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当代中国道德构建和当代中国社会现实需要来说,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有三种精神尤其值得弘扬。
第一,追求成为道德之人。传统道德所理解的人是作为整体的人,包括对利益的追求和对道德的追求。虽然传统道德特别是宋明及其后的道德有过度贬抑欲望的缺陷,但总体上看还是肯定物质利益对于人的必要性和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只是强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通过道德的方式,要符合道德的要求。道德对于人来说具有首要的意义。弘扬传统道德使人成为有道德的完整之人,有助于克服当今把人片面理解为“经济人”、把感性欲望的满足理解为幸福的普遍偏向。在弘扬传统道德追求有道德的完整之人的过程中,也要清除其中包含的一些消极因素,特别是对欲望及其满足的简单否定,肯定正常的感性欲望追求的自然合理性,从道德上确认正常健康人格的感性构成要素,赋予“有道德的完整之人”现时代的含义。
第二,成为道德之人的根本在修身。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认为一个人只有不断修养才能成为有道德之人,因此,特别强调修己的重要性。“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而且,传统道德提供了既完整系统又丰富多彩的修身方法。人们熟悉的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慎独”, “知行合一”的方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的大丈夫训练方法等。所有这些方法都是当代道德可以借鉴甚至可以运用的方法。然而,当代道德对修身重视得相当不够,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重视道德教育,而不重视道德修养。接受了道德教育的人缺乏对道德修养重要性的认识,缺乏修养方法的训练和实践。二是将道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混在一起。一般来说,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灌输,不怎么重视修养,而增强修养意识和提高修养能力则是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第三,道德之人的价值在于为社群作贡献。传统道德的价值取向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为了社群,即“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道德之人,是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元学案·横渠学案》)的人。传统道德对道德之人的这种定位也是值得当代道德吸收的,当代道德虽然也强调道德的集体取向,但没有像传统道德那样,给人们如何为社群作贡献规划明确的路线图。当然,传统道德在对道德之人的价值定位上也有其局限。这种局限主要体现在不重视甚至忽视道德对于个人自我实现的意义,没有解决甚至没有提出个体如何通过为社群作贡献并在为社群作贡献的过程中来实现自己作为个体的价值的问题。传统道德存在的这种局限和问题,也是当代道德重视不够和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怎样在道德层面实现个人自我实现与社会贡献之间的有机统一,是需要当代道德在继承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的问题。
(摘编自江畅《中华民族精神的道德意蕴及其弘扬与创新》,《新华文摘》2018第1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的道德构建需要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B.传统道德整体上肯定物质利益对于人的必要性和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
C.传统道德在对道德之人的价值定位上的局限性体现在不重视甚至忽视道德对于个人自我实现的意义。
D.传统道德的价值取向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为集体做贡献,即“齐家、治国、平天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述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有三种精神尤其值得弘扬的观点。
B.文章引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证明传统道德特别强调修己的重要性。
C.文章采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传统道德”的局限性和“当代道德”的继承性。
D.文章分析问题客观辩证,既肯定传统道德的优点,也指出了传统道德的不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道德否定对欲望的满足,当代道德把人理解为“经济人”、把感性欲望的满足理解为幸福是对传统道德的纠正。
B.当代道德对待修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重视道德教育,而不重视道德修养;将道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混在一起。
C.“慎独”, “知行合一”等传统道德的修身方法是当代道德在强调修身时可以借鉴甚至可以运用的。
D.怎样在道德层面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贡献之间的有机统一,是需要当代道德在继承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的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5 04:3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家谱也称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题的家族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家谱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属珍贵的人文资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是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现今可以知道的最早的家谱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乃武丁时期所刻,是某一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之记录。另外,商周两代,还有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周代的《世本》,曾对创作《史记》有过参考作用,目前学术界公认它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名之先河。

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制度,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主要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直到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为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来,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的家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

“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同时家谱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小题1】下列有关“家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谱,亦称族谱,是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B.家谱的最早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和商周两代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
C.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目前学术界公认周朝的《世本》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
D.家谱至今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三大历史文献之一,目前存世的家谱大多是清以后撰修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周代的家谱《世本》,是属于以周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是为了推行宗法分封制度,此制度到春秋战国趋于瓦解。
B.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家谱成了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
C.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初年,家谱的编纂都为官府垄断,直到宋代,家谱的主要编纂方式才发生改变。
D.宋代时,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出仕、联姻等政治功能而由官修变为私修,此时家谱更多是发挥其社会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唐朝、五代、宋代、明清几个阶段,家谱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B.魏晋南北朝时,因为家谱对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等有重大的作用,于是出现了造假的现象,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这是利益驱动所致。
C.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它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的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修家谱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D.国家有史,家族有谱,家谱与国史处于同等地位。一本家谱就是一个家庭的生命史,它记录了一个家族的根脉与成长,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象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日前,《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的报道又引发众人关注。这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是否合理?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是否合适?

