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奶奶和1953年的诺贝尔奖
董玉洁
1930年,20出头的奶奶养了一群鸡鸭。那年,一窝鸡蛋孵到只剩两天出壳,母鸡却意外死亡。奶奶只好把鸡蛋移至灶头人工孵化,同时赶紧物色新的母鸡续任。在奶奶将新母鸡物色好之前,有4只性急的鸡仔先期出壳了。这4只第一眼看错了妈妈的小鸡仔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跟在奶奶的身前脚后打转,而对“继母”感情淡薄。后来,这四只小鸡仔因为缺少母鸡的庇护先后夭折。
在此之前,奶奶及奶奶的前辈们就明白一个理儿:小鸡小鸭总是把它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在眼前晃动的物体当作妈妈,而且以后很难改变。所以小鸡仔一出世就要和它妈妈呆在一起。
在奶奶孵鸡的同时,万里之遥的奥地利,一位名叫洛伦兹的小伙子正在观察一群小动物。1935年春天,洛伦兹偶然发现一只刚出世的小鹅总是追随自己,几经分析,他推测这是因为这只小鹅出世后第一眼看见的是人,所以把人当作了它的母亲.进一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推测。继而,洛伦兹总结出“铭记(impriting)现象”,又称“认母现象”,并提出动物行为模式理论,认为大多数动物在生命的开始阶段,都会无需强化而本能地形成一种行为模式,且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极难改变。洛伦兹藉此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并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奶奶在洛伦兹之前就知道鸡、鹅有这种被称为“认母行为”的现象,但奶奶不能将此推广至所有的动物,更不能提出一套理论,建立一门学科,所以她与诺贝尔奖无缘,她一生也从未听说过诺贝尔和他的那个奖。奶奶与1953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如此地近,又是如此地远。
洛伦兹出生于医学世家,毕业于医学高等学府,一生著述200余万字。奶奶出生于农民家庭,没上过一天学,一字不识。在我父亲中学毕业以前,奶奶爷爷前后三代人中没有一人算得上知识分子。
洛伦兹后来曾在维也纳大学及科尼斯堡阿尔贝图斯大学出任教授,成为当时的动物行为学权威,周游欧洲诸国,一路鲜花铺道。奶奶的生活半径不出15公里,去得最远的是家乡小县城,共有3次,第4次是到城郊的火葬场。
洛伦兹一生拥有诸多头衔:医生,大学教授,科学杂志的创办者和主编,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创始人,诺贝尔奖得主。奶奶终其一生都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年轻的时候,人们呼她张小姑,出嫁后喊张婶,再后称张大妈,最终成了张婆婆。
1942年,洛伦兹被德国军队强征为战地医生。1944年德军溃败,苏军把他视作德军医抓俘投入集中营,饱经拷问折磨。1948年,获释回奥地利。不久,重操就业,一边行医,一边从事动物行为学研究,思路仍是那只认他为母的小鸩。奶奶身经民国年间的军阀混战、日本入侵、解放战争、剰匪、历次政治运动,但都没对她构成太大的影响,包括"文革”及三年饥荒.奶奶出旱田下水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稀的干的一般都能捞个饱。
洛伦兹膝下三子,长子死于战难,二子死于疾病,幺子过着常人的生活。尽管殊荣在身,但洛伦兹晚境不佳,孑然一身,落落寡欢,终年75岁。奶奶生有六子一女。子女中最得意的是我父亲,一名高级教师,学生远及欧美,包括洛伦兹的故乡。家庭审件中常被人谈起的是我二伯60岁时用进城回乡的两元车费摸奖,竟中一辆乘塔纳轿车。奶奶在世时子孙后代已达30余户,整整一大湾人家都尊奶奶为活祖宗。奶奶是突然老故的,享年84岁。
我保存着两张照片,一张是洛伦兹获得诺贝尔奖后的笑,一张是奶奶找到了走失的小鸡.问他们谁笑得更幸福?有人说是洛伦兹,有人说是奶奶,至今尚无定论。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描写了一件有关奶奶养鸡的平常小事,写出了小鸡仔对奶奶的依恋,同时也为下文对"认母现象"的描述打下基础,语言平实中不乏幽默。
B.在标题中,作者把奶奶和诺贝尔奖这貌以毫不相干的人和事物放在一起,看似突兀,却用意明显,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也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
C.奶奶与洛伦兹有着同样的发现,可囿于知识的局限,没能提出一套理论乃至一门学科,作者对此虽有些许遗憾,但并没有否定奶奶看似普通的一生。
D.本文写洛伦兹借"偶然"发现的一个现象推导出"认母现象",从而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揭示了做事要深入思考,方能有所建树的道理。
【小题2】本文在写作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的结尾说"问他们谁笑得更幸福?有人说是洛伦兹,有人说是奶奶,至今尚无定论",你认为他们谁笑得更幸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3 03:08: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来电
张晓东
①西安城北行百十里许,有一个古老而繁荣的镇子,就是我的老家庄里镇,我母亲就独居在镇里。从镇子再朝北十几里地,就到了乔山山脉的边缘。翻过一座山矮,眼前一片平整开阔的川道。母亲的娘家,就是说母亲的母亲就生活在那里的一个小山村。
②母亲啊!你人缘很好,也因为你一个人居住的缘故,所以串门的人特别多。家里偶尔有些重活,邻人们也都帮着你干了。所以你并不孤单,甚至不乏热闹。我一般两到三周曰去一次,也就是陪你说说话,请你吃个饭,走时留点钱。如果三周过了我还没回去,你就会打来电话,说:“你最近忙啥哩?哦,没事?我也没事,就随便问问。”接到这样的电话,我就赶紧跑回家去。我知道,你是嫌我期限过了还没回去。
③回到家里,你会亲自给我泡上一杯好荼,是我送回家的、你舍不得喝的好荼。然后坐下来说些闲话。如果我没有吃饭,你就去厨房很快擀一碗面条来,外带一两盘凉菜。但你并不吃,只是坐在对面,摇着扇子看我吃,或者说等着我吃。无话可说的时候,你会用一种探寻的目光觑我,似乎有什么提议。可我一看你,你却目光揶开了。我当然知道你的心思,但我就是不说破,看你咋办。你三番五次是欲言又止的样子,后来索性到院子里转一图,再回来的时候,你似乎下了决心,直视着问我:“你不急着走么?”你这句话一出来,我就想笑,我问你:“咋?又想去看你娘了?”你一听,释然笑,说:“就是,好久都没有去看你外婆了,这不是趁你有车么!”两周前才去过,也叫个“好久”?我笑着说那就走吧。你一听騰地站起身来,丢了扇子,旋即跑进里屋,换了一身出门的衣服,提上你装钱的小包,轻快地说:“那赶紧,到北头停一下,给你外婆买点菜,再买点水果。”这句话早已成了经典戏剧台词,每到此处你定要重播一番,几乎一字不差。
