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才与灵感

朱光潜灵感既然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那不就无法可以用人力来解释么?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能成立了。

什么叫做“潜意识”呢?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意识既不能察觉到,我们何以知道它存在呢?变态心理中有许多事实可以为凭。比如说催眠,受催眠者可以谈话、做事、写文章、做数学题,但是醒过来后对于催眠状态中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往往完全不知道。此外还有许多精神病人现出“两重人格”。心理学家根据许多类似事实,断定人于意识之外又有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意志、思想,受催眠者和精神病人便是如此。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在变态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交替来去。它们完全分裂开来,意识活动时潜意识便沉下去,潜意识涌现时,便把意识淹没。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在进步停顿时,你如果索性不练习,把它丢开去做旁的事,过些时候再起手来写,字仍然比停顿以前较进步。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其实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所以心理学家有“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说法。

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常说他的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有一个人向来没有在数学上用功夫,猛然在街头闲逛时发明数学上的重要原则。在罗马落水的如果不是素习音乐的柏辽兹,跳出水时也决不会随口唱出一曲乐调。他的乐调是费过两年的潜意识酝酿的。

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之外下功夫,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得一种意象,让它沉在潜意识里去酝酿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王羲之的书法相传是从看鹅掌拨水得来的。法国大雕刻家罗丹也说道:“你问我在什么地方学来的雕刻?在深林里看树,在路上看云,我在到处学,只是不在学校里。”从这些实例看,我们可知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推广一点说,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灵感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的,它完全不靠人力,也非人力,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
B.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在变态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完全分裂开来。
C.灵感是意识活动的表现之一,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灵感作为意识上的收获常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交替出现。
D.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所以我们在练字中出现瓶颈时就要学会放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意识之外有潜意识,潜意识是指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意志、思想。
B.“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说法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功夫没有错用的,你仍然会于无形中收到效果。
C.潘嘉贵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文中引用此事例,意在说明灵感有“突如其来”的特点。
D.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艺术家应该尽可能地不局限于本行小范围之内下功夫,从而获得灵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现实生活中,练习做诗文的人大半都知道“败兴”的味道。这里的“兴”就是灵感,“败兴”的味道之一就有灵感突如其去的味道。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名言,其中的“神”即灵感,“破万卷”即功夫,这句话也印证了文中“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结论。
C.虽然绝大多数发明大半是在无意中得来的,但是从来没有人向来不用功,就能轻而易举地等来灵感,从而得成功。
D.王羲之观鹅掌拨水、罗丹看树看云等例子说明,艺术家在别种艺术潜意识中酝酿的东西,最后往往能在他的本行艺术中表现出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2 10:47: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爱存钱、怕欠债、谨慎消费,这是老一辈中国人的理财观念。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月入一万,花销一千”,却是当前许多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中国家庭的缩影,中国人财务状态,已经从“怕欠债”转变为“高负债”。

(2017年11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二季度中国去杠杆进程报告》)

《2017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显示,居民消费信贷的客户偏向于年轻群体,18-29岁年龄占比近半,三成左右的消费信贷被用于购买家电产品。截至2017年10月底,根据央行数据,短期住户类消费贷款由2010年1月的6821.47亿元增长至2017年10月的65594万亿,增长近10倍。职业和收入较为稳定的企业员工和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是消费信贷的客户主体,占比达85.56%。中国家庭在金融机构的负債以消费性贷款为主,约占居民负债的2/3.大约是经营性贷款的2倍。其中,以住房贷款为主的中长期贷款占八成左右,房贷是造成中国居民负債增加的最重要因素。上一轮房价上涨,一方面源于部分家庭加杠杆购房的投机性行为;另一方面源于一些年轻家底在“再不买就买不起”担忧下提前集中入市。大量投机性行为,加上年轻家庭因为提前购房不得不增加倩贷规模的做法,导致中国家庭部门债务规模迅猛扩张。

