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经学为人类贡献了历史理性
何为“经”?《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杜预注:“经者,道之常。”“经”乃常道,同时又有“体国经野”之“经”,“经世致用”之“经”。“常道”如何“经世致用”?“经”是既有常又有变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说古者经学“学凡六变”,每个时代均有其弊。司马迁所讲“承弊通变”,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历久不变。中国的“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好像是不变的,但“人之行也”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
这正是中国经学与西方思维的不同所在。西方哲学重理性。英文“pure reason”,即康德所讲的“纯粹理性”。纯粹理性是永恒不变的,它表现在所有的概念都必须定义。西方人的理性始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追求永恒的逻辑理性;基督教讲究从神学到理性,然而这却不是真正的理性,反而变成了理性批判的对象;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早期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晚期如卢梭等人,均视传统为大敌,认为凡传统即不合理,他们不把传统看作历史的,认为当代的即合理的,提倡必须用理性来克服传统。马克思·韦伯曾说,现代化最基本的就是理性化。那么,为什么会有后现代主义?福柯说:现代主义理性是吃人的。后现代主义便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理性。
《论语》中孔子多次讲“仁”,但没有一处给出明确的定义。樊迟两次问仁,孔子先回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其后樊迟又问,孔子回答:“爱人。”即孟子所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子贡问仁,孔子回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颜渊也问仁,孔子则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弟子的回答并不是唯一的、定义性的,而是根据不同情况而定的。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这就是中国经学传统中蕴含的、不同于西方的理性。
传统一词何解?我们可在英文中找到它的对应词:“Tradition(s)”。Tradition代表一般的概念性抽象名词,可释为传承之过程,或传承之流。Traditions代表具体的事物,可释为世代流传的具体风俗、习惯、信仰、制度、思想等。即我们所说的传统。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Tradition和Traditions。一个具体历史阶段的具体风俗,具体信仰,具体的制度,具体的器物、服饰都具有其自身的相对稳定性,既保持其自身某种本质特点相对不变,又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断量变。传承与创新本就是一个统一的运动过程。任何一个文明传承的过程,也就是其创新的过程;在其不断创新中,传承方得以实现。中国经学的发展也正如此。
中国经学是历史的理性。传统并非理性的敌人。中国经学的每个具体传统都有历史必然性,有流有变。“仁”与“礼”是中国经学的核心。“仁者,人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实际建立在“仁”上。“礼”讲究有区别又和谐起来,就不至于导致塞缪尔·亨廷顿所说的文明冲突,也有助于克服现在美国盛行的单边主义。“仁”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仁”必须要依靠“礼”来实现。中国文化向来开放,在保持自身传统的同时善于容纳外来文化。这是中国经学对世界的贡献。
(文章:《光明日报》2018年12月1日11版,作者 刘家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何为“经”?“经”乃常道。杜预在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注解中也说:“经者,道之常。”
B.《论语》中多次讲“仁”, 针对不同弟子、根据不同情况,孔子对“仁”有不一样的定义性表达。
C.传统既指具体风俗、习惯、信仰、制度,思想等,又包括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传承过程。
D.中西思维的不同在于,经学中的概念不定义,视具体情况面定:西方纯粹理性的所有概念都必须定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二段,从古希腊讲到中世纪、启蒙运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说明西方一直都是重理性的。
B.为了阐明基本观点,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主要有对比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引用论证法等。
C.本文由解“经”而比较中西思维之异,由释“传统”而指出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从而论证了主旨。
D.本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证有说服力;丰富的知识、独到的见解,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识修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国经学为人类贡献了历史的理性,在保持自身传统的同时又善于容纳外来文化。
B.传统有流有变,传承与创新是统一的。传承过程也是创断的过程,在创新中传承方得以实现。
C.中国经学的“仁”与“礼”思想,有助于清除所谓的“文明冲突”,也有助于克服“单边主义”。
D.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提倡必须用理性克服传统。但从某种意义来说,现代主义理性是吃人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7 04:45: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信息式任务,给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他认为,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对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首先,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正如张开所说:“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其次,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寓言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第三,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在: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选择;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同时,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特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戴帽”、空发议论。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节选自《怎样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
