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不是同一个概念。所谓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传统社会的文化,它们是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那一部分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传统文化背后的那个精神连接链,才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看不见的,它充溢流淌在不同民族的从古到今的人们的精神血液中。
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承载着历史的惰性力而又不随顺时俗俯仰,是它天然生就的品格。但当异质文化之水悄然进入这条河流的时候,日积月累的结果,经过相遇相熟到彼此吸收溶解的过程,固有的传统会因之增加或减少,直至发生变异。此时,传统更新的历史时刻就来到了。但更新不是废弃自我主体,而是在旧传统中增加了新养分和新资源。所以陈寅恪先生说,即使吸收西方的思想,也不应忘记本民族的历史地位。
儒家学说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由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以来的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思想的融入,产生了宋明理学,这是不同于先秦两汉儒学的新形态,思想史家称之为新儒学。陈寅恪高度评价这一文化融会和思想合流的现象。而儒家思想吸收道教的思想,以及道教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在唐以后更日趋明显,终于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奇观。追其原由,主要是居于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同时这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东汉的佛法东传和明代的耶教来华,同为中华文化这一品格的见证;而汉唐两世的繁荣昌盛,则为中华文化这一精神品格提供了历史范例。所以王国维的《咏史》遥忆唐代的开放繁荣,写下这样两句诗:“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清朝的道光、咸丰以后的历史,所提供的则是这种精神旨趣反向的历史见证。
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不自觉地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可是历史的一定时期,社会的精英人物一起站出来反传统,并且形成社会的潮流,传统也会因之发生断层。但时过境迁,人们又会自我反思,由反传统转变为自觉地接续传统。近一百年以来的中国,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现在又到了需要自觉地接续传统和让传统成为当代文化与社会建构的有益养分的历史时期。
传统是通过各个历史时期创造出来的文化典范来承载和传承的。文本经典和典范性的文化遗存里面集中藏有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密码,文本经典的诵习和文物遗存的熏陶,不失为现代人接受和连接传统的有效方式。和传统的因子连接紧密的大文化人,包括大艺术家、大文学家、大哲学家、大学者,他们所具有的德范与风义,和他们才华卓具的独创性的艺文杰作,能够起到为青年人提供精神楷模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艺文人物和他们的创造物,都能达致这一境界,那些没有传统文化的根基,只靠猎奇和追求时尚的作者不足语此。
(摘自刘梦溪《看不见的传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有松散又相对稳定的结构,固有传统会因与异质文化交融发生变化。
B.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的品格,是形成“三教合一”历史奇观的主要原因。
C.反传统的社会潮流会让传统发生断层,但这些人最终都会自觉接续传统。
D.和传统因子紧密连接的大文化人,其德范风义能为青年人提供精神楷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对比论证,明确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B.新儒学产生的过程证明了传统更新是在旧传统中增加新养分新资源的观点。
C.文章引用王国维《咏史》中的诗句,肯定了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精神品格。
D.文章层层深入,阐述了中国当代社会自觉接续传统的必要性和有效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统是看不见的,传统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是两者的最大区别。
B.汉唐是中华文化包容性品格的历史范例,其他朝代则不具备这一精神品格。
C.文化典范里集中藏有文化传统的密码,学习文化典范,就能传承中化传统。
D.当下社会,要自觉接续传统吸收其有益养分,但不能自我封闭与世界脱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2:51: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西方在饮食、服饰与住房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冲突,但从现实来看,每一种消费习惯都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与积累,因而不存在着“孰优孰劣”的问题。
具体来说,在服饰消费习惯方面,中国侧重于外在的气质,西方则侧重于内在的舒适;在饮食环境方面,中国侧重于热闹的气氛,西方则侧重于宁静与优雅;在住房方面,中国侧重于稳定,西方则侧重于自由。因此,每一种消费习惯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各自的合理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也通过改变消费习惯的方式,来体验彼此的历史文化,甚至在某些场合,一种消费习惯也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商业服务。
