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国庆假期,支付宝发动史上最强的品牌联动,造出了一夜爆红“中国锦鲤”。
阅读时长三分钟的奖品清单,引发了2亿活动微博单条阅读量和三百万转发量,“中国锦鲤”可谓微博史上最强的营销活动,在互联网爆发式掀起“造锦鲤”风暴,以至于网友们每天都要发出灵魂拷问:那么多锦鲤,我怎么就不是其中一条?
身披红金鱼鳞的锦鲤,寓意“鲤鱼跃龙门”的好运气,一直深受中国人喜爱。大户人家饲养观赏性高的锦鲤,锦鲤图案也常见于传统建筑、服饰。祈求好运一直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初代网络锦鲤”出现时,仅仅是封建迷信传统的“电子化”。网友们通过转发锦鲤,“还愿”锦鲤,分享自己所求之事、真实生活以及不少瞎编传奇故事。它仅仅是社交网络上一个蹭热度、博眼球或宣泄情绪的梗,催生了@锦鲤大王类型的微博自媒体。
当营销目的性极强的“转发抽奖”出现,并与“锦鲤梗”结合在一起后,“锦鲤”开始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
(选自《转发这条锦鲤,这辈子不用工作了》,转自网络公众号)
材料二:
现代锦鲤诞生于19世纪的日本,祖先应是原产于中国的鲤鱼。
由于鲤鱼本为黑色,因变异而颜色艳丽、带有花纹的鲤鱼颇为少见,当时人们将这种鲤鱼称为“神鱼”,后来又衍生出“变种鲤”“色鲤”“花鲤鱼”“模样鲤”等说法。
有文章考证,日本人兰木五助1889年培育出了红白锦鲤的原种。此后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养殖,反复作交配、改良,锦鲤的色彩愈发丰富绚丽,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中国红鲤鱼、金鲤鱼的色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锦鲤开始成规模进入中国。
虽然现代锦鲤进入中国的时间不过几十年,但近几年间,“锦鲤”迅速与网络上的“祈福”“转运”结合,成功变身为供网友转发的“吉祥物”。
今年2月发表在《新闻研究导刊》中的一篇论文统计,在微博指数页面以“锦鲤”为关键词检索,发现涉及此话题的人群年龄分化明显:12-34岁的用户占87.62%。
文章将这种被称为“日常迷信”的“在线祈愿行为”看做一种网络时代的文化现象,并认为这呈现出明显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选自《大家都在转锦鲤,这条鱼有什么故事?》,转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然而并非所有“锦鲤”都是真锦鲤。此前,有媒体报道微信朋友圈一篇《合肥锦鲤火了!》在浏览量突破300万、活动参与人数达到27万人次时被微信平台删除,引发粉丝不安。而《寻找杭州锦鲤》也因涉嫌虚假宣传被删除。有网友爆料,此类抽奖活动“说好的联合100家商户,结果商家根本不知情”。
“转发又不要钱,不转白不转”的行为真的没有代价吗?方可成认为,社交媒体时代并非文章好就能传播广,这种文章刷屏的后果就是让公众注意力被绑架,社交媒体上其他有价值的内容被淹没,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公众号却收割了大批流量。
对于“锦鲤崇拜”,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解释称,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外控型个体”,他们通常认为事情的结果是由不能控制的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越是外控型的个体,越是觉得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更加焦虑。“转发锦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他们对未来不确定性或未知的恐惧感。张昕认为,转发锦鲤并不会让你真的心想事成,但有可能减少眼前面临的无助和失控感。
“营销的本质都是为了满足需求。”陈歆磊认为,消费者要想防范此类虚假营销,最关键的就是不要抱着占便宜的心理,“某些‘锦鲤’营销已涉嫌欺诈,其成功的核心就是把握了消费者占便宜的心态,本质上和电信诈骗并没有区别。”陈歆磊指出,由于我国互联网发展速度太快,一些法律法规还存在滞后或空白,消费者需注意保护自身权益,而工商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维护市场健康。
(选自《锦鲤到底是怎么火的?》,转自新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代网络锦鲤”其实也是一种封建迷信传统的延续,只是改变了一种形式,变得“电子化”了。
B.在社交网络上,“锦鲤”最初被用来蹭热度、博眼球或宣泄情绪;从“中国锦鲤”开始,它才带有了营销目的,并且可谓微博史上最强的营销活动。
C.鲤鱼本为黑色,因变异而出现颜色艳丽、带有花纹的鲤鱼。现代锦鲤诞生于19世纪的日本,是一种红白相杂、色彩绚丽的鲤鱼。
D.“锦鲤”被某些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虚假宣传,绑架公众注意力,欺诈营销等活动,因此,消费者不要抱着占便宜的心态,注意保护自身权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锦鲤”有着美好的寓意,锦鲤图案被运用于建筑、服饰等,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祈求。
B.统计报告显示,关注“锦鲤”话题的以年轻化人居多,这种网络时代的新现象呈现出明显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C.“转发又不要钱,不转白不转”,看起来没有损失,实际上由于公众注意力已经被绑架,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很难进入公众视野,好文章也被淹没了。
D.“外控型个体”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感到不确定性,因而焦虑。转发锦鲤可以很好地降低他们对不确定性和未知的无助和恐惧。
【小题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锦鲤”现象产生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5 07:1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二者分别用“依”和“以”,用语准确,不能换位。历史上,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但其本质是依德治国。依德治国要求性善,儒家倡导性善,但这只是一种贯彻自己学说的立论而已。因此,我们不能依德治国。依法治国也不能换成以法治国。如果以法治国,法就可能蜕变为统治工具,统治者自己则置身法外;依法治国,意味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封建社会有丰富的法律文化和诸多法律,如秦律、汉律、唐律等,可以取其精华,加以借鉴,但封建社会不是法治社会,因为其法律只是用来统治老百姓的。

