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沈从文
场坪上,白日照着,一圈闲人,为小小热闹粘在那里。
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地停了下来。
老头子把 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咳着,调理着嗓子。他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发红的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的低声的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
来了个学生,站着,没动。
老头子瞥了眼,微笑着,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一面自言自语的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
“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你小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他移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大学生笑了,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第二个人跑来了。
闲人聚集得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的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玩意儿也就小小的结束了。
老头子慢慢的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又将傀儡扶起,自言自语:“王九,好小子。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你累了吗?热了吗?
众人又哄然大笑。
过一阵,围的人已不少,他便四面作揖说:”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呆一会儿,撑个场面。”
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动,一个青年军官,却掷了一把铜子,皱着眉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沿着场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很可笑的左右摆动着。
这老头子同社会上某种人差不多,扮戏给别人看,连唱带做,并不因做得特别好,就只因为在做,故多数人皆用稀奇怜悯眼光瞧着。应出钱时,有钱的照例也不吝惜钱,但只要有了件新鲜事情,大家便会忘了这里,各自跑开了。
场中剩了七个人。
老头子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罩在自己的头上,两手套进假腿里去,开始剧烈的摇着肩背,玩着之前的那一套。古怪动作招来了四个人,但不久去了五个人。等另一个地方真的殴打发生后,人便全跑去了。
他从那堆敝旧衣里爬出时,已空无一人。
于是他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数着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和。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
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城里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的赵四,五年前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
(有删改)
【小题1】文中为什么多次描写老头子和傀儡王九的亲昵举动?请简要分析。
【小题2】小说主人公老头子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小题4】题目“生”是解读作品的关键,请结合全文,探究题目“生”的丰富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27 10:01: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沈从文

有这样事情发生,就是桑溪荡里住,绰号大牛伯的那个人,前一天居然在荞麦田里,同他的耕牛为一点小事生气,用木榔槌打了那耕牛后脚下。这耕牛在平时是仿佛他那儿子一样,纵是骂,在骂中还不少爱抚的。

但是脾气一来不能节制自己,随意敲了一下,不平常的事因此就发生了。牛后脚有了毛病。

大牛伯见牛不济事,就蹲到牛身下去,扳了那牛脚看。他这样温和的检查那小牛,那牛仿佛也明白了大牛伯心中已认了错,回头望到主人,似乎说,“我只一点儿不方便,过两天就会好的。”

天气实在太好了,大牛伯就仍然扛了翻犁,牵了那牛,到田中去做事。看到牛一瘸一拐的向前奔时,心中到底不能节制自己的悲悯。他只是一句话不说,仍然同牛在田中来回的走,仍然嘘嘘的督促到它转弯,仍然用鞭打牛背。但他昨天所做的事使他羞惭,“我本来愿意让你休息,全是因为下半年的生活,才不能不做事!”这种情形他不说话也被他的牛看出了的。

犁了一块田,他同那牛停顿在一个地方,释了牛背上的轭,他才说话。

他说,“我这人老了,人老了就要做蠢事。我想你玩半天,养息一会,就会好的,你说是不是?”小牛无意见可说,望着天空,头上正有一只喜鹊飞过去。

他呢,的确是有点忧愁了。他看到它那一只被木榔槌所敲打过的腿时时抽缩着,又看到同那牛合作所犁过的田,新翻起的土壤如开花,于是为一种不敢去猜想的未来事吓呆了,“万一……?”那么,荞麦价不与自己相干了,一切皆将不与自己相干了。总之,牛一死,他什么都完了。

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小牛的步伐,他心上的阴影更厚了。

吃过了中饭,他就到两里外场集上去找甲长。甲长是本地方小官,也是本地方牛医。

他先开口说话,“甲长,我牛脚出了毛病。”

甲长说:“这是脚癀,拿点药去一擦就好。”

他说:“不是癀,是搞伤了的。”

他这样接着说:

“……我恐怕那么一下太重了,今天早上这东西就对我哭,好像要我让它放工一天。你说怎样办得到?天雨是为方便我们落的。天上出日头,也是方便我们,田不在这几天耕完,我们还有什么时候?我仍然扯了它去。一个上半天我用的力气还比它多,可是它不行了,睡到草坪内,样子很苦。”

甲长答应同他到村里去看看那牛,到将要出门,别处有人送文书来了,说县里召集甲长会议,即刻就到会。

大牛伯叹了一口气,一人回了字。晚上听到牛吃草声音,大牛伯拿了灯照过好几次。

这夜里大牛伯做梦了,他梦到用四床大晒谷簟铺在坪里,晒簟上新荞堆高如小山。抓了一把褐色荞子向太阳下照,荞子在手上闪放乌金光泽。那养于就是今年的收成。而那参预这收成的功臣——那只小牛,就站在身边,他于是向它说话,神气如对多年老友。他说,“伙计,今年我们好了。我们可以把围墙打一新的了,我们可以换一接那两扇腰门了,我们可以把坪坝栽一点葡萄了,我们……”

好梦是给人的一种嘲弄。所以到大牛伯醒来,就又点了灯到栏中去探望那“伙计”。他喊那牛作伙计,问它是不是好了一点。他看它还是那样瘸跛,噗的把灯吹熄,叹了一口气,走向房里躺在床上了。

