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国家价值追求、社会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还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与传统手段相比,非强制手段是文化软实力实现的手段,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表现形式。
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重器不重道的现象。它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上,就是重视提升硬实力而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重视提升硬实力是对的,文化软实力也一定要以硬实力为基础。事实上,硬实力的提升会极大地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硬实力提升之后,文化软实力就会自然提升。正确的态度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寓软实力于硬实力之中,既见物又见精神。
(摘编自舒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其中文化是最核心的要素。
B.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既可抵御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又可提升国家的影响力。
C.提升国家软实力其实就是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来改造本国文化中的落后成分。
D.硬实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只要打好硬实力基础,就能有效提升软实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从概念、作用、产生以及与硬实力的关系四个方面来阐述文化软实力。
B.文章深入论述了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价值,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突出了软实力的价值。
C.论述文化软实力在国内、国际的作用时,作者对其在国内所产生的作用论述较细。
D.文章既从理论上阐释文化软实力,也针对现实中的错误认识指出如何提升软实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国家只知提升硬实力,从不重视软实力,那么它将很难有强大的凝聚力。
B.如果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不能被认同和接受,就很难产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C.一个国家即便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也会渐渐丧失其优势。
D.大量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使本国文化具有多国文化要素,就会得到国际认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9 10:02: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①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第二十三个“世界阅读日”前夕,一些商家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②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一定的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移动互联时代的经典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释放出延绵不绝的魅力。
③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满足他们的阔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④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有一定年龄的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⑤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前几天,美国《纽约客》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位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恐怕也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都成了泥沙。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⑥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阅读载体的不断演进,丰富了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让人们更热爱经典,也让人们更轻松地接触经典。
B.移动互联时代,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使经典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释放出延绵不绝的魅力
C.一部经典作品,是在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过程中形成的,它和大众关系密切,正是因为大众的口耳相传,使之成为经典
D.金庸作品的文化价值,与《哈利·波特》和《星球大战》是大致相当的,但其作品能不能成为经典,还有待于历史的检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阐述了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仅要阅读经典,更要积极参与,成就当代“今典
B.作品“经典化”与大众的参与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广大读者的参与,才成就了今天的经典
C.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的论证方式,如第①段中列举了古今的阅读载体,第④⑤段中列举部分中外作家的作品。
D.文章先阐述当下经典作品魅力永恒,再指出“经典化”离不开大众参与,最后阐述成就“今典”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移动互联时代,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多样化使我们能够更轻松地接触经典,使经典作品不断释放魅力。
B.作品“经典化”的过程离不开大众的参与,因此一部作品要成为经典,需要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C.大众的口耳相传成就了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今天,我们要把握好技术的发展,使当代“今典”超越前人的经典。
D.成就今天的经典作品,需要我们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使自己的精神视野更加开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7 年注定要在中国文化产业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中共十九大报告将文化战略、文化定位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向民认为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表明社会从追求物质财富的“物质经济时代”,进入了“文化精神时代”,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要“美”还要“好”,要心情舒畅、幸福指数高,且对精神文化产品产生新需求。

这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是红利更是机遇,新一轮文化消费能力将积聚和喷发。江西景德镇有两千年的制瓷史,但进入20 世纪 90 年代后,“十大瓷厂”相继关停,逐渐走向衰败 和没落。拒绝房地产的开发,保留工业遗产,景德镇陶溪川文创园横空出世,让“千年瓷都”重焕光彩。7000 多名青年创意人才的加入让瓷都焕发生机。文化创意不仅让创意陶瓷走入现代生活,也让传统制造业获得新生。

智明星通成立之初是一家只有几人的创业公司,到现在已发展成为全球拥有 500 余名员工的游戏“小巨人”,2017 年全年营业收入超过 30 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海外市场。智明星通打开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渠道。

摘编自张玲《2018 年文化产业前瞻:天高任鸟飞》)

材料二

材料三:

