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可燃冰主要储存于海洋之中,这场海底能源竞争已经在全球展开。国际上很多国家已经认识到可燃冰能源的重要性,对可燃冰的调查研究及开发准备工作日益重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已经有30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投入巨资开展可燃冰勘查开发及科学研究。近年来,全球对可燃冰开发研究的竞争可谓日趋激烈,这场科技+能源之战结果事关每个国家的未来与发展。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可燃冰的研发上升为国家行动,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家立项、部委立项接踵而来,把可燃冰研究、勘查不断地向一个又一个高峰,奋力追赶世可冰发展步代,并在这场看不见动硝烟的可燃冰能源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取得了骄人业绩。2017年5月18日,这是一个让国人振奋和自豪的日子,上午10点,中国国土资源部在距离珠海320公里的“蓝鲸1号”钻井平台上,召开了可燃冰试采现场会,部长向世界庄严宣布: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
(摘编自《中国南海的冰与火》,《人民文学》2017年12期)
材料二:
去年,我国成为全球首个海域可燃冰试采获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并实现海域连续稳定产气60天,累计产气量超30万立方米,创造了连续产气时长和产气总量两项世界纪录,这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对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副主任邱海峻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800亿吨油当量,通过重点地区普查,已经圈定11个有利远景区,19个成矿区带,经过钻探验证圈定了两个千亿方级矿藏。
邱海峻表示,我国今后将围绕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目标,争取试采成果最大化。同时,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力度,开展重点目标区详查,提供2个至4个大型资源基地,为推进产业化奠定资源基础。基于中国可燃冰调查研究和技术储备现状,预计我国在2030年左右有望实现可燃冰商业化开采。
(摘编自《中国石油报》,2018年9月4日)
材料三
俗称为“可燃冰”的这种能源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作为能源大家族的新成员,可燃冰以清洁环保、储量丰富著称,是近30年才发现、众多特征均不同于常规油气的新型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甲烷。据介绍,从目前勘测的初步结果看,仅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就已达到我国陆上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南海和东海是我国可燃冰蕴藏量比较丰富的地区。
目前多家研究机构在对我国可燃冰进行储量勘测、开采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到2008年前后,国内的可燃冰总储量有望被勘测清楚,预计在2015年试开采这些可燃冰。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03年11月3日)
材料四
根据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期间,通过研制深远海油气及可燃冰勘探开发技术装备,我国将推进大洋海底矿产勘探及海洋可燃冰试采工程,力争2020年实现商业化试采,研制成功全海深潜水器和深远海核动力浮动平台技术。
平安证券研究报告曾指出:可燃冰储量丰富,未来有望主导全球能源供给,但目前各国对可燃冰的赋存条件、形成机理和分布特征的研究,以及更进一步经济性开采技术尚未成熟。相对还有很多需要攻克的难关。以至于迄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可燃冰领域实现商业化运作。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可燃冰的研究刚刚起步,在开釆、储存、运输等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未来在上游勘探开发、中游存储运输,以及终端销售服务等基本产业链条上发均有巨大的投资机会。
(摘编自《第一财经日报》,2018年3月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国家都认识到了可燃冰资源的重要价值,在该领域开展了激烈竞争。
B.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对泥质粉砂型可燃冰的成功试采,并创造了世界纪录。
C.可燃冰是清洁环保、储量丰富的新型能源,国内海域储量逐步被勘测清楚。
D.我国将大力推进海洋可燃冰的试采工程,争取在2020年实现商业化开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5月18日我国宣布成为首个可燃冰试采成功并获稳定产气60天的国家。
B.我国可燃冰储量约800亿吨油当量,共有11个有利远景区和19个成矿区带。
C.目前我国可燃冰调查工作已告结束,下一步将加大力度研发与开采相关的设备。
D.可燃冰有望主导未来全球能源供给,在基本产业链上存在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小题3】我国可燃冰的研究与开发等工作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8 03:16: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小日子里生长与飘零

