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介于玉与石之间的贺兰石

季栋梁

①“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绵延在河西走廊数百公里的贺兰山,在经历了无数改朝换代的战火洗礼后,成就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功名梦想,抵御了西北狂风对河套的侵蚀,造化了塞上江南——宁夏平原的同时,赐予了宁夏人一种宝物——贺兰石。

②在中国书画界有“一端二歙三贺兰”之说。贺兰砚雅称“碧子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砚”合称中国四大名砚。贺兰石是做贺兰砚的原材,之所以无比珍贵,是由于贺兰石是一种含石英粉沙的黏板岩,其构成的矿物非常微细,只有头发丝的几十分之一,夹携着玉带、云纹、眉子、银线、石眼等结构,均匀地散布着多种坚硬的石英粉和铁矿物微粒,石质细密,结构均匀,坚而不脆,用它不仅古朴典雅、妙趣横生,而且发墨迅速,不郁结,又耐用,带盖的贺兰砚如同密封器一般,素有“存墨过三天”之说。尤其是贺兰石自然形成两种色彩:“深紫”和“碧绿”。远看仿佛那“碧绿”是嵌入“紫石”上的碧玉,近观,却是自然生成的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在砚石中极为罕见。1963年12月,董必武视察宁夏时,对贺兰砚大加赞赏,挥毫泼墨,题诗赞曰:“色如端石微紫深,纹似金星细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宝,磨而不磷性相宜。”

③贺兰砚在雕刻之初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相石”与“俏彩”。所谓“相石”一如相面,即是对一块石料整体的大小、纹理、厚薄、形态等总体品味、把玩。所谓“俏彩”则是依照“深紫”、“碧绿”二色的分布层次,尤其是根据“碧绿”自然形成云、月、水、山、龙、鹤、松等形纹,随彩走形,谋篇布局,勾画主题。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艺术家们常常要对一块贺兰石达摩面壁一般端详许多时日,才下刀雕刻。正是这一块块“碧绿”,为贺兰石赋予了极高的艺术天赋,“太白醉酒”、“赤壁怀古”、“松鹤 年”、“渔舟 晚”、“龙凤 祥”、“结草 环”、“北斗七星”等中国传统文化才得以与砚台相得益彰。因此一方艺术价值上乘的贺兰砚,往往需要艺术家数月甚至数年的呕心沥血。清代道光年间,宁夏道台谢威风曾招请南方制砚名手,传技艺于当地,使贺兰砚的雕刻技术得到快速提升,风格上具有南柔北刚的独特个性。

④贺兰砚究竟有多长时间,最早的说法是“蒙恬制笔”之说。大秦统一六国以后,蒙恬作为秦始皇的一员战将,统帅十万余屯垦于宁夏黄河两岸。在这段岁月中,蒙恬“以柘木为管,鹿皮为柱,羊皮为被”,制造了被后人称赞的“秦笔”、“苍毫”。既然造了笔,与其配套的砚台似乎也就自然而然出现了。邵元冲《西北胜览》中载:“贺兰山之附近,又产紫石,可为砚。市上有出售者,亦西北名贵产品也。”最早记载贺兰石刻砚的是《宁夏府志》,在其“地理山川”一节里有这样的描述:“笔架山在贺兰山小滚钟口,三峰矗立,宛如笔架,下出紫石可为砚,俗呼贺兰端。”滚钟口,距银川市30公里,是绵延数百公里的贺兰山离银川最近的风景点。笔架山海拔2600余米,从滚钟口举目西望,笔架山悬崖峭壁上有一道岩层,仿佛紫云萦绕,十分壮观。贺兰石便出自这里。贺兰石储量极小,总储量仅为35.23万立方米,而可供开采的中心区储量仅有5.93万立方米。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科学开发贺兰石资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每年限量开采贺兰原石不超过20吨,这使得贺兰石制品更显珍贵。

