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国家价值追求、社会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还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与传统手段相比,非强制手段是文化软实力实现的手段,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表现形式。
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重器不重道的现象。它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上,就是重视提升硬实力而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重视提升硬实力是对的,文化软实力也一定要以硬实力为基础。事实上,硬实力的提升会极大地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硬实力提升之后,文化软实力就会自然提升。正确的态度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寓软实力于硬实力之中,既见物又见精神。
(摘编自舒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其中文化是最核心的要素。
B.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既可抵御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又可提升国家的影响力。
C.提升国家软实力其实就是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来改造本国文化中的落后成分。
D.硬实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只要打好硬实力基础,就能有效提升软实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从概念、作用、产生以及与硬实力的关系四个方面来阐述文化软实力。
B.文章深入论述了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价值,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突出了软实力的价值。
C.论述文化软实力在国内、国际的作用时,作者对其在国内所产生的作用论述较细。
D.文章既从理论上阐释文化软实力,也针对现实中的错误认识指出如何提升软实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国家只知提升硬实力,从不重视软实力,那么它将很难有强大的凝聚力。
B.如果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不能被认同和接受,就很难产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C.一个国家即便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也会渐渐丧失其优势。
D.大量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使本国文化具有多国文化要素,就会得到国际认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9 10:02: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换茬

刘正权

春酒还没吃完,春分就开始刨园子了。

园子里其实没啥可刨的,除了不包心的白菜就是菠菜,小青菜也有,不过都像纽扣似的扣在地上,春寒刚过,还没来得及舒展叶片。

春分是对那畦老韭菜动上了心思,二贵跟在春分身后,不情不愿的。二贵说:“春捂秋冻,园子的菜刚缓过劲儿,还得在土里再捂捂才好!”春分白一眼二贵,就没好话还嘴了:“是你自己想捂酒杯子才对吧?”春捂秋冻是说气候和穿着上的事呢,跟园田无关。

春分把锹递给二贵,说:“你把韭菜给全挖出来,我把根分一分,去掉老根老系,选那壮实的,芽旺的,重新排!”

“排”是“栽”的意思,韭菜根小,得一丛一丛排一起,挤着长,那长相才欢实。

二贵还是不想动锹,就扯由头说:“小刚来电话了!”二贵知道春分最惦记小刚,年前一听说他打工不回家过年,连腊货都少备了一半。

春分这回却没把宝贝儿子的电话当宝,只淡淡“嗯”了一声,接着说:“哪天他不来一回电话?”二贵只好怏怏下了锹,气不顺使劲就大,一锹翻起一大丛韭菜根来。春分弯下腰,拎起那丛韭菜,用铲子敲散土,把韭菜一根一根理开,剪去根须,往一边放,准备待会排。

二贵撇了下嘴说:“好端端地长土里,非得挖出来再排进去,当是移栽油菜,能增产啊!”

春分不吭气,她知道二贵有情绪,男人的德行得顺了毛摸,惹急了免不了鸡飞狗跳的。

二贵又嘟哝:“小刚说,去年形势就不怎么好,那个厂今年怕待不下去了!”

春分说:“是吗?换个厂也好。地不换茬不长,人不挪窝不旺,儿子想换新环境跟这韭菜地换茬不也一样吗?”一茬一茬剪得齐齐整整的韭菜根带着芽就在你一句我一句的闲话中重新排进了土。

小刚的电话又来了。这次是打给春分的,小刚说:“娘,我联系了个新厂。新厂离市区远,我不想在厂里往,条件差!”

春分冷了口气说:“那你回来住吧,家里条件不差,有爹有娘侍候着!”小刚没了声音,挂了电话,小刚听出娘是话里有话。二贵说:“你咋这样跟孩子说话呢?”春分说:“出门在外就要吃得苦,不然啥能耐也不会长!”

二贵还要说话,春分说:“你忘了去年那畦萝卜啊!”二贵就想起来了,去年入秋时,他把一车鸡粪全撒到那畦萝卜地里,结果腊月里,那萝卜全烧得空了心。

“莫非你也想儿子出去几年成个空心萝卜回来?”春分又白了一眼二贵,二贵悻悻地闭了嘴。

反正春酒是没得吃了,二贵干脆一甩外套,说:“做就做个够,顺手把那行葱也给分了吧!”二贵知道眼下分葱还早了点,故意拿话挤对春分。

哪知春分一拍手,说:“我正想说呢,这几天听了天气预报,说一周内温度回升,分葱正是时候呢!”

