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
《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的风俗。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 11月、12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C.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D.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说法:“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
B.第三段引用“三正论”和《诗经》《史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文章开头提出议论的话题,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
D.第五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
B.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这三者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份不同,因此存有“三正论”。
C.秦始皇为表达“占据天下”之意,更改了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从此“正月”之“正”就有了“正统”的意思。
D.“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重新使用夏历后,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0 06:21: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诗的任侠精神
汉魏以来,游侠形象开始在诗歌里崭露头角。但是,直到唐代,尤其是到了盛唐时期,对游侠的赞美才如奇峰突起,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歌唱。唐诗中的任侠精神,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它随着唐诗高潮的到来而扩展成为诗坛上的一代风尚。
所谓任侠精神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下面数端,即:排难解纷、效功当世的襟怀;轻财好施、重交谊重恩义的操行;“不衿其能,羞伐德”的风度;尚武轻儒的意识,以及豪荡使气,不以礼法为意的个性。所有这些,曾被司马迁概称为“侠客之义”,它们在盛唐诗歌中不仅得到了全面的歌颂,而且由于它们和时代的进步理想相结合相渗透,因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健康、生动、有力。
盛唐诗歌对“尚武”精神的赞美,闪耀着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这和“轻儒”的意识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张扬了任侠理想,从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而对豪荡使气、磊落不羁的性格的推许,也是和反礼法、反权贵、反教条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的。诗人对游侠形象的集中歌唱,以及对生活中的侠义精神的开掘和赞美,表现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面貌。它显然并非儒、道、释这些意识形态所尽能规范和牢笼,但它构成了唐诗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的组成部分,却是无可置疑的。
任侠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唐代突出的文学现象,是因为当时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深厚的土壤。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一旦和特定时期的历史需要、社会思潮相结合,就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理想。商业资财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附和迁徙,不仅给中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也使其雄杰剽悍的风尚深入内地。但是,盛唐的诗人们所以不约而同地从任侠风气中吸取诗情,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它提供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唐诗中任侠精神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富有开拓精神的性格,一种强者的性格,它以其富于展望的清醒信念,直面现实的斗争意识,敢说敢为的豪爽意气,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最富有朝气的青春时期。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力的美,运动的美,因而成为中华民族淋漓元气的历史明证。这正是构成唐诗永久魅力的奥秘之一。
【小题1】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体现“任侠”精神的一项是(    )
A.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B.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D.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尚武”精神闪耀着唐人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而“轻儒”的意识则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B.“尚武”“轻儒”张扬了任侠理想,而后者更使唐诗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C.盛唐诗歌对“尚武”的赞美正面张扬了任侠理想,而对“轻儒”的否定则从反面张扬了任侠理想,二者结合,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D.“尚武”和“轻儒”并不矛盾,它们在张扬了任侠理想的同时,也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侠”精神并不是唐代所独有,早在汉代就被司马迁概称为“侠客之义”。
B.考察唐诗中游侠形象的消长起落,可以为我们考察唐代的社会风貌.思想发展提供一个方面的线索。
C.盛唐儒.道.释三种意识形态并存,从而使游侠精神获得了丰富和发展的充足养料,使之成为唐诗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D.“任侠”精神所体现的强者性格,代表了时代的进步要求,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将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并指出“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从此前的概念构想和规划阶段正式进入实施与落地阶段。
在合作领域方面,当前粤港澳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的合作已明显加强。如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和三地的连接线工程已经全部完工,“一地两检”的通关模式也已经全国人大批准,广深港高铁预计将在今年全线通车。未来粤港澳三地可合作建设世界一流的港口和机场,还可加强互联互通和创新产业合作,例如三地可通过合作打造一条“广深港科技走廊”,实现协同发展。
(摘编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即将进入落地阶段》)
材料二:
2016年,《香港怎么了?》一书引起了香港有识之士的反思。该书作者认为,虽然香港回归以来经济发展的成绩单颇为亮丽,但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楼价高企、产业单一、贫富悬殊……面对全球发达城市经济体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日益加剧的区域竞争和阴晴不定的全球经济形势,特区政府顺势而为,在国家支持下寻求产业格局的变革。
在特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香港发展创新及科技产业的氛围日渐浓郁,吸引越来越多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在港落户。201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香港成立首个海外创新中心。在国家支持下,香港近年来积极对接内地各省份,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格局和国家创新科技产业格局下努力寻找自身的新定位。2017年初,香港与深圳两地政府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宣布两地将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打造香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创科平台。
(摘编自《香港回归20年:经济繁荣稳定把握新机迎挑战》)
材料三:
香港地区GDP及增速