程耀恺

①董桥偶于市,上得到一枚闲章,材质也许不敢恭维,印文却是绝妙好辞:“我是个村郎,只合守篷窗、茅屋、梅花帐。”这十五个字,印在纸上,无论怎么读,感觉都是一首诗,而诗眼就在“只合”二字,上,这个村郎,肚子里肯定贮了些墨水,却不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你若以为他是一个胸无大志、不求上进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篷窗、茅屋、梅花帐,是他的选择。

②我也是个村郎,因为时代发生了骤变,“篷窗、茅屋、梅花帐”像云彩一样飘逝了,我够不着了。这时候,城市吸纳了我,没办法,我只有在城市里过日子。城里的日子,有采采流水的好日子,有蓬蓬远春的美日子,有举步维艰的难日子,有平淡无奇的小日子,也有鲜花着锦的大日子。在这当中,我偏偏选择了小日子,我只适合过小日子。

③别看这小日子,就是“白菜豆腐保平安”,没这么简单。过小日子,还有不管风吹浪打,自有风景可看的一面;过小日子,还有在你不想走的路上来来往往,在你不想待的地方安家落户,与你不相识的人同舟共济的一面。说到底,过小日子的真谛,就是不拘酸甜苦辣,自然而然地生活。

④诚如托尔斯泰所言,各家各有各的幸福与不幸,小日子从来就不是千篇一律。至于我的小日子,说得好听点,就是锅碗瓢勺交响曲;说得直白些,便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只不过,因为我粗识几个字,在开门七件事之外,我也买些书籍与刊物,这样一来,烹文煮字也就和我的小日子水乳交融在了一起。

⑤过小日子,当然要精打细算了,但绝不仅仅是精打细算。有朋自远方来,曾经共患难,而今相去三干里,相隔三十年,最难风雨故人来,开茅台,泡龙井,倾其所有款待,也在所不惜。又譬如,买一件羊毛衫,通常要问问价,说不定还要货比三家。若是添置电脑、数码相机之类,那就只在贵的里挑,拒绝便宜货。花钱的事,正如女人的面霜,往脸上抹不心疼,但绝对不会往身上抹。总而言之,铢积寸累,是小日子的本色;一掷千金,是小日子的彩色。如此说来,小日子不是富,小日子也不是穷,贫困与富有,在小日子里,是没有重量、没有颜色的词儿。小日子好比量体裁衣,无所谓峨冠博带,称心如意才是根本。

⑥像我这样过着小日子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生活在两重世界里的人。八小时之内,我是必然王国里的臣民,只知道为生存而生存;八小时之外,我是自由王国里的臣民,可以为看云而看云。我当臣民的时候,就听天由命;我当百姓的时候,就笑骂由心。我知道,一个人活着,就得忍耐我们必须忍耐的,也要创造我们必须创造的。幸亏还懂得这一点点小道理,才不致被两重世界撕裂开来,依旧是个完整的过小日子的人。

⑦有一阵子,我在广州的一家公司做事。公司为房地产商做策划销售,我们就让甲方打广告,说什么“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买某某花园,就是买高兴!”我做策划做得久了,卖房子卖得多了,就明白买房子这件事,不见得有多少高兴,有点高兴,终归也要被折腾成落花流水。后来我退出了江湖,回到老房子里,回到小日子里,我下了决心,固守我的老巢,我深知小日子经不起折腾。小日子就像一只提水的木桶,外边至少要有一道箍儿箍着,才不致散板,不折腾就是小日子的箍儿,有了这道箍儿,小日子就能循序渐进,就能风平浪静。

⑧跨过了青年的混乱,越过了中年的不安,迈过了老年的苍凉,我的人生,就在小日子里生长与飘零,如同一片树叶,在森林里生长与飘零。

(选自《思维与智慧》)

