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她真是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怠。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所以我认为,纯粹是一个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赞美了焦刘二人忠贞的爱情。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合情合理”的一项是
A.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C.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D.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兄有点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B.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悲剧。
D.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小题3】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B.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这是唯一原因。
D.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是否寒门、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2 10:46: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冯其庸的“大国学”
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后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
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学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
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他眼前逐渐打开。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锡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1946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座。
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1954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冯其庸的学术人生最为合适。
2005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
对于国学的未来,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他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这是学者的情怀,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怀。
(摘编自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叶君远《冯其庸传》等)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②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等才是国学;但是我觉得,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问。凡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学问,都应该算国学。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里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以来的经史子集。(《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通识教育与经典教育并重,这种扎实的学风有助于保存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B.冯其庸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不仅因其涉猎广泛,学问渊博,成就斐然,还因其在国学教育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C.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继承传统、兼容并包、民族平等的基本理念,其科学性和独创性是毋庸置疑的。
D.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的基本规范,是对无锡国专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其作为教育家的眼光。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冯其庸将书斋命名为“瓜饭楼”、著作结集为《瓜饭楼丛稿》,与其说是纪念早年的艰难岁月,不如说是文人的雅兴使然。
B.家境贫穷、时局动乱使冯其庸无法专力读书,但这也促使他最大限度地博览群书,客观上取得的效果远远超过了学校教育。
C.无锡国专的求学经历,使冯其庸的治学由零散、自发变为系统、专业,这是冯其庸一生学术辉煌的坚固基石。
D.冯其庸早年读书习惯的养成、无锡国专办学的成功,都说明地域文化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E. 冯其庸将个人的教育理念付诸现实,通过教育薪火相传,他的国学情怀,最终在人大国学院找到了托付。
【小题3】冯其庸的求学、治学之路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今全球化时代,文明交流、文明互鉴离不开一定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那么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话语体系?

首先,关于话语特征。我们应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着力构建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时代性与人民性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等特征的中国话语体系。话语体系于时代问题和现实生活。基于时代的本质特征及其生发的问题,才能产生传达时代内在呼声并具有时代影响力的话语体系。然而,在讨论当代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从范畴体系、理论范式和话语方式来看,很少产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范畴、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大多还是在使用西方的、中国传统的、经典文本中的、教科书中的概念、范畴、表述、理论和框架。针对这种研究现状,我们应该增强自觉话语意识和明确话语特征取向。此外,还需注意的是,话语与生活紧密相连。在这方面,我们应克服“有概念无生活,有生活无概念”的研究短板。

其次,关于话语资源。一方面,要反对妄自尊大,在话语资源上借鉴现代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当然首先要从整体上和本质上把握西方文化,并批判性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文化的智慧。此外,还要把握西方现代文明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怎么从传统西方文明中演化而来的,它对人类世界的贡献究竟在哪里。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妄自菲薄,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智慧。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解读西方学者的著作,不能仅仅满足于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使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之“跑马场”。我们主张面向中国问题,深刻揭示产生中国问题的现实逻辑,同时遵循“中国问题·中国方法·中国理论”的内在逻辑,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书写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这就需要注意把握三种文化形态的话语资源:作为主流文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以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的形式,主导和引领着社会思潮;作为大众文化形态的传统文化,主要存在于居住着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及一些儒学知识分子中;一些学术精英专注研究的西方文化,主要存在于相对发展起来的部分城市、地区及一些知识分子中间。要在三大文化形态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实践互动中,积淀出能够凝聚人民力量的中国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出具有世界话语权的中国话语。

再次,关于话语体系。话语背后的核心是概念、观念和思想,即“道”,其背后的支撑是现实逻辑、现实问题。就是说,关注对象和研究内容决定着话语形式。研究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中国问题,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中国话语。提升话语权,要注意构建完整、系统的话语体系:言之有向,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言之有物,即国家发展道路与国家硬实力;言之有理,即围绕核心理念而加以全面系统阐述的核心理论;言之有效,就是“怎么讲得让大家爱听”;言之有力,就是讲的话能影响别人,具有掌控话语的权力”。

