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1-02 09:43: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①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②。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拿来主义》)

【小题1】在上文中,用“鱼翅”比喻 ;用“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
【小题2】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①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② 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小题3】请结合文本,概括“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①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②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③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拿来主义》节选)

【小题1】请结合语段,分析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欣欣然:
(2)国粹:
【小题2】联系上下文解释“我们要运用脑筋,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具体含义及作用。
【小题3】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4】画线句“‘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中“这样”指代什么?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好的故事
鲁迅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的,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踝上。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象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了。
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注释:
①山阴道指绍兴县城西南,偏门出城,经鉴湖、娄宫而到兰事一带风景优美的地方。《世说断语,言语》里说: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②伽蓝,梵语“僧伽蓝摩”的略称,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后泛指寺庙。
③一丈红即蜀葵,茎高六七尺,六月开花,形大,有红、紫、白、黄等颜色。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九二五年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军阀混战,社会一片黑暗。第一段写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炮繁响,烟雾弥漫,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象征。
B.第五段写澄碧清新的江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以及萍藻游鱼等,是实写少年时在故乡绍兴所见之景,也是“好的故事”
C."好的故事"美丽,优雅,有趣,呈现出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学意境,明快愉悦是它的感情基调。
D.作者在极短的简幅中,从多个角度,来展开那种超现实的想象。文章中视觉形象的奇特和丰富令人惊异。
【小题2】文章中写了哪些“好的故事”?结合全文,说明“好的故事”的含义。
【小题3】文章开头描写了“昏沉的夜”,结尾又写到“昏暗的灯光”,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它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