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昔日之光

夏笳

在熙熙攘攘的车站广场,我突然看见一幅脸部特写照片从大屏幕上闪过。那是一张老态尽现的面孔:深褐色的、布满各色斑点的皮肤,像是某种风干的兽皮皱缩在一起: 眼窝、嘴角、面颊,连同太阳穴都深深凹陷下去;从微微张开一道缝的眼眶中,几乎看不到什么光亮,也很难辨识出表情。

我呆呆地停下脚步站住。那是奶奶,我认得出,却又与记忆中的样子如此不同。我掐着手指算了很久才算出,奶奶今年应该是106岁了。

屏幕上依旧闪动着一张又一张面孔,配以字幕和解说词:抗战胜利80周年,最后的老兵,国家荣誉奖章……于我而言,这些数字、地点与事件总显得些许陌生,仿佛一 张过于庞大繁复的蛛网,向历史纵深处无边无际地蔓延。我读到这些字句时从来不会想起奶奶,不会想到那个从路边小贩推车上购买拐枣的老太太,是地主家的小姐,是一位将军。

我买了一张车票,坐上高铁回老家。

车厢里孩子的哭闹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我按下座位旁边的按钮,几道薄薄的光幕从上方落下,将我包围其中。我在光幕上轻敲几下,寻找关于奶奶的资料。文字和图片一段段在光幕上流淌,奶奶这一生的故事都随时间之河顺流而下。资料五花八门,甚至还有一篇小学生作文,题目是“写给爷爷奶奶的一封信”。我费力辨认那些歪七扭八的字迹,突然意识到这篇作文正是我自己写的。

继而,我看到了自己多年前的一份写作提纲: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年迈的奶奶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打盹。梦中她告诉战友们,战争已胜利,他们期盼的那种和平生活已经来临;她绘声绘色地描述那些不可思议的新奇玩意儿——高楼、高铁、无人飞机、小汽车……或许是因为内心深处的胆怯吧,我怕自己无法设身处地体认奶奶经历过的那些岁月,也无力把握那些过于宏大的历史图景,能够把握的只有距离我最切近的生活场景,譬如奶奶颤巍巍行走的步态和苍老的容颜,譬如院里的葡萄架,譬如拐枣在舌尖黏稠的甜味。

光幕上出现一扇漆黑的大门,门上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老兵不朽”四个大字。 这是一个网上纪念墓园。伸手推门,我慢慢向墓碑中间走去,耳边依稀传来风声和鸟鸣。我面对其中一座墓碑,伸手轻触上面的照片。一个老人的影像浮现出来,他是我的爷爷,穿着绿军装,戴着军帽,胸前挂着各色勋章。

“今年是哪一年啦?”“是2025年。”“你奶奶还好吧?…‘很好。” “孩子,我给你讲讲我们那时候的事吧。”

我点点头,老人便用他浓重的口音慢慢讲起来。给我讲奶奶怎样离家出走,怎样昼行夜宿,怎样摇着小船去海上截击敌寇,怎样踏上漫漫长路奔赴战场。爷爷的讲述让我把这些故事和奶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让我再次想起了奶奶。在许多年前的许多个夏夜,在后院的葡萄架下,这些故事奶奶给我讲过多次,我总是一边听一边忍不住走神, 一会儿数天上的星星,一会儿留意墙角的蟋蟀,不知不觉就歪在椅子里睡着了。夜风微凉,奶奶的故事像露水一样在花叶上凝聚,一颗一颗渗入大地深处。

一个声音渺渺地从远方传来。“旅客朋友们,列车就要到站了……”我深深鞠躬, 向爷爷告别。

“走好,孩子,别忘了我们。”

我撤去光幕,车厢内的喧哗又再度涌来。邻座哭闹的小男孩已蜷缩在奶奶怀中睡作一团。这样一个宁静的、晴空万里的好日子,阳光透过车窗照在孩子脸上,他密匝匝的睫毛忽闪着,肉嘟嘟的嘴唇像初生的嫩芽般圆润。这幅画面不知为什么竞让我想要落泪。

推门进屋时,我看见奶奶正在轮椅中打盹,脑袋沉甸甸地垂向一侧,透过白发露出稀疏的头皮。

轮椅侧面的袋子里插着几份报纸,还有那个我送她的套着粉色塑胶壳的平板电脑。 平板电脑循环播放着几幅画面:一幅黑白的画面,画上是一男一女两个青年站在一棵大树下,相视而笑,风吹树影,洒落满地光斑。指尖滑动,下一幅图是一群青年围坐桌旁,面前摆着茶缸纸笔,做学习讨论状。再下一幅图上有垂柳依依,还有一对青年夫妇带着三个小孩站立在湖边。

