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1 01:57: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⑴明清两代,文人的聚合倾向十分明显,所谓作家往往都是某种共同体名义下的作家,而地域性文学社群丛生是一个尤其突出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有理由将地域社群作为明清诗文研究的重要维度之一,而把大量的作家及其创作放到地域社群的语境中去考察,由此形成对明清诗文发展的某种特殊机制的认识。地域社群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明清两代,以诗文创作为内容的文学社团流派其数甚多,台阁派、茶陵诗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神韵派、性灵派、格调派、肌理派、桐城派等已多为文学史论及。这些社团流派大部分为“泛地性”,领袖人物地位较高,往往通过文学活动创造了主流话语,数量较为有限。综观明清两代诗文创作群体,为数众多的是地域文学社群。
⑵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相比,地域文学社群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其成员往往限于一个地区或郡邑,活动多在地方基层;参与者身份不等,但在文学活动中一般以“自然文化人”出现;召集者多为一地之望重者,其中不乏一时文坛领袖;维系社群存在的除文化精神外,更多的是遵守社约进行的社集活动;人际之间往往同仁相得,相互标榜,竞文才风流,少异同纷争。这样的文学社群分布很广,但以南方集聚较密,尤其江南最为集中。除大型社团如南社、鸿笔文社等外,一般规模在数十人到数人不等,结社频度高,衍生性强,名家参与,群从踊跃,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宏大壮丽的社会基层文学景观。
⑶有两点可以看出明清文人参与社群活动的热情,一是一人参加多个社团,一是  。前者以鄞县钱光绣最为典型,钱氏竟参加了六个地方的八个社团。这种情况在社团活动极为活跃的江南地区绝不是个别现象。其他地区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与明代公安派袁氏兄弟相关的社群就至少有阳春社、南平社、蒲桃社、金粟社等数个。后者如无锡碧山吟社跨越两个朝代、延续数代人的例子并不少见。明末清初的地域性文学社群,往往肇始于晚明而延续至清代顺康,数十年甚至近百年间都有社集活动。其中一部分能够产生“雪球效应”,最终突破地域边际,从郡邑性社群变成多地区的乃至全国性的文学流派。至于像嘉道年间潜园吟社、东轩吟社那样绵延达十年,集会唱和达百次的社群,就更屡屡可见。
⑷地域本身并不能给作家群体带来地位和声誉, 无论何类人士都与政治和现实社会有某种联系。明清时代的士人对社会生活的介入程度相当高,往往在公共事件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汪如洋和管世铭在和珅威权赫奕之时皆不肯相附,甚至公开“倡言欲劾和珅”而朝野惊动。汪氏、管氏,一为秀水人,一为常州人,都属江南地域。可见软水柔山、清赏细玩并没有软化江南士人的心魂,弱化江南士人的骨力。在历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公共事件中,江南一地总有刚毅坚贞人士奋而起之,折肱碎骨,决不辱志。这时候,地域文学社群往往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复社、几社、三千剑气社、南社等皆是证明。
⑸在其各自的文学空间中,明清地域文学社群作家则较多展现的是“士”的传名焦虑和诗酒风流。徐珂《清稗类钞·著述类》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查夏重、姜西溟……在辇下为文酒之会,尝谓吾辈将来人各有集,传不传未可知,惟彼此牵缀姓氏于集中,百年以后,一人传而皆传矣。”这里京师盟会的诸位都是康熙朝翰林高才,一时之选,他们尚有传名焦虑,更何况其他一般文士了。
⑹当然,地域作家的结社活动更多的还是通过创造当下的文学氛围,立言以宣示心志,排遣心情;燕豫以展现风流,赢得闲适。前者多表现于易代之际,或某些重要事件中,后者则属于地域文学群体社集活动的普遍现象。其实即使在风雷激荡的鼎革时期,内在的反抗意识也包裹在诗酒风流和闲适潇洒之中。清初影响甚大的惊隐诗社人“乐志林泉,跌荡文酒,角巾野服,啸歌于五湖三泖之间,亦月泉吟社之流亚也”,可见其遗民社群的性质,而“跌荡文酒”则显示出明清地域文学社群普遍的活动方式。
【小题1】归有光是“唐宋派”中的一位代表人物,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他的散文名篇《  》。
【小题2】请为第⑶段画线处填上一个合适的句子。
【小题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⑷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且B.但C.于是D.因此
【小题4】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一些地域文学社群的“雪球效应”,产生了桐城派等著名泛地性社团。
B.文学社群依靠文化精神遵守社约开展活动,这一文学景观在江南最为集中。
C.明清士人介入社会生活的程度很高,有强烈政治色彩,江南士人尤有骨力。
D.明清文人参与文学社团目的是达成个人传名愿望,展现方式是立言、燕豫。
【小题5】地域社群成为选文的研究对象的原因是
【小题6】文末“内在的反抗意识也包裹在诗酒风流和闲适潇洒之中”的现象在古代文坛较为普遍,就此请举高中语文课文中一例作简要分析和评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锦

