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①撰写论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运用逻辑思维。如果没有科学头脑,就写不出科学论文。所谓科学头脑也就是逻辑头脑。逻辑上讲两种科学方法,一种是演绎,一种是归纳。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所谓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搞科研,要先用归纳,再用演绎,不能反过来,反过来就坏了。比如逻辑上的三段论法,它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凡人皆有死,你是人,你也有死”。这是演绎法,从大前提推出结论。结论对不对关键在于大前提对不对,主要是“凡”字。“凡”是归纳出来的,我们做研究工作,就是要研究这个“凡”。怎么研究呢?就是从大量具体的材料中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结论是在归纳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凡是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都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的,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
②真正掌握归纳的方法不那么容易,但我们要尽可能运用归纳的方法做科研工作。清代王引之,可以说是掌握了归纳的方法,尽管当时没有归纳的说法。他用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用一本书中的例子来证明古人对某一个问题解释的错误。对于《邶风·终风》的“终风且暴”,《韩诗》说:“终风,西风也。”王引之认为这个讲错了,是缘词生训,现在我们叫望文生义。从这句话看,“终风”解释为“西风”是讲得通的,但在别的地方“终”都没有这个意思,所以你这一个地方讲通也不能算数。王引之用大量《诗经》中“终”和“且”对称的例证来证明,“凡”这样的“终”字都作“既”讲。我们做科研工作,就要达到一个“凡”。
③跟归纳相反,就是所谓的孤证,即只有一个例子来证明,完全没有归纳。它跟科学方法是违背的。前些日子看一些字典的稿子,这里就很有一些孤证的问题。“信”字,它讲做“媒人”,举的例子是《孔雀东南飞》的“自可断来信”。这个地方讲成“媒人”也可以讲得通,问题在于这是一个孤证。古书中“信”都不做“媒人”讲,而讲到“媒人”的时候,也没有用“信”字的,为什么单单这一个地方做“媒人”讲?这就是孤证,孤证是不科学的。余冠英就讲得很好。他说,“信”有使者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媒人”,但“信”字本身不能解释为“媒人”。同时,搞科研工作也最忌先有结论,然后找例证。有一个例子就是黄侃的古本韵、古本纽的说法。他先主观下个结论,古代一定有个本韵,跟本纽相当。一定是古本韵中有古本纽,古本纽只能出现在古本韵中。这牵涉到整个逻辑思维问题。为什么说它是古本韵?因为它里边有古本纽。为什么说它是古本纽?因为它出现在古本韵。林语堂批评他是乞贷论证,现在叫循环论证。这是违背科学的。
④胡适那套“大胆假设,细心求证”行不行?大胆假设问题不在于假设,而在于大胆。大胆到某种程度就变成主观臆测了,跟科学的假设风马牛不相及。胡适说,《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自传。这种假设真是太大胆了,主观的大胆当然就不科学了。胡适的“大胆假设,细心求证”,问题在于大胆。不应该提大胆,科学的解释就是假设,假设是可以的,大胆是不可以的。细心求证是完全对的。所谓细心求证,应该是充分掌握材料,然后细心地推出结论。但胡适本人就没有做到,他的《入声考》就没有细心求证,讲得很不好。总之,掌握科学方法就是归纳。先归纳后演绎,先归纳后分析,没有归纳就没有分析。
(节选自王力《谈谈写论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头脑是分析能力的基础,它是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必备品质,科研人员必须拥有科学头脑。
B.归纳,是从具体现象中概括其共同点;而演绎,是从共同属性中去推断某个个体也有相同的特征。
C.科研工作要达到“凡”,它的得来必须先占有大量材料,再进行概括分析,不可先下结论。
D.“大胆假设”问题不在于假设,而在于大胆;而“细心求证”也不是完全对的,要看具体情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首先点明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接着引出归纳和演绎两种逻辑方法,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及注意事项。
B.第②段写了王引之对《韩诗》观点的质疑,肯定了王引之方法的科学性,证明归纳法对于科研来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C.第③段从孤证谈起进而肯定了余冠英的解释,批评了黄侃的循环论证,从而证明孤证是违背科学的。
D.第④段先从胡适“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着手,接着指出问题所在,点明可取之处,最终提出科学思维方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我们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先归纳后演绎,先归纳后分析,就能写出真正的科学论文。
B.如果分析不是以归纳为基础,而是先确定观点,再找材料来证明,那么这就是违背科学的,其论点也都是错误的。
C.《韩诗》说:“终风,西风也。”这种只用一个例子而不用一本书中的其他例子来证明的研究方法,就是孤证。
D.胡适的《入声考》讲得很不好,因此说,他提倡的“大胆假设,细心求证”问题不在于假设,而在于大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1 01:57: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杯烧开水里盛放的历史

