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国细菌学家卡梅隆·柯里在《科学》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声称从5000万年前开始,以真菌为生的蚂蚁就有了自己的抗生素。研究者对一种名叫“真菌蚂蚁”的蚂蚁身上的白色斑点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的“真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类蘑菇来作为唯一的食物。这些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细小的腺窝,里面寄生着一种能产生抗生素的细菌。这些腺窝有一些细小的孔通向蚂蚁身体外部,这样它们就可以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抗生素可以杀死会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从而确保它们主人的食物不受破坏。
这种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使得蚂蚁与作物的这种共生关系非常和谐。研究者发现,一些近缘的、不种植真菌的蚂蚁身上则没有腺窝,也没有寄生菌。科学家们研究了中美洲热带丛林中的切叶蚁的生活习性。切叶蚁只种一种蘑菇,这相当于人类的单一作物制,虽然开始时产量高,但重复种几季以后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人类是采用轮作不同作物来解决问题的。生物学家们采用基因分析法,确定了切叶蚁所种的菌种是源于2300万年前的单一菌株,从未换过品种,却能延续至今。
这个谜由多伦多大学的C·R·居里解开了。居里对包括切叶蚁在内的22种蚂蚁进行了仔细观察。他首先发现蚂蚁的蘑菇农场偶尔也会受到一种名为Es-covopsis的霉菌感染,使蘑菇在几天内全部死光,结果是整穴蚂蚁全部饿死。但尽管如此,切叶蚁还是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其奥秘在于,雌蚁会排出寄生在身上的活细菌分泌出的链霉素。切叶蚁蘑菇园中那些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一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就地将之消灭,以防止其蔓延。而且这种链霉素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真是一举两得。切叶蚁分群时,蚁后将蘑菇菌种含在口中,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所以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历经千万年而不衰。人类所用的抗生素多次使用后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而导致药效减弱,但蚂蚁所用的抗生素却并未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发现,蚂蚁身上的抗生素不但是蚂蚁赖以战胜自然环境的法宝,亦是人体必需的抗生素,今后应可仿此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更有效地治愈人类的疾病。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卡梅隆·柯里认为以真菌为生的蚂蚁从5000万年前开始,就有了自己的抗生素。
B.“真菌蚂蚁”以真菌蘑菇作为唯一的食物,但不同的“真菌蚂蚁”种植的真菌蘑菇是不同的。
C.蚂蚁的腺窝里寄生着一种细菌,这些细菌能产生抗生素。
D.为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蚂蚁的每一个腺窝上都有一个小孔通向身体外部。
【小题2】对“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切叶蚁分群时,蚁后会将蘑菇菌种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
B.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将之消灭。
C.雌蚁分泌出的链霉素活细菌除能消灭Es-covopsis霉菌外,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
D.尽管Es-covopsis霉菌会危害蚂蚁的蘑菇农场,但切叶蚁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蚂蚁腺窝传播出的抗生素可以杀死会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从而确保蚂蚁的食物不受破坏。
B.切叶蚁不换作物品种,是因为单一作物的种植方法产量高,轮作的不同作物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
C.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认为根据蚂蚁身上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特征,人类今后应该可以仿照这种特征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
D.人类现在使用的抗生素同蚂蚁所用抗生素的不同在于,长期使用,前者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后者却不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3 01:14: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爱因斯坦与艺术(节选)

赵鑫珊

①除音乐外,爱因斯坦还推崇文学。他热爱莎士比亚、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肖伯纳。高斯是十八、十九世纪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心目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听听他自己的话吧:“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爱因斯坦如此重视文学艺术的作用,对我们搞教育和自然科学的人来说,不是可以引起深思么?

②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爱因斯坦写道:“我从来就不把安逸和享乐看成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终点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也就是空虚的。

③在他心目中,艺术和科学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从事艺术和科学的最大乐趣不是占有,而是不断追求。有人以“但愿长醉不复醒”为人生最大乐趣,对于爱因斯坦,“销万古愁”的方法不是举杯长醉,而是无止境地从事科学、艺术活动。

④此外,他极力推崇文学艺术,也是因为他深深懂得它们的伦理价值。爱因斯坦认为,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也许这便是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的原因。

⑤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爱因斯坦同卡夫卡也有过交往。卡夫卡说:“我总是企图传播某种不能言传的东西,解释某种难以解释的事情。”卡夫卡把文学艺术看成是探索世界秘密的决定性手段的见解,恐怕在爱因斯坦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因为这位伟大科学家一再宣称:音乐和物理学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尽管不同,可是却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企图表述未知的东西,它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可是它们互相补充着。