材料二 :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居民购房抵押率升至50%,已经接近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居民部门债务率从20%提升到50%,用了接近40年时间,而中国只用了不到10年,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飙升速度之快可见一斑。后来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直接表征就是美国低收入阶层大量举債买房。美国家庭房屋自有率(即买房)和个人可支配收入存款率之间有着惊人的联系。一般来说,当美国经济发展、个人收入增长时,存款则会增加。但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人收入增长很快,但存款率却下降了5个百分点,是20世纪后半叶下降幅度最大的十年。美国《大西洋月刊》解释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美国人放弃了存款习慣,开始按揭贷款买房。到了1998年,除了最富有的10%的人口之外。其余人口的存款率变成了负数,这正是房货上涨造成的结果。当然,中国居民部门负债率仍称不上高,远低于羑日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举例85%的债务阈值更是相去甚远。这样看来,居民加杠杆似乎还有较大上升空间。然而,从債务收入比来看,事实恐怕不甚乐观。

材料三:

相较于居民杠杆率(注)这样的宏观栺标,债务收入比更能衡量一个家庭的负担程度和家庭債务风险。中国家庭债务率只是统计了家庭部门从金融机构获取的信贷总额,目前所采用的家庭債务/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测算方式可能低估了中国家庭部门債务问题的严重性。从微观角度来看,过高的倩务让无数年轻人有钱不敢花,即便他们收入再高,在巨额债务面前也是枉然;从宏观角度来看,近年来中国居民杠杆率快速上升,且集中在房地产领城,难免会引发人们对次贷危机与房地产泡沫的担忧。

(:每曰经济新闻、人民日报海外版、苏宁金融研究院、每经网、长江商报等)