与消费习惯不同的是,中西方消费观念的融合并不是表现在相互对等地位的借鉴上,而是表现为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以强大的渗透力影响中国消费者,这也是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否认的事实。一方面,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传播媒体,从根本上变革了国家贸易信息传播模式,并产生了诸如世界经贸信息咨询平台、经贸期刊、网络互动平台等新型媒介,进而使得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获取了丰富的消费文化。另一方面,西方社会通过目不暇接的信息化文化传媒方式,把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消费观念迅速渗入各个国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普世价值”。从现实来看,这种享乐主义消费理念对我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使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念产生动摇。
中西方消费方式的融合首先表现在消费方式趋同化的趋势。伴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的持续深入,国际贸易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由各固定地区的闭塞模式发展为开放性的全球化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区域性的商品消费需求也随之发展为开放性的全球化需求。例如说,在当今社会,我们已经完全不能通过一个人是否身穿李宁的运动装,是否吃麦当劳快餐来判断这个人的国籍。总之随着当前世界贸易的全方位发展,各类商品的无国界流通,中西方人民的消费方式日益趋同。
此外,中西方消费方式的融合还表现在对待各类具体消费方式的理性判断上。这一点在货币消费和信贷消费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总之,在中西方消费理念的彼此碰撞中,消费者对各类消费方式具有了理性的认识,而不再一味地迷信某一类消费方式。
从现实来看,西方消费文化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意识形态范畴,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深化,而由生产力所决定的消费文化在其先进理念上也必然会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此,我们应当消除意识形态的偏见,汲取西方消费文化的先进理念,从而为重构我国本土消费文化积累经验材料。
(摘编自姜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方消费在习惯上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饮食、服饰、住房等方面,双方各有优劣。
B.中西方在消费观念上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是不对等的,大致说来,西方消费理念的渗透力比较强大。
C.在消费习惯上,中国侧重于外在气质,这有其合理性,正如西方侧重于宁静与优雅一样。
D.消费习惯的不同,主要在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沉淀与积累,因而一个民族的某种消费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主要釆取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从消费习惯、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证,逻辑顺序如水而下,自然明晓。
B.开头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观点,指出中西方几项大的消费习惯存在不同,但不分优劣。
C.在第二段里,作者通过详细举例进行对比论证,分析准确深刻,说明了某种消费习惯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商业服务。
D.第三段论述中西方消费观念的融合,涉及文化传播、精神思想、消费观念等方面,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双方的现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想避免西方不正确的消费理念,需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重构我国本土消费文化。
B.西方精神消费写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的渗透力比较强大,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能随波逐流。
C.消费方式是多方面的,消费者对各类消费方式要具有理性认识,不应一味地迷信某一类消费方式。
D.中西方的文化不同,生活环境与条件也不一样,因此西方一些并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们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普世价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小说是当下中国文学市场最为繁荣、活跃的文学现象,2017年网民人数3.6亿,文站储藏的原创小说1600余万部,日更新达1.5亿汉字。网络小说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大多产生比较热烈的社会反响。网络小说在海外迅猛发展:一是海外专门搭建了翻译传播中国网络小说的平台,如北美最早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中国网络文学英译网站Wuxiaworld(武侠世界);二是中国的网络小说网站也积极搭建海外平台,如2017年5月正式上线的起点中文网国际版。问题在于,我们既欣慰于当代网络小说的迅猛发展,更期盼网络小说能够涌现一批大家精品。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网络小说粗放型发展阶段可以过去了,精品意识应该树立。

中国网络小说并不缺乏传奇的故事和多变的人性,缺乏的是精神高度和文化内涵。

精神高度是指看得见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推动发展的核心力量,它需要历史的思考,更需要对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考量。古今中外的文学精品无一不是在对时代现实的剖析中揭示人性的伟大和深刻。中国当代网络小说虽然有了一些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剑仙、玄幻和后宫的描述中,网络小说作家所关注的生活似乎基本疏离于当代人的生存状态。那些疏离现实的生活描写,缺少时代精神的呼应,可以产生离奇,写出人性的变异,却不能产生时代效应,形成人生的震撼。这是中国当代网络小说缺少精品最为重要的原因。