⑥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感情的渴望。而且,有些人生的体验(如一种朦胧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绪)只有借助于艺术才能表述出来。

⑦肖邦在夜曲中所陈述的情感,梵·高在画布上所表达的心绪,以及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绝不是相对论和量子论能说清楚,讲明白的。

⑧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值得追求,还因为它们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的美。“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这一几何命题就具有高超的逻辑关,它在人们心中所激起的美感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在人们心中激起的美感是相通的,等价的。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会极力推崇艺术的美。正因为这样,爱因斯坦才经常把科学的伟大成就比作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把美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迈克耳孙称之为“艺术家”(的确,大数学家和大物理学家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艺术家)。

⑨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还在于两者均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怎能以惊人的洞察力阐明相对论原理?他自己就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艺术的想象力,往往会刺激科学所必需的想象力。我想,这也是爱因斯坦左脚踏在科学上,右脚踏在艺术上的原因之一。

⑩近年来,常听到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国为什么不能造就出一个爱因斯坦?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其中艺术素养便是一大因素。如果爱因斯坦对艺术的美无动于衷,人们有充分理由可以怀疑他心中是否能树立起科学(真理)的美学标准。而没有这种标准,他就难以在科学上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⑪音乐、绘画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小题1】第②段画线词语“猪栏的理想”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从内容与结构角度分析第④段的作用。
【小题3】第⑦段画线处所引诗句出自陈子昂的代表作《____________》
【小题4】对文中所涉及的写作手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高斯对比,有力地论证了文学绝对优于科学。
B.第②段中,引用爱因斯坦自述,增强文章说服力,论证艺术对人生的必要性。
C.第⑤段中,引用卡夫卡的话,解释了爱因斯坦对卡夫卡给予高度评价的原因。
D.第⑦段中,列举肖邦的例子,强调艺术与科学一样,都体现着绝对和谐的美。
【小题5】简析本选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没有比较发达的农业,没有人口显著地增加并聚集成为城市,那么,农业文明就无从谈起。在中国北方,小米是中国北方地区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础。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时期的主要农作物是粟和黍,南方地区(长江流域)是稻作农业。所谓粟和黍就是谷子和糜子,都是小米,谷子是一般的小米,黍是黏的小米。
在世界范围内,欧洲、西亚其实也有小米,黍曾被认为最早是在7000年前的西亚地区起源的。但在2003年,在内蒙古赤峰发掘的兴隆沟遗址,发现了8000年前小米,包括粟和黍。到底哪儿是小米的原产地呢?中国和西亚、欧洲的粟和黍究竟是两个不同中心,具有各自的起源,还是只有一个起源地?这个问题只依靠我们考古学家是解决不了的。于是,中外顶级的植物考古专家合作,用科学的办法对中国和西亚、欧洲的小米进行多种分析手段研究。首先,科学“测年”成了解决问题的基础。我国有便利的条件对小米进行“测年”。我们采用浮选法,在从考古发掘的居住址出土的土放在容器里加水,一些植物的种子就会浮起来,再经晾干,就得到了很多当时植物的种子。我国旱作农业的起源区很可能在河北、山西一带。近年,在北京市西部的门头沟区遗址发现了距今9000多年前的粟和黍,但量很少,且尚未正式发表研究成果。现在比较确凿的是,我国最早的粟和黍距今8000年。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等国的高精度测年仪器对兴隆洼遗址中浮选出来的碳化的黍进行测年,结果都是距今7600多年。
在兴隆沟遗址出土的这批粟和黍之前,学术界认为世界上最早的黍是西亚出土的,有7000年的历史,欧洲出土的黍有500年历史。但是,最新的高精度测年研究表明,这两个地区的黍都没有早于“4500岁”的。比我国发现最早的黍晚得多。即使我国发现的黍年代比西亚和欧洲的时间早,也并不能直接证明它们之间有传播的关系。现在我们采取基因考古的方式对小米粟和黍的基因进行研究。基因研究的结果表明,世界上所有的粟和黍都是来自于同一个起源地,这个起源地就是中国的北方地区。所以说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小米都是起源于中国的北方地区。
基因研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果就是发现黍的黏性基因是起源于中国北方之后传到欧洲的。小米被发明之后,在中国的文明形成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小米被发现以后,直至小麦传来,数千年来,它一直是北方地区人们的主食。
