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拥有200年历史的巴西国家博物馆被大火吞噬,馆藏的2000多万件文物一夜之间化为灰烬,仅有10%得以幸免。被大火吞噬的不仅是巴西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文物,更是这些文物所承载的珍贵文明和历史文化、所连接的后人与祖先之间的记忆;这场大火不仅为全世界文博场所敲响了消防安全的警钟,更以一种残忍的方式向人们宣告了历 史文物等文化遗产的脆弱。日前里约热内卢的研究人员利用3D打印 技术将此前扫描过的巴西国家博物馆300多件藏品打印出来、“重现” 在火灾中被烧毁的众多文物,这让很多为损毁文物扼腕叹息的人们在得到些许安慰的同时,也愈发意识到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客观完整的存档和真实有效的展示;3D打印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复制,留存下更多记忆。
存照、记录。显然,科技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远不止于此。近日,600岁的网红———故宫博物院凭借其与凤凰卫视联合创制的《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刷爆了社交媒体。这个展演之所以一票难求并被很多人“实名点赞”,一方面得益于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本身的文化韵味和魅力,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科技赋予了这幅名画更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8K超高清互动技术、高清 动态动画技术、全息影像让巨幅长卷“动”了起来;球幕影院让观众仿佛行驶在《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上,沉浸式地体验鲜活的宋朝生活。科技,让一幅千年前的画作“活”了起来,让文化有了更灵动更真切的全新表达。
其实,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新鲜事。8年前的上海世博会, 中国馆里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就曾每天让数万人心甘情愿排队五六个小时;数字敦煌让人们通过一只鼠标、一块屏幕就能身临其境般地欣赏莫高窟精美壁画;数字化故宫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通过《胤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等APP在手机里畅游故宫。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对观众而 言,科技赋予了文化更多的表达和呈现形式,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科技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多彩、品质更高的文化产品;对市场而言,如《清明上河图3.0》这样的“爆款”展演引发了人们对文物的关注,极大地唤醒了人们对文化的求知欲望,激活了文化消费市场的潜力;对文物而言,科技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文物的展现形式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陈列,而是以一种走心的互动与人们建立起连接,从而让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要走得更好更远,离不开想象与创新。这次 《清明上河图3.0》让很多人感动的地方就在于良好的互动和穿越效 果,“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感受和“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 清梦压星河”的意境都少不了创意与创新。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在文 化与科技的融合之路上,创新也要把握好度,永远基于对文化资源的正确挖掘和解读,不能只为了追求炫酷新潮的表达方式,忽略了文化 的本源和内涵。内容为王,放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上也是真理。只有 把握好保存文化命脉、传播文化基因的使命,不让科技喧宾夺主,文化 才能借助科技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选自2018年10月2日《光明日报》陈晨的《创意为要,内容为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西国家博物馆历史悠久,藏品丰富,一场火灾化为灰烬,仅有10%得以幸免。
B.里约热内卢的研究人员利用 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了以前扫描过 的300多件藏品。
C.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存档、展示,3D打印技术可以对文物 进行复制、留存。
D.《清明上河图3.0》成为网红得益于科技赋予了这幅名画更强的 感染力和感召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巴西博物馆火灾写起,接着写在火灾中被烧毁文物的“重现”,论证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
B.文章以《清明上河图》展演刷爆社交媒体为例,论证了科技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所作的主要贡献是存照、记录。
C.文章通过从观众、市场和文物三个角度,着重论证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D.文章最后以《清明上河图3.0》为例,论证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要走得更好更远,要正确处理好创新与内容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巴西国家博物馆火灾,吞噬了历史文物所承载的珍贵文明和历史文化、所连接的后人与祖先之间的记忆。
B.600岁网红《清明上河图 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刷爆社交媒体,是因为展演一票难求,并被很多人“实名点赞”。
C.《清明上河图 3.0》“爆款”展演引发人们对文物的关注,是科技让其“活”了起来,得益于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D.只要有想象与创新,把握好保存文化命脉,传承文化基因的使命,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就会走得更高更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1 04:00: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旷古之香

