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其“全新”则在于它是一部由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其作者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选择了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透视人类诸文明的接触与演进,从而避开了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
②作者认为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而且也是一条贸易路线。其实丝绸之路的叫法,是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先提出的。他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路”。而彼得·弗兰科潘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全书25章: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霸权之路……这样的章节编排固然有着修辞的手法,也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金属、香料和玻璃在一些路段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③作者并不认为丝绸之路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一条贸易路线,它还是一个人类诸文明展示其魅力的舞台。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以及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代希腊和罗马,这些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而相遇。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自地理大发现以降,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尤其是中亚、西亚与东欧,它们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主体之所在。历史上,不同文明在此相遇交流,古老文明在此创生成长。而当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这是巧合吗?
④丝绸之路也是诸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的共有路径。各种人类文明曾在这里竞演。欧亚大陆上,南部为希腊、罗马、波斯、埃及和印度等各大古国的发祥之地,而北部是游牧民族轮番奔驰的通道,匈奴人、突厥人、回鹘人和蒙古人先后在这条道路上策马西征,形成一次次民族大迁徙。彼得·弗兰科潘始终围绕着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作者指出,在16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前,东方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古代学者聚集在丝绸之路上创造交流智慧和艺术。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在争夺丝绸之路的硝烟散去之后,是沿途文明接力传递、利益共享的常态。
⑤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透过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将变得一目了然。
(摘编自邹怡《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彼得•弗兰科潘为了避开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选择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写出了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B.彼得•弗兰科潘在书中用修辞手法精心编排了25章,提示了丝绸之路上流通的并不只是丝绸,金属、香料和玻璃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C.因为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主体所在,所以如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之都,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
D.彼得•弗兰科潘紧扣“一直是世界的中心”的东方丝绸之路,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
B.本文从丝绸商道贸易线路、展示文明魅力的舞台、获取资源及文化的路径来论证论点。
C.第三段采用对比的手法以大量的史实来证明古老的文明在丝绸之路上相遇交流成长。
D.全文主要引用彼得•弗兰科潘的观点,在引用的同时也融入作者自己的思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选择了丝绸之路作为切入点去讲历史,这是对关于“怎么说”和“说什么”历史进行了新的尝试。
B.彼得•弗兰科潘对“丝绸之路”的认识比李希霍芬更加全面和深刻,他认为“丝绸之路”有多条线路,除了丝绸贸易外,还有其他物资贸易。