B.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学生的表达根据任务的指向采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
C.把任务进行分类,学生可以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D.国内一些学者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拓展教学思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文章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
B.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细化为五种任务类型,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侧重点进行比较。
C.文章援引专家的权威说法,例证确凿,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转向进行诠释。
D.本文逐层论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特点,强调其相对传统作文材料的改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B.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突出育人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任务驱动型指令避免套作、宿构等行文方式,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
D.2015年全国卷作文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但命题者本身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自秦朝统一到唐代,海岸线大体如此,但就航海实践而言,尚不能称为海洋大国。贸易的主角是外国商人,民间远洋贸易不被鼓励,甚至被禁止。中原王朝基本上没有海防意识,未建立专门的海防力量。宋元有了根本改变,海洋活动全面领先于亚洲沿海各国,显现了海洋大国的地位。
北宋以西北陆防为主,虽出于防辽的目的而设“刀鱼战棹司”“澄海水军”,但未建立海防体系。南宋背海立国,重视海防建设,设立了专门的海防水军,浙西、明州和淮东沿海的海防体系以拱卫临安为主要职责,台州、温州、福建的海防体系以保障海洋贸易为主要职责。南宋海防水军不少于25000人,有战船18000艘。这样的海防力量当时各国不可能具有,南宋海军曾在明州海战和胶西海战中大败金朝水军。元朝在海上追剿南宋势力中积累了强大的海防力量,并最终在海上灭亡南宋。元朝于1292年派出2万人的舰队远征爪哇。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海洋远征,为元朝注入了海洋帝国的元素。元朝征讨爪哇,震慑了海外各国。
但宋元海洋实力并非体现在军事力量上,而是体现在经济贸易上。
宋元与海上诸国交往的主要方式是经济贸易。宋元海商数量巨大,商品结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具有绝对优势,在亚洲海洋贸易中具有发动机的作用。宋代沿海民众出海贸易之风盛行贩海之商“江、淮、闽、浙处处有之”。宋代鼓励商人出海,开创了亚洲海洋贸易的新格局。元代进一步鼓励民众出海贸易,海商继续壮大,既有官僚巨商,也有众多称商,推动了海洋贸易的发展和扩展,改变了海洋贸易的节奏。
宋代海洋贸易的商品结构是以中国瓷器和丝绸为主的手工业品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的香药、珠宝为主的资源性商品相交换,因技术水平和自然环境的差异构成了供需稳定、利润丰厚的互补性市场关系。元代海洋贸易的商品结构依然是中国输出纺织品、陶瓷等手工业品,且质量和数量均超过宋代,主要输入商品为珍宝和香药,仍具有互补性特点。在这一商品结构中,中国商品技术合量高,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而珠宝、香药等主要用于奢侈消费和宗教、医药等领域,与日常生活关系相对不密切。
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明显优势。宋元海船多层板和水密隔舱技术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宋元首次把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并不断完善。宋徽宗初年广州海船见运用指南针,南宋海船有专司指南针“针盘”即罗盘的“火长”。元代指南罗盘已是海船必备之物,对“行丁末针”“行坤申针”等“针路”的掌握比宋代更进一步。
宋元激发出的沿海百姓贸易求利的海洋意识及中国在海洋贸易中的优势,使中国对外贸易真正进入海洋贸易时代,并成为在亚洲海城的贸易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海洋大国。这一地位直到西方殖民者控制亚洲海战之前一直延续。
(摘编自黄纯艳《宋元海洋意识的新变与海洋贸易时代的确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以前我国尽管拥有绵长的海岸线,但由于民间远洋贸易空白、国家海防意识既乏等原因,仍不能称为海洋大国。
B.南宋重视海防建设,设立专门的海防水军建设了当时其他各国无可匹敌的海防力量,之后元朝的海防实力也令人生畏。
C.宋元时期的海洋贸易中,我国输出的充器、丝綱等商品技术含量高,而输入的香药、珠宝等商品则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D.宋元时期,我国海洋活动全面领先于亚洲沿海各国,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在当时具有明显优势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历史沿革为顺序,阐述了我国海洋大国地位确立的历程原因等诸多内容。
B.文章先介绍宋元时期我国的海防力量然后转入宋元时期的经济贸易情况的阐述层次井然。
C.文章从海商数量商品结构、造船技术等方而阐述了宋元时期我国海洋贸易的优势。
D.文章在分析宋元时期我国海洋贸易的优势的同时,又指出其不足,一分为二,论述缜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元以前,海洋贸易的主角是外国商人;宋元时期随着我国海洋贸易地位的提高,海洋贸易的主角也有所改变。
B.在海洋贸易中,元代的商品结构市场特点和宋代相同,只不过输入商品的质量较宋代为高,数量较宋代为多。
C.如果西方殖民者没有控制亚洲海域,那么我国就可能是在亚洲海域的贸易体系中一直发挥主导作用的海洋大国。
D.宋元时期,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民间层面都出现了海洋意识的新变化,这种变化推动了我国海洋贸易大国的确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浩瀚无垠的海洋似乎是永远也不会干涸的。大海中的水是怎么来的呢?