道德与法律是有界限的。道德重在化民、教民,有道德的人会自觉遵法守法。个人主义者或利己主义者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做违法的事,但有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思想并不违法。法律要论迹,提供犯罪事实;道德要论心,提倡慎独慎微。我们应当用道德教化民众,用法律厘定罪与非罪的界限。只有这样,才能从道德与法律两方面治理好国家和社会。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要求往往高于法律规定。比如,法律没有规定不孝敬父母是犯罪,但子女不赡养父母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孝不只是赡养和义务,而且是敬,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只依法交赡养费而不敬爱,不能算孝。正如孔子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们不能用法律条款反对道德教化,也不能用道德观念绑架法律。就社会功能而言,法律主要是事后处理或惩罚,而道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可以说,道德是一种自觉行为,甚至是一种勇气。见义勇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些行为都是道义力量使然,而不是法律条款的规定。

在社会主义社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可以形成强大合力,释放强大正能量。道德角度说我们提倡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种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并不违反法律中有关个人权利保障的条款。维护个人合法权利属于法律范畴,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权利并非法律规定,属于道德范畴,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相反,如果将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对立起来,则是有害的,其实质往往是混淆了法律和道德的不同功能。

道德规范不能脱离时代和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树立正确价值观,出于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考虑,在对公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有分析地强调责任优先于权利等道理是正确的。相反,将权利置于责任之上、将自由置于国家安定团结之上、将个人置于集体之上,在实践中会带来许多危害。社会主义法律应当维护个人权利,社会主义道德应当倡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提倡无私奉献。这就是法律与道德相得益彰的辩证思维。