赵瑜

①不知从哪一年始,中国阅读市场突然被一群游戏历史的水煮派作家占领,历史读物的泛滥已经达到了让人不太愉悦的地步。历史的竹简被熬成了一锅粥,大众文化的传播像《三国演义》的流传一样,具有清洗底牌的功效。历史在被消费的同时,也被破坏,真正历史学者的文字被这些花哨的文字淹没。

②我一直渴望读到一份具有人文意味的读史作品。这册毛边的《重现——韩少功读史笔记》就让我大开眼界,它虽然片断、拼凑,但却充满着韩少功印记的智慧。他不是在翻译历史趣事和后宫秘史,而是在解释历史是如何在时间的河流里一点点风化,成为今天的固态。

③历史不仅仅是朝代更替和血雨腥风的战争,也是文字的成长史,礼仪习俗的渐变史,更是大众如何在时间的河流里找到自己位置的具体罗列史。

④在《夷俗》一文中,韩少功淘洗了通俗历史中的一些琐碎列举,归纳出我们阅读时时常忽略的理路:文字的成长与历史习俗和地缘关系密切。远离了印刷术和造纸术的时代,人们用音乐符号,用舞蹈,用肩膀和臀胯的肢体动作来表达内里的想法。然而,随着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出现,这种习俗长期延续下来的结果是,中原地区的人们习惯用诗书来表达喜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而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则用歌舞来庆祝自己的丰沛和收获。

⑤《楚辞》是中国传统文化继《诗三百》之后又一个高峰,然而它的古奥难懂难倒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儒生。直到后来有一个叫林河的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楚辞》中的《九歌》竟然脱胎于侗族的民歌《歌(嘎)九》,于是,《楚辞》中那些深奥的含义一一找到了巫辞的对应。历史在延续中丢失了直接的注释,却又在另外的习俗和风物里有暗道相通。

⑥除了屈原的《楚辞》是历史,在韩少功的解读中,即使是一个地方的人走路的姿势也是历史。直到现在,在楚地生活人们走路仍然喜欢背着手弯腰走路,有上年纪的人说,这是他们的先人被捆绑惯了的动作,直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背着手走路的楚地现代人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的这些个无意识的动作,竟得益于祖先的传递,哪怕是在日常走路的时候,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祖先所受过的奴役的苦难。在日常用语中,“解手”也是一个有历史内涵的词语,解开被捆绑的手,才能解决生理上的排泄,然而,一直到多年以后,子子孙孙无数代过去了,我们依然用着祖先们在被捆绑的路上所使用的词语。

⑦造纸术是历史,唐诗宋词是历史,礼仪习俗是历史,就连喝开水也是历史。阅读韩少功的文字,你会在他从意象到具象的旅游路线里陶醉。

⑧喝开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日常不过的事情,但是这件事的源起却是历史的多个补丁拼凑的结果。和外国人相比,中国人的确热爱生火烧开水,客人来了,必须倒一杯热茶以示热情。即使是暗示想要赶客人走,也会在茶上做文章,借口说续茶以提示时间。

⑨韩少功在《喝水与历史》一文中趣味地写到这一点。“中国人热爱开水,这一传统很可能与茶有关。中国是茶的原生地。全世界关于‘茶’的发音,包括老英语中的chaa,以及新英语中的tea,分别源于中国的北方语和闽南语。”茶自然需要用开水泡才会有色与味,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诗经》有载,《汉书》中也有。但是韩少功又将中国科技史上铁锅的出现归纳出来,《史记》中有汤鼎的记载,而《孟子》中也早有“釜瓯”一词。而技术条件(铁锅)与资源条件(茶)都具备了以后,中国传统农耕过程中又衍生出草木知识、中医知识,于是茶水便应运而生了。

