿山后第二年,患贫血病的母亲也死了。鹿山来了十一个知青,到最后只有她一个人留了下来。武汉没有亲人了,她不愿意回去,和鹿山人好上了。

从河边到电影院的路上,鹿山人不断地转过头来问背上的妻子:累不累?饿不饿?晕得厉害吗?妻子每次都是做出否定的回答,还不时给鹿山人擦汗,轻轻摸他的脸……蛋镇人把鹿山人当成了楷模,当成了客人,他们对鹿山人的山货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一抢而光,扔下来的钱让鹿山人感到既惊喜又不安。而他们更关心的是鹿山人的妻子。妇人们围着她嘘寒问暖,有时给她递上一碗热粥,一杯热开水,或者一根冰棍,还有的给她塞人参、鱼肝油、麦乳精甚至雪花膏,都被她婉拒了。

“你们不必为我们担心。鹿山,除了电影院,什么都有。”她苍白的脸上一边是歉意,另一边是感激。

这天晌午,鹿山人背着妻子又来到了蛋镇电影院,却在海报墙上看到一张告示:台风将至,今天不放电影。

“我要看电影!”妻子像孩子撒娇似的说。

鹿山人说:“台风要来了,今天电影院不放电影,我们赶紧回家吧。”

妻子说:“你害怕台风呀?你害怕回不了家呀?”

妻子从鹿山人的背上挣扎下来,扶着墙挪步到电影院正门,伸手摸了摸“蛋镇电影院”的牌子,突然变得莫名的哀伤,竟掩面低声地抽泣。

鹿山人吃惊地问:“好好的你为什么哭?”

妻子说:“我心里的悲苦,像台风,像鹿江,像山洪暴发。”

鹿山人知道妻子内心的悲苦,但她还是第一次说出来。平时,她从不埋怨,也从不哀叹,心里最难受、最绝望的时候,也只是对鹿山人说:“我想看一场电影。”于是,鹿山人连夜准备,第二天一早便出发。

鹿山人向妻子保证说:“台风过后我们还来看电影,一个月看两场。”

妻子说:“我不等了,等不及了……我等不到台风过后了。”她双手抚着电影院的牌子,突然号啕大哭。那哭声就是山洪暴发,悲痛欲绝。

电影院院长老吴从电影院走出来:“这是哪个龟孙子贴的告示?”一把撕下自己亲手贴上的告示,对鹿山人的妻子说,“今天照常放映!”

电影散了,鹿山人的妻子脸上的绯红色更加明显,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亢奋。她在他的背上仍兴致勃勃,热泪盈眶。那是电影带来的泪水。鹿山人觉得今天的电影很好,妻子看开心了,心里感觉特别幸福。

鹿山人对老吴千恩万谢。他的妻子眼含泪水,频频点头向老吴表达谢意。

“你今天特别漂亮!”老吴慈爱地赞美了她。

她说要去照相馆,“老吴说我今天特别漂亮。”鹿山人只好改弦易辙,去往国营照相馆。这是蛋镇人最后一次见到鹿山人和他的妻子。这次台风过后,多少次台风过后,再也没有看到他们的踪影。

……

有一天,国营照相馆在玻璃橱窗展出了一幅32英寸的大型彩色照片,装了金色的边框。照片里的女人穿着橘红色的旗袍端坐在黑色的椅子上,秀发及肩,脸色绯红,面带微笑,双目炯炯有神。

