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延续诗词的文脉
胡妍妍
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和“化”。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 
②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 
③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朱自清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 
④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经由读古典诗词,人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思乡怀人、历史咏古,无关乎己却又让自己反复感念,同理心将“我”提升到一个超越了“我”的地方,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此间的世界。这也是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的道理所在。你得能举一反三,能同情同理,从已知理解未知,从过去读出未来,如此才能一起谈论诗。这是诗的门槛,也是诗的情怀。对现代人心灵上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乡物家什”“文化磁场”分别体现了古典诗词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2】请简要概括第③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概括句子含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2 11:16: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林的树

雪冰儿

这些是老林的树。这些的确是老林的树。提起眼前这一片树,谁都知道是老林的。可是,老林不在家,有些人就自欺欺人,装作不知道,干了一些掩耳盗铃的勾当。

村子里的小李就是这样的人。这话是老李说的。

有一天,小李缺少根锨把,看来看去,就老林林子里的小树合适。他没跟谁说,拿着斧子,摸着黑,就来到老林家的树跟前。他瞧准事先看好的树,刚要抡斧子,有人就大喝一声:“住手!”

小李一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爹老李。小李不高兴了,说:“爹,千啥啊?吓人鼓捣的。我就想找根锨把。你来干啥?”

老李说:“锨把,集上有卖的。这里的树可是老林家的。”

小李压低声音,说:“爹,别吵吵!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我在这砍一棵树呢?再说了,老林去儿子家住了几年了,连个音信也没有。我估摸着啊,没准,这人就没啦!

老李说:“老林没不没,我不管。我就知道这是老林的树,咱不能动。”听老李的声音越来越大,小李有些害怕。所以,他只得拎着斧子跟爹回了家。

第二天。老李在集上买了一个锨把,滑溜溜的。小李试了几次,觉得忒好。他悄悄跟媳妇说:“花几块钱不亏,干活都轻松呢!

不知道是村子里只有一个小李在,还是有太多的老李,虽然老林不在家,他的树却越长越高,而且,一棵也没少。

有一天,来了一辆车,车上坐着两个人,问准了老林的树,就卸车拿家伙要放树。

听了这个消息,村里炸开了锅。跑在最前头的是小李。小李心想:这树我动不得,别人也动不得。

这些人说:“是老林让我们来的,钱,我们都付了一部分了。”村子里的人不相信这话。小李抻头说:“有啥证据?”那人拿不出证据,只得气呼呼地走了。

他们走后,小李问老李:“会不会真的是老林让他们来的?”老李说:“不管是不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老林的主意,就是天王老子来也没用。”村子里别的人就说:“是啊,除了老林,谁也休想动这些树。”

这话小李爱听。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得不到,那叫心理平衡。

说来也奇怪,那些人走了后,再也没有回来。而老林的这些树,还如以前一样,继续长。几年后,树成材了,成了一片绿荫。

老李更老了。没事的时候,他就到树下乘凉。像他一样的老人,也来这里乘凉。老人们都是快入土的人了,不经意就说出了心里的秘密。

老李说:“以前,我儿子打过老林的树的主意,最后被我给拦住了。起初,他还有点想不通呢!现在啊,谁要告诉他这不是老林的树,他就会跟他急!”

老人们就应和着,说:“可不是吗?老林不在,谁要是动了这些树,就跟剜咱们心似的。”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大风刮来,竟吹倒了老林家的两棵树。第二天,差不多全村的人都来看情况。老李叹息了很久,感觉心都是疼的。他实在看不下去了,小李把他搀回了家。很多的老人都一样,也被儿孙搀回了家。

这是老林的树,老林不在,倒了的树怎么处理呢?村干部发愁,村民人人发愁。因为想不到好办法,树只能移到靠边的地方,继续倒着。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林的儿子回来了。他告诉大家,老林死了,他是回来卖树的。

