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塞罕坝的月光

何申

塞北天高,秋阳明艳,田野里的庄稼散发出成熟的味道。那是1994年中秋节,我带着几名记者从承德市匆匆奔向塞罕坝机械林场。

车子向前行驶着,忽然就有白沙打在挡风玻璃上,哗哗作响,看看又不像沙子,从吉普车窗外伸手抓一把,“沙粒”小米般硬硬的,但很快就觉出湿润——不是沙,是雪!

谁能想到,塞罕坝农历八月就下雪了!看来,“胡天八月即飞雪”,用在这里也完全合适。坝上的天气变化快。将近傍晚,虽然雪粒仍留脚下不肯化去,如同为大地铺了一张白宣,但苍穹却早已深静高远,风息星现,只是那星星并不繁耀,好似知道今夜天上的主角,是那一轮圆月。

吃过晚饭,记者小张说:社长,咱们与其在这冻着,不如去我舅舅家,他家肯定暖和。我惊讶:你舅舅在这里?

小张说:我舅舅从林大一毕业就到这里了。

我说:那敢情好,我也想看看他们是如何过中秋节的。

家属区并不大,小张也是很久没来,在几户院外转了又转,终于走进一家,可还是差了,他舅舅家在隔壁。屋里果然暖和。三间,中间一间屋有大灶,灶膛暗红,热气从锅盖缝隙飘出。一张圆桌上,摆着三份碗筷,当中有个盘子,上面扣着大碗,那是怕菜凉了。西屋里跑出来个中学生模样的女孩,先是好奇地大量我们,然后欢喜地叫小张哥,问啥时来的,等等。

小张舅妈人高马大,东北口音。她快人快语,说:你们来得正好,今天是八月十五,他舅一会儿就从分场回来,你们一起喝顿酒。

我有些尴尬,但也不便走,于是坐在东屋聊起来。聊天中得知,小张舅妈是锦州人,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和小张舅舅同年来到塞罕坝,俩人有三个孩子。老大两口子也在林场工作,二儿子念书后留在省会石家庄了。老闺女就是西屋的女孩,今年初三,想着高中去承德市里念,就怕考不上。至于这家的男主人,小张的舅舅,眼下是一个分场的场长,平时不回来,说好了今天回家一起过八月十五,可到这会儿也不见人影。

不知不觉,月光已从窗户透进来,其间小张舅妈添了两次火,却依然不见小张舅舅回来。后来有人在院外喊:来电话了,分场今晚要加强防火,不回来了,别傻老婆等汉子了。小张舅妈说:得了,又空欢喜一场,咱们一块吃吧。

那哪成,于是我们告辞。小张舅妈看留不住我们,忽然悄悄拉了我一下,说:有件事想麻烦您,不知行不?我说:您说。

她说:我老闺女念高中,您给帮帮忙……

我没法拒绝:到时候,尽力,尽力吧……

她说:别尽力,一定帮,一定帮!

出来,走在坚硬的泥土路上,十五的圆月已高悬在深黛色的夜空中,给塞罕坝的大地抹上一层厚厚的金辉。

小张和他的表妹从后面撵上来,手里拎着怀里抱着不少串成串的干蘑。我说,你们这是干什么。小张说,是我舅妈送给你们的,没准备,现摘下来。我说,不能收。小张表妹把干蘑硬塞给我,说,这是我暑假里采的,一定收。说罢转身跑进月光中。

我不由得生出点异养的感觉,坝上人太直了,也不怕强人所难。忽然间,我意识到一个问题,问小张:你表妹今年初三,也就十五岁左右,她出生的时候已经开始计划生育,况且你舅妈那时年龄也不小了。