(摘编自《新华文摘》,韩庆祥、王海滨《建构“理论中的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学术自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B.作者指出要产生传达时代内在呼声并具有时代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就要基于时代的本质特征及其生发的问题。
C.作者在谈到话语资源时,主张首先从整体上和本质上把握西方文化,并批判性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文化的智慧。
D.“道”是话语背后的核心,即概念、观念和思想,而现实逻辑、现实问题是其背后的支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话语特征、话语资源和话语体系三个维度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话语体系进行了详细分析。
B.文章第二段论述话语特征问题,先指出我们应遵循的原则,然后分析我们应构建什么样的中国话语体系。
C.文章第三段在分析话语资源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并分别指出三大文化形态的研究方向,清晰明了。
D.构建完整系统的话语体系需注意言之有向、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效和言之有力等方面的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话语体系于时代问题和现实生活,无论是偏重抽象概括和逻辑严密的书面话语,还是生动灵活的口头话语,都是话语体系的。
B.研究中国话语体系,一定要研究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中国问题,而国家发展道路与国家硬实力是坚实的话语基础,即“言之有物”。
C.如果我们能够增强自觉的话语意识和明确话语特征取向,就有可能产生较多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范畴、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
D.西方文化是一些学术精英专注研究的文化,主要存在于发达的部分城市、地区及一些知识分子中间,是我们需要把握的一种文化形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愁是棵乌桕树

乐祥涛

①鸟桕树的叫法,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原来我把它叫做木梓树。就像知道我生长的那个小山村,也叫故乡一样,当初叫的时候并不习惯,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这才慢慢改口。不过,在我情感深处,依然保留了它原有的名字。

②许多年后,由于工作、生活和离开家乡等诸多原因,乌桕树的身影几乎淡出了我的记忆。那种踩着时间的节点,四季变换色彩的轮回,没有在我的生命里继续交替。反而是在我闲暇的时候,乌桕树走进了我的梦里。开始时,是模糊的,接着,一点一点变得明晰起来。

③坦率地讲,我在乌桕树身边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相反,是在多年之后,那些碎片似的梦境,才把它重新串联到了一起。后来,经过不断地回忆和细致的梳理,乌桕树才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④春季,对于乡村来说,那是产生烂漫的时刻。说实话,这个时候的乌桕树并不显眼,因有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谁也没有太留意乌桕树的存在。

⑤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赞赏或是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直至开出如穗状花絮的小花。

⑥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有闲着,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已经成为我们那帮孩子的家常便饭。

⑦夏天,通常都是蝉们喊出来的,先是一声,两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

⑧村子的东头是一片竹林,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炎热天的时候,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村妇们常常在这里聚集,说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还有一些打情骂俏的韵事,最后引得哄堂大笑,笑声能传很远很远。

⑨入秋后的乌桕树,着浓妆、添重彩。浅秋时,乌桕树先是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淡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就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熟秋里,乌桕树又把叶由黄变成浅红色或是玫瑰红色,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而后,选一个中午和暖阳对视,或者选一个丽日的下午与晚霞一起睡去。

其实,秋日里的乌桕树是在孕育,是在孕育着乌桕子的成熟,也就是木籽的到来。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元代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⑪木籽成熟后,队里会派出劳力,分组进行收割。通常是三人一组,每组一个男劳力再分两个妇女配合。男的负责爬上树,用木籽刀把木籽打下来,女的则负责收拾和整理。

⑫木籽收完后,冬日也就尾随而来了。

⑬最难忘的是那年的一场大雪。雪是头一天晚上就开始下,第二天一早看,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雪压在下面,唯独特边的乌桕树高高地挺立着。虽说树桠上、树枝上,都落满了雪,但光着身子的树,却丝毫没有被压迫的意识。

⑮每逢进入腊月以后,队里就会安排几位有经验的师傅,在油坊里榨油。开始时,是榨木籽油。木籽全身是宝,其外皮的蜡质可以提制“皮油”,是制高级香皂、蜡纸、蜡烛不可缺少的物质。而木籽内质的仁,所榨取的油,称“桕油”或是“青油”,是油漆、油墨等材料的上好原料。

⑯“皮油”和“青油”榨好后,都会送到供销社或是集市上去卖,换得的钱队里会按分值和户头的人数进行分配,这样一来,家家都能过一个称心如意的新年。

⑰现在想想,那些乌桕树,还有那座油坊,不仅甜蜜了一个节日,也温暖了一段记忆。

(摘编自《2016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时空交错的顺序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四季轮回中的乌桕树,承载了作者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
B.春日的乌桕树无声无息地发芽、开花体现出它不在意别人的目光,尽情绽放自己生命的淡泊从容。
C.第⑨自然段用“深绿”等词突出了乌桕树的色彩变化,富有诗情画意,渲染了乌桕树的绚丽多姿。
D.文章最后四段,将收割木籽、榨木籽油的过程将自然与人情联系起来,为我的回忆增添了温暖的气息。
【小题2】划线句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了乌桕树怎样的特点?
【小题3】怎样理解“乡愁是棵乌桕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心壶