“多漂亮的女人啊!像《胭脂扣》里的如花。”但眼尖的人一眼便能辨认出照片上的人是鹿山人的妻子。

(选自《芙蓉》2018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作者将故事高潮置于“台风将至”的紧张、危险的环境下展开,同时也助推人物情绪的激烈变化。
B.小说对蛋镇妇女们的形象作了生动精细的刻画,凸显了她们热心、善良等形象特点,侧面表现鹿山人妻子的美丽。
C.“鹿山,除了电影院,什么都有。”鹿山人妻子这话其实并不符合这对夫妻的物质生活现实,她脸上的“歉意”更多透露了坚强的心性。
D.小说描写一个鹿山男人和他病入膏肓的知青妻子的爱情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将丈夫对妻子的深爱、小镇人的淳朴友善和世间的生死冷暖描写得生动感人。
【小题2】对于鹿山人夫妻来说,看一场电影到底有多重要?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理解。
【小题3】小说《深山来客》构思精巧,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朝历时四百余年,其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疆土大为扩展,民族空前融合。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东汉班超出关,他们分别建立和巩固了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外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增多,为艺术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儒家文化虽然是汉代绘画艺术审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精神要素,但并不是整个汉代社会唯一的精神源泉。汉代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文化架构是由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阴阳五行文化等多种文化精神要素构成的。史官文化与巫文化共存,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举,神话与历史交融,道家学说与儒家伦理道德并行不悖,展现出一片人间的欢腾胜景。
大汉王朝具有勃勃生机和放眼四海的辽阔视野,繁丽多彩的生活场景便成为艺术首要的表现对象。在这样一个胸怀宽广、勇于开创的时代,传统观念与外来文化碰撞融合,汉代的艺术家为帝国雄伟而繁荣的气象所熏陶,怀着一种空前的喜悦与激情对其予以描述,予以表现。汉墓壁画那些生动饱满、瑰丽多姿的绘画艺术背后,蕴藏了汉代先民对天地自然、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表达了他们对生命世界的永恒追求,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墓室壁画一般出自画工之手,虽然画工的绘制技能比不上后世身份独立的画家,但他们所营造的丰满朴实的意境,流露出的绘画发蒙阶段所特有的简单和笨拙,却是后世空灵精致的艺术所无法替代的。同时,因来自底层,画工们对人间生活的关注,反而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画工所反映的集体意识,一方面是上层社会思想的折射,更重要的是广大民众的观念。
汉代人喜好歌舞,任侠重名,恩仇必报,富于积极进取精神,他们率直而少含蓄,开通而少压抑,粗朴而欠圆通,勇敢而鄙怯懦,整个社会弥漫着建功立业的思想,这既是尚武精神的结果,也是华夏民族精神的写照。
汉代墓室壁画中的图式于生活,它在农耕文明中孕育,在多民族文化融合中成长,那种蓬勃的生命力,饱满、昂扬的生命状态让我们立刻想到汉墓室壁画中的《车马出行图》:奔腾嘶鸣的骏马,浩荡出行的队伍。汉代人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万里觅封侯”的豪情,在《车马出行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雄健浑厚正是汉代的时代精神。
(摘编自郭华《试析汉代墓室壁画的雄健与充实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朝空前发展,“丝绸之路”为文艺兴盛创造了条件,因此中外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增多。
B.汉代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文化架构由多种文化精神要素构成,且彼此和谐共存。
C.墓室壁画所营造的意境和特有的简单和笨拙的绘画风格,堪称后世的典范。
D.在我国古代美术史上,汉代是真正形成完整而且具有民族独特艺术风格的时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论述了汉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为汉代艺术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B.主体部分论述了汉代墓室壁画的主要内容及绘画风格,以及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C.文章以《车马出行图》为例,论证了汉代墓室壁画所反映出的汉代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
D.本文主要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汉代墓室壁画所具有的雄健与充实之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文化是汉代绘画艺术审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精神要素,是汉代社会的精神源泉之一。
B.大汉王朝把生活场景作为艺术首要的表现对象,因此拥有雄健浑厚的时代精神。
C.汉代艺术家受帝国雄伟而繁荣的气象熏陶,怀着喜悦和激情去描述和表现它们。
D.汉代社会弥漫的建功立业思想,既是尚武精神的结果,也是华夏民族精神的写照。