以京、沪、苏、粤、浙为代表的第一梯队,今年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北京特色”源于特殊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上海作为文化“大码头”,也在着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文创 50 条”,“招商一引智一引才”成为上海市发展的新重点。作为文化产业第一方阵、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位居省域首位的江苏省,其文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实则是民营文化企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真实写照。融合发展看广东,从 2012 年到 2016 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5 年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翻倍增长,这就是浙江文化产业的“速度与激情”。但是, 部分省份发展差距仍然相对明显。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相对较低的人均 GDP 制约着 河南文化建设的总体投入,文化创意人才紧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主客观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河南文化建设的发展。

(摘编自《2017 年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大揭底》)

材料四:

2018 年,我国文化产业应走怎样的发展之路?关键是“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良好的大环境。在外部环境的营造过程中,政府就像一名优秀的“管家”一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并非“亲力亲为”,而是要积极搭建平台,建立更好的制度,加强监管,为文化产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练好内功”。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如今,80 后、90 后,甚至 00 后消 费群体不断壮大,其新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对文化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扩大文化消费规模,释放文化产业的新活力,就要坚持内容为王,秉持工匠精神,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国家文物局展出的3D兵马俑、数字敦煌壁画让体验者赞不绝口、直呼过瘾。无疑,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也给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启示,即文化与创意,二者缺一不可。

(摘编自刘坤《靠质量吐芳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从追求物质财富的“物质经济时代”,进入了“文化精神时代”,这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B.国家把文化战略提高到全新的高度,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新需求,将促使文化消费能力的积聚与喷发。
C.7000 多名青年创意人才的加入让传统瓷器制造业获得新生,于是保留工业遗产,这才 使得景德镇陶溪川文创园横空出世。
D.人均 GDP 相对较低,文化创意人才紧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 着河南文化建设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2017 年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的发展增长速度是一枝独秀,是文化艺术服务增速的两倍多。
B.2017 年我国规模以上各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速不尽相同,其中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与文 化专用设备的生产的差距最大。
C.2017 年我国规模以上各文化及相关产业中,服务类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显然低于生产 类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要引起重视。
D.江苏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位居省域首位,得益于当地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相互融合发展。
【小题3】从材料中来看,要从哪些方面着手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建筑废弃物通常被称为建筑垃圾。2005年建设部出台《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将“建筑垃圾”定义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伴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建设进程,建筑废弃物大量产生。目前,我国建筑废弃物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到40%。而这些建筑垃圾目前回收率不到5%。建筑废弃物的大量产生与低效利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不符合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效率原则的要求。
(黄锡生等《生态效率视角下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的法律规制》)
材料二:
通过“重力分选”,将建筑垃圾按照不同比重分为“重、中、轻”三档物料,同时在分选过程中经风力抽吸还会分离出其中的轻飘物和细尘土二种物料,总计会有五档物料产生。(见下表)在经过上述二道分选后,其中的部分物料就会直接作为相应产品的原料,予以利用,剩余物料将视情况或再进入下道处置。
状态
主要组分
去向
说明
重物料
石子、混凝土、玻陶
路基材料、填埋
填埋占总量15%左右
中物料
红砖及类似物
烧结砖原料、陶粒替代
需加工后成原料使用
轻物料
轻质砖、保温料
路基材料、填埋
填埋占总量20%左右
轻飘物
纸、塑料、织物、木料
焚烧
 