司马攻

古语道“玩物丧志”,但我管不了许多,我玩古董玩了三十多年,越玩越有兴致,打从去年退休之后更是成为古董迷,尤爱收藏小茶壶。

有一天我到“越沙攀”佛寺去礼佛;在寺里方丈室的一个古老的木橱中,见到了五把造型古朴的名贵小茶壶。我心一动,就和佛寺的住持巴空大师交谈起来,聊古说今,谈得很“投机”。从此我便经常去找巴空大师。

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和巴空大师的往来,主要是看在那五把古老的小茶壶份上。

几个月后,我花了二百铢在“耀华力”茶行买了一斤“乌龙茶”。又以八十铢买了一把宜兴出品的新制小茶壶,兴冲冲地向“越沙攀”佛寺来。

“大师!我特地拿来一把新的小茶壶,换一换橱中的一把旧茶壶。还有一斤顶级的乌龙茶送给大师。”我一面说,一面打开橱,将新制的小茶壶放在橱里,随手将一把古老的小茶壶拿出来。

巴空大师瞪着眼看一看我的脸,我急忙从口袋里取出一个早已备好了的、其中放有一千铢的白信封放在桌上:“大师,还有一千铢善金奉献。”

大师眼一闭,不说什么。我自言自语了几句,就拿着那把古朴的小茶壶回家了。

我以新茶壶四把、乌龙茶四斤,外加现金四千铢,在三个月内换到了四把名贵小茶壶。

方丈室里木橱中的第五把小茶壶,我当然是不会放过的。一天,我重施旧法,再往佛寺里去,走到木橱前,心中吃了一惊,橱中的第五把古老小茶壶不见了,代替那把茶壶的是跟我所买来的一模一样的新茶壶。一定有人依样画葫芦,用我的办法,换去了名贵小茶壶,我真后悔我来迟了!

“大师!是谁将另一把旧茶壶换去了?”

巴空大师把眼睛睁开:“颂吉施主,这个纸盒送给你,你拿回家去吧!”巴空大师以手指着桌子旁边的一个大纸盒,说完后又闭眼入定了。

我回到家里,把纸盒打开,我的心几乎要跳了出来。纸盒里放着四把宜兴出品的新茶壶、四斤乌龙茶、四个里面各放有一千铢的白信封,还有我想得到的那把名贵小茶壶!

晚上,我整夜没睡,我不需付出什么就得到了五把名贵小茶壶,而这五把小茶壶整夜在我脑中转来转去。

第二天,我带了那五把名贵小茶壶到“越沙攀”佛寺里去。巴空大师又在入定。我将五把小茶壶轻轻地放回木橱里。

“颂吉施主,橱中有没有壶,是新的还是旧的,这对于我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你……对你可能很重要。”巴空大师的声音在我背后传来。

我一转身,双手向巴空大师合十为礼,低下头来坐在巴空大师身旁:“大师!是的,很重要,这五把小茶壶对我一生很重要,我是真真正正地得到了五把小茶壶。”

我离开了佛寺,心中想着:“得失只在一念之间,失去的可能就是得到的。我虽然有不少古董,而永远留在我心中的是那五把小茶壶。”

(选自《小说界》)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观察事物,展开故事的,因此,小说中有对“我”的直接的心理描写,但没有对巴空大师的。
B.“巴空大师瞪着眼看一看我的脸”,大师用这个神态表示出对“我”的不满:“我”那把宜兴壶和那点乌龙茶的价值不足以用来交换他的名贵小茶壶。
C.“而这五把小茶壶整夜在我脑中转来转去”,这个句子在情节推进上不可缺少,它写出了白天发生的事在“我”心里激起的波澜,也为“第二天”事情的发展给出了暗示和依凭。
D.小说笔法疏密有致跌宕多姿;详写“我”“智取”第一把名贵小茶壶,略写“我”得到二三四把,而觊觎第五把,才是情节高潮、事态逆转之处。
【小题2】小说结尾处,“我”明明将五把茶壶都送还给了巴空大师,为什么还说“我是真真正正地得到了五把小茶壶”?
【小题3】小说的主人公是“我”还是巴空大师?请结合全文简述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童塘情怀

孙江月

①我家老屋前就是童塘。

②童塘的四堤长着不同的树和各色的杂花野草。东堤是一处高高的土丘,土丘上是一抹黛色的柑橘树,秋深之时,硕果累累,如万家灯火。南堤和西堤是密密匝匝的翠竹和香蕉树,那是鸟雀栖息的天堂。北堤是疏落的桃树、李树、梨树。不用说,童塘的风光就四时分明了。