文化内涵既指世界优秀文化,更指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正能量和当代中国的时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的时代文化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是中华民族的根。大多数当代中国网络小说追求神秘文化、特异文化,将世界大众文化的一些要素移植到小说中来,会产生短暂的阅读快感,却很难形成弥久的阅读体验。只有将时代的精神高度、表现中国文化内涵与高超艺术价值融为一体,才能创造出精彩的中国故事,呈现出中国小说的独特性。

精神高度需要作家的思想境界,文化内涵需要作家建立宏大的文化格局,这与作家的艺术追求有着必然联系仅认为网络小说创作门槛低可以尽情发挥或仅看到网络平台传播可以获取人气和经济利益,看不到这是贡献声响和色彩、展现诗情和意境的崇高创作途径,是无法创作出精品的。这确是当代中国网络小说创作必须思考的问题。

(节选自汤哲声《中国当代网络小说呼唤精品意识》)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小说在当下中国文学市场异常繁荣和活跃,因此中国网络小说已经度过了粗放型发展阶段。
B.中国当代网络小说缺少时代精神的呼应,可以产生离奇,写出人性的变异,却不能产生时代效应,形成人生的震撼。
C.精神高度需要作家的思想境界,需要作家对历史的思考,需要对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考量。
D.追求神秘文化、特异文化的当代中国网络小说,只能产生短暂的阅读快感,不能形成弥久的阅读体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通过中国网络小说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证明了网络小说在海外得到迅猛发展的观点。
B.文章第二至五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使论证思维更加严密,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C.文章先指出中国当代网络小说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再论述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论证层层深入。
D.文章以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为基本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国网络小说应该树立精品意识”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作者认为,文学精品都是在剖析时代现实中揭示人性的伟大和深刻。
B.中国网络小说有传奇的故事和多变的人性,所以它未来的发展将会一片光明。
C.文学作品包括网络小说是否具备精神高度和文化内涵,与作家的艺术追求有着必然联系。
D.当代中国网络小说不能只盯着人气和经济利益,还得贡献声响和色彩,展现诗情和意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徐百柯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1931年12月3日,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他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在遍布世界的清华校友心目中,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提到清华也就意味着梅贻琦。  
一位清华的老校友在纪念梅贻琦的文章中称:“母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字为校训。历届毕业同学,凡是请梅先生题纪念册的,梅先生辄书此两语为勉。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 
《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君子”。  
清华早期著名的体育教员马约翰曾经这样评价梅贻琦:“他有他的人格……真君子的精神。梅先生不但是一个真君子,而且是一个中西合璧的真君子,他一切的举措态度,是具备中西人的优美部分。”  
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早在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时,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发榜那天,考生们都很活跃,考上的喜形于色,没考上的则面色沮丧。只有瘦高的梅贻琦,始终神色自若,“不慌不忙、不喜不忧地在那里看榜”,让人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而实际上,在630名考生当中,他名列第六。   
“一二·九”运动后,清华曾经发生过数千军警闯入学校逮捕学生的事件。事前得知了这个消息,学校的几位领导人在梅贻琦家里商量如何应对。大家说了很多意见,惟有梅校长默然不发一言,最后大家都等他说话,足足有两三分钟,他还是抽着烟一句话不说。冯友兰教授问:“校长——你看怎么样?”梅贻琦还是不说话。叶公超教授忍不住了,问道:“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着而不说话?”他隔了几秒钟回答:“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动。”  
后来,学生们怀疑军警特工手里的名单是校方提供的,所以把教务长架到大礼堂前接受质问,并有学生扬言要打。此时,他们的校长身着一件深灰色长袍,从科学馆方向慢步走来,登上台阶,对着二三百学生,有半分钟未发一言,然后用平时讲话同样的声调,慢吞吞地说出了5个字:“要打,就打我!”  
梅贻琦嗜酒,并且在这一点上也堪称“君子”,以至于被酒友们尊为“酒圣”。考古学大师李济回忆:“我看见他喝醉过,但我没看见他闹过酒。这一点在我所见的当代人中,只有梅月涵先生与蔡孑民(蔡元培)先生才有这种‘不及乱’的记录。” 
曾经有一篇纪念他的文章,叫作《清华和酒》。“在清华全校师生员工中,梅先生的酒量可称第一……大家都知道梅先生最使人敬爱的时候,是吃酒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敬酒人的好意,他干杯时那种似苦又喜的面上表情,看到过的人,终身不会忘记。”
1947年,抗战胜利之后清华第一次校庆,在体育馆摆了酒席,由教职员开始,然后从1909级,逐级向校长敬酒。梅贻琦总是老老实实地干杯,足足喝了40多杯。
“他的情趣是那种很单纯的,一种……不晓得……一种很特别的幽默感。”他的儿媳、北大退休教授刘自强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眼睛微微向上,显然沉浸在一种温馨的回忆中,想寻找一种确切表达来描述她的校长和公公。“那时候校长住在清华园甲所。我有一次去他那儿,梅太太病了,我就看见他到前面的小花园里,摘了一朵他自己种的花,紫色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到梅太太的卧室去送给她。”
