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有效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坚持从实际出发,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确保北方地区群众安全取暖过冬。集中资源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散煤治理,优先以乡镇或区县为单元整体推进。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区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对暂不具备清洁能源替代条件的山区,积极推广洁净煤,并加强煤质监管,严厉打击销售使用劣质煤行为。燃气壁挂炉能效不得低于2级水平。
加快农村“煤改电”电网升级改造。制定并实施工作方案。电网企业要统筹推进输变电工程建设,满足居民采暖用电需求。鼓励推进蓄热式等电供暖。地方政府对“煤改电”配套电网工程建设应给予支持,统筹协调“煤改电”“煤改气”建设用地。
(摘编自《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材料二:
清洁取暖和温暖过冬都是民生工程,两个民生都要保障。《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将有效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作为打赢蓝天保卫战重要措施予以部署,要求集中力量重点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散煤治理,到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平原地区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
在技术路线上,提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各地因地制宜选择采取多样化清洁取暖方式,不局限于“煤改气”,减轻气源保障压力。为防止出现“气荒”,强调抓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大天然气供应量和加强管网互联互通建设。为确保取暖民生,明确新增天然气量优先用于城镇居民和大气污染严重地区的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重点支持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并强调“煤改气”坚持“以气定改”,确保老百姓用得上。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扩大中央财政支持清洁取暖试点范围,完善相关价格政策,确保老百姓用得起。
(摘编自《专家解读<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材料三:
《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思路是“四个四”:突出四个重点、优化四大结构、强化四项支撑、实现四个明显。其中,“突出四个重点”即重点防控污染因子是PM2.5,重点区域是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和汾渭平原,重点时段是秋、冬季,重点行业和领域是钢铁、火电、建材等行业以及“散乱污”企业、散煤、柴油货车、扬尘等领域。
计划更加突出精准施策。重点防控区域的调整,综合考虑了当前各地PM2.5的浓度水平,京津冀虽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仍是当前我国PM2.5浓度最高的区域。汾渭平原仅次于京津冀,是PM2.5浓度第二高的区域,同时是二氧化硫浓度最高的区域。长三角西北部,苏北、皖北这一带城市群,PM2.5浓度已经接近京津冀部分城市。把这三个区域作为重点区域,有利于进一步突出重点,集中资源,解决污染相对突出的问题。
《三年行动计划》中各项措施均明确了责任部门和任务分工,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抓好落实。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在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倒逼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既要坚定不移打好攻坚战,又要久久为功打好持久战,从而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摘编自《精准施策,打赢蓝天保卫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采暖季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区大部分实现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
B.清洁取暖不能一刀切地进行“煤改气”,但“煤改气”仍然是清洁取暖最主要的方式,因此,必须加大天然气供应量和加强管网互联互通建设。
C.“四个重点”分别涉及污染因子、污染区域、污染季节及污染行业和领域,其中污染行业和领域事关斩断污染源,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中之重,须加大治理力度。
D.在重点污染区域中,京津冀地区的PM2.5浓度最高,汾渭平原次之,长三角西北部,苏北、皖北这一带城市群的PM2.5浓度紧随其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三则材料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污染程度较重,应该重点治理,治理了这些地区的污染,也就意味着打赢了蓝天保卫战。
B.北方冬季清洁取暖是大势所趋,但也应该因地制宜,有条件的必须“煤改气”“煤改电”或“煤改热”,一些暂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使用洁净煤。
C.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思路既细密又清晰,但必须要有很强的执行力,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方案,确定相关责任,认真抓好落实。
D.清洁取暖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和政策支持,其中政策支持层面是指中央财政要扩大支持试点范围,制定合理价格,目的是让百姓用得起。
【小题3】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上有怎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2 04:0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迎面而来的仿佛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一座长方体建筑被一个椭圆形的开口直接穿过。建筑内部,一个巨大的球形报告厅占据了大厅的中央位置,如同“天眼”凝视外界。环视四周,围绕报告厅逐级上升的阶梯与高挑的空间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带来如同海浪起伏般的景观效果……近日,几张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照片在网上迅速“爆红”,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这座图书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它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方法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让读者拥有极大的阅读、交流以及想象的空间。”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宋俊生介绍,“我始终认为,图书馆并非一个简单的陈列空间。它以丰富多样的、多载体形式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长期积累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地。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
(摘编自2017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陈建强等《用书藉涵养一座城市的品格》)
材料二:
有学者做调研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城镇居民中有接近40%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图书馆,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2013年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只有2.5%,而美国是68%,英国是58%。201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到馆0.36次,美国人均到馆5.1次。
(摘编自2017年第1期《图书馆工作》柴林红《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书香社会”的对策》)
材料三:2010—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统计表
年份
省级馆
市级馆
县级馆
合计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2010年
1780.1
300.0
2692.0
641.0
5253.4
453.2
9725.5
1394.2
2011年
2004.1
500.0
3863.7
377.0
5329.4
575.3
11197.2
1452.3
2012年
3102.0
500.0
5646.6
467.0
7433.5
648.2
16182.1
1651.2
2013年
4462.9
700.0
5656.1
544.6
8628.7
803.9
18747.7
2048.5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14年)统计得出。
材料四:
在河南许昌市鹿呜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菜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
这座玻璃房便是今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氏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
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敞,布置整齐。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阅览桌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
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于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
