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昐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贍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裏,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愣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崔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甘愿自己冷落自己。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理由是洛阳牡丹不仅奇美,而且有传奇的身世,只有在洛阳人们才能尽情欣赏到牡丹的绝世姿容。
B.作者认为看花者没有欣赏到牡丹花开的辉煌灿烂也没有任何遗憾,因为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看花者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C.文题为“牡丹的拒绝”,其“拒绝”的表层原因为习性——遵循花期和自然规律;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个性——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甘愿自己冷落自己。
D.文章取材于真实的经历,却又冲破“写真”的疆域,说传闻、引佳句、驰骋想象,“实”与“虚”水乳交融。
【小题2】文章全篇未写牡丹的盛开,却铺写了牡丹的一次坠落场景,请分析这个场景描写的作用。
【小题3】此文的视角和人称有些特别:全篇无“我”,处处是“你”。这样的视角和人称的选择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30 05:45: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现如今,城市人在选择出行工具时颇费思量,私家车自由但相对价格高,公交巴士便宜但自由度低,还要从地铁站到家或公司“最后一公里”的麻烦,而共享单车有其优势。近来,一款颇具设计感的小橙车共享“摩拜单车”出现在上海、北京的街头,成为朋友圈里热刷的对象。
②单车共享作为分享经济的一种模式,其实在国内并不是新鲜事。成立于2014年,覆盖全国众多高校的ofo单车共享平台瞄准了闲置单车资源,将校园内废弃的单车与学生捐赠的单车经过改装机器锁、号码牌、涂装颜色后投放市场。这种不卖产品而是卖产品“使用”的经营模式,国际上对此有个专用名词,叫“产品服务系统”或者叫做服务型制造业,即充分利用资源,分时段供需要的人使用。美国房屋租赁网站“空中食宿”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切斯基认为,分享经济的核心是“使用而不占有”。
③与ofo单车利用闲置资源不同,摩拜单车用自行设计、生产取代回收旧车的模式。据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介绍,因为希望打造4年免修的特殊自行车,摩拜走了一条自行设计、生产单车的路线,增强了产品的自主性,也提高了经营成本。为了避免“掉链子”,摩拜单车采用车轴转动、实心车胎、五辐轮毂、座椅高度固定的设计,单车重达25公斤,但这样一来,4年免修的愿景与上佳的骑行体验难以两全。
④摩拜单车成了共享单车的“新宠”,但在迅速扩张中也面临诸多问题。今年9月摩拜进入北京后,北京的五环内都能见到摩拜单车的身影,但因人流运动带来的“潮汐效应”导致上班时大量车辆集中在写字楼附近,下班需要用车时,大量单车又集中在地铁口附近,想骑车的人吐槽“无车可用”,用户的流失在所难免。
⑤如今上海地区摩拜单车的投放已超过1万辆。据不完全统计,从7月初到现在,遭到人为破坏的单车超过了10%.有的车上的二维码被损坏,车身被贴了小广告。有用户为独占资源给车再加锁,有的甚至图自己方便将单车搬进了办公室或家里。
⑥从目前的情况看,摩拜单车想跑赢“最后一公里”要走的路还很长。
——摘自2016年9月14日《第一财经报》
材料二
移动数据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了《2016年共享单车人群分析报告》,报告对共享单车的运营模式、应用侧重和人群属性进行了分析。目前市场上主要有承包市政单车租赁业务的永安行、校园单车共享起家的ofo单车、自己生产单车的摩拜单车等三家公司在角逐。
共享单车应用侧重

