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石器时代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野马广为散布,曾为原始人类猎取为食。距今7000年至4500 年前,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首先将野马驯化为家马,并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 马匹作为重要的驮畜,春秋以前在中原主要用于牵引战车,赵武灵王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后,更多地用于骑乘。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中原农耕区繁衍的马匹不但从数量上不能满 足需要,且品种易退化,因此需从临近的蒙古高原输入。蒙古马,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马种之 一,体格不大,但身躯粗壮,四脚坚实,耐力好,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
汉武帝时,为对抗匈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张骞路过大宛,了解到当地最为出名的物产 是骏马。这种马与中原习见的蒙古马差异明显,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是极为优良的战马。 汉使看到这种马前膊流出的汗水中有血,感到奇怪,汉郊祀歌描写道“霑赤汗,沫流赭”,便以 “汗血马”名之,又称“天马”。汉武帝为求“天马”,数次向大宛遣使,而大宛不仅不答应,且杀害汉使,引起汉将李广利两次率军征讨,最终如愿获上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雌雄马 3000 余匹而归。
汗血马的引进数量毕竟有限,而以良种西域名马与蒙古土种马杂交可使后代改良性状。汉 以后,汗血马仍然不断输入中原。据南宋李石《续博物志》卷四记载,唐天宝中,大宛进汗血 马六匹。“汗血马”在元明两代称为“阿鲁骨马”,又名“小西马”,仍然是中亚各地进献的主要贡品之一。
除中亚之外,漠北也是中原良马的重要。《旧唐书•铁勒传》载,蒙古高原西北部的骨利 干,于贞观中“献良马十匹”,“太宗奇其骏异,为之制名,号为十骥。唐代来自中亚的良马在当 时口碑中最知名者,乃为唐太宗所喜爱的六匹骏马,太宗逝后,为之刻像陪葬,称为昭陵六骏。
蒙元是域外良马进入中原的另一个重要时代。由于蒙古帝国地跨亚欧大陆,其西北与中欧 相接,西南临地中海,因此元代对遥远地域的良马有了更多认识,知道除了中亚的汗血马以外, 还有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地区更好的脱必察马,即“大西马”。有专家考证,出土于我国甘肃武 威的铜奔马即著名的“马踏飞燕”,其原型就是来自大宛的汗血宝马。
由于看惯矮小蒙古马的蒙元贵族非常珍视“西马”,有些回回商人投其所好,远赴西亚购取,花费巨大。元仁宗即位之初,监察御使哈散沙奏请禁止,得到仁宗的批准。但实际上,延祐七年(1320年)仁宗去世后,察合台兀鲁思汗怯别每年都数次遣使进西马等方物,元亦给以年例 或回赐,其中仅泰定二年(1325 年)一次就赐钞 4 万锭。
古代中国兼有东亚大陆的农耕区及与之毗邻的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所驯化的马匹不仅是古代 亚欧人跋山涉水长途往来的主要载畜,它本身也是丝路沿线各族人民之间互通有无的重要交换物。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很早就被人驯化,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的人们就开始驯化野马,使其成为驮载的工具。
B.春秋以前,马在中原地区,主要是用于牵引战车,是赵武灵王向匈奴学习,才更多地用于骑乘。
C.汗血马的引进地域非常广泛,除了西域外,还有漠北的广大地区,以及阿拉伯区域和地中海地区。
D.我国甘肃省武威的铜奔马塑像即著名的“马踏飞燕”,其原型是产于大宛的大西马。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讲述“马匹”引入中原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了它在丝路沿线各民族间交往的重要作用。
B.汉武帝派军队出征大宛,唐太宗给十马命名,这说明中国历代所有君王都非常重视西方的良马。
C.蒙元时代蒙古贵族对脱必察马花费巨资引进的事例,证明该马在当时贵族生活中有着很高的身价。
D.文章分别介绍了蒙古马、汗血马、大西马,不同种类、不同地域的论述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汉武帝不派张骞出使西域,那么大宛的“汗血马”就不会那么早传入中原地区。
B.在文中所讲述的各种马匹中,拿蒙古马与汗血马相比,作者认为蒙古马要逊色于汗血马。
C.元仁宗即位之初,曾极力禁止对“西马”的购取,这是因为购马之风引起了奢侈生活的攀比。
D.汉武帝以后,为了满足良马的需求,除了继续引进外,还以良种西域名马与蒙古土种马杂交的方式扩充数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5 01:23: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莫高窟创建的历史文化背景
刘进宝
自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并生根发芽。同时,由于敦煌地接西域,交通极为便利,也就较早地接受了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西亚、中亚的文化也随着印度佛教文化的东传而到了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都在这里汇聚、碰撞和交融。
由于敦煌与河西其他地区都偏处西北,远离中原,因而能避免魏晋以降诸如“八王之乱”“永嘉之乱”那样的兵祸之灾,保持境内长期安定的环境,从而使大量避难百姓流亡到此,使河西的文人学士大为增加,并对保留中原先进文化及推动河西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外,随着汉代对河西的开发,丝绸之路的畅通,河西文化与河西经济一起迂回上升。一批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士",便在西北边陲的河西一隅破土而出因此,自汉以来,河西地区特别是敦煌,已是文化极盛之地,文人学士大量涌现。
