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小题1】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船行似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简洁的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榜纸那么大那么长”一句意在强调什么?
(2)作者说,“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在作者看来,这钟声对张继起着什么作用?
【小题3】章题为“不朽的失眠”,请结合全文,解释标题的含义,并说说标题的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4 05:30: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诗礼文化中的诗教与礼制的互动关系而言,两者或离或合,大略经历了五次历史性演变。

先周时期,诗教与礼制天然遇合,生成诗礼文化的初级国家形态。诗教争礼制最初经历了从自然状态,过渡到舜以来初级国家形态的漫长历程。当原始部落社会迈进初级国家的门槛时,朴素自然的民间礼俗一变而为初级国家形态的礼制。于是,礼制建设向诗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这是帝舜发出的对子弟开展诗教的命辞。从此,诗教与礼制相结合,共同启动了诗礼文化建构的历程。

西周时代,诗教与礼制水乳交融,生成诗礼文化的高级国家形态。西周初创,即十分重视诗礼文化建设。在周太师整理规范前代已有诗作的基础上,以周公旦、成王诵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创制了大量新诗,以施于王室与公室典礼。其中,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规范,重在明等级;以“六艺”为核心的贵族教育内容,重在调人情。于是,诗教与礼制二者相互倚重,相与为用,紧密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春秋时期,诗教与礼制渐次分离,制度之教演变为文化之教。平王东迁,王室渐次衰微,原本以和合礼制为主要任务的诗教,逐渐从礼制系统中淡出。转而演变为儒、墨、名家的道德修身和言辞进身手段。此时开始盛行的歌《诗》、引《诗》以“言志”的文化活动,显示出诗教脱离典礼轨道的倾向。此时的《诗》已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化的礼制,而是独立的大学文本了。诗教因西周传统礼制的变革崩坠而趋向没落,诗教对建构诗礼文化的影响力自然就减弱了。

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相互乖离,《诗》成为少数经师传习的文学文本。当时,七雄争霸,礼崩乐坏,就连儒家在传播《诗》上也有心无力,其他学派如纵横家引述《诗》句完全是出于论辩术的需要,法家则危言耸听地说如果用诗、书、礼、乐治国,“敌至面削,不至必贫”(《商君书·去强》)。秦王朝建立后,更是以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毁灭诗礼文化,《诗》既在被灭之列,诗教自然也无施展空间,这样它就从国家和民间两个领域完全退出。只能奄奄一息地苟活于少数经师之手了。

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礼文化上升为皇权制国家的政教样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诗教走向了它的终极形态——政教化。当时,上有官学,下有私学,形成了诗教彬彬之盛的局面,国家政教道德得到了强化。当时的学者翼奉说,《诗》和《易》《春秋》一样,“皆列终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汉书·吴奉传》)。足见《诗》和其他儒家经典一道,参与了汉代国家礼制的建设。

从诗教与礼制关系的离合与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诗》与礼共生互动的基本类型;进而从诗礼文化的起落兴衰中,既可透视出历史文化的运行与演变规律,也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提供历史借鉴。

(摘编自郝建杰《诗教与礼制的离合》,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处在原始社会的帝舜要求对子弟开展诗教,标志着诗教开始与礼制相结合。
B.西周时代周公旦等人创制新诗用于王室和公室典礼,诗教与礼制已水乳交融。
C.春秋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渐行渐远,秦朝时达到极点,诗教从全社会彻底消失。
D.汉武帝时期官学、私学都重视诗教,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教走向了政教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开宗明义,概括说明先秦两汉时期诗礼文化中诗教与礼制互动的总体情况。
B.中间五段结合不同的时代特征,具体论述诗教与礼制离合关系的五次历史性演变。
C.文章末段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本文所作研究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D.文中引述《尚书》《诗》《春秋》《商君书》《汉书》等古典文献,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五次历史性演变中,第一次是开端,经历了最漫长的过程。
B.诗教与礼制的离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第五次完全又回到了第二次的状态。
C.从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不同状态来看,诗教只有与礼制相结合,才有其历史价值。
D.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这种状态后来应该一直持续,直到清王朝灭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榆林红石峡记

梁衡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名片,如巴黎之大铁塔,北京之天安门,上海之黄浦江。在榆林则是红石峡。峡在城北三里。正大漠北来,浩浩乎平沙无垠,忽巨峡断野,黄绿两分,奇景突现。