(注)房民杠杆率,是指居民部门債务占GDP的比重。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传统的理财观念,正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所转变。
B.居民部门杠杆率持续上升,2008年以来呈现迅速增长态势,六年间翻了一倍。
C.居民消费信贷的客户主体,于收人稳定的企事业和公务员单位的年轻群体。
D.随着消费信贷在贷款总规模中比重增加,房贷已经成为中国家庭债务的重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与美国相比,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飙升速度之快的原因是中国居民购房抵押率的提升周期明显缩短。
B.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表征,就是美国低收人阶层摒弃存款习惯,除少数富有人口外,大量美国人 按揭贷款买房。
C.美国家庭房屋自有率和个人可支配收人存款率二者关系密切,房贷上涨,造成存款率总体水平大幅下降。
D.中国居民部门负债率还远低于美日等国水平,距离85%的债务阈值相去甚远,说明居民加杠杆还有较大上升空间。
E.债务收入比能衡世一个家庭的负担程度和债务风险,而中国家庭债务率的统计数据片面,采用的测算方 法可能并未全面反映中国家庭的债务问题。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房价上涨过快的原因及其后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北京正研究试点建设全市首条封闭式的自行车高速路,连接天通苑至中关村,起到保障居住在天通苑、回龙观等地区的上班族往返上地、中关村的自行车骑行通勤需求。与厦门的自行车高速路主要满足休闲、观光不同,线路连接的是工作区与居住区,首先要满足的是通行“刚需”。
多年来,一些城市新规划道路没有慢行系统,或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公众所需,自行车道被占用等现象较为常见,骑车出行很不方便。但随着共享单车的大量出现,自行车又重新进入公众生活,骑车出行逐渐变得普遍。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道路建设也日益重视慢行系統,新建道路多能确保自行丰的通行权。
“自行车高速公路”是指路面平坦宽阔、专门用于骑自行车的城区间交通线路。这些专用通道两边虽然不是全封闭,但全程没有交叉路口,因此不设红绿灯。该路段禁止行人行走及汽车行驶,这使得骑车人能以较快的速度在上面骑行。
自行车“高速路”对国人来说较为陌生。当前,一些城市的管理者更多地偏向于机动车,使得城市道路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这往往会造成交通的拥堵。如果靠修建机动车道路去改变拥堵现状,提升出行效率,成本比自行车路要高很多。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本,自行车高速路相对来说要求都比较低,而且灵活,工程量比机动化快速路小很多。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骑自行车出行,自行车“高速路”正好为这些人提供了方便,不仅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还能缓解城市拥堵的压力。
但也有人对自行车高速路持谨慎态度,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副院长陈艳艳就认为,对于道路条件巳经基本形成的主体城区,就不适宜大规模建设自行车快速路。不仅如此,也有一些上班族心存疑虑,家住天通苑附近的马女士说,通行的很多自行车可能是共享单车高速路修成之后,在早晚高峰使用期间,会不会面临调度上的难题?此外,电动自行车能不能上路?自行车“高速路”会不会成为另一个拥堵路段?有专家表示,这其中的车辆调度、安全管理、运营维护等方面都需要相关部门做好功课。
修建“自行车高速公路”的初衷或许只考虑了环保、治堵等因素,但它在客观上也助推了全民健身。有社会学者也表示“自行车高速公路”建成投入使用后,其缓解交通拥堵、利于环保的作用会逐渐显现,与此同时,这样的“自行车高遠公路”还会最大限度地延展体育功能。
(摘编自《民生周刊》(2017年第20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北京建成的首条封闭式自行车高速路,大大满足了上班族的自行车骑行需求。
B.自行车高速公路是指路面平坦宽阔、专门用于骑行的城区之间的交通线路。
C.自行车高速路既可以满足通行的“刚需”,又可以满足休闲观光的需求。
D.多年来,城市中的自行车道普遍被占用,成为骑车出行很不方便的主要原因。
【小题2】下列不属于修建自行车高速路原因的一项是
A.共享单车的大量出现,骑车出行普遍,自行车高速路正好为骑行者提供了方便。
B.自行车高速路不仅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还能缓解城市拥堵的压力。
C.自行车高速路利于人们绿色出行,能最大限度延展体育功能,有助于全民健身。
D.自行车高速路禁止行人行走及汽车行驶,这使得骑车人能较快速地在上面骑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自行车高速路有着诸多好处,但并不是每个城区、每条道路都适合修建。
B.城市道路既要注重机动车,还要注重慢行系统,两方面需齐头并进不可偏废。
C.不设交叉路口,不设红绿灯的自行车高速公路投入使用后,就能发挥积极效用。
D.仅仅依靠修建机动车道路去改变拥堵现状,成本较高不说还有可能收效甚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智能手环是一种穿线式智能设备。智能手环运动监测功能通过重力加速传感器实现。重力传感器已是一种很成热的技术,手机也罕有应用,比如现在智能手机的屏幕翻转功能,就是通过传感器来实现的。传感器通过判断人运动的动作得到一些基础教据,再结合用户之前输入的个人身体体征的基本信息,根据一些特定算法,得到针对个人的个性化监测数据,诸如运动步数、距离以及消耗的卡路里等,从而判断运动的频率和强度。由于每个人运动随个人身体体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因而用户在使用手环进行监测前需要在APP中录入自己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信息,信息自动同步到手环中,通过传感器监测运动动作,经过特定算法最终实现运动监测的功能。睡眠监测也通过相同的传感器技术实现。人的睡眠接照脑电波信号可分为五个阶段:入睡期、浅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快速动眼期。在不同的阶段人的脑电波可以迅速改变,有意思的是,重力加速传感器并不具备直接探测脑电波的功能,所以它是将人在眼中动作的幅度和频率作为衡量睡眠的标准,来判断睡眠处于哪个阶段,手环的智能闹钟功能,会在快速动眼期将用户唤醒,因为在快速动眼期睡眠者会出现与清醒时相似的高频低幅的脑波,比较容易喚醒,如果此唤时醒,睡眠者会感到神清气爽,有一个很好的睡眠效果。
(摘编自沈丹(智能手环是如何进行数据传输的》)
材料二:
智能手环主体一般采用医用橡胶材质,天然无毒,外观设计高档时尚、大方,不仅具有运动健康秘书的功能,还具有时尚装饰的功能,有流线花环,颜色也是多样,这种设计风格对于习惯佩戴首饰的用户而言,颇具有诱惑力。手环的设计风格堪称百搭。而且、别看小小手环个头不大,功能还是很强大的,比如它可以说是一款高档的计步器,具有普通计步器的一般计步,测量距离、卡路里、脂肪等功能,同时还具有睡眠监测、高档防水、蓝牙4.0数据传输、疲劳提醒等特殊功能。
智能手环内置低功耗蓝牙4.0模块,可以与平板、PC客户端进行接,可以随时随地设置身高、体重、步幅等信息和上传运动数据。另外,智能手环还具备社交网络分享功能,比如用户可以将睡眠质量、饮食情况和锻炼情况以及心情记录等通过绑定微博等社交网络进行分享。
在使用时间上,由于智能手环内部内置了一颗锂聚合物电池,续航时间可达10天,续航能力还是很强的。
摘编自(智能手环有哪些特点及特性)》)
材料三:
几年前,智能手环作为可穿戴设备进入大众視野,以实现健康管理、运动监测、手机交互等功能为目标被炒得火热。功能看似高端,门槛实则低,一时间市场内涌现了大量可穿数设各厂商。
然而近年全球可穿戴行业态已显,智能手环炒作红利期已退湖。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可穿戴设备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在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市场出现疲软态势,整体销量为2300万只,仅仅保持了3.1%的微弱增长,出货量则为270万只,较2015年同期的560万只下降了51.6%。预计2018年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在400亿元左右。
真正随着热潮成长起来的智能手环企业少之又少,早期进入市场的品牌如今的经营状况也很惨淡。种种迹象都表明智能手环遇冷是行业的现状,我们需要思考智能手环在脱离炒作红利期后,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了它的降温。目前来看,智能手环的需求依然存在,也非纯概念炒作,并且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智能手环作为能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其实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虽然野蛮生长的红利期已过,但是寻找到智能手环的刚需,依然能成为它下一次热潮的引爆点。

