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喝晃汤

江岸

无论如何,大过年的,总得让老婆、孩子高高兴兴吃上一顿猪肉,一家人总得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包一次饺子!

可是,有一年,快过年了,周全明还没有想好,怎样弄到过年要吃的那几斤猪肉。

大概有十多年了吧,他家过年就没有杀过年猪。黄泥湾这十几户人家,虽然不是家家户户每年都杀年猪,但多数家庭隔个三年两载也要杀一头。整个湾子十多年没杀过年猪的,只有周全明一家。他上有偏瘫老娘,下有六七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仅凭他和老婆两人在生产队挣工分,粮食都不够吃,还能吃猪肉?如果不是生产队照顾缺粮户,允许他家向集体借粮,他家每年都会饿半年肚皮的。

好在黄泥湾有一个老辈子传下来的好习惯,没有杀年猪的人家,可以向杀年猪的人家赊一块肉来吃,等到自己家杀年猪了,再还上就是了。每一年,周全明点头哈腰地从别人手里接过称好的猪肉,满面笑容地说,今年吃你家的,明年吃我家的。这句话,被他重复说了十多年,但是他家的猪肉什么时候能吃上,还是一个未知数。后来,他再开口赊肉的时候,要么热脸贴了人家凉屁股,人家干脆不理睬他,要么他赊五斤,人家只肯给三斤,而且还是猪后裆处的囊囊膪。

周全明几乎欠了整个湾子所有人家的猪肉,今年找谁借呢?找谁借,都难以启齿。

他到姐姐家串门,他姐不忍心,悄悄塞给他五元钱,对他说,你到公社食品站去买几斤猪肉,给孩子们过年吃吧。

周全明攥紧五元钱,手心里汗津津的,走到食品站的时候,竟将一张钞票都捂湿了。食品站却排着一个长龙似的买肉的队伍,他只好站在队尾,焦急地看着案板上的半扇猪肉被一点点肢解,一点点被人买走。

突然,一个年轻人径直走到肉案前,也不言语,卖肉的赵师傅却挥刀砍下一大块好肉,递给年轻人。

我们排半天队了,凭什么他不排队?

还讲不讲先来后到……

人群里响起纷乱的抗议声。

赵师傅叭一声把刀砍在肉案上,双手往腰间围裙上一叉,傲慢地说,他是我儿子。谁喊我一声爹,我也给他砍一块肉!

大家顿时沉默下来。

周全明慢慢走到肉案前,对着赵师傅清晰地喊了一声,爹!

赵师傅愣了,所有等待买肉的人都愣了。

周全明不由分说,从肉案上拔起刀,三刀五刀下去,砍下一大块好肉,拎起来,大步流星地走了。

分田到户那一年,周全明家田地分得多,打下的粮食堆积如山。他家不仅能吃饱饭了,而且过年要杀年猪了!

黄泥湾人把猪血叫做猪晃子,杀了年猪,往往要开一两桌席面,把每家家长请来坐席,俗称喝晃汤,席上的主菜就是猪肉、猪肠、猪心肺、猪血放在一起的乱炖,就是晃汤。另外还要给每家每户送一海碗炖好的晃汤。这种杂烩为什么不叫别的名字,而叫晃汤,可能和猪血最廉价有关。这应该是一个乡间的谦词。

周全明家终于杀了年猪,也请来了众乡邻喝晃汤。全湾子的狗都挤了进来,在桌子底下打架,争啃人们丢下的骨头。

酒至半酣,有人笑道,老周,你家的猪拱进萝卜地里了吗?

还有一个更促狭的人,竟然抱起自己家的狗,对着席面说,睁开你的狗眼看看,这桌子上还有什么?够不够人吃的?你们还想抢?

虽然是开玩笑,但是周全明的脸立马红到了耳根。他讪笑着,吱吱唔唔地说,俺家该大伙儿十多年的肉账呢,还清以后,一头猪就剩下头蹄和下水了。明年一定让大家吃个痛快,保证一块萝卜不兑,全炖好肉。

你还让我们等到明年?我看见你家厨房里还挂着一块好肉呢,怎么不炖上?肯定是留到过年自己吃吧!有人不依不饶。

周全明解释道;这块肉,是留下来还给公社食品站卖肉的赵师傅的。

赵师傅已经退休了。当周全明敲开他家大门时,他问,你找谁?有事吗?