1955年梅先生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直至逝世。
(选自《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遴选清华的一位老校友、体育教员马约翰、考古学大师李济等对梅贻琦的回忆文字,突出了梅贻琦的特点,也使这篇文章的内容更真实、更丰富。
B.作者善于运用典型的动作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来刻画梅贻琦,生动传神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感人形象。
C.梅贻琦先生曾经参加在1909年举行的选拔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的考试,他虽然对自己能否考上缺乏信心,但却始终神色自若。
D.梅贻琦先生嗜酒,而且酒量很大,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因为喝酒而乱性,有人在回忆文章中称梅先生的酒量为当时清华师生中的第一。
【小题2】梅贻琦先生是一位真君子,他的君子风度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在选材上既有直接叙述梅先生事迹的材料,又有他人的回忆和评价。这种描写方式是什么?这种描写方式有哪些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为今用”才能发挥史学功能

周伟洲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有它的过去,现在是对过去的继承和发展。史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一门学科,事实上是很难脱离社会现实的,每一个时代的史学总是要为那个时代的现实服务。所谓“鉴古知今”“古为今用”“历史的启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应该是史学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纯客观”的史学是不存在的,哪怕是中国传统的考据学,也是反映那一时代的特点并间接为现实服务的。所以,那种企图将史学与现实隔绝开来的想法,既无可能,也不利于史学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的文明古国,古代史籍之完备、史家之众多、史学深入社会之广泛,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国史学的镜鉴功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孔子作《春秋》、司马迁写《史记》、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到今天出版的各种史鉴类历史书籍,无不鲜明地体现了史学“古为今用”的功能。清代顾炎武说:“夫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今天,史学对社会的影响也十分巨大。这种影响往往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发挥着凝聚中华民族、促进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等积极作用。史学这方面的社会功能,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其作用绝不可低估。这种社会功能也决定了在现今社会,史学绝非可有可无的学科,绝非脱离社会现实的“纯学术”,史学所承载的历史观念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这个高度来认识史学,才能更好发挥史学“古为今用”的功能。
在强调史学“古为今用”、为社会现实服务的同时,也要特别注意防止一种错误倾向,即为了“古为今用”而有意无意地歪曲或篡改历史。史学是一门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能为了服务现实而伪造历史。像“影射史学”那样以歪曲历史来为政治斗争服务,当然不是真正的“古为今用”。当下,还有一些人为了标新立异、一呜惊人,把历史与现实牵强附会,这也不是真正的“古为今用”。诸如此类的历史论著,瞬间就会被历史淘汰。史学发展的实践证明,用一个确切的历史事实比用十倍过激、空洞的结论更有说服力。因此,“古为今用”必须建立在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基础之上,不能以主观意志和现实需要而任意歪曲、伪造历史,否则史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史学与社会现实的密切关系、史学的社会功能,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不过,当前史学在发挥社会功能方面既有许多令人鼓舞的现象,也有许多令人沮丧的事情。史学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出现了不景气的局面:高校历史系招不上学生,历史系毕业生找工作比较困难,史学论著难以出版或发表,等等。这显然不利于史学发展,也不利于史学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与史学性著作的冷清相反,市场上那种宫廷秘史之类的通俗小册子则四处泛滥,相关题材的“戏说”型影视作品也是大热。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形势,是需要史学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但无论形势怎么变化,我们都应坚信时代需要史学,通过自身变革,史学终归会适应新的时代并更好地为时代服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一门学科,它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无论在哪一个时代,总是要为现实服务,即所谓“古为今用”。
B.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的文明古国,完备的古代史籍、众多的史家、广泛深入的社会学史,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C.史学的“古为今用”、为社会现实服务当然不能以主观意志和现实需要而任意歪曲、伪造历史,否则史学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D.当前,市场上宫廷秘史之类的通俗小册子泛滥,相关题材的“戏说”型影视作品大热,与史学不景气形成了一定的对比。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阐明观点:“古为今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等表达的意思与史学最主要的社会功能相同,没有“纯客观”的史学,包括中国传统的考据学。
