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以稀为贵的证据;文人们讲究“吐属”,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是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了。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古文《尚书》里说“唯口,出好兴戎”,一句话的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的,历史和小说上有的是例子。
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说话像行云流水,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
散漫的地方,不如作文的谨严。但那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却绝非一般文章所及。——文章有能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是这是怎样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
中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新语》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
领略。近年来的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学中借用了许多
活泼的、精细的表现,给我们的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的进步。论说话艺术的文字,从前著名的似乎只有韩非的《说难》,那是一篇
剖析入微的文字。现在我们能够随口举出的例子就有俞平伯君的三篇《文训》和鲁迅君的《立论》,这些都是精警之作。
中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如禅宗“教”人 “将嘴挂在墙上”,但也还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
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
照彻一切的阴暗;他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
天花乱坠,腹中
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了自己。只是
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可得的。我们所能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
(选自朱自清《说话》,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漫(sǎn) 领略(lüè) |
B.活泼(bō) 剖(pōu)析入微 |
C.讷于言(nè) 照彻(chè) |
D.天花乱坠(zhuì) 矛戟森然(jǐ) |
【小题2】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
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说话很重要,有时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 |
B.说话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是不易达到的境界。 |
C.国人很讲究说话艺术,也重视说话艺术的研究。 |
D.说话不是一件容易事,要讲究说话的艺术。 |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事例
不属于“讲究说话”的一项是
A.《祝福》中,祥林嫂追问灵魂有无时,“我”回答“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
B.《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朋友谈及初学写作的动机时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 |
C.《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问是否读书时黛玉答复“未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
D.《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伯时指出“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
【小题4】下列表述,
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普通人不同于辩士、说客和文人,说话不需要句句字字婉转如意,但人情世故不能无视,所以也要注意说话的艺术。 |
B.《左传》是外交辞令的典范,《世说新语》是古人清谈的经典,《红楼梦》的对话非常精彩,作者对其都高度评价。 |
C.古人对于说话的态度主要有三种:忘言;慎言,寡言,讷于言;修辞或辞令。“忘言”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
D.君子至诚,不善言辞;小人虚伪,巧言令色。平凡人说话无须过于讲究修饰,但也要根据对象和场合说少,说好。 |
【小题5】请从下面两则材料中
任选一则,结合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提到的说话“不能无视世故人情”,谈谈你对说话的理解。
(材料一)林黛玉对读书问题的两次回答(《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
(材料二)林冲投奔柴进时的两次自我介绍(《水浒传·林冲棒打洪教头》)
三个人来到桥边,与庄客施礼罢,林冲说道:“相烦大哥报与大官人知道:京师有个犯人,送配牢城,姓林的求见。”庄客齐道:“你没福,若是大官人在家时,有酒食钱财与你,今早出猎去了。”
……
只见那马上年少的官人纵马前来问道:“这位带枷的是甚人?"”林冲慌忙躬身答道:“小人是东京禁军教头,姓林,名冲,为因恶了高太尉,寻事发下开封府,问罪断遣,刺配此沧州。闻得前面酒店里说,这里有个招贤纳士好汉柴大官人,因此特来相投。不期缘浅,不得相遇。”那官人滚鞍下马,飞近前来,说道:“柴进有失迎迓。”就草地上便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