共享单车人群属性对比


——摘自2016年10月8日《凤凰科技讯》
【小题1】下列对“分享经济”的相关信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人有机会分享闲置资源。B.资源在分享中提升了使用价值。
C.共同分享的资源不属于任何人。D.摩拜单车的运营属于分享经济。
【小题2】概括使用摩拜单车比例低的“人群属性”特点及其原因。
【小题3】依据文意,为“摩拜单车,想跑赢‘最后一公里’”给出你的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家 宴
茜要在家搞一场小型宴会,宴请她高中时同班的十个女同学。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她在超市购物时碰到一个多年未见的女同学。
茜生活得很惬意,锦衣玉食,除了享乐,什么都不做,因为她有一个很能干很有钱的丈夫,她很想让同学们分享一下她的幸福。
宴请的同学中,有一位是茜的同桌娟。两人虽同桌,却不同命。娟的丈夫,有一天早上起床,低头穿鞋时,突发脑溢血,一头栽倒在地。虽然大夫尽了心,虽然娟把家里全部积蓄都用来给丈夫治病,可一年过去了,娟的丈夫仍然卧病在床。目睹亲爱的人在受苦,娟心如刀绞,而难以承担的医药费,使她心上像压了块巨石。
娟本不打算参加宴会的,可茜盛情,一次次请,一次次邀,娟甚为感动。娟便请来婆婆,暂替她照料丈夫。婆婆心疼儿媳,说:去吧去吧,整日里苦,出去和同学散散心,换个心情也好。临出门,娟对婆婆叮嘱再叮嘱,她不放心丈夫,她觉得自己就是为丈夫活着的。
娟是最后一个在同学们面前出现的,一走进茜豪华的家中,娟就下意识地整了整衣角。娟的同学个个时髦体面。娟也特意把自己打扮了一番,乌黑的浓发在脑后盘了一个好看的髻,粉红色的衣服映得她的脸庞红润柔美。同学们虽都住在一个城市,见面的机会却并不多。拥抱、惊呼、尖叫、放声地笑,这些见面时的仪式几乎把茜的家闹得翻天。等稍稍安静下来,她们想起娟是需要安慰的,便围在她身边,说些劝慰的话。娟静静地听着,感受着老同学的关爱,感受着对她这样一个不幸之人的怜悯,她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感谢。
作为主人的茜浑身散发着富婆的贵族气,她的头发烫得卷曲,衣服是紧身的,更显得身形好看。娟心里很羡慕茜,和茜相比,自己一贫如洗。上学的时候,娟比茜出众,无论是长相还是学习成绩,娟都比茜强。娟觉得自己是一个被生活深深伤害的女人。但娟自尊心极强,她克制着自己。她心里想:茜,你过得再好,还不都是你丈夫给你的吗?你若如我有这样的遭遇,能有我这份从容吗?
茜热情洋溢的欢迎词赢得了大家如雷的掌声。之后,茜把大家引到餐厅。保姆已经把美酒、佳肴摆满了桌子。
席间,保姆在茜耳边低语了几句,茜脸上立刻现出惊讶,说:“再找找,再找找。不会丢的,放错地方了吧?”保姆说:“不会的,不会的,千真万确我放在那儿的,不会错!”
大家的目光一齐投向她们。问是什么事,什么丢了。茜说:“没什么,什么也没丢。”保姆抢话说:“茜姐的手表丢了,两万多呢!上午我亲手放在客厅柜子上的。”保姆的话,引起一片哗然。茜生气地对保姆说:“你下去吧,不要坏了我们的心情。”
一个同学说:“我们一起帮她找找吧,找到了我们心里就踏实了。”大家都附和着,于是在椅子底下、桌子底下、柜子旮旯找啊找啊,可是还是没有找到。保姆像是对茜说又像是自言自语:“除非搜身,不然永远也不会找到!”
保姆的话引起大家共鸣,好几个人都赞同,说:还是搜搜吧!娟却大声说:“我不同意!”接着说:“我没偷,我就不允许别人搜我的身。”她身边一个同学劝她说:“搜就搜呗,反正咱又没偷。”娟坚决不同意:“任你们怎么说怎么想,我反正不允许别人搜我的身!”茜一看大家都下不了台,就走到娟跟前,抱歉地说:“对不起,娟,我是不会同意这么做的——你们都是我最亲最爱的同学。”保姆强硬地说:“同学又怎样,十几年都不来往。人心可是隔肚皮的。”保姆把脸转向娟说:“你为什么不让搜身?难道是你偷的?!”娟面对保姆的目光,脸气得通红。她没和保姆争辩,一转身,离开茜的家,扬长而去。
当天晚上,茜来到娟的家。娟正给她的丈夫做按摩,见茜来,娟很客气。茜的脸羞红了,说:“娟,很对不起。手表找到了,在花瓶后面找到的。”娟并不吃惊,仿佛都在她的意料之中。茜请求娟说:“娟,你把上午的不愉快忘掉吧!”
娟沉默了一会儿,说:“茜,上午我确实偷了你家的东西。”
茜震惊了,轻轻问:“什么?你偷了东西?你开玩笑吧?”
娟摇了摇头,说:“我偷了一块点心装在了裤袋里,因为我丈夫好久没吃上那么好吃的点心了。”娟说着,流下了泪。
茜看着娟,泪也湿了脸……
(选自《天津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的线索比较复杂,茜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娟是贯穿全文的副线,两条线索巧妙交织融合,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B.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十分广泛,有单个与单个人物的对比,也有单个人物与群体之间的对比。这些巧妙的对比,彰显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C.小说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细致地刻画了茜的形象,向读者展现了一个高傲、虚荣心极强,又不乏热情、富有同情心的复杂的人物形象。
D.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十分典型,“搜身”一节,作者通过对众人语言的描写,渲染了场面气氛的严峻,从而表现了茜的大度,突出了娟对尊严的坚守。
【小题2】小说处处铺垫,悬念丛生,请从娟的角度找出三处铺垫,并概括说明这些铺垫的作用。
【小题3】娟本可大大方方地向茜要点心,她为什么不这样做而要偷呢?请联系小说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中的“艺”与“道”楼宇烈