①不久前去了一次汾阳。汾阳属晋。此行,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入晋。晋自古就属炎黄尧舜之率,禹夏殷商之土,周秦汉唐之源。唯其煌煌如此,巍巍如此,我这个自知行囊稀薄的辽东客在去的路上就摆正了姿势,那就是高山仰止,尊而敬之。好在此次来汾阳,行程非常简单,看杏花,喝汾酒。我不懂酒,也不擅酒,那就更简单了,只看杏花。

②对于杏花,出生在北方辽南乡村的我并不陌生。记忆里,河冰消融,燕子归来,都算不上热闹,只有杏花如雪,才是真正的锣鼓喧天。杏花从不挑肥拣瘦,农夫村人随手将它栽种在田埂上或是自家院墙内。土生土长的杏花,曾陪伴了无数乡村孩子的童年。仲春时节,影影绰绰的杏花,与河面的晨霭、屋顶的炊烟便混成了团,在我的心底凝成化不开的一片离愁……直至今日,即使离乡好几十年,老家屋后那一树杏花的姿影,一直在我的念想里婆娑着。

③关于杏花,竟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不过是想缓解我在汾阳看杏花的惊讶。因为,我在这里看到了太多的杏花,看到了太多别处没有的杏花。

④汾阳的第一片“杏花”,开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时代。时至今日,它们是以河滩淤积的姿态隐身在望不到尽头的、黄尘弥漫的史前烟火里。

⑤去时已是日影西斜,来看杏花的却不止我一个。所有的车和人,都静静地伫立在那条繁忙的国道边上,目光迷离地向那片洼地张望。以前皆为沃土良田,如今已大多弃耕,只见大片的荒草野蒿丛中,浮出一块醒目的石碑。想走到近前看个清楚,却被路边围护的铁网拦住了,而且被告知,附近一带没有缺口。我便问,碑上写的什么?答曰:杏花村文化遗址。原来,遗址所在之处,属于今天的汾阳杏花村镇东堡村,故以杏花村名之。一下子,我也有了好多人都在说的穿越感。

⑥我相信,六千年前,这里一定有杏花盛开。不止如此,这里还闪射出一道文明曙光:六千年前,这里不只有杏花,还有粟麦菽粱。细心的考古专家,在太多的陶碗泥盆里,拣出了一只小口尖底瓮,据此断言,在六千年前的汾水岸边,先民们就已经把蒸熟的谷物放入瓮中,酿出了华夏谷物酒的第一缕清香。就是说,六千年前的杏花村,既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初始之地,也是中国汾酒的原乡。酒的发明者,既不是仪狄,也不是杜康,而是一群无名的黔首

⑦汾阳的另一片“杏花”,开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它以分行文字的形式,与一个诗人的名字一起,印刷在《唐诗三百首》里。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⑧此诗的作者叫杜牧,本想早一些走上仕途,却生不逢时。于是,在大唐晚季的某年某月,跌跌撞撞来到了汾州。天不作美,他被一场淫雨浇得狼狈不堪,只好问路寻酒,以释春愁。可是,他自己也断不会想到,不过是酒醉之后的随口一吟,怎就成了千古绝唱?

⑨世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因与果,瞬间生成。尽管酒早就有了,杏花村也早就有了,可是杜牧没有来。它们只好耐心等一千多年前的那个雨天,因为牧童的一个手势,杜牧的一顿闷酒和一首诗,这个世界才有了一个诗酒相伴的杏花村。于是这片神情凄迷的杏花定格为一枚灿然不凋的村徽。

⑩杏花与酒,本不相干。因为杏花村的酒,并非杏花所酿。但是,正是他的一首小诗,在中国人长达一千多年的语境里,杏花村就是酒,酒就是杏花村。汾阳的杏花,已然是汾酒的代名词。

⑪其实,早在唐以前的南北朝时代,汾酒就已经名扬天下了。史载,北齐的武成帝曾在给胞弟的信中称赞汾酒。而杜牧之后,还有袁枚。一册《随园食单》,让汾酒之名达到了顶峰。天下之大,酒类杂多,只有散发着浪漫花香的汾酒入了皇帝、诗人、美食家的法眼,源远流长,泱泱千年,未曾有过空白。因此,说它是酒的活化石,一点都不为过。

