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飞鸣禅院
言子
①我在樱花下坐了很久,坐在青石板路上,想象着她花开时的妖娆。我把樱花想象成一棵甘棠,春天里开满白色的花。我想起了《诗经》里,召伯南行劝农时曾歇过凉的那棵甘棠。从樱花,或是从甘棠下起身,我顺着石级上去,两棵森林一样的大树出现,进门,绕过第一层大殿,到了殿后面的树下。站在山腰,站在殿与殿之间,我也只能仰望两棵古木。问一个正在后檐下翻弄花盆的师傅,说是楠木,一千多年了。树下渺小的我,与这千年古树相比,实在是太年幼了,但我看上去却没有它年轻,疲惫的生命千疮百孔。我在树下停留,享受千年古荫。一起来的那群人,正在罗浮山下享受温泉,成群结队泡在温泉里,嘻嘻哈哈,说说笑笑。安静的古木,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乐趣,他们的乐趣在喧嚣的人堆里,在盖得严严实实的温泉房子里。我在树下,享受着古木的乐趣。享受着静谧的乐趣。
②飞鸣禅院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抵达绝壁。前面两座大殿,木质结构,最能体现飞鸣禅院的古老,千年古木长在两殿之间。坐在树下,前殿后殿门窗上的木雕,清晰地呈现眼前。藤条、果实、花叶、飞鸟、动物满墙壁。整个板壁的上半部都是雕花镂空,花鸟动物雕刻在“回”字形窗格间,藤条果实雕刻在窗口边沿,栩栩如生,犹如鲁班再世。现在的木匠,恐怕没有人能干这活了,这是一件需要耐心的工程,粗制滥造、急功近利是造不出来的,每一刀都需要细致。几缕阳光,落在雕花门窗上,古老的莲花开放,美丽的鹦鹉鸣唱,晶莹的葡萄成熟,动物们在花枝间奔驰。这古老的慢工细活的木雕艺术,只有古人,只有古代,才能完成。
③我从飞鸣禅院出来,往西,沿着罗浮山崖,到了一户栽满梨树,梨树上挂果的农家。在农家小坐,继续西行。路上一队小蚂蚁正在搬家,络绎不绝在路上横穿。不知这支自然界看上去弱小其实强大的队伍走了多少路程,嘴里衔着食粮,有的已经在迁徙中献身,活着的没有丢下它们,像衔食粮一样,衔着一具具尸体前行。不少蚂蚁搬完一程,又回来帮后面的蚂蚁,一起用嘴衔着同类的尸体去它们要去的地方。我看着,感动,看了很久,继续西行。一对夫妻,在地上收割油菜,罗浮山崖壁前的这块山坡,大块小块的种满油菜。我坐在路边的草地上,看大地上错落的油菜,看那对夫妻在清澈明亮的天空下一刀一刀收割。如果我跟随那群人进了温泉,就看不到罗浮山下的油菜,看不到一队蚂蚁是怎样衔着食粮衔着同类的尸体搬家的,更看不到飞鸣禅院下的那棵樱花,飞鸣禅院的雕花门窗,千年楠木,恐怕也要与我擦肩而过。
④我的孤独,让我获得了别人没有的收获。
⑤我明白自己的内心需要的是什么。
⑥树叶还在山风的拨动下鸣奏。落叶纷飞。优雅、从容、安静。阳光从枝桠间窥视我。前前后后早已无人,整个飞鸣禅院,仿佛只有我一人。山下是公路,是密集的建筑,却听不到一声人间的声响。两棵楠木,如同生长在古代,一千多年来,它们没见过汽车火车飞机工厂街道楼房,一千多年来,它们看见的是风花雪月,阳光雨露,蓝天白云,还有我这样的孤独者。楠木比我幸福,不管世事怎样变迁,外面的世界怎样翻天覆地,它可以一直生活在古代。我羡慕起楠木,可以在这样的禅院,远离喧嚣名利,一直像古人一样生活。
⑦一千多年了,楠木有没有伤痛?它似乎不需要倾诉,也不需要安慰,更不需要赞美。任何或褒或贬的言辞,对它都不起作用。它就那样独立着,静默中,长成了大树,长成了森林;长成了可以与苍穹对望,与日月辉映的古木;长成了一把古琴,春夏秋冬,让山风弹奏,让山雨弹奏。
⑧想起《海浪》里的伯纳德风烛残年时对自己说:“感谢上苍使我孤独寂寞!……感谢上苍使我孤独寂寞,因为它削除了眼睛所带来的压力,肉体所带来的诱惑,以及所有撒谎和谄媚的需要。”
⑨我坐在古代,对着苍穹上的楠木说:“感谢上苍使我孤独寂寞!”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这古老的慢工细活的木雕艺术,只有古人,只有古代,才能完成。”表现了对现代喧嚣生活的否定。
B.“阳光从枝桠间窥视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表现阳光的温柔与好奇,暗含着游客的稀少。
C.作者在第⑧段引用伯纳德的《海浪》中的话,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D.本文最后一段意蕴深长,“感谢上苍使我孤独寂寞!”升华了主旨,表达了作者想远离人群,对现代社会的否定。表达对这种优雅、从容、安静生活的向往。
E. 本文描写蚂蚁像衔食粮一样,衔着一具具尸体前行,就是为了表现同类间要互相关爱,和谐共处。
【小题2】作者在第①段写一起来的那群人,请说说这样安排的作用。
