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FX168财经报社(香港)讯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周四(3月1日)表示,该国计划对进口钢材和进口铝分别征收25%和10%的高额关税,并预计在下周签署正式法令。不过,美国此举可能会引发全球最大钢、铝生产国中国的反击,中国商务部周四发布声明称,对美国贸易政策议程“严重关切”。
周四早上,特朗普在推特上说,“美国的钢铁和铝行业已经被几十年来的不公平贸易和世界各国的糟糕政策摧毁。我们决不能让我们的***陆克文周五(3月2日)在接受采访时称,在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美国将对进口钢铁和铝征收关税后,中国有“一系列机制”可以作出回应,选项可能包括对美国出口至中国的食品和牛肉实施报复,对波音公司采取措施,或采取更积极的方式应对针对在华经营美国企业的监管申诉。
同时他还表示,钢铁关税计划将给美国的盟友造成“附带伤害”,韩国和土耳其的主要出口市场都是美国。如果中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上千亿美元商品被征额外关税,中国同时采取一定程度的报复措施,或将拖累中国经济增速未来一年半左右时间放慢最多0.5个百分点。对于是要在贸易行动方面与美国展开较量,还是出于对美关系的战略重要性而息事宁人,中国可能存在分歧。
日本《呼声》月刊9月号(提前出版)刊发京都大学副教授柴田桂太的文章《目标:美中欧的调停人》,称特朗普总统高举起他一直宣称的贸易保护主义旗帜,点燃了贸易战之火,日本政府迄今采取对美中欧之争袖手旁观的态度,但是日本企业的供应链,恐怕会受到贸易战的影响,贸易战绝非可以隔岸观火的事情。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拟专门对华征收进口钢铁和铝的高额关税,是因为他们认为美国在对外贸易中遭受了不公平贸易,需要争取更自由、公平和明智的贸易。
B.美国宣布对钢铁和铝征收关税,妄加指责中国的经济模式和相关政策,中国对此表示“严重关切”,中美这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可能加剧。
C.假设贸易摩擦加剧,中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商品被征额外关税的数额将会扩大,若中国同时采取一定程度的报复措施,或将拖累中国经济增速。
D.针对美国的关税计划 ,中国可能将采取一定程度的报复措施,在贸易行动方面与美国展开较量,也可能出于对美关系的战略重要性而息事宁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看,特朗普宣布对进口钢材和铝全面征收关税,并采用最严厉的征收力度,这不仅会对中国造成打击,连美国盟友也会被“附带伤害”。
B.从材料二看,美国此次对进口钢铁和铝开征关税的决定,使本土企业受到严重冲击,股市受挫,股市面临的压力是对有关关税政策的回应。
C.美国在中国首席经济顾问计划会晤特朗普的高级经济团队的这一天,宣布对钢铁和铝征收关税,表明美国贸易政策具有极大不确定性。
D.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日本企业的供应链恐怕会受到贸易战的影响,日本政府放弃袖手旁观的立场,介入贸易战的调停是可能的。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有哪些方面的影响,请简要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7 10:54: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正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最终形成“为而不争”的主张。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正是在追求人已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含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

一些西方学者以“为己”一词为依据,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这显然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据知,“为己”一词始见于《论语》。在《宪问》中,就弟子所问古今学术差异这一问题,孔子答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谓“为己”和“为人”?孔子未曾展开讲,这个问题是由随后的荀子解决的。 在《劝学篇》中,荀子将“为己”之学定位为“君子之学”,而将“为人”之学称为“小人之学”。荀子的结论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西汉经师孔安国取荀子之说以释《论语》,将“为己”训为“履而行之”“为人”则解作“徒能言之”。魏晋时期,玄学家何晏著《论语集解》,以孔安国之说为基本依据。 从此,把“为己”释作“履而行之”的经典解读一直为历代经师所传承。可见,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为己”,乃是讲修为自己,是指学者个人的道德修持和践履。

(摘编自陈祖武《中华文化追求人已和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就能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B.《尚书》中也出现有“先人后己”的思想,如《大禹谟》中主张可以做到“舍己从人”。
C.从中华文明史来看,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过程也是人们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D.荀子认为,“为己之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君子之学”,学习的目的是不断完善自我,升华自身。【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探讨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接着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己”一词的真正内涵。
B.文章第二段引用名言,例证翔实,探讨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列举了诸多思想主张。
C.文章围绕“为己”一词,剖析了中西方文化在理解上的差异,目的是大力批判西方的利己文化。
D.从全文来看,中国文化中的“为己”和西方学者眼中的“利己”全然不是一回事 ,不可混为一谈。【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中华文化的传承看,孔子、孟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进一步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
B.中华文化追求人已和谐,这要求人们始终将他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能考虑个人利益。
C.中华文化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己相互依存,希望个人与他人和谐共生的文化。
D.中华文化探究的核心是人,探究的不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而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女儿树