砂、土
各类无机细粉料
做路基材料
 
 
(顾成玉《建筑垃圾处置及利用的探索》)
材料三:
建筑垃圾在日本的正式名称叫“建设副产物”。其中,又分为不可作为原材料使用的废弃物、可作为原材料再利用的建材(如混凝土块、木材)和可直接再使用的建材(如渣土、金属)三大类。可见,在日本人的观念中,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资并不全是垃圾。
日本对“建设副产物”的细分多达20多种,处理不同种类副产物适用的法律也不同。比如杂草等按一般垃圾处理,木材、建筑污泥等按建筑垃圾处理,金属等按产业垃圾处理,石棉、荧光灯变压器等有毒有害物质按特别管理产业垃圾处理,建筑渣土则不归入垃圾。
减少施工现场垃圾产生和尽可能再利用是日本处理建筑垃圾的主要原则。根据《建设副产物适正处理推进纲要》,建设项目的发包人和施工方有义务在建设过程中减少建设副产物的产生,建材供应商和建筑设计者有义务生产和采用能再生利用的建材。对能再使用的建设副产物应尽量再使用;对不能再使用的建设副产物应尽量再生利用;对不能再生利用的副产物则尽量通过燃烧实现热回收。
日本对建筑垃圾的生产、分类、处理有严格的流程管理。施工队要向建筑公司总部提交对工程可能产生的垃圾估算、分类再利用和最终处理的详细计划,并将结果报告保存5年。如果一家企业上一年产生的产业垃圾超过1000吨,则必须在当年6月30日前向当地都道府县知事提交垃圾减量的计划。
(管克江等《德国、日本、新加坡的建筑垃圾再利用经验》)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筑垃圾石子、混凝土、玻陶做路基材料或填埋
B.建筑垃圾红砖及类似物做烧结砖原料或陶粒替代
C.建筑垃圾轻质砖、保温料做路基材料或填埋
D.建筑垃圾各类无机细粉料做路基材料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在我国,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在各类建筑、施工活动中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
B.目前,在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进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其直接且最大的危害就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C.在处理垃圾的过程中,经二道分选后,部分物料会直接作为相应产品的原料,予以利用,剩余物料将视情况或再进入下道处置。
D.日本对建筑垃圾的处理非常细致,不同垃圾处理方法不同,与中国不同的是,建筑渣土不属于建筑垃圾,不在处理之列。
E. 建筑垃圾并不都是垃圾,如果采用正确的处理方法,它们大都是可以再回收利用的,因此“建筑废弃物”这一说法并不准确。
【小题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日本在处理建筑垃圾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同类题4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

从曲阜向北走不远,就到了规模不小的颜庙。那里供奉着被称为“复圣”的孔子的学生颜回。庙里有块石碑,上书“陋巷故址”;有眼古井,称“陋巷井”。望着井下幽幽绰绰的黯黯水影,心里不由响起那句千载盘旋的苍老的喟叹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那么,颜回“一瓢饮”,饮的便该是这井里的水了。井因人而著名而成为圣物;这了保卫圣物,明代嘉靖年间建起了一座亭子。平地垒起的石基,六根木柱撑起一个形制朴素的六角檐顶。亭中井旁立一石碑,正面书“陋巷井”三字,北面镌着有关建亭的文字。

我在亭里默坐许久,觉得它很有些意味。

想起孩子时候,听爷爷讲过孔夫子和他弟子的故事,童真无邪,当时最感兴趣的是公冶长,传说他能听懂鸟儿说话;最动心同情的算闵子骞,他体贴孝敬父母;对颜回呢,只知道他家里穷,却好学不倦,此外并没有留下多少深的印象。后来书读得多了些,知道孔子最器重的弟子是颜回。颜回总有一种什么东西,长久起一种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恐怕不单单由于他家贫仍然不倦追求学问。

后来看到台湾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作者在批评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弊端,即“不思改造社会,轻视竞争”,提倡“安贫乐道”时,讥弹说:“只把穷得叮叮当当的颜回先生,当作活宝,努力赞扬他的安贫气质。”柏杨似乎也把颜回的作为当作中国人的“丑陋”之一例加以指责,我看了不大舒服,这种指责有失公允。

其实孔子从来没有一味地劝人安贫,号召大家一起过苦日子。孔子很欣赏的另一大弟子端木赐,就下海经商,成了春秋时期很有名的大款。孔子和他的不少弟子器重颜回,主要因为他特异的意志和操守。为了钻研治国安邦的学问,或者说潜心于学术吧,颜回虚怀若谷全力投入,坚忍不拔,毫不被富贵权位享受等所诱惑,这是多么值得赞佩的精神境界!历史上以如此专攻不旁骛的心态钻研科学技术的人被认为精英,以同样心态钻研人文学问,为“天下归仁”的理想而献身,不同样应当被视为人类的民族的精英吗?纵观20世纪痛揭中国人的丑陋,即国民劣根性,有谁可同鲁迅先生相比并?而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历史掩不住他们的光辉,先生盛誉他们堪称“中国的脊梁”。颜回不正属于这一“脊梁”的行列吗?他是美好的中国人。