C.丝绸之路进行贸易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与文明的交流,可见,相互交流是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D.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如今我国的“一带一路”的战略可谓应运而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3 04:4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苍蝇——人类的白衣天使
何凤琴一提起苍蝇,人们早就有了定论:四害之一,并且是传播疾病的罪魁祸首。苍蝇之所以恶名在外,是因为它孳生和飞落于垃圾堆、厕所、腐烂的动物尸体以及脓血、痰液和呕吐物之间,并从中觅食。其体表及腹中携带着数以万计的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卵。苍蝇 有边吃、边吐、边拉的习性,他飞落到哪里,哪里的食物、食具就会受到细菌、病毒、虫卵的污染。
科学家研究证明:一只苍蝇身体表面通常携带的细菌多达 1700 万至 5 亿个,体内携带的细菌更多。目前已知,苍蝇身上携带的病菌共有 60 多种。伤寒、霍乱、痢疾、肠炎、结核、小儿麻痹等对人类危害极大的传染病,苍蝇都能传播。所以,苍蝇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其实,苍蝇是对蝇类的统称,全世界已知蝇类有 10000 多种,我国记录有 1500 多种。 也许您会感到灭四害的工作如此之艰巨,光一个苍蝇就有那么多的种类!?其实您不必如 此忧心忡忡,作为四害之一的苍蝇,已经开始被人类开发利用,它已经开始为人类造福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小小的苍蝇就引起了许多军事科学家、生物学家、病理学家的极大兴趣。通过研究他们发现苍蝇身上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苍蝇生活在那么一个肮脏的环境中,自身里里外外全是病菌,怎么它自己就不得病呢?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科学家名取俊二经过多年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在麻蝇的体液中, 成功地提取出了外源性凝集素(一种特殊蛋白质)。他认为这种外源性凝集素使苍蝇具有抗病本领。他将提取出来的这种外源性凝集素,在哺乳动物身上试验,发现它能有效地干扰哺乳动物体内的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先萎缩,随后慢慢地消失。其实,蝇蛆的药用价值,在我国古代就有医学家进行开发。在浙江一带的中药店就出售一种治疗小儿积食的“八珍糕”。这“八珍糕”里有一种主要成分叫肉芽。肉芽是什么? 肉芽就是苍蝇的幼虫——蛆。在无菌条件下养殖蝇蛆不但有药用价值更有食用价值,在我 国传统食品中也有以“肉芽”为原料的。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地方把养殖蝇蛆当作是丰富 动物蛋白质的原料库,同时也推出不少蝇蛆食谱来。人们还把分离干净的蝇蛆经过高温干 燥、灭菌后,粉碎加工成干蛆粉,或从中提取蛋白质、氨基酸等,用这些提取物再进一步 加工成各种营养品。
同时,科学研究发现,苍蝇的幼虫——蛆能治骨髓炎。有一种苍蝇叫“绿光蝇”,它的 幼虫经无菌处理后,放在骨髓炎的伤口上面,便可把伤口上的腐烂肌肉吃掉,而伤口便很 快愈合起来。早在几百年前,澳大利亚的土著、印第安人、玛雅人就是这样治疗外伤的。 蝇蛆疗伤在战争时期或特殊情况下也常使用。由于蝇蛆能生活在开放性创伤的部位,既吞 食坏死组织、又分泌灭菌物质;既可防止重复感染、又可因蛆的蠕动刺激新细胞的生长。 而且特别适用于那些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现在,国外许多医院已采用这种又经济、又无 副作用的蝇蛆疗法了。
原来,苍蝇体内有抗菌卫士,那就是抗菌肽、凝结素、干扰素等抗菌物质。任何病菌 在苍蝇体内的存活时间不超过 7 天,只要有万分之一浓度的苍蝇抗菌物质,就可以杀死多 种病菌,并有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其效力是目前人类已发现的任何一种抗菌素所无法比拟的。
近10多年来,传统抗生素的作用已达到极限,只有生产出新一代的抗生素才能满足人类抵御细菌侵袭的需要。而苍蝇抗菌肽很可能是未来抗菌素的最佳选择之一。“抗菌肽”是从蝇蛆粉碎的浆中分离的,它具有抗菌谱广泛、抗菌效果强、无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等特点,与现在流行的抗生素相比,属纯天然产物,不容易产生抗药性。
科学家认为,蝇蛆制药前景美妙。蝇蛆的皮可生产甲壳素、壳聚糖。甲壳素可以做人造皮肤;高纯度壳聚糖可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如制作手术缝合线、隐形眼镜片、人造皮肤等。分子量较小的部分壳聚糖具有直接抑制癌细胞的作用,可调节生理机能,增强抵抗力,同时在治疗胃病、降血糖方面也有效果,被称为人类的“第六生命要素”。
(摘自“中国科普博览网”)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苍蝇是传播疾病的罪魁祸首,这与它肮脏的生活环境相关,也和它边吃边吐边拉的生活习性相关。
B.全世界的苍蝇有 10000 多种,我国有 1500 多种,麻蝇、“绿光蝇”是苍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种类。
C.已经被人类开发利用、开始为人类造福的其实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苍蝇,而是苍蝇的幼虫——蛆。
D.苍蝇体内病菌虽多,但它体内的抗菌物质可以有效杀死病菌,使其在短暂的存活时间内不会致病。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人类对苍蝇价值的发现和开发利用,为灭四害提供了一条解决之道,所以大可不必因为灭四害工作的艰巨而忧心忡忡。