忽然我明白了:奶奶一定是用“昔日之光”图片处理软件将平板电脑里存的旧照片处理过了。原来她现在终日凝望的,正是这些短暂却永恒的片刻。

我低下头,把脸埋在手里,眼泪顺着指缝不断往外淌。擦干眼泪抬头时,我看见奶奶正望着我。

她苍老的脸上绽放出微笑,那笑容就像小孩子一样天真烂漫。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奶奶出身于地主家庭,走上革命道路,出生人死,成长为将军;老年过着平凡的生活,是最后的抗战老兵。
B.爷爷讲故事的情节既交代了奶奶的革命经历,又表现“我”对奶奶认识的逐步深入。情节安排巧妙,匠心独运。
C.车上小男孩在奶奶怀中甜睡的画面,宁静祥和。此处细节描写引发了作者对过去童年生活的回忆,内心很失落。
D.标题“昔日之光”既喻指奶奶的辉煌经历,也暗寓英雄人物的奉献牺牲精神光照千秋,不应该被我们遗忘。
【小题2】小说开头写奶奶老态尽现的脸“很难辨识出表情”,结尾写“苍老的脸上绽放出微笑”“天真烂漫”。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结合作品分析说明。
【小题3】小说借助“大屏幕”“光幕”“平板电脑”三个载体叙述故事,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31 02:02: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将我们在生活中的表演称之为“前台”。他观察到了真实生活和戏剧表演的某些共同之处:为了特定的目的,人们总是在生活中为自己涂脂抹粉、培养各种礼仪和谈话技巧、通过阅读和学习来获得谈资,凡此种种,构成了我们对外的“公共人格”。这种“公共人格”就是我们人生自我展示的一块广告牌。我们塑造自我角色形象并透过它被周围的人知晓,从中,我们积累下了人际资本,博得了重要人物的好感,为自己获得机会并维持这一形象。这便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常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很难说它是不虚伪的。 
而戈夫曼也注意到,对于我们这些人生的演员来说,“前台”之外,还存在“后台”。那“后台”就是我们“卸妆”的地方,把自己从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和公共人格的表演中暂时解脱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人而存在的时刻。通常,这个时刻不会很多,除了自己和极密切的人以外,也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 
戈夫曼的这套理论在移动互联时代面临着一个新问题是:移动网络的出现似乎让我们的“前台”以一种可怕的速度在延展,而“后台”的空间则在不断的退缩、减少。如果我们把“虚伪”等同于“前台表演”时间的增多,那么我们将看到,在微信朋友圈的“绑架”下,我们几乎24小时每天都处于“前台”。早上起床微信自拍刷脸,每去一个地方都打卡签到,时而低调炫富,时而转发寓意深刻的鸡汤文。在这八万四千六百秒的时间内,每一秒钟几乎都贡献给了此类廉价的表演。说实话,悲催的真相是,我们的内心一如过去那样热衷表演,只是现在表演的成本和门槛更低:几张PS痕迹严重的照片,几句转帖,几帧模糊不清的场景,塑造出了我们微信时代的公众形象。换个说法,这叫互联网思维。 
提供前台表演的场景在一个日益复杂的社会不断增多,我们今天不但要“线上”而且要“线下”的表演,从线上演到线下,每一个不断扩大的前台都占用了我们过多的表演时间。并且,如今的我们不仅是演员、是观众,还是希腊戏剧中的唱诗班。留言、点赞、转发……让我们成为了无比疲惫的演员。我想询问的是,当硕大无朋的“前台”不断侵占我们的生活之时,当我们的“后台”已缩小至几无立锥之地,甚至彻底消失时,生活中是否有某些重要的东西正在失衡,在倾塌? 
(孙骁骥《我们都爱上了朋友圈里的虚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台”是人们每个人生活的常态,人们塑造自我角色形象,积累人际资本,是为了自己获得机会。
B.“后台”是把自己从“前台”表演中暂时解脱出来的地方,除了自己和极密切的人以外,通常也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