【小题3】解释下列两句话的含意。
(1)但我看上去却没有它年轻,疲惫的生命千疮百孔。
(2)长成了一把古琴,春夏秋冬,让山风弹奏,让山雨弹奏。
【小题4】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了“孤独”,请结合文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孤独”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8 05:18: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中国北方的整片土地无法割裂,中国的发展,是从边陲整合于核心,并不呈现欧洲区域内的地区性差别。
商代文化的高度发展,包括文字系统、组织力量和工艺水平,都足够使商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对各地地方性的文化发挥出相当程度的同化力量。周代的封建制度, 基本上是以贵族间的婚姻和合作,借着祖先崇拜和“天命”的观念,编织出的一个统治 阶层的庞大网络。这个过程继续进行了数百年,终于形成了周代中国上层文化同构性。 所谓“天下”,并不是真正的“普天之下”,只是不同封国城邑的居民,却还是认同于同 一个文化大系统。
相对而言,虽然希腊霸权已经不在了,欧洲的泛希腊文化,也凌驾于各地的城市, 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同构性。不过,泛希腊文化的天下,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崩溃而瓦解, 并没有机会继续加强一个大地区的政治统一。而中国虽然有过春秋战国的列国形态,但 由于中国文化同构性,中国自然而然会走向秦汉大一统的帝国。
西周的封建网络,经过春秋战国,逐渐转变成列国体制。到了战国时代,那一个个 国家本身的组织形态,已经非常接近欧洲近代史上的主权国家。中国在这个阶段的发展和欧洲类似形态的出现,有将近两千年的落差。中国列国体制,最后终于发展为秦汉帝 国。我们必须注意,到战国时代,虽然列国纷争,却隐隐中有一个“天下定于一”的观 念,标志着中国地区会走向大一统的天下国家的发展方向。
相对而言,欧洲也有过罗马时代的统一。不过,罗马帝国容许各地区的个别文化特色,它只是用武力凌驾各地的霸主。欧洲真正的文化统一,还有待于基督教成立的公教 秩序出现。这一个公教秩序,使教权代替了帝国的皇权,也因此保存了欧洲族群林立的封建制度。因此,在宗教改革以后,公教秩序崩溃,那些封君才得以发展出他们的主权国家。
欧洲内部长期的族群林立,却保留了欧洲文化的多样性。不至于像中国一样,形成 一个过度同构的单一文化。中国的模式,可能相对减轻了内部的冲突,老百姓一一般会有比较长期的和平日子。但是,同构性过高的社会,缺少许多可能的选择,面临变局时, 缺乏弹性的调节。欧洲内部的多姿多彩,使得欧洲的历史发展出“隔舱”的保护功能。在有内外挑战的时候,各种异质性的特色,使他们可以从许多选项中找出恰当的适应方
(选自许悼云《中西文明的对照》,个别字词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商代文化髙度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并具有了同化地方性文化的力量。
B.周代依托统治阶层的庞大网络,经过数百年,最后形成了中国文化同构性。
C.周代的所谓“天下”的范围,指的是有着共同文化认同的不同的封国和城邑。
D.早期欧洲的泛希腊文化,也凌驾于欧洲各地的城市之上,造成了文化同构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中国北方整片土地无法割裂的地理特点,有利于形成中国文化同构性。
B.文章认为如果亚历山大帝国不崩溃,泛希腊文化将会导致欧洲大地区的政治统一。
C.文章认为有过列国形态的中国,由于文化同构性,走向秦汉大一统是历史必然。
D.文章认为中国文化同构性,既使得中国的政治比较稳定,又使得其缺乏弹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隐中有一个“天下定于一”观念的列国,虽然纷争不断,却都想着统一中国。
B.历史上的欧洲,有过泛希腊文化、基督教公教秩序、罗马帝国三个统一的时代。
C.中国“天下”“分久必合”,最终形成统一的大中国,重要原因在于其文化同构性。
D.中国过度同构的单一文化和欧洲保留了族群林立的多样性文化,可以相互借鉴。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伯箫

