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之醉
叶文玲
①并非茶道里手,更不是品茶行家,皆因茶的无与伦比的魅力,使我这只会喝“大碗茶”的人,也想说一通关于茶的痴话。
②“水甜幽泉霜雪魄,茶香高山云雾质”茶的品格可谓高矣!行家道得好:茶,是一杯淡,二杯鲜、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韵犹存。如此品饮,自是品出茶的神魂底骨。我还尤为赞同这个发现:喝茶可滤梦。
③二十多年前,我曾被一支歌曲撩起了浓浓的乡思,撩拨得那样神魂颠倒,于是,接连几夜,我美梦连绵,梦中,我变成了恣肆快活的“叫天子”,逍遥翩飞在故乡的青青茶园,那歌曲,便是至今享誉荧屏舞台的《采茶舞曲》。
④茶,能歌亦能舞的茶,品雅味且醇,是世人公认的无酒精最佳饮料。酒不醉人人自醉,茶亦然;茶还能醒酒,品位自然比酒更高出一筹。
⑤茶,入诗又入画的茶,解忧助文思,在与饮食、医药、园艺、陶瓷、科技、文学、宗教、礼仪、民俗等众多领域的因缘上,堪称物中之最。关于茶的戏文,关于茶的诗画,更是清妙隽永无以数计。我难以忘怀一篇关于茶的奇文,作者的慧眼,不但青睐茶的自由洒脱的生,更独识了茶的“壮烈而缠绵的死”,那是一首《茶之死》的绝唱!茶,确确实实是以自身的一脉苦涩酿就了遍地清芬。诗人闻一多,曾称自己的粮食是“一壶苦茶”。茶的奉献与牺牲精神,堪与革命志士的崇高境界相映照融一体。茶,既是他们的精神食粮,亦是他们的精神象征,无怪沉醉墨海的人,没有一个不爱茶。
⑥不久前,我再次被茶的神话迷恋得颠三倒四,那是在参观西子湖畔双峰村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之后。
⑦用不着我来做广告文字,这座为弘扬中华民族茶文化而建的博物馆,将会与西子湖的每一处美妍绝伦的景点一样,嵌入游人茶客的心屏。所以,我还是忍不住要说,虽然彼时只是匆匆一游,但当我依次观瞻了茶史、茶萃、茶具、茶事、茶俗五个展厅,当我粗粗得知了茶之种、茶之制、茶之藏、茶之用、茶之饮等有关茶事之后,我无异于听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和美学课。浮立在青青茶海中的“茶博”,无疑是灿烂的中华文化又一袖珍本。虽然感叹自己这辈子绝对成不了“茶博士”,却极愿身心俱得碧玉色琥珀光的茶汁常洗涤,如若能像茶树一样生得坦荡,活得蓬勃,即便火烹水煎,亦不枉一生。
⑧——不怕得罪酒仙们,我还想说一句:尽管酒与茶常相亲,茶却比酒更高洁。酒固然与诗更结缘,但酒酣耳热之际,常常会成酒糊涂;因酩酊而误国误军机的凡例,更不胜枚举。酒喝到极处,充其量只能成为酒仙;品茗致茶,却能化仙成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一千余年前就赫赫然载人史册,而好像还没有一部什么酒经,能与之均衡,更没有谁因为是“酒圣”,而歆享世人的膜拜和崇敬。
⑨世事很多是令人费思量的。虽然在发现和利用茶上,中国是世界之最,但是,比之轰然而起四方响应的酒文化热,茶文化的进一步倡导和研究,在当今,既显得姗姗来迟又相形清淡。君子之交淡如水早有古训,但在某些据说是“无法替代”的场合,依然是肴如山叠,酒若水流。而在下自己,有时也在这样的场合中,一边不会喝也得喝地抿两口,一边惶惶然地继续那费思量的思量。
⑩于是又想到兰亭。兰亭书法节是伴着绍兴一年一度的酒文化出场的。曲水流觞,流的是酒杯,但当外国友人或游客们兴尽人散后,一杯清茗可不可以照流不误呢?我想,只此改革,“书圣”王羲之即便地下有知,也不会抗议的。
(11)忽又联想到文学,想到散文,于是,我又确认:“洁性不可污”的茶,其品位就像散文,而骨格清奇非俗流的散文,就是色香味俱绝的好茶。
(12)多么希望天下茶客多于酒徒,多么欣喜茶家——散文家的队伍浩浩荡荡愈来愈壮大。
(13)这可不是醉话。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极愿身心俱得碧玉色琥珀光的茶汁常洗涤”,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茶对人的文化熏陶。
B.第⑨节联系现实,认为现在喝酒场合多过喝茶场合,体现了作者对于酒的厌恶与反感。
C.文章用记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茶的魅力,表达作者对茶的喜爱。
D.文章结尾与题目照应,言简意丰,耐人寻味,引起人们对茶与文学的思索。
【小题2】本文写的是“茶”,却多次出现对“酒”的描述,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小题3】请探究标题“茶之醉”的丰富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6 07:41: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潘建伟:对科学葆有原始的好奇