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个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

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意旨。

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正如钱穆所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

《庄子·天地》篇激烈地拒斥技术,认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蔽。那么小学生使用大数据,有没有技术的“滥用”之嫌?这个问题姑置不论,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蓬勃诗心不要就此被遮蔽。

(摘编自文汇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分析只是一个纯客观的技术方法,它无法触及诗词的内涵和意旨等本质特性。
B.对诗词的欣赏研究只能采取整体感知的方法,而大数据无法对诗词进行整体化处理。
C.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观性极强,写的都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故事,能显现出作者的人格。
D.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只能获得理性认识,而不能与诗词内外的自然生命发生情感共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体察涵泳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述了感性启发对诗词教育的意义。
B.文章通过对诗词和大数据各自特质的分析,论证了运用大数据研究诗词的不合理性。
C.文章以一篇小说和一则报道为例,提出了两个问题,表明了作者“反技术”的态度。
D.文章论述两个论题之后,指出了大数据对孩子诗心的危害,回应了开头提出的疑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没有注意到诗词主观性、整体性的特质,是对美的肢解。
B.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所以读者无法感知、理解诗人的人文精神。
C.大数据分析容易使学生丧失“感动”能力,因而很难真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D.在诗词教育中应通过情感教育来帮助人涵养性情,塑造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最后一张药方

立夏

习武镇人人习武,连姑娘家都会几手花拳绣腿,小娃娃也学着舞枪弄棒。却有一人例外,那人就是王小三。王小三是个外乡人,如果没有一手高超的医术和见人先露三分笑的巴结,不习武的王小三是绝无可能在习武镇站稳脚跟的,他跟习武镇的人实在是大不相同。

习武镇人高大健壮,王小三黑瘦干瘪;刁武镇人说话高亢激昂、中气十足,王小三却操一口绵绵软软、叽里咕噜的外乡话。习武镇人崇尚用拳头说话,谁的拳头硬,就服谁。所以王小三越和善客气,越让习武镇的人看不起。不过,习武镇及周边四邻八乡的人离不开王小三,他开的小三药店,专治跌打损伤,远近闻名。那些鼻青脸肿、断胳膊断腿的主儿,在王小三这儿开个药方,推拿敷药十天半个月,又能生龙活虎地出去打打杀杀。所以小三药店每日车马盈门,任他收费低廉,还是挡不住地成了习武镇数得出来的富户之一。

既是富户,就有人上门借钱。在习武镇借钱,靠的是拳脚上的功夫。邻镇的那几个小泼皮,只有几手皮毛功夫,在镇里的其他富户那儿借不到,专找王小三借。每次泼皮一开口,王小三立马把银两奉上,绝无二话。镇上的人气不过,合计着要替王小三出头,刚一露话音,王小三就将一双手摇得跟拔浪鼓似的。邻居们顿时兴味索然,不再管他的闲事。渐渐地,习武镇得健忘症的人多了,拿了药方,敷了药,却忘了带钱,事后还忘了还,王小三也不计较,下次见面,依旧是一副笑眯眯的模样。

那日凌晨,老街的榨油作坊突然失火,等到大家发现,火舌已吞噬了整个铺面,老板娘抱着她的小女儿困在后厅尖叫,人们越不过火墙,只能提着一桶桶的水泼上去,却于事无补。这时,只听对面小三药店的木门“吱呀”一声,一个瘦小的人形呼地蹿过街面,一个鹞子翻身,灵巧地跃上了临近的屋顶。不等人们回过神来,王小三已手提两人出现在屋顶,轻松落下。将她们放下后,他再次跃上屋顶,手劈脚踢,硬是将周围房子的椽条全部挪开,防止了火势的蔓延。

第二天,小三药店的门外大清早就齐刷刷站着那帮泼皮,他们是来还钱的,王小三眯眯笑着收下了。他们却还不肯走,跪在地上把头瞌得咚咚响,求王小三收他们为徒,王小三决计不肯,把一双手摇得跟拔浪鼓似的。

初秋的天气渐渐有了凉意,习武镇来了一个陌生中年男子,一路打听来到小三药店。王小三一见此人,顿时面如死灰。那人并不说话,只伸手在墙上轻轻一按,墙上立刻出现五个深深的指印。王小三也没说话,伸出手,在那指印上轻轻一抹,指印不见了,只看到一块凹进去的墙面。那人面色一沉,扭身就走,绝尘而去。王小三长舒一口气,依旧做他的药店掌柜,脸上的笑意却渐渐地浓了。

转眼又过了两年,一须髯皆白的老者寻到药店,叫一声习武镇人从没听到过的陌生名字。王小三呆了半晌,还是应了,走到老者面前,低头说:“来吧。”老者在王小三肩膀上重重一拍,然后仰天长笑一声,摇摇晃晃走了。王小三站在那儿,汗如雨下,面色却出奇地平静。