有学者认为,这些水是地球本身固有的。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水就以蒸气的形式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或者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存于地下岩石中。那时,地表的温度较高,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也较多。地球在最初的5亿年,火山众多且活动频繁,大量的水蒸气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即所谓的“初生水”。
为了探寻地球水的渊源,人们还把目光投向了宇宙。科学家托维利提出假说:地球上的水是大阳风的杰作。大阳风即太阳刮起的风,但它不是流动的空气,而是一种微粒流或带电质子流。根据托维利的计算,从地球形成至今,地球已从太阳风中吸收了17亿亿吨的氢,若把这些氢和地球上的氧结合,就可产生153亿亿吨水。
科学家路易斯·弗兰克也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迄今为止还未观测到的由冰组成的小彗星。他在分析卫星图片时发现了一些黑色小斑点,而这些黑斑是高层大气中大量分子聚集而形成的气体水云。他认为,小黑斑现象是许多小彗星不断地把水从高层注入大气,形成彗星云团,而后化作雨降至地面。不久,在600多千米上空,他又发现了带状发光物,即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而这一高度恰好是此类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1990年,一块冰体从天而降,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我国专家潜心研究后认为,此冰块就是来自彗星。弗兰克理论还为一些未解之谜提供了解释。例如可能就是有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造成地球气候剧变,才使恐龙及其他一些物种灭绝。1998年美国科学家打开了一块来自彗星的陨石,结果竟在里面发现了少量的盐水水泡!不久又发现另一块陨石里布满了奇怪的紫色晶体,这些晶体里竟然有水!
对于小彗星是否为地球带来过大量降水,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试验。
【小题1】下列对“所谓的‘初生水’”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的水蒸气。
B.存于地下岩石中的结构水、结晶水。
C.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
D.由火山喷发的水蒸气冷却后形成的水。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弗兰克理论的是()
A.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由冰组成的小彗星。
B.在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发现了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
C.经我国专家研究,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的冰块来自彗星。
D.有的陨石里含有盐水水泡或含水的紫色晶体。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托维利假说,人类有可能利用太阳风获取更多的水。
B.根据弗兰克理论,人类有可能借助彗星云团进行人工降雨。
C.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预见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
D.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他行星是否有水存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题。

自上世纪60 年代起,随着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引起了国际人士的关注。人们一般认为这些国家(地区)经济奇迹的创造,跟他们信奉或推行儒家文化有关。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儒家为核心的国学再次进入国人视野并受到热捧,儒家思想在当前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首先,儒家思想有利于精神充盈。与人要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来满足物质需求一样,人类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同样需要付出辛勤的劳作,只不过这种劳作需要通过修炼的方式来完成。在儒家看来,人最重要的价值以及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要想获得人的至高价值,就要有对人之为人的正确认识。将这种认识付诸实践,知行合一,精神充盈的过程才算完成。其次,儒家思想有利于人际和谐。儒家的精神修养说以“仁”为基础,因而它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与社会风气的好转。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但如此,孔子还指出了“仁”由近到远的实施方法,他说,“仁者爱人”,“爱必由亲始”,所以,“孝悌”是“仁之本”。孟子更是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儒家不仅重视人际关系,也十分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种有着既爱他人又爱万物的“民胞物与”思想,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世界之间充满温情。儒家思想还有利于文明养成。儒家不仅提出“仁爱”思想,更是通过“礼”和“仪”把它落实于人的行为之中。儒家文化的“礼”,既是一种修养,又是一种规范与秩序。作为修养,它要求人们待人接物要至诚至敬;作为规范,它要求人们对不同人与物要有不同礼数;作为秩序,它要求人们在不同领域遵守不同规则。儒家也很重视丧礼和祭礼,孔子的学生曾子就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当然,儒家思想也不是万能的,也存在着明显的重义轻利、重私德轻公德等弊端,我们不能因今天精神匮乏就盲目推崇儒家思想。毕竟我们在解决精神文明问题的同时也需要强大的物质文明,可这些单靠儒家思想是无法根本实现的,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观念明显不合时宜。因此,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