2016 年 8 月 16 日,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是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引领世界的一个标志。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但是,我第一次真正记住潘建伟却是缘于他在一次演讲中讲的一个故事,“我曾到阿尔卑斯山大峡谷去游历,一个 80 多岁、满头白发的老太太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我是做量子物理的。老太太问,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我说是量子信息、量子态隐形传输。万万没想到,老太太说:‘我读过你在《自然》杂志发表的那篇文章。’”他感慨,这位 80 多岁的老太太,仍然处于兴趣驱动自己研读艰涩难懂的科学期刊的阶段,这是一种天生的好奇心驱使。
1970 年 3 月,潘建伟出生在浙江东阳。小时候父母重视对他兴趣的培养,从不限制他做什么,他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高考时,潘建伟本有机会被保送到浙江大学读当时的热门专业。“如果接受保送,可能就无法继续我的物理梦了。”1987 年,潘建伟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在大学里,他不太起眼:“当时班上高考状元就有 7 个,同学们的素质都很高,我从同学们那里学到了很多。”不过,潘建伟仍然和儿时一样钻研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潘建伟是爱因斯坦的崇拜者,“爱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让我坚定了研究物理的决心。让我感觉从简单的事实后面可以找到一个规律,现在、将来不会变。”
当时,他就对量子叠加态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搞明白量子叠加态的问题,潘建伟开始学习量子力学。他曾经对中科大的老校长朱清时说:只要是什么时候能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搞明白的话,我马上就可以死,没有问题的。1996 年,潘建伟决定出国继续攻读博士,一开始,潘建伟选的导师是一位诺奖得主,年纪比较大了,跟着他读博士,肯定对未来的就业有帮助。可经过一番比较,潘建伟最终选择的却是这位诺奖得主的弟子塞林格教授。当时,塞林格教授还只是普通教授,但潘建伟认为他学识渊博,在新兴学科量子力学方面潜力更大。“不能为了出国而出国,而是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学回来。”如今,塞林格教授已成为奥地利科学院的院长。他第一次见到导师塞林格教授时,这位导师问道:“你的梦想是什么?”潘建伟脱口而出: “我要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在导师的引领下,潘建伟开始在量子通讯领域领跑。2001年,潘建伟在中科大负责组建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实验室,他看到来之不易的实验室,心想: “过去,我们在科研领域常常扮演追随者和模仿者的角色,研究方向的选定、科研项目的设立都先要看看国际上有没有人做过。量子信息是一个全新的学科,我们必须学会和习惯做领跑者和引领者。”从 2003 年开始,潘建伟及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惊艳的研究成果,多次创造世界首次。在国外媒体眼里,这个中国学者,简直创造了奇迹。
谈到获得的众多奖项时潘建伟却说:科学的成就不需要奖来肯定。对潘建伟自己来说他对物理学的钻研跟这些奖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来自于最初的好奇。他最喜欢的生活状态是思考问题,在思考到最苦难的时候去林间散步。他有一个怪癖,就是喜欢捡掉落在地上的树枝来闻,在这种和自然近距离接触的状态下,他仿佛感觉这是人类最初的状态,和自然没有隔阂,融为一体,这也是物理学的追求。
在德国留学的时候,他还喜欢在田野里挖野菜,回家做给妻子和女儿吃。这个中科院院士在家人眼里是一个野菜大厨,也许,正是保持着这样的初心和对自然的最初的好奇,潘建伟才得以成为中国最好的量子物理学家。而对你我这样平凡的中国人来说,我们所缺的不是少学了多少个物理学定理,我们所缺的是在日复一日的应试教育的课堂上被磨灭掉的对世界最初的好奇。
(摘编自《中国财经报》《中国科技网》)