王小三从此一病不起。习武镇人络绎不绝地来看他,有血气方刚的,摩拳擦掌要王小三说出老者是谁,他们练好武功帮他寻仇。王小三虚弱地摆着手:“是我犯大错在先啊!当时年少轻狂。苟且偷生这些年,足矣。”习武镇人哀哀叹息:“以后我们有了伤痛,又去哪里找你这么好的医生啊?!”王小三手指药柜最上一格:“那里有一张药方,乃根治一切伤痛之良方,等我走了,你们拿出来看吧。”说完,便溘然而逝。

那张药方,一直被恭恭敬敬挂在习武镇的祠堂。据说,看过药方的人,从此很少有错筋动骨之伤。

【小题1】小说前半部分,作者为什么极力叙写王小三对人的和善客气?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2】为什么说“王小三站在那儿,汗如雨下,面色却出奇地平静”?
【小题3】试分析小说中王小三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4】小说的题目“最后一张药方”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并简要分析它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寄托
作为唐代第一位以山水诗见长的诗人,孟浩然不仅以创作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丰富了诗歌的题材,而且以清淡旷远的风格闪烁着夺目的光彩。纵观他的山水田园诗,我们不难发现,那里寄托了孟浩然的诸多情怀。其中之一就是寄托了强烈的出仕愿望。
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是唯一一位终身不仕的诗人。在他人眼里,孟浩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隐逸诗人。李白就曾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这是诗人李白心目中的孟浩然,也是一般唐人心目中的孟浩然——一位多么倜傥而又飘然出尘的逸士!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进仕,年轻时候的他,虽然生活在家乡的山清水秀之中,但他的内心怀着积极的抱负。与盛唐其他的诗人一样,他也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前四句写洞庭湖的壮美景色,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后四句即景抒情,“临渊羡鱼”而坐观垂钓,孟浩然希望能够通过张丞相的引荐而进入仕途。诗歌中含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从中反映出孟浩然的雄心壮志。他在《田园作》一诗中写道,“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冲天羡鸿鹄,争食嗟鸡鹜”。诗人写自己年已三十却还居于田园,叹息无人举荐,岁月流逝,徒有鸿鹄之志却无法实现。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仕途的心愿是很强烈的。
毕竟,孟浩然处于初盛唐之交的时代,他的社交活动和文学创作则主要在盛唐时期。这是一个士人要求摆脱各种传统束缚,渴望建功立业、获取功名富贵并进入社会上层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里,一身才华的孟浩然又何能例外呢?之所以会让他人误会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是因为他受着佛禅思想的濡染,并不像时人那样热衷于应举考试,而是一般都过着隐居的生活,只不过他的隐居是“养望待时”,“其求仕过程的表现,颇有点走‘终南捷径’的味道”。在孟浩然的很多山水田园诗中,细细品味,我们其实是可以看到他迫切要求入仕的心态的。古人一般都喜欢把自己的失意之情融进山水田园中,以此来消融和减少自己的伤感和抑郁之情。作为失意文人之一的孟浩然自然也不例外,他的山水田园诗就寄托了自己的许多情怀。吟读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我们可以深切地感
受到他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可以感受到他解不开的仕隐情结。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盛唐时代的社会风貌和认识到当时的社会黑暗。(摘自“唐诗论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孟浩然及其山水田园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位以山水田园诗见长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淡旷远,丰富了诗歌的题材。
B.孟浩然是盛唐唯一一位终身不仕的诗人,在大诗人李白和他人眼里,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隐逸诗人。
C.孟浩然追求仕途的心愿实际上是很强烈的,他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就是这种迫切要求入仕的心态的写照。
D.孟浩然热爱家乡的清山秀水,又怀着积极的抱负,归隐和入仕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中一个解不开的情结。
【小题2】下列对孟浩然与时人的比较,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盛唐的其他诗人都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而喜爱自然山水的孟浩然更愿意做一个倜傥而又飘然出尘的逸士。
B.时人热衷于科举,想通过应试获取功名进入上层社会,而一般都过着隐居生活的孟浩然则想通过隐居实现鸿鹄之志。
C.盛唐时期,士人要求摆脱各种传统束缚,渴望建功立业,而受佛禅思想濡染的孟浩然不太在意追求功名。
D.与盛唐时期的士人所走的途径不同,一身才华的孟浩然走的是一条“终南捷径”,即想通过诗歌创作得到当权者的引荐。
【小题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抒写不甘寂寞而渴望入仕的典范之作,论及孟浩然的政治抱负,论者常以此为依据。
B.孟浩然在山水田园诗中寄托了自己的许多情怀, 抒发无人举荐,岁月流逝而功业未成的苦闷情怀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C.“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李白对孟浩然的崇高评价,但并不意味着李白对孟浩然的雄心壮志和失意之情毫不了解。
D.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才华出众,且心地纯正,可以断定,如果他真能步入仕途,也一定能够取得出色的政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家园