(节选自杨生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上世纪60 年代起,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开始信奉或推行儒家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崛起。
B.将对人之为人的正确认识付诸实践,做到知行合一,这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而付出的劳作。
C.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改善人际关系,优化社会风气,利于人际和谐,是因为儒家精神重私德轻公德。
D.儒家思想无法帮助我们在解决精神文明问题的同时发展物质文明,因此我们不能盲目推崇儒家思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人的精神充盈、人际和谐、文明养成三个维度论证了儒家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作用。
B.引用孟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的句子,证明了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
C.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也是“仁”由近到远的实施方法。
D.作者引用“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已不具备现实价值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几年,国学类电视节目受观众热捧,不少人以吟诗诵词为一种时尚,这种国学热潮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有关。
B.构建和谐社会,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这与文中“民胞物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C.待人接物至诚至敬、对不同人与物有不同礼数、遵守不同领域的不同规则,这些都是“仁爱”在人的行为中的体现。
D.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重视丧礼和祭礼等中国传统礼仪,社会成员就能够养成文明的言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金钱花
聂鑫森
古城湘潭雨湖边的这条巷子,叫什锦巷。巷子长而曲,住着二十几户人家,一家一个或大或小的庭院。院里的空坪谁也不会让它闲着,种树、植草、栽花,总有几个品类,让春光秋色怡目养心。
可简家的小院里,就栽一种花:金钱花。先长苗于土,再移栽于盆,一盆盆的金钱花搁在高低低的木架上。
金钱花属菊科,又名旋覆花、金榜及第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开花于农历六月伊始,黄色,大小如铜钱,飘袅淡雅的香气。一入秋,花则愈见金黄灿烂。
简家的当家人叫简亦清,在附近的平政小学教语文,高高瘦瘦,面目清癯,走路慢慢吞吞,见人一脸是笑。但据说他讲起课来声震屋宇,学生的精神不能不为之一振。他很安于现状,教小学语文没什么不好,一呆就是几十年。同事们都知道他腹笥丰盈,尤其在中国文字的研究上颇有心得,用笔名写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公开发表。如果去教初中、高中的语文举重若轻,但他从没想过调离这码事。
简亦清的妻子是街道小厂的工人,工资不高。独生子简而纯考大学时,填的志愿是商业学院的财会专业。父亲问他为什么不想读中文系?他说:“我将来想搞经贸,让家里的日子过得富足。”简而纯毕业后,果然去了一家私营企业当会计师。
简亦清的业余生活很简单,一是侍弄金钱花,二是备课、看作业、读书。他对简化字的推广觉得很滑稽,这把“六书”所称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都搞乱了,是得不偿失。他嘴上当然不说,但在课堂上讲到某个简化字时,必写出相应的繁体字加以阐释,学生受益还感到有趣。
简家的日子,正如简亦清的名字:简单、清吉,但是,不露怯。巷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别人怎么送礼,简家也怎么送礼;电器、家具、衣服、饮食可以不讲究,但简家购买必需的书籍,却从不吝啬。
简亦清身体不怎么好,眼睛发涩(看书太多)、喉咙上火发痛(讲课太用力)、气阻痰多(元气不足)。他懒得上医院,只是用深秋采摘后晒干的金钱花泡水喝,据说很有疗效。
有人问他:“简老师,你栽金钱花,是自备良药治病吧?”
“此其一。也可以为别人预防病和治病,此其二。”
简亦清执教杏坛育人多矣。学生中,当官的、从商的、搞科研、文教的,大有人在。他们现在成气候了,总会记起简亦清当年说过的一句话“一辈子的道路取决语文”,于是格外专注语文的学习,因而大有收益。师恩不可忘啊,便常会登门来看望简亦清,聆听教诲。学生告别时,简亦清总会送上一盆金钱花,和一张用毛笔写了字的花签纸。
正在走仕途的,花笺上写的是唐代陈翥的《金钱花》诗:“袅露牵风夹瘦莎,一星星火遍窠窠。闲门永巷新秋里,幸不伤廉莫嫌多。”
“简老师,这诗是你的夫子自道,也是对我的警诫。谢谢。”
有经商当了大老板的,花笺上写的是唐代皮日休的《金钱花》诗:“阴阳为炭地为炉,铸出金钱不用模。莫向人间逞颜色,不知还解济贫无。”
简家的金钱花,年年是满院子的清香,满院子的金黄。
儿子简而纯成家了,有孩子了。
简亦清额上的皱纹,一年年的深,一年年的密。就在他办好退休手续的时候,突然病倒了。医院一检查,是肺癌晚期,六个月后安祥辞世。秋风飒飒,枫叶萧萧。
有一天,简而纯兴冲冲跑回家来,对妈妈说:“我们公司董事长的父亲做七十大寿,为了彰显富贵气象,寿堂内外都要摆上金钱花。他说要买下我家的金钱花,每盆两千元,全都要了!妈,一笔大钱哩!”
老人突然板下一块脸,大声说:“你爹生前没卖过一盆花,他走了也不能卖。老板要摆阔,可以去堆金累银,别糟践这花了!”
简而纯垂下头,喃喃地说:“老板会怎么看我?妈……”
“我只记得你爹说过的话:要常想世人怎么看我!”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什锦巷,既交代了本地的民俗风情,展现人物的生活环境,又巧妙引出简家小院及其当家人简亦清。
B.第三段为说明性文字,介绍金钱花的别名、习性、形状及颜色等,让读者对金钱花有具体了解,也使行文曲折多变。
C.简亦清在给学生题写的诗歌中寄寓了深刻含意:走仕途的,告诫他要清廉为官;经商的,提醒他赚钱后不忘济贫助困。
D.小说以金钱花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简亦清的生平事迹,并借物喻人,以清香淡雅的金钱艳比喻清瘦高雅的简亦清。
【小题2】小说中的简亦清人如其名。请具体分析他的“简”与“清”。
【小题3】小说后四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