大家认识老林的儿子,而且,老林的儿子拿回来了一封老林的亲笔书信。所以,大伙不得不相信老林真的死了,还留下了卖树的遗嘱。没几天的时间,老林的儿子卖掉了树,带着钱走了。

村子里的人好像失掉点啥似的,丝毫没有轻松感。老李眼没了魂似的,喜欢来到那块没了树的地方发呆。

这一天,老李的孙子让他看一篇日记。老李看完后哭了。他把孙子的日记拿给别人看。于是,大伙一起念——

有一种守护叫无言,有一种付出叫不求回报。我的爷爷们,我的父辈们,还有很多很多的亲人们,曾经守护着一棵棵树。他们不需要感谢,也不需要回报。我想,等我有了孩子,我要告诉他,村子里有过一种树,叫老林的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反复强调“这些是老林的树”,既照应了题目,吸引读者阅读下文,也强调了村里人所达成的共识,有点染主题的作用。
B.老李阻止小李砍老林的树,自己花钱到集上去给小李买了一个锨把,这种把疏和堵结合起来的家庭教育方式效果很好,值得提倡。
C.小说中共有三次砍树事件,前两次都未得逞,直到老林的儿子来后才砍伐成功。小说通过三次砍树事件,表现了村民的高尚品质。
D.老林的儿子回来卖掉树后拿着钱走了,村里的人们因为付出后没有回报,有些失落,好像失掉了啥似的这种心理是耐人寻味的。
【小题2】小说中设置小李这个人物有哪些作用?
【小题3】小说最后一句“村子里有过一种树,叫老林的树”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今年电影市场爆款。作为一部国产改编版动漫电影,究竟满足了怎样的期许,才演绎了一场颇含决绝意味的“逆天改命”?

《哪吒之魔童降世》依然是从传统文化中找灵感、找素材,并与已取得一定成功的《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等一脉相承。这一方面得益于民间传说题材具有较好的改编基础;另一方面,民间传说题材既能兼容不同时空、多重相互矛盾的情感元素,又能经由改编承载、反映不同时代的价值诉求与心理期待,更适合进行颠覆性的改造与演绎。

其实这些年的银幕上,对传统文化题材的现代性改编,屡见不鲜,但成功者凤毛麟角。大部分作品仅停留于元素叠加的层面,似乎将传统故事叠加上现代性符号就可以摇身一变完成转化。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完全放弃了这种套路,尝试进行彻头彻尾的神话重述。传统的哪吒故事退居为一个载体,里面全然承载着属于当代人的价值观与精神属性,以及切入当下现实生活的角度与方式。

从人物设定来看,经典动画片《哪吒闹海》中的人物放置于今天有着扁平、呆板、脸谱化的缺陷。哪吒母亲殷夫人的形象贤惠、柔弱,但存在感较低;经此番改写,变身成了武艺高强、斩妖除魔的职场女性形象,工作繁忙却也为如何陪伴哪吒成长耗尽了心力。父亲陈塘关总兵李靖,在以往的设定中太不讨喜,作为父亲,不爱哪吒、不信哪吒、不护哪吒,还每每总是第一个跳出来要惩罚哪吒,这样的形象显然无法满足当下观众的心理期许。而在此番改造中,李靖的形象变得柔软,变得让人熟悉,他不善言辞,总是把爱深藏心底,对儿子有着很高的期待,却最可能暗暗地为儿子牺牲自己。这一版殷夫人与李靖的形象里暗藏着太多现代父母的影子,让观众无形中觉得可亲、可近,能够代入自我、投射自我,又随着片中人物的命运无尽唏嘘。