图表:香港回归20年GDP情况(数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
香港经济不俗的表现得到国际机构的高度评价。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近日发布《2017年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连续第二年被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此外,近20年来,香港在多种国际排名中都取得不错成绩。据统计,到2017年,香港已连续23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香港健康的财政状况、自由的贸易和金融、廉洁的政府、高效的监管等,都受到国际评比机构的赞誉青睐。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数字见证香港经济澎湃活力》)
材料四:
回归20年来,面对危机和困境,面对怀疑者的嘲讽和质疑,在中央政府支持和帮助下,在特区政府带领下,香港社会各界对“一国两制”能否确保香港繁荣稳定这一历史性课题,交出了令世人惊艳的答卷,香港以新的姿态继续闪耀在世界舞台。
在基本法保障下,香港保持原有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香港特区依照基本法实现高度自治。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在政治稳定、政府效能、规管质量、社会法治、贪腐控制等方面的指标,都远远高于回归之前,特别是法治水平的提升最为引人瞩目,香港在全球的排名从1996年的60多位大幅跃升至2015年的第11位。基本法维护了香港中外经济交融、中西文化交汇的特色,香港始终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并连续多年被有关国际机构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地区。
(摘编自《回归20年:香港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粤港澳大湾区两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大湾区建设实现了从构想到规划实施的转变。
B.《香港怎么了?》一书的作者对香港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分析和判断,是理性和客观的。
C.材料三表明,20年间,香港地区GDP2003年最低、2016年最高,增速最小的年份是1998年。
D.香港回归20年,取得了令世人惊艳的成绩。世行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法治水平的提升最突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不久的将来,粤港澳三地加强创新产业合作、打造“广深港科技走廊”,这可能为三地高校合作提供良好契机。
B.吸引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在港落户、加强与内地科技合作等举措,对优化香港产业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众多国际评比机构对香港财政、金融、法治等方面的指标给予高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怀疑者的嘲讽和质疑。
D.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将香港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的主要依据是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相关数据。
【小题3】香港回归20年,经济繁荣稳定的原因有哪些?请依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技术难度创世界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建造。世界第一高桥——贵州北盘江大桥桥面距谷底高达565米,足有200层摩天大楼高,比法国和美国的第一高桥分别高出222米和244米。世界第一长桥——京沪高铁上的丹昆特大桥全长165公里,在“软豆腐”似的土基上成功创建,跨过水路、公路、铁路,强有力地支撑“复兴号”高铁以380公里的时速平稳飞驰。将通车的港珠澳大桥,长达55公里,被誉为世界交通工程的珠穆朗玛峰,届时将成为世界第一跨海长桥。

不断刷新纪录的中国桥梁,震撼世界的首先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其次是强大经济实力支撑,但关键在于科研技术系统的长期积累与勃发。由于跨度特大高度超高,所处地理环境复杂,荷载大且交通组合多样,对设计、工艺、材料、设备和维护都提出了超越技术极限的要求,因此这些桥梁甫一建成,整个世界都为之一震。

(摘编自《学习时报》,2017年11月29日)

材料二: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以气势恢宏的歌与乐、振奋人心的解说词,将中国近五年来探索太空、开发深海、建设世界一流超级工程、5G技术联通世界、艰苦奋斗扶贫攻坚、心系同胞海外撤侨等足以载入史册的非凡成就一一展现在大银幕上。有网友评价这部电影是“史上最贵电影”,因为“道具是各基建工程和各高新装备”,主演是各行业优秀科学家及工程师,演员是全体中国人!在一幕幕恢宏壮阔的画面中,各行各业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身影,深刻感受到辛勤奋斗带来的伟大成果,身临其境地领略到祖国日益强大的蓬勃生机。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部长高晓虹认为,这部片子能取得这样的票房成绩是因为“接地气”。一个主旋律作品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跟身边发生的事密切相连的话,这让所有的观众都觉得特别好看。

