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骆驼刺
甘泽
①一出嘉峪关,就是茫茫千里的大戈壁。没有河流湖泊,没有绿洲村镇,只有酷热的白昼和阴冷的黑夜。青灰色的沙砾和深蓝色的天空,占据了全部的视野。一望无际的荒原,一览无遗的苍穹,没有一棵树,也没有一片云,干燥强劲的狂风,时常会卷地而来,把整个宇宙,变成黑暗的风沙的战场。
②风沙过后,戈壁被铲掉了一层,然而却有一种例外。那就是骆驼刺生长的地方,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坟场”。提到坟场,有人会觉得惊悸,但是如果你真的看到了那种景象,你心中感受到的就只有震撼。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坟丘一样的沙石堆,紧密却又均匀地散布开来,往往能占据几十乃至上百平方公里的地方。这种地形足以让所有带轮子的东西却步,但就在那坟丘的顶上,一丛丛紧扎扎乱蓬蓬的刺,坚硬的锐利的刺,正在保护着那比黄豆大不了多少的叶片。任风狂沙密,任地燥天寒,一到春天,它们就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顽强地、执着地占据着一片又一片领地,这就是骆驼刺。
③如果说沙枣树是戈壁滩的美女,骆驼刺则当仁不让地成为戈壁上的士兵。不论脚下的大地多么贫瘠,也不论天空上太阳多么酷热,只要被骆驼刺占领,就再也休想让它们起身。正因为骆驼刺的抗争,狂风可以带走草根旁边的沙石,却无法夺去骆驼刺脚下的沙土,它们用那特别强劲的根系,紧抓住脚下一方寸土,于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斗争后,沙漠没能入侵,却形成了戈壁滩特有的坟场一样的地形。但是这坟场的出现不是因为死亡,恰恰相反,是生命,造就了这戈壁滩的坟场,这自然的奇观。
④骆驼刺的全部生活,就是生存,生存与生活在这里是划了等号的。也许对于人来说,这是人生的悲哀,但是在这死亡的禁地,却是一种傲然不可侵犯的生命的尊严。无论如何,我活着,生存着,生活着并且快乐着,狂风也好,烈日也好,干旱也好,其奈我何。即使被骆驼啃去了枝叶,来年照样东山再起;即使被风沙掳掠了领土,但是更强劲的根系,更坚韧的毅力,仍能与风沙拼个高下,直到狂风再也带不走一粒尘沙。那便是骆驼刺的胜利,生命的胜利。
⑤戈壁的荒凉与城市的繁华,恰是这世界的两个极端。但是比起骆驼刺相互尊重并且保持距离,互相留下生存的空间这一点,城市的冷漠和戒备,心灵的空寂与荒芜,更像是另一种戈壁滩。
⑥在这个心灵的戈壁中,也生存着无数的骆驼刺。他们外表寒酸甚至丑陋,他们贫寒而且无助, 他们像骆驼刺一样在城市中生活着、生存着、挣扎着。忍受着周围恶劣的环境,忍受着城里人鄙夷的眼光,但是大街小巷里,这样的人却无处不在。你看那街角上打烧饼的,天桥上擦皮鞋的,工地上扛水泥的,不都是这城市的美丽花园中杂草一样的人吗?他们就是城市中的骆驼刺,被人遗忘,遭人诟病,但却顽强地存在着,用伤痕累累的双手,握着自己自由的灵魂而快乐生活,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多少夸张,但是坚忍不拔的生命乐章却如此华丽。他们每天起早贪黑,数着那不多的几张零票,满足地回到蜗居,安排明天的工作和孩子的学费。为自己的生存,为家人的幸福而努力着,抗争着,活得辛苦,活得快乐,不是吗?
⑦愿天下所有像骆驼刺一样活着的人,幸福安康!
(选自2006年《且听风吟》,有删改 )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描写沙砾遍地、风沙肆虐,荒芜、辽阔的戈壁,突出了戈壁滩生存环境的严酷与险恶,为写驼骆刺旺盛的生命力作铺垫。
B.无论风沙肆虐,还是地燥天寒,骆驼刺一到春天,都会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顽强地、执着地占据着一片又一片领地。
C.作者称骆驼刺生长所形成的沙石堆为“坟场”“坟丘”,仅仅是因为沙石堆的形状与坟场的土堆外形相近。
D.第④段中“死亡的禁地”是指沙漠中恶劣的生存环境,“傲然不可侵犯的生命的尊严”则是指骆驼刺无论外界环境多么险恶,都能生存下来,是生命的胜利。
E. 能从戈壁滩上的“骆驼刺”联想到城市中打烧饼、擦皮鞋的人,可见作者眼光敏锐,观察细致, 关心社会,敢于对当今社会因为出身不同而带来的不公平加以抨击。
【小题2】第③段中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在第⑤段中提到的“另一种戈壁滩”,在文中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实际,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0 05:23: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奔丧