⑤每年5月至10月为贺兰石采掘时间,倘若这个时间你到滚钟口,会看到采石人。他们荡于悬崖峭壁之间的云雾之中,踏天磨魔刀割紫云,极其壮观。为了保证贺兰石的完整性,如今依然采用露天手工采掘的方法。由于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有防火规定,采石工人们不能在山上生火做饭,也不能住在山上,他们每天要背负20多公斤的贺兰石翻山越岭往来7小时山路,相当艰辛。

⑥除了制作砚台之外,贺兰石制作的镇纸、屏风、挂件等也是极有特色。倘若在银川大街上,你碰见几位靓丽的女子颈项间挂着精美的挂件,紫色石头上嵌有淡青色图案,或生肖,或云龙,或寿星,或财神,或月上柳梢头,或人约黄昏后,那就是贺兰石雕制成的。

【小题1】第①段中“造化”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在空格处填写恰当的动词:“松鹤 年”、“渔舟 晚”、“龙凤 祥”、“结草 环”
【小题3】为什么“艺术家们常常要对一块贺兰石达摩面壁一般端详许多时日,才下刀雕刻”?
【小题4】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举宁夏道台谢威风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贺兰砚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个性。
B.从“蒙恬制笔”说中,可以推断贺兰砚在秦统一后应该有出现的可能。
C.从《西北胜览》中的记载可以看出贺兰砚作为名砚已经在市场上销售。
D.引用《宁夏府志》既写了最早贺兰石刻砚的时间,又写出采石的地点。
【小题5】纵观全文,概述贺兰石珍贵的原因。
【小题6】如果在今年世博会的宁夏馆中展出贺兰砚,请你写一段介绍贺兰砚的说明性文字(80字左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3 09:48: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

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

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迪。首先,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总结,《论语》言“诗”都十分接地气,目的都在强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子儒学在此不仅彰显出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出后世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

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诗教”必须以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孔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的特质,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步确立“诗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昌龄、王夫之、王国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色的“意境”理论,也正是赓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扬所得。

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异质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  

(选自王杰泓《诗与教》)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立足于现实生活,强调社会教化意义,这是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
B.“兴观群怨”体现了重“教”也重“诗”的文艺观,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
C.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被称为“诗教”观,这也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D.“诗言志”的文艺传统、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观点。
B.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特色。
C.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意义。
D.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息相关。
B.重塑当代中国文化,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
C.“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体现了“教”的层面,“会通性”体现了“诗”的层面。
D.从社会功用层面看,“诗教”的文艺观强调“诗”的文艺审美,也是为了更好地“教”。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杂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崔亚娟

杂技虽然并不是仅限于国内的艺术表演形式,但中国杂技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中国杂技艺术是当代人的重要使命。

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包括杂技艺术在内的文化艺术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当代杂技艺术应当始终坚持创新的创作方向,从传统文化、姊妹艺术中汲取、吸收有益元素,借助现代媒体技术手段,在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在细节上精雕细琢,在内涵上提升品质,实现杂技艺术的创新发展。

继承是创新的源泉。在悠久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杂技艺术形成了很多独特而宝贵的技术、技巧与特色。应当始终坚持“去芜存菁、去糟取精”的艺术原则,对传统杂技艺术中的精华加以继承与发扬,使之成为当代杂技艺术中的“内核”和主体构成,使传统杂技的技巧、原则、规律在当代杂技艺术中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当代杂技应当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成分,这样才能有持续开拓创新的动力和后劲。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杂技中的精华部分,如传统杂技中的蹬技、顶技、手技、车技等技巧以及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可以将这些巧妙地融入到当代杂技艺术表演之中,形成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可以从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寻找杂技艺术创作的灵感,如将一些传统故事引入到杂技表演中,提升杂技创作的文化品质。