(摘编自2017年11月10日新华社记者史林静《“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其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及人均到馆次数均低于美国。
B.在政府的支持下,2010年至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均逐年增加。
C.2010年至2013年间,江西省加大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县级馆的拨款均高于市级馆,更高于省级馆。
D.虽然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大幅度提高,但仍有超半数的居民从来没有去过。超过90%的中小城市甚至没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共图书馆应该以丰富多样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成为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人类文化的传播地。
B.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因为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而在网上迅速“爆红”。
C.许昌、天津的公共图书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虽然面孔不同,但都很受欢迎。
D.滨海新区图书馆、许昌的智慧阅读空间,都实现了阅读的“零门槛”,成为城市的文化标签。
【小题3】你认为,要建设“书香社会”需要做哪些努力?请根据上述材料加以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资。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这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城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来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象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摘选自《乡土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一种常态,这也是乡土社会的根本特性。
B.文中所说的“孤立和隔膜”是指因土地的固定性造成的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特点。
C.单从农业本身的角度来看,乡村社会的群居生活并不是一种必需的状态。
D.“土”在农业文化中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的命根。
【小题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式,说明了因为农业植根于土地,所以靠农业为生的人是附着在土地上的。
B.第三段通过张北一带乡村特点的例证,说明了乡村人口基本上是附着在土地上,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动。
C.第四段通过广西、云南的一些小村落的形成证明了土地对乡村人口的繁衍及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文章通过对“土”和“人”的关系的阐述,体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一些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乡村社会,人口的繁殖是乡村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B.靠农业谋生的人之所以是黏着在土地上,是因为土地及土地上生长的庄稼是固定的。
C.乡村中的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其存在原因和农业生产没有什么关系。
D.乡土社会中的孤立和隔膜其产生原因和乡土人口的流动率低有一定的关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还是一个破落户”
鲁迅毕竟是“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性情又和郭沫若那一类人很不相同,不习惯在精神上迅速地脱胎换骨,因此,在整个三十年代上半叶,他只要谈到民众,多半都还是重复以前的看法。他屡次打比喻,说现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几个人轮番变戏法,老百姓呆头呆脑地围着看。回忆往事,他记起家乡旧时的“堕民”,不禁感慨他们“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愈到晚年,他对民众的揭发还愈深刻。
既然给社会诊病的时候,他常常还是照着老思路,他接着提治疗意见,就难免还是要抄旧方。事实上,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断地重复这种中国人必得向外国学习的“五四”式的启蒙主张。他说中国人的“哑”,是因为精神上的“聋”,倘再不输入精神的粮食,中国人便要成为尼采所说的“末人”(德国哲学家尼采于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与超人对立的概念)。于是他提倡“拿来主义”,再三强调,说这是当务之急:“启蒙工作在现在是最需要的。”
也就从三十年代初开始,他一面说“唯无产者才有将来”,一面又读起了中国的史书,尤其是宋、明两代的野史。他会在这个时候去读这些书,本身就说明了他对现实的绝望,正像他自己说的:“一个人处在沉闷的时代,是容易喜欢看古书的。”他向来有一种从今天看出昨天的锐利的眼光,三十年代的中国又恰似大厦将倾,一派末世景象,他越是细读宋、明野史,就越觉得自己也正活在那样的时代。心里这样想,笔下就不免也要这样写,于是他三十年代的私人通信和公开文章中,不断出现了以古比今的文字。直到一九三六年,他还不断以明末的事情,来比附现实中文学家的“逸民气”和老百姓的怯懦性,那种以为自己正是活在宋末和明末的强烈感觉,始终没有消散。
心中存着这样一面古代的镜子,脑中又时时闪过历史循环的念头,鲁迅对现实中的人事,看法就自然会和周围的人很不一样。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在上海的《人间世》杂志上发表一首打油诗,编者又加上“五十自寿”的标题,引来蔡元培、钱玄同等人的一连串和诗,一时间颇为热闹。这引起上海等地的左翼青年作家的不满,纷纷撰文批评,有的措辞还相当激烈,闹得沸沸扬扬。“左联”的许多年轻人都在那里愤愤地声讨周作人,鲁迅却回过身来看透了他们的心肠,而这是连他们自己也未必能看清的,鲁迅与他们的精神距离,实在是太大了。
一九三零年秋天,上海文化界的共产党组织通过美国记者斯沫特莱,租了一家荷兰人开设的西餐馆,给鲁迅庆祝五十岁的寿辰。到了那一天,上海的几乎所有左翼文化团体都派代表来参加,把那家餐馆挤得满满的,气氛相当热烈,鲁迅也很高兴。可是,当他站起来致辞时,却说出这样一番扫兴的话:我现在被人请求出来领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我的几位年轻的朋友还坚持要我做一个无产阶级作家。我要是真装作一个无产阶级作家,那就幼稚可笑了,我的根子是植在农村中、农民中以及学者的生活中。我也不相信中国的知识分子的青年,没有对工人、农民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体验,就能创作出无产阶级的文学……这整篇讲话,简直好像是故意在强调他和那些给他祝寿的人的精神差别,后面那几句,更是明显夹着刺了。他对那些明明和他一样——或者还不如他,却摇身一变,以无产阶级自居,大骂他落伍的人,一直耿耿于怀,只要有机会,他就要指责他们的善变。他这样去指责别人,自己就更会警惕,即使真是非常欣赏那激进的左翼浪潮,他理智上也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站稳双脚,不要使自己整个陷进那潮水中去。所以,连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他往往也很注意分寸,只是说“呐喊助威,则从不辞让”,并不自居为中军。直到一九三五年,他还对一位亲近的朋友这样描述自己,“使我自己说,大概也还是一个破落户,不过思想较新”,依旧是沿用十年前那个“中间物”的说法。看起来,一直到最后,他都还保持着这份清醒的自觉,他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节选自王晓明《鲁迅传》)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整个三十年代上半叶,他只要谈到民众,多半都还是重复以前的看法”表明,三十年代的鲁迅经历过“五四”启蒙思想的洗礼,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保留有深深的旧时代印痕。
B.“既然给社会诊病的时候,他常常还是照着老思路,他接着提治疗意见,就难免还是要抄旧方”表明,三十年代的鲁迅按老思路揭发社会的弊端,以旧方治疗。
C.“他一面说‘唯无产者才有将来’,一面又读起了中国的史书,尤其是宋、明两代的野史”表明,三十年代的鲁迅提倡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却又自感返回到宋、明时代。
D.左翼作家激进但缺乏清醒,没有对工人、农民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体验;而鲁迅始终能够将根子植在农村中、农民中以及学者的生活中,保持对现状以及前景的清醒认识。
【小题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鲁迅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较新的破落户,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在思想上迅速地脱胎换骨。
B.鲁迅认为,中国人的不敢发声在于精神上的失聪,故他提倡“拿来主义”,主张立即进行启蒙工作。
C.鲁迅对于中国老百姓身上的奴性与怯懦、对现实是绝望的,于是他在晚年,对民众的揭发更加深刻。
D.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发表了一首“五十自寿”的打油诗,一批名人争相和诗。对此,鲁迅进行严厉批判。
E. 鲁迅始终保持着清醒,即使在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时,也是很注意分寸的,能够十分理智地认识自己。
【小题3】国人对鲁迅大都充满了崇拜之情,本文对待鲁迅的态度如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学形式,必须具有艺术的终极属性,即诗性,必须立足于现实且对现实进行艺术化和文学化处理,而不能直接描摹现实,过度的绝对的“写实”、过分注重“故事性”,则会使其沦为平庸。唯有“艺术的真实”,才能使小说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恒久的魅力,才能使读者感受到浓郁的诗意。当下一些作品过分注重对于真实的开掘和叙写,偏执地沉溺于追求故事性,而缺乏或者忽略将其提纯为艺术的手段和能力,迎合了大众猎艳猎奇阅读心理,却丧失了其应有的文学蕴涵和诗性品格。另外,现今某些小说创作者似乎过度热衷于书写“恶”与“丑”,而忽略了对于“美”的发掘。小说并非不可以写“恶”与“丑”,但写的目的应是为了反衬出“美”,要注意限度和分寸,过度的书写甚或是带着欣赏的眼光、陶醉的心态去表现“恶”和“丑”,只会使人心生厌恶,从中不可能感悟到“美”和“诗意”,这显然有悖于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目的。