C.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提供“前台”表演的场景在不断增多,因此,人们已经无力摆脱过多的“前台”表演。
D.微信朋友圈让今天的人们每天24小时都处于“前台”的状态,人们的每一秒钟都贡献给了廉价表演。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移动互联时代为界限,进行鲜明对比,论证戈夫曼“前台”以一种可怕的速度在延展,而“后台”的空间则在不断地退缩、减少的观点。
B.戈夫曼将生活的表演与“前台”进行类比论证,其中包括人在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和公共人格方面的表现,维持自我展示的美好形象。
C.戈夫曼的理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面临新问题,以微信朋友圈为实例,论证了“公共人格”具有虚伪的特点。
D.文字末尾阐释我们在生活中的角色多样性,论证“后台”与“前台”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并且表达了对我们“后台”面临困境的担忧。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台”注重华丽的外表和技巧,甚至人类的阅读和学习也只是为了获得一些谈资,所以人们应该退出“前台”。
B.人们在“后台”所表现出来的应该没有太多的戏剧成分,往往会是真实面目的呈现和真实情感的流露。
C.几张PS痕进严重的照片,几句转帖,几帧模糊不清的场景和留言、点赞、转发……这些廉价的表演,无非是满足人们的虚荣心。
D.“前台”不断地在延展,“后台”缩小至几无立锥之地,甚至彻底消失时,人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虚伪。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家园
杨尚清
童年的父亲,家园是一个叫作壕沟的山村,跟所有黄土高原的山村一样,沟壑纵横,如同老农额上深深的皱纹。半大小子,光着脚丫子,爬山上山顶,与牛羊为伴。夏夜,与满天繁星共眠,冬夜,与兄弟姊妹挤在土炕上。砍柴、担水、抓粪、锄草……只有饥饿与寒冷,没有别的值得言说。老茧磨得多了,针刺着也不觉疼痛。
为了填饱肚子,少年的父亲离开了他的第一个家园,行吃讨要,四方为家。没有文化,只有力气,背石头、打窑洞……辗转多地,后来落脚在一个叫作安条的林场,那里方圆百里,森林密布。做一名伐木工,有盼头,能吃上大白馒头。日复一日,与林木为伴,父亲成长为一个勇武有力的小伙子,娶了邻村的漂亮姑娘莲,在林场安了家。莲,便是我的母亲。这时候的父亲,家园,是有了母亲的小日子。他总是有着使不完的劲儿。一棵棵大树,在父亲的大锯下,魔力般地轻松倒下,他成为了最能干的伐木工。每次进城,父亲总穿着一身干净而结实的的确良中山装,每次回来,父亲总给我和姐姐带回一堆让别家的孩子垂涎不已的零食。后来,父亲带回了电视机,再后来,父亲驾回了四轮拖拉机。那个年代,乡下的医疗条件极差,不知道多少个风雪雷雨的日子,父亲驾着拖拉机,母亲抱着多病的我,四处求医。
那一年,林场来了省城林业大学的实习生,这件事给父亲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多么艰难,都无比坚定。那一年,姐姐刚好七岁,上学了,跟着比她都大的孩子们,去了十里地外的小学,那所小学的条件也很差。第二年,父亲决然地带着全家进了城,离开了他工作生活十多年的林场。
从那以后,父亲的家园,是一个梦。没有户口,我和姐姐却都上了城里最好的小学。最初的家庭教育,是父亲看着我写的作业,脸上泛起的笑容,是一句“清娃写的字像蛤蟆爬过的踪”。就是一脸的笑容和一句嘲趣的话语,让我的心中早早萌生了“认真学习,勤奋练字”的念想。在文化的世界里,父亲是个门外汉,他依然只有力气,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拉沙、拉土、拉砖,工地的脏活、苦活、累活,他从不言说,如同他的汗水默默渗透进我们的血液一般,从不言说,却化作一股坚韧而持久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去实现两代人的梦想。多年后,我和姐姐都考上了本科大学,毕业后,都成了“公家人”,父亲一直引以为豪。