杂技艺术本身就是一项融汇了多类型艺术特色的艺术形式,融合是创新的重要途径。任何一项艺术都不可能是完全孤立存在的,杂技艺术与音乐、戏剧、舞蹈、武术等姊妹艺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杂技艺术应当充分发挥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艺术特质,从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之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成分,使之为己所用,成为自己的艺术特色与亮点,吸收和借鉴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艺术元素,最终实现当代杂技艺术的创新发展。

在杂技艺术事业中,可以设置一个个的发展目标作为艺术创新的努力方向,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通过有效的创新手段来不断地实现这些目标。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当代杂技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更加便利的艺术手段。要充分发挥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借助绚丽的灯光、多变的音乐、精良的设施设备,实现杂技艺术的艺术突破,创造出更加绚丽精彩的艺术效果,为广大群众提供更高的艺术享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杂技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杂技是无国界的艺术。
B.传统杂技艺术中的精华应该在当代杂技艺术中得到继承与发扬,焕发出新的光彩。
C.任何一项艺术都不可能是完全孤立存在的,杂技艺术融汇了多种类型艺术的特色。
D.设置了一个个发展目标,就能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通过有效的创新手段来不断实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传承中国杂技艺术是当代人的重要使命。
B.文章第二段主要阐述“当代杂技艺术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总领下文。
C.文章的主体层层递进,由主到次分别从继承、融合、发展三个方面论述。
D.文章在论述时既有理论上的探讨,也有具体措施的分析,如将传统故事引入杂技表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包括杂技艺术在内的文化艺术事业之所以获得空前的繁荣,完全得益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B.当代杂技巧妙地融入传统杂技中的蹬技等技巧及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会形成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
C.杂技艺术应当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只要从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之中汲取成分,就会面目一新
D.发挥了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就能实现杂技艺术的全面突破,创造出更加绚丽精彩的艺术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过铁匠铺 葛水平
①去往铁匠铺的路上,我还是一个撅着厚嘴唇的女孩。
②时光虽然让我的生命中走失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也让我懂得有过的好被我撞见了。
③我的手心再都没有因为遇见一些事物而热过,除了铁匠铺。有些时候,我甚至怀疑其中某些细节的真实,比如黄泥小路上的晨光,弥漫在空气里冷霜的味道,还有那磕磕绊绊相继走过的脚印。
④秋罢,农家院墙上有一排铁钩,上面挂着闲置下来的犁耙锄锹,一年的生计做完了,该挂锄了。庄稼人脸上像牲口卸下挽具似的浮着一层浅浅的轻松,农具挂起来时,地便收割干净了。阔亮的地面上有鸟起落,一阵风刮过来,干黄的叶片刷刷往下掉。入冬了,落叶、草屑连同所有轻飘的东西都被风刮得原地打转。早晨和傍晚,落叶铺满了院子,还有街道。远处重峦叠嶂的山体恰似劈面而立的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屏,霜打过的红叶还挂在一些干枝梢上,怕冷的人已经裹上了冬装,袖住了手。跑往山野的风停在农具上歇息,风把农具上的泥尘抖落下来,迷了过路人的眼,想起那金粉飘洒的阳春三月,农人看着挂起来的农具说,该进铁匠铺了。
⑤村庄里的铁匠铺开始热闹了,用了一年的农具需要“轧”钢蘸火。用麻绳串起来的农具挂在铁匠铺的墙角,大锤小锤的击打声此起彼伏。取农具的人不走了,送农具的人也不走了,或蹲或坐,劣质香烟弥漫着铁匠铺。轧好钢的锄头扔进水盆里,一咕嘟热气浪起来。龇着牙的农人开始说秋天的事,秋天的丰收总是按年成来计算,雨多了涝,雨少了旱,不管啥年成,入冬就要歇息了。
⑥冬天是一个说闲话的日子,冬天的闲话把历史都要揪出来晒两轮儿。