(摘编自“央广网”,2018年3月18日)

材料三:

《厉害了,我的国》是一部银幕少见的“纪录片化”的电影,用影像书写了新时代中国的华美篇章。影片中大量壮观恢宏的航拍镜头,记录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被联合国环境署授予“地球卫士”奖的塞罕坝林场等一系列中国贡献。从圆梦工程、科技创新、绿色崛起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我国的大国风采,为观众呈现了一组组难得一见的震撼画面。

影片将中国超级工程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是一幅细致入微的工笔画,通俗易懂地展现了不为人知的幕后奋斗者的故事,让观众看到了祖国强盛背后奋斗者的身影。

长期以来,喧嚣与浮躁一度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一味追求视听震撼、特技镜头,观众感叹电影场景绚烂的同时,对影片的情感认同缺失。事实上,电影的价值有赖于人类情感的深度,直接源于创作者对自然万物的感悟和认同。德尼·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可能打动人心。”而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内容是否独特地、清晰地、真挚地传达了主观情感。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3月17日)

材料四:

在娱乐至上的消费时代,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唤起的是隐藏在我们每个国人内心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每个中国人其实都非常珍视和尊重这种民族感情,所以当一部影视作品用各种恢弘场景和细节场面把这种民族情感一一展现给观众、让大家细细体味时,我们每个中国人没有理由不为之买单。

观众愿意为之买单,也是对当前我国发展路径的认同和支持。因为以祖国的发展成就为豪,因为对祖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所以即使是一部传统观影体验中认为并没有多少吸引力的纪录片,也照样能受到观众的热捧,这是超越电影艺术魅力的一种家国情怀的释放。

从《湄公河行动》到《战狼2》,再到《红海行动》和《厉害了,我的国》,这些影视作品热映其实燃起的不仅仅是大家的爱国情感,更多的是对当前中国发展的高度认可和支持。而这种上下团结一心的民族向心力,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动力源。

(摘编自“国际在线”,2018年3月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础建设的内在需求、经济实力的有力支撑、科研技术的厚积薄发,使得中国桥梁建设不断突破一些技术上的极限,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B.因为所涉及的工程众多、所用的装备高新、主演阵容强大、参与人员广泛、投资规模巨大,《厉害了,我的国》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最贵的电影。
C.《厉害了,我的国》既客观地呈现了近年来共和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又讲述了幕后工作者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
D.《厉害了,我的国》《湄公河行动》及《战狼2》等影片所激发的团结一心的民族向心力,是中华民族能够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动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北盘江大桥、丹昆特大桥和港珠澳大桥为例,用确凿的数据,从高度、跨度和平稳性等方面,彰显了中国桥梁建造技术在全世界的领先地位。
B.针对电影市场追求娱乐至上的现状,材料三通过引用德尼.狄德罗的论述,强调了影片传达创作者对自然万物的感语及获得观众情感认同的重要意义。
C.电影《厉害了,我的国》虽然并不关注用以吸引观众争相买单的艺术魅力,但是因为触发了全体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所以它仍然受到观众的大力追捧。
D.与“厉害了,中国”相比,影片以“厉害了,我的国”为题可以传达出更加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更好地激发观众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述《厉害了,我的国》这部影片成功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千年丝路归去来

①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地,剔透的天没有任何白云,蓝瓦瓦地将大地罩了个严严实实,地也是尽力地延展,在尽头迫不得已而与天交于一线。这无垠的沙地与戈壁本没有路,一个脚印踏过,来一阵风,便什么也不再留下。

②这样的一方天地,一直在沉睡。终于,公元前138年,等来了一位27岁的年轻人,他与和他年纪相仿的君主“一拍即合”,为了击退匈奴,决心打通西域。这位正值盛年的侍从官,从汉武帝刘彻的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再拜君主,一表心系朝廷的忠心,二表定当竭力完成任务的决心。前路漫漫,这位名叫张骞的侍从官,带领着身后的100多名随行人员,转身骑上骏马,面向西域进发。这一转身,便是一个新纪元的序曲。