相关链接:①“感动中国”对潘建伟的颁奖词:“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与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②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潘和他的同事使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因而也使整个中国——牢牢地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小题1】【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潘建伟小时候父母重视对他兴趣的培养,从不限制他做什么,这使他在人生的重要节点常能以兴趣为出发点做出选择。
B.潘建伟非常崇拜爱因斯坦,因为爱因斯坦坚定了他研究物理的决心,而且爱因斯坦的散文优美深刻,在简单的事实后面可以找到一个规律。
C.潘建伟认为科研不能一味地追随和模仿,面对一个全新的学科时,必须学会和习惯做领跑者和引路人。
D.经过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潘建伟及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惊艳的研究成果,多次创造世界首次,使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小题3】【小题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墨子号”升空是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引领世界的一个标志,也是潘建伟领跑量子通讯领域的表现,外国媒体认为这是一个奇迹。
B.一位 80 多岁的老太太仍然处于兴趣驱动自己研读艰涩难懂的科学期刊的阶段,对此潘建伟心生感慨,认为这是一种天生的好奇心驱使。
C.潘建伟为了搞明白量子叠加态的问题开始学习量子力学,因为他一直就对量子叠加态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为此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D.潘建伟选当时只是普通教授的塞林格做导师,是因为塞林格在量子力学方面潜力更大,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E. 潘建伟不忘初心,淡泊名利,敢为人先,做前无古人的事业,用他的人生提醒我们这样的平凡人在现世要始终葆有对世界最初的好奇。
【小题5】【小题6】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潘建伟在他的生命中一直葆有“原始的好奇”,这种“原始的好奇”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请结合材料分析。

同类题2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沈鹏:澄怀观道翰墨仁心
李琭璐
沈鹏是书法家、美术评论家、编辑出版家,更是学者、诗人。赵朴初先生曾赞其书法“大作不让明贤,至所欣佩”。
北京五环外,一幢欧式的联排别墅,沈鹏坐在书案前。片刻,一幅行云流水的草书作品现于面前,而他,刚刚还和我风趣谈天,此前的幽默也瞬间凝作认真的静气。
沈鹏指出,今天的书法已然“专业化”,“专业化”可能促进了对书法的专门研究,但这是在丢失了普遍“社会化”情况下的“专业化”,实际上书法的根基削弱了。
对于当代书法,沈鹏忧虑重重:“某些青年人对笔法、结构掌握较快,追求外在形式感与点面的视觉刺激,但却面临着原有文化的缺失,减弱了耐看性与文化底蕴。
沈鹏认为,由于书写中的“刻意”“蓄意”多于“无意”“随意”,现今的一些优秀之作,虽可称作机智和灵巧,却达不到古人那样的指挥与风范。是的,书法如果远离文化,远离人文精神,便失落了自身,失去了本质。“专业化”促进技巧提高,但书法不仅仅是技巧,还有远比技巧更重要的素质。
唐代张彦远强调“先文而后墨”,明代董其昌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法家的“文”,有其独立于书法之外的一面,却也直接关系到书法作品的气息。书法家的人文素养,既是知识积累,也是精神境界。
“书法往“专业化”发展,也可能形成新面貌,辟另一蹊径。还要看今后实践,总体来说,书法应该是多元的。”沈鹏说。
沈鹏曾经用16个字概括过书法工作者的全面修养: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