B.第二段以孔子作《春秋》、司马迁写《史记》、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和现代史鉴类书籍等为例,阐述史学“古为今用”的功能,符合“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的评价。
C.第三段提出应防止一种错误倾向,即以歪曲历史来为政治斗争服务的“影射史学”、把历史与现实牵强附会的史学,这些都属于伪造历史,目的是标新立异、一鸣惊人。
D.作者在文章最后批评了一种不正常的现状:历史系毕业生比较难找工作,史学论著难以出版等,这既不利于我国的史学发展,也不利于史学发挥它应有的社会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史学与现实隔绝开来的想法,既无可能,也不利于史学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因为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有它的过去,现在是对过去的继承和发展。
B.现今,史学对社会的影响发挥着凝聚中华民族、促进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等积极作用,如史学让整个中华的56个民族同奔中国梦,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C.作者强调史学“古为今用”、为社会现实服务,同时也特别提醒,要注意防止为了“古为今用”而有意无意地歪曲或篡改历史的一种错误倾向。
D.作者承认当前史学在发挥社会功能方面既有令人鼓舞的现象,也有令人沮丧的事情,但坚信通过自身变革,史学终归会适应新的时代并更好地为时代服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回家过年
东方晓
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田野一片银白。
她伫立在村口,睁大双眼向远方瞭望。北风像无数只利爪,无情地撕扯着她的衣服。鹅毛般大小的雪片,一个劲儿地往她的脖子里钻。她紧了紧棉衣外边黛青色的围腰,又围了围那条深蓝色的头巾,继续瞭望。
她在等待当兵的儿子回来。进腊月时,儿子就来信说打算回家过年,可究竟哪天回他却说不准。今天是三十,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她相信儿子今天一定能回来。
她已经成了雪人,但她并不愿拍去身上的积雪。身为农民,她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可这会儿她又担心雪下得太大,会阻断道路。心里默默念道:儿子你在哪儿呀?是在部队,还是在路上?这天气你还能回来吗?老天爷啊,给我儿子留下回家的路吧……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她就开始等啊,盼啊,盼着儿子早点回来。年根里事情多,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备年货,她的老伴儿有病,她家自然比别人家忙。可即便这样,她还是每天都到村口瞭望一会儿,一天不落。但直到现在,还是没看到儿子的身影。
昨夜又下起了大雪。她知道,儿子今天要是再回不来,可能就不会回来了。是阻在了路上,还是部队突然有了任务?先前,儿子写信告诉过她,军令如山倒,一旦有命令,任何个人的事情都必须放下。但她依然满怀希望,在她看来,这么太平的世道怎么会有什么重大事情呢?肯定是被阻在了路上,这该死的大雪!
今天吃过早饭,她把大年夜要吃的肉炖上,又吩咐女儿剁饺子馅儿,然后就冒着大雪到村口去瞭望。
雪不停地下,风使劲地吼。她的脚早已冻得麻木,不停地跺地驱寒。跺着跺着,脚下成了一对儿冰砣窝子,但她决不挪开地方,她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等到儿子回来。
“娘,回家吃饭吧!”
她以为是儿子在唤她。回头一看,却是女儿。她才意识到已过了中午。
吃过午饭,她又来到村口。洁白的雪路上,又留下她一串深深的脚印。而那脚印很快就像先前的脚印一样,被大雪盖得无影无踪了。
来到村口,搜寻到自己踏过的雪窝子。雪窝子已被大雪盖住,但还是留下了浅浅的痕迹。她依然站在那对雪窝子上,生怕不能连续似的。她坚信站在老地方等,肯定能等到儿子。
两个小时过去了,她什么也没等到。
又过了两个小时,她仍然什么也没等到!
天渐渐黑下来,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鞭炮声也在四面八方响起。她才失望地对来唤她回家吃饭的女儿喃喃地说,你哥今年可能回不来了。
晚上,她还不死心。老伴儿和孩子们都睡了,她还坐在炕沿上,等着儿子回家。直到凌晨,鞭炮声再次响起。她才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真的回不来了!”
然而大年初一的清晨,一家人正要开始吃饺子,一封信送到她的手里。是儿子写来的!
爹、娘:
儿不孝,让你们失望了。儿原本要回家过年,但临行前突然接到命令,我们驻地附近发生特大雪灾,积雪超过30厘米,灾区牧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上级命令我们马上赶往灾区救灾。时间紧急,不能多写,请爹娘安心过年,不要牵挂我。随信寄上我新近照的照片,就先让它陪爹娘过年吧。
儿拜上
1988年1月5日
她拿起照片认真端详:穿着厚厚棉军装的儿子戴着像雷锋那样的帽子,双手端着枪笔直地站着,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脚下是厚厚的积雪,身后是碧蓝的天空和皑皑的雪山。
眼泪一下子就溢满她的眼眶……
他把儿子的照片装进相框,端正地放在桌子的一边,又在照片后面放上凳子,然后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大年三十母亲在大雪中等当兵的儿子回家的情节,通过描写母亲等待时的焦灼与失望,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从前文的叙述看,母亲对儿子不能赶回家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为后文儿子因突然有任务不能回家的情节做了铺垫。
C.结尾处写母亲“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这是母亲的一种自我宽慰,也表现出母亲不能与儿子团聚的痛苦与无奈。
D.在读者都认为母亲因儿子不能回家只好在遗憾中过年的时候,母亲却收到了儿子的信和照片,这样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2】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当兵的儿子过年时没能回家,但小说却以“回家过年”为题,你认为这样拟题有什么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