①有了书,才将古今距离的时间拉近了。②“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从这几句话我们看见了2419年前一个名叫孔丘的老头子的形象和疲惫倒霉的样子(读《孔子世家》)。③有了书,才将地域的远近缩短了。④在黄土高原上我们能望见驶向冰岛的渔船和大海里汹涌的波涛(读《冰岛渔夫》)。⑤读但丁的《神曲》,一个在尘世的人可以认识天堂和地狱。⑥读吴承恩的《西游记》,一个最现实的人也能像孙猴子可以入地,腾空。⑦书,什么不能给你呢?⑧足不出户,而卧游千山万水;素不相识,可以促膝谈心。⑨给城市的人以乡村的风光,给乡村的人以城市的豪华。⑩年老的无妨读血气刚盛的人的冒险故事,年轻的也可以学饱经世故的长者的经验。

书籍是会提高人的: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高尔基又曾这样说过:“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我向这上面爬着,从兽类到人类,走到更好的理想的境地,到那种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真是这样,读书愈多,应当愈富于睿智,愈具有眼光。因为那样可以经验得多,见闻得广啊!小气的人该会大方一点,狭隘的人该会开旷一些。“学问就是力量!”有人这样强调说过。自然,也还是有俗不可耐的读书人的,正像有博雅的文盲一样。但原是博雅的人再多读一些好书呢,我想他会像纯钢之出于生铁,更近乎炉火纯青了。因而有了黄庭坚“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有了梁高祖“三日不读谢玄晖(南朝齐著名作家)诗,便觉口臭”那样的话。

真有读书有癖的人哩。法朗士就说过:他自己是一个图书馆的老鼠。他的最大的幸福是在一本又一本地吞噬过许多书籍之后,发现吐着一点遥远的世纪的芳香的奇妙的东西,发现任何人不曾注意到的东西(据卢那卡尔斯基:《论法朗士》)。中国古时孔丘“发愤忘食”以至“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董仲舒“三年不窥园”,怕就都是读书读上瘾来的人。“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这是归有光读书,项脊轩中他祖母对他说的话。为了这种情节,我就喜欢起老老实实读书的人来了——车胤把萤火虫装在纱袋里照着读书,孙康在寒天里用雪光映着读书,还有家里寒苦点不起灯把邻家的墙壁凿孔偷光的。“如负薪,如挂角”,这些刻苦嗜读的故事被人不知几千次几万次地征引过,但好好地思索一下那情景,还是可以发人深省的。

从俄国诗人舍甫琴科或高尔基的传记里,我们知道有农奴社会家僮读书而挨鞭挞的事。但从虽然有鞭挞等待着,却还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一天做了14小时的苦工之后,偷偷地在僻静的柴仓里点起豆大的小灯读起书来的那样的家僮,被梦也似的足迹牵引着,被看不见的人物慰藉着,你看得见那苦孩子泪影中的微笑么?这精神将是一切成功的发端。所以在革命队伍里,看见一个老伙夫皱了眉头学划阿拉伯字吗,或一个11岁的小鬼在朗朗上口读《边区群众报》的时候,便每每令人起一番敬意起一番鼓励。身上看来穷苦,灵魂却是富的。这比之有书读,能读书而不认真读的人是有很大差别的。

读书吧,从书里找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东西吧。富有真理的书是万用的钥匙,什么幸福的门用它都可以打开。

【小题1】对第一自然段③④⑤⑥句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③/④/⑤⑥B.③/④/⑤/⑥C.③④⑤/⑥D.③/④⑤⑥
【小题2】第二自然段中“从兽类到人类”在文中的含义是:
【小题3】第二自然段划线引用古人的两句话,是从反面强调本段开头说的“书籍是会提高人的”。第一句重点强调要(1)______;第二句重点强调要(2)______。
【小题4】试分析第三自然段中“法郎士就说过:他自己是一个图书馆的老鼠。”这个比喻的表达效果。
【小题5】请用一句话概括第四段的段意:______。
【小题6】下列句中的观点,本文没有涉及的一项是
A.书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
B.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C.读书要读精品,写书要立之于身,功于天下。
D.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大运河里有许多科技含量很高的东西,譬如说,有和四川都江堰齐名的戴村坝——南旺闸。