“‘尊重个性’,是人文思想的要旨,尊重自己个性的同时,也尊重别人的个性。创造性建立在个性基础之上,但并非所有的‘个性’都合乎人文的‘共性’。因此,后面的八个字必不可少,否则难成大器。‘天生我材必有用’,善学者还要善于找到自身的‘才’的特点,扬其所长。对短处要‘避’,还要注意克服。
久雨初晴色色新,山光峦表逐层分
路回忽听风雷吼,百丈飞流大写人。
这是先生的一首精彩诗作。然而,“人”,字虽好写,做好却难。不久前,沈鹏整理出多年收藏的六千余册图书,还有他的自书作品和名人书画,分别捐给了故乡、母校等地。
“这比留在自己身边要好。”沈鹏的话朴实无华,毫无炫耀之意,只是旁人很难想象他为此付出的心血。
“回报众乡亲,此身何惮劳!”沈鹏把祖产“四进三院”的房屋捐献给江阴市政府,所得资金在江阴书画院设立了“沈鹏书画奖励基金”,每年奖励该院有成就的专兼职画师;他还先后担任江阴书画院名誉院长、江阴天华艺术学校沈鹏书法学校名誉校长。
都说字如其人。沈鹏外表文弱,倘若见过他,定难与“狂草”和“金文大篆”联系起来
然而,只要能懂得他的“狂”与“拙”,就一定能领略到这位书法大家深埋于心的感情世界。
沈夫人自称是先生的“书童”。但是,这个“角色”演起来不容易,条件苛刻:第一要有最快的速度,第二要各个学科都涉猎。
“他问英语的一个单词你要马上查找,他查平找仄你要马上找出诗词原句。”其实,这位与沈鹏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同龄“书童”,也已进入耄耋之年,但她也还在不停地学。
是啊,不用思考生命的意义,沈鹏在别人眼中,一直在“做啊做啊做个不停”。或许,正是这么一种简单的智慧,令他以一种灼热而源自生命内在的本能战胜着重重磨难,最终抵达优雅从容的大自在、大无畏。而这种精神,也令今天的我们自惭形秽。
【小题1】下列不属于沈鹏对书法的深刻见解的一项是(  )
A.书法的专业化不能丢失社会化,更讲究耐看性与文化底蕴。
B.书法是无意随意而作,而且应该是多元的。
C.书法讲究技巧,但更讲究素质文化和人文精神。
D.书法要求速度快,还要涉猎各个学科。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一段先交代了沈鹏的身份,由此我们可见他在书法、美术、诗歌等方面的成就,然后借赵朴初先生之口,对他的多才多艺大加赞赏。
B.沈鹏在和人谈话聊天时幽默风趣,而一旦做起学问来就严肃认真了,作者在一次和沈鹏的交往中就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C.对于今天书法的“专业化”,沈鹏持完全否定态度,因为他认为“专业化”削弱了书法的根基,达不到古人那样的指挥与风范。
D.沈鹏用16个字对书法工作者提出要求,其中强调了“尊重个性”,但又对这个个性提出要求,即它要合乎人文的“共性”。
E. 文章最后几段提到沈夫人,写到他要帮助沈鹏做学问,也写到她进入耄耋之年还在不停地学,意在赞扬沈夫人帮助他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小题3】本文介绍了书法家沈鹏的一些情况,你能从本文中学到些什么?它对你有何人生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智联招聘调查显示,综合比较2013.2014.2015年应届毕业生投递简历、获得面试机会、获得offer的数量,可以发现尽管2015年应届毕业生的数量仍然在增加,但在经济发展平稳、劳动力市场职位供给充分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的求职难度并未显著增加。另一方面这与应届生在求职方面更加注重前期的实习准备和明确的求职目标密不可分。2015年应届毕业生获得offer,主要归功于实习经历。

(摘编自腾讯网《智联招聘发布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
材料二
2016年以来,中央和各地进一步完善和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重要措施。“要建立覆盖毕业生在校离校各个阶段、就业创业全过程的政策和服务体系,让大学生成为不断线的风筝。”陈云说,人社部门和教育部门作为主管部门,通过联合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加强政策和服务的针对性,实现精准扶持。一个是点对点,要适应毕业生灵活多样的服务需求,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点对点的信息和指导服务。另一个是突出重点,对其中就业困难的,尤其是农村贫困、少数民族、长期失业的毕业生,提供“一人一策”的专项帮扶。