从故事架构来看,哪吒的故事本质是一个英雄成长的故事。英雄在世间历经种种遭际,由懵懂无知到唤醒英雄意识,再到成为英雄。具体到哪吒,“反抗”是其成长蜕变的核心元素,在传统的《哪吒闹海》中,哪吒反抗的是封建压迫。此时英雄的成长是“被迫”的,外在苦难的刺激,外在的对抗性压力,成为了英雄觉醒的触发点,“命令”着英雄展现英雄特质拯救苍生。但到《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里,却在尝试英雄故事的另一种演绎模式。英雄成长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救赎的过程,新版哪吒的成长不再是“被迫”的,而是具有内向性驱动的主动选择,是一场笑泪参半的自我延展、自我实现。这种颇显孤独与执拗的“选择”才会让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直抵人心,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传统文化题材是幻想类叙事文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广受好评的国产动画作品,多在不同程度上娴熟运用着传统文化要素、融入中国的历史故事,却反映出直指当下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价值诉求。《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火爆,让人开始对打造高水准的中国神话传说系列心向往之,但这种系列作品的完备与成熟还需要后续作品的品质与口碑来维系,对国产动漫来说仍有大量的事情要做、不短的路要走,也许正如“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在《计算机器与智能》中那句著名的结尾:“我们的目光所及,只是不远的前方,但是可以看到,那里有许多工作要做。”  

(选自边远《国产动画电影打破传统文化现代性改编套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等国产动漫都是从传统文化中找灵感、找素材,都大获成功。
B.民间传说题材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又能通过改编反映不同时代的价值诉求与心理期待,所以更适合进行颠覆性的改造与演绎。
C.大部分国产动漫作品仅停留于元素叠加的层面,《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已经基本脱离元素叠加的套路,而进行神话重述。
D.《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人物形象设置改变了《哪吒闹海》中人物形象的缺陷,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比《哪吒闹海》更经典。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并列结构,从人物设定和故事架构两方面,剖析了《哪吒之魔童降世》成功的原因。
B.文章主要运用事例论证、对比论证来论述《哪吒之魔童降世》取得的成功和国产动漫的发展。
C.文章将《哪吒闹海》和《哪吒之魔童降世》进行对比,突出后者更好地满足了当下观众的心理期许。
D.文章最后引用图灵的话表明未来的国产动漫虽然有美好的发展前景,但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题材是幻想类叙事文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但是要想使其富有生命力,需要融入时代精神与社会价值诉求。
B.霍布斯鲍姆有言:“当旧有的社会模式逐渐消解,人们便会选用旧材料、建构新形式文化来满足新模式的需要。”《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火爆正说明这点。
C.《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火爆,说明其选材内容、人物塑造、个性化语言都是完全成功的,电影受到各年龄段观众的欢迎。
D.在传统文化题材的现代性改编中,现代元素的简单叠加是我国当下国产动漫发展的主要问题,只有对传统文化题材进行不断地创造性尝试,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圆珠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油性圆珠笔头的圆珠由黄铜、钢或者碳化钨制成;水性圆珠笔头的圆珠则采用不锈钢、硬质合金或氧化铝等材料制成。由这些材料制成的圆珠笔,要满足在同一个角度下,连续不断地书写800米且不出现断线的情况才算合格。

生产过程中,碳化钨先被制成比标准尺寸略大的小颗粒,散铺在一个带沟槽的板上,并使这些小颗粒进入圆形沟槽,仅露出其顶部。然后放上一块又重又平的顶盘,压在这些小颗粒上面,在两盘之间注入研磨油,使这些小颗粒浸泡在含有粉末状金刚石的润滑混合物中。

接着转动下盘,使这些碳化钨小颗粒在圆形槽内不断地翻腾滚动,在槽壁、顶盘以及相互之间不断地接触,金刚石粉末不断地把这些小颗粒的边角研磨掉,使它们逐渐变得又圆又光。研磨过程还要停下来几次,将这些小圆珠取出洗净,进行测试,直到生产出光滑度适中、符合标准的小圆球为止。

小圆球太光滑了就粘不上墨汁,也就不能写字。生产一颗碳化钨的小圆珠笔珠大约需要断断续续地研磨几十个小时。这一过程真正的难点在于怎样把极大数量的小圆球,做到尺寸相同的。这里的高精度、高互换性是基于整个工业体系的严谨才能得到的。