⑫汾阳的第三片“杏花”开在一座肇始于清末,名为宝泉益的酒坊。如今,酒坊已改叫杏花村老作坊博物馆。

⑬在这里,展出了两款晚明山西籍名士傅山的题词。其一曰:得造清香。其二曰:清香天下。是的,由明末到清末,杏花村汾酒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向天下走去。当年,宝泉益东家不惜重金,聘请的掌柜和师傅都是杏花村最好的酒工。因为,他接过的是杏花村的香火,它传承的是杏花村的祖脉。公元1915年,用杏花村古井水酿的酒,宝泉益果然从大洋彼岸骄傲地捧回了万国博览会甲等大奖。汾阳与旧金山,隔空相望七万里。汾酒的清香,真就越过了浩瀚的太平洋,飘向了全世界。

⑭汾阳的朋友总跟我说,汾酒的清香,就是杏花的清香。因为杏花是汾酒的DNA。言之凿凿,我甚以为然。

⑮每一滴汾酒里都有一片杏花。那是绵绵了六千年的长香幽袭,悠悠了六千年的暗香浮动。

(取材自素素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囊稀薄:文化底蕴不深
B.锣鼓喧天:春天非常热闹
C.婆娑:模糊不清
D.黔首:平民百姓
【小题2】请根据文意简析第②段的作用。
【小题3】请根据文意解释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它们是以河滩淤积的姿态隐身在望不到尽头的、黄尘弥漫的史前烟火里。
②于是这片神情凄迷的杏花竟定格为一枚灿然不凋的村徽。
【小题4】本文围绕三片“杏花”展开,请根据文意分条阐释每片“杏花”的内涵,并简析作者这样构思的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轫于西周,确立于秦汉,至隋唐臻于完备,历经变革延续至晚清,可谓源远流长。监察制度对我国古代国家治理十分重要,纲纪之整肃、吏治之维护、政治污弊之涤荡多有赖于此,是公正、有效的政治法律秩序得以实现的保障。古代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是如何实现的呢?

其一,监察权本于天道,又以现实法律(惯例)为其依据,体现了天下整体性价值,具有最高权力的属性。监察制度延续了“史官”的历史传统,御史为“史官”之一种,谏官中的给事中也多兼任“起居注”(记事史官)。秦统一后所建立的监察制度,虽然历经改造,但是监察官仍以天下治道作为最高职务原则,以报效社稷为己任。监察官对上级负责,对君主负责,更要对天下黎民和国家社稷的整体利益负责;不仅对现实负责,还要对历史负责。监察官依据法律行使职权,无所恣意,亦无所屈从,被其监察的高官显贵不能凌驾于其上,纵然君主也不能干涉其对具体事件的处理。中国古代的盛世善治,大多是监察制度运行最好的时代,例如唐朝初年的“贞观之治”,得益于君主奉法而治,监察官严明职守,正如《通典·职官六》中所称:“自贞观初,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唐太宗曾盛赞著名谏臣魏征:“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

其二,复合性的体系设计,御史与谏官相互配合,中央与地方一体,监察制度覆盖所有的权力领域。御史职掌监劾臣僚,是上对下的监察;谏官职掌匡正君主违失、封驳失当政令,是下对上的监察。御史与谏官上下相对、相辅相成,既可以构成监察的合力,又把君臣之权全部纳于监察体系之中。中国古代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一体的监察体系,历代都极为重视监察御史,对京官的监察与对地方官的监察都由独立而统一的机构来行使,各个地域的权力都在统一的监控之下。

其三,监察官独立行使职权的方式,使之具有超越于被监察者的权威性,足以震慑权贵。御史和谏官大多是服务君主的近侍,逐渐发展成为职事官,保留了侍从君主左右或奏章直达君主的特权。他们在监察京官或是巡察地方时,均为君主的代表,其官品虽低却独立行使职权,直接对君主负责。御史在行使纠弹权力时,奏章可以直达君主;对于重大事项,可以晋见君主,面陈奏章。为避免职务干涉,御史有时甚至可以绕过御史大夫等御史台长官,直呈君主。御史台长官都在御史的监察范围内。御史为保护举报人,避免被纠举人以权势威胁举报人,甚至可以“风闻奏事”,其权威性足以纠察官邪、肃正纲纪。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权威性与有效性,值得我们当今监察立法、构建监察体系借鉴。