同类题3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凝固在穿岩山的时光

张雄文

①小车像只负重的岩鹰,缓缓盘旋而上,将雪峰山深处亘古沉默的幽绿一层层抛在脚下。
②一路陪伴我们的是盛夏里一场粗犷的雨。雨点似乎窥伺漫山油油绿意已久,忘情倾泻而来,清脆如金石相扣,将山脚统溪河野性的轰响稀释得若有若无,像天外渺远的钟磬声。这是有着世居深山更深处乡民特质的雨,淳朴而大气,敦厚而好客。从我们一行钻入雪峰山,抵近统溪河河岸,望见穿岩山眉梢时,它们便紧随而行,似乎生恐浓荫如盖的莽莽丛林凉意不够,怠慢了远道而来的我们。
③我依旧汗意涔涔,却都是穿岩山壁立悬崖惊出的冷汗。小车蓦地停在了山腰人工凿出的一处平地,我弓腰钻出车门,长吁一口气。抬头,一座静默的古寨跃入眼眸。“枫香瑶寨”几个大字将银色的雨幕染成温婉的金黄。古寨木墙黑瓦,松木的清香扑鼻而来;门楼上三层屋檐清俊雅致,弯翘欲飞。我脑海里蓦地闪过许多镜头:白发长髯的瑶王率领族人避居于此,山高林老,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耕时猎,怡然自乐。
④似乎为了印证这些我从纸上得来的印象,刚近寨门,山歌乍起,一排五彩民族服饰的窈窕女子笑靥烂漫,端着大碗酒肉拦在了门口,“瑶王”迎了上来。他是一个真正的雪峰之子,穿岩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者,也是我神交多时的好友。他穿着随意,憨厚而儒雅,淡淡的微笑里漫溢古朴的书卷气,绝不似一个久居深山的“山人”,而像是一个大学校园中寻常可见的学者。
⑤豆大的雨点还在倾情挥洒,“瑶王”陪我重新钻入雨幕,前往右上角的一处泳池。古树参天而立,枝叶交错,几乎将雨水隔绝在十几米外的头顶。路边偶尔开出一点豁口,簇拥几丛翠竹,竹林尽处有一块长条形窄狭菜地,生长着辣椒、茄子、丝瓜、苦瓜。“瑶王”笑笑说,我种的。我不好意思开口,心里却默念,晚餐要有点这地里的菜肴才好。
⑥泳池是削平一座不宽的山峰而建,山泉从林间岩石罅隙注入。三五游客或仰或俯,搏浪其间,趣味盎然,全然不顾头顶淋漓的雨水。栏杆围就的池边下方,便是深不见底的山谷。谷底升腾出一团团乳白色的云雾,将泳池裹在一种神秘的氤氲里,令人疑心误入王母娘娘的瑶池。一行人凭栏徘徊,远望,微笑,默叹。我也感慨着“瑶王”的奇思妙想,给森林公园增添了一处奇景。
⑦暮色在依旧酣畅的雨水中四合时,一行人离开瑶寨,进了穿岩山山腰一座隐在竹荫深处的木屋。廊檐下竹香馥郁的灯光里,几个人靠着古拙原始的桌椅团团围坐。风声鸣响于竹梢,微雨滴答在台阶,四望漆黑,除了风雨声,没有半点尘世浸染的杂音,宁静如上古的岁月。我们也犹如穿越回那时的竹篱茅舍。
⑧晚餐端上来了。果然有“瑶王”自种的辣椒、苦瓜。我一时笑逐颜开。“瑶王”淡然一笑,取过一壶颜色有些浑浊的自酿乡酒,说,别小看这酒,最多只能喝三杯。借着酒,一旁陪坐的当地友人说,穿岩山森林公园解决了大山深处十万人的就业与脱贫问题,往昔千里外出的民工潮悄然回流,空心村重新鸡鸣犬吠。所有民居,都是在森林公园协助下新建或维修。他们还为乡民们提供了工作,现在乡民们已经全部脱贫。
⑨廊檐外风雨潇潇,不觉已过三杯。“瑶王”聊起了雪峰山深处的先贤——《辞海》主编舒新城,眼里满是景慕与神往。我一页页翻阅他影印出版的《舒新城与现代名人书信集》,忽然觉得眼前这位山间高士,还是一位达则兼济天下的真正儒者。他有一部长篇小说的草稿,至今不肯出版,说还要锤炼锤炼。我想,他真正的传世之作其实已赫然问世,这部书写在大山之巅的大著,将被雪峰山的乡民们藏之名山,传诸后世而不朽。
⑩夜已深,雨点还在敲击着竹叶。我辗转于床,蓦然想起了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身为父母官的郑板桥,也只能望着暗夜里的屋顶想想而已。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7日 14版,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在语言运用上很有特点,请加以赏析
A.
【小题2】第③段和第④段是如何塑造“瑶王”形象的?请加以分析
A.
【小题3】第⑦段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加以分析
A.
【小题4】结尾段提及郑板桥,对文章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比 邻