【小题1】文章第①段写董桥的一枚闲章有什么作用?
【小题2】结合上下文,理解划线句的含意。
(1)花钱的事,正如女人的面霜,往脸上抹不心疼,但绝对不会往身上抹。
(2)一个人活着,就得忍耐我们必须忍耐的,也要创造我们必须创造的。
【小题3】文章第⑦段,作者为什么要特別提到在广州一家房六公司工作的经历?
【小题4】赏析文章的結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推动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
①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从“新四化”到“新五化”,这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内涵,也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路径。
②现代化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明的转型。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着眼新老环境问题交织的挑战,还是瞄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都必须加快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让“绿色化”与“新四化”协同推进,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③“绿色化”包括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要求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也包括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要求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绿色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和明确化,也是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责任。
④推动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观念的转变是前提,利益的取舍是关键。体现在实践中,就是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而是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新路,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⑤当然,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实现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也必须久久为功。在这一进程中,既需要中央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基层的躬身践行;既需要政府部门的倡导垂范,也离不开企业、个人的多方参与;既需要价值层面的引导动员,也需要制度体系的规范约束。只有思想上与时俱进、行动上干在实处,让“绿色化”实现“常态化”,才能保持经济系统的“绿色增长”,提高社会系统的“绿色福利”,扩大生态系统的“绿色财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⑥有人说,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将是一个崭新的绿色现代化。用“绿色化”来推动生产、装点生活,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必将因此而更加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人民日报》(2015年05月07日 01 版)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加快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B.“绿色化”包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和明确化,主要是政府、企业的责任。
C.推动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在实践中要倡导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的传统思维,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
D.实现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只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干在实处的行动,就必定能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系统的“绿色增长”,提高社会系统的“绿色福利”,扩大生态系统的“绿色财富”。
【小题2】(小题2)根据文章第③段,解释“绿色化”这一概念。(2分)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如何看待“推动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4分)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生成语法与人工智能均是当代语言研究中的两种重要范式,却存在巨大差异。理论目标及模型方面,生成语法的研究主要围绕语法性进行,其核心目标是建立一套明晰的语法体系。对语法性的关注决定了其理论模型只能是确定性的。而对人工智能来说,其目标主要是在机器上实现语言理解,其所应用的语料库技术正是通过对大量真实文本的分析,获取理解语言所需的各种知识。由于语言理解总是不确定的,因此人工智能选择概率模型几乎是必然的。语料方面,语言的基础是一个有限但却可递归使用的生成程序,可无上限地产出结构性表达式。人工智能所依赖的语料库根据大型的真实文本,覆盖面极广。对于生成语法而言,语料库的缺陷是不包含不合法的句子。结构分析方面,生成语法认为,语法过程建立在层级结构基础上,线性关系则是非本质的。人工智能基本上建立在线性序列基础之上,它将语料库当作由基本语言单元构成的线性符号串看待,语言模型对基本语言单元的邻接关系进行统计和概率度量。词库与句法方面,从生成能力的角度,语言(L)、语法(G)和词库(Lex)可用下面等式描述:L=G*Lex。生成语法反思以强化词库信息来减少语法负担的方法,任何包含层级结构的表达式都被移出了词库。而对人工智能来说,计算机有极强的记忆能力,但句法计算能力偏弱,所以一般会选择做大词库。
材料二:
机器翻译的发展的一个阶段是统计机器翻译。基于短语的统计机器翻译的核心逻辑是,如有两种翻译选择,就选在双语语料库中出现可能性更大的那个,因为它更符合人类的语言习惯。衡量一种翻译在语料库中存在可能性,需要把“翻译”这个复杂过程分解成一系列更简单的过程:(1)把原句切分成一系列的小块;(2)找到每一块对应的候选翻译集合;(3)生成所有候选句子;(4)算出每一句出现的概率,选择最大的。所有的语言学知识都被放弃,一切规则都是从海量的双语语料中自动计算得来的。统计自然语言处理先驱弗雷德说:“我每开除一名语言学家,我的模型准确率就提升一个百分点。”
材料三:
一个典型的机器学习需要一个可优化的计算模型。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构建计算模型来模拟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大部分作诗系统都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所谓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生物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计算模型。今天的机器写诗系统主要是基于一种特殊的人工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RNN)。人类的自然语言句子可被天然地看作是一种字(或词)所组成的序列,而RNN则是专门对序列型数据建模的网络结构。机器写诗模型的整体流程是生成候选首句集合,挑选最优首句,生成后续诗句。在计算语言学里,判断一句话的通顺程度,一般是通过构建统计语言模型来完成的。它能对任意给定的一个句子,计算出其在这个语料库中出现的概率。概率越大,就意味着这句话越符合这个语料库的特征,自然也就越“通顺”。在写诗时,语料库由诗句组成,“通顺”自然就带上了“诗意”效果。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根据等式,对任一语言,加强语法信息并减少词库信息,或加强词库信息并减少语法信息,其生成能力基本等值。
B.弗雷德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如果试图在统计机器翻译模型中强行地引入语法规则,常常会降低模型的使用效果。
C.生成语法不断将层级结构表达式移出词库,缩小了词库范围,扩大了句法范围,这是为了还原语言的层级本质。
D.循环神经网络针对的是,我们不论阅读还是写作,大多都是以一种非线性、序列化的方式去理解或生成文本的。
E. 机器写诗时所创造的诗意效果是基于语料库背景形成的通顺效果,而这种效果是循环神经网络概率计算的结果。
【小题3】(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人工智能在语言应用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等教育