二贵懊恼地拍了一下脑门,咋睁着眼往枪口上撞呢。二贵毕竟不是懒人,一旦干顺了手,就觉得眼里的活都该干。当春分还在排葱时,二贵抽空回了趟家。春分以为二贵口渴了回去喝茶,没曾想二贵却从屋里拎了水桶和瓢来,他是给韭菜浇定根水呢。

二贵三两瓢就把韭菜地浇了,又气喘吁吁拎了桶要浇刚分好的葱。

春分手一伸:“别添乱,这葱不能浇的!”

二贵很奇怪:“咋啦,韭莱能浇,葱不能浇?”

春分说:“那韭菜是老根,水分少,老根扎进新土,得定根,让芽吸收水分往上长,这葱就不一样。”

“这葱就不一样啊?”二贵没想到,种个菜还那么多学问。

“葱白里水分多,你就是挖起来放一边剪掉叶,过三五天它也会从里面长出新叶的!”春分说。二贵一想也是的,放久了的蒜啊葱啊还真是这么回事,能从里面长出新叶。

“还有一宗你不晓得,”春分停了一下又说,“这刚分的葱得等上面的叶给太阳晒破叶管,新叶才能钻出来,有时候,环境恶劣点也未必是坏事。”

“万物有万物的活法呢!”二贵感叹说。

“所以啊!”春分意味深长看一眼二贵,“我先前才会那样给小刚说话。”

二贵放下水桶,憨憨地笑,说:“我咋就没想到刚才你是给小刚换茬呢!”

“你啊,吃春酒吃昏了头,只晓得换酒的茬,哪记得换人的茬!”

春分说完扛起锹,大步跨过那畦菜地。

一阵风吹过,新排的韭菜和葱苗舒伸开来,一片新绿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贵以“春捂秋冻”作为自己不愿刨园子的借口,而春分则以“你自己想捂酒杯子”奚落二贵,使他无言以对,只得跟着春分去干活。
B.小说的语言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如“男人的德行得顺了毛摸”“地不换茬不长,人不挪窝不旺”“结果腊月里,那萝卜全烧得空了心”等。
C.小说对小刚的描写虽只有寥寥数笔,但刻画出了一个见异思迁、不肯吃苦的年轻人形象,对母亲春分这个人物的塑造起到了衬托作用。
D.小说标题“换茬”意蕴丰富:既指给庄稼地换茬,“地不换茬不长”,又指给人换茬,支持小刚换新环境,并让小刚吃苦以免成为“空心萝卜”。
【小题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春分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耐人寻味,请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丰城的窑

江子

(1)这些年,我爱看瓷,去过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景德镇等地方看瓷,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好境遇,捎带着,写了一本叫《青花帝国》的书。

(2)也看窑。景德镇的古窑,福建漳州平和的克拉克瓷的古窑址,都去看过。吉州窑呢,那是我故乡的风烟,是小时候就亲近的。

(3)有人说,瓷上有山水花鸟,有杯盘罐盏,有时间的刻度朝代的信息,窑么,一个废弃的隆起物而已,有啥看的呢。可我认为,作为大地上的文化遗存,窑可能隐藏着一个地方文明和精神的密码——它是一个具有丰富信息量的文化母体,是指认一块土地气质的最好证据。

(4)看窑去。

(5)江西丰城是列入唐代六大青瓷名窑的洪州窑的故乡。洪州窑,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约有800年的历史。

(6)说是看窑,可先看的还是瓷。丰城市博物馆的瓷器展厅里琳琅满目。那是些需要绳子系住的四系方耳罐,用于陪葬的瓷俑,用于熏香的博山炉、盛酒的杯盏、寓意吉祥的鸡首壶、长颈的莲花瓶、印着暗花的碗、开片的玉壶春瓶……

(7)它们的颜色是米黄色和褐色的。它们的身上有经年的黄土印记,显示它们在泥土的黑暗里待了很久。它们身上的纹饰有方形纹、水波纹、麻布纹等。它们还有一道共同的美学体征,就是釉不及底——那是洪都窑这一家族的共同族徽:那釉色从瓷首瀑布一样涌向瓷底,可在途中似乎接到了一个统一的律令,猛地刹住了脚步。仿佛是洪州窑的图腾,从这一美学特征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动与静,儒与道,喧嚣与沉默,绚烂与平滨……

(8)在器型上,洪州窑的瓷与景德镇的瓷初看起来并无不同。可是,洪州窑的瓷要显得更饱满雄浑,更古朴粗犷,正与东汉到五代这一段历史的气质对应。

(9)那是比宋元明清更古的古代。那样的古代,要比后来更删繁就简,更有天地原初之感,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张力。那是落日、沙漠、荒原、古井、炊烟、茅庐、旧城池、古驿道构成的古代。那也是班超平定西域、魏蜀吴逐鹿中原、陶渊明种菊、李白醉酒的古代。

(10)我了解到洪州窑出产的青釉瓷器产品曾遍及全国各地,甚至远销东亚、西亚一带,《唐书·韦坚传》中有洪州窑产品运抵长安的记载,我不免想入非非:

(11)陶渊明、李白饮酒,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用的可是洪州窑生产的酒盏?