王魁还是在他娘升天的那一年回的老家。屈指算来,他已经整整五年没有回故乡黄泥湾了。爹虽然老了,但没有老到犯糊涂的份儿上。就这几个手指头,他掰得过来。

爹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说,给宝儿打电话,让他快回来。

“怎么跟他说呢?”

“就说我不行了,要见他最后一面。”

王魁的几个姐姐分别叫王凤、王琴、王芳,爹叫了她们半辈子王凤、王琴、王芳。王魁有大号,可爹偏不叫,他都三十多岁的人了,爹还宝儿宝儿地喊他。王魁出生的时候,爹已经四十七岁了,娘四十五。这么大年龄结出个老秋瓜,怎么不是个宝儿呢?

王魁跟头流星地从广州赶回来。一进院子,他就丢了行李,长嚎一声,“爹啊”,救火似的往爹的卧室冲。

按照女儿们事先的安排,王魁进来以后,爹只能缓缓地睁开眼睛,气若游丝地哼几声,然后在女儿们的搀扶下慢慢坐起来,和王魁拉呱儿……可是爹憋不住。爹双手一撑,竟然呼啦一下直起腰,一把抱住王魁,大声地说:“宝儿,宝儿,俺的宝儿……”

这个戏至此彻底演砸了!

王魁从爹的卧室走出来的时候,脸色比锅底还黑。王琴递给他一杯茶,他劈手接过来,掼了个粉碎;王芳递给他一块馍,他也摔在她脚边;

王凤也黑了脸,喝道:“王魁,你疯了吗?”

王魁吼道:“我疯了,我就是疯了。你们知道吗?我们厂现在正是生产旺季,忙得吃饭放屁的工夫都没有。老板死活不批假,我是赌气辞职回来的。”

王芳嘀咕:“不就是打个工吗?以后再找活儿,还能找不到?”

王魁一下子蹦到王芳面前,手指着她的鼻尖,说:“我在这个厂干了十三年,从小工到主管,我容易吗?小工拼死拼活干一个月,才三千元,主管一个月一万多,你知道吗?你去给我找个主管的活儿试试!”

王芳吓哭了,躲到了王凤身后。

王琴气恼地说,爹五年没见你,能不想你吗?

王魁说:“想我,看看照片行不行,打打电话行不行,把他送广州去一趟行不行,非得让我回来?我哪个月不给他汇钱?他缺吃缺喝缺穿了?”

王凤想再说些什么,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她们鱼贯走进屋,走进爹的卧室,围坐在爹的床边。显然,院子里发生的一切,爹尽收耳底。爹浑浊的眼泪像雨天屋檐滴水似的纷纭落下来。王凤给爹擦眼泪,爹的眼泪没擦干,她自己的眼泪反倒流了出来。

吃晚饭的时候,王魁说:“我已经给老板打电话了,想收回辞职报告。老板同意了,让我尽快赶回去上班。”顿了顿,王魁又说,“明天一早,我就走。”

爹一口饭含在嘴里,不嚼了,呆呆地看王魁,嚼得半碎的饭粒一点一点从嘴角掉出来。

三个姐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低下了头,默默吃饭。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王魁就背着行李,要离家远行。王魁向爹辞行,院内院外,却没有爹的影子。姐姐们簇拥着他,把他送出村庄。

回到家,天大亮了。王芳清扫爹的卧室,王凤和王琴去厨房准备早餐。王芳发现,爹床边的桌子上,放着一个打开的烟盒,背面歪歪扭扭写了一行字:宝儿,爹对不起你,今后不再拖累你了。王芳还发现,爹的床上,堆着一摞红彤彤的百元钞票,钞票下面,也是几张打开的烟盒。她把烟盒抽出来,只见每张烟盒的背面,都写着一行行日期和几百、上千不等的金额。

王芳凄厉地喊:“大姐,二姐!”