小张四下瞅瞅说:也不瞒你们,我这表妹不是我舅妈亲生的,她的父母原都是这场里的,出车祸没了。是我舅妈把她带大的,并发誓要把她培养成大学生。

我惊讶,一股惭愧之情从头顶一直涌到脚底,继而是一种敬佩。博大辽阔的塞罕坝,养育了多么宽广的胸怀。这无边无际的林海,既是对上天的告白,又是对人间的表述。

我在塞罕坝的月光下行走,脚下是中秋节粒粒白雪。

那一夜,我无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用诗句“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塞罕坝的天气,表达了作者的讶异之情,也让读者由此想见塞罕坝人工作和生活的不易。
B.本文叙事简洁,叙述常暗含情感,比如写院外喊话,既交代了小张舅舅不回家过节的事由,也暗含对塞罕坝人粗犷朴实的欣赏。
C.无边无际的林海是“对上天的告白”“对人间的表述”,作者这样说既表达了对林场垦荒造林成就的赞誉,也表达了人定胜天的自信。
D.本文记述了塞罕坝一个普通职工家庭的中秋节生活,真实地展现了他们的生活场景和状况,并没有刻意表现他们的辛劳和贡献。
【小题2】作者对小张舅妈的印象经历了哪些变化?本文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标题“塞罕坝的月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2 02:0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共享书店”:形式不重要,好坏交由市场
7月16日消息,即日起,在合肥三孝口书店,只需用手机下载“智慧书房”APP,注册并缴纳99元押金,扫一扫书后面的条形码就可以直接把书带回家。7月16日,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旗下合肥三孝口书店以全球首家共享书店的身份正式亮相。共享书店模式的启动,实现了“由买书到借书”、“把书店变成自家书房”、“由个人阅读到共享阅读”的重大转变。
只能现场翻阅或购买,不能借阅带走,这是书店与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合肥三孝口书店的共享规则,则是打通了书店与图书馆的区隔:只要下载APP,交99元押金,即可把书带回家阅读,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还回就行。从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角度,这种规则,倒确实是契合了“共享理念”的实质。同时,看完即还,无需为囤书而烦恼,也满足了时下不少人的“断舍离”态度。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办卡和借阅,其实也都比较方便了。但相对来说,共享书店,因为其属于商业性质,在书的更新效率和服务等方面,都有着优势,相信能给人与一般图书馆不一样的借阅体验。
抛开共享概念不谈,三孝口书店的最大特点,其实体现在书店服务人员从过去的销售身份变身为用户的专属阅读顾问,以“给读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的阅读服务”为目的,给予人们更为专业的阅读指导。专属阅读顾问,这一点,在目前绝大多数的民营书店和公共图书馆,都属于比较稀缺的服务,若能够借此形成特色,必将增加书店的吸引力和卖点。但问题在于,专属阅读顾问要能够真正提供专业的阅读指导,要求可不低,是否能实至名归,还需要市场检验。为了鼓励阅读、传播阅读,共享书店还推出“阅读奖学金”制度,只要根据规则完成阅读任务,即可获得充值押金的返还。此外,读者还可以通过书店的APP将自己拥有的书籍在“智慧书房”的虚拟空间内进行管理,通过写书评、晒书拍等方式进行评论和交流,实现“以书会友”。这些延伸服务,是致力于增加书店与读者的互动频率,并扩大阅读的社交功能,这与时下一些民营书店所主打的社交体验,其实有着殊途同归之效。
其实,对真正热爱阅读的人而言,书店具体的经营模式到底是怎样并不重要,关键还是店内所提供的书的质量到底如何,是否能满足特定群体的阅读口味,能否引领一种有质量的阅读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共享书店也好,传统书店也罢,只要能够给人带来良好的阅读和消费体验,都值得肯定。
事实上,书店作为一种市场化机机构,它经营的好坏,评判权最终还是在市场和消费者手上。明晰这一点,其实不必要太在意书店的形式,市场自然会给出最客观的答案。