大运河是人工挖凿的,不是总依地势自然往低处流动。运河走到山东境内,地势高了起来,大概比长江高40米左右。山东境内南旺一带的水在分水岭处一分为二。北边的地势南高北低,水往北流,流向天津;南边的地势北高南低,水往南流,流向长江。这对行船来说,是很伤脑筋的,船要爬坡啊,要翻山啊。由南边来的漕船,先要逆水爬坡,到了济宁之后顺水下坡,一上一下麻烦之至。

在古代,黄河经常发大水,经常决口,经常改道,经常冲断运河,更经常淤塞运河。因此人们被迫无时无刻不在调整运河的河道,不断地挖,无休止地改,而且改动极大。黄河改道幅度很大。明代时黄河南下徐州,在淮安和淮河并流,在江苏北部入海,1855年突然北移,经济南,在山东北部入海。这样大幅度的迁移,直线距离纵越三百多公里,无疑对运河的流向和挖凿造成极大的困难。

查看乾隆五十年的《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和光绪年间的《清代京杭运河全图》,会发现运河河道极其复杂,在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一带,河道多得像蜘蛛网一样,有黄河故道,有淮河水道,有运河,有湖水,还有坝、堤和闸,相互交错,十分壮观。

运河中段的水源,既不是长江,也不是黄河,而是山东境内的汶河和泗水。汶河发源于泰山山脉的九个县的二百五十多眼泉水。在地势最高点戴村筑坝,截汶水,南流出南旺分水口入运河。明朝时工部尚书宋礼采用农民白英的建议,在河口筑分水工程——分水拨。所谓分水拨,就是在河底用石头筑一个活动的鱼脊背式的拨,用改变石拨的摆放位置、形状和角度的方式对南北水量进行分流,七分南下至淮扬,三分北上至天津,即所谓“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也可以四六开、五五开,甚至根据需要来一个倒三七开。***主席1965年来山东时,曾称白英为“农民水利专家”,称这个十四、十五世纪的伟大工程“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这个“戴村坝南旺闸”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和推崇,认为是运河上技术含量最高的“心脏”。

“水柜”的设置同样也是运河工程上的聪明举措,像南旺闸一样,可灵活地调节水量,保障运河有相对充足的水量。南旺周围的蜀山湖、南旺湖、马跳湖便构成一组“水柜”。它们将多余的水蓄存起来,待到枯水时再补水济运,起到引水、蓄水、泄洪、控水的作用。