王凤和王琴应声而入,接过烟盒一看,都慌了神儿。王凤哽咽着说:“快,快,给王魁打电话,让他快回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王魁还是在他娘升天的那一年回过老家的情况。主要是说明王魁在外打工很久没有回家了,侧面表现王魁的爹对儿子的强烈思念之情。
B.王魁回到家,他父亲一下子就坐了起来,“撑”“呼啦”“抱”这些词语生动地表现了王魁父亲见到儿子时的激动心情,这也让装病的事被戳穿。
C.王凤在行事风格上符合家里老大的特点,她批评了发牌气的弟弟,也明白弟弟在外打工的难处,看到爹的留言就赶紧要妹妹们打电话告诉王魁。
D.小说通过一一个老父亲因思念儿子而装病骗儿子回家的故事表现了对当前农村老人生活现状的关注,也表现了年轻人与父辈思想观念的冲突。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王魁的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设计王魁的爹留言出走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乡村的节奏
路 军
①我喜欢乡村的节奏,每次回乡,就像离巢久了的鸟儿,落在那儿,被一种浸润心魂的温暖融化,缓缓地、静静地拥抱乡村。古老的乡村像一块沉积了千年的磁石,不管外界怎样喧嚣,内心的尘垢都在那一瞬间剔除掉了。乡村,我的乡村,你的脚步不会慌乱,不会迷茫,不会在现代的包裹中逝去,她坚定地走着,内心的包容力量谁也不可小觑。
②我不喜欢时下乡村会走向没落的荒诞论调,即使城市再无限制地扩延,也难以吞没乡村的广袤。
行走于乡村,既是一种膜拜,也是一种回归,精神宁静的安养,心灵倾斜的抚慰,思想的反刍与咀嚼。
④炊烟依然,缓缓地上升,在早晨的阳光里散发着植物的味道,玉米味、槐树味和松香味混合在空气中,随着时光的飘转发酵,扩散到村庄四面的丛林中。一代一代的坚守,虽然偶有烟煤的污气从远远的城市飘来,试图包裹山野的昏暗,但在山山川川的绿色的屏障中,在原始一般的炊烟中还是败下阵来,灰溜溜地走了。我试图从生物学的循环系统中找到答案,那是很遥远的解释,只有眼睛和思维落在泥土地中,落在乡村强大的生命力上,谜底也就不成为谜底。
⑤在雾霾如此猖獗的时刻,多看一看乡村的早晨的炊烟脚步,或许有所裨益。虽然我隐隐还有些担心。街巷中,老头、老太太安详地坐在树下,坐在石台上,细数着岁月的影像,饱经沧桑的脸庞就像意蕴深厚的诗行,他们的语调如平缓流淌的溪水,舒缓的波痕轻轻卷过你的心头。那是岁月沉积的大度与包容,是酸甜苦辣咸——人生滋味浸润的智慧。
⑥不知何时,孩子们蹦蹦跳跳出来了,仿佛一个个小精灵钻来钻去,又像一只只轻盈的蝴蝶时而安静,时而翩翩而飞。一位女孩子的马尾辫在清风中左右甩着,如蝴蝶头上触摸春天气息的触角。有的孩童滚着铁圈,有的抛着纸飞机,有的吹着柳笛,还有的放着风筝,一根长长的线系着一颗放飞的梦想。老与少,安详与灵动,在乡村融合成一幅和谐的图景。