(12)“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曹植《箜篌引》)在如此举杯交错的、具有浓郁魏晋凤格的盛大场景上,洪州窑的瓷是不是有可能在现场?

(13)它是否以砚台、笔洗的身份,陪王羲之书写《兰亭序》、顾恺之画《女史笺图》?杨贵妃的荔枝,洪州瓷是否做了托盘?

(14)看窑去。

(15)汽车穿过丰城市区,向着乡间驶去。

(16)我们来到了贛江东岸的石滩乡港塘村窑址。我之所见,不过是一个隆起的不規则土堆。土堆边两条牛在偃卧。我们的脚下,全是瓷器的碎片——那可都是汉唐时代的遗老。不远处,是几口水塘,闪耀着水光。水塘里,许多鸭子在游。更远处,是那个叫港塘村的村庄,一栋栋崭新的现代楼层民居矗立。

(17)环视着处于赣抚平原的丰城乡村,想象着洪州窑生产的盛景,我的眼前不禁迷离了起来,我仿佛回到了洪州窑兴旺的古代,四野涌现出了无数的烟火。在我不远的窑址上,火焰熊熊,烟火中,有人肩扛着两长条瓷器出来,有人呢,推着槎柴向着窑口去了。有人在火道旁用长长的杆子举着火照(瓷胚样品)。更远处,别家的窑厂升起了白烟。整个赣抚平原,在烟尘中隐现。而更远一些的赣江码头,许多瓷器正在装船。天空灰蒙,而赣江里不少船已经张开了帆,驶向长江的方向,和茫茫天际,驶向汉唐历史的深处……

(18)五代以后,那些隆起的窑包,渐渐成了夕阳下沉默的废墟。洪州窑青瓷的风光, 要让位给五百里之外的景德镇。

(19)可是,丰城因做瓷而起的文脉并没有断。创造过洪州窑辉煌历史的丰城人,也同时被这样的一段历史塑造。那一段历史,赋予了丰城人以勤劳、智慧、开放的永恒品格。那隆起的一座座窑址,是丰城人制瓷辉煌历史的注脚,也是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基因的贮藏库和精神纪念碑。