(摘编自陈先达《法治与德治何以相得益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德治”理念与儒家“以德治国”本质迥异。
B.我国封建社会法律文化丰富,虽然其法律只是用来统治老百姓的,但可以取其精华,加以借鉴。
C.一个人只是有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思想并不会违法犯罪,因此他们不会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危害。
D.道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诸如“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等行为都是一个人道德自觉的体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独辟蹊径,从“依”和“以”用语精准的角度,阐释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个核心概念。
B.第三段通过引用孔子的话论述真正的“孝”应当包含对父母的敬爱之情,从而论证了道德要求高于法律规定。
C.第四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释放强大正能量。
D.最后一段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法律应当保护个人权利,道德上倡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律论迹,道德论心,一个人如果突破道德底线做了违法的事,未必用法律来判定其罪行。
B.一个社会,如果用法律条款反对道德教化,用道德观念绑架法律,那就不是真正的法治社会。
C.在社会主义社会,从道德层面提倡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与保障个人权利的法律有时会有矛盾。
D.在社会主义社会,为了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对公众进行教育时,应该强调责任优先于权利。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换一种坐标生活
于丹
其实我感觉人生就是一个坐标,我们的生活就是一种惯性。
去年9月的时候我去了一趟内蒙古的呼伦贝尔。那里的草原,水草丰美,雪白的树干上照耀着金黄的叶子,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有碧蓝碧蓝的大河穿过去,非常震撼。我们开着一辆三菱的越野车,按说可以呼啸草原,想开多快就开多快;但是我们开得不是很快,经常刹车。为什么呢?就是有牛、羊啊,有时候一群一群的,有时候三三两两的;有的时候它们在聊天,有的时候就停在那儿不走了,这时候我们的车就只能停下来了,等到它们晃晃悠悠地离开了,我们的车再过去。我看着牛羊的时候,就觉得它们的身体跟水草、河流之间有一种默契,非常默契。我觉得它们就应该如此从容。这是它的地盘,它是主人。一辆外面闯进来的大车显然是一个侵犯者,你没有理由催它,也没有理由烦它,这个时候你是卑微的,你只能以一种谦卑之心等着它,静静地侧道而过。
在北京堵车的时候,二环路、三环路,跟停车场似的,有人一按喇叭,骂骂咧咧的,还站起来指着前面骂。那个时候我们很嚣张、很猖狂,我们觉得被人占用了时间,因为我们都是团队,都在一个繁忙的城市讨生活,谁被耽误一点时间火气就大得很。但是,在一片安静的草原上,像呼伦贝尔草原,为什么你面对牛羊会宁静下来?因为你换了一种坐标,你是以牛羊的方式在自然里完成一种唤醒。
我觉得在呼伦贝尔草原那几天特别高兴,我经常在地上打滚,经常趴在地上,然后闻青草的味道。后来我觉得,有一种学习,就是人回到一种本初、朴素、天真的状态去学习,学习牛羊热爱青草、学习溪水流过大地时候的亲近、学习每一个春天都有花开、每一个冬天都有雪花飘下来——去学习在最本初、原始的状态下,在那个坐标体系下看见自己。
我觉得,人在一些改变了坐标的地方,我们的判断方式是会变的。有一次在云南丽江,那天晚上我们在四方街上逛小店,之后着急去看音乐会。当时陪我的是丽江电视台的台长,这个小伙子是农科大学毕业的,他也很习惯于都市的紧张节奏,我们走着走着,忽然前面有三个胖胖的纳西族老太太把路堵死了。她们特胖、走得特慢,她们三个人晃过来、晃过去,我们怎么借道都过不去。小伙子就过去和她们用纳西语打了几句招呼,意思就是借个道;我记得很清楚,一个胖胖的老太太笑笑地回过头来,说了一句话,然后小伙子就“啊”了一声,站在那儿,老太太就接着走了。他说你知道她跟我说什么吗?她说,小伙子,咱们所有人从生下来就往同一个地方走,早去也是去,晚去也是去,既然都是去,干嘛不慢慢走啊。
今天我们都在说文化,像北京这种首都,包括我们的广州、上海都是一些文明程度达到国内顶尖的大都市,但我们的文化给我们唯一的坐标是狭隘的、社会的。其实你以这种本初、原始的文化想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意义好像都习惯于在使用价值上被判定。但是换一种坐标呢?就不一样了。
所以我觉得,无论向牛羊学习还是像仙女一样静默地给自己一小时,其实都是在转换生命坐标的过程里给自己一种生命保鲜的理由。
(摘自《智慧与成功》)
【小题1】在第二段结尾画线处,作者为什么说“这个时候你是卑微的,你只能以一种谦卑之心等着它,静静地侧道而过”?(6分)
【小题2】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第五段写“纳西族老太太散步”这个情节有什么作用?(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学术场域之内衡量,专家的思维和言说方式似乎天生具有合法性,然而,久而久之,它们也越来越面临着许多问题。学者陈平原早就指出:“越来越精细的学科分野、越来越严格的操作规则、越来越艰涩的学术语言,在推近具体学术命题的同时,会逐渐剥离研究者与现实生活的血肉联系。”如果人文学术只能呆在象牙塔中,不落地、不及物,其存在价值将令人生疑。这是我们倡导学术大众化的主要原因。