⑦农田里,古老与现代的音符飘来飘去。从春天飘到冬天,从冰冻飘到花开。在暖洋洋的天气,春天的田野热闹起来,乡亲们有的手扶犁杖,犁杖弯弯的尖头上顶着圆圆的柳筐,筐里压着一块厚重的河卵石,以手紧紧地握住犁杖前的横柄,沿着整齐的田垄弹拨音节,那新翻开的泥土气息在田垄上微微荡漾,与不远处山上的春草花香融化在心底,就在农人的心头氤氲起一个个美丽的秋收之梦,仿佛那一株株迎风而立的饱满玉米就在他们的眼前炫耀。若是累了,便蹲下身子,坐在地边矮矮的石墙上,吸一袋纸烟;或者目视太阳打几个响响的喷嚏,从地头的柳筐里取出早早预备的山泉水,咕咚咕咚驱赶劳累。
⑧快到中午了,太阳爬得老高,一位位小商贩好像赴约而来,在杨树底下,在街巷中,放开喉咙吆喝,粗犷的,高亢的,悠长的,沙哑的,“小米煎饼呦!”“家做的大豆腐。”此起彼伏,一些农妇步出家门,买好食物,很快消失在街巷深处。袅袅炊烟渲染乡村的祥和与温暖。
⑨短暂的静谧在太阳的游走中悄悄流逝,不久,乡村又回到了她自己的节奏中行走。
⑩我喜欢乡村的节奏,那是纯净无瑕的,是沉淀许久的厚重与瓷实,是历经沧桑后的大度与从容,每当我的双脚踩在生我养我的乡村,我都喜欢融入这种节奏的行走中。
(选自《廊坊日报》2014年3月28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用“像离巢久了的鸟儿”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回乡的喜悦之情,作者坚信城市再怎么扩张,乡村也不会走向没落。
B.作者用“你的脚步”“她坚定地走着”“乡村又回到了她自己的节奏中行走”来写乡村,运用拟人,变换人称,给人一种亲切感。
C.作者在文章开头、结尾点题,首尾照应,并且含蓄蕴藉地抒发了对乡村的节奏的喜爱之情。
D.文章借助一幅幅画面来刻画乡村的和谐与温馨,也写了“小商贩放开喉咙吆喝”这一打破乡村宁静的不和谐的情境。
E.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乡村节奏的纯洁无瑕、厚重与瓷实、大度与从容的特点。
【小题2】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①古老的乡村像一块沉积了千年的磁石,不管外界怎样喧嚣,内心的尘垢都在那一瞬间剔除掉了。
②行走于乡村,既是一种膜拜,也是一种回归,精神宁静的安养,心灵倾斜的抚慰,思想的反刍与咀嚼。
【小题3】作者在文章主体部分描绘了哪几幅乡村图景,请简要概括。
【小题4】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不断地扩张,乡村在不断地被挤压,不少农民离开土地,涌进城市。有人认为“乡村会走向没落”,请结合本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母亲的扫把人生