聂鑫森

景影五十有五了,如今是园林局副局长了。景影一辈子与花花草草相厮守,心情好极了。妻子刘欣在中学教语文,特别喜欢古人写花写草的诗文。

刘欣常和丈夫开玩笑:“景影,你这辈子是改不了拈花惹草的毛病了。”

景影点头称“是”,然后说:“你常自比弱草娇花,我能不小心侍奉?”

“景影,这地锦的名字就很有诗意。”

“它还有俗名,叫爬山虎、爬壁虎,最有韧劲,值得世人效仿。”

这栋楼只有6层,年岁在20年以上,地锦把外墙涂得很绿,根扎在墙根,藤则攀墙乱爬,卵状的叶子重重叠叠,像厚厚的毯子。景影家住在5楼,窗口周围都密集着藤和叶,有的还从窗口探进头来,充满着好奇心。到了六七月间,藤叶间还会冒出淡黄带点浅绿的小花,娇滴滴的。落雨的时候,雨声沙沙啦啦,好听。而下雪后,绿意上覆一层莹白,好看。盛夏骄阳如火,地锦却浓荫送凉;深秋下霜,叶子绿中透红,如无数跳跃的火苗。

他们之所以买这套二手房,是因为儿子要结婚,再买一套新房吧,钱还不够。于是将早几年买的一套大房子让出来,重新装修,做了年轻人的洞房。然后,他们寻寻觅觅,相中了这套房子安身立命,这一切都是静悄悄地进行的,没有惊动单位的任何人。景影平日上班、下班,从不要单位司机接送,所以他搬家、安家没人知道。儿子结婚,景影也没给本单位的人发请束。这叫自己的日子自己过,图的是一个清静。

这地锦使影浮想联翩,假如每个社区的每栋楼,都悉心培养这种“垂直绿化植物”,那么,对于城市的空气净化和低碳化生活,功莫大焉。他起草了一个报告《关于倡导城市住宅楼培植地锦的几点建议》,局办公会议自然是全票通过,然后形成正式文件,上报市政府有关部门。

“景影,我要为地锦口占一首诗――《咏护墙植物地锦》:地锦铺荫绿满墙,万家安乐笑炎凉,最珍春雨潇潇夜,叶叶歌吟湿舞裳。”

这回轮到影喝彩了:“好,言近而旨远,可叹我无诗才,不能唱和。但愿这个报告能得到领导的认可,并大力推广,则为大幸。”

报告呈上去几个月了,如泥牛入海无消息。

景影很惆怅。

社区忽然贴出通知:将组织专人,把各住宅楼外墙的地锦全部清理干净,以便美化环境,参加全市“美丽家园”的评选活动。

景影感到很惊愕,这真正是瞎胡闹。一打听,是省里一位领导,在市里有关部门陪同视察时,随便说了一句“要显出外墙本色才有整体美感”的话,于是层层认可,雷厉风行遵命照办。

景影雷急火急去了社区的管理办公室,对一位年轻的女主任,口若悬河地说了一大通道理,关键句是:决不能清除地锦!