司玉笙

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戆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不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起共事,就把事办好吧,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啊,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

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你自个儿的事就中……

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来吧!

(《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立意新奇,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强,总是记着妈妈的教导:“做好自个儿的事”,赢得人们一致的称赞,因为他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所以说他受过最好的教育。
B.作者对主人公外貌、心理都没有作描摹,连对话都用叙述人的语言来间接表达,去掉了一切虚饰,只留人生的本真,较好地表现了人性的美好本质。
C.老板说“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强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他俩说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个人才干更重要。
D.小说常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如开头用本家哥与强进行对比,中间用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与之进行对比,后面用助手来进行对比。
【小题2】本文主要写了“强”几件事?请分别加以概括。
【小题3】从全文看,强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4】本文写高考落榜生强的成功经历,题目却定为“高等教育”,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飞翔的黄豆芽儿

我8岁那年,母亲去世了。

奶奶把她领进家门。她的脸很像房前的向日葵,很圆很大,眼睛也大;穿着绿色的呢子衣服,上面用金线绣着俗艳的牡丹花,人显得有些虚胖。

她很不拿自己当外人三下五除二扒掉我身上的衣服,我害羞地往后躲,她“嘎嘎”地笑“躲啥躲,小屁孩,从今天起我就是你妈了。”她把我抱到大盆里,给我洗澡。很多很多的肥皂泡几乎给我洗掉了一层皮。她去倒水时,姐姐说:“不许你管她叫妈!”我点点头。我们有事时叫她赵姨。

没几天,我就挨了她的打。她炒了黄豆芽儿,我不吃。她给我夹到碗里,我不知哪来的勇气,端起碗,把整碗饭倒进了泔水桶里。她伸手给了我一巴掌,骂“你这败家孩子,你爸天天人不人鬼不鬼地挣那点儿钱,就是让你这么糟蹋的?”打那一下并不疼,但我很大声地哭。

姐姐站在她面前,大声说:“你少在这儿装大尾巴狼,别以为谁不知道你是‘嫁死’的,我们老齐家的事,你少管。”

我看到她的脸刷地一下子,白成了一张纸。

我问姐什么是“嫁死”,姐没说。没几天,我从邻居嘴里知道,“嫁死”就是嫁过来时给买一份保险,然后就盼着矿上出事,人一死,新娘就可以拿钱走人了。我听了,脊背发凉。

一个黄昏,矿上的警报尖锐地打断了各家各户刚刚升起的炊烟。她踉踉跄跄地跑出去。回来时,脚步扭了麻花儿,不过,她没有像矿上那些女人那样哭天抢地,她的眼里没有泪。

她三天三夜水米没打牙,也没人去管她。叔叔们说“看着她点吧!"奶奶叹了口气说:“算了,腿儿长在人家身上,要走要留随便吧。”第四天,她打开门,洗了整整一杆衣服。晚上,她包了很大很大的白菜包子,她说“他走了,咱们的日子还得过。”