在不经意间,岁月的轮回改变了很多。父亲瘦弱的身形,疲惫的意志,像一根绷得太紧太久的弹簧,行将断裂。这个时候,父亲的家园是酒精麻醉后的迷乡。是啊,他从来不懂得让自己停下来,歇一歇。没有圈子,不打麻将,不认得扑克牌,甚至连玩笑也没怎么开过。也或许,是因为没有了目标,太过于执着的人,不知何去何从。劝说、哀求、哭喊,都无济于事,这让我坚信: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
而今,父亲的家园,是他童年的那个山村——壕沟。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煎熬与思想斗争,有一天,他决定回去。然而,日月轮回,如河流一般,带去了他身躯的健硕、眼光的灵动,他只是拦着几十个小羊羔,种着一片菜园,出山的时候不忘挖一些熟悉的草药,忙碌、充实、开心……
闲不下的父亲,离不开的家园,那里,有他的老兄弟们,也有他童年的记忆,欢喜或是悲伤,好过城里冰冷的砖墙和无情的水泥地。
岁月悠悠,如歌如诗!时而高亢动人,时而悲凉凄楚,时而温润绵长。愿你我的人生都能觅得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园。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17年第3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沟壑纵横,如同老农额上深深的皱纹”写出了山村的破败和沧桑,虽然如此,父亲却对它深切地挂念,后来又回到这里。
B.文章第二段写父亲在林场的经历,刻画了父亲任劳任怨、对子女十分疼爱的普通农民的形象,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C.父亲有一段时间要靠酒精麻醉自己,是因为多年的劳累让他身心俱疲,他又没有自己的爱好,只有靠酒精缓解内心的压力。
D.文章倒数第二段承接上文,点明父亲回到童年的那个山村的原因——那里有他的老兄弟们和童年的记忆,相比城市可以使他生活得充实、开心。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父亲的家园都包括哪些?为什么把它们称为父亲的“家园”?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相较于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诗意色彩,灰色鲜有被提及,歌德在著作《色彩论》中描述:“在尊贵的灰色面前,我们会体脸到一种提升感;在平凡的灰色面前,我们会体脸到谦卑。”
作为彩色系里的调和色,灰色一直是隐性的身份,自古被烙上阶级属性与情感特征,其所指有宗教与文化、艺术与哲学不同层面的解读。灰色“集彩性”的低纯度功能不言而喻,是集中多种彩色后的简单而丰富,既影射着自然地理的客观地貌,作为表现形式与手段,也丰富着人文艺术领域的深度思考,其优质的视觉协调性促使灰色成为绘画与设计、艺术与商业领域的表现媒介。
灰色广义上的模糊既指所有事件的不明朗、非良性的状态,同时也包含人生与艺术某阶段的方向迷失,后者如毕加索的灰色时期的绘画,这个时期,毕加索的生活条件很差,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忧郁。灰色的象征性有着显性的贬义和隐形的文化内涵。“灰色”广义上的哲思显然适用于文学艺术等社会学门类,如文学诗词的灰色意境则是:幽、寒、雨、暮、荒、苍、雪、愁、恨等如泣如诉的古典诗意色彩。《道德经》的无为哲学以空灵淡泊的精神本质契合了黑白水墨画的灰色美学,以墨色胜于五彩、五色、五音的视觉语汇成为灰色最早的美学代言,在此,大美、大音及大象在洗尽铅华后定格为无言、稀声、无形的精神追求,灰色的墨韵在唐代传统书画中以“枯湿浓淡”“运墨而五色具”的气韵概括了世界万象的空灵与洒脱,至宋代则在“逸、神、妙、能”中开拓了意态的文人挥毫,及至元代“作画贵有古意”的“逸笔草草”,灰色的笔墨气韵形成一种沉寂、肃然,进而产生了一种温雅淡泊的审美意味,流动着静、虚、恬、淡的古意。灰色的墨韵循环流动在阴阳五行的虚实水墨中。