(摘编自沙水《智能手环春天已过,未来出路在何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手环进行监测前在APP中录入自己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信息,目的是通过个性化数据来判断运动的频率和强度。
B.手环的智能闹钟功能工作原理主要是根据睡眠中动作的幅度和频率来实现的,在探测到出现高频低幅的脑波时唤醒睡眠者。
C.智能手环可以随时随地上传运动数据,也可以通过绑定微博等社交网络端分享睡眠质量、饮食情况和锻炼情况等。
D.几年前,智能手环被炒得火热,由于门槛低,市场内涌现了大量可穿戴设备厂商,如今智能手环炒作热潮已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重力传感器已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技术,智能手环通过使用这一技术来判断人运动的动作,得到一些基础数据。
B.智能手环内置低功耗蓝牙4.0模块,可以与平板、PC客户端进行连接;内置了一颗锂聚合物电池,续航时间可达10天。
C.从材料三图表中可知,2015年是智能穿戴设备野蛮生长的红利期,此后虽然市场规模还处在增长中,但增速已放缓。
D.智能手环虽遭遇到发展困难,但目前智能手环已找到市场的刚需,在这万物互联的时代,正在成为下一次热潮的引爆点。
【小题3】根据材料,请用三句话分别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每句话不超过20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艺术家一度审美与欣赏者的二度审美乃是一种主体性的沟通,艺术家假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是他对社会生活审美的结晶,是其思想的代表。其作品中表现的艺术形象、思想感情均为艺术家的审美意识表现,即艺术家在其一度审美价值的显现。同样,欣赏者在其二度审美中对艺术形象的审美欣赏,也会触发相应的思想、情感态度、意趣和思想,并显现出其自身的审美价值。

由此我们可知,审美价值不仅在艺术家一度审美中有积极意义,而且在欣赏的二度审美中对发掘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也具有能动的意义。艺术家把作品生产出来后,作品具有了潜在的审美价值,但这个作品如果被束之高阁或藏之名山,没有欣赏者的阅读欣赏,作品的潜在价值当然就无法发掘出来。只有当作品与欣赏者发生了联系,形成了审美关系,满足了欣赏者的审美需求,作品才获得了存活的生机,它的潜在的审美价值才得以实现。如果一部作品能够为不同时代的欣赏者所欣赏,那这个作品就获得了较为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有的作品,如古希腊的神话、雕塑都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甚至成为今天的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欣赏者对于发掘作品的审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欣赏者在欣赏中总体现出一定的意愿倾向,追求一定的价值目标。如果这种意愿和追求是宽容的、开放的,就愈能充分地发掘出作品的潜在的审美价值;如果这种意愿和追求过于狭隘的,就可能因主观定势而难于发现、甚至诋毁作品的潜在的审美价值和深远意义。人们所受的社会影响、文化教育以及人格结构不尽相同,心理结构也就存在差异。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不同,对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就会有不同的发现和评价。如果欣赏者与某一类艺术家的审美心理结构恰好相同或相似,那么,他对这一类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就更容易引起共鸣,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就容易得到深刻的发掘。时代的审美倾向对欣赏者的审美价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时代的欣赏者往往有着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所以有的优秀作品问世之初没能得到世人的青睐,而后代的欣赏者则能发掘它的潜在的审美价值并赋予很高的评价。因此,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虽是作者创造的,但对作品的审美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欣赏者的二度审美创造。