峡之奇有三。一是沙中见河,曰榆溪河。此大漠之地,人常以为黄沙漫漫,旱象连连。殊不见,却有一河无首无尾涌出沙中,绿波映天,穿峡而过。二是山色全红。大漠有峡已自为奇,而石又赤红,每当晨曦晚照之时,两岸峭壁危岩,就团团火焰,接地映天。三是峡中遍布石刻。刀凿斧痕,题刻满山。这是它的迷人之处。

自秦汉以来,榆林即为北疆要塞,红石峡天险其北,镇北台雄视其上,历代征战以此为烈。将军战罢归来,弹剑呼酒,分麾下炙,长烟落日,悲笳声声。于是便削石为纸,振河为墨,银钩铁划,直抒胸臆。个中人物,最知名者有二。

一是清代名臣左宗棠。清朝后期,列强瓜分中国,英、俄染指西北,左于同治五年受命陕甘总督。其时,朝中正起“海防”、“塞防”之争。投降派谓塞外不毛之地,不值经营,更欲放弃新疆,任其存亡。左力排谬说,以陕督之职筹粮备饷,又领钦差之命,提兵西进,一举收复新疆,固我中华万世之基业。其用兵之时更植树千里左公柳,春风直度玉门关。他的老部下刘厚基时任榆绥总兵,就向他为红石峡求字。他即大书“榆溪胜地”。左宗棠在陕甘经营十多年,雄图大略,边情难舍。这四字虽赞榆溪,却更赞西北。观其书法,用笔沉着,结字险劲,雄踞壁上,隐隐肱股之臣,浩浩大将之风。还有一位,是抗日名将马占山。马曾任东北边防军师长,黑河警备司令。1931年率部在黑龙江打响抗日第一枪,后受排挤,移驻西北,一腔热血,报国无门。他1941年来游此地,眼见祖国河山破碎,愤而连刻两石“还我河山”。其字笔捺沉重,深陷石中,说不尽的臣子恨、亡国痛。石峡中这类慷慨激昂文字还有许多,如“巩固山河”、“威震九边”、“力挽狂澜”等,皆横竖如枪戟,点撇响惊雷。,今日读来仍虎震幽谷,风卷残云。

中国之大何处无峡;峡多刻石,何处无字?然红石峡正当中原大漠之分,蒙汉农牧之界。北望牛羊轻牧而白云落地,南眺稻粱初熟又绿浪接天。地老天荒,沉沉一线,地分绥陕,史接秦汉。呜呼,收南北而融古今,唯此一峡。其全长300米,南北走向,东西两岸,一川文字 ,满河经典。除述边关豪情,还有写风光之秀,如“蓬莱仙岛”、“塞北江南”;写地势之险,如“天限南北”、“雄吞边际”;有感念地方官吏的治民之德,如“功在名山”、“恩衍宗嗣”;有表达民族团结之情,如“中外一统”、“蒙汉一家”等等,各种汉、满文字题刻凡200余幅。好一部刻在石壁上的地方志,一枚盖在大漠上的中国印。正是:

赤壁青史,铁铸文章。大漠之魂,中华脊梁。

【小题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谬说:
(2)沉重: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简要分析文章开头一段的作用。
【小题4】本文处处见奇,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

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0%和26.2%。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营业总收入达4 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预计到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

——(新华网数据新闻)

材料二 

如今,很多乡村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让更多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乡村旅游俨然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乡村旅游既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经,进而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年,乡村旅游带来的农民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39.4%,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达264万人,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18.3%。

此外,乡村旅游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效益,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近90%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为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高于农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

但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来临,乡村旅游也有待于在创新中开拓新思路,发掘新价值。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也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形式层出不穷。

(摘编自《发展乡村旅游 让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材料三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指出,2017年集中采取一批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具体来看,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行动方案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PPP、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在优化乡村旅游扶持政策和长效机制方面,行动方案提出要促进1 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与旅游电商、现代物流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织本地从业人员参加乡村旅游食宿服务、管理运营等技能培训,重点培养1 000名以上乡村旅游带头人;在推动乡村旅游区域差异化发展方面,将鼓励和引导中小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等。