总之,植物考古和基因考古双重显示小米起源于中国的北方,无论是粟和黍都是这样,小米栽培被发明以后从中国的北方向外传播。考古证据表明,尤其是DNA研究表明,至迟在距今4500年前,黍已经传播到了中亚地区并继续向西传播,大约3500年前已经到达了东欧地区。另外一个品种不黏的小米——粟在距今4000年前向南传到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但是在那边没有发现黏的黍,可见各地对外来因素的接受、吸收也是有选择的。
(选自王巍《文化交流与中华文明的形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米早在史前时期就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可以说中国北方地区的古老文明起源于小米。
B.我国发现的黍与西亚和欧洲的黍有传播关系,可以说中国的北方地区是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小米的发源地。
C.我国最早的粟和黍距今8000年,比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测年”距今7600多年的“黍”要早得多。
D.黍曾被认为起源于西亚地区,在兴隆沟遗址中也发现了粟和黍,使小米的起源地问题成了解决不了的难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对比和比喻论证,前者体现在对比粟和黍的出土时间,后者体现在把研究小米的出土时间说成“测年”。
B.文章在论述粟和黍的起源地时运用大量的数据、科学的论据分析了我国与西亚、欧洲的传播关系。
C.文章先指出小米对中国北方地区文明的重要意义,再论述小米的原产地,最后指出从我国传播的时间和过程。
D.文章通俗浅近,从抽象的科学研究中列举通俗易懂的典型事例,论证思路清晰,很容易被读者接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北方的黍在4500年前就已经传播到中亚并继续向西传播,西亚出土的黍有7000年历史的说法并不可靠。
B.DNA研究技术的介入,使考古学研究产生了质的飞跃,能够直接证明西亚和欧洲的黍于我国北方地区。
C.在农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对于外来因素的接受和吸收存在着选择性,例如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没有发现黏的黍。
D.小米栽培技术的发明在中国的文明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没有小米中国北方的农业文明就无从谈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背 叛
余显斌
将军派人下山去找粮。
多少天了,我们断了五谷,只有吃皮带,吃草根。总之,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了,除了石头和树木。将军挠着后脑勺说,不行,得弄点粮食,不然的话,咋打仗?
王老蔫一听,扶着树干站起来,自告奋勇道,我去。
将军打量了一下他,问道,你去?
王老蔫点点头,告诉我们,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
我跟将军眨了下眼,背过王老蔫,悄悄告诉将军,这小子又胆小又怕吃苦,什么时候这么勇敢过?不可信。将军瞪大眼睛问,啥意思?
我叹口气说,打败之后,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段时间,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有一些软骨头的战士,受不了苦,带着枪悄悄下山,投靠敌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不得不小心,不得不提醒将军,尤其对于王老蔫这样的人,不可不防。
可是,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还是派出了王老蔫。现在,跟在将军身边的人也就十几个了,他们都是外地人,对于当地情况很生疏。也只有王老焉是这儿的人,路熟。
王老蔫接受任务,敬了个礼,走了。
按照约定,第二天早晨王老蔫得赶回这儿。可是,天亮了,太阳照亮了雪野,仍不见王老蔫回来。我很是担心,告诉将军,得赶快转移,我怀疑王老蔫这家伙出了问题。
我分析,王老蔫这小子路熟,不会出别的事,如果要出事,也一定是投敌。
将军摇着头说,再等一下。
将军自言自语,这个王老蔫,是不是让什么事耽搁了?
这一等,我们就等来了日军,一队黄乎乎的小鬼子,拿着枪向这边走来。当头一人,正是王老蔫。将军骂一声,软蛋,果然带着小鬼子来了。说完,暗令十几个人赶快趴下,藏身雪里,做好战斗准备。
我们趴在那儿,一动不动。
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小子,很得意。
后边,跟着日军的小队长。
走到这儿,他站住了,一笑,告诉日军小队长,这儿是我们的一个窝点,不过,昨天将军和自己商定了,让自己运粮,不必来到这儿,直接送到虎头岭,天一亮他们就去取。说到这儿,他一笑道,自己不想干了,因此,跑到门头沟,遇见太君,就投奔过来了。
因此,他断定,将军现在在虎头岭。
日军小队长听了,一扬指挥刀,前进!
一队日军跟着王老蔫,吭哧吭哧踏着深雪,继续向前走去,一步步上了虎头岭。
不久,虎头岭上,传来王老蔫的喊声,小鬼子,去死吧!随着是一声手榴弹轰隆隆的爆炸声,然后一切都没有了,四野静悄悄的。我们爬起来,望着虎头岭,一个个眼中涌出了泪水。
将军用手擦一把泪说,走,去门头沟。
在门头沟,我们在一处山洞里最终找到了一袋粮,渡过了难关。
多年后,我已两鬓斑白,再次回到这儿,打问起王老蔫当年被捕的经过。当地人告诉我,说有人亲眼见到,王老蔫当时不是被捕的,确实是自己走出来自愿给日军带路的。当时,他扛着粮刚走到门头沟,发现一队日军悄悄地向我们驻地方向摸去。他一惊,忙藏好粮,拍打着衣服走出来告诉日军,自己是抗联,刚刚从将军那儿逃出来的。
他说,他知道将军在哪儿,愿意带路立功。
于是,他带着日军径直走向虎头岭,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
他和我同年,如果活到现在,也已经九十多了。
(节选自《金山》,2015年1期)
作品中的王老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互联网+”已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随着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给传统村落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互联网+村落文化”模式将是有效、可行和必行的新途径。。