王熙章

小时候,乡下贫穷,一大家子吃穿用度都指望生产队那点工分,自然入不敷出。母亲便学会了编织扫把的手艺,编些芦苇扫把,偷偷地背到乡场上去卖。

那时,乡下的深山野坑,多的是芦苇,一人多高,迎风飘落白花花的芦絮。每逢收工后的黄昏,于那些深山野坑总会瞧见母亲忙碌的身影。将些芦苇穗带回家,晒干后,再在灯下一把一把地编织成扫把,几乎成了母亲每天的功课。坐在昏黄的马灯下,母亲一绺一绺地编织着,随着飘飞的苇絮,墙壁上映照出一幅美丽的剪影。

每逢母亲编织,我们总问她:“娘,编扫把很好玩吗?”

这时,母亲总会笑笑说:“当然很好玩,不然,谁会夜里还编扫把呀?既耽搁睡觉,还浪费灯油钱哩!”

稍大后,我们才明白母亲编织芦苇扫把的苦心。那些年,我们姐弟4人的学费,以及生活费,全是母亲的芦苇扫把一把一把换来的。看到她掌上的斑斑老茧,我跟姐几个都暗下了决心:长大后,一定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再不让她做苦活!

后来,我跟姐姐们全都进了城,做起了城里人,只是,母亲依然编织着她的芦苇扫把。她依然跟父亲住在乡下,过着清汤寡淡的日子。多次接他们来城里,母亲总是说,城里太吵,不习惯。又说城里的开销大,有闲钱让我们留着自己花,她和父亲还能走动,还能编织扫把,还能养活自己。

母亲70岁生日那天,我们4个儿女相约着回老家给她祝寿。在离家不远的那片竹林,远远地,就瞧见了母亲的身影。她坐在门前的那块大石板上,身前,就是一大堆芦苇蒿。随着飘飞的苇絮,已花白头发的母亲将她编织的身影飘成一道让人心酸的风景

二姐上前,哽咽着说:“娘,您都这把年纪了,还在编,我们给您钱您又不要,到底是啥原因嘛?”

蓦地见4个儿女来到眼前,母亲不禁一下红了脸,有些难为情地说:“都一辈子的手艺了,一下子撇开,是有些不习惯嘛。”

再看看母亲,虽然那些芦苇蒿依然还在她的手上翻飞,但明显看得出,母亲的动作迟缓了,有好几次,芦苇蒿扎着了她的手,编织程序又出了错,只得拆了又重来,看着就更让人心中难受。

晚上,我们旧事重提,让母亲再也不要编扫把了。我们说,4个儿女,每人每月500元,二老的生活费用绰绰有余了。但母亲却笑笑说,钱嘛,真不是问题。

母亲颤巍巍地起身,带我们来到北厢房那3间空房里。我们见到了满满的3房间芦苇扫把。

母亲又笑笑说,这些年,她没了我们这些儿女的“拖累”,时间宽裕了,就有更多时间编织芦苇扫把了。每把扫把10元,你们算算,3间屋子的芦苇扫把,该卖多少钱?说完,母亲满脸的自豪。

我们粗略数了数,每间屋子算300把芦苇扫把,3间屋子,就900多把芦苇扫把。900多把扫把,该用去母亲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心血啊?突然间,泪水溢上我们的眼角。

问起母亲,这么多扫把,该什么时候才能卖完?母亲的口气又很自豪了,说她跟父亲一个乡场背上20把,10个乡场,就是两百多把呀!既赚了钱,又活动了筋骨,划算呀!

一句“划算”,更让人心酸。一个乡场才卖20把,一个乡场得走10多里山路,算起来,900多把芦苇扫把,母亲他们得走多少里山路?况且,依母亲闲不住的习惯,新的扫把又在诞生!

回到城里,偶遇一个大学同学,知他已是一个中学的校长,想到母亲那3屋子的芦苇扫把,心中便动了动:“老同学,你们学校需要添置扫把吗?”然后,向他讲述了母亲与她的芦苇扫把的故事。讲完,那同学爽快地说:“呵呵,当然要,你母亲有多少扫把?我全要了!”

夜里,跟母亲打电话,说她的芦苇扫把全部脱销的喜事,母亲竟激动得语不成声:“儿子,你是说,娘的芦苇扫把城里人也喜欢?”然后便大声地夸赞我们,说我们这些儿女真有孝心,不枉她养育我们一场。

听到母亲的夸赞,惭愧已写在我的脸上。其实,这么些年,我们一直在为自己的求学、工作、家庭奔波,有多少时间在做着孝顺父母的事情?一件举手之劳的事情,就让母亲高兴成那样子,可母亲为我们编织了一生的芦苇扫把,她什么时候提过一个字?

(节选自《中国会计网校》)