到了平时下田的早上,大牛伯却在官路上走,因为打听得十里远近的得虎营有师傅会治牛病,特意换了一件衣,用红纸封了两百钱,到郡营寨去请牛医为家中伙计看病。

等会了面,问到情形,这师傅也一口咬定是牛癀。让他拿着药去就行。

到后大牛伯忽然想透了,明白是包封太轻了,答应了包好另酬制钱一串。这医生心一活动,不久就同大牛伯取道回桑溪了。

这名医在牛脚上扎了两针,把一些药用口嚼烂,敷到针扎处,包了杉木皮,说是过三天包好,嘱帮手拿了预许的一串白铜制钱扛到肩上,游方僧那么摇摇摆摆走了。

……

小牛居然很自然的同主人在一块未完事的田中翻土了,是四天以后的事,好天气还像是单因为牛伯的原故而保留到桑溪。他们大约再有两天就可以完事了,牛伯因为体恤到伙计的病脚,不敢吝惜自己气力,小牛也因为顾虑到主人的原故,特别用力气只向前奔,他们一天所耕的田比别人家用帮工两倍还多。

于是乎,回到了家中,牛伯又有理由做那快乐幸福的梦了。牛伯为自己的梦也惊讶了,因为他梦到牛栏里有四只牛,有两只是花牛,生长得似乎比伙计更其体面。第二天一早起来他就走到栏边去看,且大声的告给“伙计”说,“伙计,你应当有伴才是事。我们到十二月再看吧。”

伙计想十二月还有些日子就点点头,“好,十二月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几笔叙写,庄稼汉大牛伯与耕牛关系的不同寻常已跃然纸上;闲话家常的口吻,既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又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
B.甲长与得虎营牛医起先都口咬定,大牛伯家耕牛的脚伤是牛癀,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耕牛的脚伤不以为意,这与大牛伯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主要由“伤牛——治牛——牛愈”等情节组成。作者以写实的手法真实再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流露出对他们的悲悯之情。
D.小说标题为“牛”,既指农民犁田抢种时节非常重要的耕牛,也指以大牛伯为代表的如牛一般勤劳、善良、朴实、本分的底层农民,可以称一语双关。
【小题2】小说中说“随意敲了一下,不平常的事因此就发生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运用多种心理描写方式来表现大牛伯对小牛的疼爱,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方式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皆似乎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故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事,她且想象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皆无结果,到后如何躺在渡船上。

“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怎么的!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的?’‘怎么的吗?拿了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赶去杀了她’!……”

翠翠仿佛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拄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爷爷,爷爷,你拉回来呀!”

那老船夫不明白她的意思,还以为是翠翠要为他代劳了,就说:

“翠翠,等一等,我就回来!”

“你不拉回来了吗?”

“我就回来!”

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一个吸旱烟的,打着火炉吸烟,且把烟杆在船边剥剥的敲着烟灰,忽然哭起来了。

【小题1】作家笔下的湘西风景的特点是: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小题2】黄昏来时,翠翠在家中后屋白塔下闲坐,为什么“心中有薄薄的凄凉”?
【小题3】下列不属于翠翠“胡思乱想”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翠翠感到日子有点寂寞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
B.她觉得委屈时,会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撒娇泄气的祖父身上,但她并不当真地胡乱想着自己出走后带给爷爷的惩罚。
C.她深知祖父是爱她的,但他不让她走出这闭塞的山村去见世面,所以她便产生了惩罚爷爷的念头,想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D.翠翠的“胡思乱想”实为一种孤独感,“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心理。
【小题4】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
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儿,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子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做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儿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插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泼剌的微声,全因到耳边时分量不同,我也记得那么清清楚楚。因此回到家里时,夜间我便做出无数稀奇古怪的梦。这些梦直到将近20年后的如今,还常常使我在半夜里无法安眠,既把我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虚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
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结果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我就只好做梦。
照地方风气说来,一个小孩子野一点儿的,照例也必须强悍一点儿,才能各处跑去。因为一出城外,随时都会有一样东西突然扑到你身边来,或是一只凶恶的狗,或是一个顽劣的人。无法抵抗这点儿袭击,就不容易各处自由放荡。一个野一点儿的孩子,即或身边不必时时刻刻带一把小刀,也总得带一削光的竹块,好好地插到裤带上,遇机会到时,就取出来当做武器。尤其是到一个离家较远的地方去看木傀儡戏,不准备厮杀一场简直不成。……
至于我那地方的大人,用单刀、扁担在大街上决斗本不算回事。事情发生时,那些有小孩子在街上玩的母亲,只不过说:“小杂种,站远一点儿,不要太近!”嘱咐小孩子稍稍站开点儿罢了。本地军人互相砍杀虽不出奇,行刺暗算却不作兴。这类善于殴斗的人物,有军营中人,有哥老会中老幺,有好打不平的闲汉,在当地另成一帮,豁达大度,谦卑接物,为友报仇,爱义好施,且多非常孝顺。但这类人物为时代所陶冶,到民五以后也就渐渐消灭了。虽有些青年军官还保存那点儿风格,风格中最重要的一点儿洒脱处,却为了军纪一类影响,大不如前辈了。
【小题1】这一章节标题为“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这本“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小题2】作者对“读一本小书”和“读一本大书”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小题3】学校允许不允许学生去“读一本大书”?传主沈从文是通过什么手段去读“这一本大书”的?有何收获?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小题4】请根据沈从文的经历思索: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小题5】要写好自传,作者首先要做到心诚。“心诚”即作者要心怀真诚。从文章中的描写来看,作者沈从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