建立基于虚拟收藏社区的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构建“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为了实现文化资源的供应和村民的需求有效对接,必须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立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通过网络调查、大数据抓取等手段分析公众的文化需求,将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中的虚拟藏品打造成有吸引力的数字文化产品,在虚拟交往过程中传递传统文化精髓,延续文明的火种。虚拟藏品主要是指传统村落中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复本,具体包括村落古建筑,生活器物、家谱文书、宗教器物以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采用3D激光扫描技术,逼真再现藏品的色泽等形态特征,通过移动互联网生动展示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将虚拟展示和线上交易相结合,从而帮助村民实现居家就业。
建立基于虚拟家族社群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平台,构建“互联网+家谱文化”新模式。家谱是以父系家族世系为中心,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的文献,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在中国漫长的宗族社会历史中,家谱不仅是维系家族稳定的重要档案,也是村落原住民文化基因的图谱序列。为了方便村民收集和利用家谱文献,建议运用“互联网+”思维将家谱文献数字化,建立基于虚拟家族社群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平台。
历史上,乡贤曾长期充当乡村意见领袖角色,村民经常向乡贤们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乡贤能激活和发挥乡贤的文化“黏合剂”功能,提高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基于虚拟家族社群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平台,新乡贤和村民可以对自己的家谱进行展示、晒家规和家风、设立家族文化论坛等,家族成员之间也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各种形式展开互动。通过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实现虚拟家族社群的运营。
建立基于用户创造内容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构建“互联网+村落旅游”新模式。应充分利用“两微一端”新媒体的互动性、自主性、传播迅速和大容量等优势,为每一个传统村落设计一个符合本村实际情况和需求的手机APP应用,手机APP的服务对象分为两类:一是本村村民,二是游客。在这个APP中,可专设一块产品推荐区,村民在这里推荐自产农产品并进行售卖,这个推荐会链接到微店中,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进入,并通过微信二维码便捷地传播和分享。
对于游客来说,通过APP展现出的是一一个智慧乡村。同时,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购买村民自产农产品,预约农家乐,等等;游客也可以通过APP尽情享受“数字旅游”“智慧旅游”的便捷快乐。
(摘编自刘灿姣《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须用好“互联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建立,将能够使村民的需求和文化资源的供应实现有效对接。
B.把传统村落中具备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变为数字文化产品,就可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传递。
C.以父系家族世系为中心的家谱,不仅是一种文献和历史图籍,更牢固维系着中国家族的稳定。
D.传统村落文化建设中曾经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在“互联网+村落文化”模式中将得到解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论述了“互联网+村落文化”模式出现的相关政治背景及技术方面的支持。
B.文章从公共文化服务、家谱文化、村落旅游三方面,论述了为何构建“互联网+村落文化”模式。
C.文中写到与村民有关的家谱文书、宗教器物等内容,意在说明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中常见的虚拟藏品的构成。
D.在阐述构建“互联网+村落旅游”新模式时,文章从村民和旅客的角度论述了手机APP具有的巨大功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3D激光扫描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将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产,进行虚拟展示和线上交易,帮助村民实现居家就业。
B.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平台,使村民通过展示家谱、设立文化论坛等形式实现家族成员间的互动成为可能。
C.新乡贤在“互联网+”时代下,能够充分发挥文化的“黏合剂”功能,提高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D.为传统村落设计手机APP应用,建立村民和游客之间的紧密联系,是构建“互联网+村落旅游”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