④母亲当初由山里嫁来镇上后,除了正常的相夫教子、参加生产劳动,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反哺她的娘家。她对我几个舅舅的帮助,大大超出了一个农村妇女的能力,由此导致我的父亲时发怨言。母亲每年都会把外婆接来住上几次,每次十天丰月不等。但我觉得外婆每次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她们母女每次都会斗嘴吵架,最后以外婆负气回到山里而结来。过后不久,外婆又笑呵呵地来了,接着又生气地回去了。母亲就给我哭诉:“你外婆这人不讲理!”让我觉得可笑。俗语说“多年母女成姐蛛”,我看是采然不假,哪有不吵架的姐嫌呢!
⑤去外婆家的路上,有一段狭窄的山路,路边长满了粗硬的灌木和枝条伸张的花椒树。每次路过,车身都被刮擦得刺啦作响,底盘也被凸起的车辙顶得咚咚有声,让我很是揪心。但看母亲,她却无事人一样看着窗外。有次我开玩笑问她:“为了看你娘,把你儿的车刮成这样,你也不心疼?”结母亲说:“车不就是用来刮的嘛!“咦!一向会过日子、爱惜家物的母亲怎么会说出这么通脱的话来!看来与孝敬她母亲的事相比,她儿子的车就不算个东西了。
⑥到了外婆家,门虚掩着。外婆并不在家,母亲说我去找。须臾就听到外婆那清朗的笑声从屋后传来,只见她头一顶破旧发黑的草帽,脖子上一条毛中,手里倚把老锄,脸色因出汗而变得通红。外婆已经八十多岁了,还下地劳作,这让母亲很是作难,总是唠叨她的母亲“不知道享福”,而外婆只是哈哈大笑。
⑦进了家门,母亲就开始涮茶臺,洗荼杯,开始泡荼,然后坐下来跟外婆拉闲话。过上一会儿,外婆就会去厨房做饭,母亲也就跑去打下手。外婆连和面带擀面,很快做出“削削子”。“削削子”又称“驴蹄子”,是关中的一道传统面食,因其粗硬筋道像驴蹄子一样难,故名。外婆眼母亲一人吃一大碗,而我只能吃一小碗,母女俩的饭量让我惊奇。
⑧将要告别的时候,母亲就会给我使眼色。我当然明白她的意思,就拿出200元递给外婆。外婆却不接,母亲站在旁边看着这一切,像审判官一样裁决遒:“娃给你哩你就拿上,你有是你的嘛!外婆这才接过钱。
⑨前一阵子我因为出差,快一个月都没回家,却没接到母亲来电。心里不禁忐忑,就打电话到家里,问母亲在忙什么。母亲接了电话,语气显得轻松愉快,说:“我把你外婆接来了,正给你外婆做饭呢,那我先挂了啊。”你看你看,母亲就是这样,只要有她亲娘在,也就不管她的儿子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概括了本文写人叙事的主要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是行文思路的体现,具有统摄全篇,联结全文的作用。
B.开篇第一段,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母亲的娘家,看似赘笔多此一举,实则不然,作者匠心独运,埋下伏笔,暗示下文人物的出场,为下文事件的发展张本。
C.文章第④段为补叙段,补叙母亲反哺娘家的往事,是对中心事件做的必要补充和说明,使得文章内容更充实,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鲜明。
D.文章中母亲释然的笑,外婆清朗的笑。“我”宽容理解的笑,笑包含着对母亲的理解、宽容、体贴,蕴涵其间的是传承数千年的人伦之美。
【小题2】请结合前后文语境和文章主旨,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言外之意的理解。
【小题3】文章第①至④段叙述人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上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辨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的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审美、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烂灿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则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手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给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小题1】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则指彼此渗透。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洋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小题2】关于战国时期文史哲之间互涵互动关系的表现,下列哪一种说法与文意不符(    )
A.文学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
B.史著文学化,出现了“史传文学”。
C.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因素,产生了以形见理的《老子》一书。
D.哲学诗意化导致了“诗化哲学”的出现。
【小题3】下列对文章论述主旨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互涵互动的关系。
C.庄子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D.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庄骚辉映”这一种文化奇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理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 “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3月15日)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要在“变”中继承“常”。
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生动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D.中国诗歌的“常”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常”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
【小题3】【小题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C.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这便是创作的境界。
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小题5】【小题6】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一定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行健"黄会林