聂鑫森

仲夏时节,五点钟的样子,天就露出了鱼肚色。
七十岁的常惠生,赶忙下床,他的妻子问道:“你到哪里去?”
“到德山家去看看。”
“德山被他儿子接到城里治病去了,那座房子空空的,有什么看头?”
“他临走前把钥匙交给了我,我去开开门,让房子透透气。说不定哪天他就回来了,还来和我们做邻居。”
常惠生从枕头下摸出钥匙,小心地掂了掂,然后塞到口袋里。这一串钥匙可以打开尹家的大门、卧室门、仓库门……不是情如一家人,不会对他这么信任。他走出卧室,穿过堂屋,再打开自家的大门,跨过高高的门槛,站在台阶上,便望见了几百米开外的尹家老屋。
常惠生突然觉得眼睛有些润湿,喃喃地说:“德山呀,我在这里等你回来。”
他走下台阶,沿着一条被林荫遮蔽的小路,朝尹家老屋走去。
这个村有三四十户人家,住得很分散,到处是半裸半掩的土石山丘和坡地,稀稀拉拉地只长矮小的杂树、荆棘和野草。常家和尹家住的这一面坡地,原叫秃毛坡,但现在却有了成片的树林,还有了许多自开自谢的野花。常惠生的儿子常凯是个农民企业家,先在城里经营农副产品市场,早几年回到老家创建农业科技园,事业红红火火。他的科技园就在坡下的小河边,呼啦啦沿河排开几百亩地,瓜果蔬菜全是早熟、高产、优质品种。他不喜欢秃毛坡这个名字,遂改名为锦绣坡,单位则称为“湘楚锦绣坡农业科技园”。
常惠生曾对儿子说:“这面坡是我家和尹家共有的宅基地和自留山,你改名问过他吗?”
儿子说:“问他做什么?他肯定会同意的。这几十年,你们二老对尹家施惠多多,他报过什么恩?”
“混账东西!有你这样说话的吗?就算我们帮过人家一点小忙,老想着人家怎么回报,那么原本的动机就歪了。”
儿子赶忙说:“爹骂得对,我……再不乱说了。”
常惠生缓缓地走在小路上,不时地见到带露的枝叶横到路中来,他像小孩子一样,用手轻轻拈住枝叶放到嘴边,去舔晶亮的露珠,舌尖似乎有了一点甜味。他和尹德山同年,两家人的上一辈子就是邻居,童年时他们清晨相邀去远处砍柴,见到枝叶上的露珠,也是这样去舔,比谁舔得多舔得快。
常惠生忍不住哈哈大笑。
后来,他们都成家了,又都有了孩子。
尹德山个子瘦小,还有哮喘病,儿子尹忠十岁时得急性阑尾炎,是常惠生催促尹德山,两人连夜轮流背着尹忠赶往几十里路外的镇医院,并代交了医药费,这才保住了尹家的这条根。尹忠读初中、高中、大学时,常惠生不时地资助学费……
常惠生从不认为邻里之间相互帮个忙,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为什么一定要人家念念不忘。尹忠大学毕业后当了中学教师,经济宽裕了,一定要归还历年来的欠款,常惠生说:“你爹记的账,我不认,是他记错了。”但这满坡的绿意和清凉,悦目清心,常惠生却不拒绝。
终于到了尹家老屋前,常惠生掏出钥匙打开大门的牛鼻子铜锁,也不急着进去,在高门槛上坐下来,点着一支烟,慢慢地抽。
尹德山去城里治病,一眨眼就十天了。临别时,他对常惠生说:“我的心脏病有日子了,怕耽误儿子的工作,又舍不得常大哥你,一直没言语,现在看来是拖不下去了。这串钥匙就交给你了,让老屋不长霉不生虫。我会……回来的……”
仿佛尹德山真的回来了,也坐在门槛上。他们平日里相互走动时,就喜欢坐在门槛上抽烟、聊天。
风吹满坡树叶,沙啦啦地响,就像他们高高低低的说话声。
常惠生抽完了烟,起身进了堂屋,打开卧室门,进去后再打开朝南的窗户,屋里顿时明亮起来。
……
这年夏至后,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骤然而来,下得昏天黑地,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山洪暴发,各处山体滑坡,不少人家的房子被夷为平地。只有秃毛坡因树木多而密且扎根深,居然岿然不动,常家和尹家的房子毫发无伤。特别是坡下的科技园,因排水系统好,安然渡过这一劫。
常惠生对全家人说:“你们不是说尹家没有回报我们吗?德山几十年栽树、护树,不言不语地护佑我们!”常凯低下了头。
常惠生马上打手机给尹德山,没有回应。常惠生忍不住大哭起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惠生望见尹家老屋后突然禁不住要流下眼泪,既表现出了常惠生睹物思人对尹德山的思念之情,也隐含地写出了常惠生对尹德山病情的担忧。
B.关于“秃毛坡”改名为“锦绣坡”的事情,常凯对于父亲常惠生的质问不屑一顾,反而说尹德山不懂报恩,由此可见常凯是一个以怨报德的人。
C.“我会……回来的……”一句看似简单,实则用心,支支吾吾的语气暗示了尹德山对于自己能不能回来并没有把握,为下文写他的离去埋下了伏笔。
D.小说结尾作者将常家和尹家住的这一面坡地仍称为“秃毛坡”,而非“锦绣坡”,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常惠生和尹德山和谐友好的比邻关系的肯定。
