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小题1】对上文划线语句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①拟人
B.②拟人
C.③比喻、排比
D.④通感
【小题2】对上文叠字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曲曲折折:意思为弯弯曲曲,这里形容荷塘上面荷叶高低起伏不平的形态。
B.田田:乐府《江南曲》有“莲叶何田田”之句,这里写荷叶片片相连之景。
C.缕缕:本意为一条一条,连续不断,在这里形容荷叶浓郁扑鼻的清香气息。
D.脉脉:一般用于情感的表达,在这里形容水声淙淙,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3 11:1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威尼斯(节选)
朱自清
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 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哪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八十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八十七座,有的是。只要不怕拐弯抹角,哪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里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花团锦簇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地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的;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
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这个方场南面邻着一道运河;场中偏东南便是那可以望远的钟楼。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除了西边,围着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筑,东边居中是圣马克堂,却有了八九百年——钟楼便在它的右首。再向右是“新衙门”,教堂左首是“老衙门”。紧接着教堂,直伸向运河去的是公爷府;这个一半属于小方场,另一半便属于运河了。
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庄严华妙,兼而有之。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劲儿。教堂里屋顶与墙壁上满是碎玻璃嵌成的画,大概是真金色的地,蓝色或红色的圣灵像。这些像做得非常肃穆。教堂的地是用大理石铺的,颜色花样种种不同。在那种空阔阴暗的氛围中,你觉得伟丽,也觉得森严。教堂左右那两溜儿楼房,式样各别,并不对称。钟楼高三百二十二英尺,也偏在一边儿。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公爷府里有好些名人的壁画和屋顶画,但更重要的是它建筑的价值。它巧妙的结构,加上艳而雅的颜色,令人有惝恍迷离之感。
威尼斯的夜曲是很著名的。晚上在圣马克方场的河边上,看见河中有红绿的纸球灯,便是唱夜曲的船。唱曲的有男有女,围着一张桌子坐,轮到了便起来唱,旁边有音乐和着。音乐节奏繁密,声情热烈。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球灯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从圣马克方场向西北去,有两个教堂在艺术上是很重要的。一个是圣罗珂堂,一个是佛拉利堂。佛拉利堂的神坛后面挂着大画家铁沁的《圣处女升天图》,那朱红和亮蓝两种颜色鲜明极了,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从圣马克方场沿河直向东去,有一处公园,国际艺术展览会每两年在这里举办一次,参展国家众多,参展作品种类繁极。颜色大概鲜明,教人眼前发亮;建筑也是新式,简捷不啰唆,痛快之至。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奏”,本是音乐方面的术语,这里用来形容建筑物排列整齐,鳞次栉比,像音乐节奏那样和谐。
B.“酽”,本指液汁浓,味厚,这里借用来形容歌声的浑厚、甜润,有韵味。以味觉之效补充听觉之效,令人有更真切的感受。
C.“流动”,本指液体或气体的移动。它和含义抽象的“气韵”搭配,强调了画的意境和韵味,十分生动传神。
D.“简捷不啰唆”本指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爽快、直率,这里来形容建筑物,既写出了建筑物造型的简单,又写出了造型给人的主观感受。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威尼斯是个由多个岛屿组成的城市,远看似花团锦簇,干净透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城市环境非常优雅。
B.圣马克方场是本文描述的中心,庄严华妙,这里荟萃了威尼斯的文化艺术,置身其中,让你觉得伟丽、森严。
C.圣马克方场中建筑的布局并不对称。圣马克堂左边是“老衙门”,右边是“新衙门”,再往右侧有钟楼偏在一边儿。
D.在威尼斯,唱夜曲有一定的规矩,成一方习俗。人们在欣赏夜曲的同时,又欣赏了颇具民族特色的运河夜景,因此,听夜曲又是一种享受。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与《荷塘月色》同为朱自清的名篇,写作时期不同,《荷塘月色》表达了他在那时的“淡淡的忧愁”,本文则表达了他轻松愉悦的情感,虽然两者的抒情风格不同,但他那种热爱美、表现美的追求始终没有变。
B.作者眼里的“海中的城”——威尼斯,是十分美丽的,它不仅有水乡泽国的自然美,还有历史名城的艺术美和威尼斯人的气质美。文章同时也体现了威尼斯的历史沧桑,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反思。
C.文章运用一系列贴切、形象的比喻,如将大运河比作“反写的S”和“大街”,将运河中的轮船比作“公共汽车”,将小河道比作“小胡同”。这些比喻把威尼斯这座“水网之城”的“别致”特色生动地显示出来了。
D.作者在《欧游杂记·自序》中说,写此文在“记叙时可也费了一些心在文字上”。他“费心”的文字主要体现在朴素的现代口语和叠词的运用上,前者读来给人以自然亲切之感,后者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下面小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小题1】“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请分别指出“酣眠”“小睡”在这里所比喻的内容。
【小题2】文章中对景物的描写大都是非常美丽的诸如“倩影”“丰姿”等优美的词汇,但写到高处丛生的灌木却很特别,说成“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你认为这个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小题3】第二段中写道“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压抑和苦闷的心情。
【小题4】作者说“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想起江南采莲事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