⑩历史就像一杯开水一样,我们端起来,才发现,每一杯开水里虽然煮满了平淡的日常生活,却也经过了唐诗宋词的润泽,经历了战争和灾难的烟尘。所有的平静都得益于历史的坎坷。

历史是生活的演变和重现,阅读历史,其实就是阅读我们的现实。只贪图在历史缝隙里找到一些耸人听闻的演义是浅薄的,所以,读史的时候,一定要从个案和例举中读出另外的况味来。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中“清洗底牌”的意思是___________ 。
【小题2】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历史被消费破坏的原因是游戏历史的水煮派作家占领了阅读市场。
B.韩少功读史笔记的智慧在于用片断、拼凑的方式还原历史的真貌。
C.少数民族用歌舞庆祝丰沛和收获是延续文字尚未发展时的历史习俗。
D.一杯开水固化成历史是因为经过了唐诗宋词的润泽和战争灾难的洗礼。
【小题3】第⑦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请概括写出下列句子在上文中对应或指代的史实。
(1)造纸术是历史
(2)唐诗宋词是历史
(3)礼仪习俗是历史
【小题4】中国人爱喝开水源起于“历史的多个补丁拼凑”,按韩少功的说法,这几个“补丁”分别是___________ 。
【小题5】根据本文内容,推测韩少功将自己的读史笔记命名为《重现》的意义在于_____ 。
【小题6】简要分析本文作者对读史作品持有的态度,你赞同他的态度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个重要蕴含就是从精神资源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再阐发、再挖掘和再转化,释放蕴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让文化遗产从典籍、考古、博物馆,从民间、大众以及历史中走出来,续写传统文化复兴的煌赫篇章。

文化生态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关键要素。文化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从长远着眼,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重视文化的区域特征、民族差异、风俗信仰、地方传统等因素,同时不忽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构建,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运行机制,这对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成长尤为重要。

加强传统熏染。文化生态建设倚重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文化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农事节气到生态伦理,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不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基因,蕴含着朴素的生活哲理与伦理观念。要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注重经典滋养。文化遗产在不同时代都被传承弘扬,并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当下要加强精神产品与社会生产的对接,引导传统文化经典主动而有序、积极而稳妥地走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透过物化载体窥见智者的思想、技艺和文化,通过展览欣赏文物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还原一段历史、一个事件甚或一种文化形态,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滋养心灵。

构建特色引领的机制。区域文化生态建设突出区域文化特色,以地域文化为基础,设置规范实验区,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我们国家缰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加强区域文化生态建设,既符合国情,也是激活跨地、多民族文化遗产内生机制的有效措施。“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区域文化生态建设在原有文化圈带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原生态文化,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并引入现代元素文化,如设立闽南、徽州、晋中、潍水等文化生态区;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如设立热贡、羌族、客家等文化生态区;还有突出艺术门类文化特色设立的宝丰说唱、果洛格萨尔等文化生态区,实施整体性保护理念。也要加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的综合营造,有利区域内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分类保护,有利遗产同依附环境的整体统筹,有利文化遗产内生机制的建立完善。