河西地区有重大影响的文士学人,大多都出自敦煌。可以说,没有汉魏以来敦煌文化的发展,便不可能孕育出像刘昞这样的儒学大师而一些退隐或隐居的知识分子能够离开中原地区的物质文明,来到敦煌和河西各地,固然有当时政治上的原因,但也说明当时的敦煌已具有了他们从事著述和讲学的物质条件而这些都说明汉晋文化传统在河西,尤其是在敦煌已打下了坚实而深厚的基础,以敦煌为中心的五凉文化,不仅继承了汉晋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渐趋成熟。敦煌佛教艺术,正是在这种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但佛教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河西地区,佛教之为流行,并相北朝佛教的广泛传播起了桥梁作用。
河西地区佛教的兴盛,首先表现在译经方面。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河西地区出现了不少高僧,他们不辞艰辛,跋涉于冰天母地和荒漠沙碛之中,西行求经,瞻仰圣迹,归来时又携回大量梵文或胡语佛经。在河西境内开窟建寺,或聚徒讲经,或从事译著,对佛牧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做出了贡献。
河西地区佛教活动的兴盛,还表现在开窟建寺的活动十分活跃,石窟寺是佛教治动的标志。河西地区现存的石窟寺之多,在全国是少有的。这些石窟寺虽没有兴盛于汉魏,但若追溯其建窟渊源,则大都产生于十六国时期。
从早期佛教在敦抆传播的历史看,憎人崇尚开窟建寺,静坐修禅,因此选择了鸣沙山下这片沙漠绿洲。由于它既远离闹市,又能得到人间烟火的供应,在这里凿窟修禅,的确是很理想的。早在西晋时,就有月氏后裔竺法护在敦煌译经布道。前凉时,单道开、竺昙猷等高僧又在敦煌修习禅法到了前秦建元二年,沙门乐傅便在鸣沙山上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敦煌佛教艺术之花从此绽开。
(摘编自《文史知识》,2016年第11期《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敦煌与莫高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敦煌从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成为文化交流中心,中原和西亚、中亚文化在相同时间传播到敦煌并不断汇聚、碰撞和交融。
B.敦煌与河西其他地区位居偏僻、远离中原使得该地区避免了一些战乱,这种安定环境对推动河西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
C.汉魏以来,敦煌文化发展十分迅速,使得这里产生了很多有着重大影响的文人学士,更孕育出了如刘昞这样的儒学大师。
D.五凉文化是以敦煌为中心的,它继承了在敦煌打下坚实而深厚基础的汉晋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发展而渐渐趋于成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敦煌佛教文化兴盛与其地域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敦煌地接西域,加上交通的便利就比较早地接受了印度佛教文化。
B.敦煌成为文化极盛之地,文人学士大量涌现是汉代对河西开发、丝绸之路畅通使得河西文化、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结果。
C.对佛经的翻译也使河西地区佛教得以广泛传播,河西很多高僧不辞艰辛,西行求经,回到河西地区后开窟建寺翻译佛经等。
D.敦煌地区的佛教传播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竺法护的译经布道,但在敦煌鸣沙山开凿洞窟的时间要晚些,可追溯到前秦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西地区的安定环境使河西文人学士大量增加,河西地区物质条件的丰富使一些退隐或隐居的中原知识分子来这里著述和讲学。
B.十六国时期的社会动荡、连绵战争使得当时的佛教更为迅速发展,河西地区的佛教更为流行,并影响了南北朝佛教的广泛流行。
C.河西地区开窟建寺活动的活跃体现了这个地区佛教活动的兴盛,这里现存的大多产生于十六国时的石窟寺数量之多也全国少有。
D.僧人们在鸣沙山上开窟建寺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鸣沙山下有一片绿洲,并且这里远离闹市,但又能够得到人间烟火的供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高等教育在近几十年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2003年位居全球 500 强的我国高校只有 9 所,2017 年上升到 45 所。尽管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我国大学发展却始终纠结于自身的文化认同。中国现代大学起源于中日甲午战争后建立的西式学堂,目的在于学习西方以强国,与本土文化传统关联较少。我国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中西大学理念之间的冲突持续存在于高等教育发展之中:一方面,现代大学在建制上基于西方大学模式;另一方面,作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核心的儒家文化传统仍在大学的日常运行中发挥影响。
西方经典大学理念强调知识的本体论意义,坚持从苏格拉底所开启并在柏拉图时代得以奠定的对知识和伦理加以反思的知识论传统。而我国高等教育传统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知识,尤其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强调理论与实践、事实与价值、个体与集体的结合,强调学校与政治、社会、自然的结合。两种文化传统尚未实现很好的调和,这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并显著地体现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之中。根据 2016 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在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位居全球前 200 名的我国大陆高校有 19 所;在工程与计算机科学领域有 41 所;而在社会科学领域,位居全球前 200 名的中国高校只有 3 所。