(20)我们当然有理由敬重丰城土地上那些已经废弃的洪州窑。窑边那些带着美丽花纹的瓷器碎片,何尝不是可以给当代生活提供源源不断能源的精神芯片!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3月9日第12版,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瓷上有时间的痕迹、朝代的信息,带给人许多意想不到的境遇是作者“爱看瓷”的原因。
B.可能隐藏着一个地方的文明和精神密码是作者“也看窑”的原因。
C.“看窑去”作为本文的线索,二次出现,将文本串联成为整体,使得作家的情感不断推进,同时呼吁读者要热爱文化。
D.第十四节写到“看窑去”,从参观瓷器展览,过渡到文章的主体内容——丰城窑遗址所见所想,自然引出对丰城人民品格的赞美,顺势揭示出写作主旨。
【小题2】试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画曲线的段落。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结尾“精神芯片”的丰富内涵。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庐山捡石记
佚名
下着雨,我在庐山,淅淅沥沥的声音,染绿了树,染绿了路旁的草地。烟雨初霁,山光澄练,我在山间行走,弯腰拾起一块石头。
走近庐山,面对夏禹观洪留胜迹,司马迁至记山名,秦皇汉武皆登过的庐山,我来的时间太短。一条条小径还来不及相识,那是舒展的试卷,我有无数的话想询问这古山,这天地间的灵物,可又从何谈起?
我难以就这样转身离去,山的气息、山的灵性包围着,使我的脚步踯躅。一直下着雨,有些闷,我在牯岭的灯光下看书,写字,上网,突然觉得天地何其大。我载不动庐山,庐山太重太重。
我载不动庐山的云,那是古来的云。走在牯岭街上,那云突然不期而至,从遥远的天边翻波逐浪而来,瞬息之间,弥漫四合。动或如烟,静或如练,返照倒映,倏而紫翠,倏而青红。那云长袖善舞,软绵拂面,我上前试抓一把,它却随风飘然而去。
探头向山下凝望,只见云海滔滔滚滚,蓊蓊蓬蓬,红墙蓝瓦转瞬被云遮盖,几只白鸽跃然飞起,其光如银。回首但见三四老者于街头围石桌而坐,安心对弈,白云缭绕于他们膝间,恍然片刻已是千年。
我饮不完庐山的水,那清泉飞流直下三千尺,溅玉撒珠,沾湿过李太白的袍袖,“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何等风流倜傥!我本一楚女,能不爱李白?仰望再三,经这俊朗的男子双手捧过的庐山瀑布,如飞电,若白虹,就是天河之水,又能怎的?
沿着牯岭旁的小河,追寻着它的流动,更想追随太白的足迹,河水淙淙,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问路人这河可有名字?答曰:“美庐河”,流向乌龙潭,流向长江,更远处,便是海了。苍茫间,诗人举头望明月,对影成三人,千古英姿不变。而世事变迁如溪间之水,或涨或落,最终多少荣辱随水流淌,然山依旧水依旧。
我抱不动这庐山漫山遍野的树,或远或近数不过来的5000多种树木,姿态各异,从全世界不同的角落连根而来,随后将一片相思留在了庐山。我只能仰视它们逐年升起的峨冠,抚摸那些古老或青春的年轮,抱紧它,感受它扎向大地深处的根脉。
庐山,你能让我带走什么?我只能从这里拾起一块小小的石头。
我拾起了它,这是无数偶然中的必然,这块豆青色、透露着黑褐花纹的石头,一定是随庐山盈缩造化,吐纳颢气,由天地养育而成。它沉默着,将千万年的秘密,深藏在那一条条细致的纹路之中。我抚摸着它,如同行走在从古至今的路径上。
这小小的石块会听得陶公荷锄而来,吟诵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而这庐山石,与江州司马白居易也有过一面之缘,白公显然识得这类石头。那白公头戴笠帽,宽袖临风,相对琵琶女,低眉无言,只听大珠小珠落玉盘,嘈嘈切切如雨声。
又有豪放的苏东坡站立山巅,叹道:“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这与天相斗过的小小石头,曾经的轰轰烈烈似不见痕迹。或许于地崩天裂之后,有经历一番暴雨山洪的席卷,随溪水翻滚打磨,最终如当下光滑如玉。
随后在美庐旁的草地上,见到了一座庐山石的雕像,底座上刻着:“我是贝尔吉斯·奥登瓦尔德山人,我是庐山地质世界公园的友好使者。”庐山石化作了优秀德国诗人席勒高昂的头,他微张着嘴,似乎在吟诵那传遍世界的《欢乐颂》。
而我,将拾起的庐山石带回家中,陪伴它的,尚有一侧书香,我看见它,便再次走进了庐山,走进那万载风流。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小题1】(小题1)文章开头就强调“下着雨”,接着又说“一直下着雨”这有何用意?(5分)
【小题2】(小题2)“我载不动庐山,庐山太重太重”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小题3】(小题3)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1)一条条小径还来不及相识,那是舒展的试卷,我有无数的话想询问这古山。
(2)它沉默着,将千万年的秘密,深藏在那一条条细致的纹路之中。
【小题4】(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作者借一次庐山偶行,巧妙地选拾一石,将庐山的颇具特色的自然的景观尽收眼底,移步换景,轻灵自由。
B.本文作者巧用联想将古今的庐山联系起来,将庐山接纳过的中外名人名言收诸笔端,形成本文的厚重的特色。
C.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文章卒章显志,简洁有力,构成了本文一大特色。
D.本文行文中调用多种技法,托物言志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点。
E. 本文语言绮丽、典雅。又巧借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不失为一篇美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钱谷融先生的为人与为文