(摘编自《人民日报》,题目《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就是要深入挖掘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丰富而多元的价值。
B.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关键要素是文化生态,要以长远和发展的眼光营造文化生态。
C.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生态建设要倚重文化传统。
D.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滋养心灵,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加强传统熏染、注重经典滋养、构建特色引领的机制三个方面论述如何营造文化生态。
B.文章以农事节气、生态伦理、节庆活动、民间艺术等事实为依据,旨在阐述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C.文章指出要注重经典滋养,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D.对于区域文化生态建设,文章先分条阐述,然后总体概括,层次清晰,银有针对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强传统文化的熏染,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文化生态建设的第一要务。
B.用文化经典滋养心灵,就要引导传统文化经典主动而有序、积极而稳要地走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C.加强区域文化生态建设,符合我国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的国情,还是激活跨地域、多民族文化遗产内生机制的有效措施。
D.区域文化生态建设需要重视民族差异、风俗信仰等因素。要突出民族文化特色,设立不同民族文化生态区,对区域内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同的文化境遇和自我内心文化定位,决定了陈洪绶和伦勃朗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内涵,并形成了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风貌。从陈洪绶的《仕女图轴》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注重传统法度的精神。衣纹线条简练、优美,具有明显的装饰性;造型平面,色彩简淡,把物质性表现降到最低,突出精神特征,处处见匠心。再看画面的形式感,陈洪绶具有专业素质,他利用尽量简洁的点线完成画面疏密、黑白、虚实的经营,惜墨如金。他的画不管在形式的意味上,还是在局部的刻画上,都让人赞叹。从画面看,陈洪绶的画可算得上高古奇骇,他的慕古情绪是显见的,是继承传统与浪漫张扬的个性创造相结合的典范。伦勃朗是一个不肯墨守成规的人。他吸收明暗技法,造型厚实,他的《圣家族》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出色的构图技巧。在伦勃朗手里,光和影成为表达主题和情感的有力的艺术语言。正像中国绘画中常常让黑色的形象突现在大片空白背景上一样,他常让明亮的形象从黑色的背景里突现出来,以求在显著的反衬中让主体突出。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陈洪绶的“叛逆”是画家的“叛逆”,即以浪漫的形式、风格和夸张的创作手法所获取的艺术创作自由,而伦勃朗的“叛逆”则表现出更为纯正、直接的审美理想的自由。因此可以说,陈洪绶更贴近于绘画本身,而伦勃朗则更靠近于审美理想。
中国古代版画与中国画一样,重视线的运用,注重轮廓感。主观上来说,陈洪绶身处明、清交替的动乱年代,对当时的社会、制度都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其中《屈子行吟图》以非凡的想象力塑造了屈原屡遭排挤、内心苦闷、行吟泽畔的形象。总体来说,陈洪绶版画的线描简洁、明确,充满运动感和节奏感,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沉着含蓄的艺术效果。
西方自文艺复兴起,就不断探索用光的明暗变化来表现对象的体积与质感。伦勃朗是一位用光的高手。他善于用光的明暗的强烈对比,突出形象的主体,使表现的深度直达人物内从总体上来说,17世纪的欧洲画家,不像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那样,只是用深浅色调画出立体感,用近大远小表现空间感,而是创造一种人造光,一种当时并不存在的人为的强光来形成一种明暗反差,突出中心、传达情感、营造氛围。这是快速发展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光学在艺术中的实际运用。伦勃朗整个一生都在研究如何在画中运用光线的问题。在版画中,他借助油墨的透明性和不同密度交替表现细微处的质地组织和线条凹凸的立体感、明暗效果和神秘昏暗的气氛。巴洛克美学的强烈明暗对比和远景模糊的处理手法,在伦勃朗的版画中展露无遗。蚀刻风景画《三棵树》通过极为精确的笔触刻画,仿佛可以看到光的闪烁和空气的流动。最后,从形象特点来说,和中国画一样,陈洪绶版画的艺术形象不受客体的局限,不斤斤于形似,而是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客体形象加以取舍提炼,通过夸张、变形,鲜明地表现对象内在的神。西方版画也和绘画一样,注重写实。但相同的是,都要深刻、传神地表现对象的神。
(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陈洪绶或伦勃朗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陈洪绶的《仕女图轴》惜墨如金,其中人物的衣纹线条简练、优美,体现出他注重传统法度的精神。
B.陈洪绶的画常常让黑色的形象突现在大片空白背景上,因而成为继承传统与浪漫张扬的个性创造相结合的典范。
C.伦勃朗是一位用光的高手,可以说他的整个一生都在研究如何在画中运用光线的问题。
D.伦勃朗借助光和影等艺术语言来表达主题和情感,常常使得表现的深度直达人物的内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洪绶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对普通人的关注,同时也为上层社会服务。在这点上,伦勃朗也是一样。
B.陈洪绶受明、清交替的动乱时代的影响,有时也把对当时社会、相关制度等相当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渗透到自己的绘画中。
C.受文艺复兴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伦勃朗在表现并突出形象的主体的时候,善于借助光的明暗对比来实现艺术目的。
D.陈洪绶与伦勃朗的绘画与版画都有相同之处,他们都能深刻传神地表现所要刻绘对象的“神”,这说明艺术是没有边界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陈洪绶与伦勃朗尽管在绘画领域都有“叛逆”之处,但是他们的创作手法与创作思想还是不尽相同的。
B.陈洪绶的版画艺术形象不受客体的局限,根本原因是他的作品线描简洁、明确、充满运动感和节奏感。
C.在巴洛克指导下,伦勃朗借用强烈的明暗对比与远景模糊的处理手法,使得绘画产生光的闪烁和空气流动的动感。
D.陈洪绶更贴近于绘画本身,伦勃朗更靠近于审美理想,造成二者不同的原因是文化背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睡神