事实上,整个东亚地区高等教育沿循西方大学模式的发展进程也受到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传统的极大影响。东亚诸社会都在与西方大学模式的碰撞方面经历了相似的困难。例如,日本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发展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窘境。然而,纵观世界,在西方大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的几百年间,很少有除东亚之外的其他非西方社会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取得实质性进步。因此,我国及其他主要东亚社会的成就具有世界性意义。如何将本土文化传统与欧美大学模式融合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认同,是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顶尖高校面临的文化使命。实现这一文化使命极有可能推动一种新的大学模式的产生,不同于西方主要大学中的单一文化现象,将以二元甚至多元文化为其最主要特征。践行这一文化使命也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一场文化试验。
尽管全面实现中西文化融合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但在我国顶尖大学内已经出现了较为清晰的中西高等教育理念有机结合的迹象。
(摘编自杨锐、李梦洋《中国顶尖大学的文化使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大学要解决自身的文化认同的问题,必须先对知识的意义做出准确判断。
B.建制模式和文化传统的不一致,造成我国大学长期纠结于自身的文化认同。
C.中国高等教育一直未能调和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以致难有突破性的发展。
D.只有形成新的大学模式,中国高校才能消除文化认同的纠结,实现文化使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切入,接着转入谈论我国大学文化认同的话题。
B.本文先揭示我国高校文化认同纠结的根源,再指出解决文化认同问题的重要性。
C.文末说中西文化融合之路是曲折的,是基于前文对中西大学文化传统差异的比较。
D.对于东亚的高等教育,本文从经历过的困难、现有成就及其原因进行梳理探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说西方大学较少有中国大学那样的文化认同纠结,应与现代大学建制于西方有关。
B.相比于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更能体现文化传统,也更易受其影响。
C.西方大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成就比中国大,主要是因为西方大学单一文化现象突出。
D.从东亚地区高等教育已取得的成就,可以乐见我国高等教育在中西文化融合上的前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文化传统而言,如何转化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一个关键问题。
B.作为对于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承受来自现实世界横坐标的压力要大于来自文化传统坐标的压力。
C.一批饱学之士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中国文化的工作,他们的学术贡献值得我们认可。
D.当今社会,人们已意识到,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是维护传统礼仪,力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前两段分别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
B.文章第二段对比了“盗火者”与崇洋者的异同,包含了对二者的褒贬评价。
C.文章结尾处提出了一系列中国文化的相关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引发读者思考,从而解决这些问题。
D.围绕着中国文化,文章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近代中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中,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关键问题增加了的复杂程度。
B.说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一个成功范例,汉语白话文学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
C.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才能深刻理解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同时也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
D.古典诗学中保存了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这与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有密切联系。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型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说:“‘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蹈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态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烈,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现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小题1】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C.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D.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
B.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C.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
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同类题5