(1)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时候,我们常问娘“编扫把很好玩吗”这样的问题,那是因为我们很天真、幼稚,不理解母亲辛苦的缘故。
B.当我们四个儿女走到年老的母亲跟前问她为啥编扫把时,她不禁一下子红了脸。这反映了母亲不想让儿女为她操心,而这一下漏了陷,她像孩子一样觉得很不好意思的心理状态。
C.母亲颤巍巍地起身领我们看了她编的三间房的扫把,这一举动生动地写出了母亲为自己有那么多的劳动成果高兴、自豪的心情,同时也给儿女们证明她自己能够养活自己。
D.当我们听到母亲夸赞我们的孝心时,“惭愧写在了脸上”,这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为了工作、学习、家庭,根本没有拿出时间去陪父母。没有做孝顺他们的事。
E.70岁的老人,本该安享儿女的清福,可是母亲却甘愿清汤寡淡,编扫把,背着扫把赶乡场。这说明了母亲以苦为乐,安贫乐道的隐逸思想。
(2)年轻的母亲和年老的母亲为什么要编扫把?这主要表现了母亲的什么性格特征?
(3)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感恩”“孝”是千百年来一直谈论的话题,那么怎样才算尽到了“孝心”呢?请结合本文以及你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两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暮 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时段。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
美优别墅的业主,房子都不小,院子也挺深。有一天,她的刚会说话的小孙女大声叫了她“奶奶”!她勉强笑着答应着,心中却是一惊:难道她真的成了奶奶?她的儿子、孙女是保姆一手带大的,为了爱惜容颜,保证睡眠,她没为孩子熬过一次夜。后来她又有了孙女,她更没给孙女哪怕是象征性地换过一次纸尿裤。
她在十年前就提早退休了。同事们以为她要去自家的公司,她没这么做。她不想在家族企业里混,去了地产界的女友开办的一间农民工子弟学校做事。
早晨醒来她奔进卫生间,惊恐地看见镜子里有一张旧报纸似的脸。黑眼圈,法令纹,起皱的鼻梁,爆着白皮的嘴唇。她意识到这是严重睡眠不足,她缺觉了。女人是不能缺觉的,所有的事都必须首先让位给她的睡眠。于是她不再去那学校。她爱孩子,更爱自己的脸。她恢复了以往的生活和健身,在黄昏里走路。
她走上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拖着一把平头铁锨的老头和她齐头并进。她知道这是哪家施工队的工人,刚收工或者正要赶往哪个工地。到了丁字路口,老头果然拐向左边。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疑惑地看着迎面而来的这人,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耳边又响起一路上“老头”那粗砺的吼痰声,便更加难以承认刚才她一路的错判或者错认,她固执地想着自己的错认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假如生活的希望在于能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生活的残忍也在于能够让不可能居然成为可能。这是一位励志作家在那间新工人子弟学校给孩子们演讲时说过的两句话,现在她差不多一字不落地想起了那作家的话,只不过把第一句和第二句的顺序颠倒了一下。
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他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只不过,刚才跳跃在两人手中那小火把似的胡萝卜,转瞬之间已经缩得很短,好似教师站在黑板跟前握在手中的半截粉笔。就这么一小会儿,火柴点烟似的一小会儿。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内心变得踏实起来。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摘编自《作家》,2013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女主人公一直以为的“老头”竟然是个老太太,前后反差造成很强的艺术效果,使小说情节精彩奇妙,虽与生活实际不符,却又引人深思。
B.小说描写母子吃胡萝卜的情景,“拍打拍打”“蹭蹭”“掏出”“递给”,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动作细节,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母亲”的爽朗和舐犊情深。
C.“早晨醒来她奔进卫生间,惊恐地看见镜子里有一张旧报纸似的脸”,运用比喻手法,刻画出女主人公暗淡无光、皱巴巴的脸,形象可感。
