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花环(放在一个小坟上)

何其芳

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最香,

无人记忆的朝露最有光。

我说你是幸福的,小玲玲,

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最清亮。

你梦过绿藤缘进你窗里,

金色的小花坠落到你发上。

你为檐雨说出的故事感动,

你爱寂寞,寂寞的星光。

你有珍珠似的少女的泪,

常流着没有名字的悲伤。

你有美丽得使你忧愁的日子,

你有更美丽的夭亡。

1932年9月19日夜

【小题1】请简析这首诗中少女的形象特点。
【小题2】结合全诗,谈谈对“你有更美丽的夭亡”一句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2:03: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树荫下的默想
何其芳
我和我的朋友坐在树荫下。六月的黄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在我们眼前,在苍翠的山岩和一片有灰瓦屋顶的屋舍之间,流着浩浩荡荡东去的扬子江。我们居高临下,而且在这凉风时至的岩边有个茶座。
我们就坐在茶座间。一棵枝叶四出的巨大的常绿树荫蔽着。这种乔木在我们家乡名黄桷树,常生长在岩边岭上,给行路人休憩时以清凉。当我留滞在沙漠似的北方我是多么想念它啊。
现在我就坐在它的树荫下。
而且身边是我常常想念的别了四五年的朋友。
我将怎样称呼我这位朋友呢?有人称他为一个高洁的人。然而他,是第一个影响到我的生活的朋友。他使我由褊急,孤傲,和对于人类的不信任变得比较宽大,比较有同情。当我们分别后,各自在一边受着苦难,他和肺病斗争,而我和孤独,和人间的寒冷,最后开始和不合理的社会斗争,我仍是常常想念他。
我们说了很多的话,随后是片刻沉默。就在这片刻沉默里,许多记忆,许多感想在我心里浮了起来。
北方的冬天。已经飘飞过雪了。一种奇异的郁悒的渴望,又不可抵御地折磨着我。我写信给我的同乡,说想搬到他们所住的那个会馆里去。
搬到会馆后我的屋子里没有生炉火,冷得像冰窖。每天餐桌上是一大盆粗菜豆腐,一碗咸菜和一锅米饭。然而我感到一种新鲜的欢欣。
因为我们过着一种和谐的生活。而我那常有温和的沉默的朋友那时候更常有着温和的微笑。在积雪的日子,我往往独自跑出去享受寂寞,回来便坐着写诗。那是一些很幼稚的歌唱,但全靠那位朋友读后的意见和暗示我才自己明白。所以他又是第一个影响到我的写作的朋友。他使我的写作由浮夸、庸俗和浅薄可笑的感伤变成比较亲切,比较有希望。他自己是不常写作的。但有一次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册手抄本给我看,上面写满了用小诗形式记下来的诗的语言,像一些透明的露珠那样使我不能忘记。到现在我还能背诵出其中的一些:
“寂寞的秋
猫儿绕着我的脚前脚后”
“吹去爬到我书上的虫儿
使它做一个跳岩的梦”
他有着平静的忧郁,同时对于一草,一木,一个微小的生命都怀抱着温柔。
迟晚的北方的春天终于来了,我常常坐在他的屋子里闲谈,他呢,他望着屋檐下的去年的旧蜂窝想念他的昔日。我们都感到最好以工作来排遣寂寞了。于是我们自己印一种小刊物来督促我们写作。
这小刊物印行了三期便没有继续,因为我被折磨于一种生活上的纠纷,一种燃烧着自己的热情,再也不能安静地提起笔来写一点什么。
那郁热的多雨的夏季啊,我第一次背起了爱情的十字架。
我常以我那位朋友的屋子为我的烦忧的托庇所,因为在那里我可以找到平静、友谊和莫逆于心的谈话。
不久他就离开了那个古城,回到混乱的文化落后的家乡去寻找职业。没有发现适宜的工作却发现了肺病。他吐血了。这个悲哀的消息给我带来惊讶,忧虑,我想起了他瘦弱的身体,困难的家庭状况和家乡的那种折磨人的社会环境。
全靠他自己,他和那可怕的疾病斗争了四五年还是坚强地活着。在这中间他还断续地以劳力去换取一种极简单的生活。
在一封信里他写着:“我宁愿挑葱卖蒜,不和那些人往来。”那些人是什么人呢?不待推测,我就想到那是充满各地的闭着眼向社会的上层爬的人们。后来他又寄一些新的小诗给我,当我读到其中的这样一首:
“我愿是一个拣水雀儿
在秋天的田坎上
啄雨后的露珠”
我起了许多感触。我联想到一位古代的愤世者的话:“世间无一可食,亦无一可言。”
现在我们见面了。他更加瘦弱而我则带着风尘之色。
我已经开始走入衰老的季节了,却又怀抱着一种很年轻的感觉:仍然不关心我的归宿将在何处,仍然不依恋我的乡土。未必有什么新大陆在遥遥地期待我,但我却甘愿冒着风涛,带着渴望,独自在无涯的海上航行。
我真像是一个命定的“浪子”,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厌倦了幻想,厌倦了自己”,回到家中去做一个安分的人。我真像是跋涉在沙漠里就为着“寻找口渴”。
对于明天我又将离开的乡土,这有着我的家,我的朋友和我的童年的乡土,我真是冷淡得如一个路人吗,我责问着自己。我不自禁地想起一片可哀的景象:干旱的土地;焦枯得像被火烧过的稻禾;默默地弯着腰,流着汗,在田野里劳作的农夫农妇。
这在地理书上被称为土壤肥沃的山之国,很久很久以来便已为饥饿,贫穷,暴力和死亡所统治了。
或许这就是驱使我甘愿在外面流离的原因吧。
是啊,在树荫下,在望着那浩浩荡荡的东去的扬子江的时候,我幻想它是渴望地愤怒地奔向自由的国土,又幻想它在呜咽。
1937年6月11日下午,莱阳
(有删改)
【小题1】作者笔下的这位朋友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
【小题2】文中多处引用“我”的朋友的小诗,有何作用?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4】文章结尾部分说:“我真是冷淡得如一个路人吗,我责问着自己。”你是否觉得“我”“真是冷淡得如一个路人”?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