周全明毕恭毕敬地说,我就找您,今天专门过来还几年前借您的猪肉。说着,双手递过猪肉,深深躹了一躬,转身走了。

赵师傅接过沉甸甸的猪肉,死活想不起来周全明是谁,更想不起来自己何时借给他这么一大块猪肉。

(选自《2017中国年度作品微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高兴兴吃上一顿猪肉”“热热闹闹包一次饺子”,表现了人们对过年的美好期盼,但“无论如何”“总得”道出了贫苦人家的生活艰辛。
B.众乡亲到周全明家喝晃汤,却不满汤里肉少菜多,这表明尽管周全明还清肉帐,还请乡邻喝了“晃汤”,但大家依然瞧不起他。
C.小说通过周全明家过年时前后不同光景的对比,写出了分田到户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改善了生活条件,解决了温饱问题。
D.小说结尾“沉甸甸的肉”照应了前文“砍下一大块好肉”,此时“沉甸甸”的不仅仅是猪肉,更是周全明的一份感恩之情。
【小题2】“喝晃汤”的情节在文章后半部分才出现,作者却以此为题,请结合作品分析其原因
A.
【小题3】江岸的乡土系列小说极具“黄泥湾”风情,其魅力得益于叙写感人的细节和融入民俗、民风。本文是如何呈现这些“魅力”的,请结合作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3 11:48: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载体,那就是吉祥组合图。一些企业在院落里会有一个养满各色金鱼的池塘,实际上这不仅是因为金鱼作为观赏鱼美观,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利用汉语言的特征形成的美好祝愿:金玉满堂。。
吉祥图案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左传》记载了“铸鼎象物”,人们认为把一些妖魔鬼怪的形象或者名字铸造在青铜器上,“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让人们记住这些妖怪,并以此控制他们。这一时期,人们对图的崇拜,往往是出于敬畏,是为了避免灾害。先秦时期是一个从图到文字的过程,有学者研究,《山海经》其实就是一本巫师的工作手册,上面记载了许多妖怪的名字,并且详细描述了他们的形象,这就为人们如何避开危害,或者从“妖怪”那里获得帮助,或者祭祀他们以祈求保佑提供了使用说明书。
从汉代开始,吉祥文化又进入到一个从文字转换为图像的时代,人们根据各种神仙方术的传说,在砖瓦等载体上绘制了各种用于辟邪或者祈福的图像。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道二教的兴盛,龙虎、翔鹤、生肖及神人、神话传说成为了吉祥图案的素材。唐代流行贴门神,也出现了连理枝、同心结等吉祥图案。宋元时期,吉祥图案以珍花异草,祥禽瑞兽为主题。到了明清时期,对吉祥图案的推崇达到了高潮,这一时期“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除了保有传统中对四灵、神仙、佛陀等图画的崇拜外,又生成了诸多脱离了宗教信仰、寄寓世俗美好祝愿的吉祥图案。