还有必要重视小说的语言。语言能力始终是一位小说创作者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语言水平也始终是标示小说水准的首要特征。正如汪曾祺所言:“读者读一篇小说,首先被感染的是语言。我们不能说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而当下某些作家,在创作诗歌、散文时,也许还能重视语言的运用与雕琢,但在创作小说时,由于过分注重故事性,则往往忽视或者漠视语言。这就造成了一些作品语言水准的低下,准确性欠佳、冗长、粗鄙、直露的语言在小说文本中大行其道。语言应该是小说的本体,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小说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实现、小说诗性的呈现,要借助于语言。语言水平的低下,就是作品文学性和艺术性的低下,容易造成诗性的缺失。小说创作者应该秉持汪曾祺“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理念,重视炼字造句,力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无可替代性”。此外,还应充分重视汉语作为表意语言和非形态语言的特点,从古代文言文中汲取营养,在简约和内蕴上下足功夫,使语言更具诗意,从而整体提升作品的诗性。

最后,要注重意象的营构。“意象”曾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出彩的因子,然而它并非为诗歌所专属。如果在小说中能营构出鲜活的意象,必然能够增强其诗性魅力,从而焕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意象应该成为小说内容和意旨的聚合体与浓缩体,它涵盖、表征、提炼小说文本的终极诉求。一个鲜活的意象能够产生恒久的诗意和震撼力,能够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让读者时时品味——正如“边城”之于沈从文,“晚饭花”之于汪曾祺,“野地”之于张炜……带给读者的审美冲击力是何其强烈而持久!凡此诗性十足的小说作品,似乎皆离不开一个鲜活而成功的意象。当代小说创作者应该从中汲取经验,在自己的作品中苦心经营意象。