③马匹走在沙丘上,四周悄无声息。久居长安城,从未见过如此阔大的景致,他惊叹于大自然的壮美,心底同时也有些寒意,漠漠平沙有一种令人畏惧的肃穆。天似穹庐,笼盖四方沙地。人与马被晚霞映得通红,犹如披着一件神圣的袈裟。

④张骞用一生丈量出一条蜿蜒的路,这条路将时间与空间融为一体。再大的风也抵挡不住历史的进程,丝绸之路应运而生,长安和罗马,形形色色的人一队又一队,带有中亚的骏马、印度的医药、西亚的金银器、美洲的棉花和番薯……在这贫瘠的地上留下了文明的印记。

⑤张骞来过后,这里便设有玉石障,五代是天门关,明代又称嘉峪关。站在关上,天地尽是金黄,城楼的砖与戈壁沙漠连在一起,分不清彼此,仿佛这嘉峪关是大自然一手造就的。古老的风,似从城墙上吹起,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⑥一阶阶走下千古关隘,觉得这已经被风干的历史,此刻却都活了起来。我能听到,驼铃声、熙攘的人声和着羌笛和胡笳,点缀着这条路,与自然浑为一体。随着人群来到关隘里的一个小楼之前,这座红色木制的关帝庙,与这个土黄色的世界格格不入。敦煌这一带本该是佛教盛行之地,那莫高窟、榆林窟,吸引了一代代工匠前来修葺,也吸引了中外虔诚的信徒来此拜谒。

⑦可偏偏,为什么在这丝路之上,出现了这样一座庙?殿内供奉着关公,手持青龙偃月刀,赤面长髯,带着一种与莫高窟瑰丽色调完全不同的美感。这座庙告诉后人,古代在这里戍守边关的人是山西人。因为关帝来自山西运城。

⑧运城与嘉峪关,家乡与边邑,1600多公里,唯有信仰能跨越这段距离。这样的信仰,又在有形的丝绸古路之上架设起一条无形的精神之路。人们虽然殊途,但最终会同归于内心深处的那份安宁。这份安宁,可以抵抗走在大漠中深深的不安感。丝路古道,将急切的军令和温暖的家书,由内地传向边疆或者从边疆传回内地。

⑨我开始想象古时戍守边关人的生活:扎营、练兵、打仗,闲暇时注视着远方若有若无的地平线和家乡的方向。“无事则耕,有事则战”,在那个闭塞的地方,唯一的乐趣可能就是闲暇时去戏台子转一转吧,听听边塞的曲艺,那铿铿的撼动天地的锣鼓声中,或许可以听到秦腔,运城离着陕西很近,所以秦腔也能被认作是乡音了。听到了,心中又不禁翻腾起不尽的乡思。一台戏终了,还可以在戏台周围打听打听各路的讯息,运气好,会收到家人的口信。

⑩1516年,这明代的重要隘口被满速儿汗攻破,大西洋上船只的黑烟也渐渐代替了丝路上的驼铃。清朝末年,这座要塞被荒废,众人东迁,官道与民道一同成为了百姓的弃子。一百年后,一把火也将那座古物烧成断壁残垣。这段历史画上了句号。中原的史官把卷帙一片片翻过,此处的西风裹着沙,也一层一层地将这条昔日繁华的古道淹没。

⑪此后,中原大地一如这沉默的古道一般,强盛不再,自信不再,被列强践踏,被帝国瓜分。

⑫时间转到今日,我来到此地,又是喧闹的景致了,游客熙攘。这样一条用丝绸点缀的路已然复活。同时复兴和崛起的,还有整个民族。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用雄浑的笔调描绘出戈壁滩苍茫的景色和恶劣的环境,也从侧面表现出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和伟大。
B.作者游览嘉峪关,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任笔端在现实与想象间来回穿梭,连缀出一幅幅壮丽的关外图景。
C.第③段运用比喻的手法和诗意的语言,把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事件描绘得庄严又神圣。
D.第⑨段中描写了古时戍守边关者孤独单调的生活,渲染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有家不能回的哀怨之情。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对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事件评价极高,说“这一转身,便是一个新纪元的序曲”,结合全文阐述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