中国吉祥图案主要以动植物形象表示。“马上封侯”:图像是猴子骑于马上,猴谐音“侯”,马上有“立刻”之意。“功名富贵”:由牡丹与雄鸡构成,“雄”即是“公”,谐音“功”,公鸡打鸣,“鸣”又谐音“名”。“寿居耄耋”:由寿石、菊、猫和蝴蝶构成,菊谐音“居”,猫谐音“耄”,蝴蝶谐音“耋”,指代长寿。
《说文》云“吉,善也”,“祥,福也”,吉祥通俗地说就是美好的预兆。中国的传统吉祥文化图式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借助动植物等实物形象,如牡丹、菊花、鸳鸯、公鸡等,以借喻、双关、谐音等方式表示;二是以纹样形象表示,如龙纹、凤纹、祥云、中中国结等;三是以文字来说明,如福、禄、寿、双喜等字。吉祥图案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装饰样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传统吉祥图案作为我们文化的精髓,至今仍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摘编自赵运涛《画里有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企业院落中金玉满堂的组合图,不仅利用汉语言的特征,形成美好的祝愿:而且也利用观赏鱼的美观,起到美化环境作用。
B.“马上封侯”“功名富贵”“寿居耄耋”等图案,作为约定俗成的装饰样式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其寓意不外富、贵、寿、喜。
C.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吉祥图案,起初人们只是避免灾害,并且要记住这些妖魔鬼怪的形象,才将它们的形象或名字铸于青铜器上。
D.中国吉祥图案的构图元素尽管多样,但不是动物形象,就是植物形象,图案多是动植物形象组合,如“喜上眉梢”“松鹤长春”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讲一些企业在院落里会设一个养满各每金鱼的池塘是为了说明吉祥组合图是一种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载体。
B.文章第二段采用层递式思路论述了吉祥图案的演变过程,并对先秦至明清吉祥图案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C.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用“马上封侯”等几个具体例子分析了吉祥图案蕴含.的含义以及图像表现吉祥含义的方法。
D.文章最后解释了“吉祥”的含义,概括出吉祥图案的三种表现形式,以及吉祥图案的形成机制和重大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魏晋时期佛道二教的兴盛,龙虎、翔鹤和神话传说等就可能不会成为吉祥图案的素材,其发展可能就会是另外的样式。
B.吉祥图案至今仍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利用了汉语谐音等手法,具有鲜明的汉语特征,所以可能为其它民族所不具备。
C.吉祥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图案中的动植物、纹样、文字等表现出美好的预兆,这是它能够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D.各个时期吉祥图案的特色不同,明清时期宗教对吉祥图案的影响逐渐减弱,许多脱离宗教信仰的吉祥图案出现表现了这一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边防犬洛克

李丰

内地接连破获了多起贩毒案,毒犯供述供货的“上线”——老三,越境地点在黑山边防哨所辖区内。老三狡猾、狂妄、反侦察能力极强,战士们在界江边蹲守了半个月,没能发现任何蛛丝马迹不说,贩毒链条也一直没有中断。

出了这样的事,哨所上下,连长到兵脸上火辣辣的,像被人狠抽了顿大嘴巴,失职,耻辱。连长更是疯了似的,每个靠近界江的人员他都用双鹰眼上上下下扫描几遍,看谁都像毒贩子。

在这人人自危的节骨眼儿,边防犬洛克偏偏失踪了,连着数日没回哨所。有边民报告,曾在大黑山山路上看见过洛克,他看见洛克沿着山路飞奔,前头离它百米远影影绰绰好像跑着一头大熊,洛克在追那熊。熊是从界江对岸的邻国来的,黑山哨所段的江面窄,江水浅,常有熊、鹿之类的大型动物涉水入境。

几天后,洛克终于回来了,它显得很疲惫,眼睛里放着兴奋的光,嘴角叼着几撮黑色的熊毛,一回来就急切地向我们炫耀,这也验证了边民的说法。

连长是火爆脾气,因为贩毒案的事本就憋着一肚子火,正愁没地方宣泄呢,洛克回来,连长肚子里的火像决堤的洪水,拦也拦不住了。他抬起大头军靴狠狠地给了洛克一脚:“死哪儿去了,追熊有啥用?追着了?你是熊的个儿呀?关禁闭!憋它两天,看它还管不管闲事。”连长这一脚铆足了劲儿——毒犯在我们眼皮底下过境,一向机警的洛克不但没觉察,还擅离职守。

这是连长第一次对洛克动武,洛克连痛再加上惊吓,“嗷……嗷……”地跑开了,身子瑟瑟地抖着。

洛克被锁在犬舍里蹲禁闭,连长指派我负责洛克的饮食。

没抓到毒贩,边防连加大了巡逻密度,昼夜不间断巡逻,战友们心里较着劲儿不能让毒贩再越境了。连长更是连着几宿没合眼,眼睛熬得红红的,像露着凶光的野兽,每一班巡逻他都坚持跟着走一趟。