鲁博林
1934年寒冬。一个名叫“慧麟”的女孩出生在天津,名字里就透出一股子隽秀儒雅的门庭气息。黄氏祖籍,在“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江西吉安,一门出过不少栋梁之材。
慧麟降生之际,偌大的中国正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民生凋敝。慧麟的童年在颠沛中度过的:6岁时,因父母离异,她随母亲移居上海;10岁之际,因祖母的严命,重返天津父亲家;11岁那年抗战胜利,她被父亲带到北平念书;北平解放前夕,又同全家一起搬回上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安定在首都北京。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保家卫国”口号的鼓动下,全国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参军热潮。当时的她正在念初三,所在的班级报名之踊跃,竟无一缺席。最后,共有4人被批准参军,其中就包括了这个“戴眼镜的小丫头”——由于名字笔画太多,不易书写,她被指导员改名为“会林”。之后,黄会林便随同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开拔入朝。
1953年,板门店谈判落幕,朝鲜战争结束。一个潜伏已久的念头在黄会林的内心逐渐苏醒:要读书!“一想到能够再次读书,我高兴极了。”相较于调入文工团或从事文职工作,求知若渴的黄会林选择了继续深造。擅长文科的她,顺利考上北师大。20世纪50年代的北师大可谓大师云集,文气浩荡。名家之风也让黄会林如饮甘泉醴酪,如蒙醍醐灌顶。毕业后听从组织安排提前留校任教。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有协助爱人绍武创作电影剧本《梅岭星火》和多幕话剧《故都春晓》等经历,黄会林虽仍在中文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重点却转向了戏剧。
身为教师,黄会林最大的创举是别出心裁的教学“革命”。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可免去论文,以剧本作为期末答卷。她和老伴绍武一起带领学生们搞创作,重实践,自导自演原创剧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诗潮遍地的校园里刮起了一股清新的戏剧之风。正是从那时起,北国剧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话剧百年史上首个载入史册的当代学生业余演剧社团。
十年弹指,黄会林没有停歇,她和绍武亲率北国剧社“东征西讨”,陆续排演了诸多大家名剧,并自创《教育世家》等佳作,让北国之名愈加响亮。曹禺当年曾亲为题词“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赠予北国诸君。如今故人不在,韶华渐逝,燃烧在黄会林内心的那股青春之焰却从未止息。这把火,点燃了三十年相承的北国剧魂,也点亮了她自己的一生。
在黄会林的字典里,似乎从未有一刻出现过“疲惫”和“休止”这样的字眼。20世纪90年代她退休前夕。当所有人都以为她会就此偃旗息鼓、功成身退之时,她却“乘长风破万里浪”,重新开拓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新大陆。重振艺术系的过程,无异于平地起高楼;创建影视学科,更是要从无到有定章制典。为了突出自家特色,黄会林和同事们把培养“头脑型”人才作为目标,以此区别于输出“工匠”“艺匠”的专业技术院校。此外,对传统文化的强调,也成为黄氏一门的“金字招牌”。
荣誉等身,名望若此,她本可以金玉满堂,乐享鸿福——然而,现实生活中的黄会林,却和以往一样:简单,朴素,低调示人。
十年过去,黄会林和老伴绍武依然居住在师大校园一幢老旧的公寓楼里。家里空间不大,却堆满数十年的旧物。离休后的绍武喜好在家读书,埋头辛勤投入文学创作。唯黄会林依旧每日奔忙,风尘仆仆,老伴则给她挡风洗尘、保驾护航。这是生活中的黄会林。匆忙却从容,质朴而优雅。
唐刘禹锡《陋室铭》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是八字,用来形容心怀天下奔走不息的黄会林和她那方不大的“斗室”,正是恰如其分。她一生好墨宝,家中各处都能看见当年的老友和师长留下的手迹。她的书房中,有一张唐弢先生当年题写相赠的诗文,上书:“平生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购得清河书一卷,古人与我语衷曲。
回首往事,黄会林很少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从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对于一直行健不息的她而言,影视是坚据的城堡,戏剧是从影的摆渡,文学是卅年的故交,底色更有一抹沙场的鲜红。由武及文,经文入戏,借戏从影,照影化人。
(选自2016.03.24《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慧麟”这个名字透出一股子隽秀儒雅的门庭气息,但由于笔画太多不易书写,黄慧麟被他人改名为“黄会林”。
B.黄会林的教学重点转向戏剧后,在教学上大胆创新,注重实践,她以学生创作剧本代替论文写作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业水平。
C.黄会林在退休前夕重振艺术系,从无到有定章制典,突出了自家特色,从而有别于输出“工匠”“艺匠”的专业技术院校。
D.黄会林一生行健不息,由武及文,经文入戏,借戏从影,照影化人,从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从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黄会林的祖籍地江西吉安“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人文盛况,为黄会林后来取得突出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20世纪50年代,由于在大师云集,文气浩荡的北师大受到名家之风的熏染,大师的推荐,黄会林毕业后提前留校任教。
C.“燃烧在黄会林内心的那股青春之焰却从未止息”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会林对北国剧社的一往情深。
D.黄会林和老伴绍武夫唱妇随,相互支持。文章中写“老伴给她挡风洗尘、保驾护航”,从侧面衬托了黄会林是个“贤内助”。
E. 文章采用顺叙的手法,叙写了传主不同时期的事迹,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了传主“行健不息”的人生风貌,真切感人。
【小题3】文中划线段落分别引用刘禹锡和唐弢的诗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美君回家