B.受二战时期科学家研究的启发,日本科学家名取俊二终于从苍蝇身上提取出了治疗肿瘤的药物——外源性凝集素。
C.中国古代医学家对蝇蛆的药用价值早有认识,江浙一带有用肉芽作药材治疗小儿积食的方法,肉芽就是蝇蛆。
D.早在几百年前,澳大利亚的土著、印第安人、玛雅人就发明了蝇蛆疗法,在战争时期或特殊情况下用来治疗外伤。
E. 壳聚糖的药用价值与其分子量大小有关,分子量较小的部分药用价值更大,有人类“第六生命要素”的美誉。
【小题3】文章标题为《苍蝇——人类的白衣天使》,从文中看,作者将苍蝇比作“白衣天使”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未风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才有了解释字源的理论,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小题4】结合全文,概述股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据CNN旗下财经网站报道,特朗普政府周四宣布,将对每年从中国进口的价值50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对美国科技产业投资,引发人们对于中美之间爆发贸易战的担忧,美国股市暴跌。
对于美国一些大型公司来说,与中国的贸易战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消息。如果中国采取报复措施,苹果、波音、英特尔和其他跨国公司的日子将会变得很难过。
星巴克也在中国市场投下了巨大赌注,并且正在收获成果。该咖啡巨头现在有大约14%的销售额来自中国市场,其中国业务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和其他发达市场。
——摘自《财经网》
材料二:
2018年3月23日,中国商务部公布了自美国进口的7类、128税项产品(主要是农产品)拟加征关税的清单并征求公众意见,这是针对之前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终止减让的回应,按照2017年统计,涉及金额30亿美金,与之前美国终止减让涉及的金额相对对等,产品结构也都是偏上游端。对于本周四特朗普签署的针对中国进口约500亿美元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的行动,中国政府将如何反制,目前并没有公布。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政府在处理中美双边贸易摩擦方面表现出了相对理性和沉稳。
——潘向东《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注释:232措施,是指基于美国商务部根据《贸易法》第232条款调查的结果,2018年3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发了公告,对美国进口的钢铁、铝产品中止减让关税,并加征10-25%的关税。专家认为该措施主要是针对中国的。
材料三:
从中美的贸易结构看,中国主要对美出口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包括家电、电子)、纺织服装、家具灯具、玩具鞋帽等,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主要为中间产品和零部件,以大豆、飞机、汽车、集成电路和塑料制品为主。
美国贸易保护虽然会对其国内部分行业形成利好,但将损害多数行业及消费者的利益。若美国对中国制造进一步提高关税实际上将等同于向消费者征税,势必增加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推升美国通胀,制约美国消费。
——摘自《网易 财经频道》
材料四:
近日,美国政府连续对中兴通讯打出两记重拳:当地时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下令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出售元器件等产品,为期7年;17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以50票优势通过新规,禁止本国通信企业采购中国产品,其矛头直指中兴、华为等企业。
对于美方的做法,商务部给出回应:美方的行为,表面上是针对中国,但最终伤害的是美国自身,不仅会使其丧失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还会影响成百上千的美国关联企业。更重要的是,这会动摇国际社会对美国投资和营商环境稳定的信心。希望美方不要自作聪明,否则只会自食其果。
——源自:央视新闻移动网综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500亿美元的关税,引发了中美之间的贸易战的担忧。
B.针对美国的“232措施”,中国商务部公布了拟加征关税清单,实际上是中国对美国的反制措施。
C.美国对进口的产品提高关税,抬高了产品的销售价格,等同于向美国的消费者征税。
D.美方对中兴的行为,表面上针对中国,看起来对中国的伤害较大,但最终伤害的还是美国自身。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根据材料一,特朗普政府宣布限制中国对美国科技产业投资,苹果、英特尔等科技公司的资金减少,公司发展将会受影响。
B.星巴克看好中国市场,进行了市场投资,且业务量增长速度超过其他地区市场,如果中美贸易战爆发,其业务量势必缩减。
C.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进口约500亿美元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的行动,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强烈不满,立即实施了金额对等的反制措施。