(光明网·旅游频道)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2~2016年间,我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均呈现出递增趋势,前景非常乐观。
B.2012~2016年间,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呈M状,两项内容增长率最高年份在2014~2015年。
C.图表显示,接待人次的多少决定着营业收入的高低,而接待人次的增长率制约着营业收入的增长率。
D.图表显示,在2012~2016五年间,接待人次增长率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均有三年超出了年均增长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叫“农家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出现了高端的“民宿”,成效十分显著。
B.乡村旅游是扶贫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省市区的大部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C.我国乡村旅游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因此乡村旅游有待于开拓新思路。
D.国家将拿出专项资金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如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乡村旅游都有哪些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下列小题。
笔墨祭(节选)
余秋雨
中国传统文人究竟有哪些共通的精神素质和心理习惯,这个问题,我思忖日久,头脑渐渐由精细归于朴拙,觉得中国传统文人有一个不存在例外的共同点;他们都操作着一副笔墨,写着一种在世界上很独特的毛笔字。不管他们是官屠宰辅还是长为布衣,是侠骨赤胆还是蝇营狗苟,是豪壮奇崛还是脂腻粉渍,这副笔墨总是有的。
笔是竹竿毛笔,墨由烟胶炼成。浓浓地磨好一砚,用笔一舔,便簌簌地写出满纸黑生生的象形文字来。这是中国文人的基本生命形态,也是中国文化的共同技术手段。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干脆偷偷懒,先把玩一下这管笔、这锭墨再说呢?
一切精神文化都是需要物态载体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就遇到过一场载体的转换,即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场转换还有一种更本源性的物质基础,即以“钢笔文化”代替“毛笔文化”。五四斗士们自己也使用毛笔,但他们是用毛笔在呼唤着钢笔文化。毛笔与钢笔之所以可以称之为文化,是因为它们各自都牵连着一个完整的世界。
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毛笔文化,现在已经无可挽回地消逝了。
诚然,我并不否定当代书法的成就。有一位朋友对我说,当代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古代书法家。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古代书法家的队伍很大,层次很多,就我见闻所及,当代一些书法高手完全有资格与古代的许多书法家一比高低。但是,一个无法比拟的先决条件是,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需性为背景的,因而产生得特别自然、随顺、诚恳;而当代书法终究是一条刻意维修的幽径。
在这一点上有点像写古诗。五四以来,能把古诗写得足以与古人比肩的大有人在,但不管如何提倡张扬,唐诗宋词的时代已绝对不可能复现。诗人自己可以写得非常得心应手(如柳亚子、郁达夫他们),但社会接纳这些诗作却并不那么热情和从容了。久而久之,敏感的诗人也会因寂寞而陷入某种不自然。他们的艺术人格,或许就会因社会的这种选择而悄悄地重新调整。这里遇到的,首先不是技能技巧的问题。
我非常喜欢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几个传本法帖,大多是生活便条。只是为了一件琐事,提笔信手涂了几句,完全不是为了让人珍藏和恳挂。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字写便条实在太奢侈了,而在他们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接受这张便条的人或许眼睛一亮,却也并不惊骇万状。于是,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便条中泄露无遗。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一支毛笔并不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职业和手艺,而是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我相信,后代习摹二王而惟妙惟肖的人不少,但谁也不能把写这些便条的随意性学到家。
在富丽的大观园中筑一个稻香村未免失之矫揉,农舍野趣只在最平易的乡村里。时装表演可以引出阵阵惊叹,但最使人舒心畅意的,莫过于街市间无数服饰的整体鲜亮。成年人能保持天真也不失可喜,但最灿烂的天真必然只在孩童们之间。在毛笔文化鼎盛的古代,文人们的衣衫步履、谈吐行止、居室布置、交际往来,都与书法构成和谐,他们的生命行为,整个儿散发着墨香。
相传汉代书法家师宜官喜欢喝酒,却又常常窘于酒资,他的办法是边喝边在酒店墙壁上写字,一时观者云集,纷纷投钱。你看,他轻轻发出了一个生命的信号,就立即有那么多的感应者。这与今天在书法展览会上让人赞叹,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整个社会对书法的感应是那样敏锐和热烈,对善书者又是如此尊敬和崇尚。这使我想起现代的月光晚会,哪个角落突然响起了吉他,整个晚会都安静下来,领受那旋律的力量。
书法在古代的影响是超越社会藩篱的。师宜官在酒店墙上写字,写完还得亲自把字铲去,把墙壁弄得伤痕斑斑,但店主和酒保并不在意,他们也知书法,他们也在惊叹。师直官的学生梁鸽在书法上超越了老师,结果成了当时的政治权势者争夺的人物。他曾投于刘表门下,曹操破荆州后还特意寻访他,既为他的字,也为他的人。在当时,字和人的关系难分难舍。曹操把他的字悬挂在营帐中,运筹帷幄之余悉心观赏。在这里,甚至连政治军事大业也与书法艺术相依相傍。
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我听过当代几位大科学家的演讲,他们写在黑板上的中文字实在很不象样,但丝毫没有改变人们对他们的尊敬。如果他们在微积分算式边上写出了几行优雅流丽的粉笔行书,反而会使人们惊讶,甚至感到不协调。当代许多著名人物用毛笔写下的各种题词,恕我不敬,从书法角度看也大多功力不济,但不会因此而受到人们的鄙弃。这种情景,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里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信号系统和生命信号系统。
古代文人苦练书法,也就是在修炼着自己的生命形象,就像现代西方女子终身不懈地进行着健美训练,不计时间和辛劳。
由此,一系列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奇迹也随之产生。传说有人磨墨写字,日复一日,把贮在屋檐下的几缸水都磨干了;有人写毕洗砚,把一个池塘的水都洗黑了;有人边走路边在衣衫上用手指划字,把衣衫都划破了……最令人惊异的是,隋唐时的书法家智永,写坏的笔头竟积了满满五大麓子,这种簏子每只可容一百多斤的重量,笔头很轻,但五簏子加在一起,也总该有一二百斤吧。唐代书法家怀素练字,用坏的笔堆成了一座小丘,他索性挖了一个坑来掩埋,起名曰“笔冢”。没有那么多的纸供他写字,他就摘芭蕉叶代纸,据说,近旁的上万株芭蕉都被他摘得光秃秃的。这种记载,即便打下几成折扣,仍然是十分惊人的。如果仅仅为了练字谋生,完全犯不着如此。
【小题1】本文标题“笔墨祭”中的“笔墨”在文中有何含义?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完整的毛笔文化”消逝的原因。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选文蕴含大量的文化信息和文人掌故,话题虽凝重,但因其极具知识性和趣味性,又十分耐读。
B.文中多出运用比喻,手法娴熟,收到很好的效果。如以“五四”以来的诗人之于古诗,比喻当代文人之于毛笔书法,既增强了说理性,又拓展了知识内涵。
C.“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几个传本法帖,大多是生活便条”,说明书法家刻意写的字反而不如随便写的好。
D.作者认为,古代文人苦练书法,与谋生关系不大,更多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
E. 从文章的题目到选文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传统文化衰败的惋惜和无奈之情。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介于玉与石之间的贺兰石