①中国的艺术一定是跟内在的精神、价值观和理念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把这种内在的精神、价值观和理念称之为“道”。我们学习“艺”是为了上升“道”的高度,而非仅仅只满足于技能的提升。我们在生活层面广泛地享用“艺”的成果并深受“艺”的影响,而“艺”既能提供享受又能为害于人,应用不好便适得其反。中国文化从道和艺两个层面来看,不可分离。所以我提出“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观点,臻就是达到的意思,即要用道来统艺,也就是我们的文艺创作活动需要寄托一种理念、价值观和精神。

②拿绘画来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说,“古画画意不画形”,就是说画画最重要的是画的内涵、意境以及所体现出的作者的精神状态,让人们从中体会并陶冶性情;苏轼也讲“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也是强调看画要看画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境,要看它能够给人们什么样的人生启迪,而非技巧。有诗云:“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两句话以竹子作比喻,让人们领会当一个人在没有出头、默默无闻时要坚守气节,要有大丈夫精神,而到飞黄腾达时也要虚心谦下。

③对于乐教,孔子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通过乐来完成对一个人的培养,把乐看成是人格的最高境界。在中国,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紧密结合,是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常常也是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讲“真善美”,“真”是对知识、真理的追求,“善”是对伦理、道德的追求,“美”就是对艺术境界的追求。中国人不仅讲“天人合一”,也强调“真善美”的统一。道德的追求和艺术的追求在极值点上是完全融通、合二为一的。有人说,中国人的生活是艺术的生活。

④因此,艺术的实践和发展一定要遵循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传统精神,努力恢复艺术陶冶性情、净化人心、提升人生、和谐社会的本来功能,不要再让艺术异化为比拼技巧、追逐名利、刺激感官、煽动人欲、腐蚀人心、污染社会这样一种玩物丧志的状态。《论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了求道,立志是第一位的,如果沉迷于玩物那就容易丧志。艺与道不能脱离,艺若无道则没有灵魂。学艺如不能上升至道,那就只能沦为技艺。

⑤天地万物,道通为一。道贯穿万物,并与万物融为一体,它无形无状,正所谓“大道不器”,包容万物。作为无形无象的道来说,它存在于事物变化之中,古人说:“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这是要靠自己的心去体悟的。各种门类的“艺”都是可见、可听、可感的,必须通过听、闻、视、触,去体会内部所包含的道理,通过外在的形象,达到对其内在理念、观点的体悟与认同,以得到更高层次的智慧。

选自《科学时代信仰的缺失与重建》,有删节

【小题1】找出下列对“艺”与“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艺既指艺术创作,也包括艺术享受。B.艺能够陶冶性情,对人们有益无害。
C.艺一旦脱离了道,只是单纯的技能。D.艺有可感的形象,而道却无形无象。
【小题2】下列语句与本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
B.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根干也。(徐斡)
C.艺与道合,天与人一(姚鼐)
D.文辞,艺也;道德,实也。(周敦颐)
【小题3】分析第②段引用咏竹诗句来论证是否合乎逻辑性。
【小题4】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评价本文提出“以道统艺,由艺臻道”观点的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做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小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土(__________)   寒(__________) (__________)
【小题2】文尾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是选自于张继的《__________》。
【小题3】根据上下文,画线处 “甜”和“苦”的含义是:甜:__________ 苦:__________ 。
【小题4】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侯菊对要花轿一事早有打算,体现她很精细。
B.改装花轿,体现侯菊心灵手巧。
C.出租花轿,体现侯菊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D.通过花轿寄托对父亲的思念,体现侯菊情深意重。
【小题5】概括“侯银匠”的人物形象。
【小题6】文章开头写“银匠店出租花轿”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苦难

周国文

①没有星光的夜晚,每个人是否都在与自己内心的苦难作战?