每当有巡逻队经过犬舍,洛克都会急促地挠门,呜呜地低吼,它想出来加入队伍巡边,可这些举动是徒劳的。洛克开始绝食抗议。两天过去了,我端来的狗食,洛克碰都没碰。

傍晚,洛克又未进食,再这样下去它的身体肯定吃不消。我溜进食堂偷拿出来两个包子,洛克平时最爱吃肉馅包子,我把包子塞进洛克嘴里,洛克没嚼,很快全吐了出来,它用凄楚的眼睛看着我,很可怜。我急了:“怎么?和连长赌气?还没完没了了!”洛克的眼睛湿湿的,倔强地昂着头。这种情形我只能出下策了,我让步道:“出去透透气怎么样?透了气,就得吃东西!”洛克匍匐到我脚边用头温顺地蹭我的腿。

此时,夜色渐浓,晚霞把天边染得像刚出火窑的瓷,哨所里除了几名哨兵其余都在巡逻,连长也正跟着巡逻队。我决定趁着夜色放洛克出来在犬舍门口小范围地转一圈,转一圈立马让它回去。洛克是老兵,哨兵们即使看见了也不会说啥。为保险起见,我给洛克套上了狗绳,牵着它。

我还是低估了洛克的力量,刚把它带出犬舍,冷不防,洛克用力一冲,狗绳像条扭动的蛇轻咬了下我的手后迅速挣脱了。

洛克向大黑山方向跑去,很快隐没在黑黢黢的山体里。夜色里悠悠传来几声犬号,像掷出的匕首发出的呼啸。

随着洛克的号叫,江边响起“砰、砰”几声枪响。枪是连长打的,他吼着:“逃兵……逃兵……”

洛克跑了,连队里的气氛变得更为紧张了,兵们小声议论着洛克还有没有可能回来。连长一言不发,他坐在那儿,把头埋在臂弯里,脸憋得通红,握着钢枪的手青筋暴突,在抖。

凌晨时分有哨兵兴冲冲地跑进来报告:“洛克回来了。”连长第一个提着枪冲了出去。

洛克的情形把我们惊住了,它浑身上下湿漉漉的,皮毛上粘着土、杂草,还有大量的血。更让人震惊的是,它嘴里竟死死地咬着一张熊皮的一角。那是一张硕大的熊皮,足有五六十斤重。熊的头颅无力地耷拉着,有洗脸盆大小。真不知道这么大一张熊皮,洛克是怎么拖回来的。

战士们终于明白了,洛克前些天追的不是熊,而是个套着这张熊皮瞒天过海越境的人。

洛克瞄了眼连长,一下子虚脱了,倒在血泊中。

战士们沿着洛克沿途留下的血迹、拖痕,疯了似的搜山,很快在大黑山北麓追上了一个腿部负伤、极力逃跑的瘦高男人,他就是老三。

失血过多的洛克牺牲了,它被埋在了边防连哨所后的山冈上。埋葬洛克那天,连长换上了一双新胶鞋。他在洛克坟前,给洛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我第一次看到那双鹰眼里流下了两行清泪。