江乙

韩六爷是睡神。

韩家庄的人都这样说,包括柳叶屋里的祖六奶奶。

祖六奶奶说韩六爷左脸上的疤就是睡出来的。每到过小年的时候,祖六奶奶就会告诉大家,有一年,他们家在炸麻花时,韩六爷一边炸,一边打瞌睡,那口水一不小心溅到了油里面,结果韩六爷的左脸就有了现在的疤。听的人,看着祖六奶奶那半认真的神情,心里难免会想起韩六爷家麻花那股子哈喇子味,再也不敢在他家留饭了。

于是,“睡神”越叫越响,而“韩六爷”倒让人给忘了,就连小朋友们也都有样学样地喊他“睡神”。每到这个时候,韩六爷都乐啊地应着,花眉毛还一抖一抖的。

可是,下棋的老支书却说韩六爷是大智若愚,大睡若醒。

据老支书说,韩六爷年轻时可是健旺得很,一人能干三人的活。

祖六奶奶也说:“死老头这睡病是后来得的,就是老大出生那年得的。”

“老大”名叫韩要武,属马,算起来都快五十岁了。

要武出生那年,年成还不错,队上竟然给每家分了五斗小麦子,韩六爷心里很是畅快。可是,乐极难免生悲,甘苦常常相幸。

韩六爷年轻时学过些昆曲小生的段子,在开批斗会时一不小心溜了嘴,被革命小将们逮了个正着。结果,被抓进村子里的小学审讯了半小时,又被小将们逼着扫了二十八家厕所——小将们还要他一边打扫,一边唱“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后来,谁要是在韩六爷面前提起厕所,他就喷唾沫到别人的脸上。

幸好老支书搭了一句话,小将们的头头在韩六爷的屁股上踢了一脚,骂了一句:“滚!封建主义的乏走狗!”要不然,韩六爷恐怕要将整个村子一百五十户人家的厕所打扫一遍!

韩六爷感激老支书。

可是走支书第二天就犯了一个“天”字号的错误。

那天老支书倚着梯子在韩牛蛙家的外墙上画宣传画,一不留神他将标记位置的符青标在了毛主席的画像上。结果,站在街边袖手晒太阳的副支书韩成训马上就大声喊了起来:“韩芥园,你給毛主席他老人家画个日本太君胡,你是何居心!”

那晚上,雪下得很急,批斗会开得很在猛。在韩成训的动员下,大家一个接一个上台发言,深挖支书韩芥园的反动思想。会一直开到凌晨一点,还没有要结束的意思。

“韩齐园一贯思想反动,对毛主席他者人家心怀不满。不信大家看看他脚上的鞋!他那双胶鞋的底子上印着一个‘毛’字图案,他是要将毛主席他老人家踩在脚下啊!”妇女主任郭彩娥大声控诉道。

韩六爷鄙夷地看了郭彩娥一眼,故意起哄说:“哎,彩娥,你咋知道支书鞋底的用案?你和支书是啥关系啊?”

大家哄堂大笑。

郭彩娥急红了脸,恨恨地給了韩六爷一个白眼。

韩成训大声喊道:“严肃点!注意阶级立场!”