⑦从小生活在村镇的那一代人,回忆起从前的日子来那是有很多说道的。每一个节气到来都要先敬神,最主要的就是天、地神。没有辽阔的土地,人们便会失去生存的根基。拜祭地神与拜祭天神是对应的,天地合称为“皇天后土”。敬神是护佑来年风调雨顺,铁匠铺则是生活背后的力量。
⑧有人讲土地庙的土地神,最小的神直接管着人的口粮。说是山前山后各有土地庙,山前热闹山后冷清。山后土地神来山前土地庙里抱怨,正好山前土地神要出门会友,便委托山后土地神代理几天,以便得些香火供品。山前土地神前脚刚走便来一人祭祀,请土地神刮一阵顺风,明天他要行船。接着又来一人,请土地神明日千万不要刮风,他的梨树正在花季。没等土地神决定又来一老头祭神求雨,他要种田。后又来一老太她要晒姜。山后土地神实在是没有工作经验,急请山前土地神回来定夺。山前土地告诉他:刮风顺河走,躲过梨树沟;黑夜把雨降,白天晒干姜。他们说现在的官员都是一方土地神,可惜少有山前土地神的工作经验,大多感情判断,跟着政策来强行定夺。是不是更应该了解当下,不做无用之事,不放过有用之人呢?四散坐着的人就毫无意思地哈哈笑。
⑨在他们的谈话中,村庄里的事物都不是固定的,具有弹性,有拖泥带水式的长句。村庄已经不能叫村庄了,门外越来越看不见年轻人的脸了,连走过无意中吹了一声口哨都觉得是一种生气。围绕着铁匠铺的地上丢满了烟蒂,因为抢秋,黄土刺进了他们的脸皮,搓着脸上和脖子下的黄泥,弹出一个个泥蛋蛋。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许就是现在这样的,一脸淡漠的自由。
⑩旧时的颜色就是由手艺人描绘的。我一直不相信有天堂,天堂在我的意念中该是叮当作响的铁匠铺。现在农业器具都是机械制造了,铁匠铺除了为一些工地打打铁钎子、铁镐头,别的活儿基本都没了。我在一家农家乐吃饭,上菜用的瓷盘子换成了“铁锹”,我一直在想,镰刀、铁叉、锄头,如果都上了饭桌子呢?哈呀,显然就没有了吃饭的乐趣。机器逐渐代替了手工,脱粒时再也不是老牛拉着石轱辘在转,而是用上了脱粒机。前不久在新闻上看到,为了禁止燃烧农作物秸秆还用上了打包机。看来用不了多少年,一些农具就会逐渐淡出人们生活。伸展到生活细微处的那些铁匠铺,有一天就会成为多余的风景落幕。没有了铁匠铺的生活还会继续。铁匠铺没有了铁匠,所以就只能画在了纸上。
⑪我怀念铁匠铺里男人们的气质、表情、谈吐和铁锤的敲击声,还有,是农具赋予了他们做人的尊严、自由和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2月24日第12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神的故事作为冬日闲话的代表,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讽刺了信奉教条的地方官员。
B.第④段划线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庄稼人在—年辛勤劳作之后的轻松。
C.文章④-⑨段写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农家院墙上的犁耙锄锹及铁匠铺的人们与闲话……
D.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写对铁匠铺的怀念以及铁匠铺给自己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
【小题2】你怎么理解文中“上菜用的瓷盘子换成了‘铁锹”’这一样现象?请简要回答。
【小题3】根据全文概括“铁匠铺”在文中的含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选编自《房地产投资增速第三个月低于10%明年房价大概率稳中有降》,澎湃新闻2018年12月14日)
材料二:
从房价走势看,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二手房价率先回落,并逐步向二线城市扩散,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10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的城市有14个;较9月份增加一倍。另据中国指数研究院调查,11月百城新建住宅均价环比上漲0.27%涨幅较10月回落近0.2个百分点。从土地购置看,2018年1-11月,全国300个城市共流拍613宗住宅用地,流拍的总规划建筑面积约为2017年的2.3倍。从运行指标分析,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销售面积出现增速同步回落情况,这些情况表明楼市高温已经消退,市场预期出现松动,热点城市房价回落,房地产市场正面临着方向性选择。
房地产市场的稳健选行关系着宏观经济稳定,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外部冲击和内部转型双重压力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健运行,避免房价大起大蕊既是保持宏現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经济韧性的重要体现。一方面,我国城镇化进程尚未结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客观上也需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房地产业对其他行业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效应,也是我国家庭资产主要配置领域、房价波动将加剧经济金融波动。因此防范房地产泡沫风险,既要有效控制房价非理性上涨所形成的风险累积,也要高度警惕房价快速下行带来的泡沫破裂风险。