(光明网2017年7月18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共享书店”之所以按照当下流行的“共享理念”来运营,是因为它打通了书店与图书馆的区隔。
B.“共享书店”的阅读顾问给读者提供了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指导也更为专业。
C.“共享书店”推出“阅读奖学金”制度的目的是通过相应规则来鼓励阅读、传播阅读。
D.“共享书店”在书的更新效率和服务等方面有优势,给读者与一般图书馆不一样的借阅体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指出,“共享书店”这种形式并不重要,书店经营的好坏最终会由市场来评判。
B.文章指出,读者可以通过“共享书店”的APP在“智慧书房”的虚拟空间内管理自己的书籍,实现“以书会友”。
C.文章认为,书店的经营模式到底怎样并不重要,只有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和消费体验才值得肯定。
D.文章针对当下出现的“共享书店”这一新兴事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论述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享书店”推出的“阅读奖学金”制度和众多的延伸服务,能取得与时下一些民营书店主打的社交体验相同的效果。
B.继多种共享形式之后,“共享书店”的出现说明我国共享经济在不同的领域逐渐有了新的尝试。
C.如果像“共享书店”一样将书借阅带走,书店与图书馆的区别就不再明显。
D.因为“共享书店”商业性质的属性,所以在书的更新效率和服务等方面存在优势。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是那片古趣的联想?金耀基
⑴剑城的冬天真不好受,冰风冷雨,在浩阔无边的剑桥平野上,像一千匹野马呼啸而过,暴虐里还带着轻狂。
⑵对剑桥的冬天的原谅是在她一月的大雪之后。当妻与我倚凭在克莱亚桥雪栏上的刹那,我们把对隆冬的积怨一笔勾销。没有冬寒,哪能有这样的雪景?在满天飞絮的Backs(剑桥大学七八个古老学院的后园),是一片皓皓然的洁白,一个学院连着一个学院,一片白接着另一片白。原来不敢想像有比绿玉的绿更美的草坪,此刻却发现白雪之白更冷艳敻绝!……有人喜欢剑桥的春,有人喜欢她的秋,也有人更钟意她的夏,但在初雪惊艳之后,不能不说剑桥是属于四季的。
⑶“三月风,四月雨,五月春暖花盛开。”当地有人这么说。三月未尽,剑桥的早春就在风雨中翩翩然来临。风在树梢,风在河上,风在剑桥老师的袍袖,风在剑桥少女的裙裾,风不再冰冻,而只是一股凉意的流动。寒冬之后,谁又能不爱欢跃的春风?
⑷剑桥的早春主色是绿的。那是新绿,是在严冬的灰色中挣扎出来的绿,在雪地的白色中冒露出来的绿。在绿的邀约下剑桥的古老学院这时徐徐地脱卸了寺院的灰寂,至于那条被徐志摩誉为“剑桥灵性所在”的剑河,这时早划破了冰封,载一船船少年男女的欢笑。说真的,剑河是一条最幸福的小河!她两岸不止有赏不尽的自然美景,更有看不尽的历史文物。英伦七个世纪的文化都一一陈列在此,五百里的景物皆卷藏在这几里的方圆。在三四月交接的辰光,克莱亚学院小径上的满地蓝蕊,圣约翰学院溪边的黄色水仙,不等春暖就抢着绽放了,我不知那蓝蕊的名称,但那种蓝使我想起日月潭潭心的湖蓝,而那水仙的黄,则更应是陶渊明东篱下的菊黄了。
⑸剑桥的教育,最有作用的恐不在“言”教(它也不见得好过其他一流学府),导修制是在言教之外还有“身”教,向来被视为剑桥的特色。这点是真,但也不可太过夸张,依我想,剑桥的“心”教也许才是真正的精华。心教是每个人对景物的孤寂中的晤对,是每个人对永恒的刹那间的捕捉。剑桥的伟大之子,不论是大诗人或大科学家,对宇宙人生都有那种晤对与捕捉。剑桥的教育家似乎特别重视一景一物的营造,在他们看来,教室、实验室固是教育的场所,但一石之摆置,一花的铺展,也都与“悟道”有关。在根本上,剑桥人相信人的真正成长必须来自自我心灵的跃越。在剑桥耽上一千零九十五天的莘莘学子,面对无尽景物,能够终年不思不想?毕丕士图书馆下的一缕月色,能不叫人沉思?牛顿居处窗外的苹果树,能不令人驻足凝视?而王家学院礼拜堂百千支烛光中的唱诗,纵使你不信教,又何能了无心动?
⑹剑桥的房屋、店铺,都是清淡的、古朴的。都是经过历史的风雨浸染的那种色调,这里没有高楼、没有巨厦、没有大烟囱。古旧,但不残破,而夹在枣红、杏白里则更显出一片春意中的典庄。它给你一种感觉,一种不陌生的感觉,一种“曾经来过”的感觉。“曾经来过”?是的,我确有些面熟,但我已记不起在哪里见过了。是杜工部诗中的锦官?是太白诗中的金陵?抑是王维乐府中的渭城?有些像,但又不像!但我何来这样的感觉?是因小径溪边花蕊的联想?还是因剑城的那片古趣?