D.小说以简约的文字交代女主人公的过往,交代她的身份,写了她退休后的工作;运用白描手法呈现平凡无华的小人物和日常生活场景,朴素简练。
【小题2】小说中的住在美优别墅的女主人公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部分写女主人公昕到鼓声,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意图?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身份
王琼华
李大怪爱画画。在他笔下,葡萄、藤萝、葫芦等藤本植物,如龙蛇飞走;枇杷、天竹、红梅等瓜果杂卉,却是古朴生动。而且,他不拘俗套,有雄健大度的写意风格。哪怕在款题上,他有时偏要题在紧密之处,敢疏敢密,颇有一股与众不同的气势。
原来李大怪读小学四年级时,无意中看到美术老师有一本已经没了封面的画册,翻了几页,便喜欢上了里面所画的花卉蔬果。刚好美术老师要调进城里,便把这本画册送给了他。李大怪如获至宝,天天临摹。哪怕后来辍学回村务农,他也没放下画笔。
前不久,李大怪做梦都没有想到,他所画的《菜园》在一次美术比赛中斩获金奖。据说,专家评委看到《菜园》时,万分惊喜:“这位画家跟吴昌硕前辈一样,也是用篆糖草隶的笔法来画花卉蔬果,追求拙纯而活脱的笔墨,可谓雄健古茂,盎然之中有金石之气。”
听到这大好消息,当年的美术老师从省城赶到李大怪居住的村子。见面时,李大怪问老师:“吴昌硕是谁呢?”“他是晚清民国时期的艺术大师。我当年送你的画册,便是吴昌硕先生的作品集。”老师解释道。李大怪哦了一声,嘀咕道:“难怪他们说我画出了吴昌硕风格。”
接着,老师啼嘘起来。因为他发现,李大怪一个人住在一幢旧泥砖屋里,家里一贫如洗。“你不该这么穷!”
李大怪羞愧地说:“都怪我干农活儿时喜欢走神。就说上个月吧,我一大早赶圩里买回两大捆菜苗,打算把几亩地都种上。刚种了二三十株,我脑子里突然闪进一幅画,便从地里跑回家里画了起来。日头落山时,我才想起菜苗还没种。到地里一看,菜苗全被日头晒死了。”
老师感叹:“你命中注定就不是一个种菜的人!”
“画几张画还能当饭吃?”
“知道吴昌硕一幅画能卖多少钱吗?几年前,他的一幅《秋菊盈园》卖了414万元。”
李大怪瞪目结舌:“啊,一幅画能卖这么多钱?”
这时,老师掏出一张名片,李大怪才知道老师在省城紫金斋艺术品拍卖公司做了老总。老师信誓旦旦:“老师帮你好好包装一番,你这幅获奖作品便可拍出一个好价钱来。”
很快,著名画家李大怪先生代表作拍卖活动在省城隆重举行。大厅里人头攒动。拍卖马上就要开始了。李大怪看了看大红横幅跟老师说:“我哪是著名画家?”
“嘘!我警告你,千万别提你的身份!”
“为什么?”
“稍后,你会明白一切!”
老师登上主持台,很兴奋地宣布:“今天,我们紫金斋拍卖会上所拍作品是李大怪先生的代表作,也是金奖作品《菜园》。李大怪先生从小离乡游学,遍访众多名家为师,甚至得到吴昌硕先生弟子的真传,堪称吴派传承者。所以,在业内早已有了‘吴昌硕第二’的美誉。此次,《菜园》起拍价二十八万!”
一听,李大怪瞪大眼睛。而且,他几乎被什么人紧紧捂住了嘴巴,一口气也喘不出来。因为现场频频有人举板,叫价一路高涨。“三十万!”“三十五万!”……
老师落槌时,《菜园》的卖价涨至五十八万元。李大怪知道,这笔钱足够自己回村里盖两三幢大洋房。这时,老师把李大怪请上主持台讲话。礼仪小姐马上递给他一份早已准备好的讲话稿。但李大怪不想照稿子念,很腼腆地说:“我、我的画值不了那么多钱一—”
老师一惊,马上说道:“李先生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
“萝卜就是萝卜,芋头就是芋头,我就是一个种菜的人。家里穷得叮当响,老婆也跑了。反正,我不是著名画家,就是一个喜欢画几笔画的乡下人。”
顿时,拍卖现场一片哗然。
当晚,李大怪坐夜班车离开省城。一路上,老师气急败坏说的一句话一直响在他耳边:“什么画画的乡下人?你一句狗屁话,你的《菜园》就狗屁不如了!”
不过,他回到村里听到一个好消息。村支书告诉他,经过驻村扶贫工作队核实情况,他已被列为“一对一”帮扶对象,全年可以得到1600元帮扶资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首段点明李大怪的兴趣爱好,概括出他在画作上与众不同的画风特点,为后面李大怪获奖以及美术老师为他包装作铺垫。
B.虽然李大怪所画的《菜园》在比赛中斩获金奖,但他不知道吴昌硕前辈,这说明他对绘画方面的知识是不完整的。
C.“什么画画的乡下人?你一句狗屁话,你的《菜园》就狗屁不如了!”蕴含了李大怪美术老师对李大怪不懂感恩的愤怒之情。
D.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以“1600元帮扶资金”与“五十八万元”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李大怪为人本分、实在的一面。
【小题2】文中写李大怪读小学时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建议把标题“身份”改为“李大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