(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作为文学形式,属于艺术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在反映现实时要采用艺术化和文学化的处理方式。
B.小说创作者借书写“丑”与“恶”来表达文学追求,实际上背离了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目的,只会让人心生厌恶。
C.小说创作者应秉持“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理念进行小说创作,重视炼字造句,追求语言表情达意的准确性。
D.语言不是小说可有可无的附着物,小说的文学性、艺术性乃至诗性的最终实现,都有赖于高水平的小说语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指出小说的属性,通过对比论证指出当下小说创作中重写实和重“恶”与“丑”
这两种错误倾向。
B.第二段通过引用名言来说明小说语言的重要性,明确小说应重视锤炼字句和汲取古代文言文的营养。
C.第三段强调小说注重意象营构的重要性,并举例来说明鲜活意象带给读者强烈而持久的审美冲击力。
D.文章从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性魅力的意象等三方面来论述提升小说的诗性品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要立足现实却不能对现实进行直接描摹,只有“艺术的真实”,才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恒久的魅力。
B.小说若过分注重对事实的开掘和叙写,偏执地沉溺于故事性追求,就会丧失原本应有的文学内涵和诗性品格。
C.小说能否最终打动感染读者,首先靠的是语言,如果小说语言冗长、粗鄙、直露,将很难被认为是好的作品。
D.当代小说创作者若能经营出意象,就能增强作品的诗性,更好地表达情感,作品也能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槐树记