女主任漠然地看着景影,然后说:“上头有指示,我能不办吗?再说许多住户都同意哩。你想想,我得请人,得发工钱,还要刷涂料,我愿意吗?”

景影大声说:“别人同意,我不能阻止,但我家的房子,当然包括外墙,是我用钱买的,是我的私有财产。我家外墙的地锦,决不能清除!谁敢清除,我上法院告谁!”

景影说完,气冲冲地走了。

一栋栋楼外墙的地锦,被清除干净了,再刷上白色的涂料。

只有景影家的外墙,还留着一片地锦,如白色波浪中的一个绿岛,格外扎眼。

景影对老伴说:“我就守望着这一片绿色,可奈我何?”

刘欣默默不语。

有一天,正好儿子、儿媳回家来吃饭,刘欣对景影说:“你早出晚归,社区的许多闲话你听不到。”

“嚼什么舌根子了?”

“国人有窥探他人隐私的好奇心,原本互不打交道,但因我家不肯清除地锦,便成了一个议论的焦点,他们说:这家牛,因为男人是园林管理局的副局长,副处哩,谁敢去惹他!”

“屁话!这是简单的维权,与当副局长何干?”

“还有人说,小偷喜欢到有权有势的人家作案,他留下绿的标记,可以直奔其家,不致大家受难。”

景影气得一拍桌子,吼道:“这是什么混账逻辑!我若是贪官,有的是钱,还买这二手房干什么?”吼完了,无力地坐下来,连连叹气。

儿子、儿媳忙说:“爹,我们也担心哩,万一小偷上门,偷不到值钱的东西,又正好撞着你们两个老人,撒气行凶,得不偿失啊。”

景影忽然若泪纵横,说:“你们看着办吧……”