季栋梁

①“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绵延在河西走廊数百公里的贺兰山,在经历了无数改朝换代的战火洗礼后,成就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功名梦想,抵御了西北狂风对河套的侵蚀,造化了塞上江南——宁夏平原的同时,赐予了宁夏人一种宝物——贺兰石。

②在中国书画界有“一端二歙三贺兰”之说。贺兰砚雅称“碧子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砚”合称中国四大名砚。贺兰石是做贺兰砚的原材,之所以无比珍贵,是由于贺兰石是一种含石英粉沙的黏板岩,其构成的矿物非常微细,只有头发丝的几十分之一,夹携着玉带、云纹、眉子、银线、石眼等结构,均匀地散布着多种坚硬的石英粉和铁矿物微粒,石质细密,结构均匀,坚而不脆,用它不仅古朴典雅、妙趣横生,而且发墨迅速,不郁结,又耐用,带盖的贺兰砚如同密封器一般,素有“存墨过三天”之说。尤其是贺兰石自然形成两种色彩:“深紫”和“碧绿”。远看仿佛那“碧绿”是嵌入“紫石”上的碧玉,近观,却是自然生成的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在砚石中极为罕见。1963年12月,董必武视察宁夏时,对贺兰砚大加赞赏,挥毫泼墨,题诗赞曰:“色如端石微紫深,纹似金星细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宝,磨而不磷性相宜。”