②苦难,是人类的孤独苦旅,它在心灵飘摇的深处回眸世间的沧桑,它是被岁月磨蚀的标本被上苍悬在一条艰难的寂寞长路上。

③我从北岛的《回答》中,看到了一个过往时代的不幸与少数清醒者的苦难。诗的震撼人心,首先来自诗人超越苦难的理性思辩。面对一个荒唐、昏昧的时代,诗人率先喊出了“我不相信,这是悲愤的声音,这是常深沉的苦难压在一个民族身上的反弹。”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微弱的应答中,苦难尽管还在背后左右呼啸,可一个英雄主义的声音,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告白,已是喷涌而出、直冲云霄。或许这就是我心仪已久的一个不平常的普通人的苦难观。

④英雄总是在最后的关头挺立住自己道德底线与人格风范的战士,它是那位敢于唾弃世俗的桂冠而仰望神圣的呐喊者。弥尔顿的故事就是一个明证。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出现的一位伟大的精神斗士,即使在他失去光明的后半生中,也始终没停止不屈的战斗。

⑤当查理二世妄图复辟的时候,弥尔顿眼疾正重,医生警告他不可参战,否则将双目失明,但弥尔顿为争取自由深感责无旁贷。此时的英国人需要精神上的支柱,他宁可牺牲双眼也要作一个自由思想的卫士。于是,他奋笔疾书写下《为英国人民声辩》一文。而弥尔顿的代价则是从此失去了光明。但弥尔顿并没有停止写作和斗争。失去光明的卫士,一个坚强地立足于苍茫大地的诗人弥尔顿,是这样自勉的:“在茫茫的岁月里/我这无用的双眼/再也瞧不见太阳,月亮和星星/男人和女人/但我并不埋怨/我还能勇往直前。”

⑥抗拒苦难是高贵者命定的天职。弥尔顿失明的境遇与坎坷的经历,走的是一条忧伤长路。即使遭遇的是旷世的孤独,但他无怨无悔地选择坚强。

⑦苦难,是一个民族,一个群体与一个人精神成长的素材。而贫乏的时代之所以贫乏,往往在于诗人不知苦难的深刻,人民不知苦难的深广,民族不知苦难的深重。只有承受苦难之后的不屈不挠,才称得上是灵魂的一种坚实状态,才称得上是源自坚强而又返归坚强的精神性存在。

⑧高贵的智者不会易低下自己的头颅,尽管他有过短暂的迷失与麻木,但他历经的苦难越多,对高贵的理解也就越深刻。他把自身的挫折与凌辱当成性灵的启悟,并洞悉到生存更隐秘的内在本质。巴金的《随想录》就是这样一本具备生命厚度的书。

⑨也许难以预期的苦难与个人的情感阴影,总是难以摆脱地缠绕在每个人具体而复杂的轨道上。我们也曾遭遇“悲哀的雾/覆盖着补钉般错落的屋顶”,我们也曾害怕“即使鸽子落在肩上/也感不到体温和呼吸” ,我们也曾惊心于刀光剑影的步步紧逼,也曾战栗中死神白色的寒光中。但北岛冷峻的声音,给我们灌注的不仅是烈士的力量,更是一曲唱给未来的英雄交响:“我,站在这里/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没有别的选择/在我倒下的地方/将会有另一个人站起/我的肩上是风/风上是闪烁的星群。”

⑩这是苦难者横眉冷对不幸的姿态,这是英雄之美最终的灿然绽放。

【小题1】从全文的论述思路看,作者的苦难观有哪些方面?中心观点是什么?
【小题2】下面是巴金《十年一梦》的一段文字,作为本文的一个论据,应该安排在文中何处最合适?为什么?

“1969年我开始抄录、背诵但丁的《神曲》,因为我怀疑‘牛棚’就是‘地狱’。这是我摆脱奴隶哲学的开端。没有向导,一个人在摸索,我咬紧牙头忍受一切折磨,不再是为了赎罪,却是想弄清是非,我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不怕三头怪兽,不怕黑色魔鬼。不怕蛇发女怪,不怕赤热沙地……我经受了几年的考验,拾回来‘丢开’了的‘希望’,终于走出了‘牛棚’。我不一定看清别人,但是我看清了自己。虽然我十分衰老,可是我还能用自己的思想思考。我还能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我不再是‘奴在心者’,也不再是‘奴在身者’。我是我自己。我回到自己身上了。”

【小题3】文中频繁引用北岛的诗句,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