从人文专家与大众的关系上看,人文学木大众化也是大势所趋,社会发展至今,已不得不正视如下事实;专家可能还是原来的专家,但大众已不是原来的大众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以前专家是“信息富人”,大众是“信息穷人”,这种不对称让专家变成知识的垄断者。然而,随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同时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媒体技术的变革,大众开始分享原来专家才有的知识资源,甚至在某些方面已与专家不相上下。在这种格局中,专家与大众的关系就需要重新调整,专家之学需要获得新的呈现,专家之学的大众化之路自然也有更迫加的努力方向。

我们的很多专家并不缺少精英意识,但面向大众的意识还不充分。许多时候,他们著书立说,心中大概是没有读者的——不仅没有普通读者,甚至也不怎么在意专业读者,他们大概觉得,著作与文章越写得莫测高深,才越显得自己学问大、水平高,于是,专家之学终于成为小圈子里的事情,成为少数志同道合者在沙龙中怀着无限敬意低声谈论的对象。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当艺术家为自己或为自己小圈子里的好友工作时,他们鄙视公众,反过来,公众则通过忽视这些艺末家的存在对之进行报复,由此造成的真空被江湖庸医一样的冒牌艺术家作了填充。这既无益于公众也无益于艺术家。”我以为,这里把“艺术家”提成“专家”,在特殊学术领域这样的描述同样也是可以成立的。如此看来,专家有无大众意识,不仅关系着思想能否走出去,能否真正影响世道人心,而且还关系着学术的假冒伪劣问题。

法国思想家萨特的主张与做法值得一提。当他意识到读者大众的重要性时,不仅向知识界呼吁:“必须学会用形象说话,学会用这些新的语言表达我们书中的思想”,而且身体力行地写时评、写剧本,甚至把他那本整整一公斤重可以当秤砣使的哲学书《存在与虚无》消化成一本通俗小册子,中国学界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来充潜先生既写过《西方美学史》之类的高头讲章,早年也写过《谈美书简》《谈文学》这样的“小书”,而无论是哪类著作,他都能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如此功夫,既是因为他学贯中西,也是因为他特别讲究作文之道,正是依靠这种追求,他才把论文写成了大家可阅读的文章,努力把学问做到化境。

当然,话说回来,行文简显浅,学术大众化,是要让专家之学接地气,有人缘,提升它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度,引导大众形成健全的价值观,而并不是要降低其学术含量,把它简化成“心灵鸡汤”。