③开春,惹你眼花缭乱的,莫过于童塘的桃树、李树、梨树了。它们总是以浪漫的姿态,尽情地开满堤岸——那开着的是要出嫁的大姑娘,脸上抹着胭脂,浓浓的,是要乘了东风的车去远方吗?未开的,是带着羞涩的童女,在母亲的怀里瑟缩着,脸上还挂着串串儿水晶,汪汪的,是惜别姐姐出嫁前的泪滴吗?东风硬朗的时候,桃花、李花、梨花便纷纷扬扬落满池塘。盈盈春水,荡起千朵万朵花瓣,那花瓣真是千树之精英,万花之芳魂呀!

④而到仲春或谷雨,童塘的蛙们就开始热闹起来,大大小小的蛙儿在塘里游荡着,欢乐着。它们是春天的使者,是大自然的乐师,它们没有佯装和矫饰,也没有奢望和企图。它们 “哇哇”地朝天歌咏,犹如学堂孩子们“琅琅”的书声一样淳朴、自然。

⑤夏天,最吸引人的就是塘中的荷,只要散步童塘,就会立马遥想古今。

⑥在这样好的诗意里,你尽可以扮一个渔翁,撑一竹长竿,望着荷香弥漫的童塘,摆一个闲钓的姿势,仅此即足以迷醉你的思想性灵。如果你还不满足,那好,“荷动知鱼游”的古典诗歌意境即能从你眼下生出:弥望的田田的叶子.缓缓地从你的眸子里裂开一道缝,那是一尾尾自由的生灵向你漫游过来了,随即,弥望的田田的叶子又柔柔地合拢而去……

⑦在满月的夜晚,塘中的荷最是袅娜、惬意。它们顶着月光,隆起朵儿,时而含着笑靥,时而打着盹儿。南风吹来,晶莹的露珠便从荷的玉盘上滑下去,化入宁静的碧水。这会儿有一只蛙,不,是两只!像受了“惊”,从另一片肥腴的荷叶上,来了一个起跳的姿势——“扑通”一声,跳入碧清的水里。我明白:这瞬息的动姿绝非“惊鸿照影”之写意,亦非“沙鸟带声飞”或“池花对影落” ——噢,那分明是一对拥入水中的完美的“翡翠恋人”呀!

⑧童塘的秋天,更使我热爱,尤其是菊花、蜜蜂、蝴蝶。这菊花是一种清瘦耐寒的单瓣型的小黄花,是花中的隐逸之君。只要你嗅了它,你的精神就会来;碰了它,你的情感就会来。那一丛丛,一片片,蓬蓬勃勃、密密匝匝的野菊花在塘边开着,它的香似一层薄薄的雾缦,又似一缕缕梦幻的轻纱,笼罩着童塘的整个容颜。

⑨这季节,蜜蜂和蝴蝶是最平常的客人,它们朝饮木兰,夕餐秋菊,常三三两两飞来,像赶集似的,嬉逐于菊丛。

⑩童塘的冬天也是令人迷醉的。瞧,那高高的立在塘际的青秆儿,不是别的,是刚刚从深秋中拔节过来的野生芭茅,花冠蓬垂着,一吊一吊的,像只只雪白的苍鹭。低矮的,是丛生在塘畔的蔓草仙藤,它们或隐或露,隐着的是它们冷峻的思想,露着的是它们直面大地的情怀。严霜下,它们愈冷愈苍翠,愈冷愈精神,或紫或蓝或白,静静地开着点点小花,并溢出阵阵扑鼻的幽远的清香。

⑪雪毕竟是要下的,这是童塘的福气。童塘的雪从不激越,亦不猥琐;它飘飞如青杨之花絮,坠地如慈母之抚摩,它飞在树上,柔而轻,像催春的白梅;撒在地上,薄而白,像铺地的玉帛。

⑫呵,童塘!银装素裹的童塘哦,是四时风光分明的最后诗章。那诗章是圣洁的,无瑕的,是天国精灵之所在,是大自然恩赐于人类的一面明洁的镜子!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简洁朴素又清新自然,作者通过描写和想象,将清新、美丽的童塘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B.文章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
C.文章描写景物有动景,有静景,动静相映;有远景,有近景,远近结合。
D.本文以“童塘情怀”为题,以“我家老屋前就是童塘”入笔,以“银装素裹的童塘”收笔,中间写了童塘四季不同的景色,很有章法。
【小题2】结合第⑦段内容,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本段画线部分。
【小题3】作者写了童塘春夏秋冬四季的哪些景物?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