放学回家,我看到院子里摆了两麻袋黄豆。她坐在桌子前挑豆子。我睡觉时,她哗啦哗啦地用水淘豆子。问她这是干什么,她说:“生豆芽儿。”又补充一句:“卖了,挣点儿钱花。”

她伺候那些豆芽儿比伺候孩子还精心,一天不知要看上多少回。每个晚上,我都被搬动盆子的声音惊醒。灯光下,她搬动大铝盆,给豆芽儿换水。那些豆芽儿像可爱的宝宝一样胖起来。而她,如向日葵一样的脸却瘦了下去。

她卖的豆芽儿在矿区很受欢迎,她的吆喝也很有意思,她不像别人光喊“豆芽儿”,而是喊:“老齐家豆芽儿!”

我从学校回家时,常常碰上一个老实的男人在帮她搬麻袋,她让我叫蒋叔。我冲他点点头,没叫出口。我想,守了这些年,她对这个家也算够意思了。我跟姐姐说:“赵姨要走,你别拦着。”话是这样说,可每次回家时,我的心还是悬着。

她没走,风雨不误地生豆芽儿、卖豆芽儿。矿上的人几乎家家的餐桌上隔三差五地就要摆上一盘老齐家豆芽儿。

她来学校看我,给我带来满满一瓶子鸡蛋酱,还带来一件新织的毛衣。她说:“别省着,身体也要紧。”她走时,我注意到,她的鞋后面张了嘴,像一只滑稽的青蛙,每迈一步,它就张一下嘴。她穿的还是那件绿色的呢子衣服。衣服褪了色,洗烂的牡丹花被她用针细细密密地补上了。她到我们齐家十几年了,这是她最好的衣服。我低头看,新毛衣是灰色的,很简单的针法,有好几处漏针的窟窿。

高考结束了,我背着行李卷儿回到矿区。家里空空荡荡的。

邻居说,老二,你赵姨去医院了。我急忙往镇卫生院跑。一路上,我的泪不停地流。

她贫血,眼睛也不好,在卫生院躺了两天,就说什么也不住院了。她说:“那些豆芽儿,烂了根儿,就卖不出去了。”回到家,我说:“你指挥,我来弄。”不就是生豆芽儿、卖豆芽吗?挑豆子,淘豆子,试温度。在卖之前,还要挑一次,把豆芽儿上的皮全都弄出去。挑豆芽儿皮很累眼睛,挑一会儿,眼睛就又酸又涩。我明白了为什么她的眼睛总是流泪,为什么我的新毛衣,会织漏那么多针。我低下头,泪一滴滴落到豆芽儿上。

我干活儿,她就在一旁说陈年旧事。她说:“老二啊,当年你姐说得没错,我是‘嫁死’的。那时候家里真是穷,连饭都吃不饱,我爹听人家说,有这样给矿上做媳妇的,就托人给我介绍。他说,‘赌一把吧,命好,早点儿拿了钱。你弟能娶上媳妇,你也能再走个好人家。’可是,你爸没了,看到你们,我怎么也下不了那个狠心……”

她咳个不停,我停下手里的活儿,给她捶背。

大学通知书来的那天,我去了蒋叔家。那年夏天,矿区里的两大新闻。一是齐家二小子成了矿上第一个大学生,二是齐家姐弟给继母找了老伴儿。

喝喜酒的时候,矿长说:“赵红霞不容易啊,咱矿上飞出了凤凰,是她用黄豆芽儿喂出来的。”

我给她敬了杯酒,叫了声:“妈。”我夹了一筷子黄豆芽儿,泪流满面。

(摘自《新青年》,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赵红霞出场时的外貌和服饰描写既塑造了人物形象,又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
B.赵红霞在得知丈夫矿难中死去后“脚步扭了麻花儿”,表现了她内心的极度悲痛。
C.赵红霞一来到“我”家便“很不拿自己当外人”,这表明她是个坚强执着的女性。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赵红霞不幸命运的悲悯之情,读来真切动人。
【小题2】小说中的赵红霞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谈谈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小题3】小说中的“黄豆芽儿”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