(选自赵勇《尽可能让人文等术大众化》,2018年8月3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学术场域内,专家的思维和言说方式看似具有天然合法性,但时间长了会脱离大众。
B.以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专家是知识的垄断者;如今,专家的垄断地位正逐渐丧失。
C.很多专家缺乏大众意识,因而在著书立说时心中没有读者,刻意把文章写得高深莫测。
D.专家具有大众意识,有助于思想走出去,影响世道人心,还能防范学术假冒伪劣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面临的问题入手,并引用学者陈平原言论,揭示倡导学术大众化的主要原因。
B.文章第二段进一步指出人文学术大众化也是大势所趋,专家与大众的关系需要重新调整。
C.文章以法国萨特和中国朱光潜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实现学术大众化。
D.文章结尾补充论述如何正确理解学术大众化,纠正认识误区,从而使论证更全面更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媒体技术的变革,大众拥有的知识资源已经不逊于专家了。
B.汤因比认为,若艺术家鄙视公众,公众也将以忽视进行报复。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某些学术领域。
C.无论是高头讲章还是“小书”,朱光潜都能写得深入浅出。这是因为他学贯中西,把学问做到化境。
D.提倡学术大众化不是要降低学术含量,而是要让专家接地气、有人缘,关心现实,尽量把学术简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世间万物,最可贵的就是人的生命。文化遗产是古人的创造,而斯人已逝,独留遗物载其智慧与思想,成为今人与古人心灵沟通的重要工具与媒介,根本而言就是古人的象征,可谓其代言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遗产也像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尊严,且至为可贵。这一点应成为全体国民的共识。清代曾国藩言“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抱有一颗敬畏之心于国、于民、于家、于业、于人、于己都至关重要,对于为古人代言的历史文化遗产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了敬畏,盗掘之举方能有所收敛;有了敬畏,破坏之为方能有所约束;有了敬畏,纵容之态方能有所更张。

面对天灾人祸,人的生命十分脆弱。那些饱经沧桑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也如年迈老者一般,生命极其脆弱。敬畏生命、善待老人,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已渐成风尚,对待历史老人,我们又该如何呢?首先,既不能敬而远之、弃之不顾,也不可焚琴煮鹤、暴殄天物,更不能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其次,要时刻关注其细微变化,分析背后原因,及时排除一切不利的干扰因素,为其营造有利的生存环境;再次,务必坚守遗产的生命线,面对遗产脆弱的生命,保证其“活下来”是一切文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对得起前人、对得起祖先的基本准则。

生老病死是人类无法逃避的自然法则。有学者说,仔细触摸文化遗产是能够感觉到它的体温的,因为它们身上无疑流淌着先人的血水与汗液,承载着先人的希冀与创造,凝结着先人的思想与智慧,因而触摸遗产其实就是走进了先人的世界,就是在与先辈进行着无声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如此而言,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既然有生命,就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恰如苏东海先生所说,文化遗产处于不断的消失中是遗产存在的根本状态,文化遗产消失的规律是关于遗产的根本规律。只有正确认识遗产消亡的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现存遗产的珍贵价值,才能更自觉、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抗遗产消失的斗争,秉持遗产保护之“道”与“德”,方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不断取得斗争胜利。

人生苦短,每个人也都想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作为古人的代言者,文化遗产又该如何借助我们的手段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呢?很多遗产的原初功能已不复存在,但基于其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内涵而衍生的新功能却可以不断挖掘,这也正是体现其意义的重要途径,更是保护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

(选自王运良《文化遗产好似人类生命》,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留存下来的物品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它是今人与古人心灵沟通的重要工具和媒介。
B.文化遗产从根本上说是古人的象征,是古人的代言者。文化遗产拥有尊严已成为全民共识。
C.只有对文化遗产常怀敬畏之心,才有可能收敛盗掘之举,约束破坏行为,更张纵容之态。
D.对待文化遗产,使其“活下来”是前提与基础,因为文化遗产如同年迈者,生命极其脆弱。
【小题2】下列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文章采用类比说理的方法,依次论述了敬畏、善待文化遗产,遵循规律保护文化遗产,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等方面的道理。
B.第二段由善待老人发端,从摒弃错误做法、营造有利的生存环境、坚守遗产的生命线三个方面来说理,论述如何善待文化遗产。
C.第三段由人类的生老病死说起,论述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并由此引出文化遗产消亡的规律,进而论述正确认识此规律的意义。
D.第四段说明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先以“要实现生命的价值”引出话题,再交代体现文化遗产的意义的重要途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清人曾国藩“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的话语,说明古人就已经具有强烈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B.对待文化遗产要秉持保护的“道”与“德”,选择合理的方法与措施,自觉、科学、有效地引导其创新发展。
C.对待如同年迈老者一般的历史文化遗产,应敬畏而不可疏离,善待而不可亵渎,研究开发利用但不可没有节制。
D.保护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是不仅要恢复其原始功能,而且要挖掘基于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内涵衍生的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