直径仅有2.3毫米的球座体,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此前都长期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球座关键部位的尺寸精度要求在两微米之内,表面粗糙度要求为0.4微米,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有0.3毫米到0.4毫米。由于后期要进行高精度的加工,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

加工球座体专用到的机床,是专用于加工镍白铜和不锈钢水性、中性圆珠笔头的自动加工机床,将冲成一定长度的坯料加入料斗后,机床能自动完成从进料夹紧,分多次钻削内孔、车外圆、锥面、镗珠座孔、冲气槽、装球珠、收口、压珠直至出料,加工装配全过程。

圆珠笔头对加工精度的要求极高,由于笔头上不仅有小球珠,里面还有5条引导墨水的沟槽,生产加工中一个小小的偏差都会影响书写的流畅度和笔的使用寿命,笔尖的开口厚度不到0.1毫米,还要考虑到书写角度和压力,球珠与笔头、墨水沟槽位必须搭配得“天衣无缝”,加工误差不能超过0.003毫米。

为了给数百亿支圆珠笔安上中国笔头,国家早在2011年就开启了这一重点项目的攻关。没有可借鉴的资料,成分的配比都是从几十公斤开始炼……为找到国外守口如瓶的保密配方,科研团队重在摸清笔尖钢的成分配比这一环节,在切削性和加工性上寻求平衡点,最终在笔头用不锈钢材料的7大类工艺难题上取得突破。2017年1月10日,太钢正式对外宣布,成功研发“笔尖钢”,百亿支圆珠笔有望安上“中国笔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圆珠笔头由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两部分组成,合格的笔头要求在同一个角度下,能连续不断地书写800米且不出现断线。
B.怎笔尖上的球珠直径为0.5-1.0毫米,主要采用滚球旋压成形技术,连续左磨几十个小时,光滑度适中、可以粘上墨汁即为合格。
C.球座体直径2.3毫米,关键部位的尺寸精度在2微米,放小圆珠的地方厚度仅有0.3毫米到0.4毫米,笔尖的开口厚度仅有0.1毫米。
D.在球座体上装球珠、收口、压珠等精细工艺完成以后,只有球珠与笔头、墨水沟槽位搭配得“天衣无缝”才能保证书写的流畅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圆珠笔由金属材料经过精细加求工而成,无论是球体、球座体,还是二者的搭配都要求精度准确,超过界定范围就被视为不合格。
B.碳化钨球珠的制造工艺和生产轴承滚珠的工艺大致相同,主要是采用滚珠旋压成形技术磨成圆珠,圆珠的精度与旋压力、转速有关。
C.加工球座体专用到的机床,是专用的自动加工机床,只需将笔头所用不锈钢原材料加入料斗,机床就会自动完成加工装配的所有工序。
D.为使球珠又圆又光标,在加工球珠的过程中要使用比碳化钨硬度更高的金刚石,在翻腾滚动的过程中金钢石粉末会把球珠的边角研磨掉。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学习生活都会使用的圆珠笔,根据制作笔头使用的金属材料及加工笔头技术难度的不同,圆珠笔可以分为油性、中性、水性圆珠笔等多类。
B.笔头的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生产技术,长期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在他们对中国衽技术封锁的背景下,国家开启了重点技术攻关项目。
C.科研团队历经六年的自主研发,最终在笔头用不锈钢材料的7大类工艺难题上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百亿支圆珠笔有望安上“中国笔头”指日可待。
D.本文主要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有精确的数字,也有约略的数字,两者结合既客观的反映了制作技术的高超与难度,更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旅伴
李国文
你走过夜路吗?
没有旅伴,只有你一个人踽踽独行?
那时,你会感到孤独。你会觉得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与社会隔绝的。人需要人,和人需要阳光、空气一样重要。
假如,这时在你身后的漆黑中,有一星光亮,虽然你会忐忑,谁知后面来的是好人还是歹徒?但你将不会再有孤单的那空荡荡的心悸。真正的被人为地孤独起来,是一种折磨。
我先听到身后有些微弱的动静,回头看到一盏明灭不定的光亮,我能判断,那不是飞舞的流萤。我驻足,转过身去,任那还带着秋阳温暖的河水,漫上来,浸湿我的脚。我等待着,希望有一个旅伴。