“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毕业生就业将有望保持平稳局势。”陈云强调,要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与国家的改革方向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岗位才是可持续的。在此过程中,要进一步落实好各项便利化措施,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加大鼓励和扶持毕业生创业就业力度。
(摘编自光明网《大学生就业,别慌!》)
材料三
2016年云南省预计有16.7万普通高校生毕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周晓江认为,如今大学生毕业择业时仍是一门心思进待遇好的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企,就业就会很难,毕竟这些单位本身数量就少,所提供的岗位有限。刚走出学校的大学生不能只把眼睛盯着那些高大上的岗位,不愿意脚踏实地,必须要从基层开始做起。
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彭兵表示,大学生就业方面,高等学校如何帮助学生找到与市场和谐的切入点十分关键,要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市场和社会。“学校要引导学生的人生规划和职业选择,要让他们对未来有长远的考虑。”赵琦华认为,“很多学生从高考时目标就不明确,进了大学更是茫然,毫无目标追求地度过大学时光,这样出来的学生核心竞争力就不强。”
(摘编自云南网《云南省政协委员讨论“大学生就业难” 建议转变就业观念》)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2013—2015届应届毕业生求职的情况,并分析了其求职难度并未显著增加的原因。
B.2013—2015年应届毕业生,拿到offer几率最高的是2013届应届毕业生,最低的是2014届应届毕业生。
C.2015年应届毕业生投递简历数量虽然比2014年少,但是获得面试几率和拿到offer几率都比2014年大。
D.与2013年相比,2014年应届毕业生投递简历数量增多,获得面试和offer几率却降低,可见2014年求职难度增加。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2015届应届生获得offer与注重前期的实习准备和明确的求职目标有关,其中实习经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B.有关部门通过“点对点”和“突出重点”的方式,实现对毕业生精准扶持,并提供“一人一策”的专项帮扶。
C.岗位要可持续,需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与国家的改革方向紧密结合起来。
D.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企就业待遇好,所以提供的岗位有限,大学毕业生求职难度也就必然大。
E. 大学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不强,加上只想进待遇好的单位,是造成大学毕业生求职难的主要原因。
【小题3】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改变大学毕业生“求职难”的现状?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冬牧场 (节选)

李娟

①我刚进入这片荒野的时候,每天下午干完自己的活,趁天气好,总会一个人出去走很远很远。我曾以我们的黑色沙窝子为中心,朝着四面八方各走过好几公里。每当我穿过一片旷野,爬上旷野尽头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旷野,以及这旷野尽头的另一道沙梁,无穷无尽。﹣﹣当我又一次爬上一个高处,多么希望能突然看到远处的人居炊烟啊!可什么也没有,连一个骑马而来的影子都没有。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蓝,单调,一成不变。黄昏斜阳横扫,草地异常放光。那时最美的草是一种纤细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它们的黑暗全给了它们的阴影。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力量深沉。
②走了很久很久,很静很静。一回头,我们的羊群陡然出现在身后几十米远处(刚到的头几天,无人管理羊群,任它们自己在附近移动),默默埋首大地,啃食枯草。这么安静。记得不久之前身后还是一片空茫的。它们是从哪里出现的?它们为何要如此耐心地、小心地靠近我?我这样一个软弱单薄的人,有什么可依赖的呢?