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热衷于表现舞女的动态“印象”,灰色的介质与朦胧图底的关系有利于表现书法线条般的人体曲线美。与德加温润的灰色相比,热衷于以灰色、紫罗兰、绿色等打底画纸作画的古典主义大师丢勒的细密画则注重严谨的逻辑,《祈祷的手》《横躺的阿格妮丝》等结实的典型性造型在灰色背景中体现了画家精于概括、重于塑造的无限洞察力。如果说德加的色粉笔游走在快乐的舞台范围里,那科勒惠支的素描则借助黑白灰表现生与死的精神呼啸,《哀悼》《抱婴儿的母亲》及《离别》等无不寄托着画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其实,灰色不过是艺术媒介里的表象,艺术的本质一如罗丹所说:“最纯粹的杰作是这样的:不表现什么形式,线条和颜色再也找不到,一切融化为思想和灵魂。”
(摘编自韩天腾《灰色在艺术与设计中的灰线性解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灰色作为彩色系里的调和色,自古被烙上阶级属性与情感特征,其含意可以从宗教与文化、艺术与哲学不同层面进行解读。
B.毕加索的灰色时期的绘画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忧郁,表现了灰色广义上的模糊性,包含人生与艺术某些阶段的方向迷失,不指所有事件的不明朗、非良性的状态。
C.为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作者引用罗丹的话,表明灰色不过是艺术媒介里的表象,并揭示出艺术的本质:不表现什么形式,也找不到线条和颜色,一切融化为思想和灵魂。
D.法国画家德加热衷于表现舞女的动态“印象”,其作品中的灰色显得温润,灰色的介质与朦胧图底的关系有利于表现书法线条般的人体曲线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元代“作画贵有古意”的“逸笔草草”的出现,使得灰色的笔墨气韵形成一种沉寂肃然的特点,产生了一种温雅淡泊的审美意味。
B.灰色最早的美学代言是以墨色胜于五彩、五色、五音的视觉语汇,所以《道德经》的无为哲学能以空灵淡泊的精神本质与黑白水墨画的灰色美学相契合。
C.灰色的墨韵在我国唐代传统书画中主要表现为:以“枯湿浓淡”“运墨而五色具”的气韵概括了世界万象的空灵与洒脱。
D.《祈祷的手》《横躺的阿格妮丝》等画,其结实的典型性造型在灰色背景中体现了丢勒精于概括、重于塑造的无限洞察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尊贵的灰色面前人会体验到一种提升感,在平凡的灰色面前人会体验到谦卑。这告诉我们:因灰色的类别不同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B.灰色的象征性有着显性的贬义,如文学诗词的灰色意境“幽、寒、雨、暮、愁、恨”等,其文化内涵不如赤橙黄绿等色彩深厚。
C.灰色的“集彩性”具有低纯度功能,灰色的优质的视觉协调性是灰色成为绘画与设计、艺术与商业领域的表现媒介的原因。
D.科勒惠支的《哀悼》《抱婴儿的母亲》及《离别》等,借助黑白灰表现生与死的精神呼啸,无不寄托着画家悲天悯人的情怀。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谈到收藏,有属于人类大群体的,譬如古亚述城、古罗马城、古希腊城、古巴比伦城、古长安城,你能找到一些残垣颓壁秦砖汉瓦;有属于个人私藏的,譬如一片贝叶经、一部手书的精品。天下第一等的东西多收藏于帝王之家,平民想收藏一件这样的东西(如张伯驹收藏陆机的《平复帖》)则须穷其所有。人类破坏文明时,速度往往迅雷不及掩耳,待千百年后,当人们重新认识到其珍贵性时,再搜集又是何等艰难。“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不仅可验于爱情,也可验于对文物的收藏。(甲)“甚爱必大费”,如前所举张伯驹先生,然而他“费”得高尚,把《平复帖》献给了故宫;有的则“费”得淫逸无度,幽昧以炫耀。宋徽宗倾一国之力采集花石纲,宋高宗搜集天下米字,“多藏必厚亡”用在他们身上最是合适。米字至今寥落,可以相信大部分是焚于战争中的一把火,以至我们今天会花费几千万从日本买回一卷赝品《研山铭》。(乙)最大的收藏家无过于帝王将相、世家大族,而他们最容易遇到兵燹,血和火可以销毁一切,使多少人类最精贵的文物光沉响绝、熏歇烬灭。