③贺兰砚在雕刻之初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相石”与“俏彩”。所谓“相石”一如相面,即是对一块石料整体的大小、纹理、厚薄、形态等总体品味、把玩。所谓“俏彩”则是依照“深紫”、“碧绿”二色的分布层次,尤其是根据“碧绿”自然形成云、月、水、山、龙、鹤、松等形纹,随彩走形,谋篇布局,勾画主题。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艺术家们常常要对一块贺兰石达摩面壁一般端详许多时日,才下刀雕刻。正是这一块块“碧绿”,为贺兰石赋予了极高的艺术天赋,“太白醉酒”、“赤壁怀古”、“松鹤 年”、“渔舟 晚”、“龙凤 祥”、“结草 环”、“北斗七星”等中国传统文化才得以与砚台相得益彰。因此一方艺术价值上乘的贺兰砚,往往需要艺术家数月甚至数年的呕心沥血。清代道光年间,宁夏道台谢威风曾招请南方制砚名手,传技艺于当地,使贺兰砚的雕刻技术得到快速提升,风格上具有南柔北刚的独特个性。

④贺兰砚究竟有多长时间,最早的说法是“蒙恬制笔”之说。大秦统一六国以后,蒙恬作为秦始皇的一员战将,统帅十万余屯垦于宁夏黄河两岸。在这段岁月中,蒙恬“以柘木为管,鹿皮为柱,羊皮为被”,制造了被后人称赞的“秦笔”、“苍毫”。既然造了笔,与其配套的砚台似乎也就自然而然出现了。邵元冲《西北胜览》中载:“贺兰山之附近,又产紫石,可为砚。市上有出售者,亦西北名贵产品也。”最早记载贺兰石刻砚的是《宁夏府志》,在其“地理山川”一节里有这样的描述:“笔架山在贺兰山小滚钟口,三峰矗立,宛如笔架,下出紫石可为砚,俗呼贺兰端。”滚钟口,距银川市30公里,是绵延数百公里的贺兰山离银川最近的风景点。笔架山海拔2600余米,从滚钟口举目西望,笔架山悬崖峭壁上有一道岩层,仿佛紫云萦绕,十分壮观。贺兰石便出自这里。贺兰石储量极小,总储量仅为35.23万立方米,而可供开采的中心区储量仅有5.93万立方米。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科学开发贺兰石资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每年限量开采贺兰原石不超过20吨,这使得贺兰石制品更显珍贵。

⑤每年5月至10月为贺兰石采掘时间,倘若这个时间你到滚钟口,会看到采石人。他们荡于悬崖峭壁之间的云雾之中,踏天磨魔刀割紫云,极其壮观。为了保证贺兰石的完整性,如今依然采用露天手工采掘的方法。由于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有防火规定,采石工人们不能在山上生火做饭,也不能住在山上,他们每天要背负20多公斤的贺兰石翻山越岭往来7小时山路,相当艰辛。

⑥除了制作砚台之外,贺兰石制作的镇纸、屏风、挂件等也是极有特色。倘若在银川大街上,你碰见几位靓丽的女子颈项间挂着精美的挂件,紫色石头上嵌有淡青色图案,或生肖,或云龙,或寿星,或财神,或月上柳梢头,或人约黄昏后,那就是贺兰石雕制成的。

【小题1】第①段中“造化”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在空格处填写恰当的动词:“松鹤 年”、“渔舟 晚”、“龙凤 祥”、“结草 环”
【小题3】为什么“艺术家们常常要对一块贺兰石达摩面壁一般端详许多时日,才下刀雕刻”?
【小题4】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举宁夏道台谢威风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贺兰砚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个性。
B.从“蒙恬制笔”说中,可以推断贺兰砚在秦统一后应该有出现的可能。
C.从《西北胜览》中的记载可以看出贺兰砚作为名砚已经在市场上销售。
D.引用《宁夏府志》既写了最早贺兰石刻砚的时间,又写出采石的地点。
【小题5】纵观全文,概述贺兰石珍贵的原因。
【小题6】如果在今年世博会的宁夏馆中展出贺兰砚,请你写一段介绍贺兰砚的说明性文字(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