(摘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抓捕毒贩多日未果,加上洛克作为军队的一员不和战友一起侦破案子,反而去追捕黑熊,所以连长大发雷霆,对洛克动武。
B.“我”是小说的线索,文章通过“我”与洛克的一次交集以及“我”的所见所闻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的高潮是洛克的死。
C.作者善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内心,文末选取的“换”“敬”“流”等一系列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连长因误会洛克而感到自责的心理。
D.本文精于构思,讲究情节安排的技巧,尤其是小说的结局部分,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有着鲜明的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小题2】文章在刻画洛克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3】对于小说中连长误解洛克并对其动武、关禁闭的情节,有人认为合理,有人认为荒谬,你怎么看?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化的形成、传播、发展与汉字息息相关。我国各地乡音不同,但书面语言相同,这使得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坚实载体和重要保证。文字的统一,有效促进了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交流和国家政令畅通,对实现国家统一和多民族融合发挥了重要作 用。文字的统一与各地方言乡音并存,在相同中保留特色,体现了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汉字的相对稳定,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独特贡献。汉字具有象形与表 意的特点,在表达人文精神以及人与万物关系方面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即使时过境迁,后来者在阅读古籍时同样可以由文辞而把握其道理与智慧,将世代积累的优秀文明成果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孔子对文字很重视,强调“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即思想要传播久远,需要有文采的语言文字记载。古人所强调的“三不朽”,其中之一就是“立 言”,足见文字在文明传承中的重要意义。我国古代有“文以载道” “文以化人”的传统,显示了文化典籍和语言文字在传承思想、培育人才与改善社会风气中的积极作用。
汉字风格多样的书写形式,形成了符合人们审美需要和表达人们审美感受的书法 艺术。书法以艺术形式表达人们的思想、修养、爱好与情感,“笼天地于形内,挫万般于毫端”。因此,不同时期的书法反映了特定的文化观、历史观与人生观,它们既受到历代 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又间接地体现了传统哲学的丰富内涵,如易学的阴阳相推思想、儒家的中庸学说、道家的相反相成观念、禅宗的顿悟静修主张等。
独特的汉字文化系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古今传承,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和交流。中华民族对外域文化的研究,不仅重视语言文字的翻译,而且侧重思想内容的介绍与阐释,注意从整体性上加以理解,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是从整体上加以研究的,在唐代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公元13世纪初,印度佛教式微以后,其中许多教派和经典仍然可以在中国找到源头。这是中国佛教学者全面整理印度佛教文化的结果,对东方文明和世界文 明作出了贡献。
(:人民网-人民日报。原标题: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作者张岂之,思想史家、西北大学原校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各地乡音不同,但书面语言相同,体现了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B.汉字具有象形与表意的特点是中国优秀文明成果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重要保证。
C.汉字风格多样的书写形式的形成,受到历代思想文化和传统哲学丰富内涵的影响。
D.汉字象形与表意的特点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主要论证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传播、发展与汉字息息相关。
B.第二段中举孔子和“三不朽”的例子都是为了强调汉字在文明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C.第四段主要用了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证了汉字独特的文化系统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上的重要性。
D.文章主要是从汉字书写的相对稳定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来论证汉字文化系统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整体来看如果没有汉字独特的文化系统,那我们中国的文化传承与交流就无从谈起。
B.汉字的相对稳定主要是针对汉字具有象形与表意的特点而言,风格多样主要针对书写形式而言。
C.书法艺术间接地体现了传统哲学的丰富内涵,可见中国书法与中国哲学也有着密切关系。
D.印度佛教的许多教派和经典仍然可以在中国找到源头,汉字文化系统在中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作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 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实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会加快出现一些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种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他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对于这种技术,尽管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但这确是人类 9000 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
【小题1】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美国那种转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D.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虫害。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害。
D.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小题3】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已有很多年了。
B.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C.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杂交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的问题。
D.转基因是一种新的生物工程技术,它给作物栽培带来从未有过的根本变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雨夜

乔土

夜里十一点钟,老谢的三人小组准时到达了老槐树街。意外的是,老槐树下的那所房子里,张灯结彩,人声鼎沸。

小李往窗外看了一会儿,说:“像是举行婚礼。”

小李说:“不会是那小子吧?我下去看看。”

老谢说:“不用看了,老槐树街5号,错不了。”

小李精神抖擞,正了正大盖帽说:“哈,谢组,咱们行动吧。”

老谢却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不动,他点上一支烟,吐了一口烟雾,烟雾在车里打了个转,缈缈飞出窗外,他说:“再等会儿,等人散了吧。”

最后一批客人出来了,新郎新娘也跟着送了出来,房门终于关上了,喧哗也归于平静,三人一下子感到了夜的寂静。

“都走了,”小李和小赵都有些兴奋,“我们动手吧,再不动手天就亮了。”

老谢沉思了一会儿,说:“等天亮吧。”

夜深了,显得异常寂静,小赵把手伸出窗外,忽然说:“哎,这天气,好好的怎么下起雨来了。”他刚说完,雨就突然“哗”地大了起来,雨点连续敲击着车窗,发出“砰砰”的声响,车内也一下子挤进来许多的寒气。