运河的辉煌,除了它的历史,它的长度之外,还有它的 ,它的    和它的 。运河不简单,奥妙皆在此。

【小题1】作者说“大运河里有许多科技含量很高的东西”,下列不属于这方面内容的一项是
A.在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一带,黄河故道、淮河水道、运河、湖水以及坝、堤和闸,相互交错,十分壮观。
B.在汶水河口筑分水工程——分水拨,用改变石拨的摆放位置、形状和角度的方式对南北水量进行分流。
C.分水拨使汶水水流七分南下至淮扬,三分北上至天津,也可以四六开、五五开,甚至根据需要来一个倒三七开。
D.南旺周围的蜀山湖、南旺湖、马跳湖构成一组“水柜”,可灵活地调节水量,保障运河有相对充足的水量。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因山东境内地势较高,沿运河由南往北行船麻烦之至,而由北往南行船则容易得多。
B.汶河和泗水发源于泰山山脉九个县二百五十多眼泉水,为中段大运河提供了水源。
C.古代黄河经常发大水,决口,改道,使得当时的人们常常要大幅度地调整运河河道。
D.由于运河经常被黄河冲断和淤塞,戴村坝——南旺就是为适应和改变这种状况兴建的。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将合适词语填写在最后一段横线上
“运河的辉煌,除了它的历史,它的长度之外,还有它的 ,它的 和它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的亭子
李新文
①不知不觉,我靠近了岳阳楼旁的怀甫亭。
②那会儿,夕阳与树上的枫叶一个颜色,风一吹,“哗啦啦”落下来,像一种叹息。一片叶子落在我的肩上,停泊了一会儿,画出一个弧,掉在地下。那一刹,我疑心这不止是一种生命的坠落,也是季节的归属。但,不管怎样,都是过程,让生命处于停泊状态的过程。其实,从石级到怀甫亭不过几十步的路程,但我走得很慢很慢,生怕时间加快脚步的速度,会将十多个世纪浓缩成一瞬。我知道,那掩在树林中的亭子,也同我一样在怀念着一个人的名字——杜甫。
③长满苔藓的石板路缓缓伸向亭子,并在时间里伸向远古的残唐。这条铺在夕阳里的路正向着北方,是通往古长安的方向。走在路上,分明感觉一千多年前的岁月在向我涌来。秋阳浓重,不知那个形销骨立的杜工部,是否还站在被秋风卷着茅草乱飞的屋檐下,拄着他的拐杖长长地叹息?是否还在一叶孤舟里念念不忘他的家国?也许,一路走来,还在一次次吟诵那痛彻肺腑的《三吏》《三别》吧。先生不到50,已长出满头白发。一阵风吹,皱纹散落一地。他从老家出发,直奔长安,折腾一番后,又从长安走向四川。不久,日子实在熬不下去了,只好又一次作生命的漂泊。于是,出长江,漂向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他风一程,雨一程,走在木叶凋零的季节里,心情一定是沉郁的。可不曾想,这岳阳楼下的亭子竟成了他灵魂的归属。
④那年,先生摇着木筏子来到了岳阳码头,把舵绳往岸边的树上一系,晃着枯叶般的身子向岳阳楼的方向走。那是个秋天的下午,阴云低沉,压得一湖秋水喘不过气来,这气氛,一如他老迈的气息。好不容易向上走出几步,一头白发被风吹乱,也懒得理会。他憋着一口气,使出洪荒之力朝头顶的岳阳楼爬。然而,这时的岳阳楼黯淡得不见几丝光彩,尤其远处的君山、近处的湖水似乎显得有气无力,像得了一场大病的人,向他投来无精打采的神色。他太累了。只好,一步一步地朝上爬,费了老大的劲,终于爬上神交已久的楼台。斜风细雨中, 楼阁一言不发,静静地立着,静默成雨中的一个意象。也许,楼台在这里等候他不少年了。
⑤他放眼一望,凄风苦雨,乌云斜飞,这样的气氛,更让他觉得自个儿像一只风雨里的孤鸟。“安史之乱”以来,他从长安一路走来,沿途躺着太多的饿殍,那景象,让人一望伤目。战争的惨烈,黎民百姓的苦处以及自身的孤单,一股脑儿在心头交集,起伏,缠绕,不觉一把老泪脱眶而出。泪水,迷蒙了他的双眼,也打湿了满腔的愁绪和那个寂寥的黄昏,连空中的鸥鸟也好像在为他哭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每次读到这样的句子,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似乎随手一抓,能从文字里抓出一把人世的苍凉,还有浓得发黑的哀愁。不言而喻,字里行间有着透骨的寒意和生命的渺茫,渗透着尖厉的生命大痛和锥心刺骨的生命体验。
⑥现在,我面临的气氛静得仿佛将许多事物化为了空无。我几乎是蹑手蹑脚地行进,生怕一不留神搅乱了先生的安静。这种静,对一个长年漂泊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灵魂的安顿,就如一艘船在港湾里安然停泊,不再遭受风吹浪打,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靠岸的气氛。岸,对一个诗人太重要了,是栖息,更是安放。不知怎的,突然觉得这个亭子甚而整个洞庭湖太小了,装不下他的灵魂。杜甫与李白完全不同,他们的精神视角的走向,一个朝上,一个向下。杜甫的眼睛和诗笔一直向着底层小百姓,在用灵魂与他们对话。
⑦亭子里有块石碑,刻着先生的诗《登岳阳楼》。我想,肯定不少人读过,但未必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大痛。
⑧先生走了,纪念他的亭子还在,并朝着他老家河南巩县的方向。年年岁岁,只有风在丈量着两者之间的距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一句话,点明引发作者展开联想、抒写情感的对象,总领下文。“靠近”与下文作者“走得很慢很慢”相呼应,突出作者心情的沉重。
B.文章第③段中“长满苔藓的石板路”“在夕阳里的路正向着北方”,意在表达时间的久远和客死他乡的杜甫一直在想念着家乡、关心着国家。
C.“一阵风吹,皱纹散落一地。”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晚年杜甫的苍老形象,而这苍老透露出杜甫饱尝了世间的战乱之苦、漂泊之苦、思念之苦。
D.文章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怀甫亭及其周围寂静的景物,在不断变换的景物中浮现杜甫的人生历程,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文化意蕴。
【小题2】作者为什么将“怀甫亭”称为“杜甫的亭子”?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