在记忆中的那个夜晚,我在一条人烟稀少的丹河河谷里赶路。月明星稀,秋虫啁鸣,凉风飒飒,若不是我那时的政治境遇,那秋夜实在是宜人的。
灯近了些,也许影影绰绰地发现了我,那灯火,便停在原地了,那是若干年前的事了,如今回想起来,当时的辛酸,渐渐地不占很重要的位置。相反,阳光下的山,山阴里的河,河谷间人与人在劳动中的友情,倒似雾似梦的经常在心头泛起。对那些本非善类的鹰犬,当然不是麻木,更不是淡忘。只是岁月悠悠,青春不再,太看重了这些丑类,倒成了对他们的抬爱。还不如在脑海里,多保留一点往日的温馨情爱。
丹河到了柿子红熟的深秋,便清澈平缓地在你身边流过。路就在曲曲弯弯、高高低低的河沿上,是由放羊人走出来的。若顺盘山公路,我将赶不上明天一早的火车。
等我继续赶路向前走去的时候,那并不很亮的松明,迟疑了一会儿,又随着脚步的高低,一跳一跳地走动了。
如果不是厄运袭来的话,我也不会拋妻别子来到这群山深处。当然,我更不会一辆顺路车子都搭不上。那时候,那些鹰犬作践人时,远胜于从河畔草丛里蹿出来的狼。因为狼出现的话,我手中有一根可以防身的木棒。可是对着那些变着办法折磨人的人,我却无能为力。他们挥舞无形的鞭子,把所有人都驱赶得远远地躲开我。
这样,我只能踽踽独行在这河边的小路上。
虽然,我离开山村的时候,有一辆运料的卡车下山,那司机不敢叫我上他的车,我一点也不怪他,他有他的难处。同样,我能体谅隔着帐篷说话人的苦心,他大声地,不知在问谁:“秋后还闹狼吗?”
没有回答。
他又说:“我可夜里听见过狼嚎的。”这分明是在提醒我。
这些人都是我劳动时的伙伴,他们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工人,只是在那些歹毒的眼睛不狠狠盯着的一会儿,悄悄地说上一句半句。人是感情动物,日久天长,朝夕相处,慢慢地,他们虽然害怕那无形的鞭子所代表的权力,可并不相信那鞭子就是真理。
不知哪位好心朋友,有意识地扔一根白蜡杆在路口,那是一种韧性很强、轻易不断的木棍。我心里谢了,俯身捡了起来,上路了。
夜深露重,茕然独行,不过有了身后这位若即若离的行路人,我不再寂寞,也不担心野兽。尽管那人(我也不知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始终跟我保持距离,不过我已感激不尽了。
过了山,上了公路,不远便是山下的一片平川,那星星点点的灯火闪烁处,就是火车站了。
这时,我发现那辆卡车才开了过来,想不到比我这步行的人还慢,真是太奇怪了。
那位师傅发现我,刹住车,从车窗里探出头来。也许在这里没有了顾忌,他甚至埋怨我:“你啊你啊,我在公路上等了你小半夜,想不到你竟敢抄近道,顺河边走,幸好没出什么事。快上车吧!”
我正想告诉他这一路好歹有个伴时,那些手持松明的人,也跟了上来。在模糊的光影里,我发现至少有三个人。见我往车上爬,他们也停下来。然后,我惊讶地看到,他们立刻调头,顺着来的方向往回走了。那明灭不定的松明,随着他们加快的脚步,轻捷地跳动,愈走愈远。
“谁?”师傅问我。
我不知道是谁。直到今天,我还是不知道那几位好心的旅伴是谁。师傅告诉我,要是只有一个两个人的话,狼敢扑上来的。听到这里,我心里感到一股热,这世界还有这样的温馨!天还未亮,坐在驾驶室里激动不已的我,索性由那滚烫的泪水痛快地流着。
从此,我深信,只要忠诚于自己,忠诚于朋友,哪怕是一条漆黑的夜路,一定会有旅伴与我一路同行,绝不会孤独,也不会寂寞的。
若干年后,我回想起那似雾似梦的情景,仍忍不住要问:那是谁呢?这些怕我被狼吃掉,在默默中送我一路的旅伴,成了一个永远然而温馨的谜。但对美好的世界来说,难道一定需要一个答案吗?美好,不就够了吗?
赶路吧!我总是对自己鞭策着,旅伴在等待着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你走过夜路吗?没有旅伴,只有你一个人踽踽独行?”开篇,既巧妙地引出下文“我”在丹河河谷里独行的描写,又引起读者的思考。
B.“他们虽然害怕那无形的鞭子所代表的权力,可并不相信那鞭子就是真理”一句中,“鞭子”比喻那些歹毒的人在非常时期对人们的迫害。
C.“但对美好的世界来说,难道一定需要一个答案吗?美好,不就够了吗?”这些话,意指“我”不再念想当年默默送“我”一路的旅伴到底是谁了。
D.文章以第一人称为主,辅以第二人称。多种人称的使用既丰富了叙事手段,又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使文章亲切,有感染力。
【小题2】文章题目为“旅伴”,请解释“旅伴”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本文是记事散文,但不乏精彩的议论,如文中的画线部分。请分析文中画线部分议论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提供服务、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商品、市场、经济、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