【小题1】文章开头“剑城的冬天真不好受”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答:
【小题2】简要分析第(3)自然段的修辞手法。(5分)
答:
【小题3】作者在第(4)段中说“五百里的景物皆卷藏在这几里的方圆”,请说说该句中“卷藏”二字的妙用。(5分)
答:
【小题4】探究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8分)
答: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汉以来,墨家作为思想体系和学派逐渐消失无闻,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独立学说、思潮或派系。这是由于,尽管作为小生产劳动者的手工匠作和农民仍大量地长期地存在,但已经没有像氏族结构彻底瓦解的春秋战国时期那种自由的社会环境和意识气氛。特别在独尊儒术以及后来佛教东来之后,小生产劳动者文化落后,见闻闭塞,经年累月束缚在自己的狭小天地内,受着社会统治意识的控制和支配,很难从自身中再产生像墨子这样的思想家或思潮、学派。
只有在社会发生大分裂,即阶级对抗非常激烈、要求明确区分阶级界限的斗争时刻,那些力图表现本阶级独特利益、要求和理想的意识、思想、纲领、口号,才可能被突破出来并提上日程。这个时刻主要是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农民起义总说裹卷了各种手工匠作,由于这些手工匠作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纪律、组织训练,他们经常成为起义队伍的各方面的骨干或领袖。
中国历史上有频繁和巨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虽然有关文献大都无存,已经无法考察、了解他们的意识形态,而且由于大都是“铤而走险”“官逼民反”,不一定都有条件和时间作真正的自觉思考或理论准备,然而,在极不完全的挂一漏万的残存材料中,也仍可看出其中好些基本思想与墨子思想有一脉相通之处。
最早的例子是陈胜的“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与墨子的“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在思想特征上似乎是可以相通的。只是一个是在和平时期讲“尚贤”,认为从“贱人”中可以举拔贤能;一个是在起义时期认为“贱人”也可以做将相帝王。它们在反对等级不能逾越和“富贵在天”的命定思想上,是同一种语言。又如,保存在《太平经》里的少数字句,像强调“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者”,反对“或多智反欺不足者,或力强反欺弱者,或后生反欺老者,皆为逆,故天不久佑之”等思想,也可与墨子主张“强力”、“兼爱”联系起来。《太平经》中的某些东西又确曾与农民起义(如张角起义)有关。
从历代农民起义、农民战争某些意识形态的共同特征看,几乎都以某种超自然的人格神(即“天意”)作为主宰、命令来支撑和证明起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来组织队伍,统一意志,严格纪律。农民起义也常常反贪官而拥戴“好官家”“好皇帝”,一面讲博爱、平等、共患难,另一方面又承认甚至强调等级、上下的差别,与墨子的矛盾两面都有相通或相同之处。尽管农民起义大多打着道教、佛教的旗帜,并不理睬墨子,但这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墨子,而墨子本人也非神或佛。当然,在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中,某些基本观念比墨子思想还要远为激进和彻底。如进行大规模的杀戮,便不能讲“非攻”;提出平均土地或财富,也远非墨子思想所具有。汉代以来作为统治阶级意识的儒家也反对过分的贫富不均,也讲仁爱,也讲天命甚至制造谶纬“符命”来作为政权的“天授”依据,甚至也渗入农民起义中;但农民起义中的宗教信仰和博爱精神主要是当作统一意志、发动群众的行动纲领和组织力量,并直接地具体落实在集团的战斗行动之中,与儒家讲的仍不相同,却与墨家的特色相接近。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以后,再没有出现过类似墨子的独立学说、思潮,原因之一是没有出现像春秋战国时代那种自由的社会环境和意识氛围。