(摘编自张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如何做到权威且有效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于西周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经秦汉的发展,到隋唐逐渐完备,一直延续到晚清。
B.御史和谏官同为监察官员,他们相互配合,使大臣和君主都处于监察体系的监督之下。
C.御史和谏官由服务君主的近臣充当,他们保留了侍从君主左右的特权,直接对君主负责。
D.御史在行使纠察弹劾权力时,随时可以绕过御史大夫直接觐见君主,当面向皇帝奏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如何实现权威和有效,第二个方面侧重“有效”。
B.第二段列举“贞观之治”的例子意在论证:监察制度运行最好的时代容易出现盛世。
C.第二段引述唐太宗盛赞魏征的话,意在说明监察本于天道,监察官对国君、百姓、国家负责。
D.文章分别从“奏事可直达君主”“风闻奏事”两个角度来阐述监察官行使职权的独立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察制度对治理朝政至关重要,一旦有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就会出现良好的法律秩序。
B.从某种意义上说,监察官员和史官有相通之处,他们都要对现实负责、对历史负责。
C.唐朝之所以能开创太平盛世,这与他们尊重法律,重视法治,重视监察,有一定的关系。
D.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对百官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规范了皇帝的权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不少研究发现,古老的北极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到本世纪中叶,北冰洋很可能会进入夏季无冰的时代,一片全新海洋正在形成。

全球气候变暖无疑是主要原因。据科学家测算,北极地区变暖速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1980年以来,局部升温甚至达3.5摄氏度,升温幅度大大超过《巴黎协定》设定的2摄氏度目标。2016年以来,北极中心区域冬季多次出现爆发性增温现象,使得2016~2017年北极年最大海冰覆盖范围达到了1979年以来的最低值,目前夏季海冰覆盖面积也缩小约30%。

北极升温和海冰的快速减少已经产生一系列显著影响。

首先,北极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在陆地上,积雪快速融化,植被覆盖增加,树线北移;在海洋里,温度和光照的增加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鱼类等随之北上,渔业资源也北移。极地是全球生态安全的屏障,作为地球上的生态脆弱带,这些变化可能给寒冷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带来重大破坏。

其次,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循环过程发生极大改变。北极是目前地球上碳源汇格局变化最剧烈的地区。

碳源和碳汇分别指二氧化碳的释放源和吸收体。一方面,地表大量营养盐物质在冰层融化后被冲刷入海,开阔海域面积和持续时间增加,都有利于海洋植物的生长,加强了碳从海洋表层向深层的转移和埋藏,这一将碳“抽”入海底的过程也被形象地称为“海洋生物泵”;另一方面,冻土层加速融化加剧了土壤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释放,海域的扩张也加大了浮游生物对二甲基硫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可见,碳源和碳汇在北极都有所增加。总体来说,北冰洋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但这个“汇”涉及上述陆地与海洋物质交换的多种过程,未来究竟会如何变化,目前尚不得而知。

最后,北极地区发生的海-冰-气相互作用过程也对北半球的气候和极端天气产生了影响。北极海冰面积减少会导致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场的变化,造成中纬度气压降低和高纬度气压升高,给北半球国家带来频繁的寒潮与暴雪,甚至影响雾霾的扩散。此外,冰层的融化也会导致海平面的升高。

北极的快速变化也能带来新的经济机遇:北极航道通航能力增强,油气、渔业等资源开采的条件将大为改善。然而,对于北极,我们已知的还很少,未知的还太多。未来,对北极变化情况及其生态效应影响还需开展更多的科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各国也应立足长远,为应对气候变化、规范北极治理积极展开磋商和合作。