刘欣马上走向摆放座机的地方,拔号给社区管理办公室,说:“我家外墙的地锦,你们去铲除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详细描写景影家外墙的地锦,突出其四季诗意之美,寄寓人物对地锦的喜爱之情,为后文情节走势作铺垫。
B.景影是园林局副局长,但平日上下班从不要单位司机接送,搬家、安家也不让他人知晓,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他的低调和廉洁。
C.景影的报告在局办公会议上全票通过,说明与会人员都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毕竟城市住宅楼培植地锦对生态环境建设功不可没。
D.景影对自己的报告充满信心,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期待,但上级领导部门对此反应冷淡,报告被搁置,所以他深感惆怅。
【小题2】文中引述刘欣《咏护墙植物地锦》一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目前,被称作“环境保护史上最大规模行动”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已满五个月。期间,督查组共检查了4万余家企业,揪出2万多家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2017年4月开始,环保部从全国抽调环境执法人员,对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共28个城市开展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并密集通报每日督查结果。
9月起,环保部强化督查迎来“升级版”,针对大气污染频发的秋冬季展开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据悉,新一轮强化督查具体细化到了233项任务,每个城市都有具体清单,完不成的还会继续督查。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强化督查和此前的督查又有何区别呢?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局长田为勇表示,原来的强化督查方案,更多关注的是工业企业,这次确定为三个方向——把工业企业稳定达标作为秋冬季强化督查的坚守方向,把散乱污、散煤作为秋冬季强化督查的主攻方向,把错峰生产、重污染天气的应对作为保障方向。
他进一步解释说:“目前我们正在研究抽调一批监测人员,对大企业的稳定达标情况进行抽测,还要查处一批超标排放企业;对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要增派特别工作组去帮助督查;遇冬季重污染天气,根据不同的污染通道,也将派出一个或几个特别工作组。”
(摘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材料三:
广东省在9市开展为期9个月18轮次的广东省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专项督查。这是一场高规格、动真格的污染治理攻坚战。100天来,执法人员迎难而上,通过省级巡查与驻点督查相结合、定期稽查与督促整改相结合、面上督查与现场执法相结合、重点城市督查与其他城市自查相结合,取得阶段性成效。
压力传导下沉和执法力度加大的背后,是企业体会到治污压力、政府明确治污责任、社会增强治污意识,带给群众的是部分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对依法治污、法治环保的更多期待。
省环境保护厅相关负责人指出,以树标杆和补短板为导向,打好蓝天保卫战和治水攻坚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这是专项督查的目标所指。专项督查从一开始便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着力解决一些影响环境质量大的区域或行业的环境问题、群众关注度高的环境问题和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环境问题。同时,专项督查的根本目的不是查处企业,而是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通过环保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与区域的绿色发展。
随着专项督查的持续深入开展,6个月之后广东“蓝天保卫战”和“治水攻坚战”的成绩单上内容会更丰满,广东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将再上新台阶。
(摘自《南方日报》)
材料四:
9月9日下午,盐城环保科技城举办首届“绿巢”环保创新创业大赛,4个创业团队成功晋级。本次比赛由盐城环保科技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自8月份启动以来,全国有200多个项目在北京和盐城设立的两个创业站报名,经过层层筛选,13个项目确定进入预赛,这些项目中既有院士辅导,也有“千人计划”专家参与。9日的预赛中,13位创业者带着项目进行角逐,接受创业导师和评审团的考评。最终,以从事中低温脱硝催化剂研发和应用的清华大学陈建军博士、自主研发某新型空气净化器的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赵竹子博士为首的4个创业团队成功晋级。
(摘自《盐城新闻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被称作“环境保护史上最大规模行动”,发现的问题企业有5成之多。
B.环保部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8个城市开展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工作,密集通报每日督查结果。
C.环保部将针对大气污染频发的秋冬季展开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从原来关注工业企业转向新确定的其他方向。
D.环保部强化督查工作重点放在超标排放企业、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冬季重污染天气这几类难题的解决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环保部在全国开展的污染防治督查工作,目前已经进入强化督查阶段,任务更具体,目标更明确。
B.从山东省环保督查接到的问题举报情况来看,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既涉及工业企业污染,也涉及居民的日常生活。
C.广东省开展的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专项督查取得阶段性成效,企业、政府、社会治污意识增强,环境质量开始改善。
D.专项督查的目的是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但无意中却通过环保而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了产业与区域的绿色发展。
E. 首届“绿巢”环保创新创业大赛体现了环保观念深入人心,这是“环境保护史上最大规模行动”带来的影响之一。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当前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老蝉

残雪

城市里热浪滚滚,郊区的情况就要好得多。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住宅小区,在伸入云霄的几棵老杨树的树冠上,一只生着强健翅膀的老蝉,总是呆在鹊巢下边的粗枝上。它生性孤僻,是一只年老的雄蝉,它作为群体的首领当之无愧。的确,很少有蝉在地下度过8年黑暗时光的。那段时光全面地塑造了它的性格。它是一个老单身汉,大家觉得它与众不同。

那是一个人们称之为桑拿天的日子。老单身汉当时就呆在它的老地方。它的思维进入了某个它的群体难以达到的层次。忽然它听到了周围杂乱无章的歌唱声,它低下头想了一想,然后就有点踌躇地、断断续续地唱起来了。它的歌声刚一停,大合唱就响起来了。那是天地间的大合唱,老单身汉听了之后差点晕了过去。当然不是难受,而是无比的激动与欢乐。

它就这样成了领唱者。它虽成了领唱者,还是独来独往。它知道住宅里有人把它看作眼中钉。有一个半大顽童,总是用一把结实精致的弹弓瞄准高枝上的它,他射出的子弹好几次与它擦身而过。每当这类情形发生,老单身汉的内心就变得一片空白。它不知道要如何躲开人类的阴谋,它还是坦然地领唱,它有这么多同类,它们全都聆听它,追随它,它又怎能懈怠?