B.在独尊儒术以及后来佛教东来之后,小生产劳动者因文化落后等诸多因素,很难从自身中再产生像墨子这样的思想家或思潮、学派。
C.只有在发生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时刻,那些力图表现本阶级独特利益、要求和理想的意识、思想等,才有可能突破出来并提上日程。
D.农民起义总会集聚各种手工匠作,由于他们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纪律、组织训练,所以常常成为起义队伍各方面的骨干或领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虽然有关中国历史上那些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文献很少,也无法考察他们的意识形态,但还是可以看出不少基本思想与墨子思想有相通之处。
B.作者用陈胜“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等典型材料,有力地论证了“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好些基本思想与墨子思想有一脉相通之处”的观点。
C.《太平经》里的某些思想,与墨子主张的“强力”“兼爱”有一定的联系;《太平经》中的某些东西在历史上又与张角等农民起义有关。
D.农民起义中的宗教信仰和博爱精神主要是当作统一意志、发动群众的行动纲领和组织力量,所以与儒家讲的“天命”“符命”思想不相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历史上爆发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大都是由于“铤而走险”“官逼民反”,在这一特定的时期也产生了一些为本阶级服务的思想。
B.墨子和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在反对等级不能逾越和“富贵在天”的命定思想上,是同一种语言;他们曾认为“贱人”也可以成为官宦仕者。
C.历代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组织队伍,统一意志,严格纪律,都是以“天意”来支撑和证明起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
D.中国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中的一些基本观念比墨子思想还要激进和彻底,与儒家宣扬的“仁爱”“宗教思想”仍有差别。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丰子恺故居——一钩新月天如水
(1)桐乡石门镇,缘缘堂。
(2)一个初冬的上午。我将手肘支在方桌上,将身体舒展成他穿棉袍时的闲适样子,望见了江南初冬依然绿影婆娑的院子,绿影婆娑的时光深处慢慢出现了一些声音和画面——春天里两株开满花的树下,跑过几只小鸡,有燕子呢喃;夏日午后门外传来货郎的叫卖声,傍晚的芭蕉树下,摆起了客人小酌的桌子;花坛边洋瓷面盆里游着一群蝌蚪……他从秋千上抱下老三或老四,说,在面盆里,小蝌蚪永远不会长成青蛙的,来,我们送它们回家!
(3)这些场景,是缘缘堂的主人——丰子恺先生漫画里的场景,也是他《缘缘堂随笔》里真实的生活场景。而缘缘堂则是他曾经的现实家园和精神乐园。
(4)我将目光收回,落到了桌面隐隐发亮的木纹理上,肘关节与桌面接触的一小片肌肤上,有一丝隐隐的温暖。这是错觉,错觉还牵引着我闻到了他略带烟味的呼吸,一个眼神睿智、端庄平和的白发长者立在了我的眼前。寒风中他身穿黑棉长袍,头戴黑棉帽,棉帽上趴着一只黑白色小猫。
(5)民国大师无数,而丰子恺是难得的一位德才兼备的艺术家、教育家。沿着他一生的脉络探寻,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在爱与慈悲里成长的幸运儿。丰子恺出生于一个有染坊、有良田的大户人家。阳光雨露没有宠坏那个叫“丰仁”的孩子,反使他成长为知书达理、谦恭好学的少年。入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正式更名为丰子恺,也遇到了生命里十分重要的两位大先生——李叔同(弘一法师)、夏丏尊。他们之间长达一生、直抵灵魂的情缘,给了他深远的影响。他的婚姻虽是媒妁之言,夫妻竟一生恩爱、生死相随,育有七个子女。这一切因缘,造就了他“光风霁月”般的人格。