小赵使劲搓了几下脸说:“倒霉的冷雨!我们也不能下车转转,只能呆在车里,怪没意思的。头儿,讲个故事吧。讲讲你和嫂子的故事吧。”

老谢笑了笑,说:“我和她也就那么回事,起初她不同意,因为她老爸,后来她老爸去世了,她就嫁给了我。”

小李忿忿地说:“老人都是死脑筋。”

老谢说:“我说的是她爸同意,她不同意,她爸不在了,她才嫁给了我。”

老谢说:“我刚参加工作时,跟的是黄所长,黄所长有个女儿,人长得漂亮,黄所长一直想让我们俩谈朋友,可他女儿却死活不同意,说当警察的顾不了家,她爸就是个例子。后来,有一次我和黄所长去执行任务,我们按计划分头蹲点守候在街道两头。半夜时分,一个男人搀着一个孕妇着急地出现在我的车前,那个孕妇快要生了,表情痛苦地哭天叫地,而街上一辆车子也没有。男人看见我的车,就像看见了救命稻草,扑过来趴在我的车前哀求我送他们去医院。我不答应,他就跪在我的车前拼命地磕头,磕得砰砰响,而他的女人则在一边撕心裂肺地叫唤,让人心里实在不忍。我下车看看远处的街道,没有一个人,我就把女人扶进车里,男人也从地上爬起来钻进车内,我加大油门,以最快的速度把他们送到了医院。当我返回现场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嫌犯抓住了,黄所长却身中两刀被送进了医院。在第一人民医院的急救室外,我又看到了那对夫妇,他们的怀里已经多了一个胖宝宝,他们向我致谢,可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

“黄所长去世前,我进手术室见他最后一面。老所长静静地躺在床上,他的女儿坐在他的床前。老所长已经说不出什么来了,他只是看着我,连眼睛都没眨,他的女儿走过来,和我站在了一起,他仍然没有一点表情,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心里恨我。

“后来,我结婚了,妻子就是黄所长的女儿。对黄所长的牺牲,我很是自责,他的死我有直接责任,如果我不离开现场,他就不会被嫌犯刺中,而妻子却说我做得不错,面对那个孕妇,是人就不能置之不理。而这,正是她决定嫁给我的理由。”

车里陷入了沉寂之中,车外的雨声却更大了。

雨不紧不慢地下着,仿佛永不会停止。

老谢却睡意全无,他盯着远处的老槐树街5号,那里黑漆漆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老谢却一直盯着,不敢有半点马虎。

雨似乎停了,雨滴的声音少了许多。老谢轻轻推开车门走下去,却发现雨并没有停,只是下得小了一些。后半夜,风雨更寒凉了。老谢紧了紧衣领,快步走到不远处的一棵树下,在树下,他拿出一根烟点燃了,吸了起来。

东方的天空上露出一丝亮色时,雨也停了。

老谢看看远处,老槐树街5号的窗户上已依稀可见一丝暗红色,他咽了一口唾沫,举起手“砰砰砰”地敲了几下车窗,两个睡梦中的年轻警员挺身坐了起来。

“天亮了?”小赵一下子睡意全无。

“我们行动吧!”小李摩拳擦掌。

老谢在前,小李和小赵紧跟在后,三个警察一起向老槐树街5号走去。

(《光明日报》2018年11月02日14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犯罪嫌疑人,警察老谢没有立即行动,而是等举行完婚礼,在新婚后的第二天才对其实施抓捕,突显了他既尊重人情又恪守法律。
B.老谢的成长深受老所长影响,老所长是因为他的不敬业面壮烈牺牲,临终还将女儿托付给他,他对老所长既无比感激,又充满愧疚之情。
C.“做得不错,面对那个孕妇,是人就不能置之不理”一句话,不仅说出了妻子之所以嫁给老谢的理由,也表达了她对老谢的高度评价。
D.小李和小赵一开始就跃跃欲试,急于对犯罪嫌疑人采取行动,但是被老谢阻止住了,执法理念简单的年轻警察与老谢形成了鲜明对比。
【小题2】小说用插叙来处理老谢和他妻子的故事,请结合作品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