③我试着打听过我们待的这个地方叫什么地名,但这么简单的问题,略懂汉语的居麻却怎么也领会不了。于是直到现在我都没弄清自己到底在茫茫大地的哪一个角落度过了一整个冬天……只知道那里位于阿克哈拉的西南方向,行程不到两百公里,骑马三天,紧挨着杜热乡的牧地,地势东高西低。据我的初步调查,这一带能串门的邻居(骑马路程在一日之内)有二十来户,每户人口很少有超过四个人的。共十来块牧地,每块牧地面积在两万至三万亩之间。大致算下来,每平方公里不到二分之一个人(后来我从牧畜局查了一下有关数据。密度比这个还小,整个富蕴县的冬季牧场,每平方公里不到四分之一个人)。
④放下茶碗,起身告辞的人,门一打开,投入寒冷与广阔;门一合上,就传来了他的歌声。就连我,每当走出地窝子不到三步远,也总忍不住放声唱歌呢!大约因为,一进入荒野,当你微弱得只剩呼吸时,感到什么也无法填满眼前的空旷与阔大时,就只好唱起歌来,只好用歌声去放大自己的气息,用歌声去占据广阔的安静。
⑤加玛一直戴着一对廉价又粗糙的红色假水钻的耳环,才开始我觉得俗气极了。很快却发现,它们的红色和它们的亮闪闪在这荒野中简直如同另外的太阳和月亮那样光华动人!另外她还有一枚镶有粉红色碧玺的银戒指,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值钱货,便更显得她双手的一举一动都美好又矜持。
⑥我还见过许多年迈的、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
⑦有一天加玛在一件旧衣服的口袋深处摸到了一枚假金戒指。当时已经挤得皱皱巴巴,拧成一团了。居麻把它掰直了,再套在一根细铁棍上敲敲砸砸一番,使之恢复了原状。为表示友谊,加玛把它送给了我。我非常喜欢,因为它看上去和真的金子一模一样。若是以前,我是说什么也不会把这样的假东西戴在手上的。可如今,在荒野深处这个俭朴甚至寒碜的家庭里,在仅具备最基本日常用具的生活里,在空无一物的天地间,它是我唯一的修饰,是我莫大的安慰。它提醒自己是女性,并且是有希望和热情的……每当我赶着小牛向荒野深处走去,总是忍不住不时用右手去抚摸左手的手指,好像那枚戒指是我身体上唯一的触角,唯一的秉持,唯一的开启之处。在蓝天下,它总是那么明亮而意味深长。
⑧十二月初,每隔两天,就会有南迁的披红挂彩的驼队和羊群遥远地经过我们的牧地。我和加玛高高站在沙丘上,长时间目送他们远去,默数他们的骆驼数量,判断他们的财富。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说。他们的行进真是骄傲又孤独。在荒野中他们最倔犟。
⑨有一天早茶后,加玛唤我出去,我一看,又一支队伍经过西面的荒野向南慢慢行进着。但是加玛又提醒我:“看,没有马。”仔细一看,果然,队伍里只有一个人步行牵着驼队,同时还兼顾赶羊。看来看去再也没有别人了。比起之前几支又是摩托车又是座饰华美的马匹的队伍,可真寒碜啊。加玛判断道:没有马是因为他家昨夜驻扎时,马跑散了;只有一个人前进是因为其他人都找马去了。
⑩无论如何,那情景让人看了很是辛酸。这是荒野,什么样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样的灾难都得吞咽。
1注:居麻和加玛夫妻是冬牧场的哈萨克族牧民,作者在冬牧场时住在他们家。
(1)请赏析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选文第⑥段中加点字“荣耀和傲慢”的含义是   
(3)文章多次描写戒指,请结合第⑦段的“明亮而意味深长”,分析作者赋予戒指的情感。
(4)下列对作者的荒野体验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部分细腻地书写了作者独自行走在荒野时内心的孤寂、无助之感,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力量悬殊,人在自然面前渺小而卑微。
B.第③段写到作者打听所在地的地名和调查这里的人数,侧面写出了荒野的偏僻荒芜,同时隐含作者对牧场孤寂生活的不适和担忧。
C.选文中草原的歌声和妇女的戒指,与荒野的单调孤寂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抹荒野亮色中,有作者对这种乐观热情生活态度的礼赞。
D.文章最后作者看到一群跑散了马的队伍时的“心酸”,既有作者对荒野生活艰辛和不易的感叹,也饱含着对当地牧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5)请根据第④⑤段,赏析本文语言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筵举行的时间一般在早朝之后,皇帝在大汉将军二十人的保卫下首先驾到。在这文质彬彬的场合中,大汉将军也免除甲胃而穿上袍服,但仍携带金瓜等等必不可少的武器。皇帝在文华殿面南坐定,传谕百官进入,行礼如仪。至此,鸿肿寺官员将书案一张摆在御座之前,专供圣鉴;另一张摆设在数步之外,为讲官所用。参加听讲的官员鱼贯而入,分列书案左右。。