关于书法中的匠气

“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用笔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看不到灵动之处,过于死板。

一幅书作给人产生了匠气的观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是临写的方法不得当,太过单一。匠气十足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程序化的机械感。点画、结体、章法无法给人出人意料、眼前一亮的快感,让人觉得乏善可陈。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中规中矩、缺乏个性,在偌大篇幅下的文字抄写中,墨色光润,没有干湿浓淡之别,结体板正,起收笔千篇一律。清代洪亮吉在《北江书画》里谈道:“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其发展的极致就是“千人一面”,全然没有书法艺术所需要的辨识度、独特性,后期成为了僵化的工匠式劳动。以其为范本临写,久而久之也将陷入一个死循环。若一个人经年累月地积攒了习书的坏习惯,日复一日地养成了匠气,将是十分危险的。

另外,一些当代书家,虽然在技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在个人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这也很容易使得笔下的作品流于俗气。书法是一门除了技艺,还需要不断养修为、内涵的艺术。古时书法只是作为文人士大夫在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门技能,文人雅士以书法为日常书写,同时兼具直抒胸臆、休闲娱乐的意趣,他们不以书法为谋生工具,书法并没有与金钱利益挂钩,因而他们笔下的书法作品显露出书卷气,有丰厚的学养意味。可以说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而今人少养学问,埋头写字,不少人以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成了买卖的筹码。如此一来,匠气的书法家自然居多。书家的个人精神风貌通过形质、线条落于笔端,立见高下。弘一法师的书法为后世所称道,就是因为通过观其书作,觉其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他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所积淀的学养,自然不同于那些只懂埋头练字而忽视读书养精神的字匠。

匠气是应该尽量规避的,但却应有匠心,即工匠精神。文艺评论家陈履生说:“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板。”孙虔礼也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我们临习楷体,就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楷书最讲究精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欧体楷书以结体严谨、点线到位著称,如果不能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去临习,临摹的准确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即使是如行书、草书这样的快写书体,仍然需要慢临,需要推敲。米芾曾言:“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次好,信书亦一难事”。可见即使是率性而为的米芾,对创作的态度也仍然是严谨的,不是随意而就的。

总之,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不仅在锤炼技法之时应避免过度熟练,还需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如此才可避除匠气。

(摘编自《艺术科技》2016年10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书法时如果只是技艺过于精熟,而缺少变化和灵动之处,致使用笔千篇一律,过于死板,这种表现被称为书法中的“匠气”。
B.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主要是指一种“匀圆丰满”而又中规中矩、结体板正、缺乏个性的楷体书法,常给人以“千手雷同”之感。
C.今人只顾埋头写字,而忽视了读书养精神,只把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变成了买卖的筹码,导致在今天充满匠气的书法家越来越多。
D.行书、草书,虽属于快写体书去,但也仍需要慢临、推敲,就连平时率性而为的著名书法家米芾创作时的态度也是非常严谨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文人雅士笔下的的书法作品往往有丰富的学养意味,这是因为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他们不以之为谋生工具,书法也未与金钱利益挂钩。
B.弘一法师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积淀的丰富学养,使得他的书法作品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
C.匠气是应该尽量规避的,但可以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我的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
D.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要注重锤炼技法,但同时也应避免技艺过度熟练而导致用笔千篇一律,这样就可以避除匠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以一部缺乏必须的辨识度和独特性的书法作品为范本进行临写,就可能陷入僵化的工匠式劳动,时间久了就极容易形成匠气。
B.通过书法作品的形制、线条,可见书家个人精神风貌的高下;同样,若书家在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也容易使作品流于俗气。
C.楷书最讲究精准,临习时更需要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否则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临摹的准确性也随之大打折扣。
D.书法临习应该有匠心,即工匠精神。孙虔礼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就是在强调对书法作品的观察要精准,临习要形神酷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