②人们极容易把收藏和聚敛、贪婪、金钱联系起来,这就是我今天要为“收藏”正名的原因。借一句《三国志》里刘备的话,所谓“欲信大义于天下”。

③什么是收藏之大义?收藏家务必在下手之前慎思之。孔子有云:“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望文生义的先生会以为孔子太自私了。这真是天大的误解。“为已之学”一直是儒家最重要的学习宗旨,这和孟子批评杨朱之学“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正相反,在儒学“修齐治平”的理论大纲中,“修”字就是为己。屈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就是为已。倘有一人,自己修为都不够,还能齐家,还能治国、平天下吗?“为己”的终极目标是“利他”,是儒家的普世价值。收藏家的眼光如果只囿于个人的欲望,那他便不是收藏家,只是聚敛者。“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是收藏家的天赋使命,你们是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呵护者、守望者。因为有了你们,使人类残留的古光片羽,得以在新世放出潜藏的辉煌。(丙)不要轻视任何微末的收藏,也许人类早已沉埋千百年的变化沧桑会豁然大朗。

④收藏家要怀有宗教的情绪,佛家所谆谆告诫的“贪”“嗔”“痴”三病,也正是收藏家应时时以自警。收藏而至于“贪”,可谓格调不高。至于“嗔”则会远离“无漏”,而陷入“有漏皆苦”的根本烦恼。“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在我之手与在他人之手,苟皆有对人类的爱心,便无分别,那么收藏就会成为一种至乐,至于“痴”,则是一种心理学上的病变。《红楼梦》中有一位收藏扇子的石呆子,贾赦掠其扇,石呆子忧愤而死。贾赦固可恶之极,石呆子不亦过乎?这成了一种痛苦的收藏。“为而不手”是藏家的美德,“物欲”则是藏家之大敌。苏格拉底有云:“要体面地拒绝欲望”,这当然是先哲的自我警言,何尝不是收藏家的座右铭。(丁)收藏家应为天下藏,为千秋万代藏,而不为私欲藏,这才是一种高贵而典雅的品质。

⑤拒绝金钱对收藏的腐蚀,是收藏家们的另一天赋使命。要抵制拍卖场的一声锤响所煽动的群体盲动情绪,更不要为拍卖场上虚荣的呼价和掌声所扶持。和金钱靠得太近,与收藏之大义其去益远,随之而来的就是审美境界的消逝。

⑥有大境界,方有大收藏;而大收藏不以大价钱为目标。于是,我们才能达到老子所谓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收藏界才将真正成为高士的沙龙,再见不到贪婪的眼神,见不到拍卖场上的虚荣,见不到“巧言令色鲜矣仁”者在收藏界上下其手。

⑦那么,文明的收藏、文化的收藏将成为世界的主流,这是一个和谐的世界不可或缺的事业和爱好,是所有收藏家崇高而永恒的期盼。

(范增《收藏的哲学》,有删改)

【小题1】将下面两项填入上文,使文意贯通。
(1)倘不是罗振玉、董作宾、刘铁云对残甲断骨的收藏,就没有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没有郭沫若的《青铜时代》《十批判书》,而殷商的历史至今可能还是一片漆黑。
(2)王恺、石崇、贾似道、和珅的收藏今安在哉?从唐太宗到武则天,搜尽天下王羲之真迹,今安在哉?
(1)填入(  ) A.(甲)B.(乙)C.(丙)D.(丁)
(2)应填入(  ) A.(甲)B.(乙)C.(丙)D.(丁)
【小题2】第①段画线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在文中指的是。
【小题3】本文有多处引用,下列对这些引用的作用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用老子的两句话,表达作者对斥巨资收藏、收藏过多导致灭亡等现象的批评。
B.第③段引用《论语》中的话,对“为己”的观点表示质疑,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C.第④段所引用的佛家三病及道家所谓宠辱若惊,就是作者认为收藏家应有的宗教情怀。
D.第⑥段以老子的话来说明收藏家应达到的境界,又以《论语》之言来讲收藏界之所戒。
【小题4】下面事例不符合本文作者所谓“收藏之大义”的一项是(  )。
A.张大千为了汲取绘画的精髓,借古开今,大量收藏古画,以至到了“贫无立锥”的境地。
B.米芾爱石如痴,他曾得到一块“端石砚山”,连续三天抱着石头入睡,时人称为“石癫”。
C.王世襄捐赠毕生藏品,说“只要获得过知识和欣赏的乐趣,遺送得所,便是圆满的结局”。
D.赵汝珍嗜藏古玩,他撰写的《古玩指南》成为系统介绍古玩知识和传授古玩文化的典籍。
【小题5】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逐层深入展开阐述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