【小题2】常惠生父子二代的人物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现在为叙述起点,却花更多笔墨来写过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
“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仁道”,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杀”树威。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另外,司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任。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不分家。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为此,秦朝制定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进行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根据当时的体制,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部分,因此,对行政权的监察也包括了对司法权的监察,监察主体如果发现司法人员存在徇私枉法、司法不公问题,自然会对其加以惩戒。可以说,监察制度是当时司法责任制得以确立的前提。秦朝的司法责任制具有开创性,其法典《秦律》中规定的“不直”“纵囚”“失刑”等罪名就是例证。
“责任司法”也是一种“治吏”司法,法家提倡“明主治吏不治民”,要求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吏”是当时的底层官员,数量庞大,又与民众有着广泛的接触,其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官府在民众中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利益诉求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法家才将治国的重点和政治的起点放在“治吏”上。
(摘编自崔永东《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司法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催生出了中国传统司法智慧,这种司法智慧所包含的人道性、正义性至今不会过时,仍有着重要的作用。
B.儒家思想以“仁道”为核心,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人道主义理念深相契合。
C.“录囚”“直诉”等法律制度的存在,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
D.法家倡导“治吏”的一个原因是官员们的行为作风直接关乎民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从儒家、法家入手,论述了它们所蕴含的司法智慧对后世司法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
B.二、三两段从儒家思想对传统司法制度的影响、司法人员的道德要求、执法态度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C.文章引用了儒、法两家的相关思想和许多古代司法制度中的罪名名词,使得论述有理有据。
D.第四段以秦朝的监察制度为例,论证了法家的“责任司法”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到促进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借鉴儒家和法家传统的司法智慧,中国的现代司法改革就可能走许多弯路。
B.司法人员具备“敬”“慎”的素质,就能使每个案件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C.如果不是受到法家的责任行政理论的影响,那么秦朝就不会制定完善的监察制度。
D.“德主司法”与“责任司法”分属中国司法进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无所谓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