(《深人落实“房住不炒”避免楼市大起大落》,新华社2018年12月13日)
材料三:
未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房地产结构性泡沫高悬楱市未来走势存在多种可能。总体上,小幅调整是大概率事件。在没有重大政策转向和意外事件冲击的情况下,总体市场转向降温通道,不会出现剧烈波动,但可能会有起伏和波动。城市分化可能再度出现,未来一年,一二线城市总体上市场上行压力有所增加,未来趋势由增长主导;三四线城市市场向下的压力加大,库存可能再度增加。
楼市还存在四个问题:一是住房发展的总量与结构性问题。住房存量水平超前,潜在供给巨量。二是市场预期变化更加扑朔迷离。三是行政调控弊端逐渐凸显。长期过度使用行政措施,产生大量意料不到的问题,导致市场乱象加剧市场风险,使得行政调控作用下降,市场调节机制无法发挥有效作用,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导致房地产泡沫扩展。四是制度性改革推进速度依然缓慢。
政府应同时管好预期、完善调控和加快改革。第一,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同时剔除预期泡沫。第二,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防范楼市双向剧烈波动。第三,下决心改革基础制度,加速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出房地产税。实行渐进式方案,只对新交易住房启动征收方案,即住房家庭如果一旦交易将统计其全部住房面积,并按照起征点开征,不交易的住房暂不征收;二是打开市政债券。探索以房地产税和基础设施未来收益作为未来还债资金流,发行市政债券,填补因土地财政退岀留下的地方政府支出缺口,开辟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正规渠道;三是出土地财政。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改革中央与地方关于土地出让全的分成制度。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重新确立商品性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比例关系,加快完善租售并举制度
(《改革让中国楼市行致远——《中国住房发晨报告(2018-2019)》总报告》经济参考报2018年12月125)
(注)①环比:属统计术语。是本期统计数据与上期比较,例如2014年7月份与2014年6月份相比较。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18年8月份到11月份,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和销售额的增速均持续下滑。
B.2018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价与11月百城新建住宅的价格变化及土地流拍等情况显示楼市高温已消退。
C.房地产市场泡沫如果因为房价大起大落或快速下行而破裂,再加上外部冲击和内部转型压力,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将受到严重危胁。
D.未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会更加错综复杂,但总体来看,房地产市场将转面降温不会出现剧烈波动,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房价都将趋于平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增速降至了最低点,而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增速也降至最低点。
B.从房价走势米看,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二手房价回落带动了二线城市二手房价的回落,这是市场预期出现松动的表现。
C.目前楼市存在的四大问题均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造成的,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减少千预,让市场真正发挥作用。
D.要解决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稳定预期;完善调控政策改革基础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小题3】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早在几千年前的五帝时代,就非常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当时管理山泽鸟兽的官员被称为“虞”。大禹治水时,舜帝同时派益为“虞”。现在看来,“虞”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保护机构和官职,所以益是世界上第一位生态保护官员。