李定通
在群星璀璨的20世纪文学历史长河中,钱谷融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阅读钱谷融先生的作品,最初是通过那篇引发文坛地震的《论“文学是人学”》开始。钱谷融先生讲,“文学是人学”,他强调文学是写人的,是写给人看的,是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的,因此要真正懂得文学、研究文学,必须首先做一个心地坦荡、人品磊落的人,因为只有一个真诚的人,才能感受和欣赏真的美。“谁要不是以赤子之心来对待人,对待文学,他也就不可能读通文学。”钱谷融先生不是机械的人性论者,在论述中,他时时处处强调关注生活,强调艺术的复杂性,指出要深入悲欢离合的人情世界去发现人性的光辉、艺术的亮色,不把人当成工具,绝不简单地为作品中的人贴标签、划阶级。钱谷融先生的这篇文章本身就以其深刻的人情关怀和精妙的学术说理为文学理论研究增添了光辉。
对钱谷融先生作品进行系统阅读,是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钱谷融论文学》开始的。这本近四百页的著作由钱谷融先生的高足殷国明教授等人编著,分阶段和时期记录了钱谷融先生一生主要的文学思考。追寻大师的足迹,从中不仅看到了钱谷融先生天生的才华、成长的历程,还能体验先生至诚的文学信仰和在诡谲的时局中坚守不变的文人情怀。在钱谷融先生早期的作品中,先生横溢的才华已经显露无遗。其高明之处在于能用灵动、自然、雅洁的语言把文学从古典中国文学到西方诗学传统、美学精神论述一番,而且其对于艺术精神的追求,以及真善美的人情关怀也可见一斑。美是不可缺的,“我们得到了美,也就得到了真和善了!”生命痛苦与幸运的秘密也都融化在美与艺术之中,“要用艺术来美化我们的人生,使我们的世界,格外灿烂”。《论节奏》一文则是诗歌研究中的精品,古往今来无数人从意象、从结构论述了诗歌,但能从气韵节奏深入剖析中外诗歌的学者还很少见。从写于青年教师时代的《论国文教学之弊》和成为大师后的《与青年人谈读书与治学》中,我们则看到了钱谷融先生作为师者的魅力,“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先生的“真实”与“真诚”,先生的广博和亲切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无怪乎钱门弟子个个出类拔萃。
钱谷融先生中期的作品和理论都和《论“文学是人学”》脱不开关系,对于这个命题讲述的人已经足够多了,我重点想谈先生从《论“文学是人学”》到《不可无“我”》之间所展现出来的个性精神、文学信仰和艺术操守。《不可无“我”》一文不长,通篇强调“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然而,结合时代语境我们会看到坚守“我”的伟大之处。关于曹禺先生戏剧的几篇研究,如《〈雷雨〉人物谈》《试说话剧台词》,最是体现钱谷融先生把握文学作品、解读人性的功力,于平常的言语转换中发现人性的变化和文学作品的张力,在一环接一环的精彩论述中,重新写活了曹禺笔下的人物。更重要的是,在曹禺先生戏剧人物的解读中,钱谷融先生实践了他不贴阶级标签、不把人当工具的人情关怀,这也正是20世纪新文学的核心精神。
近百岁高龄的老先生饮食起居有条不紊,而且完全自理不要旁人协助。先生喜爱下棋,记得一次去拜访先生,我说明欲与先生切磋几盘,先生说“我喜欢手谈,不喜欢口谈”,这简单的十个字,可以仅仅理解成先生对于弈棋的喜爱,但往深里讲还能透露先生的高风亮节和精明的处世智慧。先生是一个闲淡自得的人,自言“既无能又懒惰”,这一方面体现了先生“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魏晋风流的本性,另一方面则是先生的大道平常的智慧。先生不标榜自己,不树碑立传,时刻不忘谦卑,不忘赤子情怀。这于时下急功近利、开宗立派的不良风气是有启发意义的。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1.文学的对象,文学的题材,应该是人,应该是时时在行动的人,应该是处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这是常识。……过去的杰出的哲人,杰出的作家们,都是把文学当做影响人、教育人的利器来看待的。(何向阳《文学评论精选》)
2.把文学当做“人学”,就是意味着:不仅要把人当做文学描写的中心,而且还要把怎样描写人、怎样对待人作为评价作家和他的作品的标准。(钱谷融《论“文学即人学”》)
3.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及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钱谷融《不可无“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之所以认为钱谷融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是因为阅读了钱谷融那篇引发文坛地震的《论“文学是人学”》。
B.钱谷融先生主张“以赤子之心来对待人,对待文学”,反对“为作品中的人贴标签、划阶级”,体现了深刻的人情关怀。
C.《钱谷融论文学》一书记录了钱谷融先生一生主要的文学思考,从中能看到他天生的才华、成长的历程。
D.钱谷融先生在《〈雷雨〉人物谈》、《试说话剧台词》中能够于平常的言语转换中发现人性的变化,使曹禺笔下死板的人物活起来。
E. 作者写到与钱谷融先生的交往,提到他的一句“我喜欢手谈,不喜欢口谈”,是要让读者鲜明地看到钱先生的高风亮节和精明的处世智慧。
【小题2】你怎样理解钱谷融先生的“文学是人学”?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钱谷融先生早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
【小题4】“越名教而任自然”中的“名教”,是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