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白马湖
朱自清
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
白马湖在甬绍铁道的驿亭站,是个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这是公论。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这村落与外面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
春晖中学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接连着,丏(miǎn)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的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便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西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流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徜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
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前一晚“别筵”上,有丏翁与云君。我不能忘记丏翁,那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但我也不能忘记云君,我应该这样说,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节选自《朱自清散文集》)
【小题1】白马湖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4分)
答:  
【小题2】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白马湖的景色,并具体说说作者描写了白马湖的哪些景色。(6分)
答:  
【小题3】作者重点写了哪几个季节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小题4】作者在本文结尾从描写白马湖的景又转到了写人,请从文章结构和立意角度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2 09:26: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论做作

朱自清

做作就是“佯”,就是“乔”,也就是“装”。苏北方言有“装佯”的话,“乔装”更是人人皆知。“三分模样七分装”是说女人,男人也短不了装,不过不大在模样上罢了。装得像难,装得可爱更难;一番努力往往只落得个矫揉造作!所以“装”常常不是一个好名儿。

贫和富也可以装。贫寒人怕人小看他,家里尽管有一顿没一顿的,还得穿起好衣服在街上走,说话也满装着阔气,什么都不在乎似的。有钱人却又怕人家打他的主意,开口闭口说穷,他能特地去当点儿什么,拿当票给人家看。这都怪可怜见的。还有一些人,人面前老爱论诗文,谈学问,仿佛天生他一副雅骨头。装斯文其实不能算坏,只是未免雅得这样“俗”罢了。

有能耐的人,有权位的人有时不免“装模作样”“装腔作势”。马上可以答应的,却得“考虑考虑”;直接可以答应的,却让你绕上几个大弯儿。论地位也只是“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见客就不起身,只点点头儿,答话只喉咙里哼一两声儿。谁教你求他,他就是这么着!可是,装得恰到分际,过犹不及。为了抬举自己,装别人;装不像别人,又不成其为自己,也怪可怜见的。

装欢笑,装悲泣,装嗔,装恨,装惊慌,装镇静,都很难;固然难在像,有时还难在不像而不失自然。“小心陪笑”也许能得当局的青睐,但是旁观者在恶心。可是“强颜为欢”,有心人却领会那欢颜里的一丝苦味。假意虚情的哭泣,像旧小说里妓女向客人那样,尽管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也只能引起读者的微笑。——倒是那“忍泪佯低面”,教人老大不忍。佯嗔薄怒是女人的作态,作得恰好是爱娇,所以《乔醋》是一折好戏。“假意惊慌”似乎是旧小说的常语,事实上那“假意”往往露出马脚。镇静更不易,秦舞阳心上有气脸就铁青,怎么也装不成,荆轲的事,一半儿败在他的脸上。淝水之战谢安装得够镇静的,可是不觉得意忘形摔折了屐齿。所以一个人喜怒不形于色,真够一辈子半辈子装的。

“不痴不聋,不作阿姑阿翁”,有些事大概还是装聋作哑的好。倒不是怕担责任,更不是存着什么坏心眼儿。有些事是阿姑阿翁该问的,值得问的,自然得问;有些是无需他们问的,或值不得他们问的,若不痴不聋,事必躬亲,阿姑阿翁会做不成,至少也会不成其为阿姑阿翁。“不闻不问”,有时候该是一句好话;“充耳不闻”“ 闭目无睹”,也许可以作“无为而治”的一个注脚。

郑板桥最能懂得装糊涂,他那“难得糊涂”一个警句,真喝破了千古聪明人的秘密。还有善忘也往往是装傻,装糊涂;省麻烦最好自然是多忘记,而“忘怀”又正是一件雅事儿。

(选自朱自清《论做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分模样七分装”是说女子在生活中“装佯”的作用大于“模样”。
B.贫寒人装阔气,有钱人装穷,都有各自不得已的苦衷,都怪可怜的。
C.有权位的人“装模作样”“装腔作势”就是故意教你求他。
D.“小心陪笑”“强颜为欢”同样都是装欢笑,但两者的内涵却不一样。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了大量成语俗语,针对生活中诸多“装”的现象进行分析,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B.《乔醋》是昆剧《金雀记》中的一出,是表演晋时潘安仁惧内故事,文章引用此例,主要论证女子“佯嗔薄怒”恰到好处的可爱,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
C.文章以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警句作结,意在说明“装”的精髓,使得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作者以一种平和闲雅的心态对“装”进行议论,既有机智的嘲讽,也有真挚的同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小题3】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

①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做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一泪,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②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的“七板子”。大船舱口闹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但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勾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③我们初上船时,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像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

④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我们下船后,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一习习的清凤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

⑤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因为想像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⑥我们回顾那渺渺的黄光,不胜依恋之情;我们感到了寂寞了!我们忽然仰头看见依人的素月,不觉深悔归来之早了!临水的妓楼上,时时从帘缝里射出一线一线的灯光;仿佛黑暗从酣睡里眨了一眨眼。我们默然的对着,静听那泪汩的桨声,几乎要入睡了;朦胧里却温寻着适才的繁华的余味。我那不安的心在静里愈显活跃了!船里便满载着怅惘了。右岸的河房里,都大开了窗户,里面亮着晃晃的电灯,电灯的光射到水上,蜿蜒曲折,闪闪不息,正如跳舞着的仙女的臂膊。我们的船已在她的臂膊里了;如睡在摇篮里一样,倦了的我们便又入梦了。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燥无力又摇摇不定的灯光。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1923年10月11日作完,于温州。

(原载于1924年1月25日《东方杂志》第21卷,有删改。)

注髹漆:将器物涂上漆。
【小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即入情,将秦淮河置身于桨声灯影之中,营造出缥缈的意境,给人以动态美,“灯影”点明了时间。
B.文章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了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知识分子积极向上的热情。
C.文章运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描写月色的缠绵,突出月色灯影中的秦淮河,表达作者陶醉依恋之情。
D.文章以时间为序,描摹十里秦淮的朦胧夜景,作者神往明末秦淮的历史,是追求心灵的慰藉,富个性色彩。
【小题2】本文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从“视听结合”角度,选两处文字,赏析其妙处。
【小题3】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却颇具历史韵味,请结合文本试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