李汉荣

我小的时候,老家门前的这棵槐树也还小,比我高不了多少,我把槐树当作我的哥哥。

早上起来,我首先跑到槐树跟前,站直身子,与我的槐哥比个子,我的个子自然是比不上槐哥的。槐哥呢,一点也没有因高我一头而得意忘形,只是静静地站在我面前。

我喜欢槐哥的安静,安静里,有天宽地阔的心境;我还喜欢槐哥的单纯,就那么一身绿色,一身清爽,顶多还有几声鸟叫,一弯素月相伴,却怎么看怎么好看,怎么读怎么耐读。

我常常把心里的话说给槐哥,他总是耐心地听。有时,他感到必须对我说点什么的时候,总是把翠绿的叶子一片片展开,把写在“手心”的每一个字放在我的眼前,让我反复阅读。在他的语言里我看到的总是明亮、绿意、温柔和来自内心深处的芳香。

后来,我偷偷爱上了一个名字散发着淡淡青草香的女孩。但这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大事,又是怎样神秘和圣洁的事,就如一个人赤着脚向着一片纯白色的雪地走去,既害怕踩脏了那片雪地,又忍不住走向那梦境般的洁白。在一个静静的月夜,我对槐哥说了我心中的秘密,我看到槐哥也和我一样忧郁了起来,我明白了,槐哥也愿意分担我在春天的苦涩。我情不自禁地拿出小刀子,在槐哥身上刻上了那个名字。为保密起见,我特地站在凳子上,在树的高处,郑重地,一笔一画地刻上那个美丽的名字。槐哥,成了我初恋的纪念碑。

后来,槐哥就越长越高了,高出屋檐,高出屋顶,高出烟囱,高出柳树,高出榆树,高出杨树,高出那本来就很高的椿树,高出我青春的心跳能够触及的那部分天空。渐渐地,我只有仰起头才能看见槐哥那高高的树冠。

我知道,槐哥不愿我老是守在他旁边画一些重复的笔画,槐哥自己也看见了比屋檐和屋顶更高的天空。于是,我走出了家门。

几十年后,我回到故乡时,槐哥已长成参天大树,样子也有点苍老了。面对他,我只能仰望。但他分明还是认识我的。我站在他跟前,立即就嗅到了他内心里的清香。多少年来,他一直把这纯真的香气保存在内心里,以这样美好的方式证明着自己的存在。而我们人类却远远没有这样美好,我们总是在太多的污浊里游走、捕获,成熟着和成功着,渐渐忘记了我们也曾经那么纯真和美好过,直到污浊将我们改造成另一种生物。

此刻,我呼吸到了槐哥内心里保存的动人的清香。我在心里叫了一声:我的好槐哥啊!为我洗心,为我招魂啊!

我的槐哥不说话,憨厚地站着,站在他一直站的地方,我的槐哥,已经把这片土地站成了芳香的磁场。

我仰望着我的槐哥,像仰望着我越来越值得尊敬的伟大的祖父。

我忽然记起了多年前我刻在槐哥身上的名字,那个美丽的名字,那个春天的秘密。

槐哥,你把那个动人的名字一直藏在身上,不停地带向高处,不停地向天空奔跑,仿佛要把她放在月亮上,放在天上最坚固的“大理石”上。

我终于明白,我此时仰望的已不只是一棵树,我在仰望生命中最纯洁的部分。

在似乎不懂生命的时候,我们用透明的心、真挚的忧伤,创造了最初的秘密和童话;那时候,我们站在世界的低处,战栗着,小心保存着自己露珠一样透明的心,它如此干净,如此珍贵,如此脆弱易碎,世上找不到任何合适的纯真器皿来保藏它,以至有多少青春的宝物都摔碎了,散落了,消失了。

所幸,我的槐哥为我保存了我生命中最纯洁最无价的部分,一直把它托举在好似蓝宝石的天上。

我在仰望,一个正在老去的人,如今回过头开始仰望他早年的童话。

(选自《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槐树”既有实在的意义,又有虚化的意义,一方面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实体,另一方面又是被赋予了特定社会意义的某种象征。
B.“槐树”既是作品的主要形象,又是全文的线索,作品的主题主要就是通过它的形象表现出来的,材料也是围绕它组织的。
C.“初恋”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记忆,也是“我”仰望的“童话”的内容,对“初恋”的回忆含蓄地表达了“我”不能兑现爱情的遗憾和苦涩。
D.世上没有合适的纯真器皿来保藏露珠一样透明的心,以至太多的青春宝物失落了,可见保持着透明的心是多么难能可贵。
【小题2】请简要概括作者笔下的槐树的特点。
【小题3】作者在文中发出了“我们人类却远远没有这样美好”的深沉感慨,并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记忆称为“早年的童话”。你是怎样看待作者的这种认识的?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