小区的院子后面有这么多的蝉,它们的歌声并不为人们所欢迎。可是它们觉得自己有权利歌唱,于是它们就唱了,它们才不会为人类的眼色而改变自己呢。老单身汉对于自己同类的前途有着深远的忧虑,它觉得它们对这现世的生活无比信赖,也很满足,而这,正是它的最深的隐忧。可是它没法将自己的隐忧传达给它的同类,除了歌唱,它无法以另外的方式同它们交流。它的行为古板谨慎,严守沉默的原则,而且它长相威严,小辈中还没有任何一个敢于接近它,更谈不上同它商量什么事了。

它从那树枝上可以眼观八方。它已经发现那只老蜘蛛很长时间了,这个发现并不令它愉快。它目睹了一次又一次同胞遇难的情景,那对它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经验。一段时间以来,蜘蛛那张巨网始终挂在车棚那里,老单身汉开始焦虑,为了传达自己的情感,它向同胞们发出了一些断断续续的、奇怪的声音。可是除了歌唱,同胞们并不能听懂它另外的语言,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同胞回应它。然而又有一只年轻的雌蝉落了,在它的身体消失之前,老单身汉分明听到了短促清晰的呻吟。

下雨了,老单身汉还在发愣。大雨淋在它身上,它一点感觉都没有。不知过了多久,它在东南风里隐隐约约地听到了老蛤蟆和它的蝉类同胞们的大合唱。它的视线穿过雨帘,看见老蜘蛛也在木窗那里聚精会神地观雨,它仿佛从老蜘蛛的神态里看见了自己。

蛛下的遗骸吸引了小区里面的居民。老单身汉的遗体很特别,虽然已经被解体成四大块,如果将它拼起来,还是一只完整的老蝉,但是它的头部不见了。那会是怎样的一场恶斗?

蜘蛛也不见了,少年见过蜘蛛,他到那木窗后面去寻找,但找不到它的踪影。他在心里想:难道是同归于尽?那么,蝉的头部又到哪里去了?

众蝉的大合唱又响起来了,年轻的领唱者声音生涩而踌躇,犹犹豫豫地唱了一声就没了下文,全体陷入沉默。然后,这拖得过长的沉默突然被海浪般热烈的合唱打破。以前从未有过沉默,这种沉默是不是觉醒呢?所有的蝉都把目光转向那高处的树枝,在它们熟悉的地方,一只怪模怪样的老蝉站在那里。是它,它又长出了身体,它正在集中意念让自己的身体发育。同胞们心知肚明:如果它有意念,它总能成功。

在气候整体变化之前,老蝉不可能让它那小小的身躯发育完全了。它成天一动不动地蹲在枝头。失去了扩音器,它已无法再传达自己的激情给同胞们,可是在秋凉之前的这段最后的日子里,它每天都感到一种异质的幸福。

秋风吹破了蛛,也吹落了老蝉的遗骸。大地上的炎热终于消退了。寂寞的杨树的叶子呈现出怀旧的黄色,现在只有喜鹊和麻雀唱歌了。喜鹊和麻雀的歌断断续续,过于散漫,老杨树们记得的,只有那种雄伟壮丽的大合唱。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蝉是众蝉的首领,它可以引领同胞发出大合唱。它又是一个勇敢的献身者,为了防止年轻的生命自投罗网,它与老蜘蛛短兵相接,然而最终惜败。
B.老蝉深知自己生命的坚韧、精神的强大,凭借意念让头颅回到高枝、让身体再次生长,死而复生,最终使自己成为众蝉的引领者,获得了精神的永存。
C.在《老蝉》的故事叙述中,隐藏了一个充满躁动、欲望和危机的现实世界,在小说的情节和细节中,更是深入地显示了现实世界的混沌、严峻乃至荒诞。
D.这篇小说立意新颖,构思奇巧,把一个现代人类的存在寓言,用超现实的笔法勾勒得清晰、准确,它以凝练厚重书写飘逸轻盈,是一篇用心良苦的经典文本。
【小题2】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老蝉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