郭荷香

①女儿出生后,老公照例到娘家报喜。

②在老家,报喜是大有规矩的:孩子出生后,女婿首要的任务是到娘家报喜,喜品不多不少四件。生儿子的话,喜品中就一定不能少了红蛋;生女儿,便将红蛋换成碗口大小的芝麻饼,饼子用红纸包上或者将红纸用水浸湿,挤出红水点在饼子的中央。女婿到后,不用开口,娘家的人也不问,打开喜品一看便知道该如何贺喜。

③老公一点规矩都不懂,胡乱买了几样东西就上我父母家去了。我父亲把喜品瞥了又瞥,既没有看到红蛋,也没有看到喜饼,辨不出到底是得了外孙还是外孙女,便将烟袋锅子在椅子脚上磕得山响

④母亲坐在灶门口,一把又一把地添柴火,说:“我们农村人说‘会生儿的先生女,生女帮着引小的’,你们现在只能生一个,不用引小的,生儿子……”话没有说完,老公连忙告知:“女儿,我们生的是女儿……”

⑤吃过饭,母亲扛着一把锄头上山了。老公走的时候,她还没有回来。老公以为她是不喜欢孙女躲开了,我知道她其实是去栽女儿树了。

老屋右边的山坡上是一片泡桐树林。硕大的叶子如伞如盖,层层叠叠,密密匝匝,在阳光下叶子的细细绒毛染上一层金色,好像一团团绿绒毛娃娃在风中招摇。

⑦在老家,每出生一个女儿,大人都会种上几棵泡桐,为将来女儿出嫁开始筹备嫁妆。这些泡桐在我们当地就类似于绍兴的女儿红,所以我也把这些泡桐称之为“女儿树”。

⑧泡桐树生长速度极快,每过一年都会向上窜上一大截,等到它长到三五米高时,大人就锯掉它的顶,不再让它向上长而是让它长粗。

⑨这时,哪棵树打衣箱,哪棵树做衣柜,哪棵树做桌椅做盆,大人们都一一计算好了。泡桐的树板洁白细腻,又非常轻,打出来的嫁妆刷上红彤彤的油漆,精巧而又喜庆。女儿出嫁那天,抬出去的台数越多,娘家人越风光。

⑩小时候,最热闹最受追捧的莫过于看“新姑娘”了。老家对河是一条官道,我们经常会听见唢呐在河对岸吹出高亢的曲子,然后从山坳中转出一支长长的送亲队伍,红红绿绿的,在阳光下的山水中生辉。

⑪河的这边,每家每户的门洞里一定会有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蜂拥而出,穿着缀满补丁的破旧衣衫,光着脚丫顺着送亲队伍行进的方向边跑边喊:“快来呀,看新姑娘啦,看新姑娘啦!”于是,人越聚越多哪个是新娘子,哪个是媒婆,哪些是送亲客,哪些是接亲客……叽叽喳喳,争执不休地有大姑娘、新媳妇、老太婆。一会儿,人们又细数着新娘有“几台几担”的嫁妆,几口箱、几个柜、几床花被……这时,所有的女孩子都开始做从对岸官道走过的梦。

⑫我姐姐就是做梦的大姑娘之一。姐姐有一对好看的酒窝和一双乌黑的大辫子,常常在样板戏的舞台上跃动。她还会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戴上顶针用兰花指的指尖捏着瓷碟边敲边舞边唱:“手拿碟儿敲起来……”

⑬每到过年时,团年饭后,姐姐总是组织我和妹妹拿出各自最好最新的衣服换上,然后跑到属于自己的泡桐树下去“摇泡桐”:“泡桐树,我的娘,你长粗,我长(zhǎng)长(cháng)……”我们使出浑身力气一边摇着树干,一边唱着母亲教我们的歌谣。姐姐的树已经粗得快抱不下了,更是摇不动了,她每次都让我们三个妹妹一起帮她抱住使劲摇。那时,我看见姐姐大辫子在风中飞舞,烈烈生风;会笑的眼睛里有光,如泡桐上晶莹的露珠。