龙应台

(1)美君从此不能见河,一见河,她就要说,“这哪里能和我们老家的河比……”我从小就听她说:新安江的水啊,她总是絮絮叨叨地说,是透明的!第一层是细细的白沙,第二层是鹅卵石,然后是碧绿碧绿的水。抓鱼的时候,长裤脱下来,站进水里,把两个裤脚扎紧,这么往水里一捞,裤腿里满满是鱼……美君说完,总还要往我看看,确定我是不是还听着,然后无可奈何地叹一声气,“唉!对游弹琴啦,讲给你听,你也不会相信,你根本就没见过那么清的水嘛!”

(2)牛,她总说“游”,所以“牛奶”,就是“游来”

(3)她沉默一会儿,又说,“有一天,有一天要带你回去看看,你就知道了。”声音很小,好像在说给她自己听。

(4)距离美君离开淳安半个世纪之后,一九九五年九月,七十岁的美君,第一次回到了淳安,不,现在叫千岛湖镇了,而且是个新兴的小镇,树小,墙新,画不古的新兴的小镇,在一个小岛上。

(5)“岛?千岛?”美君不悦地纠正我,“以前都是山,千山啦,什么千岛。”当然,水淹上来,老城沉进水底,山顶突出成岛,千岛湖曾是千山乡,美君确实没想到五十年的“沧海桑田”竟是如此具体!

