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③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小题1】第①段描绘了月色下荷塘的景物,作者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
【小题2】第②段的景物描绘,观察角度与第①段相比有什么变化?
【小题3】作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朦朦胧胧。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小题4】说说第③段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3 04:00: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
朱 自 清
①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
②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
……
③那时河里热闹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确也腻人。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揩净了眥垢,也是枉然。这真够人想呢。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小题1】第一段中“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一句中“蔷薇色的历史”所指的正确意思是什么?
【小题2】第三段中为什么“生涩的、尖脆的调子……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小题3】第三段中“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其原因是什么?
【小题4】作者写秦淮河的桨声与灯影,为什么还要写月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这只算是些句子,很少有一章一节的。后来《周易》卦爻辞和《鲁春秋》也是如此,不过经卜官和史官按着卦爻与年月的顺序编纂起来,比卜辞显得整齐些罢了。便是这样,王安石还说《鲁春秋》是“断烂朝报”。所谓“断”,正是不成片段、不成章节的意思。卜辞的简略大概是工具的缘故,在脆而狭的甲骨上用刀笔刻字,自然不得不如此。卦爻辞和《鲁春秋》似乎没有能够跳出卜辞的氛围去,虽然写在竹木简上,自由比较多,却依然只跟着卜辞走。《尚书》就不同了。《虞书》、《夏书》大概是后人追记,而且大部分是战国末年的追记,可以不论;但那几篇《商书》,即使有些是追记,也总在商、周之间。那不但有章节,并且成了篇,足以代表当时史的发展,就是叙述文的发展。而议论文也在这里面见了源头。卜辞是“辞”,《尚书》里大部分也是“辞”。这些都是官文书。
记言、记事的辞之外,还有讼辞。打官司的时候,原被告的口供都做“辞”;辞原是“讼”的意思,是辩解的言语。这种辞关系两造的利害很大,两造都得用心陈说;审判官也得用心听,他得公平的听两面儿的。这种辞也兼有叙述和议论;两造自己办不了,可以请教讼师。这至少是周代的情形。春秋时候,列国交际频繁,外交的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不用说更需慎重了。这也称为“辞”,又称为“命”,又合称为“辞命”或“辞令”。郑子产便是个善于辞命的人。郑是个小国,他办外交,却能教大国折服,便靠他的辞命,他的辞引古为证,婉转而有理,他的态度却坚强不屈。孔子赞美他的辞,更赞美他的“慎辞”。孔子说当时郑国的辞命,子产先教裨谌创意起草,交给世叔审查,再教行人子羽修改,末了儿他再加润色。他的确很慎重的。辞命得“顺”,就是婉转而有理;还得“文”,就是引古为证。
孔子很注意辞命,他觉得这不是件易事,所以自己谦虚的说是办不了。但教学生却有这一科,他称赞宰我、子贡擅长言语,“言语”就是“辞命”。那时候言文似乎是合一的。“辞”多指说出的言语,“命”多指写出的言语;但也可以兼指。各国派使臣,有时只口头批示策略,有时预备下稿子让他带着走。这都是“命”。使臣受了“命”,到时候总还得随机应变,自己想话说;因为许多情形是没法预料的。——当时言语,方言之外有“雅言”。“雅言”就是“夏言”,是当时的京话或官话。孔子讲学似乎就用雅言,不用鲁语。卜、《尚书》和辞命,大概都是历代的雅言。讼辞也许不同些。雅言用的既多,所以每字都能写出,而写出的和说出的雅言,大体上是一致的。孔子说“辞”只要“达”就成。“辞”是辞命,“达”是明白,辞多了像背书,少了说不明白,多少要恰如其分。辞命的重要,代表议论文的发展。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周易》卦爻辞和《鲁春秋》也只算是些句子,很少有一章一节,但是比作为现存中国最早的文的商代的卜辞显得整齐些。
B.郑国子产办外交让大国折服,主要原因在于他的辞命引古为证,婉转有理而态度却很坚强。
C.外交语言中,各国所派使臣,受的“命”可以是口头批示,也可以是预备好的稿子。即使带走的是预备好的稿子,他到时候总还是会有要说的话。
D.讼辞是打官司时候的口供,是被告辩解的言语,陈述的时候得很用心,审判官也得很用心听。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尚书》有章节并且成篇,代表了当时叙述文的发展,这里面也可以寻见议论文的源头。
B.根据选文,中国古代卜辞和《尚书》都是“辞”,它们记言记事,都是官文书。另外,讼辞和外交的语言,都可以称为“辞”。
C.卦爻辞和《鲁春秋》写在竹木简上,自由比较多,但是依然只跟着卜辞走,大概是没能跳出卜辞的氛围去。
D.孔子认为辞命“顺”“文”不是件易事,但从他教学生有这科可以看出来,孔子是可以办到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少在周代,讼辞兼有叙述和议论,如果原被告双方自己办不了,也可以请教讼师。
B.孔子更赞美子产的“慎辞”,因为子产的辞命非常慎重,需要他自己创意起草、审查、修改,最终再加以润色。
C.孔子讲学、卜、《尚书》和辞命,大概用的都是当时的京话或者官话,而讼辞也许不同些。
D.雅言每字都能写出。子曰“辞达而已矣”,意思是用辞命明白就成,辞的多少要恰如其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十月,一场秋雨过后,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桂林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尘世的浮华、喧嚣静静扬弃。山舒缓,(   );水清冽,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如儿时记忆中的手绢。从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使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水,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心灵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灵渠,一带碧水,怎么看都像一部_____________的素书。她婉约,曼妙,_____________,不愠不喜,用_____________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_____________的境界。静立水畔,听任心灵被潺潺流水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小题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仿佛水墨画卷中清淡的留白B.仿佛水墨画卷的清淡
C.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D.似清淡的水墨画卷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B.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C.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使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D.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小题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手不释卷 不卑不亢 波澜起伏 百折千回B.百读不厌 不骄不躁 柳暗花明 百转千回
C.手不释卷 不骄不躁 波澜起伏 百折千回D.百读不厌 不卑不亢 柳暗花明 百转千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白马湖
朱自清
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
白马湖在甬绍铁道的驿亭站,是个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这是公论。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这村落与外面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
春晖中学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接连着,丏(miǎn)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的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便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西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流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徜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
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前一晚“别筵”上,有丏翁与云君。我不能忘记丏翁,那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但我也不能忘记云君,我应该这样说,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节选自《朱自清散文集》)
【小题1】白马湖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4分)
答:  
【小题2】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白马湖的景色,并具体说说作者描写了白马湖的哪些景色。(6分)
答:  
【小题3】作者重点写了哪几个季节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小题4】作者在本文结尾从描写白马湖的景又转到了写人,请从文章结构和立意角度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