⑭我不知道绍兴的女儿红在地下窖藏那么多年,长大的女儿们是不是真的在出嫁时都喝了它。反正我家的这些泡桐后来几乎都没有派上用场。

⑮姐姐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十八岁,只留下属于她的那片落了又绿绿了又落的泡桐在风雨中。

⑯我和妹妹们后来也都远走他乡,不可能抬着泡桐嫁妆满世界漂泊。

⑰我们的女儿树依旧在老屋角的风中飒飒作响。

⑱如今,母亲又固执地在我们的泡桐园栽上了几棵小小的女儿树。我的女儿长大以后还能否记得在那偏远的乡村还有几棵属于她的女儿树呢?

(《散文百家》2018年第三期,有删改)

【小题1】概括加点词语体现的人物心理。
(1)瞥了又瞥:_____________
(2)磕得山响: ____________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文中描写“看‘新姑娘'”出嫁情景,有何作用?
【小题4】试简要分析“女儿树”的多重意蕴。

同类题3

材料一
老舍及其代表的京味文学,既是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对民族特性的深刻揭示。前者包括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多方位描写,对市民群像的生动刻画,对北京特有的风俗民情的多层面展示,以及地道纯正的北京方言土语的鲜活表达等等;后者通过北京文化来透视整个民族文化,在民族性的广泛揭示过程中渗透着锐利的反省和痛切的沉思。
但北京特色和民族特性是不是老舍京味文学创作的全部蕴涵?显然不是。在我看来,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这里重点谈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现代作家当中,老舍的作品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地描写了底层市民的生活,它们成功地塑造了市民的群像,而且老舍的这种书写,不是出自一个作家外来的观察。对老舍来说,写底层市民,写北京风情,就是写自己,他自己本身就是生活。在这种情境中,平民意识成了老舍的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北京人身上的那种随意自然、纯朴大方、实实在在、大大咧咧,对谁都一团和气而骨子里又有一种刚毅、自尊甚至是高傲和高贵,在老舍笔下随处可见,在老舍本人身上也有着真切的体现。因此,老舍不单纯是市民形象的代言人,他对市民生活的描写,他对市民诉求的表达,从根本上说是表达他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是从他自身血液里流淌出来的。
但如果仅看到这一面,对老舍平民意识的理解则是片面的。老舍在描写平民世界,表现平民意识的同时,还始终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理念,他不仅深切同情底层市民,也尖锐地批判缺乏崇高人生目标的生活态度。老舍笔下有许多满人形象,老舍同情他们的无助无奈,对他们的那种特定的自卑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但更多的是赞扬他们的自信、坚韧和不屈,尤其是像《茶馆》里常四爷身上的那种“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的品性。可见,老舍那些表现底层市民普普通通生活的作品中,饱含着一种对崇高悲壮人生态度的渴求与赞美。
(取材于刘勇《老舍及京味文学的中国形象元素》)
【小题1】下列不属于“老舍及京味文学创作的蕴涵”的一项是
A.作品要有对北京市民、风情等社会层面的多样展示
B.能通过北京特有文化来透视、反省中华民族的文化
C.作品运用地道纯正的北京方言土语来作鲜活地表达
D.借表达北京市民的诉求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
【小题2】根据材料一对“平民意识”的解说,指出《四世同堂》中李四爷这一人物形象所体现的老舍的“平民意识”。
李四爷
平民意识
①在他的职业上,他永远极尽心,而且要钱特别克己;有时候他给穷邻居搬家,便只要个饭钱,而不提工资。在职业以外,特别是在有了灾难的时节,他永远自动的给大家服务。
②他从容不迫,一声不吭,举起手来,照着日本人的脸就是一下子。他忽然觉得非常痛快,得意。他没作声,把所有的劲儿全用在拳头上了。
③李四爷的丧事办得挺像那么一回事,来的人很多。那些窝脖儿的杠大个儿,杠房的,还有清音吹鼓手和打执事的,都跟他有交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影子