陋巷、陋巷井、陋巷井亭,这里标识的“陋”,只在于指不尽如人意的物质条件。不厌其陋,不惧其陋,而为了改变这陋,以坚忍精神去进取的人,永远有资格成为人群的楷模。

后来我又有机会拜谒颜庙,特意为井亭拍了照片,很出乎意料,这一次我知道一件事。

有位自称是颜回第七十五代孙,在该市的“颜氏联谊会”担任着职务的老者,对归国“寻根”的一位颜姓先生说,他们颜姓要高于孔姓五百多年。孔子的母亲叫颜征在,那么细论起来,孔圣人还是颜家的外甥哩。他还矜夸:颜姓人自六十一代开始经皇上诏准,行辈排名依次用30个字,轮转至今。这位老者又说,颜回帮助过孔子治《春秋》,编《周易》,连儒学界的人也承认颜回学问高过孔子。

我不禁想,“不幸短命死矣”的颜回,果若有灵,听到20世纪他的第七十五代孙有人在孔圣诞生地大发如此高论,他会怎样想呢?恐怕跑到陋巷井跳下去,再死一回。

我照了几张颜回井亭照片,我愿铭记这座简朴的亭,只是为了牢牢记住一句话:巷陋,井陋、亭陋,全没有关系,不须在乎;只是心灵——人的灵魂,绝然不能安于其陋!

(吴继路《颜回井亭新记》,有改动)

【小题1】作者说童年时代听爷爷讲故事,“最感兴趣”的是公冶长,“最动心同情”的是闵子骞;对颜回却“并没有留下多少深的印象”,这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本文第三段写道:“颜回总有一种什么东西,长久起一种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恐怕不单单由于他家贫仍然不倦追求学问”。请结合下文,具体说明还有什么原因?
【小题3】①请说说第五段划线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②划线句中“专攻不旁骛的心态”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小题4】文章多次写“巷陋、井陋、亭陋”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炮台山遗骨

陈力娇

水路被苏联红军接管,旱路有地方武装把持,只有沿张广财岭一路西逃。山高林密,气温骤降,饥寒交加,开拓团民死伤无数。到了十一月,他们身上还穿着单衣,实在顶不住寒风的袭扰,才从炮台山上走出来,住进了吉兴村难民营。

这时候,聚集在这里的一万多名开拓团民,已经死伤过半。

当地的民主政府号召老百姓,去救救他们吧,不然这些日本人都得死在这。中国的老百姓心是善的,他们虽在心里恨着他们,恨他们抢了他们的土地,占了他们的房屋,饿死了他们的孩子,但一看到他们落魄成这样,就一切的恨都不是恨了,钟老头走在难民营的街道上,满大街都是奄奄一息的开拓团民。仅有的两百间房子都住满了,马房也住满了,院子也住满了,人群一直沿乡路伸出两里远。

钟老头想,尽可能地领养一个吧。但却不知领养哪一个。

到处都是躺在地上的妇女和孩子。有一个女人见他走过来,吃力地抬起头,她已经站不起来了,就躺在地上和钟老头说:“国的回不去了,日本不要我们了,病的多多,救孩子一条命吧。”说完泪流满面。

钟老头停下脚步看她的孩子,大的六七岁,小的三四岁。大的还有活气,坐在母亲身旁冻得哆嗦成一团;小的则快死了,气息微弱,眼看着就睡过去了。十一月寒冷的天气,土地结着冰,孩子尿出的尿,已把他的衣角粘牢在地上。

女人的眼泪催促着他,抱走哪一个呢?哪一个都会给他的生活增加不可想象的负担。但是他们马上就要死了,眼看着他们死掉吗?钟老头脱下自己的棉大衣,铺在地上,把小的抱起来放在上面,想抱起就走,却看到大的也在眼巴巴地看着他。狠狠心,把大的也放在大衣上。

地上的女人露出了苦楚的笑,笑过后闭上了眼睛。

钟老头把两个孩子抱回家,钟老太把他们洗干净,一边放在热炕头的被子里暖着,一边喂他们吃小米粥。一碗粥下肚,两个孩子活了过来,他们没有哭闹,温暖让他们忘记了妈妈。钟老太熬了一个通宵,用自己的衣服给他们一人改做一件小衣服。