(6)“这次回来,我一定要找到我父亲的坟,”美君说,“做了水坝,坟迁走了,迁去了哪里?好几年,我都梦见他,他从坟里出来,脸是绿的,水草的颜色,他说,女儿啊,我冷啊,你一定要想办法把我迁走……”

(7) 一圈围坐着的亲戚突然安静下来,我从一张脸望向另一张脸:这真是极复杂的安静;美君的话,在他们耳中简直“迷信”得骇人,却又不好伤老人家的感情。

(8)“湖很大,一千多个岛,”他们犹豫地说,“我们只记得一个大概的范围,坟怕不好找……”

(9)“可以试试看。”美君说。

(10) 一个亲戚说,“我们这儿是可以遥祭的,就是对着那个方向祭拜,大姐你遥祭也可以吧?”

(11)我看看美君,她也正瞧着我。啊,我知道这个彪悍的女生要发作了。

(12)“我在台湾遥祭了四十七年,”美君顿了一下,脸色很不好看,然后一口气说出来,“我遥祭了四十七年,你们觉得,我今天人千里迢迢到了淳安,是来这里遥祭的吗?”

(13)又是一阵安静。

(14)“……千岛湖出事以后,”亲戚面有难色,“租船管制很严……”

(15)“我是淳安的女儿,”美君还是寒着脸孔,说,“找父亲的坟是天经地义的。”

(16)第二天,终于找来了一艘汽艇,还雇来了一位熟识水路的船夫,船夫带着老城的记忆,仿佛心中有一个隐藏的导航系统,看穿湖水,将每一座岛回复成山,认出哪座山在哪座山的什么方位。

(17)汽艇在六百平方公里的水面上穿梭,掠过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岛,烟波浩渺,千岛湖看起来素朴纯净,原始自然,但是我们的眼睛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无数个耸立水面的荒岛,其实既非岛,也不荒,那曾是山,母亲年幼时攀爬过、野餐过的地方,水面下,曾经是一片又一片的果园,母亲曾经让大人牵着手去收租的地方。这一片荒野素朴,曾经是沃土富饶,水面上看起来洪荒初始,水面下曾有绵延千年的人文繁华。

(18)我们看起来像游客,我们不是游客。

(19)水花喷溅,滴在手上觉得润凉。猴岛,很多猴子,想上去看看吗?不想。蛇岛,很多蛇,想看看吗?不想。

(20)我们只想看一个岛,寻找一个岛,在这一千个岛中。

(21)船噗突噗突慢下来,船夫认为应该在附近了,亲戚们三三两两站在船头眺望水面,前面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岛;美君的表妹皱着眉注视,犹疑了一会儿,然后说,“这里,”她指着那个岛,“就是这里。”

(22)她指的这个小岛还没一个房顶大,杂草丛生,近水处是一片秃秃的黄土。我们跳上泥泞的滩。参与了当年迁坟的表妹边回忆边说,“那个时候,是小表哥挑上来埋在这里的,原来以为已经迁得够高了,没想到……”

(23)没想到水漫淹到山的顶尖,现在美君看见的是两块破砖头泡在水里,就在水面接触黄土的那条波线上。风很大,吹得人睁不开眼,美君的白发凌空飞扬,我紧紧扶著美君,满耳呼呼的风声,还有美君模糊的、破碎的语音,“……爸爸——我来了,我就知道,你明明跟我说你很冷……”

(24)湖浪挟着些许水草,打着若隐若现的砖块。那砖浸泡已久,土红的表面已有绿苔。

(25)一炷香烧了起来,青色的烟像柔弱无骨、有所祈求的手臂,随风没入天水无色之中。

(26)离开淳安,我们经由山路往建德,这是那年缉私船检查私盐的地方。小汽车在石子路上颠簸,爬上一个陡坡,又急急盘旋而下,车后一团灰尘,路边的树木也蒙着一层灰白,但千岛湖的水光不断地透过树影闪烁。或许累了,美君一路上不太说话,我推推她,“喂,你看,这也是新安江水啊,水多清啊!”

(27)她望向车窗外,疲倦地把头靠在玻璃上,轻轻地说,“是吗?”

【小题1】对第(1)段画线部分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诗意的笔触,深情款款地描绘出新安江水的纯净秀美。
B.作者以细腻传神生动具体的描写表现美君对故乡的眷恋之深。
C.意在突出现实中的新安江水与美君记忆中的形成了巨大反差。
D.为下文写美君历经沧桑岁月、终于回到了故乡的经历作铺垫。
【小题2】简析第(2)段的写作用意。
【小题3】文中如何体现美君是“彪悍的女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小题4】第(17)段中,为什么说“我们的眼睛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小题5】多角度赏析第(23)段画线部分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