杨尚清

①童年的父亲,家园是一个叫作壕沟的山村,跟所有黄土高原的山村一样,沟壑纵横,如同老农额上深深的皱纹,半大小子,光着脚丫子,爬山上山顶,与牛羊为伴。夏夜,与满天繁星共眠,冬夜,与兄弟姊妹挤在土炕上。砍柴、担水、抓粪、锄草….只有饥饿与寒冷,没有别的值得言说。老茧磨得多了,针刺着也不觉疼痛。

②为了填饱肚子,少年的父亲离开了他的第一个家园,行乞讨要,四方为家,没有文化,只有力气,背石头、打窑洞……辗转多地,后来落脚在一个叫作安条的林场,方圆百里,森林密布,做一名伐木工,有盼头,能吃上大白馒头。日复一日,与林木为伴,父亲成长为一个勇武有力的小伙子,娶了邻村的漂亮姑娘莲,在林场安了家,莲,便是我的母亲、这时候的父亲,家园,是有了母亲的小日子,他总是有着使不完的劲儿,一棵棵大树,在父亲的大锯下,魔力般地轻松倒下,他成了最能干的伐木工。每次进城,父亲总穿着一身干净而结实的的确良中山装,每次回来,父亲总给我和姐姐带回一堆让别家的孩子垂涎不已的零食,后来,父亲带回了电视机,再后来,父亲驾回了四轮拖拉机。那个年代,乡下的医疗条件极差,不知道多少个风雪雷雨的日子,父亲驾着拖拉机,母亲抱着多病的我,四处求医。

③那一年,林场来了省城林业大学的实习生,在父亲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多么艰难,都无比坚定,那一年,姐姐刚好七岁,上学了,跟着比她都大的孩子们,去了十里地外的小学,那所小学的条件也很差,第二年,父亲决然地带着全家进了城,离开了他工作生活十多年的林场。

④从那以后,父亲的家园,是一个梦,没有户口,我和姐姐却都上了城里最好的小学。最初的家庭教育,是父亲看着我写的作业,脸上泛起的笑容,是一句“清姓写的字像蛤蟆爬过的踪”。就是一脸的笑容和一句打趣的话语,让我的心中早早萌生了“认真学习,勤奋练字”的念想,在文化的世界里,父亲是个门外汉,他依然只有力气,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曾会写。拉沙、拉土、拉砖,工地的脏活、苦活、累活,他从不言说,如同他的汗水默默透进我们的血液一般,从不言说,却化作一股坚韧而持久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去实现两代人的梦想,多年后,我和姐姐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都成了“公家人”,父亲一直引以为豪。

⑤在不经意间,岁月的轮回改变了很多。父亲瘦弱的身形,疲惫的意志,像一根绷得太紧太久的弹簧,行将断裂。这个时候,父亲的家园是酒精麻醉后的迷乡,是啊,他从来不懂得让自己停下来,歇一歇,没有圈子,不打麻将,不认得扑克牌,甚至连玩笑也没怎么开过,也或许,是因为没有了目标,太过于执着的人,不知何去何从,劝说、哀求,哭喊,都无济于事,这让我坚信: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

⑥而今,父亲的家园,是他童年的那个山村——壕沟。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煎熬与思想斗争,有一天,他决定回去。然而,日月轮回,如河流一般,带去了他身躯的健硕、眼光的灵动,他只是养着几十个小羊羔,种着一片菜园,出山的时候不忘挖一些熟悉的草药,忙碌、充实、开心……

⑦闲不下的父亲,离不开的家园,那里,有他的老兄弟们,也有他童年的记忆,欢喜或是悲伤,好过城里冰冷的砖墙和无情的水泥地

⑧岁月悠悠,如歌如诗! 时而高亢动人,时而悲凉凄楚,时而温润绵长。愿你我的人生都能觅得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园。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中“沟壑纵横,如同老农额上深深的皱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地理形貌上写出了父亲的故乡的荒凉。
B.文章第二段写父亲在林场的经历,刻画了父亲勤劳能于、爱慕虚荣、对子女十分疼爱的普通工人的形象,十分典型鲜活。
C.父亲有一段时间酌酒,这是因为多年的劳累让他身心俱疲,他找不到好的排解方式,只能靠酒精缓解内心的压力。
D.文章第七段承接上文,点明父亲回到童年的那个山村的原因—厌倦城市生活,直接反映出城市生活的冰冷和无情。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在不同时期,“父亲的家园”都包括哪些?为什么把这些称为“父亲的家园”?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