万历元年正月初五日,小皇帝传谕内阁提前举行日讲。经筵和其他所有的仪式一样,必有其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先一日用楷书恭缮的讲义此时已经陈列于案几之上。在赞礼官呼唱之下,两员身穿红袍的讲官和两员身穿蓝袍的展书官出列。他们都是翰林院中的优秀人员。讲官面对皇帝,展书官在书案两侧东西对立。接着是讲官叩头,叩头毕,左边的展书官膝行接近书案,打开御用书本讲义,用铜尺压平。此时左边的讲书官也已经趋前,站在中央的位置上,开始演讲。讲完后,书本盖覆如前,讲官及展书官退列原位,以便右边的同僚履行任务。左边讲官所讲授的是“四书”,右边讲官所讲授的则为历史。此种节目,历时大半天只有讲官可以口讲指划,其他全部人员都要凝神静听,即在皇帝亦不能例外。如果当今天子偶然失去了庄重的仪态,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之上,讲官就会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这样的责难不断重复,决无宽贷,一直到这个为人君者突然发现自己的不当而加以改正,恢复端坐的形态为止。
这种繁文缛节乃是当日国家中一种重要制度。经筵的着眼点在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但仍然经常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称职的讲官务必完成这一任务,如果只据章句敷衍塞责或以佞辞逢迎恭维,无疑均属失职,过去好几个讲官就曾因此而被罢免。
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讲官可用极委婉的言辞,在不妨碍尊严的条件下对皇帝作必要的规劝。皇帝在经筵上可以提出问题,甚至说明他不同的观点,但是责问或指斥讲官,则属于失礼。即便讲官准备不充分,讲辞前言不对后语,皇帝感到不快,也不能当场流露,而只能在事后间接提出。执行任务时讲官所受的优礼乃是长期历史的产物;即在正德皇帝,那位大有离经叛道意味的人君,也没有废止这种优礼。这位不平常的皇帝,他对讲官接二连三地影射批批评自己,另有报复的妙法,即“一脚踢到楼上”——这些尽忠的讲官经常被升迁;其所任新职,则十九又在边区远省。
(节选自三联书店《万历五十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朝后,皇帝要在二十个大汉将军的保卫日下首先到达文华殿面向南方坐好,准备参加经筵仪式。
B.经筵的讲官和展书官都应出身于翰林院,并且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开讲前分列书案两侧。
C.两个讲官的讲授内容是不一样的,其他人员只能凝神静听,连皇帝也不能例外。
D.经筵的讲授要从历史中发掘鉴戒,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所以经常归结到现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第一段中鸿胪寺官员摆放书案一事来看,掌管礼仪等事务应是他们的职责。
B.经筵的仪式繁琐,也证明了万历年间朝廷的各种礼仪讲求一种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
C.讲官如果发现皇帝有不庄重的仪态,可以加以责难,故而繁文缛节已成经筵时的一种制度。
D.文章对明代的经筵内容做了清楚说明,指出了皇帝在举行经筵时也不得不遵守一些规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讲官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那必然是皇帝听讲时把腿叠放了。
B.讲官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可用委婉的方式对皇帝进行不妨碍尊严的规劝。
C.正德皇帝也没有废止对讲官所受的优礼,可以想见历史的惯性确实很强大。
D.明代举行的经筵仪式,,某种程度上带有君臣之间互相制衡的意味,皇帝和大臣各有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