【小题1】下列对“一度审美”“二度审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 )
A. 艺术家在一度审美中所显现的审美价值,与欣赏者的二度审美中的审美价值追求,两者之间是相通的。
B.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一度审美的产物,它的审美价值具有“潜在性”,只有二度审美中才能得以实现。
C. 艺术家在一度审美中创造的作品,为欣赏者的二度审美提供了对象,二度审美是对一度审美的再审美。
D. 一度审美和二度审美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审美关系,没有二度审美的参与,艺术作品就缺乏存活的生机。
【小题2】下列材料用来充实对“二度审美”的能动意义的论述,不适合的一项是( )
A. 波兰美学家英伽登认为,作品的意蕴是在读者的接受实践中生成的,因而“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新的作品。”
B. 鲁迅认为,文学评论“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入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容易近乎说梦的。”
C. 声乐作品通过歌唱者的“二度创作”后传达给听众。即使是同一首歌,不同歌唱者和不同听众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美感体验。
D. 林黛玉听《牡丹亭》的戏文后,联想起《西厢记》中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小题3】请结合文本,谈谈如何欣赏艺术作品。

同类题5

阅读材料二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二
“百家争鸣”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不同学派纷纷涌现并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其时,我国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时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光耀人类史册。
周王朝的瓦解,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致使民间“私学勃兴”,“士”阶层形成。
其时,社会结构急遽变化,兼并战争接连不断,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称霸,竞相招贤纳士,希望借助某种学说以富国强兵。春秋时代已经开始的“养士”之风日益盛行。各诸侯国对“士”大都采取宽容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各学术流派虽从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议论时事,阐述哲理,著书立说,各成一家;但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则去”。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彼此诘难又相互借鉴,良好的学术氛围,也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当时,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由于良好的文化政策和优厚的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汇集稷下(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稷下学宫成为了最有影响的学者名士聚集场所。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消亡于秦灭齐时,大约存在了150年,但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直至今日。
齐桓公田午兴办学宫的直接原因是政治需要。齐王励精图治,图谋称雄,需要稷下学士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制造舆论、设计蓝图。因此,稷下学宫首先是一个政治智囊团。其次,学宫尊贤致士,吸引人才,定期举办各派学者的学术例会,又是一个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百家争鸣的学术园地。
“不治而议论”,是稷下学士活动的主要特点之一。“不治”,即“不任职”。虽有上大夫的头衔,但不担任实际职务。“议论”,就是议论时政、国事、治乱之策,为统治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智囊团的功能。而他们的议论,是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内,对统治者政治活动提出的批评意见或决策建议,大都坦率直言,没有或者少有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情况。
稷下学宫是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百家争鸣的发源地。稷下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的学说,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其中既有黄老学派,也有儒家、法家、阴阳家等等。他们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了众多人才。比如荀子,15岁就到此学习,后来成为了稷下的学术大师。而孟子两次入齐讲学,时间长达三十年之久,被授予上卿。
稷下学术例会争鸣的议题非常广泛,既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发,又有不同学术观点的诘难,也有对宇宙奥秘的思考。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稷下先生们冲破思想束缚,不断探求创新,诸说并存,辩论发展,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小题1】下列对“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王朝瓦解后,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士”阶层逐渐形成。
B.诸侯争霸,各国竞相招贤纳士,希望借助他们的学说来增强国力。
C.诸侯对“士”宽容,养“士”成风,“争鸣”有宽松的政治环境。
D.学者大都依附于某社会集团,因此议论批评时政不会有生命危险。
【小题2】请分条概述“稷下学士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