文欢

张大千与齐白石并有“南张北齐”的美誉,被徐悲鸿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大千”二字是他19岁时在上海郊外的松汀县里的禅定寺出家时所起的法号。至于他为什么会出家,这里又得引出他的一个爱情故事来。张大千有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表姐,叫谢舜华。她比大千大三个月。童年时两人常常结伴玩耍、同进同出。两个年轻人都深爱上了对方。双方的父母也一起替他们定下了这门亲事,只待大千从日本留学回来便给他们成婚。谁知等张大千从日本回来,竟猛遭迎头痛击——谢舜华因思念过度,正值花样年华却凋零去世了。这一感情上的打击对年轻的、刚刚初恋的张大千来说,简直是致命和毁灭性的。突然他萌生一个念头:只有出家不再和别的女人有情缘才能对得起表姐的一腔痴情。于是他便真的去出家了,禅定寺的住持逸琳法师为其取“大千”二字为法名。从此便再没用过原来的名字“张正权”,并常以“大千居士”自诩。三个月后,他对人生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就主动回家了。佛学对他的洗礼最主要的是使他对生活和艺术有了一种超然的达观态度,这种达观使他在尘俗世界中爱美食、爱热闹、爱朋友、爱赚钱、爱花钱、爱名声等。这种看似极端矛盾的既能入世又能出世的思想在他身上竟能如此的对立而统一,不得不说都是赖于宗教对他的影响。

张大千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全能画家,更是一位精通鉴定、善于模仿的造假高手。如今,在国内和海外不少文物收藏机构中,都收藏有张大千模仿徐渭、石涛、八大、石溪等历代名家的假画。有的已被鉴定确认是张大千所为,有的至今还未被认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次,美国某著名美术博物馆开了一次规模不小的中国画家石涛作品特别展,并邀请了世界上许多资深的学者、专家,当然,其中也邀请了大千先生。大千先生到展厅匆匆地转了一圈便出来了,随即对秘书莞尔一笑,说:“这些画中有1/3是我早年的仿作,嘿嘿……”其实张大千最初的仿画目的很简单:一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二是因当时没有名气,所以有些名画家没看重他,为了赌气才格外张扬,多少有些少年狡狯的游戏心理。

1949年,画家张大千羁留海外,为世人诟病,其实他自有一番隐衷。据大千先生自己所述移居海外的理由:“远去异国,一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应酬烦嚣,能于寂寞之乡,经营深思,多作几幅可以传世的画;再者,我可以将中国画介绍到西方,中国画的深奥,西方人极不易了解,而近年来偶有中国画的展览,多嫌肤浅,并不能给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震惊西方人的观感,另外,中国的历史名迹、书画墨宝,近几十年来流传海外者甚多,我若能因便访求,虽不一定能合浦珠还,至少我也可以看看,以收观摩之效。”由是,决定举家远迁南美。

张大千居阿根廷期间,他的太太曾正蓉与儿子张心智,按照他离开时的嘱咐,把放在家中未带走的、当年临摹的125件敦煌壁画全部交给四川博物馆保存,完成了他的心愿。张大千的足迹遍及欧、美、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着实地宣扬了中国文化。而他那挽袖挥毫、落笔抚须的神态,确也堪称一位表里相符的中国“文化大使”。张大千自巴西移居美国后,虽频频去台湾、香港,以此稍解故园之思,但他仍向友人坦言:“在国外我并不快乐,就像大海里浮动的木块,不知此身系于何处!”1982年初,一位美籍人士从长江三峡入川访问后,到台北来拜访张大千,并赠送了一份他渴望的珍贵礼物——一包“故乡成都平原的泥土”。手捧泥土,他热泪纷纷下,把泥土供奉在先人灵位前。1983年4月2日,张大千的人生之旅终结,享年84岁。

为了纪念这位终生致力于中国绘画艺术研究、发掘、整理的一代艺术伟人,张大千的家乡人民建造了张大千纪念馆和张大千石雕坐像,并将此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张大千逝世的地方——中国台湾省台北市,也建有张大千先生纪念馆。在海峡两岸都建有纪念馆的艺术家,张大千是唯一的一位。

(选自《三峡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大千通过对历代名家之作的模仿,切实地提高了自己的技艺和名气,由此可知模仿他人是出人头地的必经之路。
B.张大千是一个重情之人,所以才会因感情而出家,因见到故乡泥土而流泪,羁留海外不快乐,不知此身系于何处。
C.作者主要通过记述张大千的言行,表现这位艺术家的生活、情怀,同时,引人了别人对张大千的评价来丰富文章内容。
D.海峡两岸都建馆纪念张大千,可见两岸人民对张大千绘画成就的髙度认同,也反映出两岸人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E.本文客观地记录了张大千其人其事,没有刻意美化,从多方面叙述了他的爱好与做法,这反映出作者的求真态度。
【小题2】张大千对祖国的热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小题3】张大千假造历代名家画作的做法至少可以从“艺术”和“道德”两个角度来评价,对这种现象,你持何种态度?请结合原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