刘建超

老街有“三老”:老招牌,老古董,老学究。

老街的门店多,许多都是老招牌。看着不起眼的小店,门口的招牌上却是康熙乾隆所赐,在老街度过岁月的李白、郑板桥之类的文匠骚客,他们题写的招牌楹联,不经意间就会出现在犄角旮旯的小店中。老街的古物多,古董遍地都是。老街家里打一口井,就能挖透几个朝代。老街流传个笑话:两个青年打架,一个用铁锨拍人,结果人没有拍到,却拍倒了一段土墙。这个小青年就被逮走了——被他拍倒的是隋朝古城墙,是***台子的中间。

面子上的事情解决了,心理感受还是不舒服的。在有的场合上,有意无意地就会涌出点暗波。霍老若是发了言,乔老随后就会提点不同看法,与之“商榷”。乔老若是发言了,贾老也要从另一个角度看看问题,把乔老的意见给间接地损一番。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也就心照不宣,相安无事,得过且过。

贾老心里最不安分。三个人当中,他年龄最大,比霍老早来到世上二十五天,比乔老早活了四十五天。贾老也比那两位早毕业一年,在学校也是一支笔杆子,若不是当年犯了点儿作风问题,早留在京城混出个模样了。在老街混到一把年纪,还是个“小三”,这让贾老很是不爽。排在老三,实际上就是个搭头,有你没你都一样。

老伴最能理解贾老的心境,安慰他说,现在要看谁能熬过谁。我看那老霍老乔都不如你结实,好好锻炼吧,机会都是留给活得最长的人。贾老心中豁然开朗,制定了一整套的健身养生计划,把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出席一些场合,他就特别注意观察老霍老乔的状态,闲聊听他俩念叨这个脂肪高那个血糖高的贾老就特别受鼓舞,自己啥都不高,就是心气高。

事情总是在发生着变化,先是霍老中风住院去世,乔老接替了一大堆的名誉头衔。后是乔老心梗,撒手人寰,贾老继承了一大堆名誉头衔。以后,只要有车接,有饭局还有点儿小意思,贾老都会现身于各种场合。

贾老在场合上可以名正言顺地坐在正中间了。坐在中间的位置上,似乎只是坐着,因为场合上的发言不是长官就是老板经理董事长,轮到贾老该说话时,就到了饥肠辘辘的开宴时分,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贾老也就没有了讲话的兴致。

有一次,贾老坐着场合的中间,百无聊赖,忽觉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肉身,在场合上空游荡,看到自己的那副没有灵魂的空壳,就如同影子一样在耗费钟点。贾老恍然,其实在场合上,自己就是被用来做影子的。

贾老觉得影子很好玩。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街人办事爱请三位老者,主要是因为他们是老街文化的标志性人物,有他们在场,场合就一下子显得有了品位,提了档次,主家也就有了面子。
B.相对于其他两位,年龄最长的贾老心里最不安分,他对自己是个“小三”耿耿于怀。他所制定的一整套健身养生计划,其实是在为日后的人生上位做准备。
C.小说开头说老街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可是后来在场合上,轮到贾老说话时,大伙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这说明大家对贾老并不尊重,老街尊师重教是徒有虚名。
D.小说人物个性鲜明,语言诙谐幽默,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既有历史的厚度,又融进和散透出浓烈的地方文化气息。
【小题2】小说第二段写老街三老之“老招牌”“老古董”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A.
【小题3】小说标题“影子”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予以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喝晃汤

江岸

无论如何,大过年的,总得让老婆、孩子高高兴兴吃上一顿猪肉,一家人总得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包一次饺子!

可是,有一年,快过年了,周全明还没有想好,怎样弄到过年要吃的那几斤猪肉。

大概有十多年了吧,他家过年就没有杀过年猪。黄泥湾这十几户人家,虽然不是家家户户每年都杀年猪,但多数家庭隔个三年两载也要杀一头。整个湾子十多年没杀过年猪的,只有周全明一家。他上有偏瘫老娘,下有六七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仅凭他和老婆两人在生产队挣工分,粮食都不够吃,还能吃猪肉?如果不是生产队照顾缺粮户,允许他家向集体借粮,他家每年都会饿半年肚皮的。

好在黄泥湾有一个老辈子传下来的好习惯,没有杀年猪的人家,可以向杀年猪的人家赊一块肉来吃,等到自己家杀年猪了,再还上就是了。每一年,周全明点头哈腰地从别人手里接过称好的猪肉,满面笑容地说,今年吃你家的,明年吃我家的。这句话,被他重复说了十多年,但是他家的猪肉什么时候能吃上,还是一个未知数。后来,他再开口赊肉的时候,要么热脸贴了人家凉屁股,人家干脆不理睬他,要么他赊五斤,人家只肯给三斤,而且还是猪后裆处的囊囊膪。