进入 21 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例如,只有那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会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一些国家的民族产业,将难以为继。在全球化自由流动的旗帜下,人才纷纷流向了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摘编自《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各国的商品相互流通。“给我一杯可乐,两块新奥尔良鸡翅,一个鸡腿堡,打包带走。”几乎在每天早晨,位于中国成都市武侯区文轩书城旁肯德基店都会出现这样雷同的点餐声。世界著名调查统计公司亚格首席分析专家 David Chow 披露:根据他们公司的统计结果,在同一天的同一时间,一个相同的点餐指令会在全球四十多个肯德基连锁店发出。换句话说,在肯德基这样的全球化餐饮连锁中,位于世界不同位置、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国籍的人,会因为肯德基提供的菜单,由“众口难调”走向了“众口一致”。经济全球化为我们购物提供了超越国界的更多选择,使我们可以随时紧跟世界潮流。
(摘编自《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已成为对全球影响巨大的进出口大国。随着改革创新的深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外贸结构继续改善,进出口贸易稳步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

(选自 2017 年 10 月 19 日国家统计局网站)
材料四:
多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不断开拓国外市场,积累了一定经验。出口企业要面对世界市场来组织生产,市场容量大,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如汽车、电冰箱、电子计算机等等,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可以使成本降低很多,并带动相关从属企业的建立。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可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还节省了创新的成本。扩大对外经贸关系,就必然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进出口不仅可以直接获取经济效益,也为引进外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出口越多,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的余地就越大,这就加速了国家资金积累,增强了国力。
(摘编自《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
B.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受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影响,各国经济规则一致,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
C.据统计,同一天的同一时间,同一个点餐指令会在全球四十多个肯德基连锁店里发出。
D.材料三的图表显示,2017 年 3—9 月,我国每月进出口额起伏不大,呈稳中有升的趋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肯德基餐饮连锁的方式,因其提供的菜单,使得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国籍的人,口味逐渐趋同。
B.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作为进出口大国,在许多方面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超越国界的更多选择。
C.从材料三图表中可以看出,9 月份进出口交易额最高,3月份进出口同比增长率最高。
D.据材料三图表可知,进出口交易额的多少与同比增长率不成正比,进出口交易额高,同比增长率反而会低。
【小题3】我国应怎么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