后来,在儒家经典著作《周礼》中,详细地记述了周代管理山林川泽官员的建制、名称、编制及职责等。周代设地官,地官大司徒是政府官员中的六卿之一,地位非常重要。他分管农、林、牧、渔等生产部门。而下属山、林、川、泽的官吏分别称为山虞、泽虞、林衡、川衡,并按山林川泽的大小制定了大、中、小三类机构及员工的数目编制。可见当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机构是相当健全的,其职责也很明确。周以后的朝代多数也设置了虞、衡等机构来管理山林川泽等,以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

那时,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法令也有了雏形。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的《伐崇令》说:“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勿赦。”违者受到的惩罚很严厉。春秋时,齐国规定山林水泽按时封禁和开放。《管子·地数》载:“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可见其对于违反保护规定处罚更是残酷。《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中也记载,当时制定了春夏秋冬的禁令。禁令规定在生物繁育时期,不准砍伐山中树木,不准在泽中割草烧灰,不准用网具捕捉鸟兽,不准用网下水捕鱼等等。这些机构的设置和法令的逐步完善,为后来各个时期的野生动物保护奠定了基础。

宋代十分重视生态保护,专门在工部下设虞部,掌管山泽苑圃之事。而且,宋太祖于建隆二年(961年)下达了《禁采捕诏》,禁止在鸟兽鱼虫的繁殖、生长期采捕,不仅要求明确,而且最大的特色是法令的延续性,强调此令固定下来,每年都要重申发布予以执行。

到了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又颁布了《二月至九月禁捕诏》,其中规定“禁民二月至九月,无得捕猎及敕竿挟弹,探巢摘卵”,并要求“州县吏严饬里胥伺察擒捕,重置其罪,仍令州县于要害处粉壁,揭诏书示之”。这一诏书在前面的基础上,更要求基层官吏主动抓捕违禁者,并写在墙上扩大宣传,影响民众,自觉保护野生动物。徐松《宋会要辑稿》载,到了南宋高宗时期,他仍然记得这一诏令,他说:“比得太宗皇帝尹京日、禁断春夏捕雏卵等榜文,训饬丁宁,唯恐不至。”并说,“今付三省可申严法禁行。”可见一条法令,被延续了200多年,表明了大宋的野保决心和力度。后来大宋王朝还出台了禁捕青蛙、禁食重点保护鸟兽、禁止以鸟羽、兽皮为服饰等法令。

(摘编自佚名《古代中国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远古时期的五帝时代,社会分工中已有了成熟的生态保护机构,其官员为“虞”,开启了世界设置生态保护机构和官职的先河。
B.被视为儒家经典著作的《周礼》一书,对管理山林川泽官员的命名、设置、职责等有详细记述,是研究中国生态保护的最早文献。
C.在周代的官员体系中,地官大司徒负责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领域的管理,下属机构及其员工编制相当健全。
D.虞、衡等是政府用来管理山林川泽、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的机构,自南宋以后,这种设置保护生态环境机构的做法没有得到延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古代便重视生态环境立论,介绍了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朝代的保护制度。
B.文章援引春秋时齐国山林川泽按时封禁和开放的规定,表明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就树立了科学发展观。
C.文章引用《管子》中违反保护规定受到严刑的记载,论证了春秋时期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之大。
D.文章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了不同时代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条文,旨在说明我国古代十分重视环境保护。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时期,在六部之一的工部之下设立了虞部,专门统筹和管理全国的山泽苑囿等事宜,反映了当时对生态保护非常重视。
B.在鸟类的繁殖和生长期内,禁止人们采捕,宋太祖时期每年都要重申这一法令,而宋太宗时期更强调对违禁加大处理力度,并加强宣传。
C.宋朝皇帝在位期间重视禁断春夏捕雏卵等事,禁捕诏得以贯彻和延续200多年,这充分反映了宋代保护野生动物的力度和决心。
D.虞部、《禁采捕诏》和《二月至九月禁捕诏》,连同出台禁捕青蛙、禁食重点保护鸟兽等法令,使宋代的环境保护制度达到完善。