(6)在与他同时代挚友们的记忆里,他获得了这样的评价:巴金说他是“一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朱光潜在《丰子恺的人品和画品》里说:“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
(7)丰子恺的画,重于身边平凡事,如姐姐缝衣,弟弟上学,大人醉酒,孩童用两个蒲扇当自行车骑,也有描绘将一个个孩子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针砭时弊的题材。人间万物,在他的笔下是小可爱、小情趣,又是大悲悯、大气象,深得人心。
(8)他的代表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仿佛就是他人画合一的写照:简洁,平和,澄静,深邃,阔远。
(9)1927年初秋,二十九岁留日归来在上海教书的丰子恺恳请李叔同为寓所起名。李叔同让他在纸上写上许多他喜欢而又能互相搭配的字,团成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抓阄。奇妙的是,丰子恺两次都抓到了“缘”字,便取名“缘缘堂”。后来无论迁居哪里,他都把李叔同写的“缘缘堂”匾额挂在家里,“犹是形影相随,至于八年之久”。1933年春天,在母亲的心心念念下,丰子恺用稿费在故乡的梅纱弄里,自家老屋后建好了一幢三开间砖木结构的高楼,加之前后两个小院,一个极具深沉朴素之美的“缘缘堂”诞生了。
(10)搬家那天,热闹如戏场。丰子恺充满深情地写道——“我们住新房子的欢喜与幸福,其实以此为极!”“民国二十二年春日落成,以至二十六年残冬被毁,我们在缘缘堂的怀抱里的日子约有五年。现在回想这五年间的生活,处处足使我憧憬”。除了偶尔往返于沪杭等地,他大部分时间都与全家老小住在缘缘堂,完成了近二十部著作。神奇的小院见证了天真如孩童、深邃如老者的一代大师生命里最幸福的时光。让人痛心疾首的是,短短五年后,幸福和缘缘堂一起,在日寇的炮火中化为乌有。
(11)颠沛流离、九死一生,是抗战时期丰子恺一家辗转逃难于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的写照,而一个个噩耗追随着他的脚步接踵而至——1938年1月,他在江西逃难时,“缘缘堂”被炮火夷为平地;1942年他在重庆避难时,“慈父”弘一法师在泉州圆寂;战争结束的次年,战乱中一直与他通信在精神上支撑着他的夏丏尊辞世,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12)“文革”中,他因散文《阿咪》获罪,一家人住的日月楼被安置进了四五家人,丰子恺只得睡在连接阳台的走廊上,用棕绷搭个小床,棕绷太短,便在脚那头放个凳子,蜷缩着睡。小床边摆一张小方桌,就是他的书桌。无数个不眠之夜,唯有一钩新月静静陪伴一团蜷缩的身影。如此境地,他却说“天于我,相当厚”。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怀着对苍生的大爱,他完成了弘一法师的遗愿、师生间灵魂的相约——《护生画集》。
(13)“我是一个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孩子”,“在中国,我觉得孩子太少了。成人们大都热衷于名利,萦心于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实业问题……孩子们呢……弄得像机器人一样。长此以往,中国恐将全是大人而没有孩子,连婴孩也都是世故深通的老人了。”
(14)时光隧道里传来的这一段话,振聋发聩。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缘缘堂是丰子恺最喜爱的居所,在这里有他快乐的时光,而日月楼则是他的伤心之所,“文革”遭遇让他刻骨铭心,无法释怀。
B.丰子恺在缘缘堂的生活是幸福的,五年间他完成了近二十部著作,然而缘缘堂被毁、流离失所的逃难生活和两位尊师相继辞世,让他感到很无助。
C.文章的语言简洁干净,朴实无雕琢,以时间为线索将丰子恺的多彩人生向读者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丰子恺的敬仰之情。
D.文章采用第二人称,描绘丰子恺的生活场景,叙述丰子恺的人生经历,自由直接,像是与读者面对面的叙谈,仿佛亲眼所见。
【小题2】“一钩新月天如水”在文中有多重含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丰子恺为什么说“在中国,我觉得孩子太少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