人是救了,日子却难熬了。

每天钟老头天不亮就起床,用他那匹瘦马为别人家拉东西,挣得少量的工钱,买回少许的米,勉强够两个孩子糊口。他和老伴则吃秋日里留下来的冻白菜和山蘑菇,或上山找积雪下面的野果和橡子。

转年春天来了,积雪融化了,万物开始复苏,一家人总算有了盼头。大孩子已经恢复元气,能满地跑,帮着钟老太做饭填柴了;小的也能满炕爬,趴在窗台上等钟老头给他带吃的了。他们都叫钟老头爹,叫钟老太娘,甜甜的声音,哄得老头老太乐得合不上嘴。

这天,钟老太答应给他们做粘米饼,大的就到院子里为钟老太抱柴。他站在柴草垛前好半天都不动地方。钟老太出来接他,见他发愣,就问:“想啥呢?”他吸了吸鼻子,指指吉兴村的方向。钟老太问“那里有什么?”孩子说:“味儿。”又吸了吸鼻子。

孩子一闻到这味就指指吉兴村,可是吉兴村有什么呢?什么会散发这种味道呢?

钟老头这天回家,对钟老太说:“你把我最破的衣服找出来,我要去抬尸体了。”钟老太吃了一惊,钟老头接着说:“吉兴村开拓团民的死尸都烂了,雪一化,他们都从积雪里钻出来,一拎不是掉胳膊就是掉腿,再不抬就成泥了。”

钟老太问:“往哪抬呀?”

钟老头回答:“往炮台山抬。”

钟老太说:“那你可得想办法带一点白酒,浑身上下喷一喷,别着了魂。”

钟老头说:“哪有那么多酒呀,三天三夜都运不完啊。吉兴村的菜窖里、壕沟里、大树下,到处都是死尸,人摞人,都成垛了。”

钟老太叹了口气,说:“这些日本人,豪横时比谁都豪横,没想到死得这么惨,他们的国家也真的,自己人都不当回事,难怪那么欺压中国的老百姓。”

钟老头去抬尸了,每天都是天不亮就去,晚上天黑透了才回来。

但是第五天钟老头中午就回来了,回来后悄声地对钟老太说:“怎么办?我看到孩子他妈了,她也在死人堆里,我一眼就认出了她。你说,也烧吗?”

钟老太说:“怎么能烧呢?入土才为安啊。”

钟老头说:“不烧埋不起呀,再说胳膊腿都不知谁是谁的了。”

钟老太问:“孩子他妈也是吗?”钟老头摇摇头。

钟老太说:“那你把她藏在背旮旯里,晚上我们俩去把她埋了。”

他们说这话时,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上,望着他们俩双双在哭。

钟老头说:“快,快去哄哄,他们听懂了。”

钟老太回屋了,钟老头重返炮台山。森林在呜咽……

(有删节)

(注)1945年8月15日,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结束了,然而移居中国东北数以十万计、已无男丁、仅剩下老弱不堪的妇女儿童的日本开拓团民被日本政府抛弃,开始了艰难的逃生之路。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二自然段以简练的笔墨描述了山高林密、天寒地冻的恶劣自然环境和日本开拓团民饥寒交迫、走投无路、死伤惨重的窘境,为下面的故事张本。
B.小说以事情的发展为顺序,讲述了钟老头夫妇收留——抚养日本孩子——抬运开拓团民尸体——单独掩埋孩子母亲遗体的故事,情节简单而又曲折有致。
C.小说刻画人物除了简洁的对话描写与叙述外,也运用细节描写,如领养小孩时“孩子尿出的尿,已把他的衣角粘牢在地上”,面面真切,宛如特写镜头。
D.小说以“炮台山遗骨”为题,颇有深意: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启发读者深思造成这一人间悲剧的社会根源。
【小题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理解文中面线句子的含义及蕴含的情感。
①国的回不去了,日本不要我们了,病的多多,救孩子一条命吧。
②这些日本人,豪横时比谁都豪横,没想到死得这么惨,他们的国家也真的,自己人都不当回事,难怪那么欺压中国的老百姓。
【小题3】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作者在文中描写两个日本孩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