周全明几乎欠了整个湾子所有人家的猪肉,今年找谁借呢?找谁借,都难以启齿。

他到姐姐家串门,他姐不忍心,悄悄塞给他五元钱,对他说,你到公社食品站去买几斤猪肉,给孩子们过年吃吧。

周全明攥紧五元钱,手心里汗津津的,走到食品站的时候,竟将一张钞票都捂湿了。食品站却排着一个长龙似的买肉的队伍,他只好站在队尾,焦急地看着案板上的半扇猪肉被一点点肢解,一点点被人买走。

突然,一个年轻人径直走到肉案前,也不言语,卖肉的赵师傅却挥刀砍下一大块好肉,递给年轻人。

我们排半天队了,凭什么他不排队?

还讲不讲先来后到……

人群里响起纷乱的抗议声。

赵师傅叭一声把刀砍在肉案上,双手往腰间围裙上一叉,傲慢地说,他是我儿子。谁喊我一声爹,我也给他砍一块肉!

大家顿时沉默下来。

周全明慢慢走到肉案前,对着赵师傅清晰地喊了一声,爹!

赵师傅愣了,所有等待买肉的人都愣了。

周全明不由分说,从肉案上拔起刀,三刀五刀下去,砍下一大块好肉,拎起来,大步流星地走了。

分田到户那一年,周全明家田地分得多,打下的粮食堆积如山。他家不仅能吃饱饭了,而且过年要杀年猪了!

黄泥湾人把猪血叫做猪晃子,杀了年猪,往往要开一两桌席面,把每家家长请来坐席,俗称喝晃汤,席上的主菜就是猪肉、猪肠、猪心肺、猪血放在一起的乱炖,就是晃汤。另外还要给每家每户送一海碗炖好的晃汤。这种杂烩为什么不叫别的名字,而叫晃汤,可能和猪血最廉价有关。这应该是一个乡间的谦词。

周全明家终于杀了年猪,也请来了众乡邻喝晃汤。全湾子的狗都挤了进来,在桌子底下打架,争啃人们丢下的骨头。

酒至半酣,有人笑道,老周,你家的猪拱进萝卜地里了吗?

还有一个更促狭的人,竟然抱起自己家的狗,对着席面说,睁开你的狗眼看看,这桌子上还有什么?够不够人吃的?你们还想抢?

虽然是开玩笑,但是周全明的脸立马红到了耳根。他讪笑着,吱吱唔唔地说,俺家该大伙儿十多年的肉账呢,还清以后,一头猪就剩下头蹄和下水了。明年一定让大家吃个痛快,保证一块萝卜不兑,全炖好肉。

你还让我们等到明年?我看见你家厨房里还挂着一块好肉呢,怎么不炖上?肯定是留到过年自己吃吧!有人不依不饶。

周全明解释道;这块肉,是留下来还给公社食品站卖肉的赵师傅的。

赵师傅已经退休了。当周全明敲开他家大门时,他问,你找谁?有事吗?

周全明毕恭毕敬地说,我就找您,今天专门过来还几年前借您的猪肉。说着,双手递过猪肉,深深躹了一躬,转身走了。

赵师傅接过沉甸甸的猪肉,死活想不起来周全明是谁,更想不起来自己何时借给他这么一大块猪肉。

(选自《2017中国年度作品微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高兴兴吃上一顿猪肉”“热热闹闹包一次饺子”,表现了人们对过年的美好期盼,但“无论如何”“总得”道出了贫苦人家的生活艰辛。
B.众乡亲到周全明家喝晃汤,却不满汤里肉少菜多,这表明尽管周全明还清肉帐,还请乡邻喝了“晃汤”,但大家依然瞧不起他。
C.小说通过周全明家过年时前后不同光景的对比,写出了分田到户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改善了生活条件,解决了温饱问题。
D.小说结尾“沉甸甸的肉”照应了前文“砍下一大块好肉”,此时“沉甸甸”的不仅仅是猪肉,更是周全明的一份感恩之情。
【小题2】“喝晃汤”的情节在文章后半部分才出现,作者却以此为题,请结合作品分析其原因
A.
【小题3】江岸的乡土系列小说极具“黄泥湾”风情,其魅力得益于叙写感人的细节和融入民俗、民风。本文是如何呈现这些“魅力”的,请结合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