D.美国此前宣布实施对从中国进口的232措施的终止减让,中国商务部公布拟对自美国进口的128税项产拟加征关税,并征求公众意见。
E. 从中美的贸易结构看,中国主要从美进口大豆、飞机、汽车、电机电气音像设备等,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为中间产品,包括农产品、纺织服装、高铁装备等。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分析如果中美展开贸易战,会给美国经济和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野里的青蒿
我家房前屋后,长满了青蒿。青蒿长得跟小树差不多,枝叶一层层往上长,绿绿的叶脉把地表遮蔽得密不透风。不过,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母亲看着青蒿长高了,直接就拔掉了,要不就用刀子拦腰砍断。砍断的青蒿,沉静一段时间后,就开始生长侧枝。侧枝也是向上生长的,长出的侧枝,会把主干遮挡住,侧枝也能长成一株枝繁叶茂的小树模样,甚至更为稠密。
有青蒿的地方,地上的土层都较为潮湿。每逢盛夏时节,酷暑难耐,我家那些鸡猫鸭的,就躲在青蒿下面小憩,长在青蒿下面的杂草,被践踏得不堪入目。青蒿不是长青植物,叶片分好多细小的裂片。裂片具有多枚长三角形的栉齿,略呈线状披针形,幼时绿色,有纵纹,下部稍木质化,纤细,无毛。立秋过后,青蒿逐渐变黄,枝蔓上挂满了密密麻麻圆形的果实,秋风一吹,果实及细小的叶脉簌簌飘落一地。冬日里连续几个艳阳,枯萎的青蒿耗掉了藏在体内的水分,村里人会把青蒿一把火点燃,青蒿在烈日下燃烧着枯竭的生命。
在村子的庄稼地里,青蒿长在玉米地和黄豆地较为常见,这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玉米秆都比青蒿高。在玉米的幼苗期间,青蒿刚刚探出个头,就被锄掉了,所以,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都长不大。那些没有被锄掉的青蒿,借着从玉米间隙筛下的阳光,屏住呼吸,安静地耐心地生长。而长在黄豆地里的青蒿,就较为幸运,它可以一直待到黄豆收后,还能在山岗上摇摆来,摇摆去的。青蒿的长势跟黄豆不分伯仲,黄豆地也锄草,但黄豆没有玉米那么高,被锄掉的青蒿,阳光充沛时,又很快长出来了。黄豆灌浆后,村民也不怎么打理黄豆地了。这个时候,正是青蒿疯长的最佳时机,等到村民去地里抢收黄豆的时候,有的青蒿已盖过了黄豆。
村子里的人对青蒿没有什么好感。那时也不知道青蒿的药用价值有那么大,总觉得它长在村子里比较碍眼。不过,烦人归烦人,不管村里的大人还是小孩,都知道青蒿有两种功效,止血与当旱烟抽。止血这种功效很简单,采撷几片翠绿的青蒿叶片,在一块石头上把青蒿捣碎,然后敷在伤口处。当青蒿的汁液与血液混在一起时,血就会渐渐止住,也可以避免伤口感染,具有消毒功效。当旱烟抽的都是村里的老人。村里吸烟的老人,每人都有一个烟斗。有时去山里干农活,身上携带的烟丝不够了,就去抓一把青蒿或捡几片梧桐树的叶子。当旱烟抽的青蒿,是枯黄的。枯黄过后的青蒿,叶脉特别轻脆,轻轻在掌心一撮,叶脉就碎了。然后把细碎的青蒿跟所剩无几的烟丝,充分搅拌均匀后,放进烟斗里来吸,浓烟滚滚。我爷爷在世的时候,也这样吸过烟,那时我还懵懂,没有问过爷爷,好吸不好吸。反正,爷爷吸着青蒿伴烟丝时的表情,跟吸纯烟丝的表情是一样的。
青蒿的一绿一枯,都演绎了不同的价值: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有一年,我从新疆回到老家,正逢母亲在屋前晒青蒿。我问母亲晒这个干嘛?母亲笑嘻嘻地跟我说卖钱。她还跟我说,对面住着的一个姑姑,一个夏天到山里砍苦药子(青蒿)卖,都卖了好几千块。那年青蒿的价格还不错,大概一斤十几块,母亲从山里砍回的青蒿,也卖了好几百块钱。母亲还跟父亲说,明年把房前屋后的青蒿都留起来,把地里的青蒿也留起来。我跟母亲说,这些青蒿就别弄了,卖不了几个钱。母亲说,长在屋前的青蒿,砍掉了也浪费,卖几个钱是几个钱。第二年,母亲老早就去山里砍青蒿了,一年下来,晒干后的青蒿差不多有好几百斤,结果没有收药材的人,一直堆放在房子里,一放就是两年,发霉后不得已扔掉了。母亲扔掉青蒿的那年,刚好是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前一年。
后来,母亲又跟我说,今年的苦药子(青蒿)要涨价了。住在对面的姑姑说,苦药子(青蒿)都上新闻了。我没有问过母亲,青蒿的价格怎么样,也不晓得母亲砍了多少青蒿,但我还是想,青蒿如从前一样,站在山岗上,很自然地为所需的人所用。
(选自 2016年第9期《散文选刊》,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散文开头写到,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母亲看着青蒿长高了,不是直接拔掉就是拦腰砍断。这是为了表现母亲的勤劳和爱整洁。
B.第二段写青蒿,盛夏,鸡猫鸭躲在下面小憩,立秋,枝蔓上挂满了果实,冬日,被村里人一把火点燃,表达了作者对青蒿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
C.文章第三段,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长在玉米地的青蒿和长在黄豆地的青蒿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D.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前三段写了青蒿被砍、被烧、被锄的情形,是抑;从第四段开始写了青蒿的功效和价值,是扬。
【小题2】母亲扔青蒿和屠呦呦获诺奖之间本来没什么必然联系,但作者将二者并提就产生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请紧扣“青蒿”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借“乡野里的青蒿” 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