(摘编自陈建芳《正在消失的北极冰川》,《人民日报》2019年05月08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老的北极冰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到本世纪中叶,北冰洋将进入夏季无冰的时代,一片全新海洋正在加速形成。
B.北极地区气候变暖问题严重,近年来,北极中心区域冬季多次出现爆发性增温现象,目前夏季海冰覆盖面积也大大缩小。
C.北极是目前地球上碳源汇格局变化最剧烈的地区,北极升温和海冰的快速减少,引起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循环过程发生极大改变。
D.北极的各种快速变化也能带来新的经济机遇,比如北极航道通航能力增强,油气、渔业等资源开采的条件将大为改善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气候变暖为切入点,论证了气候变暖给北极冰川加速融化带来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影响。
B.本文列出让人惊心的数字,论证了全球气候变暖是古老的北极冰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的主要原因。
C.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北极升温和海冰的快速减少给我们带来的一系列显著影响,条理清晰。
D.文章通过论述北极的快速变化带来的新的经济机遇,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视角,也使得文章论证更加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极地是全球生态安全的屏障,作为地球上的生态脆弱带,极地的变化可能给寒冷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带来重大破坏。
B.北冰洋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这个“汇”涉及一些陆地与海洋物质交换的多种过程,未来究竟会如何变化,还是未知。
C.全球气候变暖是北极冰川消失的主要原因,只要解决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问题,就能解决北极冰川逐渐消失的问题。
D.北极的快速变化所带来的也并非全是危害,但北极对于我们来说,未知的还太多。将来我们应该对它开展更多的科学研究。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拜雪

魏清潮

①阴霾的天空中,雪花像一羽羽的鹅毛漫天飞舞,又似洁白的芦花,扬扬洒洒地到处飘荡。一片白色的世界,白皑皑的大地,远处只见农户的屋顶上,盖上了一层棉白的毛毯,古老斑驳的大树银装素裹,大雪压枝枝欲折,蜿蜒的小溪变成了银蛇。风雪中,一座古朴、庄严寂寞的寺院门前,伫立着一位老和尚,面对纷纷扬扬的雪花,双手合掌,虔诚祈祷,深遂的眼睛中透出一道仁慈、睿智和带着伤感的眼光,默默地注视着前方,那眼光将一切孤寂的守候和祈盼深深地藏在了心底。这是我在一次摄影展上不经意看到的一幅放大的相片,取名为:拜雪。我在这幅相片前站立良久,被这诙谐、幽默、机智的画面,深深地吸引着,挥之不去,平和的心给搅动了,掀起一串串涟漪,任思绪飞驰。

②人们敬畏大自然,也崇拜飘飘白雪。一缕洁白的雪魂,它飘逸、通灵、虚幻,伸手接过几片雪花,来不及细看,来不及亲吻,它就融化了;雪是水,它来去匆匆,一见白晃晃的太阳,就变化得无影无踪;雪是蜜,涂抹在人心上,可拂去尘埃,净化灵魂。大雪无痕,蕴含了虚无缥缈。它吻合了佛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大皆空”的思想,参悟人生,人生苦短,谁能躲得过几十年后黄土一茔,洞明世事,深谐哲理玄机,为人处世,多点奉献,少点算计,不生妄欲,一身无挂,直面人生。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无言,雪飘无声,充满了恬静的韵味。看辽阔无垠的雪域,听一曲来自心灵的风雪轻柔的音乐,一曲未了情的静夜思,轻轻的、静静的飞雪,让你感受到了冬的诗情画意,沉默是一种力量,生命在这里驻足、沉思、休憩,孕育着新的生机,让你惊讶的感叹生命的活力和美丽。

④我们赞颂雪花,它与梅花相比:“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花晶莹、洁白、绚丽,连白梅都羞于比较,梅花盛开,香气袭人,雪花愧不能及。造物主赋予其不同的秉性,各扬所长。寒冬,雪花在大江南北铺天盖地的“怒放”,而梅花只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稀罕物。因此,踏雪寻梅成了不可多得的雅景,雪花在梅花的濡染、熏陶下也成了香雪,哦,心里的香雪。