会继续往下开,韩芥园颤巍巍地戴着纸帽子,脸上挨了郭彩娥一口浓痰。

时间实在太晚了,大家有一声没一声地应和着热情的韩成训和郭彩娥。

郭彩娥为了活跃气氛,还重新做了一个紙帽,上面用浓墨写了一行字:油炸反革命分子韩芥园的狗头!”

韩六爷靠着炉子上的烟囱,炉子上有一盆热水。他冷眼看着郭彩娥的表演,心里很是厌恶。他于是闭上了眼睛,炉子上水盆里冒出来的水汽环绕着他。

“油炸反革命分子韩芥园的狗头!”郭彩娥高喊了一声口号。

站在郭彩娥身后的韩六爷被这猛一激灵,肩膀没靠稳,身子向前一扑,打翻了炉子上的热水盆,一下子全溅在郭彩娥的大腿上去了。

郭彩娥大哭大闹起来,脏话全向着韩六爷飚了出来,韩六爷也趁机乱飚脏话,泼妇、下贱之类的字眼全放了出来。批斗会一下子笑了场,闹得韩成训不得不宣布散会。

那晚,韩六爷觉得郭彩娥的脏话听起来好舒服。

那晚,韩芥园在出会场时感激地看了韩六爷一眼。

那晚,韩六爷得了个“睡神”的雅号,并且,他也从此爱上了睡觉。

再后来,韩六爷一开批斗会就睡觉,再没人要站在他旁边,也再没人逼着他发言了。

韩六爷觉得心里畅快得紧。

再后来,已经进入了没有批斗会的时代了,可韩六爷这开会就睡觉的毛病再也改不过来了。

如今,祖六奶奶常常对人叹口气说:“他是睡神……”

