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扬州的夏日
朱自清
①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的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他的憎恶也许掩住了他的爱好;他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若是想呢,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
②北方和南方一个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诚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河、大清河甚至决了堤防,但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虽然有点儿水,但太平衍了,一览而尽,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有水的仍然是南方。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
③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
④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
⑤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茶馆的名字也颇有好的。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
⑥下河总是下午。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
(摘编自《白华旬刊》,1929年12月11日)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笫一段先说扬州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后又说久住的人离开扬州后也许并不想它,想也只想扬州的夏日,曲折有致。
B.文中第二段作者极力否定北方有水,行文中表达了自己不喜欢北方水景的情感,暗示对目前在北方生活处境的不满。
C.作者认为“瘦西湖”的名字“太瘦",且“假西湖之名以行”,显得俗气,行文之中表达了对人们附庸风雅的鄙视。
D.作者领着读者一路沿蜿蜒的护城河随意游览,逐次介绍各著名景点的特色,娓娓道来,突出扬州特有的水上游趣。
E. 作品在悠然舒徐,洒脱自然的笔调中写出扬州之水富于情韵的美感,语言清新畅达,表达了对扬州夏日的独特情感。
【小题2】请简要概括这篇文章所写的扬州夏日的特点。
【小题3】文中第④段划线的两个比喻句,一俗一雅,颇具妙趣。请简要赏析。
(1)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
(2)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
【小题4】作者在行文中流露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5 11:03: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情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荷塘月色》)

【小题1】将下面句中加点词换成括号里的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升)起在荷塘里。
【小题2】文末画线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老实话

朱自清

美国前国务卿贝尔纳斯退职后写了一本书,题为《老实话》前不久笔者参加一个实会,大家读起这个书名,一个美国客人笑著说,“贝尔纳斯最不会说老实话!”大家也都一笑。贝尔纳斯自题这样一个书名,想来是表衣示他在做国务卿时有许多话不便“老实说”,现在无官一身轻了,不妨“老实说”了。

中外古今,大家都要求“老实话”,可见“老实话”是不易听到的。常听人说“我们要明白事实的真相”,既说“事实”,又说“真相”,叠床架屋,正是强调的表现。说出事实的真相,就是“实话”。买东西叫卖的人说“实价”,问口供叫犯人“从实招来”,都是要求“实话”。

人们为什么不肯说实话呢?归根结底,关键是在利害的冲突上,自己说出实话,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成实,容易制自己,也容易比自己抢先一着。在这个分配不公平的世界上,生活好像战争,往往是有你无我;因此各人都得藏着点儿,让人莫名其妙。于是乎勾心斗角,捉迷藏,大家在不安中猜疑着。向来有句老话,“知人知面不知心”,还有“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抱一片心”,这种处世的格言正是教人别说实话,少说实话,也正是暗示那利害的冲突。

老实话自然是有的,人们没有相当限度的互信,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了。但是实话总还太少,谎话总还太多,社会的和谐恐怕还远得很罢,不过谎话虽然多,全然出于捏造的却也少,因为只要不容易使人信。麻烦的是谎话里掺实话,实话里擦谎话。日常的话多多少少是两掺的,人们的信就建立在这种两掺的话上,人们的猜疑可也发生在这两掺的话上。即如贝尔纳斯自己标榜的“老实话”,与他的同国的那位客人就怀疑他在用好名字骗人。谁能知道他的话老实或不老实到什么程度呢?

人们在情感上要求真诚,要求真心真意,开诚相见。但是“心口如一”向来难得,“口是心非”时有不免。不看什么人就掏出自己的心肝来,人家也许还嫌血腥气呢!所谓“推心置腹”,“肺之谈”,总得是二三知己才成。若是泛泛之交,只能数教衍析,容容气气,说一些不相干的门面话。这可也未必就是假的,虚伪的,他至少眼中有你。有些人一见面冷冰冰的,拉长了面孔,爱理人不理人的,可以算是“真”透了顶,可是那份儿过了火的“真”,有几个人受得住!本来彼此既不相知,或不深知,相干的话也无从说起,说丁反容易出岔儿,乐得远远几的,读儿的,慢慢儿的不过,就是彼此深如,像夫妇之问,也未必处处可以说真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个人总有些不题意教别人知道的秘密,若是不顾忌着些,也会碰钉子的。真话之难,就在这里。

毫无事实的空头宣传没人信,有辜实可也掺点儿谎,就有信的人。因为有事实就有自信有自信就能多多少少说出些真话,所以教人信。自然,事实越多越分明,信的人也就越多。不过正反错综,一般人眼花缭乱,不胜其烦,就索性一句话抹杀,说一切宣传都是谎!可是宣传果然都是谎,宣传也就不会存在了,所以还当分别而论。贝尔纳斯将他的书题为《老实话》,那本书总不能够全是说罢?一个人也决不能够全靠據谎而活下去,因为那样他就掉在无里了

(选自《论雅俗共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人不肯说实话,是因为担心别人知道自己的虚实,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B.人们不说实话的关键在于社会的分配不公平,人与人之间存在利害的冲突。
C.生活中有老实话存在,人与人才能互信;老实话的多少,决定社会是否和谐。
D.日常的话是实话和谎话两掺的,在两掺的话基础上建立起互信,也产生猜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及贝尔纳斯题为《老实话》的书,自然地引出本文的论题。
B.第段再以贝尔纳斯为例,揭露其用“老实话”的好名字骗人的本质。
C.结尾又提贝尔纳斯的书名,作为宣传若都是谎言就没法存在的佐证。
D.三次引用贝尔纳斯的例子,既使例证的运用经济高效,又使文章连贯。
【小题3】作者为何说“心口如一向来难得,口是心非时有不免”?结合第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