⑤从飘飘的白雪中,我仿佛看见了同样轻盈、洁白飞舞的芦花秋雪,“春去苇叶青,秋来芦花白”。成片的芦花,独守江畔那一方瘠土,细涛抚浪,轻轻飘扬,花絮有致,洁白飘逸。在夕阳里,落霞中,摇曳一抹浅醉,絮飞如雪,优雅生动,宛如一幅重彩浓墨的写意国画。在苍茫辽阔、烟波浩渺、秋雪飞舞的景致中,令人感到古典的、寂静的幽野之美。而芦花那洋洋洒洒的身姿,让人闻足了秋天的味道,也有了 一份让人凋零落寞的情怀。雪花和芦花都是在秋冬之际,裸露着生命的本真和飞扬的原态,迎风而歌,潇潇洒洒。人生也是如此,你我是世间随风飘扬的雪花或芦花,点缀着生命的繁华,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都纷飞在尘世间,寻找合适自己生存的方式,在淡然的生命中,绽放出自己的美丽。

⑥美丽的生命,谁不爱风花雪月。当你年轻的时候,你爱北国风光,千里雪飘,深爱雪的浪漫情怀,因为严冬,你做了一个缠绵温柔爱的梦,绚烂凄迷的岁月,走过了许多坎坷之路,听过了多少晨鼓暮钟,爱已爱了,恨亦恨了,风干了爱的记忆,发现爱已不是爱,情已非情,原来是红楼梦一场,一场情殇,一身惆怅,一眼伤心,淡泊了廊桥遗梦,了断了半截情怀,只剩下爱的咏叹调。

⑦瑞雪兆丰年,我们感谢上苍的恩赐。白茫茫的冬雪冻死了病虫灾害,冬雪的地下涌动着春潮澎湃,万物经过了一个冬天的守候,积蓄了无限的能量,只待惊蛰一鸣,春雷滚滚,吹响了集结号,生命的冲动,迸发出排山倒海春天的力量。又是一个好年景,春华秋实,五谷丰登,收成在望。

⑧我赞叹冰雪,最难忘的还是映在我脑海中雪地里那一串深沉的脚印。我南方炎热的家乡,经年不见雪,不出远门的老人一辈子也没看见过雪。因此,我童年的心里,总是突发奇想,期盼老天下雪,下大雪。十八岁那年我到边防当兵,冬天,终于还了夙愿,见到了第一场下雪,我感动,尽情的撒泼着青春的活力。从此,我与冰雪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的部队分散在二十多公里的五六歌兵站上,一名五十多岁的老军医,棱角分明的脸庞,两鬓斑白,精神抖擞,高高的个子,佝偻的背,一双大脚穿着44号解放鞋,每隔一天都要背着药箱,不论严寒酷暑,来回在二十多公里的边境警戒线上巡诊,待人和蔼可亲,他和战士们感情笃深,大伙都戏称他“大脚叔”。那年的冬天,天气特别寒冷,暴风雪肆虐,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本应该到达梳子铺兵站,但战士们左顾右盼,并没有等到他的到来。夜幕降临了,大伙拿着手电筒到处去找他,终于在半山腰白森森的地里寻到了他,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雪地里他已变成一尊白色的塑像,他身后厚厚的雪地里留下了一串串44号解放鞋深深的脚印……我们泪流满面。

⑨雪花飘也飘,好雪知时节……老和尚拜天拜地,也拜雪,似乎对我们有所启迪和教益。

——选自2011年第11期《作品》

【小题1】第①段详细描写照片“拜雪”,是为了____
【小题2】文章明明是写雪,为什么却在第⑤段写秋天的芦花?
【小题3】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大量运用比喻,寄托了作者对故乡雪的特有情怀,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B.第③④⑤段多处引用古典诗句,语言典雅简洁凝练,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C.第⑥段承上启下,将笔触从对往事的回忆转向现实,为下文赞美雪做铺垫。
D.本文浓墨笔重名描写不同时节的雪景,景致不同但却都展现相似的恬美意境。
E.本文纵横捭阖,将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使文章充满了情趣。
F.本文在清新雅致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凝重隽永的情感,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小题4】简析第⑧段画线词语“撒泼”的表达效果。
【小题5】有人认为第⑧段插入“大脚叔”的事迹太突然,可以删去,你以为如何?
【小题6】联系全文,理解题目“拜雪”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