【小题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老支书说韩六爷是大智若愚,大睡若醒,由此可见,他明白当年批斗会上韩六爷和郭彩娥的对骂是为了救人而故意为之的。
B.文中“雪下得很急”,暗示了韩六爷内心的焦躁;而“炉子上水盆里冒出来的水汽环绕着他”,则暗示了韩六爷内心的平和。
C.韩成训指责老支书对毛主席心怀不满,这反映出他是一个卑贱无耻,下流龌龊,只想通过斗争他人往上爬的政治投机分子。
D.为了将韩六爷塑造成一个特殊年代里的平凡而不失善良的小人物形象,小说共用了动作、外貌和心理描写三种描写手法。
【小题2】作品主人公韩六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睡神”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三北”造林记
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有一群人,为了生存,为了明天,奋力前行。漫漫30多年征程(1978年始),他们构筑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中国三北防护林。
这条“绿色长城”跨越三北,见证了亿万三北人生存环境和命运的改变,与古老长城共同挽起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未来。
英雄史诗
30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黎明,陕西定边农民石光银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全国联户承包治沙先行者。
当年,为了承包350亩沙地种树,石光银卖骡子卖羊。所有人都认为他脑袋被驴踢了。这里黄沙一片,哪见长过一棵树?
于是石光银有了个外号“石灰锤”。“石灰锤”的意思是“傻子”。“石灰锤”认准的事就是板上钉钉。
树真的种活了!在乡亲们惊异的目光中,石光银大手一挥,把招贤榜贴到乡政府门口:要想栽树你就来,我出树苗你来栽!在石光银的带领下,127户浩浩荡荡开进“狼窝沙”。结果是铩羽而归。新承包的这5.8万亩沙地,像它的名字一样险恶。
一年失利,来年再战。三战“狼窝沙”,终于大获全胜。
山河巨变,绿荫遍野,三北人构筑了一座当代中国的生态长城,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
大漠逐梦
陕西靖边,农民牛玉琴把一根木杆往沙丘上一插,杆头系块绿头巾,用羊粪蛋计数,跨大步量出自家承包的1万亩荒沙:“治不了沙,我就死在沙里!”
牛玉琴,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西北女人,一个堪比豪杰的巾帼英雄。夕阳西下,点点金光在青翠的枝叶间跳跃。64岁的牛玉琴微笑着,身后白里透红的蜜桃挂满枝头,拖曳在地。“再过半个月,这些蜜桃就可以上市了。今年蜜桃又要大丰收。”牛玉琴的儿子说。
在牛玉琴的诉说中,我们一步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1985年,她和丈夫张加旺承包了万亩荒沙。每天天不亮,全家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架子车拉着树苗,两道车辙,几行脚印,伸向再也不用借锅借米的梦中好光景。
一次,她突发阑尾炎,到医院做手术,伤口没长好就跑回来种树。没工夫去医院拆线,她抄起一把剪树枝的剪刀,撩起衣襟,“咔嚓”一剪子下去,一咬牙,把带着血丝的线从肉里抽了出来。
她没料到,还有更痛的病在等着她。加旺病了——骨癌。她独自挑起全家担子。安葬好丈夫的第二天,她就带着造林队开进了沙漠。
一场暴雨令她浑身透湿,发起高烧。她拔下一根缝衣针,给自己十指放血。不管用,又找来大把干辣椒面,泡到开水里,连喝两大碗。天亮了,摇摇晃晃进了林地。
那几年,牛玉琴倒霉透顶,几乎山穷水尽。
卖!她卖口粮、卖水缸、卖皮袄、卖棺材,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全都卖了,换钱买树苗。
不知多少人劝她改嫁,把林子卖了,过几天好日子。牛玉琴就一句话:“树,我不能卖;人,我不改嫁。”
她腰上挂着一只小小的铜铃铛,那是结婚前加旺送她的定情信物,已戴了48年。铃铛摇曳着她和丈夫共同的富裕梦。为了这个梦,再累,再苦,她不放弃。
年复一年,牛玉琴种树出了名,还作为改造人类生态环境杰出代表登上了联合国讲坛。人一出名,流言也跟着来了。有人说,她这个英雄掺了沙子,造林的亩数是虚报的。牛玉琴的儿子气血翻涌,要跟人家拼命。不动声色的牛玉琴摁住儿子。
专业人员来了,精确测量后得出结果:牛玉琴治理荒沙1.7万亩,植树100万棵以上,植被覆盖率40%以上。
此招一出,谣言顿消。
如今她治沙11万亩,已达到行政区划允许范围的极限。无沙可治的牛玉琴,感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多年后,她在回忆录中写道:“艰难的生活磨炼出我坚强的志气。”
这是一个逐梦人无梦可逐的痛苦和惆怅。
30多年来,勤劳智慧的三北人民创造了人间奇迹。三北工程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工程之难,效果之著,为世人瞩目、惊叹。
车行迅疾,语声渐远。极目远眺,遍染绿色的沙丘与依旧褐黄的沙丘交错而立,相互守规。我们不禁遐想,这黄丘与绿丘是否也会喁喁私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这篇通讯选取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将三北人30多年的造林历程再现在读者面前,构思严谨,情感丰沛,极具感染力。
B.人们认为在黄沙地里根本种不活树,石光银却为了种树不惜变卖家中财物,人们认为石光银傻,给他起外号“石灰锤”。
C.通讯描写了牛玉琴栽种的蜜桃树硕果累累的景象,从这一景象可知,牛玉琴种树治沙成果显著,而且已产生经济价值。
D.这篇通讯的结尾处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沙丘守望、对话的情景,借描写沙丘,赞扬了三北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面貌。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石光银把树种活了,在他的号召下,很多人加入造林队伍;在他的带领下,众人历时三年三战“狼窝沙”,取得成果。
B.在治沙方面,牛玉琴巾帼不让须眉,曾因治沙成就突出登上联合国讲坛,如今,她治沙的面积已达到政府划定的上限。
C.牛玉琴吃苦耐劳、性格坚强。她做阑尾炎手术,未等伤口痊愈就跑回沙地种树;她在丈夫安葬后的第二天就到沙漠治沙。
D.文中写人们传谣、专业人员测量这两件事,突出了牛玉琴的治沙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牛玉琴的敬佩和对造谣者的痛恨。
E. 牛玉琴腰间挂着的铜铃铛既象征着他们夫妻之间的爱情,也寄托了他们共同的富裕梦,铜铃铛给牛玉琴提供了精神动力。
【小题3】自1978年始,三北造林人在三北大地上奋斗了30多年,做出了怎样的壮举?他们带给世人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